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红颜》是一部由刘德凯执导,张信哲 / 周迅主演的一部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烟雨红颜》影评(一):烟雨朦胧中那压抑的爱
今天看了张信哲和周迅主演的《烟雨红颜》。两个人经历了很多悲欢离合,最终还是没在一起。周迅选择了嫁给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但她始终忘不了他,她尽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和他在一起的机会,并把离婚作为他们重获幸福的手段。而他却以各种理由不支持她的离婚。他说,你不要和他离婚,你跟着我不会幸福的。我在十年前(十年前,他遭了一场变故)就已经死了,这十年我是多活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沉,但我想一个人沉,我不愿你跟着我一起沉。周迅说,我对你的感情本来就是自暴自弃的,我要和你一起沉。
最后结尾的时候,周迅收到一封信,内容还是一样的,充满了悲观色彩,特别是“我们的情充满了悲伤”。
周迅穿着旗袍,推开窗子。手轻轻地接住空中飘着的雪花,心里叹道,十年前我妈死的时候,我觉得不管在何处,始终是异乡,你是我唯一的希望。我真的没骗你,我活者完全是为了你,原来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这样的男人何必去爱,爱情需要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一个自暴自弃的人,一个在感情方面软软弱弱的人,不值得拥有爱情。
《烟雨红颜》影评(二):停车暂借问 你有没有心动
烟雨红颜 老电影 画质一般还没字幕 冲着周公子看的 最后却被爽然和宁静的爱情感动 两个人明明相爱 却一直在错过 最后一别却是永远 命运 真的是来不及挣扎的东西 雪地中爽然拿走雪人上的围巾那一幕 还有最后宁静在雪天的阳台上远眺 有心跳的地方 就是故乡 周公子成名后第一部上映的电影 停车暂借问
《烟雨红颜》影评(三):误解?还是无缘,烟雨中,看不清
2002年在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当时就感动的很,并且流泪过好几次,当然,看的不是特别顺利,就是说电影语言的运用,没有让我100%理解,但是,我是喜欢它的.
今天,CCTV6重播,我还是忍不住再看一遍,这次是彻底,100%看明白了,尽管已经大致知道结构,步骤,发展过程,我还是忍不住一次次跟着电影的情节发展来流泪,因为这次我是纯粹为了这2个人的爱情而流泪,我不用再管电影语言,看了豆瓣上的大部分评论,都写的很好,转一段如下,写出了我的感想:
爱的本质不会叫人痛苦,而爱的事实是消磨。坐在河边的爽然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名字,就不用负很多责任了。”“比如呢?”,宁静满怀期待等待下文,爽然欲言又止。爱里的灵犀走到尽头,那爱也要消亡了。“没什么好说的。”爽然就这么心事重重的样子,任凭梦想的幸福在遥不可及的彼岸。于是,宁静在没有承诺,没有希望的情况下,自以为是对爱人好的决定,自己先选择了放弃对方,她喃喃说:“这样你也可以不用左右为难了。”她可以等,可她害怕爱情的消磨,害怕相爱的人在沉默中摧毁她,她该怎样唤醒这个节节退缩的男人啊!女人的力量实在太小,爱情中的以退为进是万不得已,是经不起推敲的幌子,是千百年来女人拼尽力气的孤注一掷,可男人却总是会深陷这个圈套,深信于自以为是的事实,头也不回便放弃了。
无结果的爱情大概是这样的:在我不想走的时候,你要我走,在你不想走的时候,我没有叫你留下,两个人的缘份就在走与不走间燃尽消磨耗费了。
