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拯救我们》是一本由(法) 夏尔·佩潘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1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十里红妆
每当遇到自己不敢直面的困难时,我便会闭上双眼去想象自己已然是个八九十岁的老人,因为人生中曾经放弃或逃避过无数困难而懊悔不已。当我进入到那个心态,我会对自己说:“我现在最希望的就是自己再年轻一次。”然后,我睁开眼睛,我已经再一次年轻。
曾经我试图去了解或者探究这种发生在我身上的感受或者体验,就如同每一次情绪低落时,我抬头仰望星空,长长久久的呆立放空,看到浩瀚的星河,想象历史的弹指一瞬,才发现围绕着自己的那些东西都是极其微不足道的,不值得自己黯然伤魂,而释然并平静的感受那种美。
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夜幕下咖啡馆中明亮的黄色光线,你感受那是生命的激烈或欲望的痛苦;被白雪覆盖的山峰,你认为那是纯洁的象征;不同山峰的背后的意味也许是生命中也有的一座高峰。或多或少,你赋予你所看见的事物一种感受或者情绪,他们会给你一种力量,或者自由,抑或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在《当美拯救我们》这本书里,他们被称为是美的力量。
在美里面,有种东西能让它与死亡抗衡,甚至比死亡更强大。这有危言耸听吗?我是带着这样的疑惑翻开这本书的。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会被寓意深刻的事物吸引,我们会思考诸如上帝、真理、自然的力量、生命的意义之类的问题。可是,我们真的在意答案吗?神秘而未知的东西总是让我们感到害怕,而美更多的总是带给我们有关神秘的美好体验,它总是让我们去感受世界上存在着不可解释,而我们也爱这不可解释。
不经意的一首歌,可能你并不懂他在唱什么,但你肯定,你同意他。你认同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上帝或者人类的见解,还是有关爱情或者友谊的观念。耳朵听到的东西有它的意义,这是在自己的审美情感深处触碰到的意义。它沿着一种奇怪的路径,从耳朵进入身体,然后迷住心灵。这是一种美的体验发生在身上的验证。
一幅画,一本书,或者在山间漫步,在城市里穿行,或者听导游讲解,创造遇见,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发现美,遇见美,感受美,去赋予自己新的生活状态及情绪波动,但是我们极少去产生一种认知:我们在被美拯救。
毫无疑问,我们需要美,因为它能让我们活在意义里,能够提高精神空间的容量,能够开启与价值相联的广阔领域。只是,我们很难去升华它。
这本书里,比较详细的阐述了几个问题,该如何学会观察美,使用美来洗涤我们的理性思考,净化我们的狭隘的理性主义,清除我们企图掌控美的欲望。
美不做任何解释,却升华了我们。因为每一次美的经历都唤回一个走失的天堂,也召唤一个允诺的天堂。每一次美都似乎“让世界回到了晨时的清新”。我们静静凝视,便可以感受,那是,上帝不在场时,我们依然能寻找到的天堂。
《当美拯救我们》读后感(二):美,是一切可能
是否曾经被美在一瞬间击中?如书中所提到的一首歌、一幅画、一个风姿绰约的女子,不问出处,只管沉迷,这是极为美好的人生体验。
我们只知其美,却不知其所以美。读完《当美拯救我们》,可以减少一些迷惘。虽然书中并没有解答美的定义,而是试图解读美的影响力。美让我们栖息于世界之中,又适当远离生活,感受“生活在别处”的美好,最终学会与自己相处,同样学会与他人相处。
“我们需要美让我们与自己和平共处。”美是没有标准的独立存在,在那里,一切外界的冲突被终止,超我与本我和解,只剩下美本身。作者旁征博引,将康德、波德莱尔、弗洛伊德、黑格尔等大家的美学思想毫无违和感地组合穿插,试图让读者尽快进入状态,理解美的概念具有难以尽言的独特属性。这里没有评判标准,只有真理,对于审美的判断本身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标准。在与美遭逢时,每个人不自觉践行着“反思性判断”,无概念、无利害、无目的,并藉此获得了无上的自由,即弗洛伊德所言的内在生命“力比多”。美介乎于身体与精神之间,在审美过程中,直觉源于理性,亦超脱于单纯的理性之外。从某种意义上,“直觉甚至超越了美,具备了联系世间之美的最大特性。”正是世间的美,唤醒了沉睡的审美天性,并指引我们学会与神秘和未知相处,最终找到完整的真我。美是实现自我对话的途径,是一面最好的镜子。
