文章吧手机版
《四月三周两天》经典影评集
日期:2022-04-04 03:32: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四月三周两天》经典影评集

  《四月三周两天》是一部由克里斯蒂安·蒙吉执导,安娜玛丽亚·玛琳卡 / 劳拉·瓦西里 / 弗拉德·伊凡诺夫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月三周两天》影评(一):堕胎法律,堕胎电影

  如果问你堕胎行为可不可取?你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不可取,但也要分情况,从道德层面上根据前因后果不同不难作出评判;但要是问你堕胎到底算不算是谋杀?恐怕就很难回答了。把道德判断变为法律条款,又要考虑情节因素,实在是很难把握。

  欧洲关于堕胎题材的电影有不少,在我看《四月三周两天》之前,有两部让我印象深刻——夏布罗尔的《一桩妇女公案》和麦克雷的《维拉德雷克》,他们都是以替人堕胎的妇女为主角的。在执行反堕胎法的国家里,还是会有不少妇女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需要秘密进行堕胎手术,那些有能力帮助别人堕胎的人,一方面是触犯国家法律的罪人,但另一方面又是这些希望堕胎的妇女的恩人。

  《一桩妇女公案》又叫女人故事,于贝尔扮演的主人公并不是一个操作堕胎手术的好手,但只要她有胆量,就可以很容易找到雇主并取得丰厚的报酬(其实更多是别人来主动求她的),犯罪成了她重要的谋生手段,且在良心上并没有太多谴责,她成了真正的罪犯,但是,她得到了一个过分悲惨的结局--接受绞刑。

  导演讲述这两个女人的悲惨遭遇,都旨在表现处于执行反堕胎法的国家里,法律制裁与道德惩戒的背离,用法律术语讲,犯罪者的主观恶性与她受到刑罚并不相称,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情操高尚的人反而受到了严酷的惩罚。当然,夏布洛尔导筒下的那个女人并不是一个怀着圣洁的心来普渡众生的人,她更像一个向往财富的投机者,导演更多着笔于这个女人惨痛的结局与她所作所为的不相称,一种对特定社会的宿命性解读。维拉德雷克就完全是麦克雷对不当法律的现实抨击了。

  《四月三周两天》也是一部关于堕胎的电影,主人公是一个准备堕胎的大学生和一个帮助她的同学,执行堕胎的人被塑造成影片最大的反角。比起前面两部有关堕胎的电影,本片导演站上了一个更高的角度(也可以叫更低的角度,更贴近生活本身的角度),反堕胎法本身的道德缺失已经不是他最关注的主题,他讲述一次堕胎经历给两个普通的女孩带来刻骨铭心的伤害的故事,实际上是在展示在政治高压给私人生活带来的灾难,告诉我们在这种环境下,人在生活中所要付出的代价。

  “四月三周两天”是主人公嘉碧塔怀孕的具体时间,实际上在影片中她一直对这个时间闪烁其辞。我们不了解她是如何下定决心要冒险堕胎的,从毕比先生嘴里里我们了解,怀孕4个月以内界定为非法堕胎,4个月以上就算是谋杀,完全不同的罪名,在同一个事件中,时间起了决定性作用,但这并不影响主人公的抉择。从后面的故事我们看到,因为这个时间导致不同的法律制裁,毕比先生加大了要挟砝码,她们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孩子的父亲影片自始至终也没有提起过,如果在看电影前,我们知道在当时的罗马尼亚不只是不允许堕胎,甚至连采取避孕措施也是不允许的--只有生了5个孩子以上的妇女出于家境所困才能申请政府特批,我们恐怕不能惯性思维对她的一夜激情不计后果产生任何指责,这俨然不是青春片的套路。

  导演用完全写实的拍摄手法,把我们带到那个政治黑暗年代的罗马尼亚。汽车上检票员的趾高气昂,旅馆服务员的冷漠无情,警察的盛气凌人,在计划经济时代,服务者对被服务者的凌辱在我们国家也是屡见不鲜的。毕比先生自始至终满嘴诚以待人的规矩与投桃报李的原则,这种道貌岸然的凌人姿态让人不寒而栗,在这个国家,人心的恶被严重释放,无辜者受到欺辱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欧蒂利亚串起了整个故事,她是嘉碧塔的另一面,在这个毫无安全感的社会,两个女孩相互依赖,但无法阻止灾难的发生。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怀孕的是欧蒂利亚,故事还是会按照这样的模式进展,“嘉碧塔会照顾我的”,这是欧蒂利亚仅能得到安慰。在男友家里吃饭那段,镜头足有10分钟没有任何移动,我们变成了坐在欧蒂利亚对面的旁观者,她的窘迫、焦急、无奈尽收眼底。悲伤的女孩的心,谁又可以来安慰呢?

