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是一部由迈克尔·肖沃特执导,库梅尔·南贾尼 / 佐伊·卡赞 / 霍利·亨特主演的一部喜剧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病》影评(一):这还是部种族主义的电影,美国交友文化详解
这部电影披着跨越种族爱情的外衣,实际上却强化了对少数族裔的固有印象和白人的强权地位,本质上来说,这还是部种族主义(racist)的电影。
I. 睡白人是很多美国亚裔的梦
这部电影反应了美国亚裔的交友焦虑。男主角Kumail像很多与他背景相同的亚裔一样,认为睡白人、交往白人、和白人结婚是变白的一种途径,借此真正跻身于美国的上层社会,将白人即尊贵这一观点再次强化。比如Kumail在做脱口秀时总是会找最白的、头发最金的那个女孩作为约炮对象,因为金发在西方传统意识框架里是美的代表。这又牵扯出什么是美这一问题,连迪士尼公主系列都多元化了,标榜自由平等的男主Kumail怎么还对金发如此痴迷?
有人可能会说我对发色过于敏感了,那么请问男主钓女生的时候为何要用乌尔都语拼出对方的姓名,这不明显就是兜售自己的异域性吗?于此同时,这一行为也强化了白人女孩对亚裔男人感兴趣只是因为他们的“异国情调”这一现象。男主从头到尾宣扬自己是美国人,怎么在约炮上倒强调自己的巴基斯坦身份了?
II. 将自己的本源文化滑稽化、固有印象化
这部电影基本没有塑造巴基斯坦文化的什么正面印象,至少我看完电影后产生了巴基斯坦文化真是古板、老旧这样的想法,那就更不要提美国的其它族裔观众了,看完后他们很可能会得出以下结论:看吧,跟我想的一样,亚洲文化真落后。于是亚洲人书呆子、传统、不自由。。。这一系列的负面固有印象再次被强化。
并且Kumail明显对巴基斯坦女人有着男权主义的扭曲解读。影片里所有短暂出现的巴基斯坦女孩都被拍成了饥渴地像和Kumail约会的女人,让我尤其诧异的是那个在美国出生、说着流利的英文和乌尔都语、有着硕士学位的女孩,这么优秀的女孩在现实中真的会想和Kumail这样的男人相亲吗?不知道这是否反应了亚裔男人对于亚裔女人的交友焦虑。
这又牵扯出美国交友文化的另一个黑暗面,即亚洲女孩在交友市场上被白人哄抢,掠夺了亚洲男人的交友资源。美国交友软件数据统计发现,亚洲女孩是最受欢迎的,这没什么好骄傲的,因为其它族裔(尤其是白人)想交亚洲女朋友多是受yellow fever(直译为黄热病,因为亚洲人又被称为黄种人,所以用此词表示对亚洲女性的狂热)的影响,白人认为亚洲女性更加乖巧、听话、易驯服。这种对亚洲女性的物化、固有印象、和狂热迷恋(fetish)本身就是白人对亚洲人的一种歧视。
亚洲女孩想嫁白人,白人想交往亚洲女孩,双方意愿倒是符合,但是导致了亚洲男人的尴尬地位。同样的交友软件数据统计显示,亚洲男人在美国的交友市场上是最不吃香的,比如一些亚洲女孩会在自己的交友账号上写“Asian losers go away”(亚洲屌丝走开),当时我在朋友的账号上看到这句话是大吃一惊,更别提那些看到的亚洲男人了,这该是多么挫败自尊心的啊。这样残酷的现实,可能才导致了Kumail不惜放低自己的身份、通过贩卖自己的异域性来约炮白人女孩的这种手段吧,因为不这样亚洲男人就更找不到对象了。
与亚洲男人交友的严峻现实相反,影片里,Kumail受到了一众巴基斯坦女孩中的爱慕,且巴基斯坦女孩都被塑造成了滑稽、传统(总是穿着传统服饰)、乖巧、任人摆布的愚蠢模样(和女主Emily形成鲜明对比),这很可能是与现实相悖的。Kumail可能内化了亚洲男人对亚洲女人的焦虑,把在现实中不可能的事搬到电影里过把瘾,借机满足自己的在现实世界中缺失的一种自尊心。这可能是我的过度推断,但是Kumail对亚洲女性的片面呈现是他男权主义的写照,他没有对那些巴基斯坦女孩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她们都在他的镜头下变成了可以随意投掷在盒子里的物件,搞笑的是,他还把自己塑造成了这一切的受害者。
