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驿站》是一部由汤姆·麦卡锡执导,Peter Dinklage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灵驿站》影评(一):生活的趣味生长于无意义中
电影名为The Station Agent,直译过来就是“车站管理员”,说的就是主角芬。
芬这个角色想必是编剧的心血和结晶,他所代表的不是
生活中小众存在的侏儒(残疾人),我想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代表的是许许多多心灵受创、
逃避现实的成年人。就像中年丧子、面临
婚姻危机的奥利维亚,也像独自流浪、与
父亲关系
恶劣的
年轻人乔。
这部电影大多数
时间是对生活无意义的展示,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一个完整的
故事结构,甚至算不得一部完整的电影。
但是,直到最后,你仍不觉得这90分钟的漫长,好像给心灵放了个假,真的如译名一样,来到了一个“心灵驿站”。
芬是个火车爱好者,他热衷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去追逐毫无意义的火车,计算列车到站的时间,修补废旧的火车车厢,在铁轨上一个人
来来回回地走着,……,多么无意义的生活,可就是这样的生活,却弥补了他残破而冷漠的心灵。
奥利维亚是个神经质的画家,
习惯喝咖啡加两勺糖,脾气古怪多变,独居在一个森林小屋中,
反反复复地画着同一张奇怪的人脸,……,后来她与芬相遇,一瓶酒、一顿晚餐,换来一个吻和一次拥抱,日子又在无数个无意义中悄然
改变着。
乔是个
热情开朗、
喜欢做饭的多动症患者,他在枯燥的生活中把日子过得
自得其乐。开着一辆咖啡车向零星的路人兜售
快乐,和路旁踢球小孩玩得不亦可乎,像个跟屁虫一样黏着芬和奥利维亚,偶尔也会对
漂亮女人意淫,……,最重要的是,电影末尾,他坐在医院的长廊里,
安静地
阅读一本小说,等候看完病的奥利维亚。这许多的无意义,至少教会了他认真地阅读。
李元胜在《我想和你虚度
时光》写道: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
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
离开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
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
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
我还要浪费风起的时候
坐在走廊发呆,直到你眼中乌云
全部被吹到窗外
我已经虚度了
世界,它经过我
疲倦,又像从未被爱过
但是明天我还要这样,虚度
满目的花草,生活应该像它们一样
美好一样无意义,像被虚度的电影
那些
绝望的爱和赴死
为我们带来
短暂的
沉默我想和你互相浪费
一起虚度短的沉默,长的无意义
一起消磨精致而苍老的宇宙
比如靠在栏杆上,低头看水的镜子
直到所有被虚度的事物
在我们身后,长出薄薄的翅膀”
我想,导演托马斯想表达的,就如同这首诗一样,美好的生活和虚度的电影一样,充满无意义。
《心灵驿站》影评(二):生活的两大课题
毫无泪点,笑点,
鸡汤,文艺台词的电影,看着还突然有点不习惯,吓得我来翻翻影评,以为
自己没看懂。
不过,我很
享受这样淡淡的,静静的,慢慢的
感觉,感觉自己融入芬巴的心灵驿站,行走于寂寥的天地之间,铁轨锈迹斑斑,如已尘封的心事,
内心平静而孤傲,却隐隐渴望着被懂得,被爱。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和芬巴相似,我们可能生来就有一项无可改变的弱点,身高,长相,智力,疾病,
家庭背景等等,我们也有难以改变的缺点,也曾品尝过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芬巴一样,平静地接受这一切,接受
各式各样人对待我们的
千奇百怪的方式呢?为什么要任由这些
痛苦折磨自己,甚至施加痛苦于他人?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奥莉薇亚和乔一样,平等地接受这一切,接受各式各样和我们不一样的内在和外在呢?为什么要用定型去了解别人,甚至带有偏见和优越感呢?
