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屁孩日记》是一部由托尔·弗洛伊德桑尔执导,扎克瑞·戈登 / 科洛·莫瑞兹 / 罗伯特·卡普荣主演的一部喜剧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屁孩日记》影评(一):无聊俗套的滑稽可笑
非常糟糕的电影,先不扯小主角在电影里是个多让人讨厌的家伙……单单里面所有的角色,除了男二号小胖子很可爱,而且自始至终的连贯,其他的所有角色都让人莫名其妙……父亲看上去像是继父,母亲看上去像是继母,哥哥看上去是隔壁家的坏小子,弟弟就像是邻居家的坏狗……学校里所有的老师都像是神经病加+白痴+势利小人……重要角色中的怪小孩应该直接被送去白痴小年营,那个可爱的小萝莉……既然所有的同龄人都看不上眼,会对低一个年纪的小屁孩另眼垂青??滑稽……太奇怪了!
然后就是故事……整个故事完全不能感受到高潮在哪?如果是散文式的电影,里面的段落却又俗套又无聊……看来导演只是想趁原作的名气来揩油,根本没想过这应该是怎么样的一个故事……
去过美国两次,但对美国教育不是太了解,看看这类片子,以观片面。此片不评价学生成长的问题,我思考的是,美国教育中的活动,与中国学校教育的不同,此中一个班级年鉴我觉得有趣,一年一个本子,记录照片,大事,有人可以成为其中的明星,国内也可以借鉴啊,不过我的班级网站有初步这样的作用了,只是作用还不明显,目前班级网站www.upweb.net平台只是在收集各类资源,我们要合理,策划,组织这些资源,成为刊物或专题,突显其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也可以做班级年鉴,学校年鉴啊。是以为记。
《小屁孩日记》影评(三):内容而已
第二次看这部片了,还是写一下感想不然又忘了。格雷本来是个小自私鬼,他经常跟憨厚的罗利一起玩,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他都在欺负他。他以为自己会很受欢迎,经常指导罗利应该怎样变得COOL一点。但是他发现罗利竟然比他更受欢迎,他羡慕妒忌恨,在一次出外巡逻的时候他犯下了错误然后把责任推给了罗利。发现真相之后罗利就决定不跟这个自私的人混了,纯真善良的罗利很受其他同学的欢迎,相反格雷就经常孤独一人,他越想证明自己过得好,反而使自己的人气降得越来越低。最后当那几个坏男孩来报复他们俩个时,男孩强迫罗利吃掉被诅咒的芝士,大家都害怕接触被诅咒的人。此时,格雷挺身而出,解救了罗利,虽然最后没有人站在他那边,但是他重新赢回了罗利的友谊。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格雷也不是一个本性坏的孩子。他努力做事想引起格雷的注意都是因为其实他很重视这个朋友的。他比童年的小孩都要成熟,思想好像更社会风气化。和朋友相处得时候往往只想到自己而忽略了别人,最后他应该也学会了要换位思考,照顾对方感受了吧。
《小屁孩日记》影评(四):多少人能像Greg一样step forward?
为什么要追求一个有完美性格的主角。讽刺的是,当我们用一些标准去要求主角的时候,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做到像主角一样呐?
很多人说有七拼八凑嫌疑,我不是专业影评人,只觉得一个电影如果能给观众一些收获(也包括愉悦放松),不至于得分这么低吧。况且此片不仅仅是一部搞笑的喜剧(个人也觉得的确笑点很多,比国产的那些所谓的无厘头要好多课)
本片最后Greg顶罪时说的,“the wrong friends, the wrong lunch table, the wrong butt, it's all meaningless. just like this cheese, i know it. you know it. so come on everyone else who's sick of it, step forward and join me!" pathetically, 最后在那个disgusting的强权女生的号召下,大家都离去了。看看生活中,有多少不合理的wrong things,每个人都很清楚它们的存在,但又有多少人能像Greg一样step forward? 大家还不是选择随大流地一哄而散。就学校的教授来说,一些像Greg一样想做出些改变,花心思在教学上的好教授、讲师,在圈子地位都是很低的,被打压着、孤立着、被鄙视着,一些学生评价很好的教授却没有经费、好的职称,相反的是恶心的、人品很差的教授是院长,等等(从高中、大学的几个老师的情况了解到的)
再看那个强权女,歌剧排练就是硬生生把有实力的Greg挤了下去,而且是一副很嚣张、很明目张胆的样子,小屁孩日记2中的抢座位也是。现实中,同样的很多不公平竞争。
关于Greg道歉的事,为何一定要Greg主动当面道歉,有人对他一直没道歉念念不忘啊?
