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3-11 12:28: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精选10篇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是一本由许燕吉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一):时代中的人,我们都是如此

  这本书,从两年前就曾看过,只是没有读完,读的是其中一小节,记录她在香港的日子。

  最近,我又把kindle充上电,发现这本书还在kindle里,于是又读了起来。小时候语文课里有许地山的“落花生”,忘了讲的什么,只记得母亲把花生做成各种吃品,坐在书桌前的我就记住了,炒花生、椒盐花生、煮花生,还能做成什么花生呢?花生饼,花生酱,还有裹上面糊糊的油炸花生米。

  凭着自己的想象,我对那篇文章印象很深刻,还有一篇小学时学的文章,大意是奶奶带着孩子打槐花,槐花也是用来吃的,这篇我也记下了。

  因着“落花生”,这本书一出版便读了读电子版,平实的记述,香港生活中陆续出现的大人物,印象很深刻,可能我下载的是个30%的阅读版,只读了一点。

  直到今年,时隔两年,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我想我会把许地山和许燕吉记上很长一段时间。

  许燕吉的外祖父是周大烈,早年与陈叔通、姚华一起留学日本,陈寅格的私塾教师,父辈是台湾许姓大宗族,书中提到了很多近现代名人,像齐白石、陈寅格、胡适、吴晗、以及一些国民党要员,书中提到一个小点是母亲周俟松的有位女同学成为国家领导人,就指得是周恩来的妻子周颖超,她在北京的五娘住在现在的海淀区双榆树西里,之前我住在海淀时,常常路过这个地方。

  她在北平出生,后虽父母去了香港,在香港度过了短暂快乐的童年时光,8岁时父亲病亡,后日本入侵香港,和哥哥母亲逃到内地,回到湖南老家,解放后又随母亲回到南京。母亲落户南京,大学时她和哥哥考入北京大学农学院,学畜牧兽医专业,整风运动因信封天主教被判六年有期徒刑,流产过一次,第二个快生产的胎儿死于腹中。第一任丈夫与其离婚。

  期满结束,仍背着反革命的帽子,主动进入劳教所改造,在狱中遇到相爱之人右派分子吴,后出狱嫁给农人老头吉庆。自此没有自己的孩子。

  从衣食无忧出没贵族别墅与国际学校,到抗日战争中随着难民逃亡,再到短暂的和平时期,再到宝贵的大学时代,再到黑暗的文革时期,许燕吉的经历不仅仅是整个时代的映射,也是这个时代下很多和她类似人的命运悲剧。

  曾经也读过郑念的《生死上海劫》,季羡林《牛棚杂记》以及其他有文化大革命细节的书,不能那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因为历史总是在重复上演,即便我们现在是文明着的,也有将来会人性大倒戈的时候。只是觉得那个时代太富有戏剧性了。

  很多人的青春年华就在监狱里度过,甚至当时就在人心扭曲的时代里结束了一生。不由得唏嘘感叹。成片成片的人被饿死,无数无数的人被活活整死,有时候从经过跳广场舞的老年人,路上走过的老年人,真想拉着他们一道回去看看,是否能在那个大时代中坚持自我的良心。

  很难能可贵的是,许燕吉一直没有变过,也许因为她大大咧咧,性格开朗,但是你从她的书中又会发现她其实并不是大大咧咧的人,而是很细腻的人,能把很小的场景还原的很细致,最真挚感人的文字,其实并不需要什么技巧和手法,如果能够把心中所想直接抒发出来,真挚,简单,已经算是绝好的文字水准了,像老舍。

  自始至终,许燕吉都坚持着她自己的本性,虽然嫁给了老农,虽然没有自己孩子,虽然一辈子和农畜牧打交道,虽然人生最好的年华在监狱里度过,但无论她走到哪里,人生处于哪个环境中,她都能赢得身边人对她的喜欢。

  这本书读完后,深深的感触是,要做一个时时伸出手去帮助别人的人,也要有所喜欢的事情与追求的事情有所倚靠,无论在哪里都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像季羡林在文革期间利用看门的时候还翻译了大批梵文书籍。

