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勇者无惧》影评精选10篇
日期:2018-01-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勇者无惧》影评精选10篇

  《勇者无惧》是一部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摩根·弗里曼 / 奈杰尔·霍桑 / 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勇者无惧》影评(一):何必再去苛求美国

  影片所在这个时代也许是美国最伟大时刻自由独立国家品格在此时奠定。我们现在总是在批评和贬低这个国家,但是,如果不是她有她独特优秀品质,我们也许也不会这样苛责这个国家。在如今的历史中,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品格能让人民真正得到自由福祉,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给其他国家做出如此的表率。

  Adams说了,国家的目的还在于关注人的nature。事实的确如此,很多国家总是以国家和集体的名义去戕害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这是极其残忍和不合逻辑的。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我们只相信现世的话,那么我们不能以任何名义去夺去个人的生命与自由。国家与社会只有从每一个人的福祉去考虑问题,无论是多数群体,还是弱势群体,才能真正实现共同的繁荣

  真正的戏骨还是安东尼霍普金斯,老辣、天然而没有雕饰;摩根弗里曼依旧做作,矫揉的表情永远只是二流角色代表,其角色虽然重要,但似乎真的可有可无;马修麦康纳非常用心,但在本片仍显稚嫩。

  Give us free,自由也是永远的主题

  《勇者无惧》影评(二):成人童话

  斯皮尔伯格果然是个老愤青嘛,更是个机智幽默逼格高的老逼样!想起不知在哪读过:(在西方)做一个左派,撑死到30岁;30岁以后?生活自会让你再无暇他顾。不过看了某一小撮影视作品后,到觉得,所谓左派思想,并非跨不过三十岁,不过是换了些马甲,以各种或明或暗的形象传播下去,是为传承。又想起了被解放的姜戈,根本就是一样的由愤青的要命的理想主义人生赢家拍给成人看的童话嘛!另:那个用分镜脚本的思路来速读圣经的段子实在赞!而最后法庭上关于“真相”和“被过度鞭笞的真相”的呼喊,依和Silk最后一集里的暗合么。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再另:不知道这个“勇者无惧”的片名翻译哪来的,也不能说不好,只是,只是,Amistad,西班牙语是“友谊陪伴”的意思

  《勇者无惧》影评(三):断锁怒潮:Give Us Free !

  因为《为奴十二年》,所以回追看了《断锁怒潮》。两部电影都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都是讲述美国南北战争前期黑人追求自由的故事,都是史诗性的讲诉,放在一起看,确有必要。不过,在观看《断锁怒潮》时,迅速即被强烈的影像卷进故事之中,让人屏气凝神,将所有外在干扰都抛弃,形成一个独具的感官上的电影时间。随着故事的推进,直到那句石破天惊的“Give Us Free !”被喊出来,才突然在瞬间闪动了一个《勇敢的心》里华莱士的那句同样石破天惊的“Freedom!”就知道,这部电影可以归属于伟大行列之中了。

  既然从《为奴十二年》看了过来,恰好“为奴”的男主角切瓦特·埃加福特出现在了《断锁怒潮》中,而且正好是他演艺生涯的处女作。而在刚刚过去的奥斯卡男主角争夺战中,他输给的对手马修·麦康纳也出现在了《断锁怒潮》中,而且两个人还是同一战壕里的搭档。不知道两个人在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后台上是否把手言欢,共话旧事。

  回到《断锁怒潮》上,这是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在执导《辛德勒的名单》后的第一部作品,在这之后,他的下一部是《拯救大兵瑞恩》。一前一后,都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独有《断锁怒潮》看起来没有这么风靡。但这并不代表《断锁怒潮》不好看,恰恰相反,这是一部振奋人心之作。而且人文气质浓郁,它延续了《辛德勒的名单》里悲天悯人情怀,宣扬了美国之所以是美国的伟大气质,可以说是美国的主旋律。

  美国能够从立国起到现在,屹立不倒200余年,实在有赖于当初的建国者们卓尔不凡的见识,以及用天才之手塑造了一套合理制度架构。这其中,约翰·亚当斯身为华盛顿之后的第二任总统,就是这批开国元勋之一,不仅是《独立宣言》的签署者之一,还是与华盛顿、富兰克林、杰斐逊齐名,成为美国历史上的最伟大者之一。他的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在他之后,时隔四任总统也成为了美国的总统,父子俩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对父子总统。但是就政绩而言,作为总统的约翰·昆西·亚当斯有些乏善可陈,远不如他作为国务卿时候的贡献更大。但这并不妨碍他是一位拥有宽广视野,并对平权运动有着巨大的贡献。如果说约翰·亚当斯那一代人建立了一个民权政府,但并没有深入下去,将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得到最终的贯彻,那么约翰·昆西·亚当斯则继承了父辈的理念,并在平权运动上坚决主张废除奴隶制,主张白人与黑人的平等上。

