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4-07 03:32: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读后感精选10篇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是一本由胡适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读后感(一):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书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中国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胡适,在读他书以前,我一直只知道“反动文人胡适之”的所谓“盖棺定论”,剩下的,就只有学生时代课本上关于他和李大钊对“问题与主义”争辩,终究还是以批判的面目出现在脑海中的。前段时间阅读熊培云先生的作品《理想国》、《重新发现社会》、《这个社会会好吗》、《自由在高处》等著作,发现他对胡适推崇备至,不由对这个已经去世近半个世纪的人物产生了兴趣,于是在亚马逊订购了几本胡适的书,《怎样读书》、《介绍我的思想》、《胡说 : 胡适的智慧》以及这本《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小册子。

  四、书中收录的《治学方法》系列文章,全面的阐述了胡适在治学研究上的方法和理论,提出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论。“大胆假设”是要人们打破旧有观念的束缚,挣破旧有思想的牢笼,大胆创新,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或解决的可能;“小心求证”即是要求人们不能停在假设或可能的路上,而要进行证明,小心的证明则是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在证明过程中不能捏造事实,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改变事实,更不能用道听途说的东西去充当事实,而是要尊重事实,尊重证据,不能有半点马虎,千万要“小心”。

  我怕的是这种不容忍的风气造成以后,这个社会要变成一个更残忍更残酷的社会,我们爱自由争自由的人怕没有立足容身之地了。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读后感(二):理想而随和

  没读这本书之前,胡适在我概念中只是宣传出来的影子,纪录片中说他反动却有仙骨道风;图书馆一排排他的书籍却显示着他无人能及的学识和勤奋。在kindle上看完他的演讲言论集《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感觉形象立体感凸显:严谨、随和、聪明,最重要的是理想中人,他不是共产主义者,但他从没放弃呼吁一个容忍的理想世界,这和他随和,和他勤、谨、和、缓的性格态度是分不开的。

  胡适先生原本是学植物学、农学的,半路转行研究文化、文学、历史,一生本着勤、谨、和、缓的学术态度几乎将学问做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集大成者,以现在的角度看,实在是太过于不可以思议。

  以前我不相信有这样一个世界,也许以后我更不相信。也许大部分和我一样,不太相信一个理想世界的出现,矛盾、冲突、容忍、和解。一切一切,才构成了当下活着的世界。我们相信经过种种冲突、矛盾、相处,世界会好一点点,也许会坏一点点,但美好的容忍世界,离我们太远。但也许就是我们不相信理想世界的到来,才无法像胡适先生那样,有着美好的品性,始终心胸豁达,包容一切,不急不慢,却严谨不弃的做着学问。抛开标签,胡适先生真是值得任何人学习一辈子的理想人物。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读后感(三):真正的思考者都是寂寞的

  在“新华文轩网店”下单这本书完全是兴致突发,打开才发现简直是一段美丽的邂逅。可能大多数人对胡适的了解,还停留在他那首《希望》的小诗上:”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或者受鲁迅影响,觉得他是蒋介石的御用文人。

  一本书我看了一大半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不愧一代大师之名,他对世界的见解如此深刻,他对学术的态度如此谦卑。让我感到自己在和一位亲切的老人隔空对话。

  (一)对待科学和宗教的态度

  他对科学的态度是”大胆假设,小心论证。“他坚持回答每个问题必须做到perfect的地步,他不赞同申尚贤”富于创造性的人,个性必强,接受性就较缓“。他认为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创造是一个最误人的名词,其实创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时的一点点新花样。最肯学人的时代就是那个民族最伟大的时代,等到他不肯学人的时候,他已走上衰老僵化的时期了。

  他援引爱迪生的话:每回我要发明什么东西,我总要先翻读以前的人在哪个问题上做过了的工作(图书馆里那些书正是为了这个用处的)。我要看看以前花了大功夫,花了大经费,做出了一些什么成绩。我要用从前人做过的几千次试验的资料做我的出发点,然后我再做几千次实验。

  他同时援引赫胥黎(Huxley)的话:如果我对于解刨学上或生理学上的一个小小困难,必须要严格地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方才可望有成绩,那么,我对于人生的奇秘的解决,难道就可以不用这样严格的条件吗?

