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倾覆与重构: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大起底》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2 03:33: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倾覆与重构: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大起底》读后感10篇

  《倾覆与重构: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大起底》是一本由顾伯冲著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倾覆与重构: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大起底》读后感(一):读《倾覆与重构: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大起底》的理由

  1、关于古代农民起义核心规律的全景式描写

  2、著名作家王跃文撰序推荐

  3、有深入的学术分析和文学性

  4、农民与起义,官逼与民反、英雄与流寇、正义与邪恶、精英与草根、口号与行为,功名与劣迹,孰是孰非,有谁能一言定论? 顾伯冲先生以史学家的眼光、文学家的笔法、批评家的心态,透过茫茫历史烟云,向读者呈现任何一个国家要摆脱治乱兴亡的怪圈,长盛不衰,需要从浩瀚历史中汲取无穷智慧。

  ——《求是》评论部主任 吕虹

  5、对于关注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有识之士而言,“农民起义”是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然而,这个话题并不好说。这是因为,在历代对“农民起义”的叙述中,已包含了太多立场与视角的制约,已经给农民起义贴上了太多并不适当的标签,让人很难看清事实的真相。要想剥离这层架垒叠的标签和变色镜片、去触摸真实的农民起义,确实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顾伯冲先生没有回避其中的艰难,反而迎难而上,怀抱着对过往历史经验的尊重与思考,正面迎向农民起义的话题。

  ——文学评论家 郁文

  6、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

  ——阿尔温•托夫勒

  《倾覆与重构: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大起底》读后感(二):研究历史不能隔靴搔痒

  收到这本书,确实一开始欣喜非常,毕竟,在研究历史活动中,农民起义的相关考证的文献寥寥可数。

  可以这样说,有些小说关于农民起义的章节描写都是带有鲜明的个人主义色彩。

  比如,明代褚人获写的《隋唐演义》中,作者就对唐代著名的起义女将领,历史上第一位称帝的女汉子“陈硕真”不吝污蔑丑化之能事。

  又比如:语文教材中对于唐末黄巢起义的正面描写,也掩盖了其乱杀无辜,烧杀抢掠的本质。

  黄巢起义是王仙芝起义的延续,其摧拉枯朽的速度加速的唐王朝的灭亡,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他们给中国社会的破坏程度远远高于他们对历史的贡献,甚至说,连宋江镇压的方腊起义军都做不到。

  《二十四史》中,用“敲骨吸髓”四字,来概括对老百姓的残酷程度。恐怕连唐王朝那些统治者都自叹不如。

  在中国人所经历过的许许多多苦难之中,最大的苦难,莫过于人食人,而这种人间的惨剧,除了高祖时代,也只有唐朝末期的黄巢起义军可以比美了。而在唐末,所有食人者,又都比不上以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他在失败前夕包围陈州近一年时间里,采用过的机械化方式,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作军粮,供应他围城部队,以保证他起义军的战斗力,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食人纪录。(《旧唐书》:“贼首(秦宗权部),皆慓锐惨毒,所至屠残人物,燔烧郡邑。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榛蔽野。贼既乏食,啖人为储,军士四出,则盐尸而从。)

  这还不算,他们将正常来华做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欧洲客商胡乱砍杀,这点似乎与清末的白莲教相似。

  明朝末期的李自成起义,由于毛批的原因,所有人都不逾雷池一步,所以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那个极具讽刺的年代,都在大力鼓吹者此人对于社会进步的极大作用,似乎没有了他,广大老百姓就不会觉醒,就不会积极奋起反抗,争取自己的权益,其实这些歌功颂德的呓语类的文章都源于P女士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社会的创作文人都似乎满足于这种氛围,其实究其原因而言,那就是蒋时代虽然德先生和赛先生个子不高,但至少可以泼妇骂个街,可以自由半个报,而高祖时代,是文艺必须遵从P女士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文革期间样板戏大行其道的原因。