  《断锁怒潮》讲诉的正是约翰·昆西·亚当斯总统在退役之后,投身的一场艰苦卓绝的黑人平权运动。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电影改编自纪实文学。讲的是在1839年,一群来自非洲塞拉利昂的黑人,被奴隶贩子捕来,打算贩卖到美洲去。经过古巴的奴隶集中营周转之后,一位名叫辛克的黑人与其他100余人被带上了艘名为“Amistad”号的船只,意图将其卖掉。这是一支并不算大的船只,在海上航行的过程中,淡水与食物不够分配,奴隶贩子毫不犹豫地将50名黑人锁在了一起,沉入大海。剩下的50雨名黑人,在辛克的带领下,于海上挣脱了铁索,他们奋起反抗,杀死了船上的大部分白人。并意图将船只调整方向,开往非洲的家园。但不幸的是,他们在美国的东海岸漂泊了近两个月之后,还在康涅狄格州遭到了美国海军的拦截。并被带上了法庭,接受美国法院的审判。

  接下来的,就是一群美国白人之间的斗争了,以罗杰·鲍德温(马修·麦康纳 饰)为首的一批人,力主辛克们应当得到自由。而“Amistad”号上的奴隶贩子则有证据证明这些黑人属于他的私有财产,而截获“Amistad”号的两位美国海军则坚持这些黑人应该属于他们,还有“Amistad”号的原归属国西班牙的女王则认为黑人们属于她。他们都认为这些黑人是奴隶,而且杀了人,不应该得到赦免,而只能是奴隶。而在1839年的时候,在英国等地已经明确确定贩卖黑奴是违法行为。所以罗杰·鲍德温只要证明这些黑人来自非洲,原本就是自由人,就足以推翻辛克们属于奴隶的说法

  实际上,罗杰·鲍德温干的不错。在一审进行中,法官已经倾向于认同他的观点,并打算释放黑奴们。但时任总统马丁·范布伦为了竞选连任,不愿意冒险得罪南方州的选民,所以冒大不韪换掉了主审法官,并解散了先前的陪审团。在新的陪审团及政治主张倾向于南方州的新年轻法官的审判下,罗杰·鲍德温再次以他雄辩的口才,及有力的证据证明了辛克们是自由的。当然,这个过程中,辛克自身的努力也在感染着鲍德温,使他从一个只认钱的律师,成为了一个彻底的废奴运动的支持者。

  不过美国政治的吊诡之处在于,尽管在总统及国务卿的干预下,法官与陪审团被重现组建,尽管这些新人带有政治偏见,但在罗杰·鲍德温有力的辩论下,这些心怀偏见的人,还是做出了符合上帝旨意的判决,最终宣判辛克们无罪。而已经竞选连任无望的马丁·范布伦总统则依然在做着最后的挣扎,因为他知道,美国国内燃起的废奴的熊熊之火,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是为了挽救辛克等50几个无关紧要的非洲人的生命,还是努力不让美国南北发生战争,他选择了后者。并将辛苦一案送上了最高法院,希望得到重审。要知道,那时候,美国最高法院的9人里,有7名来自于南部州。这一终审的结果,对于罗杰·鲍德温及辛克来说,几乎是无望的。这个时候,他们不得不请出了已经退休的约翰·昆西·亚当斯总统,希望由他出马来做这次庭审的辩护律师。

  终于,约翰·昆西·亚当斯离开了他的温室花园,站到了最高法院的庭审现场,并发表了一次永载史册的辩护。他沿用了美国开国之父的理想,将父辈们推进民权运动的努力进行了进一步的宣扬,并对美国精神进行了精辟的阐释。而正是这一段辩护词,使得在整部片子中都显得弱不禁风、孱弱不堪的约翰·昆西·亚当斯突然爆发出一种强硬坚定态度果敢的斗士。安东尼·霍普金斯先抑后扬的表演也因为这一次辩护而显得格外精彩。故事中,最终9位最高法院的法官们仅有一位有异议,其余的一只赞成辛克们应该立即释放。

  就像约翰·昆西·亚当斯所说,这次审判有关美国的命运,即便是因为这次审判而发生战争,那么着也将是美国国内的最后一次战争。如他所预言,战争在20年会打响,但也正是因为这次战争,使得美国踏上了全新的征途,美国历史进入了全新的时期