  如果许燕吉的故事能拍成电影,也相当好看吧,香港、重庆、湖南、南京、北京、石家庄、陕西,整整一个时代的故事都可以讲一讲了。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设置】障碍】局限】悲苦】,也有它的所幸,早生的人并没有多么悲惨,晚来的人也未必有何幸运,反正大部分人都会死于一事无成。但相比饥饿天灾人祸战乱,太平年间我们还是幸运得多,看到过曾经年代大批大批的死亡,我们更需要去思考如何不白白度过这一生。

  所以,一切苦难,要来就***让他们来好了,没什么好怕的。

  ————————

  十一

  祝好。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二):我希望……父亲不要走,我也永远不要长大……

  许燕吉是我父亲、母亲及我的各位养育者的同龄人,在我幼年的时候,长辈们直爽的性格、果断的行动和无处不在的“嘻哈大笑”,常常令我羡慕不已。当我以一个10岁以内的沉静的孩子的眼睛、心灵与他们相处的时候,我知道我们在同样的环境里,情感、情绪的丰满、流畅程度完全不同。他们开朗外向,随时从亲朋好友的相处中,得到一段回忆的、现实的快乐。几句话,大家都心领神会,拍掌、拍着大腿,欢闹着痛痛快快笑起来没完。我呢,好像那时候就是个小大人,我知道“懂事”是一个孩子的本分;懂得快乐与痛苦之间有巨大的落差,所以,我不随意流露我的喜悦;我还知道,表达有时就是招致没完没了的责备、唠叨的开关,所以我懂得把想法留给自己,小心回避有可能回避的打击;我明明可以为自己辩白清楚,但我选择低眉顺眼,因为我知道,我越是有理,大人越生气,这生气就是我的灾难;我当然更知道,大人们的灾难本身已经多到应接不暇沉重不堪不可胜数了,这就是我无数次被冤屈的根源。我的寄养身份也支持我的沉默:给了我吃的穿的用的,我可以去上学,惹大人生气,是我的耻辱。我那时不断激励自己的,是未来一丝不苟的感恩报德。我默念这样的心意,无声地安慰困境中的我的抚养者。我的童年是严峻而刻板的。

  捧读《麻花人生》——我更喜欢这个书名,我像小心捡拾起那样一段光阴,努力走进我的长辈的内心深处,与他们做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完成一次童年未能修复的成长扭曲,释放积累至今的心理负担。因此,在这样的阅读需求的主导下,我不免有些失望,不免有些不能尽兴,自然也与自己的想法交织扭结。惊悉这本书的作者已经阖然长逝,心里疼痛的黑洞,不免旋转起来,迫使我努力表达我想要表达的一切。

  像许燕吉老人一样,我想在童年的我不能欢笑的年代放声大笑的我的长辈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那些欢笑和快人快语,那些不计当时艰难处境的内心的情趣和乐观豁达,来自童年的丰厚的情感、善良和爱的滋养。我想《麻》这样一本书,是能够支持我。作者说:“父亲养育我只有八年,而他给我的精神财富,让我享用终身。”这句话,不过泛泛而谈,作者在《童年》这一部里描画出的顽皮、混沌的“小妹子坏透哒”,才把这份精神财富,充填了人性的内容。那些历经80年风霜雨雪依然流淌在作者笔下,温暖鲜活的爸爸的点点滴滴,是那笔精神财富的恰当的简笔画。就像我的亲人常常说他们那些年的欢笑在外人看来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他们的秘密,在童年的时光里。

  爸爸,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同时又成为教育者的作家。于是精神财富,不仅仅是爸爸作为作家的几篇文字,而且是爸爸支撑起来的全家物质精神社会生活的全部。那时候,童年的她,见识过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姓名过程的人和事。在懵懂无知的年月,就品尝了世界上最有质量的亲子交流。衣食无忧的安居乐业,和睦严整的家庭生活,这所有的一切,使童年的许燕吉,活在中华文化最有生命力的人群中间,汉语文化一切的积极和力量,都融化在爸爸这个身份和精神意向里。他是神圣的,他是温暖的,他同时还是大爱无边的。他的身影活活泼泼的与孩子们笑闹在一起,他的爱在“我童年”的日月里,行动着、讲述着、打闹着、幽默着、互动着,有时也威严地责打着孩子。那样一个有力量和博大地呼吸着、欢笑着的爸爸,才能有一个不需要早早“懂事”,不需要为了未来的痛苦而牺牲当下的快乐的孩子的童年。一个人需要多少爱才够呢?从《麻花人生》的经历来看,有这样一个爸爸、一脉文化和一片天地,八年,就能为一生注入全部的“乐观豁达”。