生活的两大课题就是学会如何和自己相处,如何和别人相处,也许,电影所要表达的
某种意义上的
幸福生活就是这样,接受自己的全部,在独处中
充实自己,做喜爱的事,让心灵远离社交的纷纷扰扰,然后
遇见一两个
灵魂相似的人,相互取暖,却不彼此
依赖纠缠,相互靠近,却又各自享有私密的空间,相互
理解,所以在需要的时候,选择静静地陪伴彼此的
岁月,在不需要的时候,选择静静地离开,不再打扰。毕竟,太靠近,反而会因为缺少隐私空间而感到不安,太关心,反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太在乎,反而会带来更深的
伤害。
生活是如此的冷暖自知,风轻云淡。
《心灵驿站》影评(三):《心灵驿站》:人要经历、超越、生活
我喜欢这部片子,它太契合了我这段儿时间的心境。整部片子营造的是淡、慢、真、静的氛围,非常适合一个人看,它的故事发生环境、音乐的调子、人物角色刻画和故事情节的编排都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篇幅着眼比较多的人物依次是芬、奥莉维亚、乔、克莉奥、艾米莉。芬,中年侏儒,性情孤僻,火车迷,爱阅读,他的朋友亨利在遗嘱中给他留了火车站一处房子,生活中因为身体处处受到别人“特别注意”,然后再亨利去世三周后,他来到了这里,开始了一段与往日不一样的生活。奥莉维亚,金发美妇,身姿曼妙,嗓音性感,经济优渥,两年前儿子山姆从单杠上摔下身亡,来到前夫戴维留下的这处别墅里,来躲避周遭邻人的“指点”。乔,西班牙裔,话痨,喜欢美女,性格活泼,因为老爹生病,暂时接受餐车生意。克莉奥,黑人小胖妞,可爱萌,小学生。艾米莉,青春靓丽,金发妹子,图书馆管理员一枚,与男友克里斯关系时好时坏。 剧中很多细节让人拍手称赞。芬是步行从店铺到火车站的,每当出现火车在铁轨上跑,音乐就会很欢快。便利店老婆婆第一次见芬竟然给他拍照,看得出他是无奈拒绝的表情。芬将桌上小人撞倒,亨利倒下死亡,一种征兆。奥莉维亚无名指戴着戒指,说明他还爱着戴维,艾米莉在图书馆第一次见到芬时,吓得摔倒了,体现她心里的不安,在后面的剧情中透露出他怀孕了,可她还没告诉任何人。在芬刚到小房子门口,回头张望,看到了乔留下的凳子,真说明他随意不羁的性格。乔在奥莉维亚家留下的纸条上写着“for a good time call joe 9173150”,表明心意他很想泡她。而躺在沙发上奥莉维亚对芬说,你是叫不醒他的,说明奥懂乔可能不是真的睡着了,就是说“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从后来乔问芬的话里也可以得出,奥问芬是否恋爱过,乔问芬是否有性经历。从乔跟克里斯见面时的对话动作可以看出,他们之前应该是一块儿厮混过,后来老爹生病,不得不接手餐车,他也抱怨期盼他爹快点好。克莉奥对芬说她喜欢奥,说明她跟奥在车厢里玩的很开心,也可以想象到奥跟儿子山姆在一块儿的时候是多么开心,接着芬回答了,他也喜欢奥。奥有两个电话却不接,芬没电话,乔一直不停的接电话,说明了三个人的生活状态,抗拒、孤独、烦躁。奥随时都是车来车去,芬一直都是步行,后来也许是乔真的以为芬是勾搭美女的高手,想跟他一块儿呢,才会有乔跟芬一块儿散步,接着又会有奥加入进来,而且三个人穿的鞋子也不一样,芬一直是皮鞋,奥是运动鞋,乔是帆布鞋,顺便也可以看下三人着装,芬一直衬衫,乔大裤衩,奥倒是一直得体呢。奥的画中是一种破碎、凌乱的感觉,她的心态应该一直如此。芬拿出的书签上写着奥的名字。奥裹着浴巾下楼开门时的娇羞表情。芬的房间至始至终只有一个沙发,所以奥在的时候他睡浴缸,艾在的时候,俩人睡一起,但是镜头不是一个整体的构图给的特写,在两人中间还有一根钢筋,说明两人什么都没发生。 