  这正是十分尊重我们的精神上的要求。我们买一亩田,卖二间屋,尚且要一张契据;关于人生的最高希望的根据,岂可没有证据就胡乱信仰吗?

  从前人类受自然的支配,不能探讨自然界的秘密,没有能力抵抗自然的残酷,所以对于自然常怀着畏惧之心。拜物,拜畜生,怕鬼,敬神,”小心翼翼,昭示上帝“,都是因为人类不信任自己的能力,不能不依靠一种超自然的势力。现代人便不同了。人的智力居然征服了自然界的无数质力,上可以飞行无碍,下可以潜行海底,远可以窥算星辰,近可以观察极微。这个两只手一个大脑的动物——人——已成了世界的主人翁,他不能不尊重自己了。

  I fight alone and, win or sink,

  I need no one to make me free,

  I want no Jesus Christ to think

  That he could ever die for me.

  (二)对待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态度

  世间的问题决不是一两个抽象名词所能完全包括的。最要紧的是事实。现今许多朋友却只高谈主义,不肯看看事实。孙中山先生曾引外国俗语说”社会主义有五十七种,不知哪一种是真的“。岂但社会主义有五十七种?资本主义还不止五百七十种呢!拿一个”赤“字抹杀新运动,那是张作霖吴佩孚的把戏。然而拿一个”资本主义“来抹杀一切现代国家,这种眼光究竟比张作霖吴佩孚高明多少?

  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回高谈某某主义,好比医生单记得许多汤头歌诀,不去研究病人的症候,如何有用呢?

  高谈主义,不研究问题的人,只是畏难求易,只是懒。

  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的种种的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工夫。然后根据于一生的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方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这是思想的第二步工夫。然后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能力,推想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该有什么样的效果,推想这种效果是否真能解决跟前这个困难问题。推想的结果,拣定一种假定的解决,认为我的主张,这是思想的第三步工夫。

  我们应该研究中国社会的种种具体问题,用分析把具体的大问题,分作许多更具体的小问题。有什么病,下什么药。多研究些具体的问题,少谈些抽象的主义。

  研究问题所以能于短时期中发生很大的效力,正因为研究问题有这几个好处:(1)研究社会人生切要的问题最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2)因为问题关切人生,故最容易引起反对,但反对是该欢迎的,因为反对便是兴趣的表示,况且反对的讨论不但给我们许多不要钱的广告,还可使我们得讨论益处,使真理格外分明,(3)因为问题是逼人的活问题,故容易使人觉悟,容易得人信从;(4)因为从研究问题里面输入的学理,最容易消除平常人对于学理的抗拒力,最容易使人不知不觉之中受学理的影响;(5)因为研究问题可以不知不觉地养成一班研究的、评判的、独立思想的革新人才。

  (三)对待精神与物质的态度

  精神的文明必须建筑在物质的基础上,提高人类物质上的享受,增加人类物质上的便利与安逸,这都是朝着解放人类的能力的方向走,使人们不至于把精力心思全抛在仅仅生存之上,使他们可以有余力去满足他们的精神上的要求。东方的哲人曾说:

  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后知礼节。

  人世的最大悲剧是人类的先知先觉者眼看无数人们的冻饿,不能设法增加他们的幸福,却把”乐天“、”安命“、”知足“、”安贫“种种催眠药给他们吃,叫他们自己欺骗自己,安慰自己。近代文明建筑在三个基本观念之上:

  第一,人生的目的是求幸福

  第二,所以贫穷时一桩罪恶

  第三,所以衰病逝一桩罪恶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读后感(四):一语惊醒梦中人

  知道这本书是在多看上有做限免,又因为对胡适先生有崇拜之情,所以就下来看了下,看完第一篇文章对自己的震撼,对先生的敬仰之情更加严重。1918年发表的文章放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用最直白的话语,说出了非常深刻的道理,看完以后久久不能平静,每当和朋友聊起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是不停的赞叹这些文学大家思想的深刻。