III. 谁为亚裔发声?
影片中亚洲人受到直接种族歧视的戏只有一场,即Kumail在脱口秀时一白人男子让他回到自己的国家去,这时候Kumail只是张皇失措地站着,为他发声的是Emily的父母。表面上看上去,这段影片好像是在塑造Emily一家人的光辉形象,他们和一般白人不一样,他们是会为少数族裔发声的白人,再一细想,怎么觉得那么不对。Kumail你自己干嘛不说话,像个慌张的孩子一样等着别人来救你?纵观美国历史,黑人权益都是黑人自己争取来的,所有有力的发声都是他们自己做到的。亚洲人如果想要平等的权益,不是应该自己争取吗,这种等待白人来当“超级英雄”的心态不是再次强化了白人的强权地位吗?
IV. 写在最后
影片环绕什么才是美国人这一点而展开,Kumail与父母的争吵也是既然都移民来了美国,为什么不让我按美国人的方式来生活。首先,Kumail认为成为白人才算成为美国人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和白人睡、和白人交往、和白人结婚只能让你成为白人,不能让你成为美国人,因为白人不等于美国人。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所有拿着美国护照的人,他们都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Kumail的家人,他们虽然延续着巴基斯坦文化,但这也逐渐会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美国的魅力就是,它的文化是在进行中的,它不断地被新加入的成员所塑造、打破、再塑造。等到有一天,美国文化中不再存在高低贵贱,白人文化不再被定义为美国文化的最高代表,美国才算真正实现了多种族、多文化平等这一理念。
有人可能会说了,这不就是一部喜剧电影吗,你这么较真做什么。正是因为这是一部轻喜剧,它错误的观念便更容易被人不假思索地接受,想象一下更多的亚洲人被动地接受了这部电影中的观点,那么他们只会离自己的本源文化愈走愈远,并愈加膜拜白人文化。我们都是在媒体文化中长大的,如想真正战胜种族主义,便更该加强对媒体文化的审核。
相比起这样不伦不类的所谓的跨种族爱情电影,其实我更期待看到一对亚裔男孩女孩成为一部轻松爱情喜剧的主角,在美国上映,只讲爱情不讲种族政治,并且没有任何观众把关注点放在他们的族裔上,到那一刻我们才可以说种族主义算是真正消除了。
《大病》影评(二):爱不容易,所以它才伟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光影潮生曲》(gycsq0926),欢迎关注。
说标题上这句话的时候,Kumail正躺在床上,而Emily的爸爸Terry则和他睡在一个屋里,刚刚向Kumail坦承了自己出轨的事实。这令Kumail大吃一惊,他其实内心抗拒了解这个家庭越来越多的秘密,但出于一种责任,以及一种强烈的向往,他又迫切地想融入到这个家庭中来,毕竟Emily还躺在病床上,情况并未好转,而她的父母远道而来,最需要的就是关心与照顾,这令Kumail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他不仅有义务照顾好Emily的父母,他更有责任继续等待Emily的苏醒,毕竟就像Terry说的那样,爱确实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但正因为艰难,才更加凸显了它的了不起与伟大。
这部电影观影过程中从五星变为四星变为三星,依靠结尾的五分钟又上升为四星,其中有一星是给现实中的happy ending。
You up. Period. Send.
