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旅行者与魔法师》影评精选10篇
日期:2018-01-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旅行者与魔法师》影评精选10篇

  《旅行者与魔法师》是一部由宗萨钦哲仁波切执导,Tsewang Dandup / Sonam Lhamo / Lhakpa Dorji主演的一部剧情 / 冒险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旅行者与魔法师》影评(一):路途与梦土

  梦想离我们有多远?梦土到底在什么地方?宗萨钦哲仁波切用一个讨巧而意味深长小故事引出了这个问题。不丹的一个村官热切向往着美国,一心想离开这个让人百无聊赖世界旮旯,去他的梦土美国去寻找梦想。终于有天机会来了。刚开始,这趟旅程看似充满坎坷:赶丢了巴士,搭车又颇为不顺。然而,路途中遇到同伴却让村官心迹悄悄的发生变化。同路的喇嘛讲的故事巧妙的将现实和梦境融合在一起,而故事里的现实和梦境也难解难分。故事中的塔喜在意外中找到了自己的“梦土”,不用再上无聊的魔法课,逃离了生活的村庄,在原始森林中偶遇一位美丽姑娘小黛,他和小黛开始彼此相爱,打算一起逃脱老头子的魔掌......结果后来发生的事情却不如塔喜所愿。梦土并不是他以前想象的那样,为了梦土,他竟然杀了人,也最后失去了小黛。还好,这一切都是个梦。

  每个人都行走了路途上,心里都多多少少有一块梦土,它闪闪发光,完美无缺,如同身披霞光的雪山,她召唤着,诱惑着,我们疲惫时仰头看见她,又强撑着继续上路,因为在那个地方我们幸福成功,一切很圆满,不像现在,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然而当我们真正到达那里时,或许发现梦土只是自己的梦境而已,或许发现梦土并没有我们所想要的,而身上仅有的东西也丧失殆尽。

  “是不是他们让你不想去美国啦?”故事的结局,喇嘛坏笑着问村官,村官苦笑着摇摇头,不作声响。他也许悟到了导演让我们所悟的: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梦土,梦土只不过是路途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丢掉欲望,每一天我们都生活在梦土上。

  《旅行者与魔法师》影评(二):痛苦的根源不是希望而是欲望

  片子里僧人说希望会 带来 执着,而执着才会引发一系列的痛苦。

  “我对世界怀有很多希望,但我试着不要抱有任何期待......全神贯注在成果的取得上,可能会使我们过于执着自己的目标。我们的梦想不一定非得实现才能让我们感觉快乐。”(via大宝法王)

  片子里包含了两个关于欲望的故事。

  不丹的村官希望去美国,但去那里干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厌倦单调的乡村生活,或者是想要更多的钱。村里的老官员说,我就知道你们这些城里人在这里是呆不久的。

  确实在这个社会里我们一直被强调“在路上”——要去看更多的风景,见更多的人,但是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行为究竟会给我们怎样的结果?在本质上来说,对远方的渴望实际上来自于对当下生活的不满,对未知的憧憬来源于对自己内心空虚的无能无力,因此外来的刺激制造了感官的欲望,让我们陷于不断满足欲望又不断制造欲望的轮回

  不丹的村官到了美国真的就会开心了吗?可能在美国他一天就能赚在不丹一个月才能赚到的钱,但无疑支出也会更多:他会需要一辆车代步,需要一双更好的运动鞋,需要一栋房子结婚......很快他就会发现目前赚的钱远远不够用。

  第二个故事是利用框型叙述的模式从第一个故事中推出。讲述了情欲之恶。

  故事里的三个人分别代表了两种情欲中的表现老人代表着嫉妒与占有欲,正如他自己所说,男人年纪虽然老了,但嫉妒的心依旧年轻;年轻的塔西与戴客代表着身体的欲望。老人以为举家到与世隔绝的地方就可以杜绝别的男人对妻子的淫念,用他的嫉妒心与占有欲将妻子捆绑。而当年轻的妻子戴客见到塔西时被压抑的欲望完全地显露,而他们两人显然无法承担欲望带来的后果。密谋杀死老人,老人将死未死时,塔西再也无法忍受内心的煎熬,选择逃跑。

  面色青黑的女人一袭红妆,天色晦暗的山间,泥泞的山路与怪石参差的河,还有戴客绝望的呼喊与老人痛苦的呻吟交杂......

  一切都像是一个可怕的噩梦,而这场噩梦的起源正是三个人交织的嫉妒、占有、执着与淫欲。

  感官的一时之快必定会带来更加痛苦而难以承受的后果。爱欲之人,如逆风执炬,必有烧手之患。

  带来痛苦的是欲望,而欲望来自于我们的愚痴与无明,这两者的存在使我们颠倒梦想,以苦为乐

  《旅行者与魔法师》影评(三):苦的苦,乐的乐,来的来,去的去,自然而然

  一部平静的电影,可以结束忙碌浮躁的生活。

  《旅行家和魔术师》,对于这部电影莫名的好感,更多的是因为宗萨蒋杨钦哲这位仁波切。他将那些他所证悟到学习到的正见用幽默而生动的方式传播给他的信徒们,便是这份平易,也让我对他所拍出的电影很感兴趣

