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的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0 11:14: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的观后感10篇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是一部由索菲亚·菲尼斯执导,斯拉沃热·齐泽克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观后感(一):Notes for Ideology Guide

  Ideology—taking off the glass

  Force to be free; Freedom hurts

  Catholic religion: obscene permission (not Christianity). The logic of institution as its purest—pretend to renounce

  Guilty of not being able to enjoy; in postmodern society enjoyment becomes duty. Ultimate melancholic is caused by the loss of desire itself. Kinder surprise egg—the surplus enables the enjoyment of the surface

  Coke, that’s it. →the excess, something more.

  Ode to joy: empty container open to all possible meanings→the place of exclusion→Beethoven is practicing the critique of ideology

  London riot: people are caught in the ideology (consumerism) but have no way to realize it except the non-ideological brutality.

  Fantasy is a lie because it conceals inconsistency→imagine I myself am desired by others→victim enjoys his/her victimhood

  Violence as a covering-up of the impotence of cognitive mapping→we should doing violence to something in you that ties you to the ideology

  Instability is how the capitalism functions. Duty is on the side of capitalism→to sacrifice anything

  Enjoy it! →undermine Nazism from within. Likewise, how to undermine Stalinist universe→to demonstrate that there is no mythic people which serves as the ultimate legislation (There is God, then everything is permitted).

  ig Other is the order of appearances. We need the big other to maintain our appearances. In order to truly exist as an individual, we fabricate the agency to register our predicament. → No one is listening to your confession. We are alone.

  The subjective destitution of the Christ suspends or cancels the field of symbolic authority. His death itself is good news, which means, you are alone, left to your freedom. →The only way to become an atheist is to go through Christianity.

  Authentic passivity

  urposelessness→the intense enjoyment of bureaucratic engagement

  The first step to freedom is not to change the reality to fit your dreams, but to change the way you dream.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观后感(二):笔记 从高处看我们就像风中的草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批评

  享乐与快感

  不能享受的快感:欲望的恐惧在于被填满

  剩余,当我们追求剩余时,就不在被水所满足。而水才是解渴的。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是他们仍然在做。

  意识形态是一个装入空容器中的气体,你进入容器觉得容器很深奥,但实际上容器里什么都没有,

  意识形态犬儒主义,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仍然在做。对意识形态的嘲讽。完全被主流意识形态控制,却不能按完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全部要求。

  暴力应该指向自己,将自己与主流意识形态割裂。

  恐惧的多重性让人无从下手,于是将其粗暴地化成一个清晰目标,再将其残酷消灭。

  快感,前意识形态的小元素,被意识形态当做糖衣的诱饵。

  危机是推动资本主义前进的动力。变态般的不断自我修复,自我繁殖。

  上层社会对下层社会的消费。

  情侣通过困难的克服,某种意义上完成永恒的爱情。而克服困难的方式就是意识形态运作方式。

  用丁点的快感来支撑机构稳定,是一种普遍规则,一种非公开的规则:

  太过于认同为意识形态挟持的快感,将会被意识形态戕害,保持嘲讽距离将成为意识形态下合格的战士。

  成为超我的直接代言人,将走向自我毁灭。

  而成为代言人的路是意识形态激发出的,还是超我的追逐?

  高尚的寓言

  大他者是各个意识形态系统的根基。

  历史、人民公仆——权利

  颠覆集权的方式,破坏其参考依据,破坏神话。

  大他者的一面是高尚而神秘的不存在,

  大他者的另一侧在掩盖真相的同时,维护稳定,维护既得利益。

  为了完全成为个体,我们需要虚构出一个大他者,来充当记录我们困境的载体。我们的实话将被铭记。

  大他者并不存在,我们是孤独的。

  卡夫卡:对于现代的、世俗的无宗教者而言,国家机构是唯一残存的与神圣维度保持维系的方式。

  官僚机构无目的表演,紧张的快感,永远复制。

  “只要告诉我有什么问题,我立刻就能修复。”是对官僚机构的终极冒犯。

  在无神论的宇宙中,不仅要完成义务,还要负责决定义务是什么。

  一个变态者没有不确定性,而歇斯底里者是怀疑性的状况,所有新的创造都来自歇斯底里者的质问。

  基督的死是个好消息,意味着自由交予你自己,沐浴在圣灵之中。

  无神论仍然保持着对某种大他者的信赖,而基督教是真正的无神论。

  我们的梦想,一个指向有效地超越我们现存社会以外的维度;另一个是理想化的消费主义的反映,我们社会的镜像。

  自由的方式不是改变现实来实现梦想,而是改变梦想的方式。

  每一次革命不应只是朝向未来,也会救赎过去失败的革命,失败革命的活死人,不存在的乌托邦。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观后感(三):For They Know Not What Thay Do

