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席的人》是一部由伊桑·科恩 / 乔尔·科恩执导,比利·鲍伯·松顿 /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 迈克尔·巴达鲁科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缺席的人》影评(一):缺席的人
科恩兄弟是少有的孜孜不倦者,同一个母题执拗了20年有余,他们大大小小的十多部作品无一例外都能够牵涉到命运的不确定性,贯穿其中一批又一批的小人物无不打起如意算盘却又最终无可避免地美梦落空陷入到命运早已预设的漩涡中来。正如谈蒂姆·伯顿不得不提哥特一样,说起科恩兄弟首先引发的联想无疑就是黑色幽默。这种“绞架下的幽默”正正放大了小人物的苦闷与郁结,让早已为人所习以为常的失落还原出荒诞可笑的一面。 褪去温文尔雅的古典外衣,卸下如梦呓般不绝于耳的独白,《缺席的人》俨然是科恩兄弟最为熟悉的桥段,但却是科恩作品序列当中装点得最为华丽与表达得最晦涩的一部,科恩似是卵足劲要将闷骚进行到底。 说它华丽原因有二,其一是科恩用非黑即白的影像毫不吝惜地表达出对上世纪30,40年经典黑色电影的深厚敬意,用黑色电影的笔调勾勒出光与影的奢华盛宴,扎扎实实地演示了一堂黑白摄影课。其二则是影片力图制造一个充分忧伤的错觉,古典音乐与抒情独白发挥了极大的功效,如同诗人的诘问与喟叹,又似是哲人闪烁的思想火花。其实不奇怪,影片本身就是沉默寡言者骤然犯上话痨写就的回忆录,独白之啰嗦且深邃足以教人望而却步。科恩所做的就是将文字版的回忆录照搬上银幕,形散而神聚,有别于一贯的剧情片。说它晦涩是因为科恩将黑色幽默匿藏得很深,或者说容易叫人睁眼瞎,被闷骚文雅外表与奇思妙想般的离奇设定包裹得若隐若现。 《缺席的人》最大的黑色幽默之处来自于各个角色之间倒错的因果链。寻常的因果关系被一双无形的手拆分又重新装嵌:丈夫Ed(比利·鲍勃·松顿)不得已杀掉闯入他家庭的第三者,到头来被捕的竟是自己为奸夫BIG DAVE作假帐的妻子;丈夫勒索奸夫的1万美元反而是妻子作假帐的诱因;骗走一万美元的经纪死于非命最后却因为一张借条而令丈夫无故被叛杀人罪。杀人填命似是公道的法则,但科恩偏偏要绕上了一圈,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倒不如说是一场事先张扬的恶作剧。
《缺席的人》影评(二):缺席的人
在我印象中,一部电影不讲
故事,或不以故事为重,这是很少见的。电影不讲故事,讲什么呢?讲理。用一部电影阐述一个道理,或者几个道理,才是真正做到了文以载道。任何艺术都是抽象的,载体可以是一堆钢筋,几块砖,明艳的色彩,文字,语言,音乐……房子明明是一堆水泥钢筋,我们却说那是房子,这便是艺术了。
也不是说专以故事见长的作品就低劣。只是我们更多的应该看到故事之外的东西,听听弦外之音。有些电影,你看完后很
震撼,这种震撼便是故事延伸出来的。
生活每天都是故事,到处都是故事的原材料,但你不能不加工就拿出去了。最基础的加工就是择选,说什么,不说什么,就已经表明作者的
态度了。同样是粮食,有人做成了饭,有人酿成了酒,
雅俗共赏,都好。
说这么多,是因为看了一部不以故事为重的电影,《缺席的人》。当然,电影还是有故事的,而且很精彩。但是相比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这种精彩就
相形见绌了。
缺席的人讲了一个
简单的故事:一个人杀了甲,但所有人都认为他没杀甲,而他明明没杀乙,却因谋杀乙而
背叛死刑。至始至终,
社会对他的审判都是社会主观的审判,有罪没罪,主人翁说了不算,好像他就是局外人。
是的,局外人。一如加缪的局外人。二者故事相似,阐述的道理
差不多,连主人翁那种
无所谓的态度都一致。所以,《缺席的人》是属于现代派的艺术。如果非要划分派系的话。
同样的,电影的表现手法也运用了卡夫卡的表现手法。有些地方很夸张,超