然而,同样如康德所言,美是主观与普遍的结合体。美所照亮的,不仅仅是自我,还有相似的他者。籍由审美的这一特点,我们能迅速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便甄别出自己的同类:“‘这真美’是一次邀请。我我们含蓄地想征得他人同意的时刻,也是我们邀请他人进入自己敏感内心的时刻。”黑格尔说,美即是意义。因为美,身体成为智慧,感性与理性的界限被打通,审美体验也从“适意”逐渐升华为“深邃”。美是过去时光的记录,让历史成为永恒的魔力,最终撑起了整个文明。美可以勾联起在场者和不在场者,将意义传递。美让人与人实现共通,同样让人与人之间敞开心扉,和平共处。美是诗与远方,而恰恰是这虚实之前的美,让我们紧紧相依。
在书的最后,作者讨论了美与死亡的辩证关系。审美不仅关乎生命,亦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死亡。美教会我们去爱,也教会我们释然与放手。曾经美好,终将失去,然而,曾经存在,便是永恒。因为,美,是一切的可能。
《当美拯救我们》读后感(三):美教会我们去爱那些无法理解的东西
这个时代的人大都很忙,也很迷茫,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挤占了越来越多的思考时间、空间,更是越来越多增加了人的盲从与焦虑。这个时候应该挤出些时间看这本书,《当美拯救我们》,这本书,不适合一气读完,毕竟是以哲学的视角地述美跟我们的生活,读的时候,思路必须要跟得上作者,才能领悟他表达的主旨。
虽然有些内容里充满了哲学范畴的高深,但作者还是从我们常见的生活状态切入思考,这种思考有源头,更有方向,只是过程里充满了曲折,甚至有空白停留,有些内容我读得也很无助,因为跟断了作者的思路,显得有些理解困难,但是作者的叙述已经非常通俗并且竭力简洁了,关于美,我想靠这么一本书远远不能全面讲述。如是有一定美学基础,读这本书,定是可以轻松些。
我最喜欢书中第四章,作者以自己在暴风雨天气去游泳的经历,作为切入点,当时我甚至能体验到在那种恶劣天气里,作者潜入水里,所能感受到的水的温暖。是他的经历才让我更容易理解后面的思考,“美让我们学会爱上自己不懂的东西”这句话非常触动我,因为在这个时代里,每天都会诞生出自己不懂的东西,越是不懂,越感到神秘,越是神秘就更感到害怕!
就是怕!在这个时代里时常出现,我们怕的东西很多,怕被时代抛弃,怕被家人抛弃,怕被朋友抛弃,怕被理想抛弃……所以我们只能很努力,很努力。但是尽管这样,内心总是充满了迷茫的不安,因为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可以界定我们的努力是否正确,没有一个具体的位置,可以使我们达到满足而停下。我们的努力只是为了不被抛弃,这个时候,其实人真的很累,唯有看到美,才会令我们驻足思考一下,哪怕你留意到的美,只是一片即将隐没的晚霞,那一刻,您也会感到生命一下子生动起来。而不再是机械的追逐。
当一切标准渐渐开始模糊,人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和个性化,我们所能遵循的管理越来越淡化时,内心对美的感受力并没有减弱,只是对于美,仍然没有判断标准,作者在书中第一章,隐约看到和谐,这句话很耐人寻味,美是什么?难道就是我们隐约看到的和谐吗?于是我想起了漂亮,有人这样定义过漂亮,漂亮就是亲和力!我一下记住了,因为我从未想过,漂亮应该怎样接定义,但是这句话簌地就进入我的内心,难道漂亮不是亲和力吗?虽然美充满着主观性,但美总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美教会我们去爱那些无法理解的东西。”所以迷茫时,总有美能够慰藉我们的内心,友情的美令我们感到支持!亲情的美让我们感到温暖!爱情的美让我们感到生命可贵!
迷茫充满了内心,只要您眼里还有美,内心还能因没感到愉悦,你就不会迷失。作者用对美的思考来鼓励我们,其实这是一本温暖内心的书,充满智慧和美!