1.就最后顶罪来说,eat (而不是touch,而且是”诅咒过“的发霉的) 奶酪会让Greg比当面道歉更没面子的,他付出的代价更大,当时Greg也不会自信到所有人都会站在他这一边,而结果证明除了看破一切的记者和被顶罪的胖子,没有人站出来。所以说Greg应该清楚他面临的代价,但为了胖子还是顶罪了,这应该是比主动道歉更有价值的道歉吧。有人说这是阴差阳错的道歉,但如果Greg不想道歉,再多机会有何用。
2.这是小屁孩,想想自己上六年级的时候,自己能做到(不是知道,是做到)承担责任,谦虚
然后很多差评也是说主角自大,虚荣,中国那么多人在用iphone,一些人不是虚荣地想be cool,并且,电影很多是在展现Greg YY的想法,现实中可能很少每个人都那么爱出风头,但谁没有YY过自己那天是somebody的情景,或者学习也好、奖项也罢,不想自己获得别人的赞美,自己没有YY过,现在忍受一些morons的嘲笑、abuse,然后20年后自己如何鄙视他们吗?(17min的working for me)自己没有认为自己比别人强,胜任过一些职位吗?
还有一些说,胖子和Greg走不到一起,或者Greg 连best friends都坑(巡逻队)首先是关于best friends的定义。就六年级(相当于国内初一)来说,best friends顶多也只是玩伴,不应该真正理解为best friends, 而是那种可以随时开玩笑的,在一起玩的玩友(美剧friends,里面坑好友的更损...)。
个人觉得没有必要给Greg那么多的批评,本身角色已经要忍受很多,哥哥Rodrick的折磨(2中更加是惨不忍睹),baby Manny 的污蔑,在家中Greg地位很低,学校的受女强权的压迫排挤,朋友胖子不理他,就像影片中所说,nobody cares, i'm sick of it, somebody needs to pay. 这种里外不是人的情况下,想成名,寻找成就感,引人关注也就无可厚非了。
本身作为喜剧来看,至少我觉得已经不错了,用得着苛求一些教育意义吗,and he is only a kid。写这么多,只是觉得这电影得到6.9分实在低了。也可能每个人经历不同感受也不同吧。
另外,歌剧唱Total Eclipse Of The Heart的时候还是比较震撼(或者用喜欢,眼前一亮等词),可能是有唱得不好的衬托吧,网上查了下,有些人说是真唱,一些说是原作唱了后改为童声,但比如原作在唱 never 和forever的时候没有像电影中的拖音。不管怎样是不是真唱,这段还是挺好听的,很想听全曲。
《小屁孩日记》影评(五):real friend
没看之前,以为是描写一个小男孩从平凡到成为学校里的风云人物的故事,看到最后才发现是叙述两个小盆友之间的故事。上了初中之后,grag一开始很迷茫,找不到自己的路。(和我现在刚进大学的状况差不多)他想认识更多的人,想和小学不同,他希望能长大,希望有一番作为(他拒绝加入校报的原因是因为他觉得以后会经常上报)。他发现进了学校之后并不是如他所愿,他似乎处处碰壁。但是幸运的是,他还有一个小伙伴和他一起,他认为Rowley比他活得更糟糕,Rowley不能没有他。实际上他是在找寻一种心灵的保护伞,不能忍受孤独和排斥的是他自己。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和Grag有点像,身边有很好的朋友,自己觉得他人对自己的好是理所当然,朋友们都很善良,很单纯,真心地为自己付出。然而我们自己心里可能往往先考虑到自己,甚至对朋友一些愚蠢行为感到很不屑,甚至厌恶和他们在一起,通常这些想法是不会在朋友的脑海涌现。而当我们各行其道时,因为像Rowley这样的童鞋的真诚与善良,他们总会吸引到身边的人,周围的人会很乐意和这样的人做朋友。这时Grag 才发现自己没有了Rowley 不行,于是开始后悔自己以前做错的事。虽然发现我和Grag有相似的地方,但在看他的行为时,在有些地方我也觉得他过分了,不知道我平时对待朋友是否也出现了如此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在最后,ROWLEY碰了被诅咒的奶酪时,grag毫不犹豫的保护了自己的朋友,我相信如果是我,也会奋不顾身的。我自己看到这一幕时感触挺大的,其他人对这部影片的反应似乎不太喜欢,但是我看到了很真实的学校生活,孩子们之间的复杂感情和单纯的纠纷,都能通过彼此间深藏的友爱可以解决。