  我非常喜欢胡先生的一篇文章,叫做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748460/

  每当我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这篇文章,写的很好,一读再读。

  书中第一篇文章易卜生主义中有拿一只大雁来举例,用来说明人忘了自己当初的鸿鹄壮志,错把地狱当做安乐窝,随波逐流,最终忘了自己是谁。这点也和大学生这篇文章中的观点一致。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读后感(五):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相比书名所要表达的"容忍"和"自由", 我在书中更多的看到了他所介绍的实验主义: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潜在的解决方法)-求证-问题解决. 不论是他在"问题与主义""谈谈实验主义"等篇章的直接探讨, 还是他通过自己考证<红楼梦>的过程间接展示出来的治学方法, 都在强调实践这一方法的重要性.

  在我这个理工科出身的人看来, 实验主义的过程几乎是理所当然的, 所有科学家在做的事情不过是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然后去验证假设, 他们的工作地点在"实验"室, 他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实验". 换句话说, 胡适所提倡的这种方法在现代已经成为做事的主流方法了. 然而, 我们还不具有彻底的实验主义精神和思维方式. 对于社会的很多问题, 我们似乎只是远观, 发表些观点, 让生活充满了无力和焦虑感,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因为我们能解决的事情实在是太少了.

  从胡适的文字看, 实验主义的思维方式能够让我们有更多的正能量去做好自己的事, 而不是抱怨. 我读鲁迅文章的时候, 就发现他总是批评很多现象, 但是在结尾的时候除了感受到作者的眼光犀利外, 心里总带着沉重感: 我们看到的是赤裸裸的现实, 却不知道如何从这里逃离. 而读这本书, 我朦胧中觉得胡适有种任何情况下保持积极主动的能力, 他不会把一堆问题摆出来, 控诉其他人, 而是抽丝剥茧般把这问题具体化,然后身体力行, 把自己能够解决的部分进行解决.

  有人批评他不现实地在民穷国危的年代里虚伪地做他的文史考究, 这是我无法赞同的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提到"关注范围"和"影响范围"的区别, 人们可能关注很多事情, 而他所能影响的范围要小的多. 比如你可能关注某个明星的八卦, 却影响不了人家的悲欢离合. 过度关注影响范围外的事情只能让人产生无力感, 而踏实地在影响范围内做事, 则可以不断扩大你的影响范围. 胡适正是这样做的: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个知识分子, 是个学者, 因此专注于解决他的领域内可以做的事, 比如提倡白话文. 这个举动虽然并不直接解决百姓苦难, 却对我国的教育和文化发展影响巨大, 何尝不是一种大贡献呢?

  回到现代, 有些平常人, 他们从来不讨论不抱怨空气污染问题,只是选择了更环保的出行方式. 有一些科学家, 他们从来不抱怨堵车, 而是想着如何利用自己的专长设计更智能的交通系统. 也有一群教育工作者, 不是写文章批评教育不公, 在网上引起掐架和谩骂, 而是采用了公开课的形式让每个人从中得益......

  有人或许要说这种人只能做具体的事情, 没有大智慧大眼光, 这便是没有彻底地理解实验主义了. 胡适只说这种方法, 并未限定谁去使用, 倘若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思路,则能力强之人解决大问题, 能力弱之人解决小问题, 最终总能摆脱不理想的状况. 在每个人都试图坐而论道的时候有几个起而行的人,难道不好吗?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读后感(六):批判、治学与自由

  胡适提倡一种“评判的态度”。他认为评判的态度,就是重新估定一切价值,重新分别一切事物的好与不好。不要把存在的事物当成理所当然,对于遗传下来的古训、风俗,都要根据时代探究是否依然适合,对于社会上公认的行为与信仰,要问大家公认的是否就是正确的,要问还有没有更好更有益的做法。