  電影《變態者意識形態指南》是由斯洛文尼亞的哲學家、拉康精神分析專家斯拉沃熱‧齊澤克編寫劇本及主演、由蘇菲‧費因斯(Sophie Fiennes)執導。如齊澤克的另一部《變態者電影指南》一樣,它透過穿梭於著名的電影場景之間來勾勒出一個理解藝術和世界的精神分析理論框架,是某種意義下一部「紀錄片」。正如齊澤克在片中所說:「我們並不是不知道我們所不知道的;而是:我們非常清楚,但卻假裝不知道」這就是意識形態它最純粹的形式。相比起很多齊澤克所著的流行或學術文本,片中沒有地心說式的發現,也沒有康德回省十二範疇的喜悅,而是一貫地梳理清楚語言(或符號)的運作模式。如果你們或多或少接觸過齊澤克,那麼,電影的片頭與剪接形式對你來說就會顯得過分熟悉:單色的背景配上「主演者:齊澤克」的字句,然後畫面對角線裂開 ,變成了下一個策劃人的名字與角色。難道這個裂縫(gap)不是正正預示了符號界的不一致性、而正正是這個不一致性它才得以順暢地運作?如果有讀者認為這是一種言過其實的閱讀,那麼讓我們回到電影中一個令香港觀眾棒腹大笑的剪接技術:一開始齊澤克帶我們進入電影《極度空間》的世界,兩個中年漢子在垃圾箱旁打架,鏡頭一轉 ─ 一個肥大肉厚、帶著濃烈口音的齊澤克在同一個場景繼續他的論述;故事(narrative)沒有被打斷,觀眾嘲笑一會後立刻跌回電影當中。恍惚齊澤克可笑的出現與電影節錄的不一致性被完美地縫合在一起。這不正正是「幻想」(fantasy)它最純粹結構?這個不一致性的出現讓我們安心地與它保持了距離,確保它不是真實的,因為,某些事若然過份地真實,它立即轉化為一種難以面對的創傷:「我們並不是不知道我們所不知道的;而是:我們非常清楚,但卻假裝不知道」可能有部分影評人將這部「記錄片」跟2006年的《變態者電影指南》看成是某意義的延續,甚至冠以「變態者電影指南2」的稱號,但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兩套「記錄片」極其量只是風格上相似,並沒有傳承關係。跟前一部不同,《變態者意識形態指南》完全將重點放在現實世界的意識形態分析上面,而沒有任何有關「性」與「電影」的分析:但卻會不斷出現可口可樂、卡夫卡、星巴克、班雅明等熟悉的名字。如果熟悉齊澤克的觀眾,更會察覺有部分概念與例子來自1989年出版的《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齊澤克第一本英文著作)。我們更會聽到耳熟能詳的「大他者」、「死亡驅力」等概念。意識形態批判是齊澤克畢生致力的工作,而《變態者意識形態指南》則是一部有關意識形態批判的純粹形式的一套「記錄片」。片長2小時14分鐘,但是,如果你認為熟讀齊澤克的著作就是看了一場「變態者意識形態指南」,你就大錯特錯。正如齊澤克所說,在今天的世界,影象才是真實的。理論是一回事,如何將理論的形式轉化成影像的形式又是另一種邏輯。或是,如齊澤克經常強調我們的問題不是對幻想太迷信,而是不夠認真:在現實的幻想之外,存在著幻想中揭示了的現實。那麼,對於那些未接觸過齊澤克的觀眾又如何?只要將邏輯轉換一下,先由電影入手,再鑽入理論著作也可。正如我一開始所說:齊澤克在片中沒有說驚天動地的發現:「我們並不是不知道我們所不知道的;而是我們非常清楚,但卻假裝不知道。」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观后感(四):5个悖论和4个问题

  悖论1:意识形态助人看清现实,因为大多数人抗拒带上眼镜,所以暴力的解放过程很痛苦。可见意识形态不是强加在人身上的,而是自发地与社会所建立的关系,所以不要抗拒;

  意识形态如同可乐等商品一样,最大的特点是“过剩”,包括欲望的过剩。它表面看似意味着“something more”,但其实内在却是“空洞”;

  德国硬核乐队德国战车RAMMSTEIN对于纳粹意识形态的解放,颠覆微小元素使之得以改观,从而享受前意识形态的乐趣,也是希望公众不要被错误的意识形态所累。但与此同时,也可以看成是前意识形态对意识形态的贿赂,以及对大众的引诱。因为这些元素是自由浮动的,向所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自由开放,所以可以是面向多边反转的。

  悖论2:《出租车司机》和《搜索者》告诉我们,若人家患有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享受受害的过程,不要你救,你就不要救,不然只能引发更多的暴力,所以美国人就不能按自己所认为的去打伊战等各种“救赎战争”,事实上这确实这也引发了更多暴力;

  但当把《出租车司机》和《搜索者》的主角类比成挪威奥斯陆惨案的主角时,他的暴力行为却又是有理的,因为他在控诉全球资本的集中性,希望救赎所有被消费主义所蒙蔽头脑的人,所以即使引发更了更多人的死亡,却也是值得理解的。

  悖论3:《音乐之声》意味着在体制的保护下,看似需要拒绝做一些事,其实可以在暗中做更多事,同时享受体制保护的安全;但这种体制性,并没有左与右的差别。

  悖论4:法西斯主义是保守革命,是一种以维持甚至加固传统等级社会为目的的革命;