  影片最后,两个女孩在餐厅重逢,隔壁的婚礼更显出此时的两人心底的凄冷,嘉碧塔要了婚礼的主菜,猪脑猪骨髓等让人反胃的菜肴实在不知她如何能够下咽。她们约定不再提这次惨事,把一切留在心底,留给未来一片茫然……

  《四月三周两天》影评(二):自由和石头太沉重——《4月3周2日》

  自从《4月3周2日》(2007)在康城夺得金棕榈奖,没有人敢小觑罗马尼亚电影了,又由于近年该国电影在康城屡获殊荣,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之名立刻不径而走。

  《4月3周2日》无疑是杰作,运用长镜头配合手提跟拍,让演员有连贯性的演出外,也较全面地带出生活面貌,影片风格冷峻纪实,令人不禁想起戴丹兄弟(Dardenne Brothers)的电影作品,而题材上则近于迈克李(Mike Leigh)的《地下观音》(Vera Drake,2004)。

  克里斯汀穆基(Cristian Mungiu)没有在电影中展示他自己的道德判断,而是活生生地将她们一天之内的经历呈现出来,写实地反映铁幕政权下两个女大学生的苦恼,而压力来源自不同层次——威权政治、缺乏金钱、良心道德、男女感情、父辈训斥等等。这就是现实的处境。

  性是现代伦理道德问题中最富争议性的一环,不论是堕胎、同性恋还是影像私隐等等议题,都关乎性。对此有人采取快捷的一刀切策略,立竿见影地说对骂错,但到底对人,对每一个案,对当事者又有没有充份理解呢?又会不会关怀原则及立场比关怀人更多呢?

  我十分欣赏《4月3周2日》的结尾,二人终于经过漫长而多舛的一天,Gabita堕胎了,坐在餐室里;刚刚扔弃了婴胚的Otilia来找她,坐下,喝一杯水。Gabita拿起菜单再点食物——就是如此。人活着,总是要吃喝,但吃喝甚么,人有自由。可是人的自由,并不表示人必然做善和正当的决定。奥古斯丁(Augustine)在《论自由意志》(On free choice of the will)中指出有罪的人受到无知和无能两种惩罚,人因无知而缺少去选择行正当的自由意志,「无知使我们的行动错谬,无能则使我们的生活变成折磨和痛苦。」如果真的是如此,那么人们自然会问,我做错了甚么要受此痛苦?奥古斯丁又说,「你受责备,不是因你所不情愿的无知,而是因你不寻求你所不知道的。你受责备,不是因你没有包扎自己的伤口,而是因你拒绝那要为你疗伤的唯一者。」

  《4月3周2日》以威权的左翼政权时代为背景,当时人们缺乏自由,堕胎理所当然被视为不合法。即管细想一下,现在人们又是否太热衷于站立在道德高点和威权中心,自命为立法官、审判者,而忘了大家本质上的无知和无能,忘了疗伤的唯一者不是我们。

  我为死去的婴孩而哀伤,但也放下了手上的石头。

  《四月三周两天》影评(三):很多

  因为时间关系跳着看了一下 本来对毕业会考无感导致对导演避开 但这个拍的很好 不做女主那样的人 深刻体会到一个法制反人性的国家是多么可怕啊 这导演拍的还都是挺震撼的现实的 我知道会发生这种不知感恩的事 习惯性做好事从来不会被感谢的

  隐形矛盾只要一个催化剂

  至于吵架那块 我餐桌那里没细看 不过感觉这男的只是被一下吓住了 他还是挺好的 也说了会娶你什么的 至于问为什么道歉 我觉得这就是女的太把自己的遭遇强加到男的身上了 男的是没体会到她这么多情感的 肯道歉的态度就已经很好了 有问题平时就应该当场说出来 男人一根筋的根本猜不透 女主的反应其实也是自责 男人对她越好 女主越不安

  看到胎儿我都打寒碜了

  《四月三周两天》影评(四):长到你有些难受的真实

  还未看到理论书里面的细节

  这部片子给我印象最深的 就是不断地使用长镜头 直到视觉几乎出现疲劳的时候立刻切换 放松一会儿 又是长镜头

  黑顾顾说应该去看看【俄罗斯方舟】 我听老姜也说过 从头到尾没有停过机 未买到盘 下载了部分看了下 让我不经感叹 可以说这是把戏剧搬到了电影里 因为戏剧就是不间断地一气呵成 当然电影有自己的语言

  昨天看到一点 特写是电影区别于戏剧的开头

  回到【四月三周两天】 刚看到名字我还在琢磨这个题目的意思 看到一半儿才知道 这是关于一个新生命的时间的数字

  一个部分朋友即将要面临的问题 呵呵 在西方 多少个月以后法律就不允许堕胎了

  本片的写实手法 可以说是深得巴赞的长镜头论 这是我从豆瓣上别人的评论里看到的

  给我体会 就是我能进入Otilia的生活 因为她所遭遇的经历我也经历过(感情和家庭生活) 在写实手法的推动下 让我没感觉到做作 而是亲切带来的伤感

  “你从不帮助我”

  “对我不满 为什么不告诉我?”

  “你从来都不想知道”

  “好吧 抱歉 我错了”

  “你错哪里了?”

  “让你不高兴了 所以我错了”

  “你知道为什么吗?”

  “不告诉我 我怎么知道?”