《当美拯救我们》读后感(四):美带给我们哲学感悟
我到现在还记得,中学的美术老师在第一堂美术课的一开始就抛给我们的一个问题:什么是美?我那时经过思考得出的答案是:能让我赏心悦目、让我沉静的东西。
法国哲学家夏尔•佩潘在书中告诉我们,美,更确切地叫作审美情感,是一种特别的愉悦感,既不能简单将其归为感官的,也不能完全归为精神的。美是神秘而特别的。
既然是一种审美情感,那么私以为美是有些主观的。每个人对美的诠释和领悟会有不同,有人喜欢铿锵有力的音乐,认为那是对自己心灵的震撼,也有人喜欢舒缓的音乐,觉得这样的音乐能给自己带来平和。有人喜欢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画作,有人欣赏柔和的画风。其实,喜欢何种风格,与欣赏者的个人经历、性格以及当时所处的情境有很大的关系,无关乎高低优劣。
我们所观或所闻的,其实都是套上了主观意识的,看某位作家的作品,看到的是自己的经历或是自己渴望拥有的;听某段音乐,心中泛起的是自己感受到过的心情;看到某些建筑,勾起的或许是多年前身处的场景。是这种代入感,让不同的人感受到不同的美。
能遇到我们所能感受的美是一件幸运的事,因为那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我们对已经发生的和渴望发生的事情的一种积聚情绪的出口,产生的审美愉悦也让我们渐渐明白两件事:(1)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存在着差异,我们自己本人和希望成为的样子也存在差异。画作上美妙的生活场景让我们看到这与自己现在的生活有着许多不同;小说中的人物让我们想起当初自己就想要成为那样的人;这首乐曲营造出的氛围和当时我们所处的境地形成了反差。这些都让我们了解到理想和现实的不同。(2)然而,这种差异也并非不同数量级上的无限大,并非遥不可及。能看到的自然景色那是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基本都是源于生活的,所以,千万别被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异所吓倒,能遇到这样的美,证明了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通过种种努力到达的。
美能够拯救我们于生活的水深火热,能够让我们敢于换种思考方式,能够让我们沉静下来,更好地认清自己,让我们与自己平和地相处。
当我们遇到美的时候,请暂缓匆忙的脚步,无需多想什么,好好享受美带给我们的一切,那是一种神秘,亦是一种豁然开朗。
《当美拯救我们》读后感(五):那条从未走过的路
我常常以为,美是不能描述,无法诉说的,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愉悦,不堪持赠君”。就像忧伤,能说得出来的,大约不是真的忧伤。
所以,我也常常认为,美即忧伤。
独坐时,夜晚的风声是美的;雨落下,敲打窗玻璃,是美的;窗台的花终于开出了一朵,也是美的……
在湖边,云朵洁白,青草翠绿,鲜花绽放,湖水碧蓝。一阵风吹过,吹动湖面云朵的影子,远山的影子,吹动湖边坐着的人的影子,和若有若无的心事。
这多么美,美得令人忧伤。
我只能说,啊,这一切多么美,太美了!我还能怎么说?我不能描述,即使我将彼时彼处原封不动地录下,也不能还原当时当地的我的想法。恰恰是这种不能描述,我认为,才是美的真正所在。
因为以上的想法,所以,当我看到夏尔•佩潘的《当美拯救我们:星期二的哲学课》时,多少有点不以为然。喂,美有什么好说的?能说出个什么子丑寅卯来?美难道不是个人的体验,难道不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难道不是一件隐秘而不可说之事?
但是夏尔•佩潘说,感兴趣的不是美从何而来,而是美究竟对我们做了什么。
这就有点意思了。难道不是我们“审美”,反而是我们“受制于”美吗?
夏尔•佩潘从看似高大上的四个部分(“隐约看到和谐”“活着意义里”“升华力比多”“拥抱神秘”)来“述说”美,并且召唤出了一批大师,如康德、黑格尔,以他们对的美的观点和态度来直接或间接佐证自己的论点。
略过那些玄之又玄的理论,我“挑选”出能够触动自己的部分。一开始我觉得这样有极大的可能误读了本书,但,又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正因为如此——每个人从同样的书中得到不同的感触,看到不同的世界——从而使文本带来的体验缤纷多姿,大约这也正是作者的初衷。
作者认为,在美的里面,有种东西能让它与死抗衡,甚至比死亡更强大。而美,在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帮助我们,唤醒我们,拯救我们,抚慰我们。我们受伤时,美能帮我们疗伤,能让我们在现实中得到慰藉。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向往另一种生活,就像弗罗斯特在诗中所说,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选择就意味着失去。选择了这一条路,那么另一条路就成为了想象,成为永远不能到达的遗憾。另一条路到底有怎样的风光、险象?会有什么在前方等待和召唤?
