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极了》是一部由刘健执导,动画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极了》影评(一):逃逸还是被碾压?
作者:谭柳的戏游记(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53206893/
2001 年冯小刚贺岁片《大腕》里的那段3 分钟动画,就是刘健做的。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他玩过乐队、写过小说,做过摄影,最主要的工作还是在当代艺术领域。
2007 年,他告诉自己,是时候了,做一部自己的动画电影,于是有了《刺痛我》。
对没有受过当代艺术熏陶的人来说,《大世界》是难以下咽的。尽管电影院的大门对每个人敞开,但《大世界》毫无疑问是一部有观影门槛的电影,他强烈地吸引某些人,同时也用力地推开很多人。
这是独特的画风和个性化的创作带来的必然的结果,《路边野餐》上大银幕的时候限定放映时间为10天,10天之内,想看的人都已经看完,想看却说自己挤不出时间的都不是真爱,不看也罢。
2017年初,《大世界》被提名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2017年年底,《大世界》一举斩获了第54届金马奖最佳动画长片奖。金马奖组委会这样评价:错综复杂的关系与纵横交织的欲望,展现了极为犀利的批判视野。他们都是真伯乐,真知音。
不了解废土朋克,不喜欢颓废暗黑系CULT片,没看过动画大师今敏的作品,对盖里奇柯恩兄弟一无所知,对减帧画面以及呆萌配音透出的无厘头式黑色幽默无感,基本可以判定,老铁,你和《大世界》不是一路货,就不要硬往前凑了。有那77分钟时间,去看看《前任3》《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挺好。
有人说刘健的电影很昆汀,这是对他在独特的暴力美学风格上一路坚持的赞美。在昆汀年幼时,他的作曲家继父柯特经常带着他去看一些古怪的电影,并试图让孩子理解电影中另类的文化,这为昆汀日后的Cult 口味打下伏笔。
《刺痛我》《大世界》就是诞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城郊结合部的CULT片,呈现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当代废土朋克景观,和切入研究城中村里小广告生态具有几成当代艺术成色不同的是,刘健在作品里导入了整个大都市旁被边缘化的卫星城市,它剥离了作为明星的大都市地标性建筑群的光鲜,而呈现出中国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真实存在的模样,现实中丑陋的野蛮生长被巧妙地置换成艺术景观,如同猪笼寨在周星驰作品里魔幻般的存在。
《大世界》延续了《刺痛我》的主题,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刺痛我》中2008年的金融危机变成了《大世界》里人人都缺100万的2016年。
时代和城市都是刘健作品里不可或缺的大主角,《大世界》里的新闻联播背景音乐,特朗普,航天火箭发射,马云金句,茨扎创业,佛陀和基督之争与现实中对100万的争夺共同构成了刘健创造的荒诞世界,女汉子彪哥代表的神秘的特权阶层和刘叔代表的官商利益代言人,打劫刘叔100万工程款用来拯救女友整容失败的小张引来了馄饨店潜心高科技应用技术于实践的老板,趁乱打劫的二姐,摆桌球摊的杀马特情侣,武术世家出身隐身菜市场杀猪谋生的杀手……这是一个建立在食物链上的生态链。
当然,这一切都毁于一场《两杆大烟枪》式的集体“火拼”。
刘健在《大世界》里关于南京城郊大学城的建模,如同沈从文笔底的湘西边城,贾平凹的陕西废都,贾樟柯系列电影里的山西小城,不断从边缘人走向故乡的核心,再从故乡的核心不断出走。