  但齐泽克却又用《大白鲨》来分析纳粹统治:不稳定性是资本主义运作的基础,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等级和阶级分化,工业新发展直接造成了社会矛盾的根源。但这不代表不需要逐渐削弱这种不稳定性,也不意味着臆造出一种新的叙事,或是找到假象敌对方,来转移矛盾。因为无论如何转移矛盾,它始终存在,只是内外因的不同,最终还是会影响到社会全局的发展。这也正是为何纳粹会失败的原因,它没有关注大局,只想着转移矛盾,并不想打造一个全球和平的环境来发展,而是挑起战争。可见它一开始也并非想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是更加激进和威权化。这也反证了它并非属于保守革命的范畴,而且齐泽克后来也提到了“大部分我们今天认为是跟法西斯主义有关的元素,其源头都是工人运动。像大批队伍一起行进的理念,以严厉的身体纪律作为义务的理念,都是纳粹直接从左派社会民主主义中吸收过来的,还有一些其他纳粹世界观的核心概念,如人民的团结。”这不是也反证出了他的悖论么?!

  悖论5:在一段描述纳粹时期反犹的影视片段中齐泽克提到:“这是种族主义的典型伎俩,你试图想象他者是如何暗中享受纵欲狂欢等等,因为在种族主义中,他者不仅仅是敌人,通常还被赋予一些特定的、堕落的享乐;或者相反,他者也可以是试图偷走我们快感的人,正如常言所说,妨碍我们生活方式的人。”

  这不也存在于他本人对资本主义的想象中吗?比如他之前就提到大企业如同大白鲨,而这里却引用“妨碍我们生活方式的人”来从资本主义的视角看待左翼,这真心显得太过吊诡了啊,反正什么话都被他说去了。

  问题1:通过《泰坦尼克号》把好莱坞也批了哈哈哈,真左翼批判了伪造左翼咩?原来卡梅隆的“好莱坞马克思主义”只是对下层阶级存在着荒谬、虚假的同情呢。

  把泰坦尼克撞冰山与布拉格之春作类比,感觉不太恰当。前者是天灾导致了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新选择,只是在巧合的情况下,这个选择的结局还不错;而后者则是在阴差阳错之下,历史转向了人为干预的反面,但却是冒着顺应当时局势的极大风险。对于前者来说,如果没有冰山,或许就无法出现永恒的真爱幻想,当对于后者来说,如果没有干预,或许捷克的变革之路会走得更加顺畅,这里根本不存在拯救的情况,即使是巧合,也并非是苏联的作用力而为之。

  问题2:把《蝙蝠侠2:黑暗骑士》解读为:真相造成混乱。

  这是否意味着齐泽克也希望成为“小丑”来揭露真相,不同于伯克所说的真相太难以承受,所以政治家应该成为一个悲观怀疑者,以及柏拉图所谓的“高尚的预言”,他希望自己是一个真相的揭露者,无论会造成怎样恶劣的结局,尽管他所谓的真相在部分人看来并非是完全的真相,至少不是全部。

  问题3:他居然能把基督教阐述为激进的、自我解放式的、无神论的宗教,我也算是无语了。

  提到的《脱胎换骨》这部电影,却让我联想到了某个一直无法解开的谜题:上世纪60年代在左翼知识分子心中一直都是一个矛盾的年代,一方面是民权运动崛起、自我个性解放的时代,应该为之而骄傲,但另一方面却是鼓吹自我享乐、纵欲的年代,以及延续到70年代的越战,却又是为他们所不齿的。这种矛盾性不知这些人是如何理解的。

  问题4:最后一段有关革命的叙事中提到“确实改变了社会的本体,但梦想仍是旧的梦想”。

  个人的理解其实未必如此,应该说梦想也变成了新的梦想,但未必是自然法而非齐泽克本人认为的正确的梦想,于是造就了最终的噩梦。而对于如何改造这个噩梦,齐泽克首先赞扬了占领华尔街运动,这在后续被全世界看成了一个秩序混乱的笑话;接着他赞扬了所谓的希腊群众动员,我怀疑他接下来是不是要赞扬一下希腊人欠债不还的精神;其三他赞扬了埃及的解放,好吧,虽然我也不知道至今埃及的社会秩序是否已恢复。。。奇怪的是他怎么不评价一下乌克兰问题,以及如今的叙利亚问题,哦对了,拍电影前还没出现这些问题,他现在倒是可以补充一下。。。。最后他乐观地提到“隐藏的潜能”“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新的自由”,我深度怀疑之是否会是公众暴力的群氓时代的到来。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观后感(五):《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相较前作《变态者电影指南》这部影片明显更多被教育感和被灌输感,这可能与“意识形态”的题目分不开,当然电影这种综合艺术的制作确实与其密不可分,也被本片尽可能无限的引述。

  相较《第237号房间》同样都有过度解读,不过那部关于《闪灵》的挖掘片你能感觉到是强大影迷的自我娱乐享受,那种氛围对于热爱电影的观众来说必然很有吸引力,而创作者的这第二部“变态系列”却给人电影被利用的感觉。可能也是这部影片(包括前部)褒贬不一的深层原因吧。

  可是,抱着一个开放、求知的思想,影片还是很有内容和值得享用的部分,作为缺乏真正哲学教育的国度,里面提供了很多通过熟悉影像透析哲思的途径,而那些经典以及生僻电影的解读证明斯拉沃热·齐泽克 Slavoj Zizek还是一个电影热衷者的。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观后感(六):Personal Notes

  *markdown不能显示*

  ###Ideology

  ####They live:

  unglasses painful interpolate

  ideology is not simply imposed on ourselves. ideology is a spontaneous reaction to reality.

  you must be forced to be free ??

