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三女侠》是一本由梁羽生著作,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3.00元,页数:8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江湖三女侠》精选点评:
●三十年后重读,深感有些主角刻板到无趣,也算明白了为什么当年读后印象最深的只有血滴子的恐怖了。此次连读了两本梁羽生,另一个感觉就是书中人物的武力值都很迷
●这部其实很精彩,不过这一系列都有个问题就是,正派武功永远在长进,反派武功永远停滞不前
●收一套新版收藏,这是梁先生代表作之一,不亚于白发魔女七剑天山
●江湖三女侠
●我是雍正皇帝的铁粉,同时也是雍正吕四娘的cp粉,这本书不仅雍正写得一无是处,而且还把我的cp写成对家!《江湖奇侠传》引用了太多次数的段子,同样是写故事的,还是丁善璽编的动人(也可能是我先入为主。
●这部篇幅不小,但跟后面的云海比起来真是又琐碎又拖沓,有些地方无须展开,情节能更紧凑。所谓三女侠冯瑛出场最晚,戏份相对少,冯琳在前四分之三又实难称得上是女侠二字,倒是云海里面人到中年的冯琳更可爱。江南七侠的武力设定太不均匀,除了吕四娘甘凤池以下要数白泰官,然而白的战绩也实在拿不出手,余者简直就是酱油了。了因一人能抵师弟六人围攻,即便代师传艺,倚天里的武当宋远桥也不至于此吧。梁公写清廷故事实在比儿戏还要儿戏,槽点太多不列举了。最后陈元霸的人设及结局明显借鉴了说唐里的雄阔海。
●好久没读过武侠小说了,周末忽然来兴趣,买了一套重读,感觉还是很吸引人。梁羽生的这本书写得很温文尔雅、充满侠义关怀,不错。
●终于看完了。很长,其实并不是太喜欢这本,因为吕莹在天山系列来说实在很出戏,唐晓澜也没有什么过人的魅力,还有年羹尧 雍正把冯琳圈养起来,让我有种童车的感觉。但是看着看着随着故事渐渐的引人入胜,梁生的这部作品有很多可值得一说的有趣的东西,也渐渐看了进去,也难怪这一本的分数突破了8分。争取双休日写一篇读后感吧。
●非常平庸的武侠作品,武力值很迷,合着开场的四侠等一干人等都是小虾米,三女侠、唐晓澜练了十几年,随便蹦出来一个就可以秒他们,但终章跑了皇宫里去跟跑空地里去一样,直取雍正人头,扯淡得不行!这是部极少有的大团圆结局让人很不爽的,冲突的解决完全靠巧合,比如唐晓澜和杨柳青的纠葛。综其种种,不及金庸多矣。优点是塑造了诸多性格鲜明但也不至于鲜明到脍炙人口的角色吧
●2017-04-24//
《江湖三女侠》读后感(一):三女侠刺雍正
感觉情节不够紧凑 剧情冲突不够尖锐
唐晓澜是第一男主 可能梁老刻意淡化其的作用吧 对他的刻画较为懦弱和不够成熟 不仅表现在武功上更表现在心智和行为上
另外梁老书中固有的让情 的情节又出现了
最后为了要让唐 冯在一起 强行让杨柳青遇到了邹锡九 不过这种套路看多他的书也就习惯了
吕四娘给人太厉害 太完美的感觉 只要一出场就什么都办得到
oss的武功太差了 没有几个厉害的
书中的时间线应该有问题的吧?正史雍正死亡时57岁 在书中才当了四五年皇帝,估计四十岁不到吧
总之还行吧
梁羽生对于女性魅力的弘扬和发掘确实是许多人所不及的 确定女性的主角地位 使文章摆脱了许多大男子主义 但也多了些阴柔气息
《江湖三女侠》读后感(二):野史收集再创作+记流水账
《江湖三女侠》为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所著的武侠小说,早期在台湾出版时改名为《龙虎恩仇记》。本作的节奏基本就是记流水账,看得实在有些索然无味。最大的亮点应该就是可作为武侠小说中野史收集再创作的典范吧。梁公成功的将民间流传的独臂神尼,江南八侠等故事再加工,再结合野史的雍正夺嫡、孤女刺帝等悬案一一整合,加以诠释,该是其作品中利用野史材料最多的一部书。
另外,梁大师的多部作品都显出其贬清褒明的特质,康熙雍正无一不黑到骨髓里,本作更是达到“巅峰状态”。倒是“大明英烈”们被客观甚至主观的称颂不已。要是在清朝初年,梁公也是个反清复明的急先锋吧,现在也就只能写写那个年代的故事,一偿其大汉族情结了。
附五项全能
情节 70
节奏 65
情怀 65
文笔 70
人设 75
均分 69
总评:民族偏见的顶峰之作,行文节奏较差,野史结合创作乃一亮点。
《江湖三女侠》读后感(三):缺点一如既往,却意外算是本佳作
本作为天山系列作品之一,时间上七剑之后,讲的是七剑后一辈,以吕四娘、冯瑛、冯琳三女侠为核心的故事。时代背景上,正是康熙帝驾崩,雍正即位,直到雍正驾崩这段历史时期。篇幅不断,情节不多做赘述,在天上系列中,也远比不上白发或者云海,乃至七剑有名,不多读完以后,虽然保留了梁老一贯的众多缺点,却意外的,有不少值得称道和玩味的部分,可称的上是一部佳作了。
欲扬先抑吧,先来说说缺点。相信看过梁老作品的人应该并不陌生。本作的核心思想,依然简单直白,流于片面。江湖侠士反清复明,满清政府荒淫残暴,正邪泾渭分明。在角色塑造上同样如此,雍正帝好色凶残,杀父弑兄,卑鄙无耻,清除异己,鱼肉百姓,大兴牢狱等等,简直十恶不赦。主角方面,吕四娘圣母光环难以掩盖,武艺高强,冰雪聪明,深明大义,还驻颜有术。男性角色方面,尤其是主角唐晓澜,虽然情感纠葛不少,身世背景曲折,但性格毫无亮点,几乎可以忽略。整本书人物数量也略显庞杂,反派倒是还好,正派关东四侠、江南七侠、少林前辈、武当桂氏(这个的出现最莫名)、毒龙尊者、武成化等等,层出不穷却又过于繁多,而打斗的描写,也显得啰嗦冗长,完全可以只看段首段尾,知道个结果就行了,反正反派都是中老年人,武功已经到顶,正派年轻气盛,天赋异禀,每次交手武艺功力都比之前大有精进。
