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是一本由吴晓波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6.00元,页数:8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一):改革,改革,迷茫,希望
怀着悲愤读完跌荡一百年,以为激荡三十年这部分以改革开放为主线展开的故事该是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吧。的确这本书包含了这两样东西,但同时它也包含了无奈,迷茫。中国的改革模式充斥了中央,地方,企业,百姓,所有人不同的诉求,这些诉求甚至是矛盾的,但就是在不断的交锋,妥协,甚至是在一片诡诈和蛮横中,中国似乎找到了它的路,它的方向。改革开放绝对不是历史课本上所讲的开一个会就万事大吉了,所有的既得利益者,和改革的先锋们不停的博弈着。--2018年6月3日于北京开往四平的动车上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二):记录本身就是意义
吴晓波的著作《激荡三十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中国企业史,以编年史的写法,逐年记录了1978-2008年间中国改革与企业发展中的代表性人物与事件。书中记录的三十年,我们这代人几乎没有参与过,只有隐约而不成体系的认知——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自己心安理得的一切,包括物质条件、生活方式与社会观念,在区区十几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才知道自己错过了多好的时代,也才知道自己生在多好的时代。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邓公的伟大。虽说历史车轮滚滚势不可挡,可如果没有这样一位铁腕强人来为中国指明方向、推进改革,很难想象中国能在短短三十年间从百废待兴到大国崛起,并在21世纪赶上世界互联网经济的大潮。或许历史的偶然性与复杂性就在这里:中国的重心是意识形态还是经济建设,这个问题生死攸关,一念重生,一念朝鲜。年轻人总倾向于轻易否定、轻易下结论,而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治理一个大国是如此困难——批判总是容易的,难的是建设。
本书写作中叙事多而议论少,作者尽量冷静客观地记录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有资本、外国资本与民间资本三方的博弈。国退民进或是与民争利,乃至“宁与外姓不与家奴”,背后动因当然不尽是经济考量;事实上,企业史也很难脱离政治来单独理解。当我们看到改革者为领导一句话而辗转反侧,一份红头文件就可以将多年财富尽数剥夺,重要年份里重要的政治事件被避而不谈……理解这样的春秋笔法,理解太多的不便言说。好在记录本身就是意义,整理历史本身就是善莫大焉;至于千秋功过,且留待后人评说。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三):集体主义下的个人主义英雄史诗
看完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心里十分感慨。我们这一代人对历史是比较隔膜的,一方面源于国家将历史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宣传模式,历史往往以不容置疑的定论出现在我面前,让我往往误以为历史已经十分清楚明了;另一方面源于我对历史的刻板印象,历史就是故纸堆,是一些残存的痕迹,离我们渐渐远去,在发展高歌猛进的中国,这种感觉往往来自于切身体会。正因为如此,这本记录当代改革开放历史的书十分珍贵,那些因为我们身处其中部分失去神秘性的事情,塑造了这个时代,也塑造了我们自己,也许这本书并不全面,但却以年代史的方式让我们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惊险。
作者以企业家的角度切入改革开放这一宏大历史,角度十分新颖。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而企业家作为身怀抱负才干而又备受牵制的一个群体,在经济发展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某些人将企业起死回生的能力,他们曾经被作为榜样被碰上天,也曾因为历史、体制等原因游走在灰色地带而受到很难说清楚到底是否公平的惩罚。时代滚滚如同逝水,个人的命运也走马灯似的风云变幻,后人看来,唏嘘不已。在集体主义观念占主流思想的年代,企业家无疑是突出的,而某些人的努力,现在看来具有家国情怀的英雄主义色彩。那些从蒙昧年代最早觉醒的人,那些嗅觉最为灵敏的人,那些驰骋商场的人,对他们而言,在事业成功之后,事业长青最重要的往往是讲政治,而这与企业发展又存在着先天的矛盾,正是这种天生的矛盾导致不少杰出企业家的陨落,令人扼腕!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四):独一无二的激荡岁月
十多年的荒芜岁月,让一代人不再风华正茂,他们被岁月嘲弄,被苦难打磨,在底层社会的棍打历练和理想幻灭,让他们对生活有着近乎残酷的清醒,他们具备了‘狼’一样的素质,如果命运给了一次翻身的机遇,他们会把所有一切都用上,豪情一搏。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始终对中国企业史不甚了解。我从未想到过,有些企业的名字,光是看到就能让人感慨万千,有些企业家的名字,看到就能让人心生崇敬,唏嘘不已。因此,激荡三十年这本书,与其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企业史,毋宁说是一部有关权谋与手段、奋战与跌宕的江湖史。
这里有太多优秀企业的诞生和消亡,这里有太多企业家的启程和陨落,这里有太多不为外人熟知的艰难和秘辛,这里有太多无可奈何的妥协和刀刀见血的搏杀。在这本书中,我们恰似能身临其境的体会到,身处那个急速发展与变革时代中被历史洪流推背前行的茫然踟蹰,恰似能体会到在一片未知迷雾中摸索与试探的惶恐兴奋,恰似能体会到在新纪元开端的野蛮开垦与拓荒的激烈残忍。
历史和制度决定了这部江湖秘史必然是在闪耀着夺目光彩的同时,也投射出灰色的阴影。那是一个贪婪者的时代,也是一个属于草根的时代,疯狂的原始资本积累在这片大地上毫不掩饰的进行着,对金钱的追逐和渴望被放大到极致,道德底线无人顾及,现代企业的前途与滞后的政策制度纠缠在一起。罪恶和萌芽同时在夹缝中滋生,在这里发生的一切,都将是无法复制和重现的。我们能从这里汲取到教训和经验,但其特殊性和唯一性将永远不会被打破。
就像这个世界,都说阳光之下并无新鲜的事情发生,但轮回往往只是相似,并不相同。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五):不敢回望的三十年
《激荡三十年》上册我花了两天时间,速速看完。
再后面,保健产品风靡中国,我现在都很清晰记着上小学的时候,电视广告上播的,街头墙上漆的都是“生命一号”、“昂立一号”,连当时五六岁的小朋友能记到现在的广告词,可见,企业人在宣传营销手段确实是下心思了!那时候,有人就知道炒作所带来的价值非凡。重要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企业家吹捧出来效果……还有那么多被请来去农村义诊的穿白大褂的大夫,为了钱昧良心在那儿卖药。企业家挣得全都是坑老百姓的钱!
社会浮躁着,膨胀着,每个人都想着如何发家致富,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各种传奇的人物。而正是这些风云人物影响甚至改变着中国的社会与经济。两千年以后,乡镇企业家开始慢慢退居,取而代之的是以知识与科技为噱头来掌控资本的青年“儒商”。疯狂掠取钱财的背后是鲜廉寡耻和毫无商业道德的贪欲。
互联网时代成就了新一批企业家,也让中国发展突飞猛进。但其中与此相伴的是迷茫与忧虑!
改革中的中国,失去自己了吗?
这本书一直在给我们呈现,为我们叙述,这过去的三十年,发生了什么。我从这一页,寻找到了答案,因为整本书似乎是给年轻人的励志实事,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以及未来的希望。但下一页,我又开始再叩问,焦躁,这风云骤变的金融市场,在改革的洪荒之中,究竟流向哪里?我们的明天,究竟是谁在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