如果说《刺痛我》侧重于酣畅淋漓讲了一个故事,《大世界》更侧重于从故事里延荡出来的思考,不仅仅说书,还评书,最典型的是二姐拿到钱后去找妹妹,保安妹夫却在别处喝酒,听喝酒人讲耶稣,自由的三个境界,菜市场自由,超市自由,网购自由,结论是知足常乐。回到商业社会成功人士代表房地产商刘叔说的人分疯子和傻子,疯子勇往直前,攻城掠地,傻子安于现状,知足常乐。综合一下常识,只有傻子才能知足常乐保平安。
在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一书中,关于现代人身份的焦虑的由来有一个观点,阶级分明的社会,上升通道关闭,人们安于各自阶层,很少有身份的焦虑。消灭了贵族倡导普世价值的现代社会让人们产生了人人平等的幻觉,财富成为身份的象征,而焦虑正因此而起,因为财富的拥有量永远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平衡,那是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里对此有天才般的预言,唯幸福和稳定论导致的后果就是极权和生化控制,以彻底丧失人的本性为代价。
《大世界》的结尾是风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迪斯科皇后张蔷的歌,“我们的爱是少年维特的烦恼,我们的心是约翰克里斯多夫,还有一首诗,一首朦胧的诗,还有一首歌,一首迪斯科……”中国人现代精神文明启蒙的八十年代,值得集体怀旧和缅怀,但也是这个自由自在的《我的八十年代》,打开了金钱欲望的潘多拉魔盒,只是刚开始,那欲望的滋味如此甜蜜而清新,后来,它变成了让人倒胃口的不择手段和全民互害……
时代的河流汇入世界的海洋,在那静默的潮涌里,我们只是其中的一滴水。在那条必经的时代列车轨道上,一只绿色的巨蜥,四下张望,逃逸还是被碾压?看上去是一个无需选择的选择,但当那种碾压变成100万的时候,这种选择似乎又变成了一个难题。
《好极了》影评(二):很中国的动画片
很抱歉没有看懂。先说画风,不是我喜欢的,但是很中国,那些店铺好像就是你走在路上随处可见的。画风偏冷色调,简洁而硬朗,倒是和国外的动画明显区分了,这一点很有中国特色。其次是故事,开始有些看不懂,一会儿是这个人,一会儿又出现另一个人,慢慢看下去才发现人物之间都有联系。故事情节一环套着一环,最后那场车祸,简直是升级版的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再者是人物,又要吐槽下画风,人物画得都好丑,这些人物好像就在我们身边,市井小民,暴发户,每个人为了那红诱诱的毛爷爷在那上蹿下跳。身处其中的人根本就搞不清楚这钱怎么一会在这一会在那,而局外的我们就看着这钱从这个人手中到那个人手中,似乎在心中骂着一群傻子。最后说主题,我也是看了一些其他网友的影评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就如同作为局外人看这电影,知道来龙去脉,这钱是如何在各怀鬼胎的人手中流转。可是在现实中呢?我们多少人不是也在为金钱上蹿下跳,渴望着用金钱去改变点什么。要改变的好像都是所谓的理想。像电影里那两个大学生坐在网吧门口谈退学创业,说得天马行空,让人以为有多大的志向呢,结果落到实处就是开餐馆。这么开口闭口谈比尔盖茨、扎克罗伯有意思吗?如果是我的学生,我一定强势地说:你还是滚回去多读点书吧!另一点想法是关于自由,电影里两个看工地的在那瞎扯,一个说自由分为三层,菜市场自由、超市自由、网购自由。说来说去就是金钱自由,可以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最近让学生就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谈被设置,可以说这就涉及到自由这个问题。其实人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不想被设置一方面又希望设置好一切免得自己操心。同样的,希望金钱的自由,物质的自由,殊不知是被金钱、物质的束缚。现在的人是越来越缺少心灵的自由了,也是越来越缺少真正的理想了。我大概就看到了那么多,真的没看懂。
《好极了》影评(三):这个动画不一样
说不出哪里好,只是谁都替代不了?