大量特写镜头的运用很奇妙,它不是直接告诉你什么,让你去意会,除了画面,每句对白也都有深意,就像冰山一样,只看到表面的,剩下80%以上的内容在水里,在把故事讲明白后,又给人极大的想象的空间。 剧中反复出现的还有奥的“shit”,芬的表,乔的啤酒,这些是很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还有对芬躺在沙发上,火车通过,光线跳闪,奥在灯光下单独坐着,一次画画,一次吃药,这些在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下都恰到好处。 如果说奥是为了忘却失子之痛,芬是躲避别人对他鄙夷好奇的眼光,乔是接替老爹的生意,奥、芬的状态,很难主动将故事推向高潮,乔就是那个活跃气氛的粘合剂,虽然他有“私心”,但三人心知肚明,不是吗? 为什么芬能引得奥、艾对他倾吐心声,也许恰恰因为他是个侏儒,引起人的某种同情和信任,不会对她们有大的伤害,剧末,奥因为戴维还有一子而吃药,艾还没告诉男友其怀孕,虽然她告诉了家人。 故事推动的主线当然也是三人之间的关系发展,一块儿散步,拍摄并观看火车猎手录像,到最后又坐在一起调侃,主要是芬与奥之间情感冲突,第一次他去奥家,将电话放在门口就离开,和乔一块儿去奥家party,主动给奥送外卖,被拒绝进入房子,他生气,把主动跟他搭话道歉的乔给吼了出去,再次主动去奥家,被奥骂出门外,去磨坊酒吧,跳上桌子,吼道“我在这儿,好好看吧”,这会儿就已经将故事的要义表达的差不离了,一切的原罪都归结为,他是一个侏儒,他不能得到陌生人的尊重,也不能得到爱情,他醉醺醺,倒在铁轨上,想着被火车轧死,结束一切,结果,只是轧碎了他的表,却也轧醒了他的人生,他重归平淡,再一次去看望奥,发现她躺在厨房里,他救了她,却重回到自个儿呢房间,让乔接他一块儿去看奥,最后,三人又坐到一起。当然他对乔,也是从拒之门外,到一块儿散步,到将艾说的他的下巴很性感这样的话都告诉他,到答应他去磨坊酒吧喝酒。无论怎样,这个偏僻荒凉的地方是芬的春天,他有了太多的改变,他有了朋友,甚至去学校作演讲,尝试着去追爱。在原本跟亨利这个老头待在一起时,根本不可想象的,从枯燥乏味到有滋有味,逆天的翻转。这里是他的“世外桃源”啊。 其实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人要经历、超越、生活。 2017.01.17
《心灵驿站》影评(四):让我们孤单作伴
有点消极,突然在标记的电影里看到这部电影,被简介吸引就翻出来看了
没注意演员。电影开头,出来一个
似曾相识的小矮人芬,似曾相识的郁结的表情,《葬礼上的死亡》里的小矮人好像也是他,百度一下果然是他。哈哈哈哈,又想到《超脱》里的被同学欺负的胖子到了《潜水艇》还是演被同学抓弄的胖子。天生怎样外表是自己决定不了只能接受的,所以没有贬低他们的意思,就是想笑,电影带来意外相逢的惊喜,乐呵。
电影开始就是芬的生活日常和他的
知己出场。知己死了,唯一关心他的人已经去世,他也就没有留下的理由了。好在朋友还给僻静乡下留下一间房子,他也因此开始新生活。
芬身高只有四尺五寸,难免被当做异类,而他也
习以为常,喜欢独处,偶尔抽烟。不曾想偏僻的乡下遇见两个邻居:奥利维亚和乔
乔父亲生病所以来到这里帮父亲卖热狗和咖啡,乔生性热情,芬虽冷漠还是
感觉到了
他的真诚,并且和他成
为朋友奥利维亚因为儿子山姆意外去世造成打击,
一蹶不振。却因为意外和芬发生交集,双方互有好感。
在乔的主动下三人开始组成小圈子,吃饭郊游聊天,芬带他们逛火车铁路,讲知识;奥利维亚帮助芬借书,给芬相机拍电影。电影拍成三人一同观看。
乔心系生病的父亲
为此操劳奔忙,奥利维亚难以从丧子之痛走出,婚姻关系
岌岌可危;芬容易受伤害,觉得自己是个
无聊的人以及有身高的困扰。
三个人带着自己的心事互相交集后又