现实,
怪异。整部电影又有点像卡夫卡的《审判》。更难得的是,电影主角是个理发师。我一直想,这么
平凡的职业有什么可表达的呢?可是看着看着就乐了。因为太
真实,就会让人乐。真实本身就荒谬。
影片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阐述了测不准原理。我以前也经常会想到这个原理,会设想有一只全能之眼,它
超越俗世,记录了一切。某天,我偶然看到了这只眼睛记录的关于我一生的映像,然后震惊了。这个
世界只在我观察的时候才显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众生万象,我一闭眼,就化作虚无。我回头的时候,一切还在,但我转过头去以后,身后便是一片虚无。我还记得我站在热闹
繁华的广场上构想这种画面的时候的场景,那是一种很奇妙的
感觉,明明是玄学,却出自科学。那时——大概是前年秋天——我还想写
一篇文章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眼睛,但后来就丢了,太懒。
又想起另一部电影,《严肃的
男人》,里面讲述了薛定谔的猫这个科学假设。一只关在密封盒子里的猫,在人们没有观察它的时候,是活的呢还是死的呢?这都涉及到主观的观察对客观世界的影响。
那时候我住在一个
鱼龙混杂的地方,有天傍晚,我拿着一本
量子力学给大家讲这只神奇的猫,然后抛出
一连串稀奇古怪的问题,得到的回应是大家连声的哀叹。“完了,完了,疯了,疯了。”大家如是说。然后我就没管众人,继续去推演世界的演化过程。
我就是这样一个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所以,当我看到与我
精神契合的艺术作品的时候,会格外惊喜,像是遇到了
知己。只是这些知己都离我太远了。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便是有朋自远方来。
说远了。绕了半天,我还是不得不说,缺席的人和严肃的男人导演都是一样的,都是科恩兄弟。我也希望是别人导演出来的,但没有啊。在全世界都少有,在
中国就更难找了。
过了这么久,我还能想起电影中的一些台词。比如主角对店主说,你看这么多头发,它就是不停的长。就这
一句话,让我想起了
曾经关于牙齿、指甲、头发的
思考。最后主角说:据说人死以后,头发还会继续生长,然后长着长着就不长了,它是要到什么时候才知道自己依附的
灵魂早就已经不在了呢?
《缺席的人》影评(三):自身的规则无法打破
一个本已接受上帝安排,普通的规矩人,本可以自我接受,
平淡规矩的过一生。因为上帝偶尔的挑逗,试图反抗这种规矩的安排。
接受挑逗,去投资干洗,本想自己规矩的筹钱,却不合规矩的认为别人对自己不规矩,
自作聪明的拿钱,事情败露后
无可奈何而又
顺理成章的杀人。等到妻子入狱,被规矩限制的他当然不能接受这种变化,想重新回到规矩的安排,然而总要付出代价,妻子自杀。妻子自杀后本可以继续规矩的生活,却又想寻找点
人生意义,
小女孩的反差让他规矩的一生不能
理解,最终决定自己去付出代价。
我认为这是一部探讨规则、遵从、
改变、付出的电影,和《老无所依》探讨的差别不是很大。 人是要最受规则的,要想改变规则,首先自己要做出改变,并接受改变后付出的代价,否则不会有好下场,
事实上导演可能根本不认为可以能改变。本部的主角、老无所依的捡钱大叔。。。
《缺席的人》影评(四):The Man Who Wasn't There
理发师艾迪(Billy Bob Thornton 饰)的生活
平淡无奇,在百货店担任簿记的妻子多丽丝(Frances McDormand 饰)和他
貌合神离,艾迪凭丈夫的直觉断定妻子与其老板戴夫有染。一日,艾迪接待的一位客人大肆吹嘘新兴的干洗生意,并拉拢艾迪投资,不甘在小镇
寂寞一生的艾迪决意入股,并向戴夫发出了匿名威胁信勒索以获得资金。艾迪如愿收到封口费,但事情很快暴露,戴夫找到艾迪泄愤不成反被杀死。戴夫之死导致多丽丝入狱,艾迪反而未受怀疑,于是他超脱于事件之外,每日只靠少女贝蒂(Scarlett Johansson 饰)的琴声打发