这一切都未可知,但正是这种未可知与想象成就了美。因为未曾到达,所以,可以有无数种可能,有无数种“另一种生活”。
夏尔•佩潘在书中说:“美永远是通过我本身与我对话,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原本或我希望成为的样子,它有时甚至会映照出我完全不想成为的样子,美让我发现了某种奇特的近似。”
尽管这话并未说明美的“具体定义”,并未对美作出详细的“名词解释”,但我被其触动。我们完全可以反过来理解,那些映照出我原本或我希望成为样子的事物,那些映照出我并不像成为的样子的事物,就是美。
美无处不在。
蜜蜂驻足在花朵之上,蜂鸟扇动翅膀,雨水从高处滴落,风吹过竹影,黄昏的云朵,甚至是街头某个陌生人的背影……
在某一个瞬间,它们像突然划过夜空的闪电,照亮了我们心底的隐秘的某处。于是,等闲平地翻起波澜,心思涌动,日常生活突然生了变化。
即便如此,美什么也没有做。美既不能拯救什么,也不能改变什么。美只是“让我们隐约看到了获救的可能”,但就是这种“隐约”更进一步反映了美。
当然,这样大肆谈论“美”以及“美的作用”于我来说是有些羞愧的。即使看完本书,我也仍旧对“美”抱持“不可说”的态度,即使,美告诉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
《当美拯救我们》读后感(六):美总是很奇怪
落雨过后娇弱无力的蔷薇,流连花丛翩翩戏舞的蛱蝶,或是看花的美人,以及树上黄莺的婉转啼鸣……在大自然里,在博物馆中,在音乐厅里,对于美的经验我们从不缺乏,但是对美本身呢?恐怕无多思考。睿智的先哲,以他们敏感的经验,深邃的思维,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关照美的问题,并形成一个专业的哲学体系,称为美学。夏尔•佩潘所著的《当美拯救我们:星期二的哲学课》,介绍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等哲学家以及作者自己对于美的思考,它可以视作一部通俗的美学史读物。
当伟大的康德从敞开的窗口寓目花园中虬结交缠的枝叶,那一刻他体会到“美的感觉”,这一瞬间的感动,让他开始思考美的问题,并在晚年完成经典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康德将我们欣赏美好事物时的“审美愉悦”,定义为“一种人的各种能力间自由、和谐的游戏。”夏尔•潘恩认为康德的这个定义是划时代的,它的创新之处在于认为在审美愉悦中,人的知性与知觉,在美面前达成一致。如我们欣赏一丛花时,我们只沉浸在审美愉悦中,而不在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如果我们不由赞叹“这花真美”,那么依照康德的观点,这句对美的判断就是“反思性判断”而非“规定性判断”。美的标准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感性或理性的,它没有任何规定,而是奇特的内在协调所达成的一致。真正 “反思性”的判断应是“无概念”、“无利害”、“无目的”的。当你欣赏一幅名画,你不思考它因何而美,不好奇它价值几何,也不意欲占为己有,只需沉浸在纯粹审美愉悦的内在和谐中。夏尔•佩恩认为判断的概念是康德美学的另一大贡献。这种“反思性判断”,康德认为是“主观的,但也是普遍的。”它由衷地自你内心生发,但是却能代表普遍看法。那种打动你的美,多半也能打动其他人。在康德美学中,美不包含任何意义,它除了自身以外不涉及任何其他事物。但黑格尔并不这样认为。
最近一则新闻,在法国波尔多高考的哲学考场外,康德的狂热信徒与黑格尔的支持者竟然为各自的偶像打起了群架。康德与黑格尔这两位伟大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两人的哲学观念有诸多分歧。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一部分建立在批判康德的基础上,在美学方面也是如此。黑格尔认为美之所以使我们着迷,是因为它承载着意义,象征着意义。比如狮身人面像象征埃及王国的本质。黑格尔的《美学》完成了对艺术史的梳理,试图揭示美如何揭示一个时代的价值及其象征的意义。但夏尔•佩恩认为“黑格尔有时会陷入概念的牢笼,随时准备着找到意义或真理,但却发现自己一直追寻到的只是那些单纯、没那么多意义的表象……”。黑格尔在康德的基础上,毕竟开辟了新的美学境界,他让我们懂得了美比“适意”多了些什么,让美变得稍微有迹可循。
而关于产生美的机制,弗洛伊德有更进一步的解释。美让我们以文明的方式满足被压抑的攻击冲动和性冲动。“超我”与“本我”在审美的短暂愉悦中仿佛停止了冲突,达成休战协议。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即人类冲动与动物本能的区别在于人类能够将冲动升华。艺术家的杰作是冲动升华的结果,当我们被艺术家的杰作俘获时同样也能升华自己被压抑的冲动。弗洛伊德反对黑格尔的观点,他认为作品的美并非因为它的象征意义,而是因为它为人带来了无意识的愉悦。
