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们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16 05: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们读后感10篇

  《我们》是一本由[苏联]叶甫盖尼·扎米亚京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29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读后感(一):“一个凄美爱情故事

  1921年的《我们》、1931年的《美丽世界》、1949年的《1984》,全部读完之后才会真正理解“反乌托邦”的意义

  尼尔波兹曼关于《美丽新世界》与《1984》的对比论述仅仅只是某个层面的“片面”解读(比如文化层面上的对比——一个是“滑稽戏”、一个是“监狱”),而马伯庸的微博则更是断章取义胡说八道了。三者背后的力量各自是“造福主”(《我们》)、“总管”(《美丽新世界》)、“老大哥”(《1984》),其本质完全一样;三部作品都是对整个人文明探讨、是对人类文明与自然及自然禀赋相割裂这一未来可能状态的警醒。非要说区别的话,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上,《我们》作为开山之作、既有“阉割”式的描写又有“监狱”式的描写,而另两部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美丽新世界》突出了“阉割”的一面、《1984》则突出了“监狱”的一面。

  就语言文字的可读性来说,我觉得本书不如另两本,但故事却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美丽新世界》是身为“野蛮人”的男主角永远无法使心爱的、“未开化”的女主角觉醒,更不用说去“开化”其他的麻木不仁芸芸众生了,只能依靠惩戒自己而不沾染“文明的恶习”,最后好似“失心疯”一般无力回天、终成徒劳;《1984》是相爱的、相互许诺共同反抗的一对男女主角,到最后却相互背叛、相互心甘情愿接受惩戒与处决,终究也是一场枉然。因此,诚如本书的《代序》所言,《美丽新世界》和《1984》都是“悲观情绪”的;而在《我们》的故事中,“觉醒”的女主角一直试图使心爱的男主角“觉醒”、但最后终究还是被心爱的人出卖且死在心爱之人的手上,虽然依然是悲剧,但并不悲观。这样的爱情故事一方面凄美,但另一方面也饱含希望,因为女主角受刑的坚韧不屈且正是来自心上人酷刑、以及最后“为数不少的号民背叛了理性”都各自强化了“凄美”与“希望”的感觉,就如《代序》中所说的“显示出坚韧的积极情调”。这可能就是我最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艺术造诣上最凄美但也最坚韧,而《美丽新世界》与《1984》则最无力、最无奈

  当然,换个角度说,如果从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警示作用来说,《美丽新世界》与《1984》可能是更深刻的。因为就好像《红楼梦》原作残缺的那部分,似乎应该是写绝了才更到位、更有味儿;而《我们》的作者扎米亚京可能更像高鹗一般,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他的笔下还预留了希望和其他的可能性

  本书最后的附录部分展现了扎米亚京的生平,其给斯大林的信中也充分显示了其个人命运的坎坷文学创作命运的坎坷,信的结尾“1931年6月”的“译者注”交代了扎米亚京命运的最终收场处,是是非非沧海桑田,多少还是不胜唏嘘的。

  《我们》读后感(二):兴奋地反抗迷惘

  乍一看,好像全书在描绘着一个控制着所有人思想中央集权国家。那里的人们不知痛苦为何物,以有“心灵”为疾病。但读完了以后却有着那么一种奇怪的感觉,就是自由东西虚无。我们赞颂着自由,无非是希望自己以及所爱的人能够有做出自己选择不受别人摆布的权利,但真的退一步说,一旦你掌握了控制别人的权力人人自由就是对你自己权利的削弱,真正触及利益时候,人往往保守谨慎。对于所有国家、集体组织形式来说,所谓平等自由...有种大多就是噱头的感觉,毕竟真正的平等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不同的宣传,无非是站在不同人群的利益集团形象代言而已。

  作者行文的风格很不习惯,不太喜欢这种叙事的节奏...虽然这个可能更贴近生活中见闻碎片,但是读这种东西还是希望自己能够站在上帝视角,看清楚很多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虽然我也喜欢动用想象力,但这个视角想象空间似乎也不大。

  最近可能酒喝多了怎么连写这个的时候都晕乎乎的感觉。

  《我们》读后感(三):反乌托邦的时间地点人物

  《我们》(1920)不像后来的《美丽新世界》(1932)或《1984》(1948)一样流传和影响甚广,尽管后两者有很大程度承袭或说模仿了《我们》的设计情节推进,其中很大的原因可能是以数学家身份数学的语言讲述故事和串起心路变化,对于数学训练不够,对数学概念和发展没有深入理解的读者来说,很难产生代入感,也会妨碍对线索主旨把握。另外,大胆使用数学概念、涵义及其性质影射现实,虽然新奇,但难免有脱节或牵强附会地方,语言和节奏本身似乎就不是作者的长处,进而小说就更难受控,让此书有浓重试验气质或者科幻气质,再加上情感描绘空泛,作品整体性不强,减损了其艺术价值