  ####the sound of music

  enjoyment and simple pleasure not the same

  atheist communist officer censor

  hidden obscene permission

  retend you are renounce and you can do anything you want

  ####coke

  enjoyment become a weird duty for pleasure

  desire for desire itself

  ####kinder surprise egg

  elusive surplus

  agalma??

  aim at the higher goal precisely to enjoy the surface

  ####ode to joy

  为什么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人都喜欢

  A Clockwork Orange

  第一段第二段已经是批判

  ####Das Kapital

  第一卷

  ####west side story

  how can you know all this and still do this

  ####London 8.6 riot

  man is not simply a product of objective circumstances we all have this margin of freedom in deciding how we subjectivise these objective circumstances, of course creates us. how we react to them by constructing our own universe.

  a wild acting out of consumerism

  ####taxi driver

  fantasies are central stuff our ideologies are made of. fantasies cover the gap of inconsistency.

  the searchers

  violence in the inner of yourself

  ####jaws

  假想敌

  -Nazi

  意识形态方面什么出了问题 Propoganda

  -cabaret

  commu songs

  -Rammstein 战车乐队

  return the Nazi gestures back to their nature

  ####Starbucks

  资本主义

  accept the waste

  Walter Benjamin

  沃尔特·本杰明

  i am legend

  泰坦尼克另解

  ####布拉格之春

  -the fall of Berlin

  -full metal jacket

  -mash

  -if...

  -the love of a blonde

  -the fireman ball

  -brief encounter

  -Brazil

  -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

  why i am i what you are telling me i am

  hysteria

  tep out totally of the symbolic identification

  o point of reference that guarantee the meaning

  ####seconds

  His dreams were wrong dreams.

  right dreams pointing towards a dimension effectively beyond our existing society

  ad dreams are just idealized consumerist reflection

  mirror of our society

  ####Zabriskie point

  we are not simply submitted to our dreams-they just come from some unfathomable depth and we can't do anything about it. We are responsible for our dreams. Our dreams stage our desire, and our desires are not objective facts. We created them, we sustained them, we are responsible for them.

  what went wrong with hippie revolution

  The first step to freedom is not just to change reality to fit your dreams. it's to change the way you dream. And again , this hurts because all satisfactions we have come from our dreams.

  ####Stalinism

  受威胁的爱情故事

  roblems of revolutions on Russia, Cube, China is that they did change the social body, but the egalitarian communist society was never realized. The dreams remained the old dreams and they turned into the ultimate nightmare. Now what remains of the radical left wait for the magical event when the true revolutionary agent will finally awaken. While the depression lesson of the last decades is that capitalism has been the true revolutionizing force. even as it only serves itself.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观后感(七):《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部分笔记

  常识普及中——

  1、病人向医师求助。他们的罪恶感不是源自过多的快感,不是因为他们沉溺于快感,这种快感违背了责任感或者道德感等等,而恰恰相反,他们感到罪恶是因为他们不能充分享受快感,是因为他们无法去享受。

  欲望绝不是对于某些事物的欲望,它总是对于欲望本身的欲望,一种要继续欲望的欲望。

  2、所有的暴力根本上是自杀式的。

  3、法西斯主义根本上是一个保守的革命。它需要经济发展和现代工业的革命,但依然是一个维持甚至加固传统等级社会的革命—— 一个现代、高效的社会,但同时受制于社会等级的价值观而不受阶级对立及其他的影响。法西斯主义者发现了一个问题:对抗、阶级斗争以及其他危机,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现代化、工业化意味着旧有稳固关系的瓦解,它意味着社会矛盾,不稳定性正是资本主义运作的基础。所以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需要生产一个意识形态的叙事,解释社会上事物恶化的原因并非是社会发展的固有矛盾所造成的后果,而是外来侵略者造成的后果。(解释法西斯的反犹主义)

  大部分我们今天认为是跟法西斯主义有关的元素,它们的源头都是工人运动。像大批队伍一起行进的理念、以严厉的身体纪律作为义务的理念,都是纳粹直接从左派社会民主主义中吸收过来的,比如人民的团结——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民?如果你所指的人民是“民族共同体”(Volksgemeinschaft),人民的有机共同体,而敌人则自动变成外国入侵者,这样的话我们便成了纳粹主义者。

  4、德国战车乐队所做的是把这些“纳粹元素”从纳粹的表达中解放出来,允许我们享受它们前意识形态的状态。与纳粹主义斗争的办法就是去享受这些元素——通过悬置纳粹的视野,这样你可以在纳粹主义里面搞颠覆。