  爸爸留下的文字,自然作为永久的生命源泉,浇灌着这个生命。但,这个遭遇不白之冤、遭遇丧子之失、丧失生存尊严依然爱着她生活周围“可爱”之人的一个生命,无疑从她的生命历程里,淘炼出她独特的生命尊严。

  我为从作者的字里行间读出这些尊严而心满意足。

  作者在生命最屈辱的年月里,与自己的骨肉失之交臂,这一失,就是骨肉血脉的永久的缺席。那些痛,特别是随之而来的铁窗、离婚和遥遥无期的“耻辱烙印”之痛,被她留给了自己、留给了那从父亲那里汲取了广度深度和厚度的心灵。这就是封底上:“你可以有几个10年、20年,而我,就只有一个80年……”的注释吧,她把属于自己的痛,永远封存在了那些黑暗的时代里。她在经历了人生打击以后,才关闭了说和力争的权利,在从最低谷努力活出来的期望里,才学会察言观色、体察每一处可以置自己于死地的人和动机,才懂得要躲避、要压抑,才知道正义无论怎样光明正大,斗争哲学之下,自己也仅仅是螳臂。然而,与童年带来的博大胸怀相比,这一切,不过是那个年代、那个处境之下的权宜之计,这些向“恶”的妥协,不过是对自己真挚人性的短暂遮蔽。

  在这样的曲折之下,凭借她以往的生存信念,在更多的篇幅里,流泻在文字里,我们读到:她同情那些“人”,那些有各种罪名,但是生育着、劳动着、呼吸着、哭泣着以及期望着的每一个她遇到的“人”。她更是把她生命里的温暖,在那个寒冷的年代,给了一个个弱小的生命“小八怪”、大大小小姓“犯”人的孩子和 “科科”——她的儿子。假如爸爸给了她一个见识和心胸淳厚有力的童年,那么从这样的童年走出的人生,则洗涮了黑恶人事给予她的一切卑微。

  罪名和耻辱,都是他人“赐予”的,唯有尊严,是每一个人用生命写就的。无论你将经历什么,这些个无言的行动和内心生命力,都是每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格留在天地间的一首诗篇。这就是这部苦难人生哀而不怨深厚的精神魅力吧。我知道,有几千个几万万个许燕吉,没有留下文字、没有留下知情人的传颂,来了,又屈辱地去了,那些活在他们身心里的美德,也淹没了。一个许燕吉,或许就是千千万万个有尊严者的雕像吧。在滚滚的红尘中,我们感谢落花生的女儿,以她简笔画般的凝练,为这样一群人,勾勒了一个概况。当然,我们也深深忧虑……

  许燕吉的80年人生,离我们远去了,我祝愿承载许燕吉幸福童年的爸爸们健康长寿!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三):命运的造化,时代的注脚

  听闻这本书是在一个微博的读书推荐中,听名字很好奇,尽管没有怎么读过落花生先生的书,但是作为书虫的我还是凭着好奇心找到了这本书。

  很奇怪,这本书在豆瓣里的评论很少,对于这本书,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更没有看过,甚至豆瓣上没有它的评分。带着好奇心,我走进了许燕吉女士漫长、跌宕、而又充满黑色幽默色彩的大半生(因为许女士还在世,所以不算一生)。

  历史太过漫长,也太繁杂,很少有人能够读懂,读透。

  而透过一个“小人物”的经历,我们可以领略她所在的那个大时代气势磅礴背后的卑微简单。

  本书有两大特色。一大特色是故事性很强,基本以许女士的生活经历和时间推进为主轴,中间会些许穿插一些人物未来的生活动向。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语言基本以类似口述为主,文字朴实,简单,但极具震撼力。短短数语,就能够将大背景勾勒出来,也能让人如临其境。就好像一个安静的下午,在南京的某个院子里80岁的许女士和你坐在梧桐树下,品着香茗,讲述她那漫长曲折坚韧的一生。