  《断锁怒潮》与《为奴十二年》的难得之处,都在于他们发生在南北战争之前,而且都是黑人获得了最终胜利,虽然这种胜利看起来多么的微不足道,但他们的意义却在于提醒更多的人,历史是需要抗争的,而且胜利也需要一个又一个微不足道的胜利来叠加的。《为奴十二年》的个体性胜利更为明显,而《断锁怒潮》则因为有了前后两任总统的参与,可解读性就更强,政治隐喻也越大。最终,废奴者取得了胜利,也更顺应了历史潮流,今天去看历史上的他们,可能没觉得有什么,但置身于他们所处的年代,就会发生这一切得来的都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多么的不容易。那拍向罗杰·鲍德温脑袋上板砖,就是一个鲜明的证据。

  当然,以上所说,只要还是从白人的角度去描述白人内部的争斗史。电影中给人印象鲜明的,还有黑人起义领袖辛克,也就是丝毫不懂英文的非洲黑人,结果在法庭上不标准的英文喊出了“Give Us Free !”这力透纸背的呐喊,还有辛克一贯不屈的反抗与争斗,都使得他的形象格外鲜明,而且拥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勇者无惧》影评(四):主旋律电影的范例

  由林达的《我也有一个梦想》介绍,搜了本片来看。这个案例太适合拍电影了,而且必须是美国主旋律片: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法治理念、种族平权、州权独立,几乎美国(应该是自由派)的核心理念一个不落全有了,甚至还有教化外来人认同美国文化的段落。

  要知道这是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当时其实大背景是蓄奴州发展正盛,即使北方的非蓄奴州也普遍歧视黑人,黑人境遇的真正改善,要到70年代的民权运动以后才开始。所以有这么个鲜明的开创案例真不容易,也有足够主旋律电影的资本。换成《斯巴达300勇士》让一群生活在原始集体农庄里的斯巴达人扯着嗓子炫着肌肉大喊自由万岁,实在是太脱离历史太扯淡了。

  斯皮尔伯格基本做到尊重史实,很多负面内容也没避讳:譬如大部分人仍然歧视黑人(麦康纳演的律师自己,一开始也认为黑人就是物品),南方蓄奴州分裂情绪严重,总统范布伦一心生怕惹怒南方和西班牙,只想着大事化小,很多非洲的部落首领就是贩奴的帮凶,黑人主角最后没有脱离奴隶的命运,等等。

  不过这电影最成功地方,在于成功地煽情,煽起了一些很理想主义的信念。尤其是黑人学着英语在法庭大喊“give me free”的桥段,绝对催人泪下。感叹这就是高明的地方,史上黑人是否喊了这一嗓子无从考证,或许还有人觉得太过意识形态化太过虚伪。但这里如果改成黑人挣扎着要挣脱锁链和法官打架,效果完全不同了。争取自由的内涵是一样的,但少了对当代自由民主政治的逐渐认同这层渲染,就由主旋律片变成了毫无内涵的史诗大片了。

  另外罗列一下本片华丽丽的演职员表,本片中演原审辩方律师的是《林肯律师》马修·麦康纳,还有《肖申克救赎》摩根·弗里曼,上诉审律师、美国前总统昆西·亚当斯是《沉默的羔羊》安东尼·霍普金斯,当时美国总统是《是,大臣》奈杰尔·霍桑,控方律师是《侏罗纪公园2》皮特·波斯尔斯维特,黑人的翻译员是《2012》切瓦特·埃加福特,堪称美国版的《建国大业》。不得不说主旋律片必须有两个镇场子的灵魂人物充分焕发理想主义的个人魅力和男性/女性荷尔蒙。这里霍普金斯来演昆西·亚当斯太合适了,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历史人物的气场。主旋律片这么拍,即使被喷有些意识形态,也不会丢分到哪儿去。

  《勇者无惧》影评(五):法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不断斗争换来的

  美国的司法可真独立,就连总统打招呼都不管用。本来就是一些黑人奴隶,还给人家西班牙也就得了。但是美国就是不还。最后审判,这些奴隶又成为自由的人。本来他们就是自由的人,后来被西班牙人抓来,其中居然还有一些儿童。万恶的奴隶贸易。但是保守势力总是那么有实力。后来美国的内战爆发了,再后来美国还和西班牙开战了。争夺菲律宾。

  美国这个国家还是强大的,也许就在于他的制度优越吧。因此全世界每年都有那么多的人移民去美国。这些奴隶被送回他们的祖国,但是他们的国家又发生了战争,他们又一次成为了奴隶。。。