时光,不久一场车祸让事情
急转直下……
本片获200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2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奖,伦敦电影协会年度男演员、最佳编剧等19项褒奖。
《缺席的人》影评(五):在与不在
周末
失眠零压力,半夜看《缺席的人》,就这么随意,夜雨正密,带给我莫大的
享受。
话少的男人总是对
女人比较有吸引力,将聒噪的其他人对比得庸俗不堪。比利鲍勃饰演的男主角在本片中实在太有格调,总是叼着根香烟,烟味直接穿透银幕,眼光
意味深长,嗓音低沉沙哑慢悠悠的讲述故事。从来游走于躯壳之外的灵魂被
沉默矫饰,或被他妻子一开始以为有
魅力有力量,或被小舅子戴夫认为
懦弱老实可欺,或被片中洛丽塔认为咸湿大叔。沉默是金也可能是渣,太具有欺骗性,也许生性如此,只是旁人胡乱揣测。
平静的生活表象下暗流急涌,到底被
内心和
欲望趋势,阴差阳错走上不归路,完成他的无悔
人生。正因为不悔,才那么奇妙的笃定自若,只是
孤独到死,从来不被了解。对
事业的
追求,逆袭妻子的背叛,对少女的倾慕,逐一都被命运(科恩兄弟)击个粉碎,
头破血流。比利鲍勃后来再也没有如此
光彩夺目的角色,有三十年代老派明星的范儿,宛如量身定做。
弗朗西斯真是乔尔科恩的挚爱和御用演员,科恩兄弟的作品
少不了她。1996年《冰血暴》
快乐敏锐
温暖一女警,五年之后就是一消瘦冷漠,歇斯底里的可怜妻子。很爱看她演戏,
出神入化,演啥像啥,还具有喜剧天赋。科恩一家都是圈中人,老大娶了这位奥斯卡影后,老二的太太也是电影剪辑,真正强大的团队合作。
性感尤物斯嘉丽那时还是17岁稚嫩的
女孩,面庞已经光
润饱满,肢体尚自纤细。美人儿给了大叔
绝望一击。“谁让你来干预我的人生瞎操心我的天赋,就你那点
卑微猥琐的小
心思打量我不知道吗?无所谓,我压根不是你想像中的纯洁
美好女孩,不就想一树梨花压海棠吗?来吧!”翻车那一刹,大叔终于
惊慌失措了,巨大的
失望还不如死了躺到坟墓里再去长几寸头发。 斯嘉丽本片表演才露尖尖角,两年后就在《
迷失东京》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全面爆发。
2001年这本《缺席的人》黑白光影好赞,堪称精美。越来越对科恩兄弟着迷了,看过《冰血暴》、《老无所依》、《阅后即焚》、《缺席的人》、《醉乡民谣》……黑色风格鲜明,醉乡一反拿手的犯罪题材,却也别有
情怀。
马不停蹄还想看他们的《血迷宫》、《巴顿芬克》和《大地惊雷》。
天亮了~早安。
《缺席的人》影评(六):“缺席”的存在论解析
“缺席的人” 中文的翻译名要比英文好一点。“缺席”(Absence), 并不是指物理
意义上的不在现场,从
哲学角度叫,它是指对"在场"(presence)的背离与模拟,即在自己亲身
经历生活地同时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在场。费尔南多·佩索瓦有一句诗“我即是我的缺席”就是这个意思。整个故事在存在论的框架里展开对ed的塑造,表现了他游离的、不自觉的存在状态。可以将本电影和加缪的成名作《局为人》“the stranger”结合起来理解ed的
心境。
电影试图追问的另一个主要概念是“
自由”。ed曾说过“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家”,表示自己对妻子出轨的释怀。那么ed理解的自由是什么?我的解读是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上帝不存在,人什么都可以做”出发的。陀氏的“上帝”泛指一切最高
价值;从反面理解,陀氏所说的就是当人还秉持着某种价值时,人不能什么都可以做;当人做了他认为不该做的事后,他会产生罪恶感并且