  读本书的最大感受就是:人的生命力是如此的顽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许女士都是坚持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即便是时代“坏”了,她也坚决不做坏人。在逆境中,坚持自我,在顺境中,感恩社会。

  另外, 文中有几个章节是我最喜欢的,就是许女士在杨凌官村的那几年。因为,我的大学的母校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就是文中的西北农学院,而官村就在母校西北的4公里左右,印象中我好像还骑着自行车去过。

  简单的文字,往往有着力透纸背的能量。本书做到了。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四):时代的无力感

  许燕吉的《我是落花生的女儿》真好书也。自高中读章诒和先生《最后的贵族》起,即培养了对口述往事的兴趣。这么些年,印象最深的包括章诒和的《那样事和谁细讲》、吴学昭的《听杨绛谈往事》、何兆武的《上学记》、齐邦媛的《巨流河》等等。有友怪曰:年级轻轻,总归是应该向前看,为何总是纠结于往事?熟不知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太过猛烈,以至于忽略了大量值得追念思考的历史碎片。我们习惯于太多历史上的宏大叙事,但对于个体的命运往往关注不够。章诒和系列着力于大人物们在民族整体性狂飙年代的飘忽命运,有纪传体的性质;而许燕吉的叙事更多地从个人经历出发,依据年代累进,层层展开;大人物和小人物对于各自命运顺适或抗拒的方式毕竟有别,但终究都不可避免地湮没于时代的洪流中。一些零敲碎打的感受,满满的都是一种残酷年代的无力感。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五):一部时代的苦难史,一部个人的人性史

  两天时间看完全书,从农大毕业后工作开始看起,看到书末后,从头看童年及逃难的日子。

  1933年出生,一直在逃难中长大;8岁父亲去世;25、6岁开始,监狱呆了11年(1958-1969);为生计,嫁给了一个朴实的农名(1971年);80年代平反恢复工作,和“老头子”相伴一生。

  书中描写了大量的细节,特别是对监狱、农村的描写,以及作者对人物的观察。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相对照,会感悟更深。加上年前看过董时进的《两户人家》,和此书都是个人自传。

  在历史洪流面前,人显得太过渺小;同时,人性的温暖与价值取向,在书中一展无遗。如果说人要抱怨,作者许燕吉女士有太多的资格,而书中看到的更多是对历史的记录,从小人物的生存史,看到时代的变迁。

  特别感动的书中对大量老师、保姆的描写。作者基本上是解放前完成基础教育阶段。那时的初中、高中老师,很多都成为了后来的大学教授。而且还描写了那时政府高官的小孩子,和大家的小孩一样上学。真正的教育家,是让人在忘却了所有知识后留在血液中的部分。

  只想说,这部书值得收藏,值得一读再读。甚至值得作为我们的语文教材。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六):那个时代

  民国著名学者许地山的女儿。1941年父亲许地山猝死于香港,这一年许燕吉只有八岁。不久日本人占领香港,母亲带着许燕吉及其哥哥逃往内地,辗转漂泊,流落于湖南、贵州等地。

  建国后,许燕吉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随后在反右斗争中被隔离审查,入狱6年。期间,孩子夭折,丈夫与之离婚。1969年,她被疏散到河北一个极为艰苦的地方,竟为生活所迫,嫁给陕西一位老农。1979年3月平反,回到南京。

  看着内容简介很让人感兴趣,觉得经历了这么多年,这么多动荡的传奇女子会有什么让人触动的经历和文字留给后人,书的封皮上写着:一本需要哭着看的个人百年史。实际上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感觉是,论苦难她不是最苦的,论观察和记录,她也不是最细致的,论人生经历,她也不是最具有突出性的。不过确实有些东西也是值得思考的。

  作者从童年、颠沛流离、动荡年代、禁锢的年代、广阔天地。这几个阶段来说。

  作者是民国名学者许地山的二女儿,因为许地山笔名是落花生,所以本书编辑估计是为了书籍的畅销将原书名麻花人生改成了现名,实际上看出来这仅仅是个噱头而已。

  童年的作者出生在北京,小时候去了香港,一直到长到十岁香港被日军控制,举家回到大陆,在此之前作者父亲许地山已经病逝在香港十年49岁。关于童年大篇幅的都是作者家境还不错时的事情,可能又是年幼,记忆并不完整和生动,读起来让人感觉不到代入感,并不十分吸引人。书中38页,作者和哥哥在医院门厅玩耍,看到一辆车载着一位被炸断了双腿的人,这对于年幼的她来说是恐怖的画面给她造成了负面影响,以至于这让人受惊的画面困扰了作者数十年的时间。读到这画面让我想起齐邦媛的巨流河里也有类似的事件,齐邦媛是小时候身体不好住院时被医院的病态环境刺激到,导致作者一看到洒在地上的石灰和闻到消毒水的味道就会心有余悸。