  整部影片没有什么大喜大悲,也无甚生离死别,影片的叙事风格像极了你在童年某个夏天的下午,在树下支着脑袋听摇着扇子的外婆缓缓给你讲起一段儿很久前的故事,平静而舒适。影片讲述了三个层面上的故事。第一个层面是在不丹偏僻地方的一个小官员,在去往延布争取去美国的机会旅途中碰见了不同的人,有卖苹果的老伯,僧侣,还有他心仪的姑娘,他的心愿也随着他碰见的人和僧侣所讲述的故事而改变了。第二个层面是僧侣所讲述的故事,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南柯一梦”,一对兄弟哥哥跟着魔法师学习却整日想着去更远的地方,弟弟每日却只希望可以去学习魔法,做一位魔法师。所以有一天,弟弟用他偷学到的魔法调制了一杯酒让哥哥喝下,哥哥喝下之后便引出了影片的第三个层面,在这里他骑上了白马,开始了一段梦中的旅程,得到了日夜思念美女却也承担了巨大悲痛,当他酒醒之时,一切都只不过是一个梦境……

  影片中的僧侣一直以一位故事的讲述者和智者形象出现,他在影片中说出了好多智慧语言

  那位僧侣说:

  “我们昨日所希望的,去会成为我们今日所担心的。”

  “人因为爱欲而变得野蛮

  “教义中告诉我们,期许会带来失望

  “花朵是美丽的,因为她是短暂的”

  看影片时,也想到了些事情:

  1.我们在梦境中时,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当你醒来,一切便已消失,我们的梦境由期许、猜测、臆想而来,我们用自己的情绪为自己编织了虚幻的梦境,我们因爱欲而生出情绪,因情绪而迷失了理性,被情绪蒙蔽的心使我们看不清现实而生疑,疑生苦。

  2.我们常常在追求快乐,得到的结果却不是快乐,得到了反而怕失去,所有的担忧、疑虑都是在增加痛苦的能量,希望的未达成会产生痛苦,若以平静的心去观察体会这轮回的无常,就轻松地多了。

  3.了然于世事的无常,不是因此而不接受痛苦,不是因此而不接受快乐,而是在接受痛苦之时,享受快乐之时,仍能清晰提醒自己这背后的无常,这背后的空性。

  平静的片子,平静的下午,安然。

  你要问人生呢?那就让苦的苦,乐的乐,来的来,去的去,自然而然吧。

  《旅行者与魔法师》影评(四):乐土,活在当下与轮回

  用故事中的故事讲述了2个主人公相似的心路历程。

  村官就好比是大城市里的人或者向往大城市生活的人,他们喜欢吵闹的音乐,美女和财富,他们的特点性情浮躁和傲慢,等公交时,老人和村官的对比很明显。而如果与僧人对比,则发现僧人更会享受旅途的过程,他能把所有见到的人和事都能透彻地看清他的真相,似乎永远是那么快乐。就像电影里一样,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但都是匆匆过客长辈(卖苹果的老人)先离开我们,然后是爱人女孩),大部分人的人生就像金刚经里说的一样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珠闪电,好比我们喝了弟弟施法的水看到的景象一般。而所谓的乐土,任何的事物

  都潜在着败坏之象,没有永恒的乐土,由于人的欲望是无底洞,我们想象里的乐土中的人们过得并不安乐。如果能享受人生旅途中当下的人和事,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不渴求太多,我们的身边就是一片祥和的乐土。

  轮回:故事里的弟弟是那个僧人,石塔是村官。

  《旅行者与魔法师》影评(五):第一部让我看完之后没有失落感的片子~

  我还是很喜欢看电影的,属于很投入的感受派,《变形金刚2》都能让我哭得哗啦啦(就是擎天柱阵亡那段...)

  不过天下没有不散场的电影,看完之后,总有种恍如隔世的失落感,扑面而来

  像结束放映时突然明亮起来的灯光照得身边一切反而不现实起来,

  也像一直追的长篇连载小说大结局之后的空荡荡,

  有时候听完或者看完大师特别精彩的开示觉得热血沸腾,然后又面对了自己的生活也有点不知所措

  甚至放假返校走出乱哄哄的火车站,空气中油腻潮湿气氛也让人没法从温馨里一下子回过神来...

  凡此种种,生活里很多场景都像是突然的转换,而不是平稳得过渡,让人总是因为惯性要适应一段时间

  而现在的生活节奏又越来越快,

  当你很短时间就可以飞越千山万水半个地球,怎么还有时间让你去慢慢适应呢?

  但我最近开始怀疑,人类神经系统真滴已经进化到可以瞬间将不满、难过或埋怨化解么?

  这种怀疑起始于我对自己的观察。

  某天,一个挺重要的实验失败了,我就发了一顿脾气,发泄完之后,就像一道闪电划过天空,我竟然问了自己,我是真得生气么?然后,竟然发现,其实自己只是很难过。于是我更惊讶滴发现,我表达难过的方式竟然是生气!从什么时候起,不能自然地表达自己的难过,而只能用生气这样强烈又极具破坏力的方式来发泄呢?