看见男主和女主妈妈边吃pizza,边往嘴里挤奶油的画面,突然就让我想起在美国的时候,那次我那么那么难过那么那么饿,就从冰箱里拿出本来是想做cupcake的奶油,往嘴里灌,边灌边哭,最后抱着浴缸呕吐。就像《鬼魅浮生》里的女主太悲伤,一次吃了一盘pie的样子。
男主送给女主的长颈鹿气球好萌好萌。仅仅是因为这是礼品店里最大的东西。
关于长颈鹿Highballs on me的笑话(长颈鹿走进酒吧,对酒保说,highballs on me。笑点是,highballs是一款酒,但由长颈鹿说出来,好像是在让别人打他的高高的balls。。。)。
女主爸爸给男主的忠告真是一言难尽。
男主在医院时说的话,很丧很伤很真心。“如果你想走,你可以走。不过如果你决定留下来,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是我们在面对不可控之事时,最虔诚最谦卑最口是心非的态度吧。其实想说的是,留下来吧,为了我。
临尾,女主爸爸说她自己剥开一个clementine橘子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在美国和Danny辩论,我说橘子和橙子真的是totally different,他说一样啊,都是orange。在法国的时候,大家就认为两样东西确实不一样。我想这个可能是我更喜欢法国的原因吧哈哈哈。还因为每次我在法国超市买clementine的时候,都会想起clement。他像clementine一样Q。我到现在还能想起我在法国的公寓里,晚上9点多,剥clementine橘子时,空气中弥漫的香甜,和阳台地砖上,反射出的霞光。像《亲爱的甜橙树》的封面那般的温暖。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再,一起不在了。
男主说的那个关于要给孩子起名void的笑话。今天就在douban上看到一个叫void的人回答了我《鬼魅浮生》一个巨重要的问题。哈哈哈哈所以这个void真是笑死我了。
一部电影让人想起很多,就像big sick让男女主想起很多。
我们也许都差一个契机,遇到一些决定。
还有一个惊人发现,就是我觉得男主好像宋承宪啊!
《大病》影评(四):我要对抗的是一千四百多年的传统
自由恋爱理论上应该是一个普世价值观了,但现实总是一地鸡毛。中国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洗礼,但被逼婚的少男少女,上学时被禁止恋爱的同学,还是不在少数。父母辈的矛盾在于,他们一方面享受着现代化的便利,可某些迂腐的传统观念又深入骨髓、难以根除,一方面希望孩子生活在一个更开明的社会,却又一方面希望他们能接受自己传统的观念。
男主角就是这样,父母移民美国,希望他能在自由的环境里生长,却又执念于自己的巴基斯坦家庭观与宗教观,希望他能当一个好穆斯林,又指望他能接受自己安排的包办婚姻,娶一个巴基斯坦女孩子,唯一的妥协是不那么强硬了,改成演戏式的相亲,希望男主能自行入坑。
但偏偏男主却又是个新新人类,不再接受老一辈的传统价值观,私底下阳奉阴违,叫他去祈祷,他在地下室玩游戏,叫他相亲,他却跟美国女孩子一夜情出真爱。
女主的美式恋爱观也很合我胃口,上床归上床,身体的欢愉不一定是情感的投入,一时的激情无需负疚,也无需缠着对方负责,但一旦真的付出感情了,发现对方欺骗自己,又能决绝地离开。相比之下,某些跟小鲜肉约完炮还要对方负责的女性,形象实在有点低下。
中国人的爱情观永远有种忙着给性/生活找遮羞布的感觉,明明相处不久,还不知道是否能继续发展,就忙着老公老婆地先叫上,一定得确定好关系,才能发生关系,后面再来一场矛盾百出的狗血剧。在我看来,任何不以合适不合适进行客观考量的感情,都是绑架;任何一定要强硬地确定关系才发生性关系的关系都很病态;在不知道性生活和不和谐,不知道跟对方上床自己快不快乐的时候,就忙着确定交往关系的感情,都是对自己不负责。
