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法之徒》是一部由吉姆·贾木许执导,汤姆·威兹 / 约翰·劳瑞 / 罗伯托·贝尼尼主演的一部喜剧 / 犯罪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法之徒》影评(一):单调的生活,是一种偏执,更是一份与他人之间的协议
但月亮就在那里,这就是时间。
——蔡明亮
我没有任何归属感。
所以对于每个无聊假期的体验,我都像是被另一个极度压抑的自我所占据,而我明显感觉到在单调往复,不断循环的生活当中,唯独这个精神涣散迷离,在黑暗中竭尽全力挣扎,哪怕是坠入更深层次的黑暗的生活方式,才是我愿意为之奋斗,愿意为之活下去的真正所在。
这也许是我自己建构起来的,任何人都不得侵犯而知识体系,人格世界。
而当下不断自我安慰,看起来乐观非常的我,需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意义去展现,以及用什么样的价值标准去衡量?
这两个不同的分身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鸿沟,他们在互相撕咬互相博弈。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让他们共存的最佳策略。忍受,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我经常跟朋友聊天的过程当中提到“顺其自然”,让残破不堪与寂静如死都按照他自己的轨道往前运行,以至于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人性就能够具有自己排解自己的功能了。那个时候,婚姻、性、家庭、孤独等都不再是能够让人所畏惧的东西,而成了我们所拥有的最为有价值感的东西。
这七天,我用了四天的时间完完全全的睡觉与思考,然后沉静在纵欲的欢愉和寂寞的吞噬当中。而剩余的三天去了熟悉了不能再熟悉的小城,去感受旅行,去跟我内在的挣扎和变异达成和解。
我掌握了释放黑暗的能力,从而能够支配我内在矛盾的任何一方进行活动。
独处也好,相聚也罢。这两方相互作用,相互依仗着,缺失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能够共存,都不能够成为相互独立的主体。
我有时候也会偶尔去比较这前后,内外,时间轴上的不同的点之间具体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这就像是晴天的午后,突然狂风大作一样,不同的情绪和力量,各种各样的思维和迷乱之间进行着貌似永远也停不下来的对抗。
也许,有这样一种可能,如果我有足够的选择权,我会如福柯一样,去靠着一种边缘化的生活方式,让我的个人主体变得完整。
只有这样,我才能够知道我到底是谁。
可是尽管如此,我貌似对于自己的生活仍然抱着更高的期许。在经过我不断的博弈后,最后取胜的那一方,终会带领我走向更好的状态。
我并非一个通才型的人格,甚至连内心中澎湃的激情也不能够完全把握住,而人格分化出的对立和博弈,我连将他们调停的力量都缺失了。
《不法之徒》用一种死亡与抛弃的可能来审视的我的人格缺陷,貌似在贾木许的镜头中,我的桀骜不驯,我的无所适从的情感都能够找到寄托的点,通过他对于叙述的克制,故事线索强行的分离,我收到了教化和疏导。
1.