分道扬镳。好在建立起的
友谊不那么容易坍塌,一方需要帮助还是会出现,三人经历各自的阴郁又团聚。
无论你是怎样的人,在某个场所总会有你的同伴在等着和你相逢,一起分享互助,各自孤单又彼此作伴。
剧情发展缓慢却不枯燥,火车站
风景很不错,是一部不错的剧情片。
《心灵驿站》影评(五):陪伴与认知-社会边缘人的救赎
故事在一个偏远地区废弃的火车站展开。
它偏远,却是两个社会边缘人逃离现实的心灵驿站。
一个侏儒,受够了其他人好奇的目光与指指点点。“不同的人如何看我与对待我,是多么有趣。因为我其实实际上是一个
单纯而
简单的人”
一个丧失儿子的女艺术家,承担不起别人的注视。“每个人都看着我,一个可怜的女人
失去了她的
孩子”
他们为了逃避现实而搬来这里,他们都渴望一个人的平静生活。
所以乔想结实fin,却被fin冷漠拒绝。
所以推销员拜访奥莉维亚但她却快步借口离开。
“我们可以不说话 仅仅就是吃东西”
他们太相似,他们渴求寂静。
但乔的出现,却改变了两个人的生活。
这个说着西班牙语的边缘人却热情单纯开放
善良,甚至有些话痨,
喋喋不休。
他串起了两个人的生活,使得三人成了彼此最
珍贵的朋友。尤其对于fin和奥莉维亚来说,另外两人甚至构成了他们生活中大部分有趣味的部分。
他邀请奥莉维亚与fin一起就餐
把两人的手牵在一起,一起向上帝祈祷
他加入了fin优先通行
又邀请奥莉维亚加入他们的队伍
他开着餐车与fin一起追逐火车
又一起在奥莉维亚的房子里观看
“我
不喜欢让别人来我的房间,尤其是大声说话的人”奥莉维亚说
但就是这个说话大声的人,让两个寂寞而孤独的灵魂看到了彼此的存在。
但当问题来临,三人依旧需要独自面对。
面对前夫与突如其来的前夫的另一个儿子,奥莉维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对着前来看望的fin吼道:“我不希望你在这里,离开。让我一个人。”
他甚至吞下一大瓶药,日日消瘦。
而fin在这个僻静的地方也并不能远离那些猎奇的目光。
酒吧是这个平淡的故事发生转折的重要地点
第一次,fin在酒馆被乔放鸽子,受到霸道男克里斯粗暴的对待
这使他对乔不悦,让他离开自己。让自己一个人呆着
第二次,在被奥莉薇娅推出门外后,他来到酒馆喝酒。
对投给自己异样目光的周边人以愤怒的回应
而宿醉又直接导致了他卧轨,险些丧命。
乔的餐车真的离开。fin的生活再也没有乔的陪伴。
奥莉薇娅将他拒之门外。
似乎到这里,三人的生活又彼此无关。
但卧轨后的幸存让fin清醒
他开始承担起了联系三人的作用。
他发现了试图服药自杀的奥莉薇娅。
他叫上了乔一起陪着奥莉维亚看医生
两个都险些丧命的人,在各自与内心斗争后,又走到了一起。
片尾,他们又坐在了一起。
在心灵驿站,他们是彼此最珍贵的陪伴。
两个社会边缘人,彼此愈伤。
我们每一个人,没有那么孤独。
《心灵驿站》影评(六):《心灵驿站》:下一站的幸福
火车缓缓驶过,手中的手表在阳光下闪着古铜色的颜色,眉宇轻轻一瞥,顿时百感交集。
他是一个侏儒,身高与普通儿童相似,脸上已经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而且远远不止如此,他承受了比常人更多的不公,歧视和负担。上帝赐予的畸形让这样一个成年人自闭,忧郁,内心空虚。他生活在世界的边缘,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他本可就这样生活得平淡,他本可让孤独和寂寞陪伴他这样平稳的度过一生,他本可以让眼前的Golden Spike商店成为一生的归宿,他本可不去了解什么是幸福,他本可继续封闭内心封闭感情。但现在他不得不重新去定位自己的人生,不得不再次逢迎冷嘲热讽,不得不将久闭的心扉微微敞开。然而迎接他的是幸福还是更大的不幸?