跟女主相比之下,男主就显得有点没担当,他既没有勇气去跟家庭摊牌,也不敢坦诚地跟女主谈论问题所在,就这样拖延下来,但问题就在那,避无可避。一直到女主生了这场大病,男主才一步一步地认清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当然,跟自己背负的一千四百多年的传统决裂,肯定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影片也没有落入俗套,在看这一段的时候,我自己内心就预演了无数遍男主如何向家人咆哮地表达真爱的场景,但电影呈现出来的三观更正一点,没有什么大的撕逼,相反的,男主一直在试图挽留自己的家庭,力图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看来我中中国影视剧的毒实在太深。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观影体验,尽管涉及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对决这样一些母题,但影片处理起来非常放松,却又没有把这些问题的尖锐抹杀掉;男女主角的感情线很有代入感,被甜到,也被触动到,看到男主在整理女主盒子里的照片时,忍不住泪眼,而最后的结局又让我这个糙汉子兼单身狗忍不住在电脑前傻笑。
唯一的猫饼,可能就是有点拖沓,也许处理得更紧凑一点(尤其是男女主角从初初相遇到确定恋爱关系这一段)会更好。
《大病》影评(五):一部善于搞标题党的电影
豆瓣的7.6《大病》似乎也没有讲述什么。
名字比较厉害,内容稍显逊色。趣味性不强,结尾力度不够。虽想表达平淡却没有呈现出‘平淡中见真性情’。
平淡的东西很难拍,毕竟很少能搞出《我们这一天》《我是布莱克》《家族之苦》这种东西。转折多了显得磨叽,少了过分平淡。这部电影人物毫不掩饰人物自私倾向,过于接了地气。。。
这部剧主要讲的是男女主相爱,因为男主是巴基斯坦人,如果不与自己国家的女子通婚视为大逆不道。男主不愿放弃家人,跟女主分手。女主得了大病,男主在病床前守候,醒来之后女主不愿再次受伤害不愿复合,男主搬出了城市,女主去找他重修于好。
看文字很无聊,看电影也没有好到哪去。最有爱的情节不在乎男女主之间的荷尔蒙,是男主跟女主父母之间的相互扶持。
不怎么值7.6,慎重为好。
《大病》影评(六):这部电影美国人觉得全世界病得不轻
看惯了英雄拯救世界,把人类从末日深渊拉回来的电影观众。这段时间算是有一部小清新,小视角,大格局的电影推荐了。
电影名字叫《大病》。
看过的人,都说疗效好。
影片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位美籍巴基斯坦人,和一位美国白人姑娘相爱了。
可想而知,文化的鸿沟,种族的隔阂,家庭的矛盾,再加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一场爱情戏码,注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冲突。
爱情戏观众看的是什么,看的往往不是男女主人公如何爱得死去活来,而是男女主人公自身背景文化的对撞。
熟知韩剧的观众应该懂得大聪说什么,不是“王子”爱上灰姑娘,就是霸道总裁爱上实习生,要么直接是外星人爱上我!
说一千到一万,本质观众看的就是男女主人公各自价值观的摩擦摩擦。
《大病》按照前面男女主人公的背景知识分析,不难看出这些冲突都是近乎残酷严肃的,甚至可以引发宗教文化对撞大讨论。
影片在这种设定下,本来应该呈现给观众是一部苦情戏,但影片却逆行其道,用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剧情发展行云流水,轻喜剧结构叙事,让人在观影时没有太大压迫,但又让人在某一时刻进入深层思考。
这种久违的轻松观影感受,让人很舒服。
大家看影片的开头,就能定调整部影片的诙谐格调。
电影一开始,我们的男主角,巴基斯坦裔的库米尔,一位脱口秀演员上台表演。
表演的节目是自黑自己的家乡巴基斯坦,库米尔说:
我们家乡巴基斯坦和美国没什么两样,当然我指的是棒球,不过我们的棒球加了香料(观众笑)。
我们家乡需要祷告,不多,一天就五次而已(观众笑)。
我们也看《霹雳游戏》(爆红美剧),只是比美国人晚一点,我现在也就看到第二集(观众笑)。
开头短短几句话,就奠定了影片富有弹性的基调。
之后男女主人公邂逅,相恋,看起来都是那么平淡自然,他们当然也知道互相之间有着在宗教文化家庭的差异,但对于思想开放的两位小年轻来说,显然他们想得太简单。
而影片的转折点也从女主患上一种奇怪的大病,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拉回到一种超脱宗教文化的状态,进入到生死的审视。
虽然影片从两位普通男女视角着手,但男女主角之间背负着却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事实,以及生死之间的考验。