《小屁孩日记》影评(六):不是你想象的故事和你想象的成长——你吃没吃那片发了霉的奶酪。
但是,总有一部片子不一定,也许你就是14忆人口中的一员,你就是普通到不行,甚至有点平庸,扔到人群里没人会理你,在家里也不一定是最受宠的那个,这样的人千千万,但是从来没有人问问他们过得好不好,是不是有人记得他。
但是小屁孩日记,记得。记得那些曾经属于童年的不完美,不快乐,那些成长的痕迹变成长大后的完美花朵。
也许剧情上并不显得很紧凑,但是你会感觉那就是生活,你的童年难道不这样吗,偶尔你也会小自私一下,你会期待大家都喜欢你,你会希望你是那个光芒闪闪,牛B哄哄的人中之龙,但是生活不是这样的,那样的生活叫电影。
小屁孩有点小臭屁,有点小自私,有点小高傲,有点小笨,有点小聪明,拥有不错的声音,可惜不能唱男生,拥有不错的头脑,可是总用不到地方,拥有不错的上进心,可惜总是喜欢走牛角尖,拥有最好的朋友,可惜总是不会珍惜,用有点小聪明,可惜总是永不对地方。
这就是小屁孩,面对自己喜欢的事情会喜欢,但是又总是害怕失败,面对错事从来不敢承认,因为自己的那点小面子。
耗在最后他终于勇敢了,纠结了那么长时间,他为了自己的朋友站了出来,学校的莫名的规则是什么,是限制自己快乐的枷锁,是浮云~当你看破他,你就是最开心的人。
反过来说说小屁孩的好朋友,看起来笨笨的,偶尔也会坏事,但是他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回想着一步一步的走着,最后,他反而成了小屁孩最羡慕的人,这就是人生,你追求的也许不是能得到的,那些不像你那么期待的人反而更容易得到你要的,你嫉妒也好,你羡慕也好,你都不可回避,这就是人生,这是成长,等你释然的时候,你就发现那些成长的东西才是你真正追求的。
镜花水月,你要的是什么,你在一开始想清楚了吗?
成长之殇,成长之乐。这都是我们要仔细想一想的东西。
最后,做自己就会拥有快乐,你是不是走近了奶酪的怪圈,你是不敢承认你摸了奶酪,你吃了奶酪,你敢不敢真的吃了奶酪。
每个人都是小屁孩,你现在吃了奶酪了吗?
《小屁孩日记》影评(七):大人真蠢
格雷格的妈妈致力于破坏格雷格兄弟俩的关系,虽然这与她的初衷相反。
她的初衷是想让她这俩儿子和谐共处,她声称兄弟是彼此一生中最重要的亲人,“有一天,你们会是对方孩子的叔叔”,为此她还煞介事地成立了奖惩制度,如能和平共处,则奖,反之则惩。
接下来,这位母亲却干了一系列的蠢事。这些蠢事其实也没有什么新意。如你所知,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各有各的聪明,蠢货各有各的蠢。话虽如此,当我们看到一个蠢人的时候,有时会产生一种烦躁的亲切感,因为你发现,你身边往往也有这样的人物,或者干脆你自己就是。
格雷格的哥哥罗德里克趁父母外出,在家里举行狂欢派对,要格雷格替他保密。父母回来后还是发现马脚,质问格雷格,格雷格憋不住,泄了密。格雷格泄密会有什么后果?稍用心和稍有脑的家长,都知道,这会让格雷格他哥恨死他。可他妈居然怒气冲冲就要去找罗德里克对质。
她被格雷格的哀求阻止了,格雷格说:“如果你去问罗德里克,他就会知道我告密,以后我的孩子可能就永远不会有机会了解罗德里克叔叔了。”他妈妈一听,咦,这话怎么那么耳熟?噢,想起来了,这是她自己的原话。总不该前几天她还要求他兄弟俩相亲相爱,这会儿就让他俩互相残杀吧?想了想,只好先忍忍,这事不追究了。
但她没忍多久,就憋不住出卖了格雷格。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她对大儿子罗德里克太愤怒了,不得不身为一个负责任的母亲,揭穿了他。她携同她的同事,——家庭教育上的同事,——孩子他爹,一起毁掉罗德里克的梦想——以教育罗德里克的名义。不用说,罗德里克恨死了格雷格,格雷格自然“生不如死”。