记得曾经听过这样的话,不要去打扰那些天真的笑脸。那些生存在大山中的孩子们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他们将会永远地生活在自己的童话中。他们不了解外界的繁华,也不知晓外界的苍穹,仅仅与大山相伴,守住自己的一片天空。这已足矣。而当你向他们展示外面的花花世界的时候,当一切琳琅闪烁着,欲望被挑起的时候,当诱惑的旋涡深深吸引着他们的时候,物欲与虚情假意已经慢慢袭上他们的肢体,并且驻留,扩散,最后成为了永远的负担。
男人的浮幻人生在这样一个杂货铺开始,他每天重复着枯燥的工作,与世无争,和老人友善的相处。黑人和侏儒,这两个被世界遗弃的人就这样相依为命。然而生命的脆弱和生活的无助让老人在一声平淡的“Lunch”后撒手人寰,而律师口中的"Nothing"无疑宣告了他新生活的开始。铁路蜿蜒的尽头那座白色小屋是老人留给他的唯一遗产。和远处荫蔽在丛林中别墅相比这座小屋相形见绌,而男人似乎已经习惯了低人一等,这不仅仅指的是个头。
随后的两个人物的出现完全打乱了他的计划,也许他根本就没有什么计划,只是让自卑牢牢控制着时间,让时光滴滴答答淌过。
乐天派的古巴热狗小贩首先来到他的生活,他喋喋不休和永远挂在脸上的笑容让他稍感欣慰,但即使这样,这种愉快也仅仅在他的身上停留了几秒钟。Patricia Clarkson的出现则颇显意外。在空荡荡的乡间公路上,他短小的四肢是那么容易被忽略,在女艺术家丧亲之痛还没有平抚之际,仓促的碰撞发生了,也许此时他并没有意识到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即将开始。第二次相遇与第一次惊人相似,却不如第一次的平淡,带有几分滑稽与嘲弄的笔调绘出了女人心不在焉的慌忙,而男人那双逃避整个世界的眼神是这样的让人难以接近,以至于女人的万般歉意被一堵无形的墙阻隔在外。
男人总是习惯于一个人漫步在铁轨旁,就像他对热狗小贩盛情邀请下冷漠的回绝,就像他在便利店被店主如看马戏团小丑似的摄影留念后的脸角一皱,因为他知道当那张成熟的脸和幼小的身体合二为一的时候是多么地不协调,结果就会像片中铁路上尾随的黑人小姑娘在一声“Hi”后仓皇而逃。
他与女艺术家的第三次相遇在有前两次相遇的铺垫显得非常合理和流畅,"You are safe, no car.",我想看到这一幕的瞬间我们都会会心一笑,如此精妙的言语将三次邂逅天衣无缝的衔接,也让压抑的空气荡漾出了些轻松的气氛。女人也是一个封闭的人,与丈夫的离异以及不能从2年前丧子中排解开来一直困扰着他的生活。她讨厌电话,讨厌交流,但却在这个被所有人都看不起的侏儒面前畅开了心扉,倒出了女人受伤的内心世界,这就如平静湖水中泻落的一滴清泉,男人心中被掀起了点点涟漪。他们有着共同的遭遇和相通的精神状态,正是这种默契让聆听在这个时候来的如此美妙和沁人心脾。
都说搞艺术的女子有着精致的精神,其实精致的同时也代表了脆弱与敏感。
遗落的手机是牵连两人的线索,热狗小贩热情的到访让人感到明媚而愉悦,他的“怂恿”与热切的沟通欲望也渐渐叩开紧闭的心灵。
第四次相遇在小镇的图书馆,女人的善意又一次遭到了拒绝,也许刚开始的邂逅还参杂着同情,那么现在则更多了些知己的关怀。第五次是在热狗小贩的饭桌前,男人第一次吐露想拍关于火车的电影的心愿,女人细心地记下并买下摄影机赠予他。接下来就是一次次的相遇,一次次的对话,交流与微笑,男人逐渐也可以容纳热狗小贩与他一起的漫步,漫步人数也从一个增加到两个,最后增加到三个。随后他也能从容走过镇边的小路与图书馆女助手寒暄,幸福的笑容也在慢慢回到男人和女人的脸颊上。
直到有一天,镇上的小男孩天真可爱的笑脸、顽皮地踢足球让她再一次想起了
失去的儿子,她匆匆离去,眼中挂着的液体偷偷洒落,不经意间我们突然意识到过去的伤感是永远不能逃避和忘记的,它总会在一个明媚健康的晴天,一个细雨绵绵的阴天,一屡云彩掠过,一丝雨水滑过的时候悄然降临。时间并不会带走一切,只会让记忆封尘,只会让封存的记忆不会变质腐烂,当某一天我们拿出来回味的时候依然新鲜和纯净。