  人生来平等,为什么有一些人是奴隶主,有一些人却是奴隶呢。这个世界的发展是极其不均衡的。美国人早早的就享受这种民主的生活了,但是非洲人民却还沦落为奴隶。《黄飞鸿》里,美国人还掳掠华人去美国干苦力。但他们应该不会是奴隶了。因为美国很早以前就废除了奴隶制度了。

  这部电影最大的震撼就是法官们可以独立办案,不用受政府的要挟。他们可以跟政府唱反调。当然,一些行为都在法律的允许范围内。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勇者无惧》影评(六):Amistad——我也有一个梦想

  如果没有读《近距离看美国》,就不知道美国废奴史上这个叫“Amistad”的著名案件,也不会知道大导演斯皮尔伯格还把这单官司拍成了电影;如果没有读《近距离看美国》就直接看了这部电影,对其中许多盘根错节的细节就不会有更深的了解,也就不能更好地体会美国宪法的精神及司法的力量,从而体会什么是真正的美国精神。看完这部电影,忍不住又将书找了出来,把描写这个案件的部分重读了一遍。

  Amistad,在西班牙语里是友谊的意思,然而,在1839年的6月,一艘从古巴海岸开出的名为Amistad的双桅船,却完全与友谊无关,因为船上关押着西班牙庄园主刚刚从奴贩子手里买过来的53名非洲黑人,他们在对生死未卜的前途的极度的惊恐中,由一位名叫辛盖的勇士带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挣脱铁镣,与船上的西班牙人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杀死了几名西班牙货主,成功夺得船只,在海上漂流了近两个月后,在美国纽约抛锚并被美国的海防官员发现并扣留,从而使这艘不起眼的小船最终漂进了美国历史。按我们普通人的认知来看,这是一艘和美国人并无太大关系的船,货主是西班牙人,“货物”是非洲黑人,他们只是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以不恰当的方式,来到了这个不恰当的地方。而且,根据美国当时与西班牙所签订的协定,美国政府是需要向西班牙当局交还泊来的“货物”的,当然,以总统为代表的美国政府也是愿意这么干的,他们实在没必要为了区区几十个素不相识的黑人奴隶而引起外交(用我们中国的惯话叫“干涉他国内政”)及国内的纷争,但是,有人不愿意这么干。谁?反奴隶主义者们——我一直觉得这些人才是这个事件的真正主角。他们通过自己无私的、不懈的努力,使这场看上去不太可能取得胜利的官司,最终取得了胜利,从而使辛盖们保住生命、重获自由,同时也在美国反奴隶运动的进程中,取得了一次显著的进步。

  事实上,我所真正感兴趣的,不是此次事件在美国反奴隶运动中的影响,而是那些不愿意总统这么干的人——反奴隶主义者们,他们为什么不愿意?他们不愿意能顶用吗?他们都是些什么人?付出了哪些艰辛的努力?他们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所有这些,才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深层精神文化的最高表现。

  首先,反奴隶主义者们为什么不愿意政府把这艘古巴货船送回西班牙当局?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人道主义。谁都知道,船上的几十名被控犯有“暴动”、“谋杀”罪名的非洲黑人如果被送到西班牙人手里,将会落得个什么结局。当时反对蓄奴的人士大都来自北方,当年英国清教徒们不满国内的压迫,追求可以容纳他们思想的更平等、更自由的国度,从而有了著名的“五月花”号。当他们在这片新大陆上立足,生活,繁衍,对宗教的追求和最初的理想自然而然地要付诸于脚下的这片土地,而奴隶制无疑是和他们的信仰相违背的,所以,在北方各洲相继立法废奴后,反奴隶主义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希望通过改革甚至革命,让南方各洲也尽快立法废奴。因此,当阿姆斯达号事件一经媒体报道,最先关注事件并商讨行动的就是北方的激进反奴隶主义者,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挽救非洲黑人的性命,同时也通过这个案件进行一次大胆的司法挑战,促使更多人认识到奴隶制度的不人道,从而加快废奴运动的进程。在当时,反奴隶主义者们的这一举动也得到了不少北方民众的支持,在他们在媒体上公开为此案件募捐漫长的诉讼所需的费用时,很快就得到了同道者们的响应。通过大家的努力,让黑人们有了相对于在押犯来说较好的生活环境。相对于此,他们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解决如何和说着完全听不懂的非洲土话的黑人们进行沟通,建立信任的问题。他们甚至还募集了一笔足够多的资金,用于万一诉讼失败,他们将花巨资把黑人们从西班牙货主那里买出来,再送他们回到遥远的非洲。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了许多没有留下名字的人的帮助,可以说,是一个民间团队在为此事出钱出力,在背后支撑他们这么做的,无疑是最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