康德认为美是无意义的,黑格尔认为美承载着意义,弗洛伊德又否定了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之否定,美学家苦苦的追索也只是认识了美的某个方面。正如夏尔•佩潘所言:“如果说希望懂得一切的欲望让人得到提升,那么理解一切的强迫症反而会带来下坠的风险,更糟的是,它还会把人与幸福隔绝开来。”美是神秘的,“停止寻找之时就是我们找到之时”。对于美,它教会我们去爱却不占有,去爱却不试图理解。波德莱尔说:“美总是很奇怪。”
《当美拯救我们》读后感(七):美教会我们与自己和解
从1735年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提出美学是一门“ 感性认识的科学” 开始, 美学正慢慢变成艺术哲学, 以诠释理性无法企及的“ 感性认识”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苦难美学里“美拯救世界”成为核心命题,法国青年哲学家、作家夏尔•佩潘则认为“美可以拯救我们”。
夏尔•佩潘的著作《当美拯救我们》借助康德、黑格尔和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分析玄之又玄的“美”,试图搞懂生活中那些打动我们的“美的时刻、美的感受”是从何而来,又为何能够改变我们。
13年夏天的一个中午,长沙40多度的高温,老式空调没有一丝作用,头顶上的电风扇吱呀吱呀,我整个人都处于夏季焦躁的氛围里,扔在茶几上放歌的电脑突然循环到了熊木杏里的《春の风》,那一瞬间的感受我现在都记得,好像自己突然就闯入一片绿色的麦田里,风吹得人整个人身心舒畅,觉得熊木杏里的声线就像是绿野里的春风,而我置身在那片梦幻的绿色里,别提多么美好,仿佛周遭的嘈杂闷热烦躁都不存在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我当时仅仅以为是熊木杏里的声音具有抚慰我心的力量,却并未深究自己当时的主观感受,也并没有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首歌而不是之前播放的任何一首。
夏尔同样以一个偶然听到一首歌而改变心境的故事开始他的探索“美拯救我们”之旅。他借助露西听到米歇尔•贝吉的歌声时产生的审美情感提出来“到底什么是美?是那首歌还是歌曲带给她的感受?读者们随即在作者的引导下去思考这些问题,甚至想要去找到答案,于是不由自主地跟随着夏尔去寻找关于美的秘密。
在第一章《隐约看到和谐》里,夏尔提出“我们需要美让我们与自己和平相处”露西感受到米歇尔•贝吉的声音真美的原因在于她体内的冲突停止,那一刻她只是与自己达成了和解,夏尔认为我们感到美时是一种完整的存在,不需要去与别人讨论争论确认。随后他借用康德的:“它是一种人的各种能力间自由、和谐的游戏”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在这一章里夏尔还对康德的另一美学贡献做了细致地分析,即判断的概念,随即谈到“反思性判断”,我们要想使审美满足是纯粹的,必须要达到三个条件,然而这“三无”(无概念、无利害、无目的)却又是很难以同时满足的,在康德的“纯粹美”的三个条件里,夏尔发现了审美愉悦既不是感官上也不是理智上。在经过一系列的思考佐证以后,夏尔一再重申,我们需要美,是希望获得和谐。
第二章《活在意义》里则是借助黑格尔对美的解释来阐述自己对美的另外一个看法,夏尔认为“我们需要美来提醒自己,我们能够用身体来思想。”
第三章《升华力比多》里,夏尔又把目光放到了佛洛伊德的美学理论上,他依旧是在开篇就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借由佛洛伊德的理论去将论点一一论证,同时依旧不忘穿插分析其他的作品,使得自己的论点更加丰满。
第四章《拥抱神秘》里夏尔谈到了死亡与美之间的关系,夏尔认为美同时给予了我们对抗死亡的力量。这与苦难美学里“死亡拯救世界”观点似乎异曲同工。
那么美怎么拯救我们?夏尔认为美教会我们去爱却不占有,去爱却不试图理解。美还给我们希望,给我们存于世界的力量,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我也突然明白,那个夏天的那一刻,我听到那首歌的一刻,是因为我期望自己能够沉浸下来,希望自己能够改变那样的状态,而那首歌作为美的媒介,指引了我。
夏尔的每一章似乎都是相互独立的,却又相互联系。他一步一步不断的升华美带给我们的感受,一步一步把自己对美的思考表述出来。
《当美拯救我们》这本书的语言优美,穿插故事来论述哲学思想的做法也值得称赞,这种做法使得本书更加的有趣,读者有代入感,而不像以往一些常规的哲学书籍一样让人感觉沉不下心来读不下去。但我读的囫囵吞枣,对很多的偏僻入理的观点还未消化透彻,还要一读再读。
《当美拯救我们》读后感(八):“玫瑰没有原因”
看到书名《当美拯救我们:星期二的哲学课》时,我第一联想到了两本书,一本是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它被认为是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得书。另一本是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十四堂课,便深刻的探讨了关于感情、婚姻、家庭、金钱、死亡等话题。这两本书,都让我非常受益,所以对这本让我产生如此美好联想的书,一开始期望就比较高。看完之后,觉得它没让我失望。