  5、我们看到满目疮痍的人类世界,半空的厂房,支离破碎的机器,半空的商店,此刻我们体验到的是精神分析术语里所谓的“真实的惰性”(Inertia of the Real),意义之外沉默的存在。

  6、《泰坦尼克号》是近年来好莱坞意识形态最重要的一个实例,原因在于那威胁着影片故事的迫在眉睫的张力。至少三个层次。第一层被人们讽刺地称之为卡梅隆的好莱坞马克思主义——对下等阶层荒谬、虚假的同情。头等乘客,他们大多是邪恶、自负、懦弱的,这体现在Rose的未婚夫身上。整体的叙事通过一个更为保守反动的神话来延续。冰山在这个爱情故事的发展里扮演何种角色?个人看法,他们的私奔将是真正的灾难。可以想象,也许在纽约经过两三周的激情后,爱情将会莫名消失。Rose是一个上等阶层的女孩,处于精神痛苦和困惑中,她的自我意识是破碎的,Jack的作用就是帮她重建她的自我,即她的自我形象。实际上这是一个老旧的帝国主义神话的新版本:当上层阶级失去他们的活力时,他们就需要跟下层阶级进行接触,像吸血鬼一样无情地利用他们,从他们身上吸走能量从而恢复元气,回到与外隔绝的上等生活里。

  轮船并非是在性爱结束过后马上撞上冰山,而是当这对情侣决定在一起之后。

  历史上经常会看到一个看似灾难的事件拯救了人们、或者一个理念,使它升华为一个神话。例:为了扼杀“布拉格之春”,1968年前苏联和其他华约成员国对(前)捷克斯洛伐克进行军事干预。通常认为苏联的残暴干预摧毁了“布拉格之春”的短暂梦想,我认为它反而拯救了这个梦想。倘若没有苏联干预,捷克将会变成一个普通的自由主义式资本主义国家。又或者,到了某个临界点,这也是改良主义共产主义者的普遍命运。当权的共产主义者将需要设置某种限制——你已经拥有足够的快乐和自由了,OK,现在又到需要规定权限的时候了。悖论恰好在于苏联的干预拯救了这个梦想,梦想着另一种共产主义的可能性,等等。

  所以,通过短暂的自然灾难,这个爱情故事在理想层面得到永恒的救赎。这场灾难根本上是为了拯救永恒真爱幻想的一种孤注一掷的策略。我们可以看到意识形态在此如何通过两个表面层次有效运作:事故的魔力、爱情故事——它们全都是降低我们注意力的陷阱。实际上,它在为我们打开一个认知的入口:富人试图通过无情占有穷人的生命力以获得新生——有一个细节可以证明:当Rose发现Jack死了,她呼喊着:I'll never let you go,I promise.然而就在此刻,她把他推进海里。我们可以反讽地称Jack为消失的中介(mediator)。

  这种情侣逻辑在好莱坞有很长的历史。无论故事内容是什么,按惯例,我们总会看到一对情侣的关系受到威胁,通过严峻的考验最后终于美满团聚。这逻辑不单对好莱坞适用。在前苏联四十年代末期,他们制作了前苏联史上最昂贵的电影之一:《攻克柏林》(The Fall Of Berlin),根据前苏联的立场记录二战。令人惊讶的是该电影同样遵照情侣逻辑。影片的深层逻辑就是为了使这对情侣重逢,而他们最终因斯大林领导战争的胜利而重逢——这就是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

  7、阿布格莱布监狱丑闻——美国军人羞辱伊拉克俘虏,并非简单的“傲慢的美国人在羞辱他者”。那些伊拉克士兵所经历的,是一种对美国军队文化淫秽阴暗面的一种展示。

  《Full Metal Jacket》最后,为何那个军人将自己枪毙?他没有像同为军人的主角那样,和这一切保持适当的、讽刺的距离,他过分直接地认同这些淫秽的仪式,太认真地对待它们。如果你成为了这些仪式的代言人,那么这将是自我毁灭性的:你会杀死你周围的人,最后杀死你自己。

  8、《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最令人不安的一点就是将谎言上升为一个普遍的社会准则,倘若说出了真相,就好像意味着社会秩序的崩溃。为了维护公众对法治系统的信任,我们需要以谎言来维护秩序。柏拉图称之为“高尚的寓言”。权力需要权威。哪怕是最民主的国家,为了展示它真正的权威,就必须总是需要某种言辞:“我们是通过选举来得到合法承认的——但基本上,我们可以对你为所欲为。”

