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最高境界是先把自己修炼成圣贤,如孔孟老庄,即便述而不作,也自立德立言,功业不朽。其次是把自己修炼成烈士,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如李大钊一般悬颈绞架,犹自张望着赤旗的世界。最不济也要保持着心灵的敏感———在不能当圣贤英雄的时代,至少心智健全,感觉正常:如阮籍,至少能感觉到时代的不对头,能明白自己被压迫着是在受苦而不是在承欢,从而能有被侮辱感并觉得痛苦。其实,作为一个作家,良知有时是这样的一种扭曲的状态:在不能说出真理甚至不能说出真相的时代,至少应该感受到痛苦并表达痛苦———哪怕是绕着弯子很艺术地表达痛苦。 ----鲍鹏山
●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着篇籍。疫疠数起,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 ----曹丕《与王朗书》
●儒家为代表的文人关心人生问题,却不关心社会的生产活动。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学生樊迟问他关于农业生产的事情,他不知道,并说这是小人的事。孟子也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儒家传统下不讲生产,却大谈政治功利主义。儒家的入世态度鼓励“学而优则仕”,考科举,入仕途,为现实政权服务,同时给自己谋求官禄。有为天下的抱负,所谓立功、立德、立言,其实都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树立功名,封妻荫子,实用主义。
传统文人大多依附于政治权威,将忠君的政治实践、伦理道德境界与个人功利主义结合起来;缺乏独立的价值追求,也缺乏纯粹的认知冲动,尤其没有探求客观世界规律的传统,亦没有客观真理的观念,知识主要是一种道德认知和顿悟;少有为艺术而艺术的 ----姚国华《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修身立德最根本的是要使自己心地纯正。
●确实,他对马戛尔尼勋爵提出的问题,让人觉得他对欧洲地理的了解非常肤浅:“他问英国距离俄罗斯有多远,他们的关系是否友好?意大利和葡萄牙是否距离英格兰不远,是否向英格兰朝贡?”但是,如果乾隆能够抽时间去查询一下多年前传教士们为他绘制的地图,就不会问出这样简单的问题了。毫无疑问,乾隆对于西方地理是非常熟悉的,他甚至让蒋友仁在圆明园一座大殿的墙上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他知道欧洲出现了大麻烦,即法国爆发了革命,也知道俄国宫廷中当前的阴谋。乾隆是一个可以不厌其烦地去纠正他所看到的文字中的语法错误的人,怎么可能会假装不知道英国和俄国的相对位置呢?如果乾隆一再提出这样幼稚的问题,那么他很可能是故意为之。 ----欧立德《乾隆帝》
●太上者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人品大于做事,做事大于夸夸其谈。无所谓社会世相如何变迁,纵使乌云蔽日,是非俨然,唯此信念终将令吾心安!
●多行不义,必自毙。(隐公元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襄公二十四年)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宣公二年)
人之能曲直以赴礼者,为之成人。(昭公二十五年)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庄公十年)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风马牛不相及也。(僖公四年,公元前六五六年)
卜以决疑,不疑何卜?(桓公十一年)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庄公三十二年)
唯天所相,不可与争。(昭公四年) ----《左传》
●“漫长的18世纪”,须知这并不仅指某个特定的时间段,而是世界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甚至已经成为史学研究中的一个专门领域。……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这个概念在欧美学界被广泛认知的时间已经有20年甚至更长,也有一些论述早已译成中文,但在中国学界迄今鲜有回应者。我们仍然习惯以“康乾盛世”的传统说法,以一种自说自话的方式描述它,而没有意识到,从这里入手来看待清朝,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中国传统社会循环往复的盛衰规律来看待,才能够使我们对乾隆时代的研究有更多元更深层的理解和实质性的突破。 ----欧立德《乾隆帝》
●生有七尺多,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三国志》
●宋均立德,猛虎渡河。
卓茂行化,蝗不入境。 ----《史记》
●古代有三不朽,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人生不过百年,转瞬间即去。肉身容易死亡,精神可以不灭。你是立德、立功还是立言?