好了,说罢缺点,我要来夸一夸这本书的精彩之处了。
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一处毫不起眼的对话。临近结尾处,甘凤池和唐晓澜借着无名小卒韩七便利,潜入年羹尧大军打探,入夜出发打探时,有这么一段对话。【韩七道:“甘大侠可要小心。”甘凤池笑道:“绝不连累你们便是。”】之前对路人韩七的刻画十分简单,算是帮会兄弟,虽然害怕,也愿意帮助甘凤池。这段对话把小人物韩七心中担惊,却又不敢明说,或碍于情面或出于道义。而甘心领神会,一笑劝慰,将他作为大侠,不仅身怀绝艺,同时观察仔细,深谙人情世故的形象通过不经意间流露的淋漓尽致。
另外,本作对于反派阵营的刻画,相较正派要更胜一筹。年羹尧的功高震主,雍正御驾劳军,军令如山的表现,雍正内心的震动和表面的佯装,自始至终从当初就一直防备年羹尧,并派了因等一干爪牙监视。同时,却又嘱咐年羹尧得便利也可铲除了因等人。当然,年羹尧也并非愚忠,早早就做了准备,将儿子托付给曾静以保平安。这些情节得设计,将朝堂争斗,宫廷诡谲,各怀鬼胎表现得十分引人入胜。最后,年羹尧落得不得善终,而他得副将岳钟琪正是反戈扳倒他得重要棋子,也和之前岳钟琪的种种表现交相辉映。
如前面所说,本作的正派人物,和梁老其他作品类似,一样的无趣乏味。不过,冯氏姐妹过程中造成的不断误会,众人的错人,内心的觉醒,倒是十分有趣乃读。作为知道真相的读者来说,也会被这些误会牵动的内心痒痒,想要一直读下去,看看何时真相能够早日大白,倒是非常抓人的情节设计。
还有一个很让我意外的,是对于名儒曾静的描写。原本以为只是个并不重要的角色,没想到却写出了作者对于文人书生的气氛和失望。作为名儒,曾静一如既往的批评满清政府的残暴,希望联合有志之士反清复明。可是却将希望全部寄于军队中汉人军兵的倒戈,结果被擒。被擒之后,胆小畏刑,马上供出了许多同道。很容易让人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只会纸上谈兵,却一无是处,既不足信,亦不足取,顶多是一些欺世盗名之辈而已。
全书总体来说,我以为后半部要更加精彩,原本读到一般几乎要弃,却没想到后半部越发好看,虽然没怎么知名,反倒是意外收获了一本不错的佳作。当然,天山系列整体,因为前后人物错综,关系比较复杂,没有看过前作会略先突兀,不过并不影响阅读,推荐不要错过这本,值得一读。
最后,出海并流落荒岛,大概是梁佬的保留节目吧,倒是真的挺擅长的,云海也好,本作也罢,岛上的桥段都非常的出彩。
《江湖三女侠》读后感(四):绝代风华三女侠——读《江湖三女侠》有感
本文首发于梁羽生家园论坛http://www.yushengbbs.net/bbs/forum.php
开头的卷首词:“剑胆琴心谁可语,江湖漂泊怜三女。弹指数华年,华年梦似烟。遥天寒日暮,寂寞空山路。踏遍去来枝,孤鸿独自飞。”。“剑胆琴心谁可语,江湖漂泊怜三女。”似乎说明三人的身世类似,她们都曾遭遇过不幸。冯瑛与冯琳,周岁时,便遭到不幸,父亲被人杀害,姐妹分离,冯琳被带到宫中,冯瑛则被带到天山被武琼瑶收为徒,母亲则为尼,常伴青灯古佛。吕四娘的亲人也受到严洪逵案、曾静案的牵连。沈在宽因为涉及到严洪逵日记事件被押进大牢,吕四娘前去救他,虽然后来沈在宽身体残废,但她却不肯放弃他,不仅以太史公的例子勉励他,还悉心照顾他。后来唐晓澜因为自己的身世受到众人的误解,前去找吕四娘帮忙澄清。之前唐晓澜虽对吕四娘有爱慕之情,但经历了一些事情,对吕四娘只有尊敬、崇拜之情了,断无爱慕之念。吕四娘遂与唐晓澜、甘凤池一起去向大家说明。同时李治下山,但阴差阳错,将冯琳错认为冯瑛,两人之间发生了有趣的故事。冯瑛下山奉师之命查找《金针度世》的下落,却被他人认为是冯琳,也是引起了一些误会。冯瑛见了她的师叔唐晓澜,日久生情,慢慢爱上了他,虽然唐晓澜对冯瑛也有爱慕之情,但怕破坏礼法,仍然心有顾忌。之后吕四娘便给他开导,他也逐渐放下了。随后三女侠进京刺杀雍正,同时三位女侠的爱情终于结成果实,结局圆满。
梁老在《武侠小说与通俗教育》一文中写道:“我在《七剑下天山》里面就加上一些历史人物,但是也不能像历史教科书那样写,历史元素有两种,一种是历史的真实,是历史上的的确确发生过的事情,一些重大的事件,不可以安白造。例如《萍踪侠影录》里的‘土木堡之变’,历史事件不可以改变。另一种是历史上没有的,但很可能发生,就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写上去,称为‘艺术的真实’,英文叫做‘Higher Reality’,我的武侠小说的主角一定是虚构的,我将‘江湖’融入朝廷,但以不歪曲史实为原则。”
这本书涉及到的历史方面的背景比较多,虽是“小说家之言,不必当真”,但这也是梁书中的一大特色,不可不仔细阅读。