  由此,胡适特别强调研究问题。研究社会人生切要的问题容易引起大家注意,容易引起讨论。在这种研究讨论中,容易养成批评的态度、研究的习惯和独立思想的习惯。关于研究问题还是传播学理,胡适、李大钊等人对此有一番精彩的讨论。

  在研究的方法上,胡适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大胆地假设很重要,要敢于去分析问题,提出想法,但是小心地求证更加重要,因为假设有很多种,但是往往真相只有一个。这两句话虽然在今天看来并无出奇之处,但在当时文史哲的研究中实属科学先进的研究方法。

  再展开来说,胡适用四个字来总结治学的习惯,“勤、谨、和、缓”。勤,是不躲懒、不偷懒;谨,是不苟且、不潦草、不拆烂污,即孔子所言“执事敬”,就是小心求证“小心”二字;和,是虚心、不武断、不固执己见、不动火气;缓,是不着急,是找到了充分的证据,再根据事实下判断。

  在治学研究之外,胡适一直对自由有着极高的追求。在晚年,他强调容忍的力量,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自由主义最浅显的意思就是尊重自由,即是尊重别人思想的自由。如果不尊重别人思想和讨论的自由,如果不容忍别人的观点,必然会造成一种观点对另一种观点的独裁,必然有一部分的自由遭到限制。

  这本书里还摘录了在《晨报》馆被烧以后,陈独秀认为《晨报》馆该烧,胡适忍不住给陈独秀写的一封信。“但你是一个政党的负责的领袖,对于此事不以为非,而以为该,这是使我很詑怪的态度”,“争自由的唯一理由,换句话说,就是期望大家能容忍以及的意见与信仰,凡不肯承认异己者的自由的人,就不配争自由,就不配谈自由。”

  从这个意义说,大陆至今还未有真正的自由。大陆至今都是在容忍用自由换效率,当效率不再有如今这么高的时候,也许人们会对自由有着更多的追求,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读后感(七):我关于《容忍与自由更重要》的一点感想

  我关于《容忍与自由更重要》的一点感想

  我是第一次看胡适先生的书,可以说我应该是第一次正儿八经的看这种纯论述的文章。对于明国的学者以及历史,我从来都不是非常的感冒的。可能是儿时历史的这一段最无聊的原因。唯一比较有映像的人应该就是鲁迅先生了,但是读书年代的“仔细分析”伤透了自己的心。双十一的活动,正好看到胡适先生的书特价,处于不知名的心理,买了下来。作为某些时候的认真阅读品。

  本以为这本书,会时全文讲述自由与宽容的问题,但是拿到书之后才知道这应该就是一本胡适先生的社评,演讲和广播集。所以这个书名真的觉得有点不适合。

  我是很认真地看完全本书的。可以说这本书对我有几个影响。

  1 重新认识了那些明国时期的学者。知道了何谓真正的学者。正有了一种学之大者的感觉。因为胡适先生全文都在用自己的知识向我们表达他自己的看法,总结自己的思想。对于学习的态度,对于青年的教导,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分析,还有作为自由主义者和实用主义的推崇。讲的非常让人有感触。特别是胡适先生的行文风格让我非常欣赏。对于自己的见解一条条分析开去,让人深深的信服。看了资料我才知道,胡适先生竟然还是被诺贝尔文学奖有过提名。胡适先生是我第一个认识的学者,藉由这次的经验,应该会尝试阅读其他学者的文章。

  2 重新认识了那个年代。胡适先生主要的斗争年代应该是中华民国建立初期到抗日战争开始左右。根据网上的介绍,他是“五四运动”的支持者,是白话文的提倡者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引导者。以往总觉得那个时代是个很白色恐怖的时代,没有自由,到处都是受到迫害的人,政府腐朽,人民愚昧,鲁迅先生只能讲一个个故事来讽刺中国人,以求来救中国。但是应该不是这样的,那个年代反倒给我一种铺面而来的自由感,大量的学者在做这样那样主义的研究;人们可以在报纸上公然发表各种评论;青年应该可以在广播或者讲座得到很多世界上最新的思想理解。甚至我都感觉倒那个时代有春秋“百家争鸣”的感觉。