被偶像化的自我
扎克(汤姆•威兹)和杰克(约翰•劳瑞)拥有着近乎相似的命运,就仿佛是同一种生物,附着在了两个不同的主体身上。而两条线在贾木许的处理下,从刚开始汤姆•威兹的烟嗓逐渐拉开的荒芜的小镇,就以两条完全平行的线索开展。
扎克的颓靡和流浪者,吟游诗人的气质,杰克的混世、激进与暴力的硬汉特质。
“劳瑞,我从来都不讨好别人,你他妈又不是不知道。”扎克坐在床上,回过头来丢出了自己的态度,然后就跟这个满面妆容被泪水染花的女人彻底的决裂了。他开始在街头流浪,用一种与本该遵从的生活规律完全背离的方式。
将自己与规律撕裂,然后投入一种更大的生活规律。在我看来,这种西西弗斯式的回转,就是扎克的命运。他不承认生存所需的必然,挑衅着极权主义以及弱肉强食的生存现实。从而滋生出彻彻底底的空无的生活哲学:“这是个忧伤而美丽的世界。”
他醉成了街头的一只流浪狗一般,饥饿、失落,却能够完完全全沉静在自我崇拜的幻梦之中。他的绝不忍受的特点,更像是把这种玩世不恭,绝不服从的意志力当做了最为光辉的偶像进行崇拜。
扎克崇拜着在反叛中的自己。
而相对于扎克来说,杰克只是没有大脑的皮条客,更懂得如何算计和赚取更多的利益。而值得庆幸的是,他并没有被腐化。他有更多的生活的希望。而推进这种希望的逻辑建立在了蝇头小利的追求上,这是大多数人们力求一切活下去的嘴脸。
甚至为了这种利益的诱惑,他能够将自己本来依靠手枪来自卫的防护网卸载而去,轻易相信一直以来都视为敌人的话。
从这种追逐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种自我膨胀式的偶像崇拜。这种自我偶像化的过程更像是一个堕落的躯体用一种假想性的方式来达到一种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这两者之间代表的不同的符号性,并非对立,而是共存。两位主角在电影中都有自己的正确位置,并且在彼此交换信任的过程中,将这种同一个事物的两面性之间的矛盾激化放大了。贾木许将他们关在了同一间牢房,而旁边的鉴于在镜头中完全抽离了。
观众看电影的过程更像是身处一座剧院,不断的被放大的表演和剧本。
正式这两位主角的意识形态层面的某种共性——显然不是性格特点层面,更不是生活方式层面。而是这种符号性背后影藏的共同的逻辑,面对真实生活乔装打扮成的魅惑时,自我偶像的瞬间崩塌。
入狱是对于这种偶像崇拜的最佳考验。
2.
谁掌握着那个裁判权?
罗伯特•贝尼尼是在中场才出现的,像是一种强效粘合剂,将对立的二人强硬的粘合在了一起。
当然这个角色的设置,更是在着重于从贾木许的角度,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面对两个自我封闭的主体,像两座冰封的墙体一般冷漠和无法共存,该如何继续将这样的对立化解,从而让人际变成一种情感的沟通,而不再是想物体跟物体之间的结构化,固定化?
鲍勃采取的是元语言的方式,从这两者身上去汲取,看到并且寻找自己的认知。
从他第一次遇见扎克开始,他用意大利口音的英文赞叹扎克的歌声,就是以善意的方式接近不同的自由人,并且以单纯而美好的认知角度,去诠释跟两位主人翁之间的故事。
正是这种低姿态的自嘲与自谦,成了《不法之徒》最为成功的关键。
这种低姿态的善意跟我们平时生活中遇到的善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异乡者对于美国的凝视和呓语。
人与人之间最为常规的相处,到后来,终究会成为统治和奴役的过程。而统治的一方会将所有的善意和关怀全部幻化成狂热的教条主义,以一切都从无辜和善意的角度出发,施加来近乎癫狂的法西斯霸权。
而这种关系中的真实,在贾木许的语言中,全部被抽离和抹去。他以一间监狱作为背景,给出了最为贴近真实的答案。
三个主角最后越狱了。
但是越狱之后迎来的是一重又一重的人格挑战。
最开始鲍勃不会游泳,面对河流时,不断的用意大利文祈祷后面追赶的警犬和人不要擒获自己,但是从后面出现了扎克冒死将他拖入河中,跨过了这条鸿沟。
后来在沼泽地中迷路后, 扎克和杰克又开始斗争,鲍勃用一只兔子让他们难以共存的意识形态在饥饿感和兔肉的美味中烟消云散。
••••••
类似的情节不断的往复着。
而我在观影过程中,同时产生的感受还有荒诞性。
精炼的剧本,质感的黑白映画总感觉有很强程度的仪式感。我们在这种形式主义的电影叙事中,关切到的是这三个人同时都是自由的主体,无论是监狱还是罪行以及强权,都没有能够统治成功,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从意识形态的最深层。
三个人之间的共存也凸显出一种存在主义的悖论,仿佛活过今天就不再有未来似的,但是每个人都能够从中找寻到小确幸和小希望。
更为荒诞的是在走出丛林和沼泽之后,鲍勃随便进了一户人家,以索取一点食物作为目的,最后成了这个人家的男主人。
而在虚假的人与人的关系当中,到底是谁才会拥有绝对的裁判权?