宁静在下雨天,因为爽然的守口如瓶,爽然的隐忍,爽然不坦白,爽然从不承诺,也从不对自己说心里话,气愤之余,感觉有些无望,把深夜守候在自己家门口(估计是小静的父亲不欢迎爽然)的爽然推倒在水塘,他们在黑夜里沉没;爽然的厂房被烧,大病初愈后鼓起勇气找到宁静想求婚,还未出口就看见了爱人指间的戒指,于是爱便再没有机会,更没有勇气说出口了,因为爽然说如果小静拒绝了,那他就要死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对应的是影片结尾处小静收到的信,信上说10年前自己就死了,说的就是这一幕,他以为小静是会拒绝了他的,可是,他们两个当事人是完全误会了对方,并因此耽误了一生!!!!!!!我们这些读者,这些看客,都忍不住想要替爽然说出来了,可是,他们就是没有对上。
他们年轻时的最后一面实在太过潦草。说不出口的爱最是惨白,生活的残忍莫过于此。
自己一定要把握自己........误会和误解害人杀人于无形
《烟雨红颜》影评(四):相逢,不是恨晚,便是恨早
太早遇上你了,我还不懂得爱你
太早遇上你了,我还不懂得珍惜你
后来,我才觉得遗憾,你出现的太早了,如果能够晚一点
太晚遇上你了,你身边已另外有了一个人,你说:“为什么我没有早一点遇上你?”我不懂得怎样回答你
太晚遇上你了,我身边已另外有了一个人,我说:“如果你不曾离开,我便嫁给你,但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出现,一切都会不同”。
太晚遇上你了,我已经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义无反顾地爱你
烟雨脆弱,红颜易老。
原来,我们从没有在恰当的时候相逢
人成各,今非昨,二十年,惘今昔,
眼泪在风中流尽,本是不再情相欠,
重逢又错过,我们究竟为什么还要再见面,
你独于人世,一声叹息
烟雨红颜,我和回忆活这些年
都只是因着你,守成了心上的朱砂痣
爱是梦梦会醒,那么的虚无缥缈,那么的不确定
闭上眼睛,我们把手,握得好紧
沉默不语,认定幸福,就在这里
可是,如果我们恰恰相逢在适当的时候,那是多么没可能的事
而这一切,都只是像一片叶子一样的夹进了记忆的书里,
有一天翻开了,它们也已经泛黄了。
该说的终是没有说出口
你以为可以再说的
然后,也许在你转身的哪个刹那
就再也没机会说了
恍如隔世,你去向哪里
我们的平行线,是否依旧能再有交集
原来以为,有你的地方,就是天堂。
现在我才知道,心跳的地方,便是故乡。
《烟雨红颜》影评(五):再见烟雨 红颜未老
你说你这十年来活着根本就是多余。爽然,你永远也不会明白,十年前妈妈去世的时候,我觉得无论身在何处都是异乡,而你是我唯一的希望。我真的没有骗你,我活这些年就只是为着你的。而如今我才真正明白,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赵文静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对于这十年的等待该是多么无奈。
当我终于明白了你时,你却找不见了。我在这里,在我相信你会出现的这里,不停地寻找,一直在等待,留着自己这条命,只是想再见到你,把十年前的错过,寻回来。
是你,是寻找你,见到你的执念,支撑我穿过战火,活在我不爱的人身边;我逡巡电影院,我吃王家沙拌面,都只是想再见到你。
可最后,你只是告诉我,你已不是你。你逃离,逃离我的执念;我亦明白,时光流水,被带走的光阴,便真的再寻不见。
你说,我们的关系好像一直都是悲伤。其实你忘了,那年梨花如雨,在你的脚踏车后我感受到的风是温软的。那时候,我们离得很近很近。你说,那是悲伤吗?我说,有你的年月里,才是我遍寻不见的故乡。
这就是我们再次相逢的意义吗?让我放下在今世再等待你的执念,回到过去里。