  于是在看完全书之后,就想把自己的一些感想写下来,作为日后重读的一些备注。

  对于学习的态度。

  胡适先生可以让我如此认真的读这本书的原因,是在于胡适先生的学习态度。

  他一再的引用“四字决”—“勤,谨,和,缓”四个字。

  勤,勤思不懒惰,不偷懒。

  学习,肯定应该是学习你需要的,感兴趣的那些东西。可以是学问,也可以是技术。我们在面对一项位置的学问识,我们应该做到勤劳这一点,搜寻各种资料来丰富自己,来武装自己,这种勤劳是以后有所获和所用的唯一基础。

  谨,谨是不苟且,不潦草。

  谨慎的,认真的面对任何一个方面。文中说到:“人生最神圣的一件举动就是嘴里说出,心里觉得-我相信某件事物是真的。”谨慎的对待自己看法并不是胆小,而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多多的求证,你所想的是否真的完全正确。

  和,和是虚心,不武断,不固执成见,不动火气。

  当自己有所得之后,肯定会对一些反对的一件有一定的否定。因为自己辛辛苦苦的作为,在他人处可能只是一种错误。当这些问题来时,我们应该有的态度就是“和”。

  缓,不着急,不轻易发表,不要轻易结论。

  凡是证据不充足或不满意的时候,姑且悬而不断。胡适先生认为缓很重要,不能缓那就不肯谨,不肯勤,不肯和了。这一点也是我欣赏先生的原因,我相信胡适先生的文章理念,至少肯定过了他这一关,才会有我们今天看到的文字。

  除了“四字决”,先生还有一个一直传播的理念-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这个理念非常符合先生作为自由斗士的这个称号。对于问题,如果没有大胆的假设,那你怎么才能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因为你都不敢想,不敢假设,不敢表达。

  那么假设之后呢?社会上应该绝对不缺那些“评论家”。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沉默“评论家”。但是先生的做法是小心的求证。我们要去自己求证自己的那些假设是否正确。我对先生对崇拜的就是这一点。鲁迅的文章按照老师的说法,嘲笑了这个,讽刺了那个,但是最终呢?就此结束。先生的文中但凡提出的问题,他必然有自己一套的想法来表达自己的解决之道。并且表达出来之后,愿意接受其他人的意见,摆出的都是一种讨论的姿态。

  讲完了态度,我们来看一下先生建议是如何运用得。

  在学习应用到事物时,我们自己应该是明白这个事情的。不可以要明白事物的名称就完事。先生分别举了“瞎子说黑白”和“聋子讲京戏”的列子。要明白一个事物,第一,应该是知道这样对于我身上的感觉,即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自由的思考。第二,应该知道我对于事物发生之后的反动。即“求证”。这个事物的好坏,好-然后呢?坏-然后呢?

  应用到思想上去。这个方面比较哲学和高深。但是应该把所有的思想和别人的知识看作一种假设,再去实验看他的效果是否正确。而不是只是一个接受者。

  应用到信仰上。信仰应该是一种公论,一种习惯。对于公论,书中这样说到:【那些不懂事又不安分的理想家,处处和社会风俗习惯反对,是该受重罚的。执行这种重罚的机关,便是“舆论”,是大多数“公论”。世间有一种最通行的迷信,叫做“服从多数的迷信”。人们都以为多数人的公论总是不错的。】这也是往往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跟着社会走,跟着舆论走。但是完全没有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解放出来,因为懒,懒得和大多数人去争;因为怕,怕和大多数人去争。世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立的人!