  反观另外两部,《美丽新世界》的思考偏重社会学,通过绝对社会分层,并反其道以快乐出发点,来反对消费主义技术主义,对技术没有原则地迎合人类需要提出质疑。《1984》是文学气息最浓的,走的是性欲-人性,残缺-相拥,未知-恐惧,语言-思想,这条屡试不爽巅峰直达路径,从关键道具内核都是富含文学传统的,而技术、未来等科幻元素只是外壳。当然令其横跨科幻和现实之间的是,对现实的细致观察和归纳(部分可归为写作时间最晚,已经获得较多经验支撑),以至于与现实状态一般无二,很多甚至高度概括抽象真实状况,这无疑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再加上写作手法成熟,状写面对密不透风的极权统治,人性被碾压和扭曲所产生的无力感,真实而震撼,达到了最高的艺术水准

  但我想,除了确立反乌托邦小说写作模式——个人借由爱情对抗极权并最终失败,《我们》还有一个特点,可以弥补其不足,从而跻身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即为更清楚深刻地反对科学主义,超前地指出极权的基础往往是绝对理性。书出版之后,苏联国家计划巨大成功国际影响,以及扎米亚京去世之后,德国极右势力上台,除了对底层的鼓噪之外,也都得到了知识界的背书和歌颂,验证了扎米亚京的前瞻性。

  对写作的一点启示:要以小说的形式把内核更完满展示,除了洞察力和见解之外,还要让语言为内容服务,情节为主题服务,能圆润包裹观点,哄读者张口吃下,为此需要让故事连续和丰满渲染人物情绪。

  对所有纸上乌托邦的一个小疑问均衡态是怎么产生的,毫无变化和差异,就好像静止人口模型一样,是个可能会趋近,但不可能直接到达的理想状态。对这个过程反乌托邦作者们着墨不多,也缺乏可信性。当然这是一种抽象的状态,是现实特点的某种概括,但作为作品的假设前提,如果不能完全成立,会有什么影响,其实可以再思考下。

  反乌托邦跟英国,进而跟岛国性有关吗:三个作者中,扎米亚京被派到英国学习,还因为这段经历写了小说《岛民》,另外两个就是正宗中上层阶级英国人狭隘固执的岛国性,让封闭和一成不变笼罩在国民的心头,而后来英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对于极权和民粹都有足够警惕,以至于矫枉过正,在西方世界也是旗帜鲜明的,这其中国民性、思想和传统所起的作用,值得琢磨。

  最后的最后,书后附的扎米亚京自传介绍背景和写作的笔调,读来都蛮有趣,能够发表机械论文跟发表小说两不耽误实在少见。给斯大林上书也很值得一读,本觉得这么实诚又drama肯定没戏,却没想到还是得到了赦免。

  **************后记,在《我们》的书评发现孙仲旭翻译的奥威尔对《我们》的评论,也说到《美丽新世界》对《我们》的延续,说真的,看到最后孙仲旭译,再看到那个有些眼熟的ID,点进去看到时间停到2014年8月4日对菲茨杰拉德的评论,完全吓尿了好吗*******************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051002/

  《我们》读后感(四):一滴强酸中的泰罗

  《我们》没有《1984》的名气响亮,但成书时间早了二十年,并与《美妙的新世界》一起被列为“反乌托邦三部曲”。

  《我们》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各种“隐喻”,用心体会时,感觉被触动神经紧绷,但稍开小差,就只看到满纸“流水账”。

  故事的“惊心动魄”,在于假想环境的“极度合理”:那是千年以后终极“科学化”的世界,一切的运转都合乎理性、合乎数学逻辑,没有一丝嘈杂。在那里,人没有名字、只有编号,建筑是“永久玻璃”,活动是“机械芭蕾”,灵感是“灭绝的癫痫症”,心灵和幻想是需要手术摘除的“病症”。所有的人都如同机器,没有一点多余动作和思考,饮食和性欲被有规律安排

  一切的景象都在表明:极度的理性、科学,是多么可笑荒缪。作者就是要通过如此“极端”手法,去预言绝对理性的失败。诚如书中所说,“要想鉴别思想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只需给它滴上一滴强酸就行”。

  现实当然不会如此极端,但却时常遇到类似片段,譬如当年清一色蓝色中山装,是否书中“统一服”的影子?譬如诸如“粮票”、“布票”的那些东西,是否有点像书中的“粉红券”?不胜枚举例子不便尽说。

  故事的隐喻,绝不仅止于针对“苏联模式”,它所嘲笑的是人类过于自负的“理性”,忧虑的是人类的共同未来。这种更广阔的嘲笑、忧虑,使这部作品更具力量。

  马克斯•韦伯说,想象力是巫魅世界最甜美可爱女儿,但她只能躲在幽暗之处,理性之光升起,她就会如露水蒸发。然而,“在人的全部心智活动之中,理性总是被用得最少的部分”。因为,理性照耀之处,远不及幽暗世界宽广

  《我们》读后感(五):有关或无关的随想

  《我们》写成于1921年,作者基于自己早年参加革命以及外派英国的经历,用“大一统国”来昭示工业机器和国家权力对个体威胁。此时距离十月革命才过去四个年头,相比乔治奥威尔对历史的回顾与总结,扎米亚京没有也不可能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斯大林时期恐怖邪恶。反之,在书中以革命者身份出现的靡菲们,尽管遭遇了失败,却也为新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寄托了作者对未来所持的谨慎的乐观和希望。