梨花林,我闭眼坐在脚踏车后座,你呼哧呼哧蹬着车,回头看看我,故意晃了一下车把手,我一个趔趄差点掉下车来。我打你,你大笑了起来……
再见烟雨,红颜未老。
写于2012年12月重温
《烟雨红颜》影评(六):为什么“佛曰:不可说”
《烟雨红颜》是挺清汤寡水的爱情片,想要说点什么又不想说的太直白。背景放在民国,主人公一个是地主家的小姐,一个是小资产阶级表哥,还有道貌岸然又没主意的追求者。周迅的声音也许很独特,却缺乏厚度,她的表演生涩得让人难受,面部皮肤缺乏弹性,下眼皮严重塌陷;张信哲的演技还不如他送赵宁静的那两包茶叶。张信哲版的林爽然,说话声音好像中气不足,柔若无骨,即便与赵宁静独处一室,也没越雷池一步,更要命的是,赵宁静表白说愿意不顾一切和他在一起,他还是说,我十年前就已经死了,好像一下子就定了一辈子,既然十年前就死了,为什么不真的去死,还苟活这么多年,搞得赵宁静婚也离了,还是只守空房,靠教书养活自己;这样的男人有什么好不离不弃的,赵宁静甚至亲手收拾好林爽然去美国住一辈子的行装,都知道他不会来了,为什么不追到美国去?熊大夫和林爽然其实是一样的货色,都有胆烧情敌家的店了,老婆提离婚的时候连句话也不敢多说,只在床上躺着流泪。没看过原著,人,有时候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片子最大的看点其实是布景,人物的服装,赵宁静最后住的房子尤其值得作为怀旧派人士家居装修的参考。我就想要一个贴满彩色马赛克的卫生间。
《烟雨红颜》影评(七):为了分别的恋爱--《停车暂借问》读后
为了说得清楚些,文中有剧透,请见谅。
《停车暂借问》是张信哲先生在一个访谈节目中推荐过的书,作者是香港作家钟晓阳。当时主持人让他推荐一本书给年轻朋友,阿哲就推荐了这本。这书是他青春年少时喜欢看的,并且这书跟他很有缘份--因为后来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名字叫“烟雨红颜”。阿哲演了爽然这个角色。
先是看了电影,其实电影的名字也叫“停车暂借问”。本来不想再看书了,觉得就是一本言情小说,没啥可看的,而且,这书是张老师推荐给年轻朋友的(年轻,在这里应该是指20岁左右吧);可是看了电影之后,发现电影里的某些情节没法解释,于是还是找了书来看。看后发觉,书写得很好,怪不得张老师会推荐这本书。
好吧,先从电影说起。如果打分的话(满分是10分),在没读原著之前会给5分;读了原著之后,再降0.5分。不得不说的是:演员选得是不错的--周迅给人的印象就是会追求浪漫,骨子里有点反叛的那种女生,演宁静没问题;选阿哲演爽然,导演大概是看中了他的那股“仙气”,原著中说爽然是有点“仙”的。认真想了想,在众多男性演艺界人士中,除了哲哥,还真没有人配得上这个“仙”字。稍微有点可惜的是:哲哥的个子稍微矮了些,要是再高5-6厘米,就更加跟小说中人物吻合了。
电影是以东北为背景的,人物对话中就出现了一些东北腔。但是,对于一群南方演员来说,东北话说出来感觉很突兀,有木有?其实也没啥东北话了,就是“咋的啦”三个字会时不时出现一下。这仨字从周迅嘴里说出来,好有喜感阿!其实,可以把“咋的啦”换成“怎地”,也是东北人常说的话,但听起来就没有那么奇怪了。
电影中有个桥段感觉特别不满意。15年后,爽然和宁静在香港意外重逢的那幕,真是不符合爽然的个性啊!啊!啊!啊!酱婶儿的:在一个戏院门口,爽然被检票的堵在门外,起了争执,被推到外面,跌倒了。爽然爬起来,对着一辆停在戏院门口的车子,借用车窗玻璃当镜子,察看自己脸上的伤,还理理乱了的头发。而宁静恰巧就坐在那辆车里,看到了他并泪目(没有当场相认,因为旁边坐着她的丈夫)。这个对着车窗玻璃理头发的镜头,那么市侩的行为,完全是洋场小开才会有的动作,再怎么,爽然也不会有那种动作啊。前面已经说了,爽然是有股“仙气”的人,虽然过了15年,经历了沧海桑田,但是也不可能那么没节操地对着人家汽车玻璃理头发阿?!