所以呀,二流电影拍爱情,一流电影拍爱和情。
看过电影的很多人会好奇,到底女主角患上了一种什么病,要死要活,看上去很危险,但到了影片最后,其实屁事没有。
这当然一来是讽刺美国现今的医疗体系,二来也是暗喻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
女主这个大病是因为脚踝扭到,而间接开启了身体机能的抵御,然后患上了一种奇怪的大病。
脚踝受伤,在古希腊的故事中,本来寓意就不简单。看过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特洛伊》都知道,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阿基里斯,在最后被敌人射中脚踝死掉。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的英雄人物,他一出生就被海神母亲,抓住脚踝放到冥河去浸泡,于是拥有刀枪不入的身体,但由于母亲抓住的脚踝没有得到冥河水的浸泡,所以脚踝成了阿基里斯唯一的弱点。
《大病》的女主由于脚踝受伤引发的大病,虽然不知道是否是导演有意而为之,还是大聪胡思乱想,但无独有偶造成的联想,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暗喻了女主坚韧不拔,即使之前遭遇一场离婚,也能重新乐观向上,但对于这次的恋爱,女主在和男主分手后,脚踝的伤引发了一场大病,暗示着男主其实就是女主唯一的弱点,也是女主唯一的真爱。
作为一部美国电影,特别是作为一部小众的,小投资的美国电影。《大病》的冲突点是新颖的,剧本是扎实的,表演是认可的。值得推荐大家一看。
但是,大聪又要转折了。
眼尖的观众都能看出,大聪一直在强调,这是一部美国电影。这里并不是指影片是由好莱坞出品,美国人出演,美国人投资的表层美国电影。
而是指影片是从纯正美国普世价值观视角出发的美国片。
换句话解释吧,看《大病》的时候,让大聪想起了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其中的《推手》和《喜宴》。
《大病》虽然是今年不可多得的黑马电影,但是比起李安的《推手》和《喜宴》,大聪认为,还有一些距离。
《大病》虽然能看到导演见缝插针去阐述一些价值观,宗教不同产生的矛盾,以及文化差异产生的隔阂。但都蜻蜓点水,不去深挖,这是导演的用意,并无好坏之分。
这里只是想阐述视角,导演用一种美国正视的价值观,去看待所有世间的不同。
这一点,大聪不太认可。
认真审视这部电影的话,确实,影片在告诉我们,你融入了美国,你加入了美国国籍,你就应该做一个free country(自由国家)要做的事情。
比如解放自己,比如不用祷告你不想祷告的宗教,比如不用担忧自己的身世,不用顾忌自己的肤色,不用忌讳自己家庭的枷锁。
但现实中,真的能做到吗?这些只是看上去很美好。
很多人说,你有看到结尾吗,现实中的他们结婚了呢。
没错,正因为他们的特殊的爱情,所以拍成了电影,这种爱情故事能拍成电影,说明这个是特例不是吗。
当然,大聪是从大格局来看待宗教文化的差异,那就是:并不是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要向着美国那套价值观看齐,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沉淀已久的文化传统。
当这种文化传统遇到美式文化传统的时候,真正遭遇了什么,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什么,如果影片能从中映射,这才是高明的做法。
正如李安的《喜宴》最后,父亲对着安检高举双手,这不正暗示着文化观念的冲突,在现实中只能一声叹息吗?!
美国视角下的《大病》,觉得全世界都病得不轻,但是殊不知,这不是病的问题,是角度问题。
《大病》影评(七):不是睡美人的故事,女主角却睡了54分钟。含剧透。
大病影评
不是睡美人的故事,女主角却睡了54分钟。
不知名小剧场,不知名脱口秀演员,跨越了太平洋来到这个黑灯瞎火的地方做着美国梦。
没有留大胡子的巴基斯坦青年库米尔邂逅了白人心理学学生艾米,实际上今晚他的笑话并不好笑,周围的笑声稀疏的像月底妈妈给的零花钱,少得可怜。可是就有这么一束光落在艾米头上,他的每个不好笑的笑话都在她脸上炸开了花。
节目过后,他上前搭讪,她接受回应。两人度过了一晚标准的一夜情。