  其实研究历代农民起义,都离不开P女士的需要,我等老百姓无权说三道四。

  但是,如果要研究农民起义的根由和成因,就不可避免的与P女士擦出火花,如果想要打情骂俏而不和人家静距离的接触,那就有调戏的嫌疑。

  《倾覆与重构: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大起底》读后感(三):起义那些事儿

  中国的历史上真的是爆发过许多次农民起义,顾伯冲先生的《倾覆与重构》将这一段段历史像电影一般在我们眼前再现,将评判的权力交到我们读者手中。孰是孰非,是功是过,每个人心中或许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就是最早的农民起义女领袖吕母。她的独生儿子吕育被贪官杀了之后,为了给儿子报仇雪恨,她毅然决然地聚众起义,活捉了贪官,杀之为儿子报仇,好一个巾帼不让须眉,好一个伟大的母亲,这种剧情真的是让人大快人心。

  很喜欢看这样的书,总有一种在看历史大片的畅快淋漓感,陈胜、吴广、李自成、洪秀全,这一个个名字至今叫起来依旧响亮有力,召集数万起义军的野心胆识,在起义军面前气势磅礴义薄云天的演说口号,战场上的抛头颅洒热血,这些壮景在历史长河的奔流中始终没有被淹没。

  但是,更多的农民起义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归根结底,皆是因为人们的欲望,是贪念,是色欲。当有了权力之后,中国这帮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最终变成了曾经自己最痛恨,想要推翻的统治阶级的丑恶样子,或许从一开始,起义的原因就并不像他们说的那么清高,羡慕嫉妒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安定的因素,才有了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悲喜剧。

  以古照今,方能知现在之不足,感谢顾伯冲先生的对农民起义的全景式描写,给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风云变幻的窗口,推荐每一位历史爱好者都不要错过这本书,你一定也会从这本书中看到不一样的历史!

  《倾覆与重构: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大起底》读后感(四):一场繁华一场凉

  一场繁华一场凉

  ——《倾覆与重构》读后

  彭忠富

  一场繁华一场凉。当繁华散尽,注定会走向没落,这个过程短则仅十五年,例如盛极一时的大秦帝国,最终的灭亡源于陈胜、吴广发动的农民起义。谁能想到,这900多个走投无路的戍卒,居然会掀翻秦王朝这座大厦,从而拉开古代中国王朝兴替的帷幕。

  农民,这个神州大地上最卑微的族群,在封建中国,任何权势阶层都可以来剥削、压榨他们,甚至残忍地夺去他们的生命。他们犹如野草般坚韧顽强,他们的忍耐力和抗打击力世界绝无仅有。当他们忍无可忍、活不下去的时候,于是农民起义爆发了。看似固若金汤的封建王朝,摧枯拉朽般灭亡了。

  农民生活在封建帝国的年代里,是安居乐业还是啸聚倡乱,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的稳定,影响着每个生活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命质量,也影响着农业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不断,从本质上讲,这是由封建专制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它反反复复地爆发,揭竿而起,直撬王朝根基,而又反反复复地失败,回归原位,成为了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一根最为敏感而又脆弱的政治神经,也是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

  要研究中国历史,离不开农民起义这个课题。农民起义绝不像教材上说得那么简单,仅仅是一组组关于时间和地点的名词,最重要的还是起义的那些农民,那些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振臂一呼,点燃星星之火的陈胜、吴广们。

  在顾伯冲所著的《倾覆与重构: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大起底》一书中,作者就对中国式农民起义进行了一番全方位的解读,他以史学家的眼光、文学家的笔法、批评家的心态,透过茫茫历史烟云,向读者呈现出对历朝历代、古今中外农民起义众生相的观与思。本书有正统史学的春秋笔法,有社会科学的严谨考证,有悲悯的情怀与诙谐的文风。在顾伯冲先生的笔下,农民与起义,官逼与民反、英雄与草寇、正义与邪恶、精英与草根、口号与行为,功名与劣迹,孰是孰非,有谁能一言定论?那些早已化为历史尘埃的英雄、流寇与草根,在顾先生书中重新披挂上阵,在活生生、血淋淋的历史情境里,上演着一幕幕波谲云诡的悲喜剧与反串剧。

  整本书基于人的立场展开思考,对历史上所有揭竿而起的农民,对那些参与塑造历史的农民起义,进行了人性的分析与总结。这样的格局,不仅有助于归纳农民起义的中国式特色,而且有助于消除历史经验与现代思考的隔阂,以一个宏大的现代视角,将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农民起义,浓缩为一部厚重的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文笔清新,流畅,叙述方式独到,寓思想性于趣味性之中,使读者在批阅中国式农民起义这个沉重的老话题时,富有一种轻松、愉悦的享受。