接下来就是宁静常常去那个剧院,希望能再次遇到爽然,最终“偶遇”,并开始见面。宁静要离婚和爽然在一起;但爽然觉得不能拖累宁静,不同意在一起。但是两个人还是会见面。问题是电影的最后:爽然毫无征兆的溜走,去了美国,最终宁静还是一个人孤零零等来了爽然的信。信上说,不会再回来了,让她保持现世安稳。这个结局我是能够接受的,毕竟过了这么多年,“我们都回不去了”,但是爽然的不辞而别一点都没有铺垫,完全没有必要的交代,完全看不出这是两个曾经相爱的人。爽然太不仗义,这也不符合小说中他的性格。
总之,就是感觉改编的不是太符合情理。只能给电影打4.5分,这完全是看在演员选得很对这一点给的分。本来不想去看原著小说的,前面说过:现在已经不太看言情小说了;但是,电影莫名其妙,只能去小说里找答案了。
插播一段题外话:其实我觉得读书的趣味也会随着年龄的变化发生一些改变的。比如:大一时,第一次读到《挪威的森林》,特别喜欢,反复看了好几遍。并且小说里的男主渡边君喜欢《麦田的守望者》和《了不起的盖兹比》,于是也去找了来读。那会,The Great Gatsby还没有被翻译成中文,我竟然买了本英文的回来,以那时的英文水平,当然基本上没有看懂。随着年纪不断变大,对挪威的森林的喜爱程度大不如从前。有些书,就是写给青春的。
写到这里,发现原来上面那段说的并不是题外话。因为,在没有读《停车暂借问》之前,想当然地认为,这本书就是写给青春的。然而,读过之后却发觉:它并不是只给青春的。
作者钟晓阳,跟张爱玲一样,都是趁早出了名;却没有张爱玲的尖酸,字里行间多了几分温暖。写这本书的时候,才20岁左右,是个有古韵的才女。书中那些关于离愁的描写,看似平淡不经,其实却很凄美,有古诗词的意境。实际上,这部书主要就是写的女主的分离史,从十几岁写到几十岁……读过整部书之后,就能够理解张老师为什么喜欢这部书和作者了—钟晓阳的心里住着一个老灵魂。
整本书共有三部。第一部叫做《妾住长城外》,第二部《停车暂借问》,第三部《却遗枕函泪》。全书的女主角是赵宁静,两个男主角—第一部的千重和后两部的林爽然(哈,好象很多言情小说的男主角都姓林,叫什么然啊之类的)。
第一部是个异国恋的故事。抗战期间,宁静和日本人千重恋爱了,后来日本战败,两个人从此隔绝两地,再也没有见过。这段其实真是好惨。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和千重在一起,就是背叛了自己的祖国(尤其是在抗战期间);留在祖国,就无法和千重在一起,千重终究是没办法留在中国的。想想这个,本书就不再只是言情小说了,这里面蕴含着大情怀。然,写这部的时候,作者还不到20岁,能有这么大的布局,确实有才!
电影是根据第二部和第三部改编的。读书过后,解释了在电影中看到的疑问。
第一个是:除了哲哥自带的仙气之外,在电影里看到更多的是林爽然的小气;反倒是宁静后来的丈夫,熊医生更多的表现出了温良敦厚。小说里交待的是:林和熊从小就关系不好,熊在正面交战中打不过林,便在暗地里整林,但林被整了还不愿意跟人告状。这说明,从小时候开始,大气的就是林,熊才是小气的那个。后来,二人都追求宁静,熊是各种家长里短、小恩小惠,同时在赵家继续背后说林坏话;而林和宁静是风轻云淡、不食人间烟火的谈恋爱。这就搞明白了,原著里林确实是“仙”的,导演没选错人,只是剧情并未给予充分展示,让人看得有些莫名其妙。
接下来就是一直横亘在宁静和爽然之间的爽然的未婚妻这件事。电影中是说爽然在10几岁就和一个女孩订了婚。电影里那个女孩看起来也是很隐忍的样子。当时给我的感觉是爽然自知自己做得不厚道,总是仿佛欠了两个女孩的情。小说却是这样的:当初订婚的时候,爽然就不乐意,订婚当天就投到一口枯井里表示抗议,后来因此还被父亲很揍了一顿;那个跟他订婚的女孩也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曾经在抗战期间搭上一个军官,被甩后又回来粘着爽然。这样的情节安排,爽然就不是个花花公子、吃锅看碗的负心汉了,而是却有隐衷,令人同情的受害者之一了。所有这些,电影里完全没有交代过。