  “你从来不帮我”

  男女之间的纠缠 怎么就不能说清楚 人本不同 都是如此的畏首畏尾而带来的隔阂 让我很是受不了 因为我也经历过

  然后还有一段 是Otilia去男友家给他母亲过生日在餐桌吃饭的场景 我噻 我没数 大概10分钟的长镜头

  Otilia脸上尴尬的表情 僵硬地在那里坐着看他的亲戚们谈笑一些鸡毛蒜皮的她根本不感兴趣的事情 最后想抽支烟 又没有打火机 还被人说:女的在男的面前抽烟是很不礼貌的事情 干脆放下烟 离去

  我父亲和母亲的家庭背景不一样 越是长大 越是体会到两个大家庭的隔阂 我能做的 仅是笑脸相迎 故作姿态 前几年的春节我都赖着不起床而不去看望老辈儿人

  现在变了 懂了些事情 不会那么格格不入 但是这是个问题 一个在面子和传统道德面前的问题

  还有一处 就是胎儿的镜头 和我一起看的同学 觉得很恶心 就离去了 的确 这对我是个很大的视觉冲击

  是一部好片子 不主流 但获了奖 献给能看得懂的人

  《四月三周两天》影评(五):可以看看

  又是一部好电影! 难得我喜欢的一种.

  克里斯汀穆基,我看了看导演的名字.

  还有两部他的片分别作"幸福在西

  方"及"东欧风情画"

  演大夫的男人演的很是一幅嘴脸

  他的演绎

  好像看到某张肖像,不晓得模特,但却晓得一定很像.

  两个女人

  一个是无法理解的太有良心

  一个是无法理解的太没良心

  于是想起金基德

  他们都擅长这般人性的,微妙的,向内挖掘人内心的优点

  表面似平平淡淡的闷片

  其实骨头里的剑拔弩张,激烈挣扎好似隐喻

  还是木心说的,

  唯有平淡的事物方有深意.

  《四月三周两天》影评(六):关于戛纳和堕胎的第三世界国家

  文/宋晖

  不可否认,《四月三周两天》是部手法简洁、真实感强烈的电影。医生、生日晚餐、弃婴的段落也很镇人,还有不少精到的细节。摄影,剪辑,光线,构图,布景也都很到位,最好的是演员的表现,不漏痕迹,全都非常自然真切。

  但也仅此而已,导演用所能拿到的有限资源,较好的完成了一项任务,这项任务就是向外国人,准确地说,就是向戛纳评委展示东欧巨变前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生活的一个侧面。而这个侧面,必须是阴沉的、没有希望的、充满苦难的。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国内的类似电影,《青红》、《孔雀》、《立春》,还有那部也是堕胎题材的《爱情的牙齿》。有趣的是,中国并没有发生所谓的巨变,改革开放算吗?我们依然生活在同样的制度下,却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了象面对文革一样的集体回忆和控诉。这些电影都有一个共同之处,着眼于表现女性在过去那个时代所遭受的不幸。这种不约而同的姿态,令人厌恶。即使拥有比《爱情的牙齿》更多的投资、更高级的电影语言,但只要依然是一副讨好别人的表情,又怎么能让人肃然起敬。

  嘎纳电影节的评委,始终在电影语言追求和意识形态批判之间摇摆不定。美国和发达国家的导演,诸如大卫林奇、昆汀和范桑特,大多因为电影形式的创新而获奖,第三世界国家影片获奖,则往往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前者,非常令人激赏,后者则显得自大而可笑。

  有没有更好更独立更自尊的例子?《再见列宁》、《云的南方》、《颐和园》,或许还有《三峡好人》。

  08/08/08

  http://3rdcolour.blogbus.com/

  《四月三周两天》影评(七):四月三周两天里的罗马尼亚

  不得不说,和女人一起看电影会提高自己的品味。今天本来我想看的是那个海报怪里怪气的in bruges,却在mm的一再坚持下一起看了罗马尼亚电影四月三周两天。结果mm中途睡着了,我却有点不能自拔。

  电影的摄影很有特点,长镜头特别的多。虽然镜头的晃动让看多了好莱坞的人觉得粗糙,大段的对白会让看字幕的人疲劳,但其实看完之后会觉得整个片子出奇的“讲究”。颇多地方值得玩味。我最欣赏一段是在男朋友的家中,四周亲友们嘈杂的谈笑中,女主角木然而惶恐的处在画面的正中。在这漫长的等待中,观众们和女主角一样,焦虑着煎熬着,心里挂念着那个旅馆的女孩怎么样了。还有就是前面医生交代堕胎的种种细节,直到事情向着出人意料的可怕方向坠落下去,整个过程两个女孩的眼神交换、表情、语气在一片悲哀惊恐中把这两个人物清楚的展现出来。

  这样独特到让人玩味的地方在影片里可以说比比皆是。

  好的电影决不是精彩片断的简单堆砌。整体上,这影片给人的感觉是:它有那么一口气,这口气决不像《太阳照常升起》那样从开始就强烈到了猖獗的地步;甚至可以说《四月三周两天》从一开始就几乎只剩一息尚存,但这口气一直没给它断掉,一直撑到了结尾。这实在是很不容易。“有气”要靠天份和运气,别把气弄断了就要靠导演的成熟。