  10、当下流行的陈词滥调:当我们面临暴力行为时,会引用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来自《卡拉马佐夫兄弟》):“如果没有上帝,万事皆无禁忌。”第一个问题在于,这句话当然不是他本人写的,第一个从他作品里推断出这句话的人,是1943年的让·保罗·萨特。第二个问题:这句话是错的。 恰恰是:哪怕上帝存在,万事也皆无禁忌。如果你将自己视作神圣意志的直接工具,那么当然所有狭隘琐细的道德考量就全部消失了。当你成为上帝的直接工具,你又怎么会从这么狭隘的角度来思考呢?这就是所谓的原教旨主义者的运作方式——但不仅限于他们。集权主义的每种形式都是这样运作的——即使它将自己表现为无神论。以斯大林主义为例:官方意义上斯大林主义是基于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但若仔细观察其政治代表或领袖个人的主体经验,其实他们并不处在一个傲慢主人的位置, 一个为所欲为的主人,相反,他们处在一个完美仆人的位置。一个斯大林主义者的宇宙里一定存在一个我们精神分析理论所说的“大他者”(The big other)。 这个“大他者”有许多名字,最为人知的是“通往共产主义的历史发展必然性”。一个共产主义者把自己作为单纯的工具,去实现历史的必然性。而集权主义领袖所为之效力的“人民”,永远不是简单的实际存在的个人或群体,它是一种想象的、理想化的参考依据,在各种情况中都能运作。就算在反抗共产党统治的时候——比如1956年匈牙利事件,就算绝大多数实际存在的人民起义与这个政权对抗,当权者仍然会说:“不,这只是个体而已,他们不是真正的人民。当然,我的心在为所有可怜的受害人淌血,但这不完全是我的责任,我只是代表‘大他者’在行事。”斯大林主义把列宁呈现为一个喜欢小孩和猫的人——暗示虽然列宁虽然不得不下令屠杀等等,但这并不是他的本意,他只是在履行他的义务——作为历史前进的职能工具。

  颠覆斯大林主义的方法不仅仅在于嘲笑领袖,而是去破坏那个神话般的参考依据——使斯大林主义者领袖得以合法化的“人民”。

  “大他者”究竟是什么?作为各种意识形态系统的根基,它有两个矛盾面。一方面,“大他者”是事物的秘密秩序(神的理性、命运、等等),它控制着我们,掌管我们行动的意义。另一方面,“大他者”是作为表象的秩序。许多被禁止的事物并非简单地被禁止,而是,它们不能发生在“大他者”身上。面对入侵者, 我们需要“大他者”来维持稳定,它是我们维持表象的原因。我们的悲剧在于:为了完全地成为个体,我们需要虚构一个“大他者”这样的载体来记录我们的困境。

  但如果这样的载体不存在呢?波斯尼亚90年代初的后南斯拉夫战争中,对那些被强奸的女人来说,这正是她们最大的绝望之处。让她们坚持的是这样一个信念:我要活到讲出真相的那天。假使她们活下来了,她们发现了一件可怕的事:没有人真的在倾听她们,她们所发现的事实正是雅克·拉康的主张:“‘大他者’并不存在。”也许会存在一个虚拟的“大他者”,你却无法向其倾诉;也许会存在一个真实的他者,但他永远都不像虚拟的那一个。我们是孤独的。

  11、我认同卡夫卡的这句话:“对于一个现代、世俗的无宗教信仰者而言,官僚机构、国家官僚机构是唯一残存的与神圣维度的联系。”官僚机构与enjoyment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官僚机构那不可穿透的全知全能,就是一种神圣的enjoyment。机构中那些毫无目的性的表演,生成一种紧张的enjoyment,他们就这样不断复制自己直到永远。

  12、在神学宇宙中,你的义务是由神授予的,由社会、或者另一个更高的权威决定,而你的责任就是去完成它。但在一个激进的无神论者宇宙里,你不仅要负责完成你的义务,你同时要负责决定你的义务是什么。

  13、在精神分析理论里,歇斯底里比变态更具颠覆性。一个变态者没有不确定性,而歇斯底里则是一种怀疑性的状态,一种极富生产性的状态。所有新的创造都来自歇斯底里的质问,而基督教独特的特征在于:它把这种歇斯底里的质问移置于上帝身上。

  《基督最后的诱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里有一个巧妙的理念:当耶稣基督在少年时被告知他不仅是上帝之子而且还是上帝自身时,他并没简单地接受这个说法。对于少年耶稣基督来说,这是个创伤性的消息:“天啊,为什么我死了?我真的死了吗?”

  我们是如何得出使基督教例外(于其他宗教)的结论呢?一切由《约伯记》开始。约伯开始遭殃,他失去了一切。三个朋友来拜访他,每个人都试图证明约伯的不幸是合理的。而约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接受这个深层意义。当《约伯记》末处上帝登场,还予约伯权利,上帝说那些神学朋友的话是错的,约伯是对的,灾难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在“取消受难的合法性”这个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差异即焦虑和爱之间的差异。犹太教的神是他者欲望的深渊:灾难性的事情发生,而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大他者”的神究竟想从我们身上得到什么,神的愿望是什么。 为了命名这一创伤性的经验(钉上十字架),雅克·拉康用了一个意大利的短语“che voglio”——“你想要什么?”意思是,犹太教主义坚守着这种焦虑:神依然是这个高深莫测的、令人恐惧的他者。然而基督教用爱解决了这个冲突。通过牺牲自己的儿子,上帝证明他爱我们。这是一种假想的甚至煽情的对激进焦虑境况的解决方法。

  我认为可以更激进地解读基督教的姿态。死在十字架上的恰恰是“大他者”的保证。基督教的启示在这里是极端无神论的。基督的死并非出于任何一种救赎或偿还罪债,它正是上帝的瓦解——那个确保我们生命意义的上帝——“Eli Eli lama sabachthani?(父亲,你为何弃我于不顾?)”