接下来就是15年后,宁静和爽然在香港偶遇。他们偶遇的地点不是在剧院,而是在药店,熊医生的药店。爽然去药店买药,遇到为了避雨、而躲进很久不去的自家药店的宁静(宁静跟熊医生打早就是身心两分了,可能觉得那药店是熊的,跟自己并无关系,要不是突然遇雨,是不会躲进那家药店的)。这个重逢场面感觉就自然多了。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出爽然身体不好,断定自己会早死,没办法一直陪着宁静后半生,从而为他后来悄然离开做了很好的铺垫。
偶遇之后,宁静很开心,常常到爽然处;爽然应该是既开心又忧虑吧。重新遇到爽然之后,宁静决定要离婚并嫁给爽然;爽然考虑到自己身体不济,而宁静已经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不要宁静离婚。但是,在一起的相处,还是甜蜜的,心里还有彼此。
最后,为了宁静能继续稳定的生活,爽然决定悄悄离开。小说中描写了他们在一起的最后一天的情景。二人一起去菜场买菜,恰巧遇到宁静认识的人,爽然几乎是默认了两人的关系。这让宁静内心窃喜,觉得自己终于说服了爽然。回到爽然的住处,二人又很家常的做饭、吃饭、聊天。爽然告诉宁静明天要去美国出差一段时间,宁静还帮他收拾了行李。宁静让爽然早睡,并在他洗澡的时候给他弄了暖炉,放在被窝里。再后来,宁静坐在床头跟躺在被窝里的爽然又聊了会天,起身告辞。爽然抓住宁静的手不放,请她今晚留下来。于是,经过了这么多年以后,他们终于在这个夜晚在一起了。
嗯哼,其实小说里对爽然的不辞而别做了合理的交待,而电影中却丝毫没有表现。尤其是419这个桥段,非常非常重要啊,怎么可以抹掉呢?有了这个桥段,看电影的人会理解爽然的出走:爽然在那个晚上其实已经承认了宁静是他的妻子,他的离开,更多的是为宁静考虑(虽然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为宁静考虑),那么他就不是不敢面对、只知道逃跑的胆小鬼了。最后的这一天一夜,既是爽然对宁静的交代,也是作者对读者的交代,是一定不能少的。
不过爽然当然也不是个完美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太不懂得沟通了。什么事都是自己在纠结,自己拧吧,有事从来不直说,一点都不爽朗。宁静就不止一次地质问他:难道我就这么不配跟你分担?记得哲哥说过:不喜欢让人猜来猜去的女生。他有首歌叫做“男人说法”,其中有两句是“想不清楚出了什么错,你会在我面前哭,拒绝跟我说清楚”,这歌词绝对是他认同的,嘿嘿。但事实是:不光女人,男人也有喜欢啥也不说,尽让人猜的,比如爽然。哈哈哈!
好吧,回到小说。小说的结尾是宁静在爽然的住处收到了他寄给她的信。他再次从她的生活里消失。宁静知道这次她是永远地失去了他和她们的未来,甚至连她们的曾经都未必留得住。而彼时,宁静已经同熊医生离了婚……这个结尾让人想到《麦琪的礼物》,夫妻俩为了给对方买礼物,卖掉了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虽然,买回来的圣诞礼物对方都没法用了,但是爱却是他们给彼此最好的礼物。麦琪的礼物怎么说还是个happy ending,可是这部书的结局却悲伤无边。如果是一位40岁以上的作家这么结尾,我会觉得这结尾是在情理之中;但是写出这个结尾的作家当时仅仅20岁。这个,没法不赞叹她对人世的洞察,是如此深刻和敏锐。的确是天才,一个内心住着老灵魂的天才!