她打优步回家,他接单送她回家。
坐在后座的艾米说,“你不再是我餐盘里的食物,我的选择有很多。”
《大病》影评(八):这次政治正确使对了地方
非常有趣的一部以穆斯林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及融合为主导的电影,听说这片子的票房也随着口碑逆袭成了今年的黑马,作为一部偏自传体的作品,其诚恳的态度很显真挚,尽管到头来还是赞颂了美帝的文化包容性,但并没有太多假惺惺的扭捏作态,电影语言也是平实质朴,因此也很自然的对这片子由生好感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确实是一部好片子,片中人物的遭遇和承载的情感很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因为主角本人就是角色本身,大多数情节据说都是真实的,加上艺术加工的幽默桥段和Stand-Up Comedian的机灵抖包袱,并不算高明的套路,但就是赢在 真切 这个字眼上。 角色设置都很有趣,男一不必说,各种文化冲突都集聚在他身上,并没有什么啼笑皆非的事情发生,而更多的则是以戏谑的方式表现出从无计可施到Agree-to-the-disagree的影片主旨;
之前强力推《你眼中的世界》时就对女演员卡赞妹纸路转粉了,在这片中再次见到伊演女一也是挺惊喜的,而且表现的非常可圈可点,尤其是几场爆发戏,很有当年Allen Page的神采,加上后面演出大病初愈时的身形又明显比影片前部分瘦了很多,不得不佩服这种敬业的精神,妹纸有前途! 其他所有配角都挺出彩的,再次得说导演在分戏和人设处理上做得很好,以角色推动剧情,没有偏向于任何一个角色,因此我们不仅看到了各种有趣的演员表演,更是能够很好地Get到完整的剧情并直达角色深一步的情感层面,自然不做作,朴实不平庸,尤其是男主分别与自己的父母和与女主的父母之间发生的剧情,线性叙事,丝毫不乱,凸显的文化差异跃然屏幕,导演叙事功底真心不错 作为生活爱情轻喜剧,很少有超过两个小时的片长的,不显冗长拖沓而且始终带动观众情绪,能做到这点更是不易的,所以说在执行方面,这片子的剧组可以说是相当牛逼的了,尽管众多在美穆斯林移民大多会捧场,但最重要的我想应该是片子散发的正能量之光能够吸引更多的各个民族的观众来看,三观和政治正确这次恰到好处,没有说教Judgment、没有过分Stereotype、没有深讨Racial Facts、也没有恶搞Sarcasm,有的只是真实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不需要文化义士的补刀,这个巴基斯坦小哥自己就编成了一段单口相声搬了上来配以画面 强力推荐一波,锁定本人年度最佳喜剧之席位!
《大病》影评(九):一个得过大病的人
“爱不容易,所以爱才这么伟大”
剧情虽不是大起大落,也可谓一波三折,本以为二人就此分道,但是最后几分钟,女孩来到了剧场,他们又重回初遇的场景,令人心向神往,同时唏嘘自己没有如此好的运气。
片中多个场景让人涌泪,因为与自己的经历有着些许相似。认定一个人或许不难,但好运气未必眷顾每个人,毕竟不是所有的女人都这般深情,遭遇创痛之后还会选择原谅另一方,很有可能她们已经悄悄在心底埋下了一颗诸如分手日期这样的定时炸弹,只等你行差踏错,她便可以堂而皇之的将你扫地出门,而不会陷自己于不义之地。
我们都喜欢初遇的美好,虽然嘴上说着不要再见,但是相见的冲动和渴望是山海所不能阻隔,尤其是遇到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会话也显得趣味十足。
文化交融也是一个特色,新时代下的青年们不顾旧俗,希望找到自己的信仰和生命的归宿,一句“我们死了足足19个人”在令人啼笑皆非之余,也展现了男孩的社会历史视角,引人深思。
我喜欢如女孩那般可爱又睿智的元气型女孩,但是在我生命里烙下印痕的女孩,是瘦削的、幼稚而无情的,虽然她笑起来很可爱,但是她并没有那般深情,或许是因为她的嘴唇并没有电影里的女孩那般丰满罢了,我们可以投诸全部的爱意在一个人身上,但是请务必厘清,哪个人是值得你去这么做的,就好像女孩的爸爸说,如果你想知道你是否值得与一个女人共度余生,背着她偷次腥就知道了,如果你出轨之后,内心倍感煎熬,那就对了。
在最好的年华里,我给出了最好的爱,无怨无悔,只是遗憾遇人不淑,我多希望我能遇到片中女生那般温厚善良,睿智而又多情的女子,或许我曾遇到过,但我在错误的人身上滥用了忠贞,以至于我永远的失去了那些花儿,他们都是天使,而彼时的我是恶魔。