  基督临死前,我们看到了精神分析理论里的“主体的匮乏”(subjective destitution)。彻底走出象征认同的领域,取消或者悬置象征性威权的整个控制域,“大他者”的整个控制域。我们当然不知道上帝想从我们身上得到什么,因为上帝并不存在。

  基督曾说:“我不是带和平来这里。如果你不恨你的父亲或母亲,你就不是我的信徒。”家庭关系在这里象征的是社会等级的关系。基督的启示是:我快死了,但我的死是个好消息。它意味着自由已交还于你自己,沐浴在圣灵之中——圣灵正是信徒的共同体——他们认为基督会以某种方式回归,这种想法是错的。当信徒组成了解放性的集体时,基督就已经存在这里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真正成为一个无神论者的方法就是去参与基督教,基督教是无神论式的,更甚于其他惯常的无神论主义。那些无神论主义声称上帝并不存在,但仍然保留了某种对“大他者”的信赖,这种“大他者”可以被叫做自然的必然性、进化等等,那么我们人类仍然被缩减为进化的和谐整体中的其中一员。——可再一次地,困难在于去接受“大他者”并不存在的事实,没有可以保证意义的参考依据。

  14、向自由迈出的第一步不只是单纯地改造现实去配合你的梦想,而是改变你梦想的方式。这是痛苦的,因为所有的满足感都来自我们的梦。二十世纪所有伟大的革命运动(包括苏联、古巴、中国)都有一个共同的难题:它们的确改变了社会本体,但平等的共产社会从来没有实现。梦想依然是旧的梦想,而它们都变成了最终的噩梦。现在剩下的激进左派所等待的是一个神奇的时刻——当真正的革命主体最终觉醒。而过去数十年令人沮丧的教训,在于资本主义已经变成了真正革命性的力量,即使它服务的是它自己。

  15、在革命动乱里,一些能量或一些乌托邦的梦想出现,然后被打破,而甚至,一场社会动乱的实际结果也只是一种消费主义化的日常生活。这种过剩的能量不仅留存在现实之中,还萦绕在我们的梦里,等待着被救赎。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何时,当我们参与激进的解放政治时,我们永远不该忘记本雅明在一个世纪前所说的这句话:“每一次革命,假使它是真正的革命,它不仅仅朝向未来,而且它也会救赎过往失败的革命。所有那些四处游荡、不满足的、过往革命的幽魂,都将在新的自由中找到他们的归宿。”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观后感(八):最不像样的电影明星编排的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理论瘾君子齐泽克又来了,由他编剧兼“演出”的《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The Pervert's Guide to Ideology)是电影研究、精神分析和哲学一次令人开怀又简单易懂的混合,这部纪录片在2012年入选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伦敦电影节时,被《好莱坞电影报道》形容为“极尽幽默、精彩绝伦”。片中齐泽克援引27部电影和形形色色大众文化产品,戏仿地穿梭在评述的影片场景里,滔滔不绝地进行与庞大繁复理论相连的分析,那大碴子味的斯洛文尼亚英语、舞动不止的神经质手势和招牌强制重复擦鼻揉眼清喉动作,你会哈哈哈哈怎么有这样的电影,并由衷地认同《纽约时报》对这位大哲的戏谑——真是全世界最不像样的电影明星啊!

  为什么叫变态者,是来自齐泽克对电影的观点“电影确实是种变态艺术。你所欲的它不会给你满足,它只告诉你如何去欲望。”齐泽克对电影的诠释是精神分析式的,被解读的电影通过这位评论怪杰再活了一遍,整个纪录片可被视作呈现社会议题的征候,对电影、社会接受的分析,同时成为一种社会批判与介入的路径,可以发现这些人物形象变态人格的出现与发展无一不是社会文化下的一种症候,并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当中有着各自的特征,比如病人向心理分析师求助,他们的罪恶感不是源自沉溺于过多的快感,这种快感违背了责任感或道德感等,而恰恰相反,他们感到罪恶是因为他们不能充分享受快感,因为他们无法去享受。后现代社会,享乐变成了一种奇怪而变态的责任。

  纵观整个纪录片,齐泽克将意识形态作了三种形式的指南,第一种是作为观念的复合体,如表现为信念、信仰的意识形态。比如《音乐之声》里女主是个活泼的修女,被女院长送到男主家照顾孩子,她爱上了男主为此感到不安,回到修道院女院长给的回应是唱了“回去吧,引诱那个男人,踏上这条路,不要背叛你的欲望”这首歌,是对于欲望的呈现及肯定,在这里齐泽克阐释了信仰意识形态运作的方式:信仰的吸引力在哪?聪明的布道者真正提供你的是什么?并不是对性快感的禁止,它是其极端的反面,是隐秘淫秽的许可,你被神圣的“大他者”(the Other)所掩护,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享受它,这种契约并不仅仅是表面信息告诉你放弃、受苦诸如此类,背后隐藏的真正信息是“假装去放弃,因而你可以拥有全部”。