第十二回,李卫劝沈在宽归降清朝,沈在宽吟了吴梅村《贺新郎》中的一句,梁老解释到,这是吴梅村在病重之际,自悔失节,填的一首词。但据《吴梅村传》作者考证,这首词是吴梅村在顺治十年他接受征诏后不久所作。
但他在临终前确是对自己的失节行为感到懊悔与羞愧,他写了《临终诗四首》,录其两首:
其一
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
其二
岂有才名比照邻,发狂恶疾总伤情。丈夫遭际须身受,留取轩渠付后生。
第一首,顺治十年(时四十五岁),吴梅村接收清廷的诏书,康熙十年(时六十三岁),吴梅村辞世。忍死偷生将近二十年,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
第二首,“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自己的经历只有自己才能理解,其他的就让后人评说去吧,
《论语》中讲“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往往是临近死亡的时候,才会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纵览历史人物,远如陆放翁,其《示儿》诗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知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收复中原。近如瞿秋白,其在汀州狱中所作的《多余的话》,深刻剖露自己的内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瞿秋白。
顺便一提,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吕四娘格局太小,只顾着自己报仇而不顾天下苍生。吾意不然,我觉得梁老写这部小说肯定是参考了民间吕四娘刺杀雍正的传说,在雁北老人的《满清十三朝官闱秘闻》、 柴萼的 《梵天庐巡录》、 蔡东藩的 《清史演义》中都有提到过吕四娘的故事,梁老或许就是在这个的基础上写的,由于是二次创作,所以对于人物的塑造上也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吕四娘也就不会像《萍踪侠影录》中的张丹枫那样完美了。我猜想,或许梁老在最初创作这部小说时,所设想的结局就是三女侠联手刺杀雍正。
第十五回,沈在宽听说唐晓澜的身世“唐兄这次遭逢大变,据我看来,是外来之难易解,而心中之贼难除。”想起了王阳明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阳明先生心学思想与佛教思想亦有渊源。同时表示此时唐晓澜一行人的“反清复明”不仅仅是满汉之争了,若是如此,那么唐晓澜也是满族,那岂不是要反他自己。沈在宽有一席话道尽真谛,“百姓之所好者好之,百姓之所恶者恶之,立身处事之道,尽于此矣。”乃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
第二十三回,祝家澍想起来他之前见到过的那个又老又丑的妇人便是他一直要寻找的女子,思潮涌起。随后他叫到:“狗矢撅!狗矢撅!”,又说“解脱臭皮囊,还我庄严相。臭皮囊与庄严像原是一物。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如今方才懂得。”吕四娘解释道污秽与庄严原是对立的,可是在污秽中也孕育着新生的种子,就如每一个新的世界都是从旧的世界中蜕化出来一样。中国禅宗自六祖慧能后始有“顿悟”说法,与“渐悟”不同,它是一次性的突然间绝悟,而是顿时完全照察自心佛性,所以祝家澍在这么短的时间悟禅也就不足为奇了。
梁书中让人称道的除了有侠义描写还有男女之间的爱情描写。梁书中描写爱情的诗句更让我印象深刻,如《七剑下天山》中的“只因海内存知己,始信天涯若比邻。”《萍踪侠影录》中的“但得两心白如雪,不教半点惹尘埃。”《联剑风云录》中的“见了又休如不见,旧情只合梦中寻。”等等,所以这次也分析一下本书中的爱情描写,也正暗合本次征文的主题之一。
1) 吕四娘与沈在宽
吕四娘与沈在宽应是在吕四娘去独臂神尼那练武前就相爱了。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会觉得梁老对他们两个是有偏爱的,一个虽是书生,但充满气节;一个虽是侠女,却又饱读诗文。
如吕四娘给唐晓澜看的她作的《水龙吟》
天边缥缈奇峰,曾是我旧时家处,拂袖去来,软尘初踏,石门西住。短锄栽花,长诗佐酒,几回凝伫。惯裂笛吹云,高歌散雾,振衣上,千岩树。
莫学新声后主,恐词仙笑侬何苦?摘斗移星,惊沙落月,辟开云路。蓬岛旧游,员峤新境,从头飞渡。且笔泻西江,文翻北海,唤神龙舞。
感伤时事却笔调澎湃,充满力量。看完这首词,梁老笔下的吕四娘有点像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后来查阅资料,发现此词乃是是先生1944年所作的。
之后有沈在宽的《一萼红》
梦深幽,度关山千里,寻觅旧时游。树老荒塘,苔深苇曲,曾寄心事悠悠。只而今,飞鸿渐杳,算华年又过几清秋?东海潮生,霞峰翠拥,尽恁凝眸。