1 台词就不一样。
整体台词念的都特别慢,像是在朗诵诗歌。没有故意为了剧情或者是环境需要,改变声调什么的。都是很淡定的说话。尤其是红衣老大。
2 很接地气儿
很符合老百姓的现状。喝酒聊天的、小吃店、网吧、工地、等等。就是一些小细节,能看出来中国特色。
比如说 2个男人喝酒的对话,关于“耶稣和佛谁更厉害的话题”等等,都很有意味。
4 剧情设计的很精彩,尤其是想到这个电影是一个人做的,就更厉害。因为就确实是一环扣一环的很紧凑,有时候还得回想下,才明白过来。看电影的时候千万不要看手机,不然真的会看不懂剧情,虽然他本身有点节奏慢。
5 整容的女友和黑帮的老大始终没有露脸,增加了电影神秘感。
就记得这些了。这种电影,中国制作的越来越多就好了,大有可为。
6 感觉上映之后还会在看一遍,再顺一下剧情。有点没看够,有点短。
活动是史航主持的,也许是因为台下坐的是大学生的缘故,感觉语气有点傲啊,或者说严厉?
《好极了》影评(四):一场接力赛!
五分好评!嫌片太短,看的真不过瘾!但又恰恰是《大世界》的一个闪光点,行云流水、干脆麻溜的叙述。 倒是想起了很久以前看的那部《11分钟》,多重线索发散描绘,像个引力球,各向展开的因子纷纷被吸到这个引力球,最后交叉高潮,但整篇稍显拖沓,观影会有疲倦感。 《大世界》像是场接力跑,各色选手纷纷抢过接力棒,也就是故事的展开点那一百万,绕着跑道急速前进,第一棒开跑,第二棒选手马上出场抢过奋力向前,下面选手一一粉墨登场,各展风采,最终又都在跑道碰撞汇合---“多少人想改变命运,最终被命运改变”。 这场赛跑,丰富又急速,小张改变命运的举措虽然最终宣告失败,但至少胆小的他尝试了! 中篇,电梯那小段浮想联翩,真是有意思极了,把卷入这场改变命运“接力赛”的选手们的小人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倒觉得是这么多角色里最有情感的两个人物,也或多或少代表了故事里每个人物的美好希冀;杀手瘦皮冷峻潇洒,有血有肉,穿黑色风衣那一刹那,我竟然有了《独行杀手》之感。 张蔷的“八十年代”代入感真强,处处又是马云、乔布斯等本世纪的文化符号,实在是太有意思。 Have a nice day ,切题太准,这一天可真是个“好日子”!
《好极了》影评(五):形式即内容
《大世界》至少让人想起了理查德·林克莱特《半梦半醒的人生》、科恩兄弟《血迷宫》、盖·里奇《偷抢拐骗》、昆汀·塔伦蒂诺《低俗小说》以及宁浩《疯狂的石头》和杜琪峰《夺命金》。想必作者刘健(他是名副其实的作者,这电影是他自编自导自画自剪等等)也从上述部分创作者及其作品中获得了养分。
但它完全是中国电影独一份的存在,是影像表达当代中国的另一种可能。它甚至让人好奇,描绘当代中国城市(中国的城市其实都是城乡结合部)生活的最佳影像形式是否就是刘健式动画?它以美的形式来表现丑恶脏乱差。反映当代中国城市、县城、小镇生活的现实题材真人电影,包括那些严肃的作品、获奖的作品、大师的作品,你可以说它有诗意(因为垃圾亦可以来做诗),但难以否认实景画面、场景、人物仍然是丑陋的。刘健的绘画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给现实加了一种过滤器,垃圾本身还原成了中性洁净的物质,而成为素材。在《大世界》中的城乡结合部(那真的就是城乡结合部),一切看上去都很酷、反讽和幽默。
有豆瓣评论质疑配音人员不专业、普通话不标准、口型对不上、南京方言过多采用,私以为恰恰是它的美学风格,现实感中渗透出一种散漫、虚无和反讽,这和电影的基调是一致的。也有评论质疑缺乏透视、立体感不足、甚少摄影机运动,若影迷以手工、成本云云替本片辩解,刘健导演还未必领情,风格论的回应才是他心声。动画片的世界也是多元多彩的,绝不是迪斯尼或皮克斯风格的动画才叫动画或成熟的动画。
由此想到,韩东《在码头》这个同样发生在南京江北,一群人遭遇、冲突、追索的无厘头故事,若采用刘健的动画形式,会颇有谐趣。动画形象和非专业配音可弥补非专业演员表演上的不足,为这个故事加添表现力。