实话说,看电影的时候,我很烦躁,因我深知天下多下父母,以爱为名义,置子女于“生不如死”的状况而不自知。“爱”这个说法好像万能药,仿佛有它为前提,一切冷暴力、一切疏忽、一切强权、一切愚蠢……皆可被原谅。终于,格雷格靠他10岁少年的本能意识到,不能指望父母了,要咸鱼翻身,改变被压迫的命运,只能靠自己。他以10岁的智慧决定了,用善意去换回罗德里克的善意:帮罗德里克重新实现梦想,在“达人秀”上参加摇滚乐队的演出。他成功了。这里面体现出来的规律基本可以概括为:年纪越大的人越蠢。哥哥罗德里克比格雷格蠢,妈妈又比罗德里克更蠢。
当然,我说的蠢,不是那种寻常意义的蠢,你懂的。在“寻常意义”上,他妈妈不蠢,相反,还是一个文化人,一个有身份证的人,至为讽刺的,是她的职业:她专在报上写家庭教育方面的专栏。
或者可以把“蠢”这个词,替换成“没诚意”。越来越觉得,很多时候,智慧不过就是一种诚意。
电影的尾声,格雷格的妈妈突然被格雷格对他哥的善意感动了、点醒了,或者说,刺激了,她居然做出了与自己一直以来教母形象大相径庭的举措:在台上给罗德里克的乐队伴舞。你知道,一个母亲,需要有多开明,才能这么丢下架子,当众给青春期的儿子的摇滚乐队疯疯颠颠伴舞。导演的原意大概是想说明:这个妈妈与孩子达成了理解和和谐。但是,一个原根本没有用心理解过孩子的母亲,一个有优越感的固执的母亲,能与孩子达成“瞬间理解”吗?这又不是科幻片!导演大叔啊,请遵循一下人物的性格发展好不好?
电影总是那么不现实。电影里的人总能在影片结束前达成理解,电影里的人也总能在影片结束前被感化,真是太偷懒了,用刚才说过的词说,太没诚意了。生活有这么容易吗?这样拍电影,是骗小孩吗?不对,事实上,小孩往往比大人聪明,应该说:这样拍电影,骗大人吗?可是,那些看似愚蠢的家长,他们其实比猴还精,他们不用骗,他们只选择他们需要的去相信。
《小屁孩日记》影评(八):那些日记 让小屁孩给唱出来的 口香糖诅咒还有
wimpy kid就是小屁孩 突然在结尾的时候想起了 去年这个时候离开的家伙 叫做托马斯 嗯对 也就是我一年的同居室友兼男同事 一个其实搞怪有趣并且无敌花痴的BOY
我在想 以后我会将我的孩子送去学画画 画漫画 KUKI MAMA 想着自己的无敌搞怪语录 然后画进漫画里 和妈妈在亲子舞会上跳搞笑有趣的霹雳舞
无论如何 我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电影 从开头便开始 不错耶
我开始反思我的审美观和艺术取向 似乎一切回归童真的电影 总会吸引我唉
嗯 做自己 没什么比这个更精彩的
歌剧演员选拔时的那段 音乐的演绎惊艳衬托 突然想起以后的宝贝和他的爹地一样 唱歌动人 会让我爱地疯狂
内心演绎是我期待的那样 想起小猴子曾经电话里唱歌给我听 还有那个傻傻的男孩 一切和旋律有关的记忆 总可以触动我心里的温情角落
《小屁孩日记》影评(九):怀着一颗真诚的心
两个初一小屁孩的糗事集锦,看得轻松愉快又有些许感动,结尾那个办校报的女孩对那个要强又做作的Patty说:“将来初中会结束,高中会开始,在这之后,人生就开始了,你现在认为重要的事,将来都不重要了。”Greg从初一的第一天开始就认为受到学校同学们的认同、被记载在学校年鉴里最重要,要成为最受欢迎的人,于是开始了各种啼笑皆非的尝试,结果却失去了最要好的朋友Rowley。人生每个阶段都有你认为重要的事,积极进取并没有什么错,但永远都不能变的是对朋友和他人的真诚,只有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才会获得成功的人生,所有的拼搏才会变得有价值。其实Rowley一直都是这样的孩子,他始终真诚待人,做他自己,不急功近利,却无心插柳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人。
《小屁孩日记》影评(十):小屁孩的生存法则
一本红色封皮,上面写着花体英文的普通日记本,一个时而天真、时而叛逆、时而善良泛滥,时而“诡计”多端的普通小男孩,在2010年为所有依然童心泛滥的人们带来了一部半校园喜剧:《小屁孩日记》。之所以称其为“半校园”,是因为这部电影与我们常规想象的校园喜剧有些不同。说实话,没有了那些养眼的帅哥、美女,没有了那些浪漫的“化学反应”,凭着一群只知道吃吃喝喝,玩玩闹闹的小屁孩儿,还有什么看头?