  其次的问题是,这些反奴隶主义者们不愿意政府把船只送回给西班牙当局能顶用吗?这还得从美国的体制说起。因为当时营救了黑人的海防官员及货主西班牙人都在当地的法庭报案,声称拥有阿姆斯达号上的“货物”,法官在接到报案后立即前往展开调查,至此,案件宣告进入司法程序。在此情况下,总统所在的行政分支是无权干涉司法分支的,否则,总统则属违法,这在美国,即使是170年前的美国,也是总统们不敢轻易触碰的界限(大家应该不会忘记,130年后的水门事件中,尼克松总统即是因为试图以总统权力干涉司法程序而最终下台的)。所以,在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事件已非总统所能控制,即使是他在背后偷偷准备船只,只待一审一结束就把这些麻烦的黑人送走的这个小动作,最后也被媒体察觉并加以报道(可见当时美国的媒体有充分的的新闻自由),也许,这也是他在第二年未能成功竞选连任的原因之一。在《阿姆斯达》电影中,有一幕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什么是有美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法治体制。当西班牙女王特使无法理解为什么在他们眼里身为一国之主的美国总统竟连小小的地方法庭都搞不掂,质问对方为何美国的法庭如此不听话时,美方的回答是:我们所知道的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法庭,才保住了我们的自由。当然,即使在此情况下,如果没有反奴隶主义者们积极为黑人们寻求法律上的出路,没有不听话的法官用自己的职业道德与素养秉公执法,事情仍然大有可能朝总统希望的那个方向发展,这也是他为什么偷偷为黑人们准备船只的原因。可是,往往就是在这种法律上尚无明显条文规定,判定可左可右的时候,司法独立的重要性才更彰显无遗,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律师与法官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对法律的理解,特别是到了最高法院,法官们的判定往往就是下一个立法的开始。

  事件中真正让我感动的,除了奋起抗争的黑人辛盖,更多的是为这个案件无条件付出的律师们。电影中,导演把主角的位置给了渴望自由、奋起抗争的黑人,对律师的描写退为其次,有则具体到个体,也许导演在影片中所主要表现的是当年非洲黑奴的悲惨境遇,让人们看到蓄奴这种制度的野蛮残忍和它在美国历史上留下的沉重的一笔,这倒是很好理解的。但是,那些为黑人们废寝忘食的律师们何尝不是给美国历史留下了文明的一笔呢?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们中有不少我们现在所称的“官二代”、“红三代”,如两个主辩护律师,一个是美国独立宣言的签署者之一的罗杰·谢蒙的外孙班德文,另外一个则美国第六届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当时已经73岁高龄的亚当斯是在任的联邦众议员,其父亲正是美国第二届总统约翰·亚当斯,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辩护人,也是美国宪法的起草人之一。除了这两位辩护律师,另外两个最积极的参与者:亚瑟·泰朋和刘易斯·泰朋两兄弟,则是大名鼎鼎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后代。这些我们眼里“根正苗红”,有太多理由坐享父辈江山的太子党们,他们不但没有因为家族的关系高高在上、威风凛凛,反而在这一事件上站到了政府的对立面,为黑人们的自由多方奔走。他们甚至还因为反奴隶的立场和对黑人的帮助而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胁和恐吓(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爸是李刚”这种思维行为方式在美国是没有市场的),然而这些困境并没有把他们难倒或吓退,反而步伐愈加坚定自信。在他们身上,人们可以看见对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生命的慈悲怜悯,也许这就是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精神,这种精神也是和他们的先辈们建国时的精神一脉相承的,那就是“人人生而平等,都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影片中几次出现类似的场景,一些和黑人们素不相识的白人,在关押着黑人的房子外面或法庭外面,唱颂着圣经为黑人们祈祷,这种超越种族与肤色的宗教博爱精神或者并不为黑人们所领悟,但毫无疑问,这个国家从几百年前的荒蛮到今天的文明,和这种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反奴隶主义者们最终能在这次司法挑战中取得成功,也是和先贤们的建国精神密不可分的,他们追求自由、平等并以此为理念建立起来的一套契约体系,在他们的后代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这不仅表现在这些作为官二代的律师们,也表现在地方法院和最高法院的法官们身上。一审中的裘迪逊法官之所以为总统留下充满信心的期待,就是因为他过去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种族偏见,然而,在这一案件中,却大出人们所料地判决黑人方胜出。影片中导演用充满戏剧效果的激动人心的冲突表现了这一场景,对于裘迪逊这一180度的思想转变,斯皮尔伯格将其原因归结为宗教的力量。然而,除了宗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体制,司法的绝对独立,让法官不再成为当权者驾驭权势的工具,也不用再惧怕背后有只翻云覆雨的黑手。自然而然地,人们对法官的公正性充满期待,法官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行使判决权力的法官们,其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往往能驱使他作出打破个人局限的选择,因为他们作为精通法律的精英,让他们比普通人更容易认清历史进步的方向,从而朝这个方向靠拢。到了最高联邦法院,这种倾向在被信任和尊重的大法官们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还没有新的法律可依之前,他们总能紧紧扣住美国的宪法精神,作出代表文明发展方向的判决,甚至有些法官宣读的判决词,也成为日后被写进历史的著名宣言,宪法为数不多的修正案,正是在这样的司法精神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前段时间有一位台湾的朋友和我们聊天时说到,一个社会的动荡或变革,最先感觉到某个潮向的必定是身处其中的律师。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律师们大都有着高于普通人的智商与学识,且社会阅历丰富,更在于他们深谙这个社会的运转规则,掌握着浓缩了一个社会深层文化的律法精髓,当这个社会的规则和文化发生了某种变化,最先触动的无疑是他们高于常人的敏感神经。所以,如若一个高智商的律师用他的聪明才智知法犯法,他必定能比普通人做得更绝更准更天衣无缝;同样的,如若一个高智商的律师把他的聪明才智用于追求公平与正义的理想,就象上文提到的为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进行的司法挑战一样,那他能为这个社会作出的贡献,也必定比普通人大得多。我进一步想,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体制下,和平的改革演变应该就是要靠这些有着崇高的甚至务虚的理想追求的法律工作者们,用务实的方法,努力为一个个普通的个体争取到应有的公平与权利,从而逐渐促进法治的建立与完善。