全书只分了四章,四个章节里确实都在谈“美拯救我们”,但我一直没明白所谓的“星期二的哲学课”所指什么,直到看完全书,到致谢处,才恍然大悟,这是作者夏尔·佩潘主持的“周二哲学研讨会”。这本书看似很薄,却是夏尔·佩潘及参与管理促进协会的各位主管们,用四年的时间沉淀而来的。四年里,他们围绕“美与决定,决定与美”这一话题积极参与讨论,通过很多积累,完成了本书。(疑问,星期二对西方人而言,是有特殊的意义呢,还是纯属巧合。)
夏尔·佩潘在前言里便直接抛出,我们感兴趣的并非美从何而来,而是美究竟对我们做了什么。他希望写一本书,告诉大家美如何帮助我们生存下去,美如何拯救我们。然后用了一到三章,以哲学的思辨方式,告诉了我们美的三个作用。第四章统括的讲诉了撰写这本书的过程,及一些案例想法灵感的来源。读完后,我确实还是不知道美究竟从何而来,自己的审美品味是怎么形成的,但我开始理解美是如何在拯救我们的。
在谈美的三个作用之前,先来讲讲什么是美的问题。作者认为更确切地说,这应该叫作审美情感。这是一种特别的愉悦感,既不能简单将它归纳为感官的,也不能完全归为精神的。早在伊曼努尔·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就有提到审美愉悦一说,它是一种人的各种能力间自由、和谐的游戏。“每时每刻,美都在帮助我们、唤醒我们、拯救我们,它以乐观的方式抚慰我们,有时也以积极的方式令我们不安;每时每刻,美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更加开放,更加完满;每时每刻,美将我们的创伤治愈,它带给我们一句问候,一句抚慰,一片天空,使我们在病痛中得到慰藉,在现实中得到慰藉,也带给我们面对尖刻批评、面对自身缺点的勇气。”正因为这些,夏尔·佩潘才写下了这本书,这是他写作的动因。
在第一章里,夏尔·佩潘通过设定案例分析,得出了美的第一个作用,美让我们与自己和谐相处。他大量借用了伊曼努尔·康德的理论,来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伊曼努尔·康德提到,要使审美满足是纯粹的,必须要达到三个条件,分别是无概念(我们无需参照任何美的概念、艺术法则或绘画的发展趋势),无利害(我们无需在欣赏时带有任何社会或经济的利益考量),无目的(在美面前,我们无需提出任何有关终极意义的问题,无需探究美的创造者的意图),方能出现纯粹的审美愉悦。作者坦言,这三个条件显然很难同时满足。但由此引发了作者对伊曼努尔·康德提出的“纯粹美”、“依存美”、“自然美优于艺术美”等言论的思考。
在第二章里,夏尔·佩潘提到了美的第二个作用,我们需要美来提醒自己,我们能够用身体来思考。他极力推崇黑格尔对于美的见解,认为黑格尔的解释最为无人能及。黑格尔认为美之所以使我们着迷,是因为它承载着意义,象征着意义。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梳理了整个艺术史。夏尔·佩潘认为他或许是对艺术理解得最好的一位。此外,夏尔·佩潘在这一章中还分析了大量作品,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拉斐尔的《福利尼奥的圣母》,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卡尔·西奥多·德莱叶的《诺言》,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弗洛伊德的《文明的代价》,他都有较为细致的评价。
在第三章里,夏尔·佩潘谈到了美的第三个作用,我们需要美以精神的方式满足我们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和性冲动。他大量用了弗洛伊德的理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如自我、本我、超我。相较于对伊曼努尔·康德和黑格尔的“深信不疑”,他对弗洛伊德的有些观点是不敢苟同的。“通过弗洛伊德的研究,我们会发现有多少科学探索的热情或创作的灵感都是源于性压抑,但是,他的分析却并未穷究天才的奥秘:我们很多人也经历过儿时沉重的压抑,但并未使我们变成像达·芬奇一样的人物,弗洛伊德也意识到他并未触及天才的谜题。”夏尔·佩潘提醒我们,即便我们习惯上无法忍受无法解释的很多事情,但在美的经历中,我们需要学着接受“无法解释”,学着拥抱“无法解释”,也要学着爱上“无法解释”。
学会拥抱那些我们可能无法解释的神秘,就单纯的享受美的那个过程便好。“美吸引我们的原因却是表面的,没错,就是表面的。”不用让自己陷入过多的纠结之中,这是我读完全书后最大的一个感受。
用十七世纪神秘主义诗人安格鲁斯·西利乌斯的一句回答,“玫瑰没有原因”的。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当美拯救我们》读后感(九):哲思之美