  当然,紧接着还有一系列的发现,委屈啊,不满啊,痛苦啊...几乎所有的负面情绪,我几乎都用生气来表达。

  怪不得之前很多人说我爱抱怨

  我一直很自恋滴觉得自己够冷静理智,不会昏头,可以妥善处理工作和个人生活中的情绪问题。可到了这时,我要是真得诚实,就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情绪表达有障碍。

  我害怕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怕别人难过、不高兴,怕影响别人,怕自己给别人不好印象,怕别人看出我做错了,总之有种种理由,那么这么做的效果呢?用生气和抱怨来表达的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我才那么喜欢看电影吧,因为你怎样表达都不会有人有异议,最多觉得你奇怪。

  所以我才这么喜欢这部《旅行者与魔法师》吧,对一个用心体会电影的人,是不会在乎它的拍摄技巧,甚至剧本构思、细节铺垫等等,这些都无关紧要(这部影片从这些方面看也都很不错滴~),从这个遥远国度的人们身上我找到了真正喜欢的那种交流,自然的顺畅的善意的平和的表达,哪怕有着不同观点。这是第一部让我看完之后不仅没有失落感还想要拥抱这世界的片子~:)

  《旅行者与魔法师》影评(六):宗萨钦哲仁波切谈《旅行者与魔法师》

  旅行者与魔术师 (项慧龄、黄静慧 译)

  宗萨钦哲仁波切与由一○八名不丹人和西方人组成的拍摄小组,在二○○二年末时抵达不丹,展开为期十周「旅行者与魔术师」(Travelers & Magicians)的电影拍摄(9/29开拍),其过程时而美妙、时而艰困、时而单调、时而充满惊奇。

  这部由 「愿幡影片」(Prayer Flag Pictures)出品的电影,将魔幻故事与街头电影编织在一起,其中穿插了不同的主题与两个平行的剧中角色:颠度(Dendup)与札西(Tashi)。这两名男孩都在旅途中,一个是自己决定要出发,另一个则是心不甘、情不愿地被送上旅程;一个傲慢自私,另一个则贪婪懒惰;一个为了追逐梦想而宁可忽略爱情,另一个则追逐爱情而陷入梦想之中。

  宗萨仁波切透过叙述剧中人的生活,将不丹境内偏远而人迹罕至的许多地点(Chelela、Paro、Chendebji、Thimphu)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些背景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让外人得以一窥不丹惊人的自然美景。剧中的演员清一色是不丹人,对话则采不丹官方语言宗卡语 (Dzongkar)。由于宗萨仁波切希望藉助这个机会训练不丹的电影从业人员,以提升不丹本国的电影产业,因此参与这部电影制作的西方人,只有十六名。

  虽然仁波切在整个拍摄过程中都穿着僧服(除了偶尔为了掩饰身份而穿着便衣之外),但是他处处采低姿态,与整个拍摄小组共患难:住在漏水的小木屋里、坐在颠簸的卡车上方、在豪雨中淋得全身湿透。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赶牛人、牵引车司机政府官员、瑞士观光客以及其它路经的车辆认出他来,而把握这希有的机会停下车来。

  「旅行者与魔术师」于二○○三年初在澳洲剪接,预定夏末在不丹首映。这也是在不丹境内第一次拍摄的十六厘米电影。

  一、电影的主题:变迁与迷恋

  问:您的新片是以什么为主题呢?对于这部片子您觉得如何?

  仁波切:其实我有些紧张,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这部片子谈的是一位不丹人想要到「梦土」去寻找较好的机会,我们一般人总认为对面的草地才比较绿,因此这里的挑战乃是「迷恋」、对于梦想天地、想到「要是能够」(what if)的一种心态。

  问:请您谈一谈电影的故事?

  仁波切:这是一部有关「变迁」的故事、文化的变迁,国家的变迁。虽然有人认为「高山上的足球杯」是一部佛教电影,其实我个人认为不是。「高山上的足球杯」谈的是人,有关于执迷、人类、成长。这部电影可能比「高山上的足球杯」更具有佛教色彩。它谈的是国家的变迁、人们的变迁,以不丹为故事背景。述说一位不丹男人梦想着要到美国去。当他有机会可以去美国时,他必须先取得签证。而为了拿到签证,他得从偏僻的村庄旅行到首都去。但是他错过了公交车,所以只能等搭便车。而在不丹,几乎没有便车可搭,所以他在那里等着。这时候,他遇到了一些村民,像是卖苹果的、卖报纸的,一位美丽的女郎,以及一位僧侣。然后,僧人告诉他一个故事,有关于远方的一个国度-于是这个故事变成了电影中的第二部分。两个故事交错进行着,电影便在马路与传说之间切换着……

  所以,这个故事的开始是男主角不耐烦地在等车,但其实他并没有真正在等车。当影片愈接近结尾时,每次有车来了,他其实很不希望车子来。因为他不想离开。他想和那个女郎在一起。再多几个小时。再多几分钟。所以,这个故事讲的是「迷恋」。有关短暂的美的故事。像是樱花的绽放,因为短暂,所以美丽。只有两个星期就结束了。如果维持半年,那就变丑了。就是这样。

  问:那么,这部电影是与人、执着比较有关……

  仁波切:变迁、人们,是的。唯一不同的是,这部电影可能有更多的佛法内涵。

  问:新片的主题是否与「高山上的足球杯」部分相似,有关于传统、文化的差异?

  仁波切:是的。我想是尚.雷诺阿(Jean Renoir)曾说过的吧,导演向来只导一部电影。第二部以后的电影,都是第一部片子的批注。我想他是对的。

  问:那么,在第一部片中,您哂脤憣嵉纳畟H生活来表现凡人的执着。但第二部电影,则是哂迷诩胰说拿诘俸湍Щ脟鹊膫髡f故事。比较起来,第一部电影是真实的,没有假造。但第二部电影却是用传说来表现。如果主题相同,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呈现呢?