与刘健导演前作《刺痛我》一样,《大世界》是记录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文本,信息巨量,描摹逼真,只是未来之人能否看懂并未可知。
《好极了》影评(六):渺渺大世界丨“我只是路过,不要在乎我是谁”
原创 2018-01-15 云禾的彼得潘
从《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护法》,到如今的《大世界》,导演刘健又为中国动画“大”字辈儿添了新。虽不能说中国动画就如何进步神速并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但起码从风格到内容,国产动画电影的形态和风格正在变得丰富。
作为不知名导演剑走偏锋的新作,类似“第一次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中国动画”,“继《千与千寻》后再度获此荣誉的亚洲动画电影”,“2017金马奖最佳长片动画”的title是必要的,它们带来一种先声夺人的光芒,先唬住你再说。
77分钟的电影有起伏,主题并不冷僻,叙述起来也不复杂。这是现实主义的便利,不用像《大护法》般另造世界,于是难度就变成,如何把一个看上去如同社会新闻的故事说出彩来——
【关于故事】
故事发生在某个小城,司机小张为了替整容失败的女友燕子筹钱,抢劫了地产大佬刘叔的钱,刘叔找来本行屠夫的兼职杀手“瘦皮”去追,同时,自诩发明家的江湖大盗“黄眼”及其同伙、燕子的姐姐及其男友也都盯上了这笔钱。几股势力纷纷对小张展开追逐。围绕着一包钱,原本没有关系的人们,命运产生了交集。
背景画面看上去很熟悉,北方有很多这样的城镇,在贾樟柯的电影里反复出现。如果你去过两个以上,就会发现:它们长得都一样。一样灰蒙蒙的街道、一样堆满建筑材料的工地、一样少了几个笔画、奄奄一息的霓虹灯。这里的青年和街道一个颜色,松松垮垮的生活常态底下自有道理的生存法则,在弹丸之地挥霍着累积太久的能量。
被问及是否有明确的城市时,刘建说,无所谓,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城市面貌其实都差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城市体面光鲜的表面和支撑其发展的基底之间,它处于边缘地带。
我们通过电影知道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它由于某种隐晦的原因保持沉默。电影里的主角存在于我们之中,又保持一定的距离,于是当一部分人的日常生活,在另一群人眼中被制做成了“现实主义的作品”,这本身就是一件挺荒诞的事情。
电影中的几个段落印象深刻:
一个是电影里借两个工地保安的闲聊,说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自由阶段论”:第一阶段是“菜市场自由”:你可以在菜市场里不看价格的随意购买。接下来是第二阶段的“超市自由”:可以在超市里随心的消费。最后的终极自由叫做“网购自由”:可以随意清空自己的购物车。 这种乍听上去歪理邪说的看法,恰恰是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常常会交流的东西,完全长于摸爬滚打之中,想要体现自己的不同,可以说小聪明,也可以说高手在民间。
第二个是两人很认真地讨论“上帝和佛,到底哪个更厉害?"。这一段“心诚则灵。与人为善”的对话略显中二,特别有趣也特别荒诞。细想想,工地、菜市、甚至公园,那些平日鲜少接触的群体中保不齐都有一套自己生活里长出来的“生存之道”,这是他们的实用主义。
每一个导演都被问到的问题是:这部电影想表达什么?刘健在柏林接受采访时说的:“《大世界》描绘的是一幅群像图,没有绝对的人物主角,那包钱才是真正的主角。”