后悔。ed最临刑前的一番话说自己原来后悔做个理发师,后来就什么都
不后悔了;就是指做了理发师后自己对生活已经无感了,这样他也并没有罪恶感(feel guilty)。所有最后的电刑就是“punishment without guilt”。
另外,拉康发出了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完全不同的声音,“上帝不存在,人什么都不可以做了”;也为我们思考“价值”,“自我”,“自由”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
启示。
《缺席的人》影评(七):在ta拿起剃刀前
一个理发师——一个在自己岳父开的店里打工的男人——一个不热
爱自己工作的人。虽然从开头的自述几乎可以推断出这个人的
性格特征,但当艾德一次次点着烟用没有
感情的双眼眺望远方的时候,我们还是难免要为科恩兄弟创造的这个角色叫绝。因为他太真实,他就是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时候的样子:孤独、安静、若有所思、漫无目的……
一切的一切从那个发干洗财的人出现开始。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艾德虽然没有创造机会的能力,但却想把握住机会。于是便有了那张勒索信,至于艾德是为情仇还是为名利,无人知晓,但这封信最终导致的结果——敲诈得手、妻子入狱、情夫死去——更像是一出黑色幽默。
博迪是艾德生命里的一抹亮色,她的琴声让艾德沉醉,她的青春气息给艾德死气沉沉的人生注入了一丝希望,对博迪的关注也令他第一次表现出“兴奋”这种情绪。他为博迪争取到一个面试的机会,甚至盘算着当她的经纪人。然而,这一丝希望也随着面试的失败而告终。让艾德失望的或许不是博迪并没有他所想象的那么有天赋,而是博迪自身对音乐这条路压根就没兴趣,“或许做个兽医”——博迪面对艾德的提问这样回答。这种失落感太过熟悉,就像所有战友都开始撤退你却还在坚守阵地;就像所有队友都已经认输你却仍未放弃比赛;就像所有伙伴都金盆洗手你却仍不愿放下你的“手艺”……这是一种被背叛的感觉。因为经历背叛,理想主义者们才显得孤独。艾德也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吧,打从他以勒索信作为战书向生活宣战的那一刻起。
电影的最后,艾德说他唯一后悔的事,是当了理发师,或许因为这是一份残酷的工作——清除那些曾经短暂存在过的、如今却多得有些多余的“头发”令他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人生面前的无力和任人宰割。但是同时,他对其他的事一点儿也不后悔。
科恩兄弟好像在用一种生命无常的口吻告诫我们:面对生活给的屈辱和刁难,无论选择逆来顺受还是负隅抵抗,面对生活给的星星之火,无论选择置之不理还是细心呵护,我们的下场都将和那些头发(那些我们在理发店随地可见的头发)一样被毫不犹豫地处理掉,这完全取决于那个至高无上的存在(……)什么时候拿出剃刀。
揣着悔恨死去,还是揣着UFO?这是个问题。
2013.05
http://i.mtime.com/fabzany/blog/7613113/
《缺席的人》影评(八):隐喻
影片从前半部分的现实转入隐喻,核心不是性也不是法,引子是钱,只是想做成一件事而已,却最终以死刑离开。比《斯通纳》更没有温情,他从未与人做过深入交流,如此平凡,如此反现代性,最后的电击椅和电击行为简直跟现代装置艺术如出一辙。
以前曾与人讨论过装置艺术,毫无救赎可言。然而对于科瑞安来说,也许是救赎。机敏又置身事外,人生就像迷宫,很多时候选择,转弯的地方以为会有坦途,一直到死。但事实如此,就连生死也不是必然,而是诸多意外。也许今天坐在这里一堆的人,还在说着理想,爱情,任何事物,可明天没有人知道谁在哪里,活着还是死亡。或许该套用另一部电影里的台词,我们花费一生,了解很多,却对死亡一无所知。