  《勇者无惧》影评(七):Who we are is who we were

  我不是一个泪点高的人。

  看这部片子,我哭了两次。

  第一次,是在法庭上,一个黑人站了起来,断断续续地说,被阻止了以后继续说,

  quot;Give us free...Give us free!"

  第二次,是在Supreme Court上,John Quincy Adams为Cinque辩护。

  我重看了那一段,现在摘录下来:

  Your Honors, I derive much consolation from the fact that my colleague, Mr. Baldwin, here, has argued the case in so able and so complete a manner as to leave me scarcely anything to say.

  However, why are we here? How is it that a simple, plain property issue should now find itself so ennobled as to be argued before the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 mean, do we fear the lower courts, which found for us easily, somehow missed the truth? Is that it? Or is it, rather, our great and consuming fear of civil war that has allowed us to heap symbolism upon a simple case that never asked for it and now would have us disregard truth, even as it stands before us, tall and proud as a mountain? The truth, in truth, has been driven from this case like a slave, flogged from court to court, wretched and destitute. And not by any great legal acumen on the part of the opposition, I might add, but through the long, powerful arm of the Executive Office.

  Yea, this is no mere property case, gentlemen. I put it to you thus: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case ever to come before this court. Because what it, in fact, concerns is the very nature of man.

  These are transcriptions of letters written between our Secretary of State, John Forsyth, and the Queen of Spain, Isabella the Second. Now, I ask that you accept their perusal as part of your deliberations.

  Thank you, sir. [to court officer]

  I would not touch on them now except to notice a curious phrase which is much repeated. The queen again and again refers to our incompetent courts. Now what, I wonder, would be more to her liking? Huh? A court that finds against the Africans? Well, I think not. And here is the fine point of it: What her majesty wants is a court that behaves just like her courts, the courts this eleven year-old child plays with in her magical kingdom called Spain, a court that will do what it is told, a court that can be toyed with like a doll, a court -- as it happens -- of which our own President, Martin Van Buren, would be most proud.

  Thank you. [takes document from Baldwin]

  This is a publication of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It's called the Executive Review, and I'm sure you all read it. At least I'm sure the President hopes you all read it. This is a recent issue, and there's an article in here written by a "keen mind of the South," who is my former Vice President, John Calhoun, perhaps -- Could it be? -- who asserts that:

  quot;There has never existed a civilized society in which one segment did not thrive upon the labor of another. As far back as one chooses to look -- to ancient times, to biblical times -- history bears this out. In Eden, where only two were created, even there one was pronounced subordinate to the other. Slavery has always been with us and is neither sinful nor immoral. Rather, as war and antagonism are the natural states of man, so, too, slavery, as natural as it is inevitable."

  ow, gentlemen, I must say I differ with the keen minds of the South, and with our president, who apparently shares their views, offering that the natural state of mankind is instead -- and I know this is a controversial idea -- is freedom. Is freedom. And the proof is the length to which a man, woman, or child will go to regain it, once taken. He will break loose his chains, He will decimate his enemies. He will try and try and try against all odds, against all prejudices, to get home.