一般情况下,如果先看了一部电影,再去找原著小说来看,有可能感觉电影和小说都还不错;但如果不小心先看过了小说,再看由它改编的电影,大多数时候是会失望的。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
前面曾经拿张爱玲和钟晓阳做对比。张爱玲也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但对她的感觉是又爱又怕。她太犀利,眼睛里不揉沙子,对人(尤其是女性)感情的描写入木三分,一点都不讲情面。有时候,甚至觉得:张爱玲的书应该被列为“禁书”—禁止男人看的书。一个认真读过张爱玲书的男人,应该是极了解女人心思的。这样的人在跟女性交往的过程中,他对面的那个女人,心灵应该是全裸的吧?再没有什么神秘可言,那真是相当的不公平啊!不过勒,倒是希望女人多读读张爱玲,对了解自己有很多帮助。虽然她毒舌得紧,但有时候真话就是会让人难堪啊。我们,都需要直面人生中不堪的种种,然后才能让自己尽量少的遇到这种种不堪。
张爱玲文集最早在大陆出版是5本一套。其中一本是杂文随笔,以及她和好友苏青的对谈。许是对谈的内容过于劲爆,再版的时候变成了四本一套。遗憾的是:我当年没有买那套5本的,后来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
钟晓阳的这本书在2011年才被新星出版社在大陆出版。因此,我青春期时对港台作家的印象中是没有她的。那时候,我们读到港台作家作品的机会主要是通过《台港文学选刊》这本杂志。通过它,我们读到过白先勇、陈映真、吴念真、张爱玲、倪匡、亦舒、白韵琴……哇,至今都能记起的还不少呢。
以上。
《烟雨红颜》影评(八):停车暂借问
今晚说来也巧,偶然按到音乐频道,发现正在播放张信哲的专访,偶然多看了几眼,发现节目提到了曾参演过的那部电影。偶然记起当时我非常关注这部片,期待着要去影院捧个场,仅仅因为阿哲和迅哥儿都是我喜欢的艺人。却不记得后来怎么就没了下文,甚至连片名也不知道,就渐渐淡忘了这事,连阿哲也在我们的视线里消失许久了。
原来这片叫做《烟雨红颜》,赶紧上网百度,庆幸找到了片源,并在开看前照例研究了下各种背景。相比《烟雨红颜》,我更喜欢原著的名字《停车暂借问》,仿佛上联一般,脑中噌地跳出了下联——酒干倘卖无!
都是一段悲情故事。表妹和表哥一见钟情,表哥却苦于已有未婚妻,深深的爱和犹豫的性格让表哥一直游走在纠结之间,直到英俊年少体贴多金的医生也爱上了表妹。大病后的表哥终于鼓起勇气要去求婚,却在这错过的时间里被医生使了计谋捷足先登。我很难在使计谋的医生前加上“卑鄙无耻”这个形容词,为了爱不择手段和为了爱舍弃一切,在我看来并无区别。
婚后的表妹偶然得知了真相,于是离开医生去寻找表哥而未得。为了终有一天的相见,她用力地活着,把相见活成了生命唯一的信念。但爱情不是童话,爱情有时比惨淡的生活还要残酷,终于相见的时候,他早已不是那一个翩翩少年。于是他离开她,他说自己十年前已死,如今的自己,活着只能沉,他不愿她一起。而她只有一句话“从十年前我就知道,爱你本就是一场自暴自弃”。他始终不敢靠近,选择远离,而她固执地等在他曾经生活的地方,让他那压抑阴暗的小阁楼投进阳光和微风,甚至盛开了鲜花。
故事的结尾,他仍不回,而她仍等。鲜花盛开的春天,窗外随着微风散落的,不知是絮,还是雪。
心一直跟着疼到了现在。许多年过去,终于明白,最爱的还是如此调调,欲言又止的爱,莫名其妙的错,多年之后的恨,记忆深处的光。还有那一个走在阴暗潮湿咚咚作响的阁楼上的孤单背影。
年少时喜欢阿哲,并不太因为他的歌,单单因为他的笑,笑起来的时候,露出的那颗有些歪的小虎牙,尽管他努力笑得灿烂,却还是无法掩盖笑容之下的忧郁。写到这里要夸一下刘导的选角,忽略掉阿哲并不太专业的演技之后,至少呈现在我这个还算用心的观众面前的,就是那一个渴望爱情,又惦记责任;向往勇敢,又选择退缩;以为成全,又消极沉沦的表哥。而影片一开始,拉着马车的阿哲用台湾式的东北腔问溪边浣花的迅哥儿“请问XX是从这里走吗?”(原谅木有字幕的片源让我真的木有听清那个地名),这是和《停车暂借问》多么天衣无缝的呼应。
这许多年过去,我仍矫情地相信一瞬便是一生,当那个人在你生命中初次却也是最后一次出现时,四目相对所迸发的光,足以将你的一生照亮,哪怕从此以后,生命便会跌入无尽的黑暗,那也是不悔此生。 所以我仍然相信,爱情只能被冠以的两个形容词是真假,而不是好坏。所谓好的爱情,人民说要爱的双方共同成长,可是爱是命啊,一个固执一个沉沦的时候,这固然不好的爱情,却是那么的真实。若是遇上了,你怎能逃掉?