  仁波切:我不是真的在呈现不同的东西,从一开始就没有这种想法。可能我只是在用不同的景象来述说相同的东西。

  二、电影的背景:优美的不丹

  问:您为什么选择不丹作为故事的背景?

  仁波切:这是我的「卖点」。就像有的电影有性、暴力。我的电影没有这些,而是风景优美的不丹。

  不丹位于西藏和印度之间,是个位于内陆的小王国。它的人口很少,大部分是佛教徒。不丹一直是遗世而独立,我认为不丹政府也一向鼓励如此。尽管,由于世界情况的改变,不丹当然也需要开放一点,开放经济,以及为了各种基础建设的原因而开放。到不丹旅游的外国人非常少,每年大约六千人,不像邻国尼泊尔一般……比不上加德满都的百万旅客。

  我想,不只是基于环境考虑,还有人民的教育问题。太过开放的时候,国家会变得很商业化,年轻人不再坚持一些价值观 ─文化价值,传统价值。而且人们也会变得很市侩,然后开始破坏环境,小孩子不想上学,因为他们都想做导游。这些事情都会发生,而我个人是非常支持这个政策的。比如对尼泊尔来说,开放就是个环保大灾难。孟加拉国和印度也没好到哪里,中国也一样……

  实际上,不丹人对于世界上其它地方发生的事情都很清楚。最近不丹政府甚至开放使用卫星,所以现在人们可以看到 BBC、CNN等。还有很多不丹人出国留学。我想不丹人对家乡比较有感情,他们总是会回来,并且喜爱待在不丹人的地方。我必须说,即使我是不丹人,但我不在不丹的时间很多。事实上,我有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待在印度和欧洲,因此像我这样的人真的很欣赏不丹这样的国家。当然,当电话不通、因特网连不上线的时候,你会觉得沮丧,但你总是可以学着不去拥有那些东西……有时候,我在不丹独自闭关六或七个月,或许有一、两个星期,我会想念热水澡、宽带网络,但过了一阵子之后,宁静取而代之了;七个月之后,你几乎不想出关。

  三、拍片的手法:交错的魔法

  问:这部电影是否有关于创造幻象与魔法?

  仁波切:不必然如此。拍电影基本上只是述说。电影是一种语言,是一种沟通。有时候可以创造魔法,有时候不行。反正我的目标也不是创造魔法。但电影中的故事是与魔法有关,不过那只是一个故事。观众知道那是魔法。当人们知道这是魔法时,就只是半个魔法了。

  问:据我所知,仁波切为这部新片的配乐煞费苦心,也把自己原创的配乐构想提供给作曲者;相较于上一部电影,主要是一些西藏的宗教仪式音乐,以及片尾的蒙古吟唱歌曲。是什么促使您决定在这部电影里,使用自己的音乐?有任何重要的因素吗?

  仁波切:因为影片内容有一部分是以「魔法」为中心。而魔法的神奇力量需要被增强,因此声音是非常重要的。音乐一向是一种超现实的声音。对我而言,每一种音乐都是超现实的,有一点超越现实。魔法也是超现实的,因此这是为了增强它。

  问:这是否和影片以富有诗意的手法来陈述故事内容的方式互相呼应?

  仁波切:我希望是如此。我也只能希望如此。

  问:据我所知,这部影片是以在现实与魔法世界之中穿梭的交错手法来呈现。有一些类似的电影也采用这种手法。您使用这种技巧的目的是什么?

  仁波切:要把一个故事说得精采,有时候当你要说一个很长的故事,你最好从结尾的部分开始说一点,从起头的部分开始说一点,如此穿插着说,而不要说:「从前有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条狗等等等等。」这种叙述手法只不过是一种电影语言。

  问:可否谈谈您的演员?

  仁波切:嗯,其中一位主要男演员在戏中需要表现得非常浮华,不满足于乡村生活。他想要拥有更多。他有一点傲慢,内心却非常仁慈,感情丰沛,但他却不愿意承认。但这所有的一切没有太多意义,因为这不是你能够拍摄的事物。它只存在于我的脑海中。

  问:那么女演员呢?有两位女演员,对吗?

  仁波切:嗯,较年轻的那个女孩纯真美丽。她美丽,但却不自知。就是这一点。我认为,就是这一点让男人觉得女孩更美丽,更迷人。

  问:那么那个在魔幻世界的女孩呢?

  仁波切:她如谜一般。她是可悲的,受到控制,被禁锢。

  问:那个老人呢?

  仁波切:嗯,他只是性情乖戾,没有安全感。

  问:那个僧人呢?他在这部影片中是不是扮演了非常吃重的角色?

  仁波切:嗯,他是一个配角。但他代表真理。他代表灵性的层面,所以他代表真理。因此,他的性格有点让人讨厌。

  问:让人讨厌?(笑)

  仁波切:嗯,因为他代表真理,而真理是令人不悦的。

  四、故事的内容:更为「佛法」

  问:您也提及,这部电影包含了更多的佛教哲学,何以如此?

  仁波切:其实也不能这么说。它包含了关于虚幻与真实的佛法教授。事实上,第二个故事是一个佛教故事。它是一个佛教寓言。

  问:由于我们都多少了解电影情节以及佛教哲学,因此我们或许比较容易明白电影的内容或精髓。然而,对于那些完全不了解佛学的人,这部影片要如何吸引他们?

  仁波切:这是我的难题。因此我正努力克服它。

  问:在电影中也谈到「业力」?