我也曾执迷一时,就像男孩在第一次离开女孩后,还会用惯用伎俩去和别的女孩聊骚,对于自己所失去事物的重要性浑然不知,直到自己意识到她的重要时,往往为时已晚。年少时,我们总以为那只是一段恋情,后来才发现,那是一生。
退去爱情的衣裳,其内核实际是信任与责任感。信任又包括相信和守信,我们得无条件相信对方,又要对自己做过的承诺严格践行。责任感则是信任的延伸,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吵闹分歧在所难免,得学会合理管控,而不是一争吵就想,是不是不合适,是不是该换人了。
影片中的男孩女孩在见面的第一天就上了床,在近半年内就经历了争吵,生离死别和复合,而他们的第一天,我用了近半年时间来完成,他们的生离死别我也用了近半年时间来完成,而他们的复合,我始终没有完成。
我喜欢它们之间那种甜蜜和惺惺相惜,因为我不曾有,我也喜欢女孩背着男孩偷偷为他做家乡菜,因为我不曾有如此福分,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有着比男生更深沉而执着的爱,但我没他运气好,因为我的女孩不曾回来,我对她远比片中男孩对女孩好的多得多,但是我们错过了,后来我释怀的时候在想,或许这也不怪她,只是我对她好的方式不是她想要的那种,没遇对人罢了。如果把爱情比做一场游戏,她的退出,未尝不是给正确选手的入场增加机会?
我不会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来结尾,毕竟诗歌并非我长项,我喜欢用眼泪洒满整个篇章,抑或整个屏幕,这才算做是对于人类文明一路艰进,社会历史的颠覆以及人人的困扰的一种写真,不是所有人最后都会手握幸福,我虽血肉之躯,但绝不会苟且于世,我得毅然前行,即便看不到一丝光明,也要向着认定的方向踽踽独行,我相信我的路上一定会有真风景,只是我日前贪玩,错过半晌罢了。
《大病》影评(十):《大病》:打破文化壁垒的永远是爱
导演: 迈克尔·肖沃特
主演: 库梅尔·南贾尼 / 佐伊·卡赞 / 霍利·亨特 / 雷·罗马诺
感觉很久没有看到这样清心寡欲却小巧玲珑的电影了,似乎以前有很多同类型的影片,有名儿的、没名儿的,爱情的、友情的、搞笑的、煽情的等等每年总能出几部算不上什么热门没有什么话题的片子,让人看着惊喜看着舒服,就如同这部《大病》的观影体验,但可惜的是本片的热度在观影前已经让人至少是知道这部影片的足够优秀,所以在看的时候,即便很舒服也不会再有惊喜。
大病是人的病,也是人类的病。片名很直接的给出了电影的主旨,而就像那无法诊断的疾病,看似已病入膏肓其实却轻而易举便化险为夷一样,如果说那身体上仅仅是一个扭伤引发的感染,那么文化上的差异从结果来看毫无机会能得到谅解,但从个体的爱情出发,似乎换回理解与支持并不是什么难事儿。我喜欢这部电影的表达,至少是一个喜剧的氛围让人很轻松,似乎也没什么好笑的地方,但看这样的电影是让人轻松和愉快的,不怎么好笑的脱口秀类似单口相声在喜剧俱乐部演出的遇见一个女孩,看点在于巴基斯坦和白人女孩,这层文化上的隔阂来在于两个民族的历史进程,似乎可以说就不在同一节奏上的两个民族,问题是两个民族的年轻人在一起了。
其实还有挺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尤其是真实发生在两个年轻人身上,最后他们走到了一起,捅破这层窗户纸的还是爱,似乎这个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到好像弱不禁风的爱有时候就是能如此的无孔不入并威力无边,都说爱情敌不过金钱、权力、那是虚情假意,真情实意还就是情比金坚的老话,其实我们曾怀疑的爱情都是一种浪得虚名,自己要看得起自己的感情,才能感动别人,这个世界上太多的爱情的动人故事,似乎来得都大同小异,至少感人的都是真与爱。
《大病》是一部简单的电影表达了一段不简单的感情,两个人最终走到一起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所以这样的喜剧会让观众心里满足。电影好在了一份灵巧之上,没有激烈的冲突或强烈的情感表达,给观众那种非常刺激的感官体验而无法准确的表达出人与人之前情感的准确状态,反正是如此举重如轻反倒是显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