最后说个题外话:初中的时候居然还给阿哲写过信,由于找不到收信地址又舍不得扔掉就给放到了课桌里。被调皮的男生拿去,居然跑来要挟我,而我居然给了他五毛钱让他不要宣扬这事。如今想起,那时的逻辑,真尼玛捉急啊!
《烟雨红颜》影评(九):停车暂借问
通过朋友的推荐打开了这部电影,说实话比较失望,整部戏唯一的亮点在于周迅的演技,全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初相识,爱意浓,分离别,再相逢。
故事的两次高潮在宁静与爽然在香港的无意间的意外相逢,(说是宁静刻意的寻找也可以),第一次偶遇出现在影院外,经年后的爽然已全然不是当年的那个英俊小生,佝偻着和影院工作人员吵闹下被赶出了影院,眼镜歪了、脸也花了,在对着车窗整理的时候没想到里面的人竟是宁静,随着黑色窗帘的打开,宁静的情绪波动不已,此处周迅把握的十分到位,镜头下从茫然到失控,无声的哭泣,百种情绪万般丝绪交集,还记得那句话吗“我要留着这条命,我以后活着就是为了再见爽然一面”
终是见了,谁也无法预料到是以这样的方式,宁静没有打开窗跳下车,只是百感交集,就那么流着泪。
此后,日复一日,宁静无数次的去到这家电影院,一次次的寻找,只为寻着爽然,只为再见。最后一次,周迅着一身黑底金色牡丹的旗袍,美艳至极,看到这样的装扮,作为观众的我也预感到是时候了,是着宁静寻着爽然的时候了,又是一面镜子,又是一次整理面容,这次换做了宁静,镜子旁电影院的宣传海报是一部名为《婉君表妹》的电影,是啊,可不就是一部戏么,表哥表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爽然看到了镜中的宁静,宁静凝到了镜外的爽然,转身,相见。
终是相逢了,以为终于可以相守了,可仍旧有缘无份。一切早已改变,一切又未改变,宁静早已不是那个调皮可爱单纯任性的小女孩,现在的宁静,已然成为熊太太,穿金戴银,冷漠淡然。而爽然还是那个爽然,柔弱犹疑,永远爱替别人做决定,这次,又一次,逃离。
他又逃出了宁静的生活,逃出了宁静的爱。
最后的一幕亦是开始,故事的开始亦是结尾,宁静独自一人站在爽然的阳台,看着飘飘然落下的雪花
《烟雨红颜》影评(十):最美不过初见
在水边洗涤一捧梨花的少女,驾马而来的男子,软声问路,清亮的眼神直直看来,引得少女频频回头。
电影《烟雨红颜》,十年前看的了。是最近听小虫的歌听得满心悠扬起来,今天突然就想起这个电影。之所以念念不忘,是记得周迅穿着无袖的旗袍,站在阳台处那句“心跳的地方就是故乡”,然后洋洋洒洒地下起了雪。小时候看完就拼命想这么凉快的衣着怎么就下雪了,年轻的心还拼命被那句念白给撞击得五迷三道的。
刚刚又找出来看了,当然要下起雪了,穿的是什么不重要,什么季节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心里下起很大的雪,漫山遍野都是雪。这场雪,不是长城外兴冲冲跑着的少女手中的那捧初雪。这场雪,不是和表哥林爽然嬉笑放鞭炮的雪夜。这场雪,落在上海,落在异乡,落在心的故乡,落在听说你再也不会回来的消息之后。
少女小静,穿的不是圆鼓鼓的棉袄,梳的不是两条辫子。等了十年,一丝不苟的盘发、服服帖帖的旗袍、踩得人心一惊一叹的高跟鞋声。其实不管什么模样,不管做了什么样的决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只是为了再见到你,爽然。
“我已经变了,不再是当年你爱过的那个男子了,我已经沉下去了。”不管你变成什么样子,她对你的心依然是少女小静的心,她盼望的不过是你不顾不弃的回应,你却还是和十多年前一般,离她而去,而且这次是永远再不会回来了。有人不变的懦弱啊,有人不变的执着。