回首殊乡作侣,几同消残漏,共读西楼。班固诗成,相如赋就。闲招吟鹭盟鸥。问征人归来何日?向龙山醉与白云浮。正是菊芳兰秀,天涯何苦淹留。
据《还乡小记》记载,先生在广州读大学时,写了一首调寄《一萼红》的词寄给饶宗颐教授,也就是这首词。梁老在这首词中怀念他们俩在蒙山的交往,同时也希望饶宗颐能尽早回到广州。这首词用在此处,表达了沈在宽对吕四娘的思念,希望吕四娘能早日回到自己的身边。
在书的结尾,沈在宽吟了两句诗“但得明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这句诗出自李商隐《碧城》中的“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你若是能象水晶盘中明亮又固定的宝珠一样该多好啊!我就能与你一生常对了 。”这句诗用在此处也是沈在宽表达愿与吕四娘长相守的愿望。
2) 李治与冯琳
李治原先是与冯瑛青梅竹马的,但他下山后错将冯琳认做冯瑛,冯琳虽听不懂他说的话,但她随机应变,幸好在路途中也没产生差错。他们之间产生好感应是在山洞里,李治很照顾冯琳,冯琳看到有人这么照顾她也就不会像之前那样丢下他自己单独走了。也就慢慢生情了。阴差阳错,因缘巧合,倒也成了一桩姻缘。
3) 唐晓澜与冯瑛
在这本书里或许是唐晓澜的情感经历最“坎坷”了。
“那白兄碰见她时,一定是有一段奇遇了,要不然只凭貌美,也不能令白兄如此倾心。”这是唐晓澜疑惑白泰官为什么对鱼孃有好感时所问的话,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唐晓澜会对吕四娘暗生好感。
书中描写唐晓澜对吕四娘的初次印象:唐晓澜毒伤发作,浑身无力,但仍有知觉,给这少女挟着飞上山头,就如腾云驾雾一般,睁大两个眼睛,怔怔地看着那个少女,少女容光迫人,唐晓澜不禁叫到:“你到底是人还是山灵”。
之后他在独臂神尼那里听到了吕四娘说“以真儒之识,配侠士之义”之后,更佩服她的学识了,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唐晓澜到杨仲英那拜师学武还希望能边习武边读书了。
他在这其中填了一首《百字令》(又名《念奴娇》、《大江东区》等)的词:
飘萍倦侣,算茫茫人海,友朋知否?剑匣诗囊长作伴,踏破晚风朝露,长啸穿云,高歌散雾,孤雁来还去!盟鸥社燕,雪泥鸿爪无据。
云山梦影模糊,乳燕寻巢,又恍重帘阻。露白葭苍断肠句,却倩何人传语?蕉桐独抱,霓裳细谱,望断天涯路!素娥青女,仙踪甚日重遇?
词中描写了自身的孤寂,也表达了对吕四娘的思念之情。从词中看唐晓澜对吕四娘的感情真是“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唐寅《一剪梅》)
“纯足的友情最珍贵,有时会超乎夫妻之情,情侣之情。”这是《游剑江湖》中的一句话,用在此处形容唐晓澜与吕四娘恰好合适。此后唐晓澜对吕四娘只有尊敬和崇拜之情了,而无爱慕之念。
后他又遇见杨柳青,看到杨柳青的性格,想到她或许与《十二金钱镖》中的柳研青类似,她们性格都是类似男子,且都被娇纵,而且感情经历大多不顺。之后他遇上了冯瑛,与冯琳顽皮的性格不同,冯瑛则性格要沉稳一点。在小岛上,唐晓澜跟冯瑛讲起她的身世。冯瑛感慨自己的身世,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妹妹和妈妈这几个亲人了,所以很伤感,她紧紧依偎着唐晓澜,唐晓澜这时虽已有了爱意,但恐世俗之见,又怕自己活得不久,所以没有表露真意,冯瑛则不然,她在天山生活,不在意世俗的看法,便直截了当地问唐晓澜,唐晓澜则说他也有此意,不过话虽如此,唐晓澜还是心有顾虑。后吕四娘也来了,她帮唐晓澜化解了他内心的矛盾。“现在的习俗世法是同姓不婚,你和她又不是什么真正的叔侄,有何不可?”“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可见相差十年是很平常的事。那么就再多五年,又有何妨?” 读梁书,觉得梁书中的女子都是很有性格的,不被礼法拘束,如《游剑江湖》中的云紫萝,虽是离婚之妇,但她之后的经历与心性已非寻常女子能比的了。
阅读到最后,看到杨柳青被山洪卷走,唐晓澜觉得愧疚时,有点不敢看下去了,怕最后唐晓澜和冯瑛最后会像《七剑下天山》中的凌未风与刘郁芳一样,幸好最后梁老仁慈,让杨柳青与邹锡九结为夫妇,有情人终成眷属,唐晓澜与冯瑛最后也有圆满的结局。
写到这处,似乎应该结尾了,那就以三首诗作为结尾。
吕四娘
国仇家恨终铭记,慷慨悲歌亦一仙。
幸得人生知己意,风华绝代永流传。
冯琳
漂零身世谁人晓,率性原来为护身。
谁料阴差阳错后,竟成一段好婚姻。
冯瑛
少小远离人间世,美丽心性众人怜。
何烦世俗陈观念,只羡鸳鸯不羡仙。
李容若
戊戌年农历十二月十五
参考资料:
[1]《笔花六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本.
[2]《吴梅村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本.
[3]《梁羽生新传》,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本.