钱是人们的至高信仰,它是可以度量“自由”的东西。很多的艺术表现,说来说去都离不开探讨“人性”,导演将现象铺展出来,并其中藏着自己的态度,而到了观者这里,解读可以更简单、更复杂,或者南辕北辙。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大世界”,人总是试图在别人的故事中发现符合自己经验的部分。
【关于手法】
画风粗犷,有cult片的冷峻和怪异,线条、色调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一种扎根于土地和市井的生猛,在第一时间刺激习惯于日式唯美和欧美精致的观众眼睛。喜欢或不喜欢,基本会有分明的态度。
由于其中的荒诞感和犯罪元素,很多影评将刘健的风格和盖里奇、今敏、昆汀相较,比如美国IndieWire网站这样评价它:“如果昆汀做动画电影,大概就是这样的。”前两位导演的作品我不熟悉,倒是从一开始就让我想起了昆汀在《杀死比尔》中的一段漫画表现。一样的粗线条和荒诞感,配合极其细致对于现实世界的还原,从第一帧开始就带来一种陌生,可能对于刘健来说,边缘人群、发展中的城镇,他所想说的故事就需要这种粗糙的东西为载体。
电影是脱胎于生活的创造,但当生活被照搬上银幕,反倒会产生一种过于熟悉的东西被意外放大的陌生和逼迫你直视平日回避之事的尴尬。
客观呈现世界,是《大世界》的一个特色。社会的复杂在于它有着多个剖面,这些剖面之间存在时间差,甚至可达小半个世纪。金融圈和城郊结合部、一线城市和西北农村,在如今的中国,同一时间可以找到具有不同时代感的空间剖面,这是它的真实性所在,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于是我们需要艺术家。
再来说电影的画面和配音,两者都有明显的停顿感。刘健说:“某些动作我会把多画的都抽掉,只有这种显得笨拙的动画语言,才可以表达出这个电影所传递出来的风格。如果动画太柔了,或者弹性太好了,会减弱。”
影片中出现了多种方言,如果说这是为了说明“大世界”的普适性,那么南京话作为出现最多的一种,可能是这个生活在南京的导演想要表现他的地域性。
【关于幕后】
所有电影的背后故事都应该是在认可电影本身之后再去查阅的注脚。
导演“一人成败”的故事被反复提起,大抵是说用三年的时间,坚持每天工作8到10个小时,一人完成整部动画的编剧、导演、剪辑、配音、音乐等工作。听上去苦行僧似的与作品死磕,免不了又要被旁人套上“匠心难得”,以此唏嘘一番。但刘健有自己的原因:一是由于强烈的个人风格不适合工业化生产,二是这件事本身也没有渲染得那么辛苦,“不受干扰,专心做事情,其实是很幸福的。”
1月12日公映开始,各大影院都保持观望,排片平均在每日一到两场。叫卖又叫座是最理想的状态,退而求其次便是抓牢一头,叫座的爆米花电影是一种成功,而屡屡获奖、排片甚少的电影缺总摆脱不了一种“自娱自乐”的尴尬。
总要有不那么计较代价的先驱者,才带来百家争鸣并滋生良性的创造环境。从2010年的《刺痛我》,到如今的《大世界》,刘健对于个人风格的坚持和不合市场常态的尝新,才是国产动画电影的回春。不喜欢无妨,抛弃便是,选择的多样性比正确性要重要的多。
接受采访时的刘健看上去不善言辞,很容易和默默画了三年、包办一切的宅男画家对上号,但这样的人内心深处往往有着缓慢集聚并试图爆发的力量,毕竟他说,我是听摇滚乐的。
记录现实、思考人性,是刘健作品的基调,“过了10年或20年,你想看2008年时候中国是什么样的,你可以看《刺痛我》。如果你想了解2016年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你可以看《大世界》。”
影片的开头用了托尔斯泰在《复活》里的一段话:
“尽管他们肆意把石头砸进地里,
不让花草树木生长,
尽管它们除尽刚出土的小草,
把煤炭和石油烧得烟雾腾腾,
尽管树木遭到砍伐,鸟兽尽被驱逐,
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
“人一旦有了贪念就不自由了”。最后每个被命运驱赶、追逐金钱的人,最后都死了。春天是希望,还是一种粉饰太平的假象?