这句话其实错了,人们专注于死的原因,仅仅是还活着,就在这里。一张张网中的一个小点,正常的死亡就是同一平面上的点掉下去,落了。而非正常就是坍陷,等到织一层不够,再织一层还是不够,第三层时坍陷就自行消失了。如果真的有什么力量在织的话,也许是“道”,也许是“自组织力量”,谁知道呢,只是在长,链接,然后落下去或者坍陷。
人们或者的唯一目的就是阻止死亡,每时每刻。活着的唯一意义,阻止死亡。尽管人们如何用尽一切去粉饰这些,文化,艺术,信仰,或是哲学、宗教都只是活下去的工具。原因只有一个,我们知道我们终有一天,却不知道哪个日子在什么地方等着。科瑞安所说的迷宫并不是迷宫,而是窥尽人生全貌,一切都不重要,作为旁观者,冷静睿智。
而这一切仅仅在确切知道死亡来临才会发生,这就是又一个悖论,情绪不值一提,可人们以此为生。
尽管人们一直幻想天使,但天使毕竟不存在,美好到不可方物,于人世中,若有人只有这种表皮,自然不容亵渎。不容亵渎,并不是神圣,而是悲剧,孤立或者其他什么。众人的异己者,也许每个能判定自己罪的人都是自异己者。与异天使不同的是,还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异己者,圣徒和偷窥者,这是常人的极端,极端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到达此处,这是基因不可更改。圣徒燃烧自我,靠激情活着,而偷窥者,在自以为窃得秘密后,陷入自淫——极致的自我崇拜。
也许在想象中每个人都有一种诗意,无关纯真,无关本质,无关意义,只是什么东西在转,你恰好在身边转,速度契合时,便赢了。输了的人,过快的上绞刑架,过慢的被碾死。
2017/02/11
《缺席的人》影评(九):《缺席的人》:罪和审判
科恩兄弟电影《缺席的人》。罪和审判。科恩兄弟的喜剧片不如他们的“正剧”,这部《缺席的人》中,命运的造作和人的罪恶互相掺杂,你很难说究竟是命运使人悲惨,还是人自己造成了自己人生的悲剧。看似普通平凡的人生轨道,一旦人放纵自己的“人性”,欲望和罪念就把人带到毁灭他人也毁灭自己的道路上。片子对人生和人性有一些沉重而深刻的醒思。
在这个片子里,可以看到《Fargo》中神来之笔的飞碟的出处(他们自己借鉴自己),和《Fargo》一样,飞碟都象征命运关键转折的某个时刻,只不过,在《缺席的人》中飞碟的出现,意味着男主角的审判和死刑,而《Fargo》里的正面角色警察,则是在飞碟出现时逃出升天,获得生机。飞碟是什么?是某种神秘和幽微,甚至意味着不为人知的危机,它携带着某种焦虑因子,也许对于不可知的未来,它同时意味着好和坏的明天,我们谁知道呢?不妨让我们罪恶和有限的一生,归给光明和盼望。
《缺席的人》影评(十):街道上的游魂与“法律”圣坛上的牺牲——评《缺席的人》
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使自己不显得那么孤独,那么另类。我期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能够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对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曾与一位喜好文学的朋友讨论过存在主义,谈到过加缪和他笔下的《局外人》。对于《局》的影像化改编,当时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是非常困难以至于几乎不可能,因为这部作品趋于实验性意识流。即便能够实现,那么必须借助大量的段落镜头。他甚至举出了之前1967年改编版本的失败来支持这一观点,可是我们错了,科恩兄弟的作品《缺席的人》却将这种“意识流”的改编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