《江湖三女侠》读后感(五):梁生的开明
梁羽生是私心非常喜欢的武侠作家了。大约是因为启蒙的关系,又有童年滤镜,这次温故知新,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
梁生是新派武侠的开创者,一直觉得新派武侠最大的特点就是浪漫,至情至性、不顾一切的浪漫。可能因为新派武侠演绎的故事实在太经典了,再加上后来人的无数创作,还是小孩子那会儿的时候,觉得新派武侠的故事是没什么特别的,反而整天“为国为民”“忠孝两全”,在现代张扬个性大旗的主题下,着实无聊的紧。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高中左右。大概也是一个差不多的夜晚,坐在相同的位置上,在学生时代那本记录了无数脑洞、发现音乐和小说里很多有趣小现象的黑色A4活页记事本里,突然觉得哇武侠小说好浪漫呀~~~小龙女杨过十六年生死相约好感人呀!那时候我觉得两年都会是很久的事情,十六年?不可想象。站在现在的立场上,为了让所爱的人活下去,撒下十六年后再见的弥天大谎,其实是想让对方打消追随而去的冲动,让时间弥补其中的伤口好像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站在十七八岁的立场上,哇死前还念念不忘着对方,要他活下去,真的好感人呀!而最重要的是,十六年后小龙女居然还没有死!天哪怎么可能,真的是童话。
那时候还超级热爱青霞姐姐,喜欢她的白发魔女练霓裳。被一个武功不如自己、但却深爱的男人误伤时的震惊、伤心、绝望,继而激发出的狼女的野性,被青霞姐姐到位的演绎所打动。十几岁小女孩的世界里,哇塞青丝变白头,太震撼了!浪漫主义!绝对的浪漫主义!后来才知道,其实提前白头啊,也是有的。但是好像放在武侠小说里,剔除了那些生活里的冗余杂碎,只留下那种最赤诚热烈的情感,才显得是如此浪漫多情。
“浪漫”贯穿到了所有的武侠小说里。故事发生的地点如此辽阔,从江南到塞北,只不过是标配,沙漠雪山、草原孤岛,想象力跟着作者的笔,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飞骋。
《江湖三女侠》中,唐晓澜带领众侠救下海外称王的鱼壳后,由海路逃离,一路上见到了许多奇景,接着又因船只搁浅来到了遍布毒蛇的蛇岛,唐晓澜和冯瑛被岛上的毒龙尊者打伤以后,又被鲸鱼所救,因缘际会来到了附近同样人迹罕至的猫鹰岛。《倚天剑屠龙刀》中也有差不多的情节,殷素素、张翠山、谢逊流落到了冰火岛,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人与人之间所有的利益 立场关系这些附属的东西都被剥除了,只留下天然的属性,最终殷素素和张翠山结为了夫妻,也与谢逊化敌为友。这些是对荒岛文学最直接的继承。也庆幸两位宗师的作品诞生于半个多世纪以前,不然双方粉丝真的会掀起谁抄了谁的网络口水战。
“武侠”原本是男人的世界,不论是从任侠使气的中国文学传统,还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新派武侠的侠客,郭靖、杨过、楚留香,能想起的女侠客的名字,也必跟着一个超级厉害的大侠伴侣。这种定势思维本来也一直伴随着我,(毕竟张丹枫在心中不可超越哈哈)但是再一次地重温梁生,发现梁生实在是太女性主义啦!
梁生的作品里很少有那种让人讨厌的牙痒痒的女人。他写过很多妖女、魔女、邪女,《白发魔女传》的练霓裳,《剑网尘丝》里的穆娟娟,《云海玉弓缘》里的厉胜男等等,梁生的笔下的女性对于爱情都全情奉献,甚至能够因为爱情拥有反思精神,最终改邪归正,行事上,她们未必有不受指摘的地方,但是是不会去做有违道义的事情的。即使一些小说中的女性角色所托非人,也绝不会助纣为虐,大义始终是分得很清楚的。而对于大义分明,但性情骄纵的女子,梁生也会给她们创造成长的机遇,从而完成自我的超越,最终给这类女子一个美好的结局。比如金庸写郭芙,最大的黑点就是郭芙砍了杨过的手了,但是《江湖三女侠》中的杨柳青,她性情骄纵,但是对于是非大义,却看得十分清楚,不论如何威逼利诱,也从不屈服。后来在明知唐晓澜所爱不是自己的情况下,舍身救下了唐晓澜,而自己却堕入了急流失踪了。《剑网尘思》里的齐漱玉直接升番。起初她也因为误会师兄对自己有情,百般任性和女主作对,但是在与楚天舒相遇之后,她渐渐意识到从前对师兄那并不是真正的爱情,相反她与楚天舒同甘共苦,共同御敌,甚至在她误会楚天舒是否已经忘了自己,心有所属之后,齐漱玉也没有像以前那般大吵大闹,离家出走,真正获得了成长。两个感情中的失意者走到一起,心心相印,最终经历过等待的考验,心意相通,也是一桩很美的爱情。
相反,比起这些让人不仅不讨厌,甚至还慢慢喜欢上的一开始并不那么讨喜的姑娘们,梁书出产了不少让人讨厌甚至人格卑劣下贱的男人。楚昭南完全背弃了晦明禅师的教诲,利用师兄杨云聪的信任,屡次向杨下手;年羹尧则更是欺师灭祖之徒,弑父情节就更是屡见不鲜,康熙杀了顺治,结果又被雍正给杀了。我其实是蛮喜欢现代文艺作品里的“弑父”梗的。但是我喜欢的“弑父”梗暗含的是新生的意味,是杀死自己身体中的原罪,类似《银河护卫队》中的“弑父”,前几年是非常流行的。但是梁生的“弑父”不同,他的“弑父”出于的是对权力的争夺,是为了利益而泯灭人性,这样的“弑父”则是令人作呕的。不仅仅是这些大奸大恶之徒,正派里也总有那么一些人的行径令人不齿。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白发魔女传》中的武当派,紫阳道人死后,其余几个武当长老认为被练霓裳所伤,伤了面子,竟不顾江湖规矩,几个白发老头儿竟联合起来剑挑二十多岁的女娃儿,这样的胜利也没有什么意思。(何况如果不是卓一航偷袭,伤了练霓裳的心,也不一定会赢)于是才会有人笑言,金庸和梁羽生对待武当的态度是如此不同!