●无知者,无智;无能者,无为;立心者,立德;立天者,立志。” ----《绝品全才》
●在清朝这样一个不正式公布合法继任者的国家,权力的传承是一件可怕而又不可预测的事情。清朝的满洲统治者不像前代王朝的汉人统治者那样,自动立长子为皇储,而是以与其政治传统相近的蒙古和突厥人的方式来解决权力的继承问题:一个统治者死后,他的至亲与上层贵族一道,召开会议来决定在皇帝之子或其他男性亲属中谁最有资格成为继任统治者。尽管这种方式有爆发争斗之险,但也有利于确保领导权落入能人之手。雍正帝之前的所有清朝帝王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被推选登基的。但是,雍正除外。 ----欧立德《乾隆帝》
●人生有三件事:立言,立功,立德。立言靠天赋,立功靠机缘,立德靠一生看似平淡的坚持。 ----冯友兰《冯友兰读书与做人》
●立德于心 建功于世 ----《士农工商》
●乾隆与雍正的复杂关系或许并没有乾隆与康熙的关系那么为人所熟知,然而,雍正对乾隆的影响却丝毫不逊色于康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雍正对弘历也寄予了厚望,否则他也不会选择弘历作为继承人,或是煞费苦心地在1722年春将弘历引见给康熙。有证据表明乾隆确实可谓雍正的掌上明珠。例如,1723年,雍正作为皇帝首次主持祈谷大典(每年最重要的礼仪,正月举行,以祈获丰收),曾赐乾隆胙肉分享。这一姿态象征着雍正对乾隆的信任,也预示着皇上的抉择。当年晚些时候,雍正决定秘密立乾隆为皇储。乾隆之弟弘昼对此也有记载:“吾兄随皇父在藩邸时,朝夕共处,寝食相同。及皇祖见爱,养育宫中,恪慎温恭。皇父见之,未尝不喜,皇父闻之,未尝不乐。” ----欧立德《乾隆帝》
●从昭陵回来后,重读《唐会要》的记载,从前不明白的,现在都可以懂了。原来,当年还曾经“架梁为栈道”,“绕山二百三十步”(约四百公尺),才能抵达墓室所在的玄宫门。无疑,这更证明墓室应当是建筑在山峰顶上的。而且,在高宗朝,旧守陵使阎立德曾经上疏建议把这栈道拆掉,为了使墓室“固如山岳”。史家在记录这件事时,有一妙笔,说高宗“呜咽不许”。一直到长孙无忌等大臣,引用了《礼记》的权威,重新上表,高宗皇帝才只好勉强答应了。从此,“灵寝高悬,始与外界隔绝”。 ----赖瑞和《杜甫的五城》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儒家说,好样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立功立言立德,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说,无为而无不为,无行而无不行,无往则无不往。
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你家窗台上的花就有佛性,看看那个也能顿悟的。
●平生不求立德,只愿待人待事思无邪
平生不求立功,只盼竭尽所能善作为
平生不求立言,只望句句真言不欺瞒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 ----傅玄
●欧洲的一些作家也会赞成这种观点:伏尔泰(Voltaire,1694—1775)就非常欣赏乾隆的文学素养,他在写给腓特烈二世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1712—1786)的信中谈到了《盛京赋》,伏尔泰写道:“我很欣赏乾隆诗中透出的那种轻柔和美德。我禁不住要问,乾隆统治着这样大的一个帝国,怎么还能够有时间写出这样的诗篇呢?”但是,在看了《盛京赋》后(1770年在欧洲已有法文译本),腓特烈大帝只是淡淡地表示此诗“并非欧洲风格”。多数现代读者在这点上可能会同意他的观点。 ----欧立德《乾隆帝》
●所以,明朝有时会煞费心机地在该地区刻意培植不稳定的因素,然后再以一个维和者的面目出现在当地" ----欧立德《乾隆帝》
●【一些中国人的“六大癖好”】
一、好嫖,省去恋爱曲折,直接享受性福。
二、好赌,省去辛苦打拼,寄望当下发财。
三、好骂,省去论证艰难,立马搞倒对手。
四、好补,省去锻炼汗水,永葆身体健康。
五、好吹,省去修行立德,巧妙自抬身价。
六、好饮,省去心灵交流,快速拉近关系。
●孝心是立德之基。
●润笔看凤舞,和墨化龙飞,吐言贵珠玉,开口生翡翠。吟雪诗情热,画松翠笔娇,石以静为寿,诗乃心之声。斗室乾坤大,寸心天地宽,文心清若冰,诗胆大如天。立德齐古今,藏书教子孙,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 ----《名言妙句“四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