  作者对于学生时代的描述并不引人入胜,这一方面比起齐邦媛的对学生时代的描述可是差了许多,还有关于作者恋爱的记述。读完巨流河印象最清晰的也就是这一段了,而这本书并不是。

  作者考上了刚组建不久的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听从国家分配,被分派到河北石家庄奶牛场。那时候都是忠心的听从国家安排,去哪里都没意见,个人绝对服从集体,服从组织,甚至只绝对服从党而不是国家。作者志愿选择是现场工作,也就是与动物牲畜打交道,因为一位学长告诉过她,和牲畜打交道是最可靠的,你对它好它一定对你好,比和人打交道好得多。动荡不堪的国家让人与人的交流都成了不容易的事。

  作者大学时看到国家正在开展的三反运动,一段话的记述是:共产党的目的是要消灭私人资本,这运动就是削弱私人资本,并不拘泥于有没有偷税漏税。话说的直白而有预见性。共产党搞这种不光彩的事倒是有历史了。那时候思想特别进步的人在现在看来只是思想太左而已。思想不应有什么对错,对于一个时代来说尊重思想的多元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1957年党又要号召大家帮助党整风,事后看来,不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这只是一场引蛇出洞,是一场拙劣的,让人不齿的行为。实际上看确实很多人上钩了,不善良的人利用你单纯的思想来让你受伤,就像农夫与蛇。作者和当时的单位领导周场长有过一段对话,总的意思就是作者对于之前单位犯过的错误,对于错误斗争,过分处罚的人提出疑问,从场长的回答来看,是可以代表一个党了:一切对于清白的人的折磨和误判,对于人格的侮辱都是由于具体执行人员的思想觉悟不高造成的,领导干部并没有胶他们那样干。总之一切责任,党是不相干的。简直是混账逻辑!

  之前作者对于加在自己身上的欲加之罪,毫无逻辑的入狱服刑都不十分抗拒反而抱着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回到纯洁的人民队伍,为人民服务而努力。这是一种天真的想法,残酷的现实是最好的解答者。政府会对犯人实行人道主义,可是政府也会让人失去救援机会活活等死,能接收到人道救援只是运气好而已。也许毛病并不在政府,而实际上的幕后推手政府却是逃不掉干系。无须辩解。

  第四部有一节,不同寻常的入狱经历。介绍了几个故事,手法有些像夹边沟记事。

  善良的尹书金,尹书金被捕判刑时才17岁,家在冀中农村,没有上过学,困难时期家里揭不开锅了,想尽了办法,没有办法,母亲把她嫁给了一个富农的儿子,比她大了十几岁,母亲对她说:你到丈夫家能吃饱饭,咱家得了他家的彩礼粮,你爸爸还能活。对于一个尚未发育成熟的女孩儿,这婚姻会给她造成多大的影响?没人去关心。卖她得到的口粮也并不能救活她父亲,父亲还是去世了。她逃回娘家,母亲一番抚慰还是让她走,对她说,闺女,你要忍着些,你回来家里也没有给你吃的呀,回来的次数多了母亲嫌弃她,狠心说,你再也不要回来了,除非你男人死了。他跑去父亲的坟上哭到昏天黑地,回去的路上心里都是那句:除非你男人死了。男人没死,他进了监狱,判了七年。进了监狱,孤苦无依,刑期到了之后更是无依无靠,未来的路真不知道向哪去。读完这个故事,没有谁心里不是沉重的,事件能怪谁呢,怪她没有文化犯了错误?那么给她犯错误煽风点火的时代和环境犯了错误怎么没人去管呢?