女权主义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今影响巨大的国际思潮之一。追求平等是人类的天性,也是时代的进步。尤其在中国,在几千年男性本位思想的主导下,梁生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对女性的颂扬、关爱,始终一以贯之在他的作品中,这是十分难得,而且是相当开明的。
《江湖三女侠》里,冯琳是被雍正养大的,后来冯琳从皇宫偷跑出去,又被雍正捉到,雍正给冯琳涂了守宫砂以验证身份。梁生在这里起先引用了旧时文人写守宫砂的一首词,并且少见地用十分直接、严厉的笔触直接批判,这样的所谓文雅,是对妇女的侮辱亵玩!直接揭穿披着暧昧文化外衣的虚伪下流。这样的事情不是还一直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重演吗?披着传统文化、为了女孩们的安全着想等等之类的外衣,然而嘴里冒出来的一字一句却是DF羞辱。
我们总说,现在有些人弄错了女权的含义,女权实际上是平权,而不是双标。梁生作品中对女性的歌颂也是这样,这不是顾城式的是女人我就欢喜的无缘由,不是因为他写了很多女性为主角的小说,我们就说他是很了不起的。他最重要的了不起是他在作品里构建了许多健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譬如从《塞外奇侠传》这一部开始,写了很多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互帮互助的事迹,以飞红巾为代表的哈萨克族,和以其他剑客为代表的汉族,人与人之间摈弃了民族的界限,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又譬如在《七剑下天山》中,易兰珠原本要陪义母飞红巾隐居在天山之上,飞红巾起先也很反感试图从她身边夺走女儿的天山群侠,但是后来她意识到她自己因为杨云聪的死而彻底心死隐居天山之上,可是易兰珠还有大好的人生,抗清的事业需要易兰珠,易兰珠的爱人也在等待着她,飞红巾最后反而主动下山,再一次献身于伟大事业之中。这就是我们当代所倡导的健康的亲子观,不把自己的人生建立在孩子的人生之上,也不一味沉溺于过去的悲苦之中,而要积极拥抱新生活。
说回《江湖三女侠》。起先我是不太喜欢这本小说的,但是到后来,慢慢看出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渐渐懂了天山系列行进到这里,已经是第四本了,评分上却反而超过了前作,拿到了8.2的高分。
《江湖三女侠》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主要角色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三个人,且都是三个女人。梁羽生好像很喜欢写这种群戏,比如《七剑下天山》、《女帝群英传》,从名字就能看得出来。通常来说,一部小说的主要角色只有一到两个,而在多个并行角色的小说里,如何处置好多个人物的事迹,写好人物成长的轨迹,这是这类小说的看点。
不过我不打算写这一点,毕竟我是真的发自内心觉得三女侠之首的吕四娘实在太出戏了。本书中提到,吕四娘的师父和易兰珠是同辈,天山系列前三作的人物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构建了整个天山大宇宙的基础。本书中,独臂神尼的功夫和易兰珠不相上下,也是当世大宗,这样的人总不是平空石头生出的吧?易兰珠除了有天山七侠之首凌未风的悉心教导外,还得了晦明禅师的隔世秘籍呢。首先,独臂神尼的家学是空白的。其次,和金庸的《鹿鼎记》一样,独臂神尼的出身也被写成了明末的长平公主。在《白发魔女传》中,梁羽生对明皇室的态度是很不客气的,认为他们昏庸无能,平心而论,崇祯在历史上还是试图有所作为的,然而大厦将倾,一人独木难支,然而在梁生的笔下,崇祯那也是奸诈之徒。他对农民起义十分推崇,闯王的部下一出场就是英雄好汉的气概,而后来明朝覆亡,也不怎么写南明,闯王的侄孙倒个个是少年英雄。所以,吕四娘我其实是接受不了的,觉得出戏的很。(再加上吕四娘还是谷之华的师父,就更烦了,毕竟对厉胜男有滤镜。)
想写的是另外两位女侠冯瑛和冯琳。可能因为她们是孪生双姝的关系,毕竟我对“镜像”一直有着不同寻常的着迷和偏爱。
冯瑛和冯琳生得十分相似,连母亲都无法辨别她们的身份,只凭着二人脸上的酒窝,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来分辨姐妹。她们的人生和经历也像是镜中人一般,充满了颠倒和错置,但是又前言已定。
在两姐妹的周岁宴上,两姐妹抓周。第一次二人一起抓到了木剑,意味着两人都同时也成为剑客,这正是她们最后的结局。而在第二次抓周时,姐姐冯瑛一下子抓到了钟万堂的软甲,这件软甲后来助她屡次躲过风险,甚至还救了爱郎唐晓澜一命。妹妹冯琳是抓一圈不中后,突然哇哇大哭,抓到了钟万堂的飞刀。钟万堂哈哈大笑,说要收冯琳为徒。冯琳的人生比起姐姐来,也确实更加曲折与充满凶险。她并不知道,钟万堂死后,一开始易兰珠是吩咐冯瑛去取无极派的秘籍的,但还是因缘巧合被冯琳提前取走了,二姐妹的命运正应验了当日的预言。
同日,冯家被朝廷鹰爪袭击,众人决定分头带孩子逃开。母亲带着姐姐冯瑛逃走,最后却被双魔掳去。双魔觉得这小女娃儿是个练武的奇才,于是收养了下来,又被易兰珠给抢走,带去天山收养,悉心教导。而妹妹冯琳被钟万堂带走,后来钟万堂被双魔害死,他们不知冯家实是一对双生,还以为小女娃失而复得,养到十几岁,又被雍正发现,雍正动了邪心,又将冯琳接到皇宫养大。
