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三十年》是一本由李幺傻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江湖三十年》读后感(一):把民间暗黑技术演示了一遍。情感专家弱爆了。
作者的前期资料收集的很详实,故事架构很讨巧。呆狗的个人成长与江湖的暗黑技术结合的很好。现在的很多情感专家,心理医生实际上只是把民间智慧整理总结了一下。
只是可惜江湖的风险太高,能够善终的寥寥无几。平淡的生活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江湖三十年》读后感(二):书中太多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特种部队执行任务都要以小队为单位,特工跟踪也是几个人换着跟踪,作者写小说不能侮辱读者的智慧吧,动不动就一个人跟踪呀,侦查呀,然后就是遇到各种意外,大家再找来找去的,最后死掉。剧情设计太烂比如:“念家亲说:“不如这样吧,我们两个人追踪,目标太大,你先去西面,到了红窑堡等我,我顶多三天就到红窑堡。”写的很不符合逻辑。
《江湖三十年》读后感(三):李幺傻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写一部小说,你总要符合生活规律吧,呆狗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在故事中,你居然写“向东,是燕子河丽玛生活的张家口;向西,是有十万银票的嘉峪关,我该何去何从?”换成你里幺傻是主角,你到底是去找自己的亲人,还是去跑半年,去盗窃,然后,在把盗窃的钱捐出去?就是当今社会,你捐钱也要有一个对象吧,呆狗那个年代,你想捐钱,捐给谁,捐给丐帮?还是,走一户,给一户,写的一点都不符合实际。你看看金庸写武侠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他尊重读者,写的故事符合逻辑。麻烦李幺傻,你用点心写故事!!
《江湖三十年》读后感(四):江湖
《江湖三十年》这本书我觉得值得看,引发了很多深思,虽然我们不以“江湖”称谓,我们今天的社会又何尝不是“江湖”。
一本书可以写什么,我一直认为,最重要的是高潮,是我们读的一种畅快感觉,说本来就写得很杂,呆狗又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些故事或者段子用的都很久,看的真的很着急,有时候也想
古时候的人没有电视,没有电脑,一直生活在那个小山村里面,与世隔绝,不能用现在眼光看,也许是我太过强求,但总有一种太过着急的感觉,很简单的事情,呆狗就想不明白
尤其是在做旧行业,让骗了无数次,也不知道所以然,没有耐性看完第二部了,这也许是一种遗憾
《江湖三十年》读后感(五):呆狗的童年之旅
简单说说,真的也就读过第一本,没有读完,几次拿起,又再次放下,原因很多,第一本书描写的就是主人公的小时候,从被人贩子拐卖,马戏团,江相派,最后进入做旧行业的故事
一本书可以写什么,我一直认为,最重要的是高潮,是我们读的一种畅快感觉,说本来就写得很杂,呆狗又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些故事或者段子用的都很久,看的真的很着急,有时候也想
古时候的人没有电视,没有电脑,一直生活在那个小山村里面,与世隔绝,不能用现在眼光看,也许是我太过强求,但总有一种太过着急的感觉,很简单的事情,呆狗就想不明白
尤其是在做旧行业,让骗了无数次,也不知道所以然,没有耐性看完第二部了,这也许是一种遗憾
《江湖三十年》读后感(六):当今社会镜鉴——《江湖三十年》
书是以一个96岁的“老江湖”——呆狗为第一人称展开故事情节的。本卷通过呆狗叙述自己行走江湖受骗、行骗一生的传奇经历,展现了常人所不了解的“江湖生活”,目的在于戳穿这些江湖骗术的真面目,警醒世人,不再上当受骗。
作为富家子弟,呆狗八岁时,在私塾放学回家的路上遭遇绑架。从此,彻底扭转了人生的轨迹。从被绑票到被拐卖、逃出,一个少年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串起了偌大的“江湖”。
本卷按呆狗的经历分“马戏团”、“江相派”、“做旧业”三章,涉及到了“江湖八大门”中的“惊门”、“飘门”、“册门”、“要门”等。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贩子、盗窃团伙、算命先生、拆白党、放鹞子、碰瓷团伙、诈骗团伙、做旧团伙、丐帮等民国江湖上诸多流派的各色人等。还原了我们一个错综复杂、原汁原味的“江湖”。
一气读完本书之后掩卷深思:虽然我们不以“江湖”称谓,我们今天的社会又何尝不是“江湖”?今天是穿越历史的烟云走来的,一切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所以,本书应该是借古喻今,指摘时弊,现实意义非常强的了。