什么是美?美,会意字,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但现实中,美,不仅要表面美,还要心灵美,这样才算真正的美。通常指使人感到心情愉悦的人或者事物。这是百度给我们的解释,然而关于美,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不管广义的也好,狭义的也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分国界,不分领域。
法国夏尔•佩潘著的《当美拯救我们:星期二的哲学课》其实是将众多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尼采、佛洛伊德……浓缩的思想精华逐一向我们展示,只为回答一个问题:美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因为夏尔•佩潘也是哲学家,所以他用哲学的观点阐述如何修炼人之大美并不惊奇。
哲学家们关于美的论述自然不少,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阐述审美判断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是惟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而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坚持美以及艺术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强调现实美高于艺术美。普列汉诺夫在《再论原始民族的艺术》中指出:社会人看事物和现象,最初是从功利观点,到后来才移到审美观点上去。人类认为美的东西,就是对他有用,是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美是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桑塔耶纳在《美感》中给美下了一个定义:美是积极的、固有的、客观化的价值。而我们的庄子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明法、成理存在于天地、四时、万物之中,是天地、四时、万物的组成部分。可见,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的。
大多数人会觉得读一本哲学书是很累的,因为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是通常局限于某种具体对象的知识体系不同的学问。就如我们学哲学时,就是在探讨人生观、世界观,这在知识领域属于高大上的范畴,所以能够专心研究这些的人,常备称作思想的舞者。
哲学家们关于美的论述恐怕还要继续下去,就像夏尔•佩潘主持的星期二的哲学课一样,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被美拯救,这就是哲学家的情思。只要读关于哲学的论著,我都要翻阅一些书籍,寻找一些注解,哲学论著吗,自然都比较严谨,特别是康德、黑格尔、尼采、佛洛伊德等等的思想,不仅仅是著述严谨了,还要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对哲学的理解和发展都要简单了解一下,要不然,一旦翻开这样的书籍,只有一个感受,他们的脑子里为何能够装进这样的思想?于是便会对那些俗家子开始膜拜,你可能会嘲笑我,看不懂就说看不懂,还对那些俗家子膜拜,这不是自己露怯吗?露怯就露怯吧,俗家子的书简单明了,就如百度上解释什么是美,羊大为美,简单啊,一想那鲜美的羊汤,你自然就美了。再看看黑格尔所说的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一个浅显,一个深奥。不过我也想了,换了黑格尔可能也会觉得我们的注解更哲学,由羊和大就能感受到美,这也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吧。可见这浅显和深奥还要看从哪儿看,我们觉得浅显的,或许还隐含着真理呢。
都说人成熟的表现就是开始研究哲学了,因为哲学能够让人更理性去分析问题,不至于浅薄,不至于随波逐流,就如本书所倡导的,让美拯救我们,走出阴暗,走出彷徨,感受世界所带给我们的美好,这就是哲思之美,通读它你的思想就会泛着智慧之光。
《当美拯救我们》读后感(十):微尘中能否见出大千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美将拯救世界。”夏尔•佩潘,这位出生于1973年的年轻的法国哲学家,则干脆将他的著作命名为《当美拯救我们》。
美将如何拯救我们?夏尔在本书开篇描述了几个故事。其中有一则,叙述一个喜欢勾搭美女的浪荡子,如何在街头对一位端庄正派的女子一见倾心。这样的故事或许有点俗套,但从遥远的传说到现时的文学影视,从来不乏这样的形象,就像汉乐府歌咏的罗敷之于使君,夏尔说自己笔下的这位美女,“如果她的身影有能力阻止浪荡子的靠近,在某种程度上,难道这不意味着美存在的某种意义吗?”