  以上只是物质生活层面。精神层面上,电影中四处体现出来的集体对个人生活的干预,或者说“关照”,这一切对中国人来说绝不陌生。甚至时至今日,我们在生活的某个特定方面,还能时刻保持着这样的体验。

  电影里的这一切都是被我们无比熟悉的。但电影里从头至尾,在这一切细节里渗透着的压抑的气氛,令我产生了困惑。这种压抑在电影里是如此沉重,又处理的如此真实。这样的压抑是生活在西方“自由世界”里的人民和媒体所期待看到的,也毫无疑问是罗马尼亚人民当年切身体验到的、如今确凿回忆起的,也的确是中国人民认为自己在那个时代经历到的。作为中国人民中的一员,我之前也认为我们那个年代是压抑的。可是看到这个影片,确确实实的感受到影片创造出来的压抑感之后,我却觉得我们的生活,未必给我们留下这种印象,至少回忆起来,不全是这个色调的。

  罗马尼亚人民似乎对自己那段共产主义的历史深恶痛绝着,这个电影能深得他们人民的共鸣。但和罗马尼亚走过类似的路的中国,甚至当年在很多方面都不如罗马尼亚的条件,如今回忆起80年代,也有经济的萧条、体制的落后,但却不能说完全就是和罗马尼亚人民回忆一样的颜色。没有那么的灰暗,虽然有血,也有很多彩色的梦。从今年送往嘎纳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和《四月三周两天》看,今天的中国人民,和今天的罗马尼亚人民,情绪上非常的不同。

  我对此仍然困惑着。我奇怪他们生活不赖,至于苦成这样吗,我也怀疑是不是我们太麻木了。

  《四月三周两天》影评(八):四月三周两天:传统电影语境下的女性审视

  《四月三周两天》背景设置在1987年苏联解体前夕,罗马尼亚仍然明文规定禁止堕胎。情节主要讲述了一个女生为帮助朋友堕胎前后12个小时的遭遇。影片开放式结构,长镜头运镜和冷色影调处理都流露出明显的写实主义痕迹。在叙事策略上,蒙吉导演通过更靠近女性视角的书写方式,展现男权社会下女性被挤压的尴尬地位。本文正是通过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视角与传统电影语言的碰撞和融合,揭示导演激进自由派女性主义的政治立场。

  一、堕胎与堕胎法:是保护还是侵犯

  女性的孕育职能是决定自身在与男权主义者的性别斗争之中处于从属地位的重要原因。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后现代哲学思潮的突破,更多的觉醒女性尝试冲破传统意识形态的牢笼,重新建构具有女性特质的话语。堕胎,人工流产也就成了争取女性自由权利所必备的技术手段之一。但人工流产这项医疗技术出现时起就饱受争议,男权主义者为保证女性对于自已的从属关系掀起“道德”大旗,宣称生命的意义,并通过立法来将其本初的阶级欲望掩盖在法律之下。

  《四月三周两天》便是对围绕堕胎法而浮现出的整个男权社会对女性弱势群体进行全面压迫的一次冷酷嘲讽和深沉反思。

  影片的线索十分简单,主要讲述了奥蒂莉亚在帮助加比塔堕胎前后经历的12个小时。在进行堕胎前半个小时的叙事时间中,场景都发生在奥蒂莉亚生活的校园内,为了表现与社会隔绝的自由平等环境,导演甚至隐藏了奥蒂莉亚和加比塔的行为动机。此时导演遮遮掩掩的叙述迫使观众将目光聚焦在奥蒂莉亚穿梭在宿舍走廊的一个个长镜头里。

  奥蒂莉亚出校订房段落的目的源仍有导演控制,观众只能在奥蒂莉亚一次次订房被拒后产生关于行为目的的保持着距离感的猜想,并将无房可定的普通生活遭遇放大到镜头下展示,已达到剖析社会冷漠状态的效果。这种尚未明晰的准备状态甚至一直持续到了毕比出现,直到进入到不尽如人意的宾馆三人碰头后才将谜团彻底解开。导演的这种目的是很好理解的,掩盖事件部分情节,成为了蒙吉导演拒绝观众对角色过度认同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间离的效果,可以让观众保持相对清醒的理性状态,从而提高对具体细节隐喻意义的感知灵敏度。在这场多方力量对抗的堕胎戏中,导演凭借其娴熟的语言技巧和调度功力将每一个镜头都发挥了最大表意功能。

  蒙吉导演并没有将摄像机隐藏起来,而是更多故意暴露摄像机机位在场景中的一个不与任何人物视角重叠的客观地位。三人在宾馆进行有关堕胎的一系列谈判交易之中,摄像机只有在加比塔将暴怒的毕比请回屋中时与加比塔的视角产生过完全的重合。从玄关望向室内的加比塔看到的正是一副被墙壁积压的奥蒂莉亚与毕比的二人人物权力关系图谱。