阴差阳错造就了她们此后的人生。冯瑛在武林正派长大,她更庄重沉稳,即使已经和唐晓澜互生情愫后,面对唐晓澜并不爱的未婚妻,也放不下女孩儿的矜持,去大胆完全地追求。而冯琳的人生动荡,她的周围充满了太多不怀好意,于是造就了冯琳机灵毒辣的性子。当两姐妹同时闯荡江湖以后,因为一模一样的容貌,加上冯琳的性格,冯琳闯下了不少祸,别人却都全将冯瑛误认为她,一方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非常的生动有趣。
而最有趣的莫过于,冯琳假扮姐姐,与和冯瑛从小一起长大的李治一路同行,最后反得到了自己的姻缘。而后,她又再一次假扮姐姐,吵上杨家门去,终于把唐晓澜和杨柳青这桩婚事说清,让他二人终于完全互通了心意。
冯瑛与唐晓澜感情的转折点是在猫鹰岛上。这原本是双魔的巢穴。冯瑛在这里,终于手刃了仇人,替死去的父亲和爷爷抱了血海深仇。双魔至死也不知道,冯家其实有两个小女儿,他们抚养长大的是妹妹冯琳,所以姐姐冯瑛杀了他们并不违背江湖道义;而起先为了逃命认他们作义父的也是妹妹冯琳,双魔依然把冯瑛误认为是冯琳,因着人性中的感情,没有对冯瑛痛下杀手,反而在临死前把能驱蛇的药丸给了冯瑛,后面间接救了冯瑛和唐晓澜一命。
孪生姐妹的命运,似乎就如同她们的样貌一样,是完全缠在一起的,也精巧地构成了本书的情节。
梁羽生的“侠”的内涵,总结起来往往有以下三个内核。
第一是一定有浪子是要回头的。而“浪子”往往分为两种。一种是分不清大是大非的,只为一些眼前的名利、情分所蒙蔽的。比如《七剑下天山》里的名字忘了,《江湖三女侠》里的方今明,《江湖三女侠》里的鱼壳,起先有人是为了名利,有人是因朋友之间的情分,走上了助纣为虐的道路(根据梁生的设定,暂且把清廷认为是非正义的一方吧),但是后来他们看清了自己所效忠的人的无耻,被群侠的道义所感动,最终看清了事实,站到了正义的一方。那些为着个人的利益而短暂聚集到一起的,也最终是会因为利字而散掉的。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眼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第二种是分得清大是大非的,但是性情乖戾嚣张,而为人所不喜的。《七剑下天山》中的石天成,几十年沉浸在被师兄夺妻夺子的仇恨中,杀了师兄之后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误会,师兄以高尚的人格庇护着他的妻儿,悉心教导他的孩子,石天成继承了师兄的遗志,同时他要孩子记着养父的情谊。以冲动造成的师兄的死为戒,在师弟辛龙子瞧他不起的时候,一心一意想唤回这位师弟,最终也感动了辛龙子。辛龙子也是这样,起先他沉浸在对武功的追求中,在被楚昭南设计利用后,被凌未风不计前嫌所救后,加入了抗清的阵线,更加为抗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人虽然曾经做过错事,但是是都可以称为侠的。《江湖三女侠》中的毒龙尊者,因身患麻风病,被世人所唾弃,从此隐居在毒蛇岛上。众侠都认为毒龙尊者不讲道理和大家打架,他被打伤濒死本就不该救,但吕四娘说是世人弃他在先,并不应该怪毒龙尊者。唐晓澜当时身中奇毒,只有半年的命好活,冯瑛为他要来了千年灵芝草,吕四娘用半颗灵芝草救活了毒龙尊者,毒龙尊者感到世间还有真情义在,不仅不再和众侠作对,还立下承诺要每年救治十个麻风病人。侠就是对自身的超越,唐晓澜明明自己能活多久都不好说了,但是他依然自愿让出救命的灵芝草。冯瑛为了唐晓澜要来灵芝草,在灵芝草能不能解半年后毒发的唐晓澜还不好说的情况下,就事先救急,心里只是一点点不舒服,还是慷慨拿出了灵芝草。吕四娘感化毒龙尊者时,并不提是自己说服了众侠,反而去突出唐晓澜和冯瑛,这些超越了人性中自私面的无私,这就是一种侠。
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浪子的回头,就是对过去的扬弃,着眼的是未来和以后,看到的是人的新生。这不仅仅是当事者的痛改前非,也是周围大环境对他的重新接纳。
浪子回头,进一步延展出的就是梁羽生“侠”的第二层内涵,就是绝不拘泥于眼前,而是始终用动态的眼光看世界。我们说,一个人、一个事物的发展阶段,在经历过蓬勃的新生阶段后,都会慢慢进入一种思维的定势。就像很多人会觉得《射雕》里的黄蓉如此娇俏可爱,但是到了《神雕》里就蛮烦人的。接受“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就是一种妥协让步,而对于要强的人来说,妥协是很难的。《七剑下天山》中,韩志邦一方面出于对凌未风的仰慕,一方面出于对刘郁芳的爱慕,顶替了身陷死牢的凌未风的身份,慷慨赴死。凌未风和刘郁芳这对少年爱人,分离二十年,二人心中皆对侠有着坚定的信仰,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很难再走到一起的。易兰珠问凌未风,难道相爱的人不可以同闯江湖吗?凌未风回答,新裂开的伤口,总得有一段时间才能够像旧伤口那样复合,或者将来可以,但却不是目前。你看,侠的理想和人的情意这二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一味不变的。不必为了“侠”而侠去固守某一种死节,但是失去战友的悲痛是真实的,也不可能会在当下立马开开心心、热热烈烈走到一起。《江湖三女侠》里,唐晓澜的师父杨仲英死前给女儿的遗言是,“如果肯改一改性子,感情兴许还有转机,如果不成,那便算了。但无论如何,性子是要改的”。杨仲英毕竟是唐晓澜师父,如果遗命要求唐晓澜必须娶未婚妻也就是自己的女儿为妻,依唐晓澜的性格,无论如何也是忤逆不了的。杨柳青爱唐晓澜吗?毫无疑问是爱的,不久后她就为了唐晓澜挡了一剑,可是感情这种事啊,毕竟是不能勉强的,所以杨仲英说,如果不成,那就算了;这不是比当下很多为所爱的诸如亲人朋友不忿争执要强多了吗?