  让人能崇敬,能怀念的人不是充当上帝强制改造的什么人,而是心中真正有信仰的人。

  精神病人说错了话,被枪毙,死了还要向家人收取五角钱子弹费。让人想起了张志新。

  作者出狱后,运动还是一场接着一场,她在狱中与那软弱的丈夫离了婚,出狱后也没办法跟心仪的人在一起,没办法只得选择了武功县官村的白丁老人,兆庆。这一段本不会有什么交集的两个人组成的婚姻,就在国家这个特殊的媒人操办下办成了,喜吗?悲吗?

  多年以后作者已经得到平反,这能平反的机会也是她偶然得来的,看来正直的时期也有不那么正直的人。虽然恢复了名誉,但是她并没有选择与老头子分开,年已过半半百,人生能有相扶持的人走完一段路,也属不易了。这也决定了作者一生的波澜不惊了。

  作者只生育了一次,由于环境恶劣,还是还未出生便已死去了,这是作者的唯一一个孩子,到后半生只留下了一个养子,还是兆庆与之前的一个悲惨女人所生的,这一段故事作者用了单独一小节来陈述。那一段时代,只要说得出来的,都是一段悲剧。

  一支笔足以让手上沾满了鲜血的刽子手留在历史上,罄竹难书。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七):落花生的女儿许燕吉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是民国著名学者许地山的女儿许燕吉写的回忆录。

  许地山笔名落花生,以短篇散文《落花生》为大众熟知。许先生英年早逝,许燕吉8岁就没了父亲。许燕吉在《我是落花生的女儿》的前半部分叙述了她和哥哥由母亲辛苦抚养,香港沦陷后辗转广西、湖南等地读书成长,1950年考取北京农业大学,成为49年后的第一代大学生。

  许地山生前教育子女要做朴实有用的人,许燕吉选择了畜牧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石家庄的农业试验站从事养牛工作。但是,那个年代无人能逃离政治运动的漩涡,饲养场里也有着翻云覆雨的风雷。在上面的不断鼓动下,正直开朗的许燕吉当了一回出洞的“傻蛇”,真诚地向组织提了几条意见,再加上她曾经信仰过天主教,毫无意外地成为右派外加反革命被投入大牢。腹中孩子难产夭亡,新婚的丈夫与她离婚。如许燕吉所说,“人生的命运如拧麻花”。她躲过了日寇轰炸,却躲不过残酷的政治运动。也许是家庭教育和开朗坦然的性格,也许是宗教信仰的潜移默化,许燕吉没有被压垮,她在狱中积极劳动,处处与人为善,如修行般地度过了6年牢狱生活,又在监狱就业度过了5年附加刑。

  生活的麻花继续拧下去,河北省第二监狱疏散就业人员,许燕吉不得不下放农村落户。极为艰苦的农村生活让单身的许燕吉无法生存,她被迫选择远嫁陕西关中,与一位大她10岁目不识丁的农民组成家庭,过上普通农民的生活。文革后,许燕吉获得平反摘帽,落实政策到县城工作,后又调到南京的农科学院工作退休。

  上世纪中国风云变幻,无人能逃脱时局的裹挟,1949年后大陆的人们更是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 正如许燕吉所写的那样:“生活在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说不清有多少人身不由己。人生被历史的巨刃割得七零八落,如同摔碎在地上的泥娃娃,粘都粘不起来。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许燕吉没有可以大书特写的多彩人生,生活的脚步刚迈出便被戴上镣铐开始姓“犯”的生涯。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的语言平淡,琐碎,家常,在这些坦然朴实的叙述中,能感受到她努力活下去的倔强和智慧。她不但写了自己的人生,还对周围人和生活做了细致而生动的记录, 人性的扭曲和挣扎,政治运动的残酷和荒诞,普通人生活的贫苦与忍耐, 是对仅仅几十年前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的真实记录。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那些狱友,有把牢狱生活当做修行的修女,有因愚昧而被陷害的农妇,有因饥饿掐死自己孩子的母亲,也有猥琐低劣的一贯道道友。。。。。。许燕吉的记录让我们窥看到1949年后大陆监狱里劳改犯们的状况,在看似平淡的娓娓道来中有着惊心动魄的力量。