随后的日子和快乐别无二样,他和小贩会一高一矮活动于整个小镇,高低交错,和森森绿树连绵起伏,调子流畅得让人沉醉和恍惚。他会因为图书馆女助手夸他“have a nice chin”而与同伴分享,他会和女人聊起爱情、和小贩聊起性,然而生活就是这样,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下一步会是什么样子,当幸福触手可及的刹那又迅速崩溃,其速度之快让人促不急防。飞驰驶过的女人的汽车对他们视而不见是友谊破碎的先兆,女人扔出20 dollar后一声再见像是与他素昧平生,酒吧外被图书馆女助手男朋友粗鲁地推倒在汽车上,歇斯底里的撕叫着“我不是你的女朋友也不是你的母亲,你也不是小孩,滚开”顿时将他从天堂投入了地狱,热狗小贩又因为他暴躁的脾气似乎永远的远去了,这一切的种种都无异于在他刚刚治愈的伤口再次被涂抹上了盐巴。借酒消愁后他忍无可忍,委屈,不平,愤怒,悔恨一涌而上,推倒酒瓶,他站在酒吧吧台上,让丑陋的躯体暴露在众目睽睽下,让悲痛来得更猛烈些吧,他踉跄跌出酒吧,留下的是尴尬与面面相觑。
男人仰卧在枕木上,耳边是若隐若现的火车轰鸣声,逐渐接近的火车拉出其长长一鸣,可怜的人哪,你还在静静地承受这一切。
如果这一切都是虚幻,那么让虚幻继续。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一次,我相信老天这次终于也青睐了他,老天给了他这样一次重来的机会。朦胧的世界,眼前留下来的是怀表被碾碎的残骸,他已经不需要时间去衡量整个生命,一切的眷顾和幸运让他再次踏上了寻觅女人的路途。坚韧的人们应该向他致敬,因为生命的勇气在这一刻化为力量感染女人,也在感染我们。
三个人的幸福,也是下一站的幸福,火车的轨迹不仅仅是眼前的铁轨,因为它总是中规中矩没有因任何一辆车的驶过而改变,火车的轨迹也不仅仅是烟囱划过天际留下蒙蒙烟雾,因为一阵风吹过会让它无影无踪,火车的轨迹是三人的步子,是踩着枕木的踏实,是默默细语的滋润,是承载回忆的轻吟。在寂静的夜,顷刻间,轨迹化作点滴的幸福,弥漫整个空间,我想到了[十里香],醉了: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了二十年后
我们的魂魄
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心灵驿站》影评(七):朋友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活且温暖 平淡不加评论的叙事 少了一份说教 多了一份现实 可能有些人从片中感到无聊 没有亮点 也没有兴奋点以及视觉盛宴来刺激我们这麻木的脑袋 其实生活中可能我们也是这样 也可能有些人觉得很暖 恭喜你 我们过着一样平淡的生活 而你有颗发现细腻温情的心 最后 我最喜欢一幕:三人舒服放松的坐在屋檐下 没有烧脑的尔虞我诈 没有煽情的痛哭流涕 也没有励志的登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 没有创业 没有鸡汤 没有金钱 也没有任何高深莫测
只有无营养且不多的闲聊 嘿 你应该去问图书馆那个小美女!.....她不带眼镜....买几幅给她,值得一试。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麻烦 缺点 甚至是疾病 但这一刻 我相信他们是快乐的
这也应该是我们与挚友最舒服的状态 不是么?
以上
《心灵驿站》影评(八):麦田电影院——解读《心灵驿站》
独家解读《心灵驿站》,播放网址:http://v.qq.com/cover/j/jq6ttoaowg0u91k.html
栏目组:麦田电影院
腾讯视频电影频道出品,转载请注明
导读:
天生四尺五英寸的小恶魔,遇见了遭受丧子之痛的美女画家,两人究竟能擦出怎样的火花?性情沉默的小矮人,又如何与话痨属性的阳光小伙“和平”相处?本期麦田电影院将走进小恶魔彼得·丁拉基早期的文艺治愈片《心灵驿站》,讲述长长的铁轨上关于三个屌丝男女孤独和友情的故事。
2003年,由演员托马斯·麦卡锡导演的《心灵驿站》,标志着其向编剧兼导演身份的成功转型,这部低预算的执导处女作,拿下了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为充斥着特效、低俗、煽情电影的好莱坞影坛,吹来一缕清新之风。