  仁波切:是的。让我们静观其变,拭目以待。现在说还太早。我的目的是把它转译得滐@易懂。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你要说一个故事、要把佛教哲学融入其中、要传递一个讯息,同时不希望观众看得睡着了。事实上,拍摄一部如「○○七」,甚至像李安的「卧虎藏龙」这样的电影,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卧虎藏龙」或许不是一部最伟大的电影,但我佩服李安。他非常聪明。他知道人们要些什么。因此他在电影里介绍了一点中国文化。如果香港的电影只是介绍香港,那么没有人会去看。没有人会捐钱给寺院或闭关中心,但却会把钱投入任何与赚钱有关的事物。

  五、佛法的修持:茶水的精髓

  问:您对于西方人目前学佛的风潮有什么看法?

  仁波切:事实上,佛教现在很盛行,但同时也遭到严重的误解。佛教经常被当作某种治疗方法,例如新世纪疗法。但实际上,佛教打破你所有的概念,而这正是佛教的核心,破除你的禁忌、你的习惯、你的想法、以及你对种种观念的固执,这正是佛教的核心所在,但是没有人愿意这么做,因为我们非常珍视自己的想法、观念。坐在座垫上看着日落,而说这是禅修,这很容易。但它终究不是佛教禅修的精髓。

  而在西方,大家似乎认为西藏人、寺院、喇嘛是很严肃的,不然就是很神圣、纯洁,而这正是我要打破的,并且除去这一层神秘的面纱。佛法是一种哲理,内容是空性、无二等等;佛教徒则是人,而人是不完美的。

  问:佛教不是一种宗教吗?

  仁波切:人们似乎总是将宗教定义为某种对于全能造物主的信念,例如上帝等等。在这种观点之下,佛教绝对不是宗教。佛教是一种哲理,最重视智慧,伦理道德是次要的。只要有智慧,实际上佛陀自己也鼓励人们必须与世界和谐相处(佛法不离世间觉),这是必然的,不是吗?

  佛教教导我们如何看待生命。你可以看着你的手。当我们看着手时,通常是带着某种观点。但佛教教导你用不同的观点来看。如此,下次你去采购时你就知道要为你的手买哪种护手霜,或者你知道应该有哪种期待或假设……

  问:有些人认为佛教有点像是概念化了……

  仁波切:不是的。从佛陀开始宣说,一直到今天,佛教的精髓从未改变。我现在这么说,我昨天也是这么说。佛陀所宣说的事情,是物理学家和科学家此刻正在发现的事情。而他们认为佛教是现代的。只有涵拥佛教的文化是古老的。

  问:有些人一直抱持着传统的想法,例如认为僧人不应该上电影院等等。

  仁波切:这是一种文化的预期。我们都有这样的预期。这不打紧,也没有什么不对。但它不是究竟的佛教。它与佛教无关。我想,我曾经举过杯子与茶的例子。我认为我们应该使用这个例子。文化是一个媒介,是语言,是象征符号。没有文化,你无法谈论佛教,不是吗?因为有杯子,你才能够盛茶。

  问:或许有些人不知道如何选杯子、选择适合他们的杯子?

  仁波切:是的,确实如此。但我认为,如果他们提高茶的重要性,他们将会知道如何选择更好的杯子。然后,他们将不会那么在意自己拥有哪一种杯子,因为你终究喝的是茶,而不是杯子。

  问:如果他们从未有过品茶的经验,他们如何能够真正地醉心于茶?

  仁波切:这就是要学习的地方。你学习去欣赏茶。甚至在喝茶之前,你就必须先听说,茶是更加重要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这些。

  问:但他们如何能够获得「茶更加重要」的讯息?

  仁波切;他们必须学习佛法。例如『入中论』这些和文化无关的佛法内容。万事万物皆无常、无常的本质、无常的实相、我们所有的情感都是令人痛苦的、万事万物皆无固有的存在本质,以及所谓的涅盘完全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样子,诸如此类的。

  问:所以您决定把『入中论』翻译成中文?

  仁波切:是的,我认为如此。佛教无关乎文化。它放诸四海皆准。它源自印度,传入西藏、中国,现在传入西方国家……每一个人都能接受佛教。

  问:那么,仁波切,在一开始如何取得平衡?因为它仍然需要杯子,需要媒介,对不对?但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喝茶的经验。

  仁波切:但是同样的,你以前对杯子也没有经验。在对两者都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仍然应该多强调茶的重要性,少强调杯子的重要性。但人们却背道而驰。他们对茶和杯子都没有经验,但仍然比较珍爱杯子。

  问:简短来说,我们应该如何起头,如何按部就班地建立……

  仁波切:透过闻、思、修。这是「学习」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学习一向重要。学习,然后实修。绝不要在学习之前就进行实修。

  问:对于最近的各种反战活动,您的看法如何?

  仁波切:我有许多朋友参加反战示威,他们认为,身为一个佛教徒,毫无疑问的,我也会参加其中一个反战活动。但我一直告诉我的朋友,我们真的要好好思考这件事。我们总是可以选一个待罪羔羊,例如布什或随便一个人,然后说这些人如同魔鬼。但我们也有份。我们开车,我们旅行。当我们旅行的时候,我们使用汽油、洗热水澡等等。因此我们很难去评断。缺乏智慧的评断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你有那种野心,如果你有那种目标,如果你最后使用了所有这些资源,你就要为结果负起责任。你总是可以不去拥有那些资源,你总是可以减少那种野心,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出离。出离和剃发、走入洞穴无关。

  六、拍片的心情&未来的计划

  问: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想要拍摄影片呢?