  《倾覆与重构: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大起底》读后感(五):折腾来折腾去,还在那个笼子里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官逼民反。某朝代后期,政治腐败,灾荒连年,民不聊生,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纷纷起来斗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登高一呼,振臂一挥,剑锋所指,众人蜂拥,开仓放粮,劫富济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管你是60后,还是90后,大凡读过中学历史课本的人在说起农民起义时想到的大概这是这些内容。

  破坏却没有进步

  《倾覆与重构-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大起底》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对农民起义的研究和思考,作者选择的年代区间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清朝灭亡的2132年,因为对农民起义的评价只能远观而不能亵玩焉,这也是历史评价的客观要求,后人评史吗;在众多农民起义中,作者又将研究对象选定为始于陈胜、吴广起义止于太平天国起义的42次农民起义,期间出现了26次改朝换代,而每一次封建王朝易手更迭的序曲都是缘于农民起义。“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黄炎培)。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的《中国历史》课本,提到的农民起义只有这么几次: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项羽、刘邦)、黄巾军起义(张角)、隋末农民起义(王薄、李密等)、唐末农民起义(王仙芝、黄巢等)、元末农民起义(刘福通、韩山童、朱元璋)、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等)、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主要作用就是为了说明农民起义促进了改朝换代。

  但是,除了倒逼出几次“仁政”、造就了西汉、东汉、唐、明和清5个“长寿王朝”,以及“等贵贱,均贫富”越来越深入人心之外,农民起义还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正如作者总结的那样:帝国版图被撕裂、生灵遭涂炭、文明遭毁灭、国力受重创,而且让新的统治者获得了修补体制漏洞的经验,使得帝国变得更加易守难攻。

  可以说,这些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旧王朝,为新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但是,农民起义最终却没有改变农民自己的命运。皇权统治和层层任命的官僚体制如旧,农民仍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折腾一阵子后,历史又回到了起点,继续循环,专制-推翻-再专制-再推翻-继续专制,社会制度没有什么质的变化,只是朝堂之上换了一批人而已。大家庆幸于总算消停了,很少有人考虑怎么又回到了原点。经过多次洗礼之后,人们一致认为:没真事,只要不再折腾就行了。

  “如果从历史评价角度来看,农民起义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其意义又是负面胜于正面。因为它不是将社会引向前进,而只是使历史在周期动荡中轮转。甚至可以说,在中国文明模式里,农民斗争之本身就是专制主义统治得以维护的一种手段。”(《中国文明史》,启良)

  少数人受益

  那么,农民的起义为什么农民反而没有受惠呢?

  农民造反是有条件的,先从造反者一方看:首先是面临着死亡,走投无路。不是没有饭吃,就是违法当斩。若遇灾荒,官府无力赈灾,农民又一无所有,无力自救。但如果是仅仅因为个体行为或者是少数人的行为,这也不会形成群体性事件,还需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有核心的带头人和起到凝聚作用的团体、宗教或立足的地盘。犹如干柴遇到烈火,才会星火燎原。第三,领头的并不是纯农民,而是有头脑、有思想和有能力的人,他们未必吃不饱,不过是想利用吃不饱的人达到他们个人目的,事成之后,他怎么还会跟农民“等贵贱,均贫富”呢。这里有两个特例可以说明这一点:一是太平天国对其官员和军人的惩罚措施有一条是“罚做农民”;而底层出身的朱元璋建立了最为专制的大明朝。

  再从统治者一方看,皇权阶级出现了利益矛盾、政治腐败、法律不公和军事失衡,从而失去了天时、地利和人和,使得农民起义得以在其虚弱之时爆发。

  但是,作为造反的最基础原因,只有“饥饿”并不必然促成农民起义。因为我们也有农民宁可饿死也没有起义的事例。

  1942年冬到次年春天,河南、广东大灾荒,狗吃人,人相食,惨不忍睹,两个省都饿死了300万以上,其实,本来不至于这么惨的,乃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在救灾问题上严重失职,置之不理造成的。

  新中国建立不久,出现了浮夸风和大跃进,“反瞒产私分”,结果丰收之年出现了农民大批饿死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信阳事件”。1998年的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美籍学者崔琦,他的双亲都是信阳人,就是在1960年饿死的。三十年以后,时任中共信阳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曾经撰文指出:信阳地区饿死那么多人,并非没有粮食,所属大小粮库都是满满的,但群众宁可饿死,也没有抢过一个粮库。从信阳事件中不难看出,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真是太好了,多么听话,多么遵纪守法,多么相信党。而我们某些领导干部,实在是愧对人民啊!