谁能够判定何为真实何为虚假?
谁能够给出,什么是情感、友谊等人与人相处的终极现实。
3.
不稳定的状态
在贾木许的语言中,现实就是梦境。
似乎《不法之徒》中的几位主角,都是不堪重负的,他们所有的幻想都是在逃离当下的状态,让自己处于一种完全的不稳定当中。
鲍勃荒诞的成为了男主人。而扎克和杰克面对的是林中的两条路:“我不在乎,伙计,你随便挑一条路,我走另一条。”杰克很坚定的告诉扎克自己的安排。毅然决然的决定放弃与别人共同分享一条同样的人生道路。
与其说个岔口的分道扬镳是两个不同主体的分离,我到觉得更像是贾木许试图通过这两个主人翁,在同一种人格分裂中幻化出两种完全不安分的形象,一个是白痴,一个是诗人。而这两个角色在同一个人身上永远也不可能进行辩证性的共存于调停,而仅有的可能就是一段距离的共轨,这能解释为什么贾木许的电影都是同样的X形结构,从渺远的地方靠近,汇聚于一点,然后又向遥远的地方伸展过去。
这个共轨的点,就是彼此入梦的过程。
我们在经历过一段荒诞的感受时,时常会这样的告诫自己,“就当做了一场梦吧。”也果然能够将生命中过往的感受,全部都当做了梦境,变成了“只是梦而已”。然后又回到了单调的生活。
但正是因为这段彼此之间共轨的经历,这个可怜的被抛弃的不值一提的梦,是我们在日常的无聊和清醒的感受孤独时,我们某些真实意识的折射。这种真实感,是唯一接近真正存在的时刻。
不稳定的生活状态中存在着一种常态,这种常态就是对于自身意识形态不断的更新与革命。而一个梦的存在,一种荒诞的经历,短时间的跳脱与疏离,都能够构成活下去的动力。这个时刻有多么短暂,就越能够说明我们的日常有多么的静寂和无能为力。
而瞬时间的存在感并非一种局限性,而是力量的原点。
电影在扎克和杰克两个人摇摇晃晃向两条完全不同道路消失的镜头中结束。
我抱着手中的咖啡杯在电脑前像喝进去了一大杯伏特加一般面无表情,心中却找不到回归的点。这可能就是每观看完一部贾木许的电影后,所有的感受。我跟朋友形容,这是一种无从回归的感觉。
从那两条路走出去后,这两个主体的未来会怎样?
这短暂的90分钟是这两个主角漫长而无聊的人生中,唯一最为荒诞但是最有价值感的一次断裂。而后再也不会产生雷同的时刻和经历。没有任何时刻能够与此刻相比。
而接下来的人生,就是在沿着一种圆环形符号框架设定的轨迹中,不会有任何变化的,无家可归的重复着,日复一日。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颓城
联络:784121890@qq.com
《不法之徒》影评(二):down or above
抱着解闷的心态从喜剧类里翻出这么一部豆瓣8.4分的down by law。虽然要说归为喜剧类缺毫无笑点,要归为剧情类确又毫无跌宕起伏,但是贾木许刻意地制造着无聊,用无聊来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却透漏着荒诞戏剧的一点诙谐,总能让人莞尔一笑。三个主角被栽赃,down by law(按照法律规定)进了监狱 最终却above the law越了狱,获得重生。影片并不难懂,却又让人说不清道不明,一种对法律的讥讽 与无奈倒是值得玩味,喜欢老电影的一点就是虽然时常透漏出荒谬却没有当代电影为了讨好观众的夸张噱头。 我不是在推荐什么,你要是不像我一样闲得蛋疼,不想看完以后大骂一声坑爹,那还是不看为宜。我呢,可以说是被贾木许这部俗人难解其中意的抽象艺术品结结实实地玩了一把,却又被玩得无话可说,服服气气。
《不法之徒》影评(三):hey,little bird
几个月前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想写篇影评
无奈本人的文笔就像一个常年便秘的人
每次在电脑前犹豫了半天又给硬生生的憋回去了
本片我最喜欢的就是开头tom waits唱的那首歌了,Jockey Full Of Bourbon
当时看完电影的第一件事就是弄到开头又把这首歌听了半天