  仁波切:在佛教的历史当中,视觉艺术的使用从未曾被压抑过,反而甚至是相当受到鼓励的,例如各种的塑像与画像,便是个例子。之前我虽然曾在伦敦修读电影学分,但一直到看了像是「单车窃佟梗icycle Thief of Vittorio)这种电影之后,我才开始想要自己来拍影片,那是因为以前认为电影里大都是性与暴力的主题。「小活佛」(The Little Buddha)的导演贝扥鲁奇给了我不少启发,尤其是他对于人类真实面那种诗意而强烈的视觉呈现,实为深植我心。

  如果你回头去看狄西柯(Vittorio DeSica)、萨吉亚•雷(Satyajit Ray)的一些电影,你会清楚知道,电影可以是非常心灵化的。我想,电影是一种语言,一种你可以和人们沟通的方式……。对我而言,电影只是一种语言。它与世俗或任何诸如此类的事物无关,没有道德的问题。当然,若是你拥有错误的动机,它就会变得比较物质化了……

  问:您是否对于上一部影片的成功感到惊讶?

  仁波切:可以这么说,我很幸运,有很多人愿意帮忙我,即使大家知道我是新手、甚至连摄影机都拿不好,还是愿意赞助我。

  问:有些人认为「高山上的世界杯」是一部政治意味浓厚的影片,您自己觉得呢?

  仁波切:这部影片的演员基本上都不是演员,而故事则是根据他们自己实际的生活事件,剧本还是用英文写的-而这是他们不懂的语言。然而由于这是他们自己的故事,所以开拍没有几天之后,他们的自发性就开始主导拍片的过程了。而这也是我从贝扥鲁奇那儿学到的,也就是要随着演员来做学习。由于故事的背景是西藏人的~~生活,因此难免会涉及一些相关的政治话题,而这并非我当初故意设计的,不过既然有些人这么认为,我也把它当作是额外的收获吧!

  问:您对您的第二部电影满意吗?

  仁波切:虽然有种种困难,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不是一部很刺激的电影,而是一部步调相当缓慢的电影,不过我想目前这样就够了。

  问:您说您会拍三部电影。第三部会是拍佛陀的本生故事?

  仁波切:现在说这些还太早。制片人对我没信心,还有其他的原因。现在的制片人,如果有好的脚本,一部一百万美金预算的片子,他们会想要拍。因为即使不赚,至少不会赔。在首轮上映时就可以赚回成本了。但如果要赚更多,可能导演要很有名气,或者一定要用有名的演员。这就是为什么「小活佛」要用基努利瓦伊。他长得一点也不像佛陀。但是他们一定要用他,否则去看电影的人恐怕不够多。就好像「火线大逃亡」要用布莱特彼得,原因相同。这真是遭透了。这就是为什么Kundun(编按:这部片子是以 xx的自传为剧本所拍的,在台湾没有上映)根本无法赚钱的原因。

  问:但是有些影评很喜欢……

  仁波切:嗯,当然,影评,还有爱好电影的人、艺术电影迷,他们会去看,但他们只是百分之一的人。

  问:您除了忙碌于旅行、传法和僧院之外,如何还能找出这么多时间与精力来拍片……

  仁波切:那是因为我拍的片子不多。拍完「高山上的足球杯」之后,我停了三年的时间。四年,对,应该是四年。世界杯是四年一次。现在我的行程是以世界杯为准。你应该读读报纸,看看世界杯在哪里举行,那你就会知道我在哪里。(笑)

  七、佛法的上师&拍片的导演

  问:身为一个备受尊崇的喇嘛,许多时候您拥有特权,有些时候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之中,因此你如何有信心能够拍摄一部成功的电影来表达凡夫俗子的情感?

  仁波切:这是因为,无论你被贴上什么样的标签,无论你拥有什么样的标签,都不重要。人都是一样的。我拥有和每个人一样的情感。

  问:您如何在佛法上师与拍片导演这两种角色之间找到平衡点?

  仁波切:我得非常注意我的自我与野心,这一点到目前为止都还可以。

  问:对于各种的诱惑,例如名望啊、漂亮的明星啊,您如何处理呢?

  仁波切:名望是种令人上瘾中毒的东西。至于您说的那些诱惑(笑),我想女性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真正要注意的是我们对于女性的执着。未来更大的挑战,则是外在的诱惑与得失,直到目前我觉得自己做得还好,但这并不表示我保证以后也会如此。我想,真正的挑战乃是不要变成精神性的唯物化。就算一个人已经出离了一切,也还是要懂得学习谦逊。

  如果你受到世俗生活的羁绊,你可以非常的性灵,同时也可以非常的物质,所以那种心灵的唯物主义和物质世界中任何的俗务一样糟糕。利益、金钱、权力、舒适等等,只要你知道这些是陷阱,是物质的陷阱,那么在超越了之后,它几乎变成了一种幽默,灵修的幽默。问题是,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这是陷阱,而认为是某种获得,因此愈来愈困在其中。

  经过种种的学习之后,我对佛法、佛陀的法教毫无疑问,但我有时候确实会怀疑我是谁、我的工作、我所拥有的头衔、我所拥有的形象是否真的是我想要的、应该做的,因为如我所说,世间充满伪善,有时候这种情况令人非常心灰意冷。那是非常吓人的。如果人们对我没有任何期望,我会觉得自己没出息;但如果人们对我期望过多,我就被困住了,没有生活可言。这就是人心,复杂又多变。这是人生常有的问题。

  问:您对于哪一个角色比较认同呢?上师、还是导演?