  其余则多是纯粹客观的暴露镜头,毕比两次检查躺在床上的加比塔,都是通过固定镜头垂直于轴线的拍摄视角和宗教圣母画式的构图方式展现加比塔纤瘦挺拔的玉女身材和两人间毕比居高临下压迫式的人物关系。不仅如此,蒙吉导演经常通过变焦完成权力中心人物的凸显,来提醒观众应该关注的焦点。

  同样是在这场戏中,蒙吉导演甚至为焦点转移制定了一套以人物权力为依据的变化规则。这套配合以传统构图模式的变焦规则成为了视觉方案上人员权力构成最直接传达方式。在文本设置上,导演也是将三个人物进行了极具代表性的隐喻。

  毕比伪善面具下的奸诈嘴脸,在与奥蒂莉亚第一次碰头时表现的伪善与之后预谋已久不容置疑的权威做派,是男权主义者以道德为说辞设立堕胎法的具象化再现。只是这一次毕比是以堕胎法为威胁逼两人就范。这样,传统意识形态就隐藏在法律之后,不再留有任何值得辩驳的余地。

  之所以说蒙吉导演是一个有着普世关怀的导演或者说是一个冷静的社会观察者,具体到文本内部分析便会发现他确实接受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对于女权主义者和妇女的界限划分,奥蒂莉亚的形象更符合女性主义者心中的女性角色的形象要求,在与毕比的交涉中表现出来的咄咄逼人的气势让毕比感受到了其对宾馆这个封闭的环境里权力中心的不断冲击。于是,毕比勃然大怒,说出了内心的真正欲望。而这种欲望在法律的恐惧之下成为了不可抗拒的命令,奥蒂莉亚就犯了。

  两个女生在事闭后挤在一个贴满蓝色瓷砖的卫生间里清洗身上的污物。如果说在对话中加比塔的唯唯诺诺是由于两人关系之间毕比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在卫生间的啜泣则将其内心真实状态不加修饰的暴露出来。

  与奥蒂莉亚相反,在遇到男权力量的压迫只能选择默默承受的加比塔是传统意识形态下标准妇女形象的展示。堕胎前后对肇事男友极力包庇只字不提,却对出手相助的好友隐瞒真相且毫无诚意的表现也揭露了妇女在性别战争中的倾向。对于两个女性千差万别的人物设定,对比只是其一,做女权主义者与妇女之间必然的内在联系才是导演所希望表达的深层含义。

  奥蒂莉亚与加比塔道别后前往男友家,出门被前台服务生叫住“刚走的那个先生的证件忘记拿了”。奥蒂莉亚拿着证件,左右盼望了一下,镜头就突然切断了。直到影片最后导演也没有就这件事情完成一个交代。怎么处理这张证件,导演把包袱直接甩给了观众,也甩给了女性主义者们。

  二、对爱情关系的解构

  爱情故事作为女性电影中的一种亚类型,看起来可以提供颠覆的潜力。“爱情故事的前提是女性有产生欲望的可能;因而,尽管它也许要建立的是这种欲望的幻觉本质,或者是通过女主人公的死亡表现欲望的失败,或者是表现婚姻对这种欲望的驯服。”但是“正因为有这么多风险,这个类型才有可能质询女性的位置——在父权制的谴责前爆发。”

  与前半段的限制叙事不同,进入到核心事件之后,整个叙事倒转,观众成了全知全能者,观众所知既为奥蒂莉亚所知。除此之外加比塔,毕比和德拉古特都不再处于全能全知者的位置。

  也是从这里开始,导演从之前不稳定的视角中抽离出来达到统一。包括堕胎戏在内的前70分钟,视角游离在加比塔和奥蒂莉亚之间。甚至更加倾向于表现加比塔的内心纠葛。但在影片后半段,当奥蒂莉亚进到德拉古特家中参加男友妈妈的生日聚会时,男友长辈们突如其来的羞辱比与毕比交谈时言辞来的更加恶劣,“与毕比的交流中,他也一直纡尊降贵:就连他吼叫的时候,他也用上“小姐”或“姑娘”这样的词,虽然这种情绪更类似于对待愚蠢下人的恼怒。”但奥蒂莉亚还是不动声色的听完了所有轻蔑的言论。在餐厅聚餐这场戏中,导演以一个中景将奥蒂莉亚框在了画面中间,画面中同时塞进了许多的中年形象,他们纷纷谈论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琐碎话语,但这场群戏中并不是杂乱无章的闲言碎语,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几个妇女主要作用是提问,几个针对奥蒂莉亚的尖锐问题都是由妇女们提出,在奥蒂莉亚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后,由男性解答。除此之外,妇女的谈话完全堕入到炒菜做饭的日常琐事之中。奖励式的亲吻和其他妇女求教式的口吻让德拉古特的妈妈沾沾自喜。脸上表露出的一副“没有比什么比这更值得骄傲的事情了”的样子,正揭露了作为性别斗争中的第三方的妇女群体与男权主义者保持的完全屈服的从属关系。但位于画面中心的奥蒂莉亚和占据全部后景的德拉古特仍然是整场戏的中心位置,导演并不在乎其他角色交谈的内容,于是,对话并没有顺从于传统的正反打模式而是将镜头直直的对准了与整个场景格格不入的奥蒂莉亚,在这种情势下,奥蒂莉亚的表情愈游离愈心不在焉,愈能凸显出社会关系间一个相互排斥的微妙关系。这里导演并没有用固定设备对长镜头进行控制,而是略带微摇的手持摄影方式,以表现的生活的不稳定性。并以这种中景下人物群像的散点构图法完成了对于处在某种特定情势下的大学生被监视,没有选择,始终被禁锢的刻画。