  第二种是客观形式的意识形态,即意识形态的物质性。齐泽克用极权主义运作方式解释了此类意识形态。以斯大林主义为例,他不是把自己放在为所欲为主人位置,而是一个完美仆人的位置,斯大林的“大他者”——通往共产主义的必然历史进程。共产主义者把自己当成单纯的一个工具,去实现一个历史的必然性。对于各类清洗镇压,斯大林主义者的借口,我只是代表“大他者”行事,这不是我的过错,像列宁也塑造成“我喜欢猫喜欢小孩”的形象,这都是领袖图腾一部分,即是暗示他下令屠杀,只是履行义务,作为历史前进的职能工具等。这也是原教旨主义的运作方式。

  第三种是自发的意识形态,也即拉康-齐泽克所谓的意识形态。齐泽克以《极度空间》为例,男主得到一个太阳镜,有类似意识形态批评功能,戴上它看钱,钱变成了一张写着“this is your God”的纸;戴上它看到所有政治宣传、广告和海报底下的真正信息,基本上看到的要么是“服从”要么是“不要有思想”,于是人们暴戾拒绝戴上这个能看到真实的眼镜。根据常识,我们以为意识形态是一些模糊或迷惑我们直观视角的东西,是扭曲我们视角的眼镜,《极度空间》证明这一看法恰恰是幻觉,意识形态不是单单地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它是我们自发地与社会所建立的关系,我们如何理解事物的意义等,某种程度我们在享受它。我们非常清楚正自发生活在谎言之中,恐惧戴上意识形态批判的眼镜,因为眼镜将会让人看到真相,真相是痛苦的,粉碎很多幻想。这就阐释了意识形态幻象对现实的建构与缝合,以及对主体的欲望和快感的操纵和控制。齐泽克相信这种意识形态批判的价值——批评理论试图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以便我们最终能够渴望把世界变得更好。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观后感(九):摘抄几句

  We are responsible for our dreams,our dreams stage our desires,and our desires are not objective facts.We creat them,we sustain them,we are responsible for them.

  The first step to freedom is not just to change reality to fit your dreams,it's to change the way you dream...

  There is no guaratee that this future will arrive.No train of history on which we simply have to have a ride.It depends on us,on our will.

  Every revolution,if it is an authentic revolution,not only directs to the future,but it redeems also the past failed revolutions.All the ghosts,as it were;the living dead of the past revolution which are roaming around,unsatisfied,will finally find their home in the new freedom.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观后感(十):——

  笔记

  你看到了民主之中的独裁,它是那无形的秩序,支撑着你表面的自由。

  意识形态不是简单地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意识形态是我们自发地与社会所建立的关系,我们如何理解事物各自的意义,等等。某种程度上我们在享受我们的意识形态。

  欲望绝不是对于某些事物的欲望,它总是对于欲望本身的欲望。

  “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他们仍然在做。”

  “我非常清楚我在做什么,但我仍然在做。”

  因为人并不仅是客观环境的产物,我们总是留有一点点的自由去决定,我们该如何主观地应对这些同时在限定我们自身的客观环境,我们如何通过建立自己的宇宙来反抗它们。

  幻想的惯常模式是建构一个场景,不是一个我拥有了我欲望的对象的场景,而是一个我自己被他者所欲望的虚构场景。

  然而使英雄的暴力遭到质疑的一个真正原因,在于受害人不是一个单纯的受害人,实际上受害人以一种变态的方式,享受或参与了她的“受害”(情境/遭遇)

  意识形态就像一个过滤器、一个框,因而当你透过这个框,去看相同的、平常的社会现实,所有的东西都变样了。究竟为何?并不是因为这个框真的增加了什么,而是因为这个框开启了怀疑的深渊。

  为了成为社群的一份子,你总是需要(遵守)一些含蓄的不成文的规则,它们从未被公开承认,然而对于一个群体的认同来说,却绝对是重要的。

  就如同为了成为这个社群的一份子,你不得不弄脏你自己的手。

  如果你太靠近它,如果你过分地认同它,如果你真的直接成为了超我的代言人。这将是自我毁灭性的,你会杀死你周围的人,最后杀死你自己。

  仿佛只有基于谎言,我们的社会才能维持稳定,才能正常运作,倘若说出真相,就好像意味着混乱,就好像意味着社会秩序的崩溃。

  为了维护公众对法治系统的信任,意思是如果普通公众知道我们法治系统的核心是多么腐败,那么一切都将会崩溃,所以我们需要谎言来维护秩序。

  我们的主体性里存在着,我们体验自我的方式中存在着,一种最低限度的歇斯底里。歇斯底里最根本上是什么?它是针对决定我身份的权威所发起的疑问。“为什么我是你口中所说的我?”

  向自由迈出的第一步不是单纯地改造现实去配合你的梦想,而是改变你梦想的方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的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