  书中还总结道:【教育事业当养成实事求是的人才,勿可专读死书,却去教实在的事物,勿可专被书中意思所束缚,却当估量这种意思是否有实际的效果,勿可专信仰前人的说话,却当去推求这些信条是否符合于实情】。【学问的进步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材料的积聚与剖解;一是材料的组织与贯通。前者需靠敬勤的功力,后者全靠综合的理解。】这些话都非常值得我们牢记。

  主义与文化。

  一:主义

  在那个年代,好像谈“主义”是一个很时髦的事情。世界上的国家纷纷都在变革,进步。唯独中国步履缓慢。谁都希望可以直接引进最先进实用的“主义”来求中国,是中国强大。但是正像书中说到的【主义,他的重要部分,并不在从具体主张变成象名词,却在那未来的理想】。主义都是为了这个国家或者社会更好的存在与进步而产生的,既然是理想,那肯定在实际过程中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发生。如何对待这些主义,是胡适一直探讨的问题。

  【“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冲刺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了】;【凡事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问题下手的。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的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功夫。然后根据于一生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方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这是思想的第二步功夫。然后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能力,推向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该有什么样的效果,推想这种效果是否真能解决眼前这个困难问题。推想的结果,拣定一种假定的解决,认为我的主张,这是思想的第三步功夫。凡事有价值的主张,都是先经过这三步功夫来的。不如此,不算舆论家,只可算是抄书手。】这一大段胡适先生对于主义的成型的论断再次证明了他自己治学态度--【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二:文化

  文中有好几篇文章专门讲述了【世界文化的趋势】,【当前中国文化问题】,【中国文化里的自由传统】等几个非常高大的题目。因为胡适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引导者,因此按照其作人的原则肯定会对各种文化狠狠的研究一番再做出一些总结。

  关于“新”与“旧”的取舍。

  胡适先生非常的反对一味的追求国学中的“古”。支持总结。希望现在的学者当以一种大范围的收集,整理,并总结。文化的进步在于后人总结前人的经验。但是如果我们一味的追求古,而不总结稍前者的研究,那就显得有些无谓的劳碌。

  做学问是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文化的整理与收集,可能不是一辈人可以完成的。那可以做到的就是尽量的吸收稍前学者的精华,尽量再错精华,制作索引,以便后来者。这样一代代传递下来的,才是真正的文化的精华。

  关于:文化的引入

  胡适先生认为:世界文化共同理想目标一共有三:

  第一, 用科学的成绩解除人类的痛苦,增进人生的幸福。

  第二, 用社会化的经济制度来提高人类的生活,提高人类的生活程度。

  第三, 用民主的正直制度来解放人类的思想,发展人类的才能,造成自由的独立的人格。

  很简单,这就是人类对于新文化引入时候的规律。只要是对人有利的;只要能保障大多数人的制度;只要让人觉得思想可以自由的;人们自然而然的会接受。甚至任何人或者政府都是无法阻挡的。

  主义与文化都是人类历史中最最精华的总结。用他可以解释出任何发展的规律。这才多那么多天才学者毕生都在研究的原因。但是我们在研究,使用的过程中,更加应该切合实际的社会情况与国情,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自由与容忍

  胡适先生是公认的“自由斗士”。宣扬白话文,以期望大众得到教育自由;引导新文化运动,以期望大众得到生活思想的自由;带领“五四运动”,以期望国家可以得到自由的发展。这一切都是胡适先生对于自己理念的灌输。

  而容忍这一与自由词面上有着相反意见的态度,更加被其推崇。因为他知道【自由主义的最浅显的意思是强调的尊重自由】。【没有容忍,就不会有自由。人们自己往往相信他们的想法是不错的,他们的思想是不错的,他们的信仰也是不错的:这是一切不容忍的本源。】甚至我觉得这也是世界争端的起源。每个人都抱着我是自由的想法,世间有各种各样额想法,有相似的,也有向左的。无法容忍,那就是争端的起源。