与武侠小说中的“江湖”的玄幻不羁截然不同,书中所写,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写来,加上第一人称叙述,写实感非常强。读本书豪未感到玄幻色彩,反感觉是社会纪实作品了。
书的叙述语言不疾不徐、不愠不火,就是那么以白描手法娓娓道来,此等叙述技巧不可谓不高超了。
期待着下一卷的阅读,揭开书末的悬念……
文字指瑕:
1.目录中“马戏团”前少了章数,当为“第一章 马戏团”。
2.第002页,倒数第三段有“你爹让车撞伤了,现在在药铺里……”,倒数第二段有“听说爹爹受伤住院”,“药铺”是传统的中药房,“住院”一说值得商榷。
3.第085页倒数第三行有“我们才曚昽睡去”,第151页第六段有“二师叔蒙蒙胧胧中看到三师叔回来了”,第159页第七段有“二师叔蒙眬中睁开眼睛”,三处分别用了“曚昽”、“蒙蒙胧胧”、“蒙眬”三个词语。
“曚昽”应该指日光不明,“蒙眬”获“矇眬”是指“眼睛看东西模糊”,“朦胧”是“①月光不明②不清楚;模糊”。但是,没有“蒙胧”一词。
所以第一处的“曚昽”和第二处的“蒙蒙胧胧”均使用不当。
4.第157页倒数第五段有“此人离开山寨的时间是晨时”,一般不说“晨时”,宜为“辰时”。
5.第217页末行有“那对男女也坏坏了”,第一个“坏”当为“吓”,即“那对男女也吓坏了”。
《江湖三十年》读后感(七):《江湖三十年》读后感,底层生活,底层意识。
哈哈,题目跟小学生作文似的。
我是在喜马拉雅听完的(用眼过多,习惯听书)。说说我的感受吧,喜欢的部分比不喜欢的多。
对李幺傻的作品有兴趣是因为得知他写了《 老兵口述抗战 》、《暗访十年》等书,这的确是需要极大勇气和魄力才能完成的事情,而打算写书评的只有这本书。
这本书对于涉世未深的人来说,是极好警醒人心之恶的好作品。我读书不算很多,时下听书网的各类作品、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也算翻过,对于那种玛丽苏的臆想杜撰实在没有兴趣。书里的见闻之广,情节跌宕起伏,听起来的确很有意思。心正的人听了知道防人之心不可无,心术不正的就不说了。
再说说不喜欢的部分。
第一个是累赘,主人公呆狗动不动就泪流满面,眼泪流下来。“突然”一词的使用频繁程度令人发指。
第二是书 写到后半部分,有极大的凑字数赚稿费的嫌疑。大量引用各种诗词,各种上文写过的桥段。记得有一集是追人去了,光一句“我在绸缎庄的二楼上”居然重复6-7次之多!!我真的觉得李幺傻太小农了!这么好的题材,却抠那点字数赚稿费,真好比上好的衣服料子非得补点下等料子上去当点缀一样倒胃口。
第三是李幺傻借题发挥宣扬自己的三观。观点有两个我忘记了,很是反感。有一个记得的观点是,什么都比不过老婆孩子热炕头。小说的结局也当上总舵主后立马当甩手掌柜,千里迢迢独自一人去昆仑山找妻儿,结果居然还能找到了,然后大家一起回到老家其乐融融……时间的节点在1949年画上句号。
李幺傻这个观点可以说代表了广大群众的观点,我拿出来说可能会挨批。但是我还是要说,作者借主人公、情节等宣扬自己的三观很正常,没有什么不对,但我觉得这个故事有这样的观念和结尾简直是大写的玛丽苏!非常不喜欢!
你可以说底层生活的期盼就是大团圆,人生苦多乐少,这样的结局是民众意愿。但我觉得你既然开了这个题,江湖三十年,就要有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趋势。很好的题材,其实可以写得更有历史意义,更具深远意义的(大家都知道民国之后的几十年世界是如何血雨腥风),却因为作者的局限写成了一篇可以说是有点烂尾的俗套小说。很可惜。
最后,如果李幺傻能够看到这篇书评,是最好不过的了。我想对他说,既然有这么深厚的暗访、采访基础,真的可以重新再构思一本更好,更值得流芳后世、更深刻的小说。
在这个各种垃圾小说垃圾畅销书充斥书店的时代,李幺傻写的这一系列书写得再水平有限,也是极具价值的。感谢李幺傻。
《江湖三十年》读后感(八):脸谱化的江湖——评《江湖三十年》壹、贰
首先感谢给我寄书的编辑同学,如果不是您上来就给了一本第二册,没办法自费买了首册,恐怕我还不会这么快把两本都读完。
先说说装帧。
封面底色用了早已不新鲜的暗黄牛皮纸纹理,第一观感一定会想起《盗墓笔记》……我不知道以后采用这种方案的出版商都是怎么考虑的,非得让读者联想起别人家的畅销书才肯罢休。或者轶事奇幻题材的书不这么搞一下,就没法显得自己的故事古色古香。真是《盗墓笔记》的又一大成功。书名五字用了颇有气魄的凸印磨砂毛笔体,填满了封面上半部。这种效果有可能造成“这是一部黑社会题材小说”的错觉,不过不管了,气势起来就好,封面的作用还不是吸引人把书拿起来翻。
虽不能奢望装帧设计上有什么亮眼之处,但封面覆膜、选纸、印刷、切边……这些基本工序做的都还蛮好,即便是最普通的平装,大开本叠放在一起也会有不错的观感和手感。个人尤其喜欢的是扉页——分别采用了喷金的红、蓝色纸,给人一点繁华浮上、内里神秘的微妙观感。
说回内容。