  Cinque, would you stand up, if you would, so everyone can see you. This man is black. We can all see that. But can we also see as easily that which is equally true -- that he is the only true hero in this room.

  ow, if he were white, he wouldn't be standing before this court fighting for his life. If he were white and his enslavers were British, he wouldn't be able to stand, so heavy the weight of the medals and honors we would bestow upon him. Songs would be written about him. The great authors of our times would fill books about him. His story would be told and retold in our classrooms. Our children, because we would make sure of it, would know his name as well as they know Patrick Henry's.

  Yet, if the South is right, what are we to do with that embarrassing, annoying document,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What of its conceits? "All men...created equal," "inalienable rights," "life," "liberty," and so on and so forth? What on earth are we to do with this?

  I have a modest suggestion. [tears up a facsimile of the Declaration]

  The other night I was talking with my friend, Cinque. He was over at my place, and we were out in the greenhouse together. And he was explaining to me how when a member of the Mende -- that's his people -- how when a member of the Mende encounters a situation where there appears no hope at all, he invokes his ancestors. It's a tradition. See, the Mende believe that if one can summon the spirits of one's ancestors, then they have never left, and the wisdom and strength they fathered and inspired will come to his aid.

  James Madison, Alexander Hamilton, Benjamin Franklin, Thomas Jefferson, George Washington, John Adams: We've long resisted asking you for guidance. Perhaps we have feared in doing so we might acknowledge that our individuality which we so, so revere is not entirely our own. Perhaps we've feared an appeal to you might be taken for weakness. But, we've come to understand, finally, that this is not so. We understand now, we've been made to understand, and to embrace the understanding that who we are is who we were.

  We desperately need your strength and wisdom to triumph over our fears, our prejudices, our-selves. Give us the courage to do what is right. And if it means civil war, then let it come. And when it does, may it be, finally, the last battle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hat's all I have to say.

  JQA走过那一排石膏像,停在John Adams的旁边,伸出手摸了一下。然后说出了那段让我眼泪一下子出来的话。

  长久以来,我们不愿寻求你们的帮助。也许我们是害怕,这么做就是在承认,我们所尊崇所保持的个性并不完全是我们自己的。也许我们是害怕,求助会被当作软弱。但我们终于觉悟,事实并非如此。现在我们明白了,我们一直被指引着去觉悟,去明白,我们的祖先是谁,我们就是谁。

  突然想到在乌布的时候,Ellen对我说,有一天晚上照镜子,她看到了她祖母的脸。原来她就是她的祖母。"They are in us. We are a part of them. "

  我相信,God dwells in us.

  现在我相信,Ancestors dwell in us.

  这是好事,也不是好事。但我必须承认,who we are is who we were.

  《勇者无惧》影评(八):《断锁怒潮》:为自由而战的荣誉

  大荧幕上被《Titanic》占据着,那一年,我们为《Titanic》欢呼雀跃,并不知道自己错失了什么。直到2012年,有幸一睹斯皮尔伯格作品《断锁怒潮》的风采,我才知道,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时隔15年,《断锁怒潮》依然光芒四射。

  大师终究是大师,他不需要每一部作品都登上巅峰,他只需要创造一次奇迹,然后适时地将奇迹延续,让我们在他的作品中上瘾,不可自拔。《断锁怒潮》不是斯皮尔伯格的奇迹,它改编自纪实文章《阿米斯塔德号》,讲述了53名非洲黑人在一艘西班牙的运奴船“阿米斯塔德号”上造反,以武力控制了全船。他们只是想返回家园,却被美国海军拦截。一场关于此53人到底是西班牙黑奴还是非洲黑人的诉讼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如我这般的历史白痴对此事件的无知无可厚非,居然连斯皮尔伯格在《阿米斯塔德号》之前,都对这里程碑式的真实事件一无所知,我们真的还在认为自己是何等有能耐,有见地吗?OMG!如果没有打开属灵的眼睛,我还深陷在对自我的推崇和无稽的骄傲中,感谢神,因为有你,我才知道我有多无知!