之后了解了一下tom waits这人
貌似得到了很高的赞誉
有人说他的歌,用他那独特的被烟酒浸淫的嗓音唱出来,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让人越听越上瘾
我倒是没觉得,这人嗓音还真是沙哑,那倒是事实
音乐流派什么的我不大懂,不过听久了摇滚什么的,偶尔听听他这样的慢慢的哀嚎也还不错
片子的故事挺简单的
三个没什么关系的人,因为某些原因,碰到了一起,然后又分开了
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疏离感,很多人在说到贾木许片子的时候,非常喜欢用到这个词
我倒是觉得,他是在强调一种每个人的独特性,每个人的性格,每个人的特性,这些都是已经定下来的东西,不是什么很容易改变的一件事
反观那些普遍的电影,大多在强调某件事情对个人的影响,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构成电影的转折,才能让电影充满戏剧性
例如:一种滥俗情节就是主人公的一位重要的人死了,激发了他的情感,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贾木许在这部片子里面反其道而行之
Jack,Zack,Bob
三个按照自己的规则行事的人
遇到了一起,发生了一些事,完事了之后,也就各自走自己的路去了
影片的最后一幕,Jack和Zack朝着自己的方向,头也不回的走了
:最近看到优衣库出了一套贾木许电影主题T恤,其中一件的胸前就是这个画面,可惜我觉得他弄的Down by Law的字体太大了,不好看
片子的一开始,用了很简单的手法把Jack和Zack这俩人交代了一下,Bob也顺便的出场了一下,罗伯特贝尼尼的喜剧气场强烈
Zack和女友吵架那场,他就那么坐着,直到女友准备把他的那双靴子也一起扔出去,他阻止,说,别扔那鞋子
两人争抢,Zack忽然意识到了两人的关系是无法修补了
在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争执或是怎样的,我们总会要去想办法挽回,总会想象着重归于好的可能性,可能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让我们明白了破了就是破了,扔掉了就是扔掉了
Zack也不再做什么努力,自己出门,把自己的鞋子捡起来,穿上走人
他在街头找到两只靴子并坐下换上脚,然后还擦了擦,导演在这里给了一个比较长的镜头来交代
看到这里,我总觉得这双靴子会成为本片的重要线索
说不定Zack这人的什么童年阴影啊或者无法释怀的往事啊都和这双靴子有关
结果,后面好像再也没提到过这双靴子了
然后,监狱里相遇了
我忽然就想到,是不是两个人是被同一个幕后黑手给陷害
会不会是他们历经艰难险阻找出了这个幕后黑手,然后把他绳之以法
当然不是,要不就成好莱坞大片了。。。
贾木许就这样很反常规的慢慢讲这个个人风格强烈的故事
ob的加入,让这间火药味十足的狱室很快的扭转了风格
倒是Bob的入狱理由比较的搞人,在这里还是少剧透好了
然后,三人的越狱竟然轻松的跟玩儿似的
Andy啊,Michael啊这些人看到的话肺估计都给气炸了
我想着接下来的剧情可能要跟Down by Law这名字扯上点关系了吧,所以我预料他们可能要被万能的警察叔叔给抓起来
结果又是我想多了
之后在野外的那间废弃小屋里的情景让我吃了一惊,这不就是和监狱里一样的格局吗?三人还和监狱里一样的睡着上下铺
于是我再一次的想多了,我猜想这间小屋子是伟大的警察叔叔故意造了放在这里的,就是为了抓捕逃出来的囚犯的
然后半夜就会警铃大作,三人又被抓进去
这样才是我理解上的Down by Law。。。。
唉,我怎么老是往劲爆大片的剧情上靠。。
然后故事还是不紧不慢的发展着
欢快的Bob找到了自己所属
Jack和Zack告别了Bob
然后就分走了两条路