  因此,农民起义并不是因为活不下去了,反正是死,不如拼个鱼死网破那么简单。不难看出,虽然有天灾的因素,但造成数百万人、数千万人死亡的主要是“人祸”,但国民党时期的那次灾荒是老百姓无力造反,到了1959年,老百姓是不想造反。

  大多数农民可能是为了自己能吃饭肚子,能发泄怒气,而少数领头的人则会利用这种情绪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不管农民起义成与败,除了当了“饱死鬼”外,农民仍然是农民,而若成了,那些少数人就能做公卿王侯,就可以封妻荫子。而在众多起义当中,只有刘邦、朱元璋及其团队如愿以偿。

  封建基因的双螺旋

  对于少数农民起义的领袖而言,当官或做皇帝是起义的最重要诱因之一,他们的底线是为了活命,而上限就是当官、做皇帝。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得来的,所谓胜者王侯败者寇,值得放手一搏。但除了改朝换代,他们没有更高的追求。

  “千古犹行秦王政”。而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家天下,一个是官本位。它们就象是基因的两个螺旋,决定了封建社会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说,如果二者还存在,说明社会还是封建社会。二者相互作用使得中国封建社会比西欧早了近700年开始,晚了近400年结束。

  首先,“家天下”的魅力让人毫无抵抗能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高高在上,任何人见到他都要跪下磕头,三呼万岁,居有宫,出有辇,说话金口玉言,让你今天死,不可明日活,最诱人的是3宫6院72嫔妃,而且还可以象阿Q梦想的那样,从众多女人堆里挑选,想要谁就是谁。但是,皇权没有得到大众的尊重或认可,因为皇位是可以觊觎的,是可以用武力夺取的,或用智谋窃取的,是可以“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连李逵都知道:“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

  其次,官僚制度的设计让人趋之若鹜。当官不但是惟一非富即贵的道路(因为不存在另外一个职场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可以光宗耀祖和封妻荫子,还可以损公肥私和以权谋私,而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通过世袭、通婚和官官相护,自己的后人也可以坐享其成。位子、车子、房子、票子、女子、儿子、孙子……纵观封建社会,官从来都不是一个终身的职业(甚至皇帝都不是终生的,说不定那天小命就完了),当官之前是民,不当官之后还是民,不是农民,就是市民,要不就去当山野村夫,该干么干么去,自己养活自己,既没有只能升不能降的官吏,也不存在退休后仍然享受同等干部级别待遇的做法,但大家仍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抓住一切机会挤进体制之内。甚至是宋江都到体制外搞民营了,还一门心思想招安,再把关系办到体制内呢,而且托人都托到妓女那里了(你看人家宋朝皇帝当的,这叫一个开放,嫖娼的事都传到草寇的耳朵里了,人家也没有当回事,民选的美国总统那叫一个望尘莫及啊)。

  而进入官场的途径有二:一是巧取,比如托人托关系,送钱送女人,参加文举武举等等,取得打工的资格。二是豪夺,办差无望,还想非富即贵,那就只能干掉老板,把对方的一切好处过户到自己名下。

  君君臣臣的官本位其实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的统治而特意设计和安排的,只要不造成军阀割据,这种从上而下层层任命官吏的封建分封只对维护皇权有利,因为成功与否只跟有否官位和官位高低相关联,而且随同官位相应地占有资源、分配资源,从而决定其他人的命运,这才会吸引大家去当官,而一旦成为既得利益者,你所想的就是如何保住既得利益,当然也就不太可能再走造反的路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让中国封建社会无法取得质的进步的原因就是存在着“家天下”和“官本位”这个基因缺陷。当官吃皇粮,或者有机会当那个有权决定给谁发皇粮的人仍然是各行各业普通人的梦想,并且它通过我们大脑中神经回路的养成,一代一代地遗传了下来,让中国人变成了一根筋,而不思寻求另外一种脱离死循环的思路。所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大部分人的基因突变之后才有可能实现。