  除去传统电影语言技巧的运用,通过文本分析可以发现与加比塔堕胎事件相联系的男性角色共有三个,一个是医生毕比,一个是奥蒂莉亚男友德拉古特,一个是致使加比塔怀孕的肇事男友。这三个角色很好的组成了一个标准男性强权者的形象并通过分层表现达到了群像化效果。

  导演在加比塔肇事男友的刻意隐藏与加比塔对毕比唯唯诺诺的鲜明对比中,奚落嘲讽了男女关系中所谓忠贞爱情的力量。与此相对应的是奥蒂莉亚与男友缠绵的爱情关系,学校走廊上如胶似漆的拥吻在宾馆的一番践踏后彻底解构为德拉古特对奥蒂莉亚的性欲凝视。“别碰我,我一身臭汗。”将德拉古特虚假的关怀状态暴露无遗。奥蒂莉亚对德拉古特炮弹连珠的质问也映射了女性在男女关系中的一种被动地位。

  蒙吉导演这种大反差的看与被看关系所产生的效果,正迎合了90年代以来,后现代女权主义“不能再把乌托邦的女性主义视野,与女性气质的主流建构对立起来”的诉求。

  三、传统意识形态对女性的压制

  在分析本片的政治立场时,将蒙吉导演划分为一个女性电影导演是不妥当的,我们分析发现在《四月三周两天》中,如果刨除掉极少数倒转的女性主义视角,蒙吉导演电影中其余元素都是由传统电影语言系统包围。“蒙吉导演放弃了所有操纵情感的手法”,通过不断的暗示性细节的设置,努力营造出一种本质的强烈情感。所以应该说蒙吉导演是一个有着普世关怀的导演,他将对女性主义现状的思考寄托在文本中再现。

  蒙吉导演在电影中由堕胎这一具体事件切入,通过加比塔的遭遇影射奥蒂莉亚与德拉古特的爱情关系,并在将看似稳固的爱情关系解构为德拉古特对奥蒂莉亚的性欲关系后,再通过三个男性角色的群像化处理,达到警世意义,做传统意识形态对女性压制的终极思考。

  就整部电影每个段落的表意作用来看,奥蒂莉亚从德拉古特家回到宾馆的一路和外出丢婴儿的表意内容是相似的。即集中表现在一个独行的弱女子被城市的冷漠景象几近吞噬掉的恐惧感。愈加急促的喘息声,愈加不稳定的手持拍摄镜头都在传达奥蒂莉亚几近崩溃的神智状态。

  导演在处理男权对具有女性意识学生的意识挫败是递进似的。场景设置从自由平等的校园出发,在宾馆堕胎的段落中,这时的奥蒂莉亚和加比塔仍凭借人数的优势和交易的存在而掌握着一定抗争的筹码,而且这种对抗是具体可感的。但当奥蒂莉亚独自来到德拉古特家中,面对的是更大范围的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奥蒂莉亚在桌前像一个被展览的物品,剥夺了发言权,失去爱情保护的奥蒂莉亚感受到了社会对于自己身份的既成偏见(这里即有阶级地位的差别也有性征差别的原因)。极度恐惧中的奥蒂莉亚从带有偏见的德拉古特家中走了出来的同时便踏入了城市阴影里的无形压力之中。

  当奥蒂莉亚处理掉婴儿后,在宾馆餐厅找到了加比塔,加比塔两人对面久坐,只是避重就轻的琐碎漫谈。“我们以后谁也不要提这件事了”奥蒂莉亚最终还是向整个男权统治下的传统政治低下了头。

  蒙吉导演在影片中并没有做出一次关于道德或者政策的说教,而是选择了更为客观的立场进行了对政策影响下的弱势女性的生活展示。在这样一种态度下,蒙吉导演尽可能的隐藏对于女性的同情。所以采用了传统电影语言格式匹配女性视角的书写方式方法。影片最后的久久沉默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但与之不同的是,《都灵之马》的最后段落两人一起遁入了无尽的虚无。而《四月三周两天》中奥蒂莉亚在影片的最后一秒钟突然扭头看向了位于观众位置的“第四面墙”。这是一种迫使观众引起联想的间离效果的方法,最终也顺利达到了导演所希望表现的具有警示价值的终极意义。