  许燕吉的命运是上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一个种类——早早地被划成右派失去自由,牢狱生活把他们与外界应接不暇的政治运动隔离,已被贴上姓“犯”的标签避免了更加猛烈的冲击甚至折损生命。但是,他们也在沉重的劳动改造中被耗费了精神和智力,流逝了人生中最好的年华,阉割了生命的种种可能。

  我会自然地将许燕吉与《巨流河》的作者齐邦媛进行比较。同一大时代背景下两人有着类似的成长经历,但之后的正反时局又使两人的命运轨迹分叉背离。年长9岁的齐邦媛可以选择,许燕吉无法选择。其实,这又何尝仅仅是她两人的不同呢。。。。。。好在许燕吉一生勤劳朴实,与人为善,没有因为命运的碾轧失去活下去的信心,她像落花生般努力顽强地走下去。

  2014年1月13日许燕吉在南京病逝,享年81岁。这一天,恰好是她的生日。她的哥哥周苓仲为她题写挽联,“曾经风高浪急历千苦,依然心平气和对全生”——这可以看做是许燕吉老人一生的总结吧。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八):历史飘零得无法让人忧伤

  “生活在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说不清有多少人身不由己。人生被历史的巨刃割得七零八落,如同摔碎在地上的泥娃娃,粘都粘不起来。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是许地山的女儿在其自传《我是落花生的女儿》中的一句话。近年来,生长于二十世纪的一些老人相继出版了回忆往事的著作,平静地在那向读者娓娓叙述着其不平淡的往事,印象较深的还有齐邦媛的《巨流河》。但许与齐的人生境遇大不相同,齐去了台湾,许留在了大陆,其结局却是一个欢喜,一个痛楚。

  作者经历复杂曲折,在香港的幸福童年突遇其父许地山病逝,又逢日本铁蹄占领香港,被迫随母在一路向西的颠沛流离中,逃亡内地,期间,还接受了战时的文化教育,最终落脚南京城,留在新中国的旗帜下。期间,除了对作者本人对环境的乐观适应有很深印象外,更是增添对许地山夫人——周俟秋的几许敬意,正是这位伟大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忍痛含泪沉着应对,特别地逃难路上艰难地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这是一位充满韧性的伟大女性,可以说,如果没有作者在母亲身边的耳濡目染,或许无法形塑其豁达乐观的品性,或许就无法面对后来坎坷人生境遇。

  作者命运的转折点是1955年开始的肃反运动,而非1949年。阅读中专门留意了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前后,作者一家是否存在过走与留的彷徨,一无所获。或许,对普通民众而言,面对滚滚历史洪流,只能被动接受,而无法主动选择。1955年,在法治不健全,极易因言获罪的社会政治环境中,作者坦诚直率的性格决定了其后半生命运,转眼变成右派,隔离审查,入狱六年,孩子夭折,丈夫与其离婚。1969年,当其被疏散到河北一个极为艰苦地方时,更想不到竟会为生活所迫,嫁给陕西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农。从著名作家、学者的女儿嫁给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农,这是何等之落差,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力推动,这会是其人生选项之一吗?此时,所有爱情小说中的风花雪月都显得那么苍白,唯一的理由就是生存!这也难怪作者在前言中专门提及:记者们毕竟不是亲历者,而且注意力多在其不寻常的婚姻上。在当代,人们除了猎奇,又有几人能理解作者当年的绝望无奈!

  作者经历的曲折令人窒息,但在绝境中所表现出的豁达与乐观又感染着读者。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每个人都是如此渺小,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其说是个人的悲剧,不如说是国家的悲剧,这是个人史,却是社会史。后人唯一能做的,或许是向这些过来人持以深深敬意的同时,想方设法不让历史重演。这不仅是政治家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九):愿你不抱怨不放弃

  读完此书,不仅愈加体会到个人在整个时代洪流中的无助与无奈,更是对自己余生应做一个怎样的人有了更清晰与坚定的认识。

  很庆幸自己不是生在那个动荡又荒诞的年代,但面对人生坎坎坷坷,亦应该有作者做人做事的态度。坦荡、问心无愧、勤劳、坚韧、对学习的执着、对亲情与爱情珍视、从生活中积累与世事相处的智慧、作对社会有用的人。