梁羽生“侠”的第三种内涵就是不拘小节。这听起来没什么特别,侠客嘛,在我们心中,都是胸襟宽广。可是你要如何定义“大”与“小”呢?对有的人来说,自己一分一毫的亏都不能吃,这种人的“大”那是很小很小的。而梁生笔下的侠客侠义,那些“小”却是很大很大。生死能算得大事吗?算是吧,就算你不在乎自己的生死,总在乎你在意的人的生死。可你看梁生笔下,《白发魔女传》中,练霓裳与铁飞龙,前一秒还在你死我活的火并,后一秒讲清了误会,立刻认义父女;《七剑下天山》里石天成和师兄的这一段恩怨,我总喜欢。换成一般人或者一般电视剧,要像石天成那样把师兄误杀,又发现真相后,是不是得立刻以死谢罪,或者继续消沉下去,无法原谅自己?但是你看石天成呢,此后他的人生,不仅是他自己,也有他师兄。他对儿子说,以后你所生的儿子,第一个一定要跟你养父姓,第二个才认祖归宗,石天成的师兄会怪他吗?想必是不会的。江湖是有江湖的道义的,师兄甘愿与他比武,最后死在师弟手下,他心中已经有了生与死的抉择,这也不是用自己的死去惩罚师弟,而是心中生死是小事,而信仰的侠才是大义。
很喜欢本书中梁生在唐晓澜退亲这一段的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冯琳假扮姐姐找上杨家门去,没想到杨仲英竟然已死,这构成了读者的第一个意外。紧接着,唐金峰和女儿找上门来,找冯瑛报仇,杨柳青此时自然而然行使家主的权利,在把冯琳交出去和保护冯琳的两个选择中,她选择忠于父亲当时的选择,没有把冯琳交出去,这里的杨柳青让人眼前一亮。前文说过,父亲的死亡往往象征着新生和个体的独立,失去父亲庇佑的杨柳青,依然拒绝把冯琳交出去,死亡促使了她的成长。冯琳当然不肯接受杨柳青的保护,冯琳、杨柳青、唐金峰的女儿,三个辣妹子打成一团,不时还夹杂着互相不忿斗嘴的情节,真是十分有趣。唐金峰素来敬佩杨仲英的为人,不肯相信杨仲英已死,疑其诈死,竟然一掌劈开了杨仲英的棺材。意外横生的情节可以说令读者目瞪口呆,以杨柳青的性子还指不定如何炸毛呢,没想到杨仲英却早已料到唐金峰有此举,竟然在棺材中留下了一封给唐金峰的信,道明了冯瑛冯琳二姐妹的身世,试图化解两家的仇怨。
唐金峰劈了杨仲英的棺材,杨仲英也料定他有此举,反而留下手书。即是在他二人心中,繁文缛节是“小”的,死生终究不过一副皮囊,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不是吗。
这一段情节真的写得很巧妙,接着冯瑛因为担心妹妹惹祸,和唐晓澜赶到,加入战局,杨柳青为唐晓澜挡上一剑,最后堕入河中而死,一波三折,行到了这一段的最高潮,也把杨柳青的人物形象进一步推高,使杨柳青彻底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同时也为唐晓澜和冯瑛感情的变数埋下了新的悬念。
如今,我时常觉得,要多做减法,不论是追求个人的提升,大道至简,还是日常的生活,断舍离践行极简主义,多做减法,正面面对自己真实的感受,构建健康的三观,简单才会活得舒适。
当然,人性是很难超越的,很多东西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就像陈景润先生说“武侠是成年人的一场童话”,我们知道自己并不完美,也知道自己无法做到那么伟大,也十分清楚这世界能有多黑暗多复杂,但是既然在心底深处怀有对“侠”这份最高理想的向往和真挚的赞赏,既然向往,那为什么不去超越自己呢?我们当然无法改变这世界,(当然有人可以哈哈),但是总可以改变自己。做不到那些至情至性的侠客的无私全情,(一味地模仿就是堂吉诃德的荒谬可笑了),但是我们总有能够小小的、伸出手就能够触到的可以超越自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