就好像两条直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某点相遇了之后
就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延伸
最后再罗嗦一句,片子最后的一个镜头真的很棒
简直和片头曲一样棒
这两个地方是本片的亮点
《不法之徒》影评(四):用一句话概括越狱类电影
如何被抓,被监禁和逃亡。 关于这个题材,我们看了太多了——精彩的情节设计,各种拍摄手法应用,吸引眼球的演员。当我点开这部电影的时没有太多期待,只想看它能拍出什么花样? 但是,当片头曲响起,缓慢的长镜头,一辆美国八十年代的老牌汽车缓缓驶进画面。我知道我会看完它,爱死这调调了。 整部电影平常得就像架一部摄像机在马路边一样,你完全无法想象这是一部精心编排的电影。因为它太自然了,连演员都是丢在人群里没人会注意的人。 感觉不到戏剧化的情节,也没有牛逼镜头,甚至于除了片头片尾,中间一个半小时的正片连一首背景乐都没有(这是我看完电影,回想才察觉到的)。但是单凭角色的对话和性格就有足够的魅力牵引你的注意力,一点也不会觉得无趣。 这样一部电影,就像茶余饭后,闲暇时,一个老人偶然间说起的往事。其实这往事说与不说都是不打紧的,只是他恰好想起,而你们又恰好无事可做。他依在沙发上不急不躁,神色自若地说着,你安安静静地听,不会有半点质疑它的真假,因为一切只是自然而然地发生。 同样这个调调的越狱电影我推荐《洞》(1960 法国)
《不法之徒》影评(五):一个皮条客,一个过气 DJ,一个来自意大利的碎嘴子的逃亡之旅
一个皮条客,一个过气 DJ,一个来自意大利的碎嘴子,鬼使神差住进了新奥尔良的同一所监狱,皮条客杰克和 DJ 扎克是被做局陷害,意大利人鲍勃原本是来新奥尔良观光的,因手贱误伤人命而被投进监狱,他们关在同一个号子里,前途未卜,话说鲍勃还是个美国文学爱好者,读过弗罗斯特与惠特曼的诗,或许《草叶集》粗犷的文风感染了他,他对两位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狱友表现出些许崇敬与热情,向他们学习英文,讨论美国诗歌,三个人还一起拍着手唱鲍勃发明的冰激淋民谣,就这样,有一天,他们发现了一条可以逃出这所监狱的暗道,他们便越狱了。作为一个热爱自由的人,我看过大约50部越狱题材的电影,以及两倍数量的公路电影,越狱电影说的是如何冲出牢笼,公路电影说的是如何挣脱枷锁,然而如此轻易获得的自由让八年后在肖申克监狱服刑的安迪.杜佛兰情何以堪,贾木许并没有便宜这三个人,接下来逃亡的路程充满艰辛,他们要穿越新奥尔良监狱周围大片的丛林沼泽,还要忍受寒冷,饥饿与迷路的困扰,他们不知身在何处,不断在丛林中绕圈子,在这种不合时宜的场合,鲍勃又一次想起了美国文学,他问扎克是否喜欢罗伯特.弗罗斯特,这跟问一名正在分娩的产妇是否吃过瑞士的芝士火锅一样,总之,他们这场可笑的逃亡之旅突然有了眉目,因为他们发现了一条可以通往文明世界的大路,在这条大路的一侧,鲍勃意外获得了比安徒生童话还要美丽的爱情,杰克和扎克也得以暂时修整以便继续逃亡,摆在他们面前的是罗伯特.弗罗斯特诗中那两条分岔的路,一条向东,一条向西,只不过,他们不能选择人迹罕至的那条,他们需要分头出发,去往两个不同的地方。
《不法之徒》给我们带来了贾木许式冷幽默,一种保持克制又不拘谨的荒诞感,不像昆汀那么刻薄,仿佛一个带着揶揄成分的寓言或童话,片首汤姆.威兹的那首《灌了一肚子波旁酒的骑手》前后不搭的歌词已经为这部电影定下基调,后面的故事也带着这种语焉不详的怪诞气,在贾木许的电影里,不合时宜制造了诸多隔膜,尴尬,以及笑料,通俗地讲,他故事里的主人公从来都尿不到一个壶里,却总是神使鬼差地腻在一起不离不弃,罗伯托.贝尼尼疯疯癫癫的表演风格十分适合这部电影的气质,相比之下,他在《美丽人生》中的表演则给人过犹不及的感觉,罗伯托.贝尼尼扮演的鲍勃被送进号子的一瞬,那种眼神与表情,也许只有《午夜牛郎》中的达斯汀.霍夫曼才演得出。