《复活》里还有一段话,或许可以作解:
花草树木也好,鸟雀昆虫也好,儿童也好,全都欢欢喜喜,生气蓬勃。唯独人,唯独成年人,却一直在自欺欺人,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不是这春色迷人的早晨,不是上帝为造福众生所创造的人间的美。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发明的统治别人的种种手段。
话说到这里,就不可再说了。
《好极了》影评(七):好极了
一包一百万,几个利欲熏心的人,配上晦涩灰暗的画风和漫长的黑夜,上演了一堂生动的社会课。没有油头粉面的人和靓丽恢宏的大厦,只有一张张粗俗丑陋的脸和充满市井气息的脏乱差的店铺,背景中出现的字句永远是不完整的,永远是残缺的,看上去永远缺点什么、差点什么,差的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感觉有太多了,道德?善良?诚信?反正是一切妨碍追名逐利的属性为良的东西。而人物身上又过多溢出了暴力、色欲、财欲这些属性为恶的东西。这样的少了一点和多了一点共同编织了在故事中呈现出来的压抑、令人失望的社会图景,并且让人不得不承认这的确就是现实。就像影片中挺有意思的一番理论,什么是自由?就是菜市场自由,超市自由,网购自由--归根结底,有钱即自由。这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但并不荒诞,因为它的确适用于已经被异化了的物质社会,还有什么东西离不开钱这个字眼?影片的故事就是围绕钱展开的,没有对钱的渴望以及被钱所改造的社会,这个故事不会成立。整部影片中我最欣赏的片段是那段长达一两分钟的海浪的空镜头,静静地默默地无休止地涌动着的海浪,强迫你在一种静穆的力量中去思考去理解,而正是在这一幕中,影片的意蕴一点一点地展现出来,它不仅是要批判现实,更要拷问人心,你能不随波逐流吗?而它似乎又根本不打算让你回答,因为无论你的答案是是还是不是,结果总是一样,被无尽浪潮裹挟着向前推去,去向哪?不知道,没人知道,也许是一种被称作理想的东西?也许是一种被包装成某某梦的东西?在这里,我也终于明白了影片一开始那条趴在铁轨上的变色龙的含义,融入、适应,或者说,取悦这个社会才是最好的保护色吧。好极了。
《好极了》影评(八):荒诞陆离《大世界》
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动画作品,剧情虽老套但环环紧扣不乏出人意料,处理手法干脆利落,不必多说但回味悠长。环境和人物刻画极其写实,配音初听稍显脱戏,但后来随着剧情开展,视听真实感与真人演出无二。很喜欢黑色幽默,以一种出人意料无所谓看似搞笑的手法,揭露人性的伟大与卑微,甚至是一些非常道不可道的现实。
“这世上就两种人,疯子和傻子。疯子,勇往直前,得名得利;傻子,兴高采烈,知足常乐。”
疯子说傻子傻,人生没有追求和咸鱼有什么区别,生命会折腾才精彩。傻子说疯子疯,一辈子浮浮沉沉,到头来才发现安稳是最实在的幸福。也许,时而疯时而傻,才称之为正常人。我们做不成疯子,也做不成傻子,所以庸庸碌碌做一个正常人吧。
“人有三种自由,菜市场自由,超市自由,网购自由。”
三种自由,对于不同背景经历的人来说迥然不同。不愿意讨论什么阶层差异,但我想可以通过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解释一二。第一层是生理需求,保证身为生物的基本存在要求;第二层是安全需求,保证生而为人类物种的基本生存要求;第三层是情感需求,保证人类物种可以长久生存的要求;第四层是尊重的需求,从这一阶段开始,人类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了主动施予者,巩固人类物种存在的必要性和确定性;第五层即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此时的人类以一种主宰者的视角存在于这个宇宙,通过自身的努力作用于宇宙,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宇宙的发展也是从无到有到鼎盛到消亡,存在即合理,人类的存在必定有其存在的意义,宇宙创作并作用于人类,人类必定反作用于宇宙,当人类的自我实现认知没有出现偏颇,其结果必定是正利于宇宙的,人类的自我实现也是宇宙的自我实现。希望我们都能实现自己期望的自由。
“很多人都想改变命运,但大多数的人都是被命运改变了。”
全片所有人的命运交织错杂,环环相扣最终以连环相撞结束。每个人都在对抗,都在既定命运轨道里挣扎,但命运的车轮依旧按原轨迹滚动,没有人能逃得过。片中有一段滚滚江水的特写,持续了几十秒,水从黄浑变黑变蓝,不论怎么改变,逝水东去,流向并未改变半分,甚至连溅起的水花都无二分。我一直相信,命由天定,运靠自搏。命如江水,缓缓东去未曾改变,但可以靠着自己的选择,选择山川湖海荒漠草原,领略不同的风景,虽终归于一,但命运历程已是不同。
“贪念”是这个电影从始至终的线索,从荒诞的劫持开始,到各路争夺,到荒诞相撞的结束。我觉得“贪念”是个中性词,因为有贪念,人才想要渴望才想要去争取,但也是因为贪念,失去了很多。我想重点还是在程度的把握和善恶道德的坚守吧。
此番荒诞大世界,究竟是命运改变了人?还是人改变了命运?