  笼里笼外

  不管是凭造反成功当了皇帝的人,还是靠世袭或夺位坐上龙椅的人,他们都跳不出封建思维的牢笼,提不出超越封建社会的治国方略。就象一个人的躯壳,因为基因有缺陷,在偶感风寒或者遭遇外来病毒时,这人就会得病,闹腾一阵之后,躯壳还是那个躯壳。他们都是在“封建”这只笼子里折腾,没有质变,因此不具有革命性。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生下来就在这个笼子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知道在笼子里生存所需要的王道和霸道,不知还有其他的道。自从秦王嬴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革命之后,思想禁锢,“我花开后百花杀”,只剩下“满城尽带黄金甲”了。尽管他想的是让嬴家千秋万代当皇帝,但却成了所有皇帝的始皇帝了。

  在这个笼子里有三类人,他们分别顶层的皇族王侯、中层的臣僚和下层的农民、地主和土豪等。

  先看看皇族的行为:

  顺者昌,逆者亡-杀和赏

  清除异见-焚书坑儒

  维护形象-文字狱,修改历史

  开科取士-统一思想,强迫洗脑

  重家抑商-不让你有地,也不让你有很多钱,科技及实用被视为奇巧淫技

  再看大臣怎么做:

  家国难分-因为是家天下,忠君就是爱国。当国家利益与主人的利益一致时,自然没有问题。但当有利于国家而不利于主人或者有利于主人而不利于国家时,大臣就为难了,要么听皇帝的,要么抗命或者死谏,徒然无补。

  而基层的人呢:

  除了受到皇族和臣僚压迫之外,农民还要受到地主、土豪的剥削。而地主、土豪也是皇族和臣僚的打工者,但他们可以再剥削农民。如果按照公司制的职位对应一下的话,地主、土豪只不过是业绩比较好的员工,或者是一级员工,而农民是二级员工。

  皇族       -老板

  臣僚       -经理人

  地主、土豪、农民 -员工

  当农民起义时,首先是杀地主、土豪,不管将来成不成功,这都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聚敛财物的方法,也是最容易号召、聚集流氓无产者跟随他们的做法。继而农民会杀基层官员,然后随着起义的升级逐级往上杀。如果农民起义不成功,最多杀一批地主、土豪和基层官员,最后被镇压,或者受招安,旧体制继续循环。而如果起义成功并夺取了皇位,自己就成了当初要打倒的对象,从而开启新一轮的循环。要么老百姓无奈地忍受,要么专制者系统性地自欺欺人。

  只要笼子不换,农民起义培养和生存的土壤就不会变,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那么,我们为了终止这个死循环,是不是尝试着看看有没有其他的笼子存在。

  我们不妨按照股份制的结构作一类比:

  家天下就是独资公司,经理人是老板任命的。要想换主,或者有人想占为己有,只能等老板死掉,或者他的儿孙败家,财产易手。如果等不及,就只能干掉他。

  一个股东占大股,一切都是大股东在玩,拉几个小股东作为陪衬,小股东只是捧个人场,起不到监督作用。经营得好,一荣俱荣;经营不善,就会被其他人收购兼并,进入新的循环。这还是被干掉。

  上述二者仍然属于私人公司(private company),如果公司上市,接受各方的严格监督,股东分散化,大小股东可以用脚“投票”来影响股价,从而决定经理人的命运,如此既没有了家天下,也不再有官本位。

  从第一个笼子换成第二个笼子,只有推翻,别无它途;从第二个笼子换成第三个笼子,则有两种选择:一是大股东被推翻,二是大股东主动放弃一股独大,允许其他小股东存在,给其他小股东一个指点江山的机会,大股东自己也有机会再次获得股民的支持。

  尽管中国人没有逃离封建专制的牢笼,但在中国,封建专制从来就没有得过人心。和平地换一个理想的笼子,这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千年难题,但我相信中国人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智慧做到这一点,不管是被迫换笼子,还是主动换笼子,早晚的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倾覆与重构: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大起底》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