格雷是个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正宗小屁孩儿。在家里,他不同于许多中国孩子“家中一条龙”的强悍地位,反而颇为尴尬,哥哥罗德里克对他嘲笑玩弄:在半夜伪造种种“事实”叫醒他去上学,搞得他措手不及、狼狈不堪;傲慢无礼的言行,“心狠手辣”的报复又让他气愤不已却心惊胆战。同时,格雷还不得不应付年仅3岁的弟弟曼尼给他惹下的各种麻烦:难听的绰号,幼稚的动作,这些都让格雷哭笑不得。他的妈妈在他即将升入初中时送给她一个日记本,目的在于让他留下初中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可是一开始就已经不合这个半大小子的意了:他实在难以理解妈妈为什么一定要买一本封面上明确写着“Diary”的老土日记本!好吧,一些独属于小屁孩的豪言壮语和小秘密,一点涂鸦和漫画,日记本的价值开始体现,格雷的初中生活也开始步入正轨。
虽然有些茫然,但格雷依然满怀自信,甚至有些自负地迈入中学校园,可一切的改变使得他颇为无奈:认识的朋友个个模样大变,自己却还是一副小小的傻样;体育课上老师对于身高和体格的变相歧视,教室和餐桌座位的选择取决于你的地位如何……尽管如此,但格雷并不担心,他总想着还有自己的好友罗利垫底,“可怜”的罗利玩心未泯,离开自己根本无法立足。为了避免沦为备受歧视的食物链底层人物,两人在初入校园时就明确了各自在年级中的综合排行,之后开始了各种努力。可是天不遂人愿,格雷的“付出”丝毫不见成效,反而弄巧成拙:参加摔跤课外活动小组本以为可以大有所为,却被排名垫底的邋遢大王和坏女孩摔得极惨;放弃了校园报社而加入了等级很低的校园护卫队;万圣节得罪了三个混混,之后饱受折磨;在校园音乐剧表演中大丢脸面……格雷的排名不升反降,几乎成了倒数第一。可罗利的排名却因为胳膊意外受伤和漫画在校报上登载而超出了格雷。两人的友情在格雷的小自私、小虚荣中几乎消失殆尽。最终,在罗利身处险境时,格雷却能挺身而出,替他背负咬了“虫见虫跑,人碰人衰”的“千年奶酪”的恶名,也使两人意识到小屁孩时代最为珍贵的感情之一——友谊的伟大。
诞生于2010年的电影《小屁孩日记》根据美国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作者杰夫·金尼旨在通过这一系列的小说揭示那些正处于过渡期的孩子的思维想法以及他们的“生存法则”。当然,电影的成功也离不开导演托尔·弗洛伊德桑尔的指导,电影中处处可以看到导演对于这个年龄段的毛头小子的了解,为更好的强化观影人对于这部电影的认同感,他借片中报社记者安吉之口说出了自己心中“小屁孩”的尴尬,即过渡期孩子所共有的迷失感。
生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五光十色的游乐场。他们在其中或奋力拼搏,或怡然自得,总会有所付出,有所收获。有些人一味的想赢得第一,从而放弃了最初的天真与淳朴,抛开了朋友的支持与陪伴,只是一心向前,犹如片中的格雷。可是他们又有什么错?未来的生存法则,谁不是从小屁孩儿时代开始探索和实践的呢?
时值六月,谨以此片献给那些内心仍存有一方净土的“小屁孩”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