小静换上白色旗袍,拎着箱子在清晨离开丈夫,笔直的背影像一株倔强的白色梨花;她搬进爽然之前租的小楼,以林太太自称;她换上新的家具,勤劳打扫,等待心爱的人归来......看着这个瘦小的女人在做这些事,宛如十多年前在面馆里吃完面后,坚定了心意后露出一往直前、心无旁骛的知足的笑容一般。
她真的相信爽然会回来吗?“东西都空了,好像要搬家似的。”那噙满泪水的眼睛、那站在门外不肯离去的背影,她知道,他有很大可能一去不回了。但她还是选择离开丈夫,没有找理由粉饰然后留下,她在照着自己的心走,她终于可以跟着自己的心了,她希望活得快乐。无望的等待,那封晚来的信,内容如何很清楚了,不用雀跃地马上打开,那不是情人的相思倾诉,转身换上新鲜的玫瑰,给苍白的日子增点色彩吧,开了冰箱拿了酒,冷冰冰灌上一口。然后坐在风中看完那封总归要看的信,果不其然,他说:“我不要你跟着我一起沉,不要等我了,我不会回来了。”要冷笑一声吗?如他所言,这是一段充满伤心的爱情。一口气,余下的酒全部饮完,哈,没有预期中被呛出泪水呢。白色的窗帷随风而起,坐在这个已经没有他气息的小楼里听着自己的心跳。
因为早知结局,所以看到小静这些努力的举动时,我悲恸地涌出泪水。这样的女子,原本就该值得更好的爱的,但爱情,本就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她也不过是跟着自己的心罢了。爽然那样的男子呀,即使他有名字,他也不曾负过什么责任,还不如河面上那座无名的桥呢。他放弃未婚妻,那也是好好的一个女子。布庄被烧、事业遇挫,他只会生场大病。病中声声念着“她在等我”,病后说“她不答应,我会死的”。熊应声都会一回回求婚,你何曾将你的爱意说出过。她不过是要你一声承诺、一声请求,懦弱的你呀,自卑的你呀,注定了这些。
电影里是爽然停车暂借问,但原著似乎是熊应声来问路,明天把原著看看吧。记忆里这部电影的氛围就是冷冷清清的,今天找出来看的的虽然不是高清,但画面确实就是不明亮的。即使是小静坐在爽然自行车后座上沐浴在阳光里的脸庞,也因为冬日的关系,只觉得稍纵即逝。人物的性格决定了故事的走向。不甘心的观众我,不停的提出如果。如果那场大雨里,爽然把失意告诉小静,或者小静没有发脾气甩开他的手而是耐心地陪在他身边;如果小静拿到退回来的围巾,没有回沈阳而是去南方找爽然问清楚;如果病愈后的爽然来求亲,来告白,来要求小静和他走;如果小静看到瘦了一圈的爽然问清楚他的心意,或者是看清楚自己对熊应声的心意;如果小静问出爽然在美国的地址,能够写信并且信能够被送达到;如果小静在爽然会美国第二天也能想到办法跟过去,爽然肯定不会不管孤身前来的小静吧。
好吧,如果若成真,就不会有这部赚人热泪的电影了。年纪小的时候看,虽然最后很遗憾,但感受到的却没有现在多了。那句“心跳的地方就是故乡”对我很有影响,并且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愈发的强烈,只希望自己不会像电影里的人物一般遗憾和后悔。
其实,我想小静也不曾后悔或是遗憾,她应该觉得自己能做的都做了。但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我们把能做的都做了,觉得都是对方的问题,对方是不是也是这么想的呢?
爽然是不争的性子,但他对小静的心倒是真真切切的,纵使事隔十多年,那条围巾还是随身而带。连那个熊应声也是可怜的人,对小静的爱又何曾少,因为愧疚而一味放纵,但爱情这件事,不是你爱了,就能要求我也同等回应的。小静总归还是跟着她自己的心的。
看到有人吐槽张信哲的演技,但是他的气质还是很适合这个角色的,开头他的声音有些难以接受,看到后面也就适应了。周迅的小小巴掌脸上,一双杏仁大眼实在叫人欢喜。嗯,从七点半到现在,看完电影,看看影评,自己又写写东西,已经是十一点了。好的电影,是值得这么长时间花费的。
什么事情呀,都是最美不过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