沿着蜿蜒的铁轨,火车缓缓驶入站台,古旧的怀表在手心里发亮,主人公芬就这样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那时候的彼特·丁拉基,还不是《权利的游戏》里聪明毒舌的腹黑“小恶魔”,他只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侏儒人,身份普通得如同擦肩而过的每一个模糊面孔,却因只有4英尺5英寸的身形令人注目。他匆匆走过街道,承受着人们明里暗里的指点。他在黑人朋友亨利的店里研究火车模型,偶尔一起到俱乐部看追逐火车的电影。直到一个寻常的中午,亨利在一声“lunch”中撒手人寰,朋友的突然离世打破了芬平静的生活,同时也给他一次离开故地的契机。
一.缘分妙不可言
芬继承了纽芬兰某个美丽却人烟稀寥的小镇里的房子,一座靠近铁轨的废弃火车站。离开了喧嚣遍野的城市,他打算从此离群索居。
然而缘分本身就妙不可言,命运偏偏安排了一些人走进了芬的生活。
首先是芬的新邻居乔,一个热情阳光的古巴小伙,为了方便照顾病重的父亲来到乡下,闲余时经营着一辆卖咖啡热狗的餐车。也许是空旷的地域带来的空虚郁闷,也许是芬的独特有吸引人的磁场,总之这个自来熟的小伙很快地暴露了自己话唠的属性,硬是凭着锲而不舍的套近乎,挤进了态度冷淡且面瘫的小矮人邻居的生活里。
接着是中年女画家奥莉维亚的出现,透过她风韵犹存的气质,仿佛能窥见其精致脆弱的灵魂。她离婚多年,因为接受不了儿子死亡的事实而来到乡下隐居。她和芬的相遇,完全由于她自己的冒失闯出的意外。
之后奥莉维亚想表达歉意而敲门造访,这时候的两人间的气氛相当尴尬,都还没有要深度认识彼此的欲望,只是能够感同身受对方失去亲友的痛苦。但缘分一步一步安排好了两人相识相知的契机,比如那只被奥莉维亚刻意忽视而遗落的电话,比如倾心女画家的乔有意无意的八卦和揶揄。
漂亮的图书馆管理员艾米莉,从第一次看见芬的惊慌到第二次的主动问候,再到后来很自然地去调侃。令乔目瞪口呆、惊诧不已,尽管芬从未觉得自己有什么魅力。芬的魅力是他给人们带来的安全感。他的世界是纯粹的、安然的,以缺陷的身躯却心态平和地过着与孤独为邻的日子,所以显得与众不同而值得交往。这些人彼此之间对话不多,交流多表现在眼神和肢体动作的领会。有时也因为彼此思维的迥异,意思就跑偏到令人哭笑不得的方向。火车已不会在这座废弃的车站停留,然而
真诚和善意提供了人们彼此靠近,相互聆听的歇息站。
二.火车守望者
火车和铁轨,是《心灵驿站》里不容忽视的物象。固定的镜头里,芬,奥莉维亚,乔依次踏上铁道的枕木,俨然一场人为的“优先通行”仪式。之前几次坦诚的接触,已不知不觉使他们的关系变得亲密。
他们在高架桥铁道上一边嚼着牛肉干,一边惬意地享受湖光山色;他们一同观看拍摄的火车追逐,随意地聊着不搭调的话题,气氛舒缓自然,已不因片刻的沉默而感到尴尬;三个人的性情也在悄悄地变化:乔从一个读九分钟的书就是极限的话唠,变得逐渐能够长时间地和芬安静共处,简直不可思议。奥莉维亚开始有意识地打扮自己憔悴的面容,慢慢地走出过往的阴影。而芬渐渐打开了心扉,开始说些无伤大雅的玩笑,释然地讲起年轻时恋爱的感受。
他们彼此孤独的个体,终究无法和谁合并为一体,但是倾听和陪伴是一味心灵良药,在漫漫的凉夜里缓解闷在胸口的难过。意外怀孕的艾米莉前来向芬倾诉,两人情不自禁的一吻,也显得意味纯粹而充满安慰般的温暖。孤独的人们在细水长流的生命里,彼此拥抱着取暖,直到迎来了天明时分的挥手作别。
有些人是火车的追逐者,迷恋火车飞驰的速度,像跟在芬身后的小胖姑娘克利奥,她收集着道钉、模仿着检票员的语气,都是年轻的心对未知的远方怀有的渴望。然而这世界上仍有一群人,是火车站的守望者,他们可能和火车追逐者一样拥有不羁的灵魂,却不容易离开。正像站在废弃的红色车厢上极目翘望,若有所思的芬,他守望的原因,不仅是残缺的身体局限,而是渐渐意识到,那飞驰而过的火车,不过是来自另一个平行世界的偶然打扰,并不是使难捱的现实得以起色的万全之计。心灵的自我封闭,才是不幸福的根源。
