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本由斯蒂芬•茨威格著作,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短篇小说的合集,篇篇精彩,《看不见的收藏》《旧书商门德尔》最让人痛心与惋惜,正如作者所说“每当这样一个人逝去,随之而逝去的东西会有多少!先是因为在这个越发单调的世界上,仅此唯一的事物越来越珍贵”。《里昂的婚礼》敬佩那在战争中,监狱中,面临死亡时令人感动的爱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主人公的情感是如此真挚,热烈,无私
在薄荷英语阅读中读完了这本短篇英文小说,其实,几个月看过徐静蕾姜文的电影,当时,觉得两位主演拍得真不错,但看完小说以后,还是小说来得真切、细腻、动人!这种疯狂得变态的爱情,现实生活中屈指可数,小说顾名思义是小说,就是作者可以将某种个人偏执的观点演绎得随心所欲,也许某些确实是现实写照,比如R先生的生活观和爱情观。这部经典名著再次刷新我对某些英文语法和词汇的理解,情节紧凑,描述活灵活现,不失为英文入门级阅读好书
印象最深的是 来信里面,女主炙热而卑微的爱。她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为了他考虑,没有一丝一毫的责怪。
唯一让我感到不好的是,她利用了别人对自己的爱。大家都习惯讨好、顺从她,她也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不过,感情这种事,谁对谁错,谁又能说得清楚?本来也是周瑜与黄盖的故事。 几部短篇中,人物内心强烈的情感描写特别棒。而 来信 更是通篇都是女主的内心独白,字里行间都浸透着浓重的爱意。
就像书的标签页中引用作者的一句话:除了强烈的感情,没有什么是不朽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四):短评写不下了
一共7个故事,大多是结合当时战乱的背景。茨维格很会写独特的离经叛道的角色,几个故事主角都属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某个人某件事”。联系他最后为理想的破灭而自杀的经历,这种固执与执着也是他本人所带的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讲一个女人伟大的爱情甘愿奉献一切的故事吗?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病态的爱情,或者只能称为单恋。爱情应该是健康的美好的且不是生活的唯一,而她太偏执了所以这个故事我并没有感动,也不为她的结局惋惜。但整个故事还是要为茨威格喝彩的,从一封信慢慢引出了一个女人一生的追求,作为文学作品非常引人入胜。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主人公真的是题目中的一个陌生的女人,书中从头至尾未提及这位女主人公的名字。信的内容围绕着这个女人的幼时、少女以及为人母三个时期来倾吐对作家阿尔的深情,从暗恋到鼓起勇气与他搭话再到默默为他生育孩子,无不体现了她爱的有多卑微。
多无情的阿尔,多愚蠢的女人啊,读完全书只能默默感慨这个陌生女人错付一生的真心与期待,一生中三次相遇,两段温存,然而怀念一生,心动一生的却只有她一人,故事里的另一个人出外旅行回来 ,记忆也归于虚无。她为他生下孩子,独自抚养,不想予他牵绊束缚,为他拒绝爱慕她的权贵的求婚,就只为等待着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到来的一次召唤。而他,照旧把她忘的干干净净,如若不是这封遗书,也许他都不曾记住那个女孩儿和女人吧。
单看《陌生女人》,看到的是执拗、卑微的近乎病态的爱。或许还为女主有些许不平,忍不住想用力的摇醒这场似蛊的梦。但看完整本书,读完一篇篇故事后,我好像明白了茨威格。
《灼人的秘密》里苦苦探寻,渴望获得大人认同却被成人残忍利用的小男孩;《勒波雷拉》中对男爵忠诚的如一条狗却最终被抛弃的女佣;一生不问世事,沉溺于书本,却被俗世遗忘的门德尔......