美人之美,常令人遐思,引人吟诵。其中描绘最好的,我以为是以下两例。一说汉朝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另一说海伦,荷马借着老兵之口赞叹:“好一位标致的美人!难怪,为了她,特洛伊人和胫甲坚固的阿开亚人经年奋战,含辛茹苦——谁能责备他们呢?她的长相就像不死的女神,简直像极了!”
我们无法得知李夫人和海伦的形容相貌,然而诗人的妙语却分明让我们震撼于美的巨大力量,这是美人的美,也是艺术的美,这种美投映进我们的心灵,使得我们的想象波动起伏,更会对美女的命运生出同情心,我们就会像一面镜子,像托尔斯泰那样,照见了一个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化。即便是无生命无情感的事物,在审美的特定视角中,我们会觉得“海棠带醉”、“杨柳伤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微尘中能否见出大千,全在于我们对美的存在的发现。
夏尔借助康德、黑格尔和弗洛伊德的理论试图抓住美的神秘之处。美从何处而来?夏尔分析拉斐尔的名画《福利尼奥的圣母》,分析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分析卢•里德的音乐专辑《魔法与失去》。夏尔充满诗意和美感地娓娓诉说着,客观存在的事物,如何瞬间激发主体的审美情趣,如一道光亮撕开失落的、灰蒙蒙的心翳。这是近代美学中重要的“移情说”。究竟是幡动抑或心动?主观与客观是不能割裂开来的。面对同一朵花,我看它觉得它凝眸带泪,你看它觉得它含春笑浓,而在一个慧心觉悟的哲人眼里,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一朵渺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引起不能用泪表现出来的那么深的思想。”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概莫如此。
当我们为了美深深感动,夏尔提醒我们,要注意美的危险性。正如我前文所谈及的海伦的美的毁灭性力量,美固然可以澄澈净化人的心灵,而它有时也会予人以歪曲的偏执的追求。夏尔谈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阿尔诺•布莱克的雕塑盛行,阿尔贝特•施佩尔设计的建筑林立,瓦格纳激昂的乐曲宣扬着男性气概、统治意图与武力侵略,纳粹美学的流行改变了德国人的思想意识,一场人类历史上的大灾难埋下了祸端。我想起电影《红樱桃》里的德国军官以人皮刺青为美,暴君尼禄因想看城市陷入火海的景象而下令火烧罗马,丛林土著部落以人头骷髅标识自身的英雄业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美”呢?夏尔说:“美让更好、更糟,变成他者或变成自己都成为了可能,这是美的危险之处,也是美的魔力所在。”尽管美有危险的一面,但因为它正陷入危险之中,我们更需要捍卫美。
康德说:“美是主观的,但也是普遍的。”主观,说明美感的产生以主体的反馈为转移;普遍,是因为美如果能打动一个人,那毫无疑问它也可以打动其他的人。所以,美可以无标准、无概念,但好的、真的美,之所以能够被大多数人认可,它必然是建立在善的基础之上的。此谓“大美”!
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类书籍。喜爱具有知识深度、逻辑严谨、思维周密的书籍。出版社新书推介、报刊编辑约稿,请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