《不法之徒》影评(六):三个人会不会是更好的相处模式
三个人在一起总是比两个人有趣,尤其是三个性格迥异的人,自私和无为的人还是会招人讨厌,比如Jack,开始的时候很喜欢Zack,女朋友和他大闹、拳脚相加,他只是默默的忍受、离开、酗酒,然后入狱,在监狱里把我逗坏了,喜欢Zack自恃清高的样子,虽然后来俩人都绷不住聊了起来,关系还是有些尴尬,Bob加入之后,一切都变了,话题不再单调、可以开展纸牌游戏、甚至带着两人逃了出去,越狱那段隧道里面的水光太美了。好喜欢会烤兔子的Bob,乐于分享的人总是自带光芒。
过河的时候Zack带上了Bob真是太正确了,生存能力强的人总是有用的,没有Bob两人可能活不下来,看他们找路的时候一直提心吊胆,当到了女主人家弹幕上有人说是Bob下圈套让两个人入狱的,我都不敢往后看了,还好结尾并没有出乎意料,这还是一个单纯的故事,只是离别和分岔路总是让人忧伤,三个人的分道扬镳也是生活的必然选择吧。
电影的画面和音乐都让人喜欢,Tom wait的声音也很迷人,意大利人总是把am说成ham,把out说成hout,自带包袱,不过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明显感觉罗导的英语越来越好了。
ob住下后,两人在路上又变得尴尬,分别也显得那么生硬。曾经也想过三个人会不会是更好的相处模式,两人婚姻太容易因乏味而破裂,三个人的关系或许更稳固些,我不想说话的时候,你们可以继续,我们吵架了,他会来劝解,只要彼此欣赏,每个人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
《不法之徒》影评(七):偶然又迷人的无聊与哀伤
最开始Zack房间的那面墙壁上杂七杂八的涂鸦,
“IT’s Not THE FALL
THAT Kills You
IT’s THE SUDDEN
TOP”
“LIFE IS A LIMBO DANCE,
UT
IT’S A QUESTION OF WHERE YOU GET DOWN
OT
HOW LOW YOU CAN GET”
Zack、Jack,两个雷同的幻梦者、倒霉蛋,阴差阳错被人设计进入监狱,又被编入同一间牢房。Bob的出现,社交人格孩童的模样,连同Zack、Jack,一起逃离出监狱。缓慢拉近、缓慢放远的黑白镜头对两个幻梦者仁慈、美丽又哀伤。整部电影充满了偶然又迷人的对白与色彩。
《不法之徒》影评(八):法外的浪漫主义
开头长达六分钟的镜头轻描淡写交代故事背景,快速掠过街道两边的镜头一扫而过正在搜身的条子和街上三三两两漠视着前方的市井之徒,Tom Waits的背景音乐戏谑又隐秘地昭示即将发生的事。贾老头在一开始就试图告诉观众,这是一部有够无聊的电影,或许有故事有冲突,但别想我用多浓郁的笔墨来给你展现这些。
《不法之徒》影评(九):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1.拒绝成长到成长,变成想要的模样。
约翰•劳瑞说:“我们去密西西比,如果被抓了,我们可以得到一次重新上审理的机会。如果我们去德克萨斯又被抓了,那我们就完蛋了。”后来,1997年约翰•劳瑞出演了美剧《监狱风云》。
2. 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饰演意大利杀人犯的罗伯特•贝尼尼和小屋里的意大利女人从见面到恋爱不超过五分钟,而本片上映五年之后,现实生活中的他们结婚了。正如他在电影中的台词:“相信童话吧,相信它你就能生活在其中。”
3.条条大路通罗马
电影结尾,汤姆•威兹和约翰•劳瑞站在分岔路口,约翰•劳瑞说:“你随便选一条路,我走另一条。”从此他们分道扬镳。六年后他们在贾木许导演的《和约翰一起钓鱼》中再次相遇,看来地球的确是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