  大一统国显然是一个反讽的存在,然而诸多显而易见的反讽,在我看来却又好像无情地道出了现实,甚至有时候,我难免要想,这些话不是说得挺有道理么?如果有一天,我们果真能牺牲掉自由意志来换取所谓的幸福,那又何尝不可呢?Robert Nozick在他的著作Anarchy, State and Utopia里有一个叫做“The Experience Machine”的思想实验:假设有这样一个机器,可以通过刺激大脑来使你获得一切想要的体验,你是否愿意进入这个机器并用这种体验取代自己的真实生活生命)。这本质上和大一统国的“摘除幻想的手术”差不多。Nozick相信作为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人,不应该仅仅追求快乐或欲望满足。这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我对此不置可否:对每个人来说,生命的意义都是不同的,选择赋予生命怎样的意义,亦或是放弃追求意义,都能说得通,更不用说如果这个现象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经验机器,又该如何呢?Matrix里,Neo选择吞下红色药丸,而后来那个小胡子光头则出卖队友去换取他想要的体验,他相信Ignorance is bliss,于是做出了他的选择,他有错吗?并没有,他“吃”着牛排无比幸福

  对我来说,《我们》里营造的反乌托邦,其趣味并不在于像《动物农场》那样隐喻真实的历史,也不同于《1984》所营造的那种“老大哥正在看着你”的恐怖氛围,扎米亚京通过大一统国,一个接近于熵的发达gc主义图景,基于种种美好而合理的目的,给出了诸多还算科学合理的选项绿色的长城、消过毒的纯净天空数字般的绝对幸福、理想的非自由状态······这些观念都有其合理性,并非不可接受,有的甚至值得向往。只是它们都被强加在所有人民头上,甚至还要强加于未知的外星文明。而一旦选择的权力被剥夺,再美妙的目的都只能沦为暴力的遮羞布了。

  作者对革命的反思想必是深刻的,以革命者身份出现的I330说,他们不会是终点,至于未来如何,他也不知道。本书的结局,并未落入那种熟悉循环,被毁灭的只是绿色长城,而一切可能,都被留给了明天。但对于革命本身而言,是否终究难免一种循环,就没法说了。

  《我们》读后感(六):我只想谈谈男主角

  反乌托邦的部分不必再谈,谈的已经很多,自由与幸福。

  俄国文学的传统其实显而易见,心灵、基督、反基督。

  这一切本身极富冲击力,扎米亚京又是一个语言大师,没有过度的煽情,没有过度的描写,一个数学家眼中的世界和他的情感却让读者一览无余。

  我想谈谈的是男主角“叛变革命(当然是情人策划的革命)”的原因。

  其实自始至终,他对造福主搞得这一套是拥护的,支持的,而他之所以背叛他的信念,找到了他的“良心”完全是出于他的爱情,每每让他意识到自己多毛的手的爱情。

  然而最后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他,I-330不过是在利用他,因为他是一体号的建造师。

  爱情让他获得了所谓的自由意志,背叛了他那秩序中的幸福,当爱情被砸碎,他自然会回到原有的轨道里去。

  回去的更彻底。

  号民们的心灵大都没有觉醒,然而他们都在恐惧着手术(想想他们惊惶的逃跑)。

  Д-503最终却义无反顾的接受了手术,并看着自己爱过的人死在了钟形罩里。

  这甚至不是复仇,因为这已经没有了快感。

  他发现自己是被利用的,他在抗拒,而抗拒的方式是放弃心灵最后的一点点可能。

  前言的暗示一直让我期待并恐惧着看到可耻的背叛、看到造福主神乎其技的洗脑功力。

  然而我最终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到已经不再能被称为灵魂的灵魂。

  《我们》读后感(七):反,乌托邦亦是乌托邦

  正如字面所示。

  乌托邦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反乌托邦亦是。我在看完《一九八四》和同作者的《动物庄园》后,曾对当下时局深恶痛疾,觉得正如书中所言,都是专权专职。我和同学们一起聊天,赞美它们写的有多么多么的好。在上个世纪就几乎准确预言接下来的半个世纪。

  但,后来偶然间听到办公室传来的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歌曲,二三老师合唱着。窗外的阳光静静地洒了下来,风吹叶子沙沙。我觉得,或许,那种集体主义也有些不一样的美。

  老一辈的人说过,那是一个激情的年代。

  我并非想掩饰那个年代的错误的指挥,至少,大多数人民都生活在精神快乐之下,而非现如今的物质享受。

  曾去景山公园,有见到老年人合唱团,一圈又一圈的中年人围着,一齐唱国际歌,真的,那一刻,我被吸引了。

  我在冷静下来后,分析,乔治奥威尔是美国人,文学有很可能是政治的产物。

  而,本书作者是苏联人,竟出现了反乌托邦,难道《一九八四》中不是对思想高度管制的吗?这表明,反乌托邦是同样非常不现实的。它或许满足了一定的政治目的和部分读者的阅读目的,但是,过度的沉浸其中,拿它来当做现实社会是不合理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们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