奥莉维亚前夫的到来,唤醒了她刻意逃避的残酷现实。崩溃的奥莉维亚厉声将芬推远,乔也因芬不冷不热的态度选择离开,在艾米丽和男友的冲突中,芬挺身而出的臂膀显得滑稽而无力。沮丧的芬来到酒吧买醉,觥筹交错时,人们投来或打量、或惊诧、或捉弄的眼光,逼得芬绝望地抬起双臂,把自己丑陋的身躯暴露在众人中央,形若癫狂。烂醉的芬终于体力不支倒在铁轨上,远处火车的鸣笛声尖锐,似乎是一声死亡降临的召唤,要带他离开这个爱恨掺杂的人间。
三.亲爱的生活
火车终究没有支离破碎芬的身体,他因为身躯的矮小侥幸在车轮间存活。仿佛大梦一场醒来,时间只是辗碎了捂在手心的怀表,与死亡擦肩而过的震撼带给了心灵一次重生。
电影呈现了三位屌丝男女超越性别和暧昧关系的友情,细微中更显得温馨动人。这友情是留在桌上的纸条,你随时一个电话,我便会过来陪你一段愉快的时光;这友情是在门外等待着的身影,只为了确认你最近状态好不好的一颗诚挚的心。当奥莉维亚面带疲惫地从医护室出来时,看两位朋友站在走廊尽头的模样,一瞬间热泪盈眶。
重生一次的芬,勇敢地应邀站在克利奥的教室里演讲。他发现孩子们眼里装着更广阔辽远的世界,开始尝试了解世上很酷很酷的东西,原来远不止于火车。
电影的角度站在弱势人物的一边,却在镜头的语言里抛下了奋斗和励志的幌子,更多地投向对人物心路历程的刻画。导演投向芬的镜头始终是平行的,剥离了俯仰视角的主观情绪,人物哀怨喜乐的波动都掩藏在冷静而舒缓的镜头叙事里,欲说还休。粗神经的乔,也会因一通有关父亲病情的电话,无形中流露出的烦闷和脆弱;奥莉维亚看到嬉闹的孩子时,无法抑制的丧子之痛;艾米莉因突然怀孕而对未来产生的迷茫……这些痛苦不需要强调便足够强烈,他们的生活无须表达便足够深刻。电影没有大起大落的刺激情节,甚至没有突出的主题思想,芬到最后也没有成为励志的偶像,友情的光临和大难不死的经历,依然没有改变生活平缓无趣的节奏,但内心寻得了安宁,便能发现细枝末节处的美好。这亲爱的生活,本身就不需要诠释什么。他们清晨起来,买一杯咖啡;午后沿着铁轨散步;夜晚时一起烛光晚餐、围炉夜话,漫无边际地聊着。
时光静静地望着他们,不知不觉默默地远了。
《心灵驿站》影评(九):心灵驿站
一部触动心灵的影片,关于孤独,关于情感,关于友情,关于勇气,给人启迪……影片的题材很特别,男主角也很特别,每个角色都很特别,平淡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几个小人物的故事,耐人寻味……
从演员到编剧再到导演,处女作中汤姆麦卡锡多少开始展露出了自己的风格,比起施展光影技艺,他更愿意塌下心来讲故事,戏剧性并非刻意为之,起承转合的推动力来自角色的精准定位:一个沉默寡言逃避社交的侏儒、一个承受丧子之痛中年离异的女画家和一个被迫接手父亲的营生,百无聊赖的拉美裔帅小伙,在这部表现友情的电影里,三个人从相识到相知,有分有合,有欢笑有泪水,共同承担生活中那些不太美好的部分,在远离繁华的小镇,克服孤独是治愈伤痛的起点
《心灵驿站》影评(十):三个孤独的人抱团取暖
电影清淡如一杯白开水,但甘洌。故事安静寻常,像我们每一天,没有升职、没有中头奖、没有遇见几年不遇的自然灾害...日子悠悠如老火车按部就班的在铁轨上运行。
一个顶着成年木讷脸却拖着7-8岁小孩身体的侏儒,没有好看的皮囊,习惯了路人的嘲讽,心封闭了起来,自顾自的过着稀疏平常的每一天,像路边的树,永远以一种姿态活着,就这么过着。一个丧子的女画家,两次开车都可以撞见侏儒,毛毛躁躁的她,内心杂乱不平,心底的痛无法掩盖,也许已打算将它好好埋藏在心底某个角落,或许一首歌、一声欢笑、一幕景象便将回忆撕开,到底这繁华苍穹的世界,又拿得出什么可以弥补这种痛呢?一个乐天派内心孤独的古巴热狗小贩除了卖热狗咖啡便是照顾家中重病父亲,简单清心寡欲的日子配不上他年轻澎湃热烈的内心,他可以烹饪一份好牛排,却没有欢喜的人一起分享,好不容易与喜欢的女画家以及侏儒一起就餐,却碰上父亲疾病复发;
三个孤独的人碰撞在一起,似乎比谁都把彼此拉的更近,他们可以没有防备的裸露伤痛,彼此聆听又彼此协助,三,似乎是一个稳固的幸运数字,他们三个坐在椅子上,看着电影,抽着烟,斗着嘴,吵吵闹闹,温馨惬意的画面胜过一个人坐在河边看火车不厌烦的来来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