  仁波切:目前我主要认为我是个在修法道上的追求者,拍片只是一种工具、一个媒介、一种语言、一种沟通。可以用来增益我的修持,也可以利益其他对于修行有兴趣的人。只要发心是清净的,便可以帮助他人;当然如果误用,也是会造成误导的。

  问:有些人认为修行与创作(例如您拍电影)是可以并行相成的。您是否可以给一些建议?

  仁波切:动机(发心)。动机要对。只要动机对,不管做什么,都会变成好事。这是我将两者结合的方法。这是关键所在。

  《旅行者与魔法师》影评(七):此地即乐土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和菜头转发的宗萨钦哲仁波切的访谈录,看到关于他的介绍,说他是第一位拍电影的活佛。

  于是一时兴起,找来他拍的电影看。

  这一部电影,仁波切将两个故事穿插着讲述。

  第一个故事:村官敦杜因为厌倦了乡村乏味的生活而想要前往美国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于是在帕罗节期间请假,穿上“I LOVE NY(纽约)”的T恤,打包好行李,踏上了追寻梦想的路程。

  在乡村公路旁,敦杜遇到了一位喇嘛,喇嘛为他讲述了一个关于梦想之地的故事,也即影片的第二个故事——

  塔西是父亲疼爱的长子,被父亲派去学魔法。而他并不相信世间真有魔法,满脑子都是对漂亮女孩的向往。好学的弟弟每天趁着给哥哥送饭的机会偷偷学法。

  有一天,弟弟在酒里施了法。哥哥塔西喝了之后,产生了幻觉,骑上了白马,迷失在了自己向往的乐土里。那里是与世隔绝的森林,有一位漂亮的女人。塔西逐渐深陷泥潭,最后甚至向漂亮女人年老的丈夫施药。

  最后,在他逃离的途中,女人在追赶他时坠入湍急的河流里。他盯着水中的尸体,禁不住潸然泪下。

  最后,当他从幻觉中醒来时,弟弟拉着他回家了。

  在喇嘛讲这个故事的途中,又有一对父女加入到旅行中来。他们的目的地都是廷布。而在这等车的途中,敦杜的想法也渐渐发生了变化。

  结尾,坐在开往廷布的拖拉机上,敦杜终于说出来心头的想法——他离自己的美国梦越来越远……

  初看,电影似乎讲的是追求。塔西追求美丽的女人,敦杜追求大城市的绚烂生活。

  而喇嘛,似乎就是仁波切自己的化身。在影片一开始,喇嘛就在不断劝说敦杜,“有求皆苦”,不必去追寻遥远的看不到的梦想。因为,希望会带来痛苦。

  后来,仔细一想,这也是一个关于“迷恋”的故事。塔西迷恋女人,沉迷于幻境,最后被死亡的恐惧唤醒。

  而敦杜呢?一开始他迷恋美国的繁华。在遇到美丽的少女后,他的态度渐渐发生了变化。由最初期待车早早到来到后面的逐渐不希望车来。因为他已经开始迷恋那位少女,他不希望离开,他开始迷恋旅途的风光。

  喇嘛最后说:鲜花是美丽的,因为它短暂。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沉迷,是因为它短暂。我们厌倦,也是因为它漫长。

  敦杜厌倦乡村的生活,又迷恋在路上的时光。而其实,时间是没有任何改变的。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路上,时间都迈着同样的步伐。不同的是他的心。

  所以,我想,仁波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不必去追寻他方的乐土。此刻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堂。生命是个过程,我们要把握生命的每一刻,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但不必执着。

  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s:影片中不丹的景色非常美。然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比如敦杜,比如塔西,他们会感受到其中的美吗?

  我想,有句话非常有道理。旅行就是,从你呆腻了的地方到别人呆腻了的地方。

  .p.s:影片中还有一个场景让我触目惊心。

  在老人喝下塔西配的药剂后,女人从屋子里走出来对屋外的塔西说老人整夜都在呻吟的时候,女人那时的容貌真是丑陋得让人心惊。

  之后,喇嘛说了一句话——人类在欲望的驱使下会变得野蛮。

  《旅行者与魔法师》影评(八):信仰

  很多年前看过《高山上的世界杯》,惊为天人!当时网络不发达,误以为导演是不丹王子……后来才知道原是一个活佛。

  生活里充满了巧合或者叫“机缘”……刚好朋友送了一本《见证》就是这位喜欢拍电影的活佛写的书,几乎同时看了这个电影。朋友送书是由我败家……这一说起又要往前推了……

  简单说就是清明放假逛花市,败家买了一堆的花,结果导致败家病恶性蔓延……又看上了一串佛珠……继续败!败完之后又自责,暗暗发誓再败家就切腹谢罪!并昭告周围朋友,以为监督!一个笃信佛教的朋友要求围观那串佛珠……我告诉不是个佛教徒,只是一眼就看上了那串珠子,于是恶向胆边生的夺了哥们的所爱!朋友不以为意,只是推荐看书。我表示无意皈依什么宗教,朋友说那本书不是写给佛教徒看的,任何看看都会有益处。因为是个爱拍电影的和尚……那好吧!我带回了那本书。

  罗嗦了这么一堆是想说,这本书和这个电影给我很多启示。我根器低劣,并没启示出佛教的智慧。但觉得这个电影简单纯净,清楚明白了讲述了一种信仰。

  看自己的国产电影时总是会觉得让人抓狂,大概原因就是根本没有信仰。所有人现在什么都不信了……信仰金钱万能吗?大概是吧……在这样的信仰下,所有单一的东西都被添加了金子,银子,巧克力,果酱,芝麻酱……

  没有了自己的信仰价值观的人,是不可能拍出这样的电影的。在编故事的时候也是,至少要讲述一个自己真心想讲的故事吧?