他们不是别人,就是我和你。
付诸一生只为一件事,或者说,这唯一的意义即是一生的答案。不需要任何人理解,因为不可能有这种奢望,最终带着各自的精神支柱离开人世,仿佛所有的挣扎、喜悦、交会,都从来没发生过一样。
这是一本诉说孤独的书,这种孤独,即便说了,也好像没说一样。
或许,每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都会恋上身边的一个成熟男人,他可能是你的儒雅睿智的语文老师,也可能是那个温暖干净的邻家哥哥。只是这种爱恋,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想象中的爱情,长大了,你会发现那个时候的自己是多么单纯而简单。
这个女人,却把这份爱恋默默坚守了一生,只余孤独与灯光作伴。从一个13岁的羞涩自卑的女孩,到那个29岁的妩媚迷人的交际花。
茨威格笔下的主人公都近乎偏执,偏执地爱一个人或者恨一个人,偏执地对待身边的事,偏执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份偏执注定了他们的不幸。她在自己营造的爱情里享受痛苦与幸福的双重折磨,然而他爱的那个男人对此却一无所知,他甚至记不得这个他曾经温存过的女人长什么样。
只是那朵花,即便是转瞬即逝的,也一定很美。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八):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因为这本书的名字,一直很想看这本书,虽然不知道内容。
现在终于借到了这本书,看到的却是类似的故事。
如果是三年前,或者更早,或许我会觉得这个故事是个漂亮的笑话。而现在,我却能理解并且读懂它。只是故事到一半结束就好,倾尽半生,还是要多爱自己,多关注身边存在的人吧。
作者似乎极力想要构造一些一生只为做一件事情的人物,“荒唐”而执着的一生。可能是版本的原因,语句的翻译有些显得有点多余,一大段话一直在重复,文字的魅力反而减弱了。
感谢那个陌生的女人,很多人一生都在评判别人的故事,自己却不敢勇敢一次。事实是,我们都不够勇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九):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茨威格对语言和叙事的驾驭能力令人惊叹。在短篇小说有限的篇幅里,人物形象如此鲜明,种种情感——虚荣、嫉妒、仇恨、狂热,人物内心的冲动仿佛要冲破纸面喷涌而出,大师功力可见一斑。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本短篇合集。读过之后,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同名代表作。无名女人卑微的爱固然可悲可叹,但与其说她为作家痴心错付,倒不如归结为一个不懂爱为何物的女人错误的沉醉在自己的假想爱情中。错误的目标,错误的方法,必然导致悲惨的结局,一封长信字字泣血,到头来作家脑海中浮现的,不过是一个模糊的影像。说到底暗恋最无用。
最喜欢的一篇是《看不见的收藏》。白发老人小心翼翼捧着收藏册,失明的双眼中流露出凝神注视的神情,热情洋溢地为来客讲解蚀刻画一切可能有的细节,临别时站在窗口挥动手绢高喊“一路平安”的清新爽朗,令人几欲落泪。这是真正的收藏家,他收藏的不仅仅是古代蚀刻画,更是自己最宝贵的记忆,他的快乐不取决于藏品价值几何,而是一种对艺术而发的精神上的纯粹快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十):在爱情这件事上,她其实比大多数人幸运(强烈推荐话剧!)
应该是太熟悉故事情节的缘故,看话剧的时候一直在关注舞台展现出的张力。不得不说,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喜欢的一部话剧,茨威格的因素在里面,黄湘丽也的确能够撑起这台剧。
看过小说看过电影,独白都能依稀念出,故事的情节自不必多说。一个女人所能追求爱情的极致,为他活为他死。不懂的人说这是一种自私,懂的人知道她其实比大多数人幸运。人这一辈子最难的不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吗?无论是金钱事业家庭还是爱情,极致的疯狂与追求才不枉白活。
法语独白的开场,诉说娓娓道来。从小女孩时期白色的充满活力的短裙开始,萌发爱慕,内心悸动,如柠檬的香气弥漫整个空间。搬家前一晚的惴惴不安,伴随舞台案板上刀具的阵阵寒冷颤抖,直到目睹W先生和情人半夜回家,天旋地转。
18岁的时候还是要回到维也纳,维也纳对茨威格的意义其实也不比多说。青春时期的爱恨都还在,两年的分离反倒让其更加坚定。自弹自唱的演奏像空气中的精灵,贯穿着整场剧目,据说全部是黄湘丽的自编自唱。明媚的期待,绝望的嘶吼,无奈的低吟……人生悲喜的一幕幕在旁边上演,而能让我悲喜的只有你——W先生。
做饭那段是欢快的,孕育新生命总是让人充盈着喜悦感。食物烹煮出来的气味的确给舞台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即使再难过,味觉的美好体验会让人觉得好像还没那么糟。
极爱摄影机自拍的那段,一步步靠近桌子上的白玫瑰。面部情绪的特写诉说,让人忍不住怜惜。她在经历最后一次挣扎,她要让他自己想起来她与他的过往,最终无疾而终,这情愫还抵不上与她多年未见的门房大爷。
为了孩子拥有更好的生活,她放纵她失身,直到孩子的离去成为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红酒的鲜血淋漓,顺着舞台的弧线漂亮地流淌,她永远的失去了她,也永远的得到了他。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