初次执笔,心有所想,有感而发,稚嫩失误,还望海涵!2018.1.12
《好极了》影评(九):一部看了绝不会开心的电影,因为所谓的大世界就是一个绝不傻白甜的世界
很惊讶导演的写实动画风格,动画里的世界不同于欢乐颂等各种高逼格影视作品里的歌舞升平,没有陆家嘴和金融街,有的是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建筑工地、活动板房、路边小餐馆、杀马特男女、铁路小旅馆,没错,就是每个普通人最习以为常的中国。影片里的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生存像疯狗一样相互撕咬,黑社会出身的地产大佬、整容失败的农村小妹、挣扎求生还要送女儿出国的猪肉贩子、想钱想疯的小镇青年、赚够了钱想皈依我佛的大佬的大佬,没错全是普通人,我们最熟悉的人。社会很像位于东京千代田区的日本天皇居,普罗大众只能隔着护城河遥望和想象里面人的生活,也有很多人想冒险越过护城河进入社会顶层,但是大多数人都在中途掉了下去变成累累白骨。生活并不是一直都是傻白甜,偶尔也需要大世界这样的电影来给我们醍醐灌顶。留一颗星是希望导演能够讲出更多自己想讲的东西。
《好极了》影评(十):《低俗小说》的简易动画版
奔着“如果昆汀做动画,大概就是这样的!“的宣传语,去看了这部动画电影。电影确实有点昆汀,但颠倒了主客,影片从故事剧情,人物设置到多线叙事方式都很像昆汀的《低俗小说》,所以这部影片称得上黑色幽默也是应该的。
影片由一宗抢劫案开启,有人抢就有人追,一堆不相干的人为了这笔钱,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交错在一起。这个故事虽然老套,但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增加一份新奇。影片画风凌厉,甚至有点丑陋,凸显另类诡异,颜色偏暗,冷色系和暗沉画出了小城镇的粗砺,南北混杂的口音,更具生活化,聚焦小城镇,小人物,接地气的暗指你我,台词中的冷幽默更坐实了黑色幽默的风格。
导演画着非真人的画,却揭露着真实社会的怪现象,讽刺着人们为了私欲,迷失自我。如同嘻哈rapper鬼卞创作的主题曲中唱的一样“这个世界,给你绕了一个圈,活在这个时间,这个空间,没法逃出这个圈,for the money、power、beauty、sex,绕着这个圈。“人活着,为了不再辛苦想得到更多,也为了得到更多而辛苦活着,影片最后一句“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知足常乐的自由才是真自由“(大致是这样一句。。。)点醒观众。然而事件爆发,虽然恶行最终向正义低头,但一场大雨,可能一切又恢复原来,给了观众沉重一击,最后空境的实拍江水,把观众拉回现实,让观众顿悟片刻,更加清醒。
总的来说,片子还是新鲜不错,导演孤军奋战手绘三年也是不容易,但档期竞争太激烈,太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