  《旅行者与魔法师》影评(九):你是谁你就看到什么。

  无论是宗教还是别的什么,教导的方式如果是说教,那么很难令人信服

  如果没有看到结尾,我也会像“被恐吓的美国梦”的作者一样,觉得导演是想要劝退那些所谓追梦的人吧

  就在我要有点失望感叹原来智者也不能免俗的时候 导演借喇嘛的嘴说了那句可是美丽的花也开的短暂啊

  还好 你还是我所欣赏的不随意给别人观点的人啊 你依然抛出了问题让观者自己思考

  是的,你是谁你就看到什么

  你感叹于城市的浮华而更愿意寄情山野?

  你愿意为途中惊鸿一瞥牵动你心的姑娘停留?

  还是你依然记得,你是为了什么出发?

  又或者,路途和终点,究竟哪个更重要一点?

  我也不过是个想要追寻这答案的人啊

  -----------------------------------------------------------------------------------

  这是看的第二部宗萨仁波切的片子

  感慨于《高山上的世界杯》

  竟然是98年的老片子

  导演的视角以及创作手法的细腻让我很是惊艳

  于是找来了这部《旅行者与魔法师》

  虽然配合了影评来看才看懂了一些细节

  细细回想 很多忽略的情节豁然开朗

  竟然一环套一环的叙述了三个故事 画中画梦中梦

  需要慢慢消化的片子

  惭愧 竟然现在才看到这两部片子

  尽管导演谦虚的表示自己不过是抓住了观众猎奇的心理(当然这也是客观事实)

  但是仍然折服于他缜密的思维逻辑和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

  希望导演可以继续创作出好片子

  能跳出自己的身份,能愿意接收新思想,这种出离心和客观(哪怕只是相对的客观)很可贵

  :有点小缺点,长镜头虚实的转换实在看的有点头昏 --!

  《旅行者与魔法师》影评(十):花是短暂的,什么是不短暂的?

  花是短暂的,什么是不短暂的?

  为什么美好的事留不住呢?惆怅啊~

  面对美好,谁都会喜欢,心中小小的爱苗开始发芽,因缘际会,最后必定是苍天大树。

  片中两个故事,一个虚幻,一个现实的。

  虚幻中,塔石的爱欲,导致最后戴客怀孕,事情到了必须面对的时候,他选择了杀人,杀死戴客的丈夫,这是他的因果。

  现实中,地方官对小女孩的好感,因女孩对父亲的孝顺懂事,而放大,渐渐变为喜欢,攀缘、陷入其中,而后,因缘际会,却不得不选择离开小女孩。他为什么要离开呢?既然喜欢,就留下来吧,他可以留下来的。

  或许,对他而言,留下来就意味着,下半辈子会成为偏僻的山村人了,这是他不能容忍的。片中,特写了这个地方官,坐在驶向梦想、远离山村的车上,不舍的向女孩挥手。

  无论爱得多深,最终你却留不住。

  在修行者看来,对于攀缘中的人而言,这些都不是真实的。长远来看,就算你得到了,它也会从你手中流失。恍如做梦一般,醉生梦死。佛家说这就是无常啊。而面对无常,却想抓住,这就是苦啊。所谓有求皆苦。

  写到这里,我不禁疑问,既然有求皆苦,是因为抓不住,那么,如果我是地方官,我选择留下来,跟女孩在一起了,然后,我知足常乐,如何?

  如果这样,对于地方官下半辈子而言,他因该很幸福,我猜测。

  那么,这辈子就这么完了?

  “桃花是美丽的,因为它是短暂的。”

  喇嘛说得很有智慧,让人深思。

  看到地方官还沉浸于与女孩离别的惆怅中,听不懂隐喻,喇嘛马上说:让我给你讲另外一个故事吧。。。

  “很久以前,在一个非常美丽的村庄,住着一个男人,尽管它是政府官员,但是他想去美国摘苹果,但是,在路上,他遇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

  地方官听懂了,喇嘛在说他的故事,他不由得笑着摇头,又是故事。。。

  应该是明白了点什么,他哈哈笑道:“所以他忘记了所有去美国的事。”

  他说出了心中的想法。

  他听懂了喇嘛故事后面的意思吗?

  (回头看看这段吧:在修行者看来,对于攀缘中的人而言,这些都不是真实的。长远来看,就算你得到了,它也会从你手中流失。恍如做梦一般,醉生梦死。佛家说这就是无常啊。而面对无常,却想抓住,这就是苦啊。所谓有求皆苦。)

  看完片子,我心中一会儿是惆怅,一会儿是清净,情感与理智交织。

  最终的选择,还是佛陀的路。

  不是佛陀教诲的理论如何高妙,而是我,还有这世界,真的是这样。

  短暂的人生,唯有永恒才是我们的目的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旅行者与魔法师》影评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