  《四月三周两天》影评(九):其实,男女生而不平等

  四月三周两天,罗马尼亚的电影,很沉闷,必定需要很多的耐心才能把这样一部片子看完。奥蒂丽娅(Otilia)和加比塔(Gabita),两名美丽的女大学生,同居一室,关系分外密切,影片围绕着加比塔意外怀孕之后,如何堕胎为主线而展开,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当时罗马尼亚的社会背景以及民众观念。

  在当时政府统治下,堕胎是违法的,两人只好寻求非法途径来帮加比塔堕胎,我是比较喜欢奥蒂丽亚的,因为她的美丽,聪明,勇敢,对于朋友,敢于付出;相形之下,加比塔则显得懦弱,无力,而且自私。寒冷的天气里,奥蒂丽亚定好了廉价的旅馆,而后去寻找那名非法堕胎医生,而怯弱的加比塔能做的就是一直在等待,甚至他还欺骗那名医生说她只有两个月身孕,而这也为奥蒂丽亚招惹了麻烦。

  在那名明显心术不正的流氓医生和加比塔说了一大通狗屁不通的P话时,一旁的奥蒂丽亚一直都在关注着加比塔,丝毫不曾想到自己居然要为密友付出身体的代价。我只觉得加比塔特别自私,她爱她的朋友么?为了让自己成功堕胎,不惜撒谎,在那种医生威逼,奥蒂丽亚除了屈从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做法的情况下,她也没有任何反抗的意识,却是怯弱地让医生走,更是把密友逼到了没有任何转圜余地的绝境。于是,奥蒂丽亚用年轻的身体,换来了自己的一次手术,多么的无奈而荒谬。

  赤裸着下身的奥蒂丽亚走到卫生间开始冲洗,她的表情无限冷漠。而加比塔看着她开始抽泣。我心里充满了对她的鄙夷。由此想到其实友情都是不对等的,A对B无论多么多么好,掏心掏肺掏金钱等,可能还是都不够好,直到付出身体,才能让B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我至讨厌B角,我总觉得让人要牺牲很多,才能达成对自己的帮助,是一件特别可耻的事情。加比塔就扮演这么一名我讨厌的角色。事实上我的所想应该是和导演相背离的,或许导演想反应女性的社会地位,女权的卑微,在堕胎不能成为女性自主拥有权利的环境下,女性为了实现身体的自由,得付出多么大的代价,譬如就是以身体为代价,才能换来危险性依旧巨大的堕胎,多么的讽刺。以此为延展,能想到的就更多了,堕胎本身就是双刃剑吧?如果父母都从优生优育角度出发,甚至进行性别选择,扼杀了许多孩子生存的可能,那么这从伦理学的角度,又该如何解释?

  呵呵,不能想这么多。我不是女权主义者,也不是男权主义者,只是觉得这个社会真是有太多我怎么也想不明白的问题。

  奥蒂丽亚在帮加比塔安置好堕胎用的探针等设备之后,出门去参加男友母亲的庆生宴,由于一直牵挂着女友,她很心不在焉,餐桌上她坐如针毡,我居然也感同身受。亲戚们都在谈论家庭的问题,不自主透着居高临下的味道,而出身普通的奥蒂丽亚自然很有点不自在的感觉。终于她和男友有机会聊天了,当看到她问男友,如果她怀孕了男友该如何处置时,男友的刹那犹豫,真是让人觉得难过。呵呵,由此想来,女性总是弱者的,如果说爱情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男欢女爱就自然而然,而这样的任何结果却只能由女性负担,譬如怀孕了不能结婚,堕胎时必须遭受白眼,仿佛这是女性一个人的堕落,咎由自取,一般很少有人会想到要去指责造成她怀孕的那个不负责任的男人;而在罗马尼亚那个左翼统治年代,男人们似乎只管随心所欲取乐,女人不小心怀孕了,则必须自行解决,生死由命暂且不是最为可悲,如果不慎被发现,更是面临牢狱之灾。登时觉得在男女关系里,由于不可更改的生理构造,女性始终是处于弱势的。即便到了21世纪的今天也一样,如果有婚前不慎怀孕,承当苦果的多半还是女性。

  奥蒂丽亚怎么都打不通旅馆的电话,心急如焚赶回,加比塔已经成功堕胎,小小的皱巴巴的胚胎看得我触目惊心。于是她把胚胎装在包里,准备丢到那名流氓医生说过的某个地方粉碎,不留痕迹。又一次折服于她的勇敢,在陌生的城市,冒着被警察发现则触犯法律的危险,一个人在黑暗中穿行,有惊无险之后,终于完成了这艰难的任务。等她返回旅馆,却找不见加比塔,正当无比着急之际,原来饥肠辘辘的加比塔已经到了餐厅。两个女孩终于能轻松坐下来,好好吃一顿了。这一两天发生的事情,绝对够她们记住一辈子的,而我不能理解的是,加比塔始终是欠着奥蒂丽亚的,不知道在今后的漫长岁月里,她面对她时,要怎么才能做到坦然...