  想起《年青梦工厂》中的“终端分歧机”,道理也是一样,剪刀石头布没有太多个人的思想,在一个全封闭的环境下,才能产生一个大家都无怨无悔的结果。

  我一向非常赞同老子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种极端的自由思想。每个人活着一个无限接近,但是有互相远离的状态才可以保持身心最愉悦的情况。每个人都有这一定的自由,自由到不需要容忍,就可以达到的乌托邦世界。但是现实不可能如老子的理想世界一样的。因此我们需要容忍。

  【哪一点“我不会错”的心理,就是一切不容忍的根苗。深信自己的信念没有错误的可能,我的意见就是“正义”,反对我的人当然都是“邪说”了】

  【以前的只有是皇帝允许我才有的,现在要多数人允许才能得到。主张做的容忍右的,主张右的容忍左的,相信上帝的要容忍不相信上帝的,不相信上帝的要容忍相信上帝的。】

  【“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相信,但是我要拼命辩护你有权说这话”这一句话多么伟大!假使这世界是自由非自由之争的世界,我虽是老朽,我愿意接受有自由的世界;如果一个是容忍一个是不容忍的世界,我要选择容忍的世界。】

  文中大量的话胡适先生已经把这个观点表达的非常清楚了。如果一个人的自由是自由自在,那么怎么样创造一个人们自由但是又互相容忍的世界,才是一名真正学者用一生研究的课题。

  结语

  这本书我花了很长时间的细读,真的无比欣赏胡适先生的论点及表达。特别是对于问题的研究态度,研究方法以及一个学者的认真。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胡适先生这种哲学的思想对我自己还是有一点帮助的,对待学习的态度,可以运用在工作上,家庭上;对于文化的见解提高了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自由与容忍的说明更是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可以找到一种圣经式的指导。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读后感(八):该说是没良心,还是没头脑?

  一个租界林立、包身工遍地、洋人横行、工业基础全无,战乱频繁、饿殍遍野的悲惨国度,在一个生与死,血与火的动荡年代,把民族存亡的大义完全抛到脑后,反倒是站在亡国灭种的悬崖边上摆出一副优雅的姿态,讲究什么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玩什么小清新,搞什么小资情调,例如说鸳鸯蝴蝶派……该说这是冷艳高贵,还是醉生梦死呢?

  在民国初年的动荡岁月之中,面对着遍地的文盲和失学儿童,一片空白的民族工业,这些充满了“民国范儿”的文学大师们,心安理得地挥霍着仅有的一点儿教育经费,悠然自得地研究着历史、哲学、书画艺术之类缺乏当时中国最迫切需要坏人实际意义的“传统国学”,或者翻译一些西方文学名著,同时对落后愚昧的国民视而不见,还自诩为国家柱石、社会脊梁……这究竟应该说是没良心呢?还是说没头脑?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读后感(九):读后记。

  说实话,这本书挺low的,我指的是出版,主题和运营把整个书打造成现代救市良药,大师思维几度激荡之作,low爆了,然后封面配一张厚重学者的暖心笑容,这和小四卖的线路有区别吗?你们征得胡适同意了吗?

  爱人说看完全书感觉内容与标题不符。of course,因为这年头什么都要搞营销。

  再说内容,全书其实是胡适演讲和报刊发表文章的一个集子,跨越了四五十年事件,在这期间,非常有意思的是从书中行文的观点倾向和内容可以看到国共两党势力的消长和历史背景变化的脉络。

  想起我党在教科书里把胡适包装成自己人似的,也是醉了。

  另外,包括对老子、孔子这些传统先哲的态度也时常变化,早期抨击老子是不作为,是缺乏公民精神与自觉,到了晚期又奉其为自由主义先驱。历史所代表的一个时代与相应的社会权力只是前台的论据,今天被打倒,后天又扶起来。从这一点来看,老子也好,袁项城也罢,都无太大分别。