引子开始于“我今年96岁……我这一生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伪满洲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闲来无事,就把自己这一辈子的经历告诉大家,目的在于让大家别上当受骗……”好一个96岁老人,好一段经历丰富的人生。看起来,这本书就是他一生的回忆录了。虽然你我都知道此人是杜撰得来,可作者又想借这个老人之口,给我们讲一个什么故事,还真吊起了我的胃口。
一切从八岁被人贩子拐走开始,这个叫“呆狗”(作为主角,名字真是糟透了)的孩子从此被命运推入了骗术的江湖。最开始在马戏团表演走线绳给这个实为盗窃团伙踩点,辗转又拜入相术界大师门下,扮小和尚骗香客的钱。师父被杀后,误打误撞竟混入文物伪造这个行业做了最下层的一个小卒。因为盗县衙金印又被同行追杀,和小伙伴逃到大同拜了冀北帮总瓢把子为师,成了职业盗贼。期间阴差阳错和日本人有了交集,为了要即将成为自己媳妇儿的女人幸福、为了救出师祖、也为了中国的地方不被外族侵占,呆狗又和汉奸、日本特务干了起来……至此,呆狗已十七八岁,其闯荡江湖的第一个十年也结束了。
两册书、只六百多页篇幅,呆狗经历了四个江湖职业。这样紧凑、快速的故事推进,夹带着江湖骗术揭秘式的一个个包袱,加上作者近乎于直白的简介叙事,读起来十分流畅,让人大呼过瘾。这该是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与此相伴的,也有一些问题,不吐不快:
第一册不到三百页,讲述了马戏班子、江相派、做旧业三个江湖行当。又要介绍职业,还要编好故事不露痕迹地揭露江湖阴暗面,真是不容易。每一章仅一百页篇幅,都只蜻蜓点水的讲了一点。或许情节设置的蛮连贯,但对这个江湖行业的了解,读者还是会有瞎子摸象无法窥其全貌的感觉。第二册只讲了和冀北帮有关的事儿,相关人物和故事就丰满的太多了,更凸显了第一册情节上的仓促。
想起只一个盗墓的行当,就被两位高手洋洋洒洒几百万字书,玩出了花。本书作者这样走马观花的挨个写几笔,真是干瘪得紧。
作者动笔前必然下了一番功夫准备了大量素材,这在书中随处可见。但有些和故事并无十分关系的段子,作者好像实在不愿舍弃,囫囵着硬塞进去。读起来,好像作者特意加入的小贴士一般的不伦不类。比如呆狗在监狱中与老同一段对话,似乎是为了给蒙古牧羊犬正名,老同絮絮叨叨一大段蒙古牧羊犬如何被成吉思汗的军队带入中、西亚及欧洲,与当地犬种杂交出了藏獒(比藏獒牛屄,这才是重点)、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牧羊犬、高加索牧羊犬、中亚牧羊犬blabla真是维基百科的即视感。当然,这算在文中压根没什么卵用。
提到什么劳什子“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牧羊犬”,就不得不说一说另外一个不妥之处——用词不严谨。当年自然科学极其落后的中国,“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牧羊犬”这样的中文化专业名词作者你确定存在?就算老同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日本特务,也不至于会对这个学名的中文说法这么门儿清。还有一段是讲一个半大孩子说磨盘:“两个圆形的石盘合在一起,凹槽刚好能够对住……”这是一个民国初年的孩子能说出的话?还有,96岁老人的回忆录,措辞竟丝毫没有旧时味道,难道作者怕你我看不懂而特意用了现代的行文么?还有什么“爹爹受伤住院”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比比皆是,读着读着就蹦出来,真的没法好好地融入到情节中去。
而本书最大的短板,便是人物的脸谱化——好人义薄云天、行侠仗义,出手便是正义;反面角色长相猥琐、言语轻薄,一看便知不是好人。即便为了情节需要,有些角色必须伪善做作,三两次打交道,真面目必然败露,直看得人无趣。愚以为,既然写的是江湖,及必然写江湖的险恶。江湖如何险恶?是动刀动枪,杀人不眨眼?还是打家劫舍,夺不义之财?都不是。江湖的险恶是人心的险恶。江湖人为谋生存,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两面三刀、面上带笑暗中下刀的腹中之黑,才是这个江湖最大的变数。作者没有在此处多下笔墨,着实让人遗憾。
说了这许多的不满,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作为一个食客,总是认为东西好吃是应该的,无需多言。而一点的不如意,都是天大的事。我的意思是,不足之处总是有的,不过瑕不掩瑜。作为一本打发时间、间或开阔眼界的休闲读物,《江湖三十年》是称职的。我期待着第三册的出版。
最后拎出书中反复提及,令我也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天下万事万物都是骗局,但责任不在行骗者,而在于受骗者,受骗者不贪,行骗者哪里有机会?”虽然有点狡辩的意思,但细想也是有点道理,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