  我真是想太多。我倒觉得这样一部电影其实满有看头,也许女权主义者会喜欢这样的电影,让人看到了女性掌握更多的权利是多么势在必行的一件事情。其实堕胎是否合法只是女性是否拥有足够权利的冰山一角而已,从社会的各个面都能看出男女待遇事实上存在的差异。

  上帝啊,麻烦你告诉我,男女什么时候可以达到真正的平等吧?或者您会告诉我,只要男女生理存在差别,男女永远就不会平等呢?

  《四月三周两天》影评(十):转载:雷晓宇《意外怀孕》

  我这辈子有几大噩梦,一想到有一天它们可能真的发生在我身上,我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比如,被停车场的隔离杆砸到头变成植物人。比如,点烟的时候被打火机烧到刘海结果毁容。比如,走进旋转门的时候突然卡住,进退两难之间被黑社会乱枪扫射而死。这些意外都有办法预防。比如,改开车为步行,并且绕着停车场走。比如,就算没法做到不抽烟,至少也可以把刘海梳上去。比如,完全可以不走滴溜溜的旋转门,也完全可以不跟黑社会混在一起嘛。

  但是,还有一个最噩的噩梦,它深深地隐藏在我灵魂最深处。就算做尽了预防措施,它还是有可能在某一天突然发生,成为我人生的杀手锏。那就是——意外怀孕。

  我对这件事情的恐惧不知从何而来,因为我身边的亲朋好友里没人中招。倒是电视剧里有不少这样的场面,用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最好的情况是,男主角一把抱起女主角,快活地转圈,一边转一边高呼:太好了,我要做爸爸了!最坏的情况是,男主角的嘴角浮现出一丝冷笑,从牙缝里挤出这么一句很欠抽的话:不是我的吧?我还看过一个娱乐访谈节目,里头的花心主持男说,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种时候最妙的反应就是说:亲爱的,我听你的,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这真是明哲保身量入为出的贱招。

  对女人来说,事情看起来也没什么难的——不是打掉就是生下来呗,还能怎么样?可问题是——伍迪艾伦怎么说来着,答案当然是爱情,但是在此之前,性会提出很多让人绝倒的问题。意外怀孕就是众多的让人绝倒的问题中的一个。

  昨天晚上,一个朋友约我吃烤串喝啤酒,然后很烦躁地告诉我,她怀孕快三个月了。如果不嫌唐突,她还可以告诉我,得知自己怀孕的那个下午,我国发生了强烈地震。这次意外怀孕对她生活的影响和这次地震对国家的影响一样,刻骨铭心,难以预估。

  她男朋友的反应正常又简陋:赶紧把孩子生下来,并且赶在孩子生下来之前把婚结了,这事就算了了。可有件重要的事情实在叫人难以启齿——作为一个相信爱情的人本不该谈论这些——男朋友的工作和收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眉目,他像每个北漂的艺术青年一样早出晚归,他个性阴沉、自负、脆弱,可是又有让人难以割舍的偶尔流露的不知所措的温柔。

  她的问题就是,她觉得她爱他离不开他,可是又觉得难以和他共同生活,现在,这个意外的孩子让他们不得不面对以前被故意忽视的问题:爱情是万能的吗?我们应该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共度余生呢?

  这个问题早已超出了我的智力范围。我并不了解她的爱情,我想的是我自己。以前看过一个小说,讲一个女孩买了礼物去看望怀孕的好朋友。她恐惧地发现,对方忽然像一个习惯了受礼办事的太太,然后是一番关于工作问题的真诚的客套,以及关于自身婚姻生活的真诚的假话,她立刻敏锐地感到一股强大的隔膜与疏远向她压迫而来。

  这小说是个女人写的,敏感夸张到做作的地步。不过,我和这女孩有一样的恐惧。其实这恐惧是很自私的,我害怕她怀孕是因为我害怕孤独,我害怕因为她的怀孕让我又失去一个朋友,我又是一个人了。我的恐惧还是很肤浅的,我老觉得一个有孩子的女人和一个没孩子的女人是两个世界的人,没法像姑娘时候那样有天然的默契,坐在一起长时间一言不发也不觉得尴尬。

  《欲望都市》里头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你需要友谊来克服困难——可当你的朋友意外怀孕了,你能做什么呢?有个电影《四月三周两天》,说一个女孩怀孕了,她的好朋友为了帮她做手术,不惜跟医生发生关系来换取手术费用……说到做手术,后来她问我,怀孕的时候心情不好,是不是特别容易生出三瓣嘴的孩子啊,我要是明天就去做手术,是不是会有个三瓣嘴的小屁孩冲我笑?我心里其实有点难受,我看着她穿了一身黑衣裳,还是瘦得惊人,她抱着肩膀拐过鼓楼的街角,一下子就不见了。不管她选了哪一个,没被选的那一个都会成为一条未选择的路,在多年以后被她想起,供她回味。到了那个时候,她也许已经忘了,有个和她一样瘦、一样喜欢穿黑衣裳的女孩,陪她站在拐角的路灯下面,等着北京的风把脸上的眼泪吹干,而她心里的惆怅,连她自己也说不明白。

  看到这里,你也会发现,本文开头的快活是我假装出来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四月三周两天》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