  文中虽无华丽的辞藻,但平实的字句,却有很强的带入感,将作者的人生轨迹与思想变化顺着时间轴细细呈现。从幼时的调皮捣蛋,到初高中后的体谅他人,积极勤劳,大学毕业后,对政治的天真,对工作的热情,入狱后,不断摔跟头,见惯世事人情后,变得谨言慎行,却不改正直的本性,即便在狱中最艰苦时也未对世界放弃希望,坚持自己的信念,分配到农村后,仍然积极热情,随着年龄增长,愈加宽厚通透。

  人生多是“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时时是苦,回想时是乐”,所以应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跌宕起伏的一生。

  感悟:

  1、 做事要想到别人,不能只由着自己的兴趣。

  2、 不要和不知底细的人走的太近,尤其是男人。

  3、 选男人,可以穷一点,但一定要善良宽厚。没如愿,就恶语相向的男人,必不能要。

  4、 人在社会上,一定要掂量掂量自己。

  5、 管理讲究方式,得多动脑子,不能简单化。

  6、 不要对爱情给予太大的希望,爱情是得有付出的,有害无益的婚姻必不长久。

  7、 人受教育的程度和出身环境、经济条件及社会进步程度有直接关系,文化程度有高低,但人格是平等的。

  8、 年纪轻,身体棒,精神足,节奏紧,效率高。

  9、人不过是先活下来,演一些啼笑皆非的事。

  名句:

  心灵的创伤是不会愈合的,只能被掩盖,一旦被揭开,它仍是鲜血淋漓的在心头。

  ——大仲马

  我没有约会,也没人等我前往。——《流浪歌之歌》

  不羡靓果枝头,甘为土中一颗小花生,尽力作为“有用的人”,也很充实自信。——《我是落花生的女儿》

  无论活着还是死去,我都是一只快乐的大苍蝇。——《牛虻》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十):乐观是一种生活态度

  看完了《我失落花生的女儿》,推荐,好看!

  小时候学过《落花生》这篇课文,并且还能记得文章的大致内容。不过文章的作者却早已忘却。在亚马逊买书的时候,无意间看到系统推荐的《我失落花生的女儿》这本书。然后就一直想入手,因为《落花生》这篇文章我很喜欢,“花生的果实埋在土里,不张扬,不炫耀”,印象中似乎是这样,以及“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时候小,却也没有将此文忘记,可见有用的东西过多少年都不会忘怀。这么多年过去了,看到落花生的女儿写的书也是一种缘分。通篇文章让我印象最深刻是许燕吉的笑容。她的笑容有感染力,那是一种发自肺腑的乐观开怀笑容。生活于她千百般磨难和折腾,不变的是她挂在脸上的灿烂笑容!所以每次看到书里许燕吉灿烂笑容的照片我会为之动容,不自禁也笑起来。许燕吉的人生坎坷崎岖,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许地山忽然离逝,然后从此踏上苦难生活帆船。母亲带着兄妹二人艰难生存,不久香港沦陷,母亲带着兄妹二人逃难到内地,内地因为战争,不停的频繁奔走各地逃难生存。生活就在这不平静的年代一天天过去,竟也让两兄妹长大成人,本以为战争过后会迎来新时代的新生活,谁知国家却又陷入各种运动中,“国不像国,家不像家”,没过几天安生日子的许燕吉被划为右派,被搅到各种“运动”中,生活从此无安宁,左迁右调,蹲监狱,接受国家再改造。因为“运动”,生生和亲人分离十几年不能相见,也因“运动”被迫离婚,独自一人苦苦支撑这破碎不堪的生活。被迫由一个堂堂大学生嫁给大自己十岁的目不识丁的老贫农,也因为“运动”经历了子未生却已死的悲惨遭遇,并永远失去做母亲的权利!即使生活百般折磨,刁难,文章却鲜见埋怨生活不公的文字,相反的却是乐观积极的对待生活,笑着活下去,我被这本书深深吸引,具体说我是被许燕吉对人生积极乐观向上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被震撼!让我情不自禁多次翻看文章里她本人的老照片,灿烂的露齿笑容!深深被吸引,完全看不出照片里的老人经历了生活的千锤百炼!

  我相信快乐得自己给自己找的道理。虽然老了,幸无大病,遗体捐献手续已办过,做一个高级阿Q,等待自然规律的胜利吧。

  大爱《我是落花生的女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