  现在有些人在讲说胡适不是大师。我也注意到胡适从康奈尔转哥伦比亚后直接变成博士并迅速回国这个“天才”经历,经查证后看到当时的确没有取得博士学位,但他九个月就写成博士论文初稿我们这些学渣也是不能比的。我不敢妄下结论,但他绝对是学贯东西的大学者,他更像是个现代人,在西方的哲学认识论、方法论和政治理念指导下,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自然是站高了一头。然而,政治与革命斗争是诡谲险恶的,而今历史书上,我党和胡适亲的好像亲兄弟一样这还不是明证吗?乱世的中国需要这样一个伟大的搬运工,于是胡适出现了,分了一杯历史的羹。

  突然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更喜欢袁世凯这样的人,因为袁世凯是在历史夹缝中顺势而上,摸爬滚打并开创了真正的时代。而类似胡适这样的学者,只是一个“需要”罢了,袁世凯是无可取代的,他的所有作为都是铭刻个人烙印的,然而胡适只是个偶然之中的幸运儿罢了。

  历史还是一场戏来着,上位者才有说话的权利。反面例子和鼓吹者怎有还手之力呢。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读后感(十):什么是自由

  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不可容忍!!

  当然并不是在吹牛,心理上是这么觉得,而行动上完全不是啊!

  有些事,还是很窝火的忍着的!

  我也多么想自己是一个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女汉子,下面一段对话,让我不得不认清现实:

  女:听说,最近很流行女汉子这个词?

  男:那是你们女生之中,我们男生之中还是流行女神的!

  所以,我有时候也觉得,霹雳性格或许不适合女生,因为我个人也不喜欢暴躁!!

  话扯远了,先生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我只是挑选章节看了一部分,简单说两点评论。

  1.易卜生主义中的爱情

  2.自由于你我

  不能高估爱情,低估人性!

  我们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世界里,在自己的心中流浪,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因为都是在尘世中讨生活,所以不得不沾染各种无可奈何。

  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中批判了《玩偶之家》中的郝茂尔,觉得他自私自利、依赖性、奴隶性、假道德、怯懦没有胆子。

  我同学说,对于郝茂尔,他知道自己要什么,该怎么做,他做的是对的。一个人只有真诚于自己,才能真诚与别人。

  昨天看了一句话,“那不过是你的投射而已。”举一个例子来说,你的男朋友对你说:“你不爱我”,哦,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理解,有人对你的男朋友说过这句话,他感觉受了伤,所以在你这里受了同样的伤,他要投射在你身上,这句话还有一个意思,“你不爱我”=“我也没有在爱我自己”。我这是在择心自食吗?

  胡适和鲁迅有一点最大不同,鲁迅太刚烈,胡适很温和,上面的那一段话,纯粹是从鲁迅的眼光来看的。

  所以,我觉得择心自食的痛苦,我也不反对郝茂尔这种人性,每个人从小经历过的事情不同,所做出的心理反应也不同。如果从胡适的温风来看,那是他的做法,我给他自由。他一定有他心理受伤的地方,所以才会做出这种事情。更何况我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揣摩他,这便侵犯了他的自由。

  还有,先生的容忍并不是指,高于对方的原谅,而是平等的尊重。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我们生来就是追求自由的,可是很少人真正的理解过什么是自由。

  我觉得,虽然自由只有一样,但自由的理解有千千万万。

  虽然自由的理解有千千万万,理解自由的境界又有千千万万。

  终极自由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但我想说一说现在的感觉。

  自由从来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有什么就有什么。

  也不是在了解了一定环境的规则,在其中游刃有余的活动。

  也不是抛离现实的形而上。

  有时候,反而觉得是,看破了一些世俗的潜规则,违背潜规则的潇洒。

  例如,结婚必须买房子,例如,必须上大学(至今都有些后悔大学四年很浪费,但如果你在大学中没有珍惜时间,倒不如到外面走走看看这个世界的样子)

  说了这么多,究竟也没有说出什么是自由,但如果容忍了,在自己心中有一个谱,就有更加相对的自由。

  自由究竟是什么,谁知道呢?或许做到真正的容忍就知道了。

  随笔写下2014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