  片中不乏让我们欣慰的老戏骨,如摩根.弗里曼,安东尼.霍普金斯,他们对角色的揣摩拿捏得恰到好处,因此也缺少了一些惊喜。然而,青年律师罗杰.鲍德温和黑奴领袖辛克两个角色却让我眼前一亮,曾经只是为钱而战的律师用他的聪明才智取得了辛克的信任,在沟通的障碍面前,肢体语言、绘画等各种方式被搬出来,最终,罗杰背离了自己的初衷,他不再是为钱而战,他真正成为了一名为废奴运动献力的律师。而辛克,在完全未知的国度和境遇中,依然充满勇气和决心。当他在法庭上站起来,口中奇迹般地呼喊出:Give us free!所有人都震惊了!一位原本属于非洲土地,不会英语,不懂得现代文明的男人,在争取自由的路上完全站立了起来,这是一种超乎一切的强大情绪,支撑他的是尚在非洲大地等候他的家人,是属于他的故土,是一份期待,一份希望……

  正是这种情绪,让我彻底为《断锁怒潮》感动,为辛克的勇气激动不已!也许我的生存环境让我无法第一时间在影院见证这份感动,然而,神给了我机会,让我在明白属灵的事实后再来了解这段历史,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如今,当我深刻意识到这种自由的可贵,我真的想将这宝贵的真理告诉一切仍在挣扎追寻自由的人们。这就是传说中的使命,它很艰巨,也很容易,我渴盼地看着神的眼目,一切交给你!

  《勇者无惧》影评(九):理想的旗帜由一群理想主义者插上了理想大陆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九十年代的作品,因为在看林达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其中提到了这一部叫做《AMISTAD》的电影(国内翻译成《勇者无惧》或者《断锁怒潮》这样很有技术含量也很不容易记得的中文名字)。

  因为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拍摄而成,其意义又大概是可以看成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索,因此很感兴趣找来看,唯一可惜的是国内这部电影并不热门,下载的种源并不多,翻译又不够好。

  然而对美国这个国家建国之初民智尚属蒙昧之时的历史了解的越多,就越是对乔治.华盛顿,约翰.亚当斯,托玛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麦迪逊,汉米尔顿等等这些半人半神的先贤们心向往之,这是怎样的一群现今难以想象的了不起的人物啊,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出现过这样一群聪慧、理智、胸怀如此坦荡,心志又如此淡泊,兼备了最平民又最贵族两极精神的伟大的理想主义建国者啊,真的美国的历史是整个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奇迹,即无先例可循,又难以在其他地方简单复制。

  而这部影片所表现的退休的约翰.昆西.亚当斯(美国第二位总统约翰.亚当斯的长子,美国第六任总统),那个在州一级诉讼中胜诉的我不太了解的那个名叫罗杰.鲍德温的年轻律师,以及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正是要延续他们那些半人半神的祖先们的建国理念。

  所以,也就好理解南北战争对于美国的意义,并不是中国人认识里简单的分裂与统一问题,并不仅仅是利益瓜葛的结果,而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得不进行的就如同亚当斯在电影中所说的,“如果南北战争一定要爆发,那就让他爆发吧,但是我个人希望这是美国革命的最后一步”,也就是说从独立战争开始,到南北战争结束,美国的革命才真正的功德圆满了,独立宣言里的“凡人生而平等,秉造物者之赐,拥诸无可转让之权利,包含生命权、自由权、与追寻幸福之权”才算在这片新兴的热土上真正的实现了,理想的旗帜由一群理想主义者插上了理想大陆。

  关于影片中的很多细节,如果不是对当时的历史很熟悉,可以参照林达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对照阅读,就应该会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了。

  《勇者无惧》影评(十):It is wise to always err on the side of life

  斯皮尔伯格97年的佳作,可惜与泰坦尼克同一档期,因此国内关注度并不高。

  很沉重,但也很好看。虽然公认的全片高潮在于黑奴方的辩护人约翰昆西亚当斯,即美国前总统在联邦最高法院为自由所作长达恩分钟的CLOSING,我却始终最爱州法官在教堂祈祷与黑人们开始学习圣经故事的那一段。

  画面在教堂、监狱、圣经故事、十字架中不断切换,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也因此开始沟通交融:万能的主啊,请给我以指引,我当然知道总统千方百计安排我处理此案的用意,我也当然知道我们外交上正承受着来自西班牙的压力,我是如此年轻,有着大好前途,我生性敏感、胆小,不愿意得罪人。当然,更不愿意得罪总统,只是,在听了那样的故事后,我如何能假装从不知道事实真相,而仅仅根据一纸所谓的合法证明作出判决?我如何能假装这有血有肉的几十人,从来不曾在我面前述说过他们的不幸与遭遇,这所有的斑斑血泪都从未存在,而只是依据所谓的美西条约将他们送回?我真的,不能。

  影片中黑人的胜利并未解决当时的奴隶问题,但这样一场诉讼的确大大降低了民众对于奴隶制的容忍度。谋求连任的总统,为避免国家分裂,缓和外交压力,动用行政手段试图快速结案,本意上并无大的不妥,可惜他不明白,在这样一个两难问题前,It is wise to always err on the side of life。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勇者无惧》影评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