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5-19 02:07: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经典读后感10篇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是一本由张佳玮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读后感(一):一个吃货的提升

  买下时急吼吼的看了大半,就搁置下来了。和《无非求碗热汤喝》相比,这本基本是说的国外美食的,对我这样没有太多接触书中食物的来说,知道了一些原先不知道的食物,又因生疏而觉着遥远,故而没有一气呵成全部看完。

  书的最后,几则故事,倒是生动,可以看懂张公子的幽默,很有趣。

  食物除了维持生理需求,如公子所言,消化后成为记忆随身携带,随时拿来慰藉,你会长久记得为你预备食物或曾和你一起享用食物的人,那些人们,那些时间,一直在一起。

  真美好。

  作为一个吃货,这本无疑可以提高吃的境界。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读后感(二):最好的滋味还是花了时间好好做出来的最俗气的肉

  弄堂里卖臭豆腐和年糕的阿婆和“死老头子”弥漫着油烟味道的脉脉温情搭配着甜辣酱让你馋的不能自己;高速公路边卖大肠面的老板那一碗面筋肉厚的大肠面一周四顿都吃不腻,冬天堵路的时候,一辆晃晃悠悠的小三轮带来的大肠面是最温暖的味道;抄素菜须用荤油,鸡汤须花时间,无法用调味品来取代的最好的滋味还是花了时间好好做出来的最俗气的肉。天南海北,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无法取代的味道,都有最执着的厨师。米其林饭店,怀石料理,一个个的顶级餐厅里面精雕细琢的美味佳肴也无法取代寻常巷陌里面的人间烟火。张公子用寻常的笔调写出的一本“菜谱”,轻描淡写的翻开,初来不见趣味,到了最后你才会发现已经看完,但意犹未尽。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读后感(三):不只是孤独的人,大家都要吃饱啊

  张佳玮人称张公子,江苏无锡人,80后,写稿为生。写稿为生的80后很多,像张佳玮这样跨界的没有。在互联网的不同地盘,住着不同的张佳玮,在豆瓣,文青张佳玮,写故事,写随笔,在虎扑,写球评,在知乎,金庸或者美术史,都门清。

  积累了好些年,张公子今年大丰收,2014这才过了几个月,他的书已经出了好几本,内容涵盖体育、艺术、随笔以及今天我要提到的关于吃的散文集《孤独的人都要吃饱》。关于吃,这已经是张公子的第二本书,前作《无非求碗热汤喝》2012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文章体类大致相同。

  吃,向来是个散文写作的好题材。思索忏悔伤肝动气,很累人,怀人记事,必得上了年纪方有资格,旅行漫记,至少要出趟门,时间金钱花费都不菲,唯有吃,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不论好坏,都可一写,而且有人爱看。

  关于吃的文章,粗粗可分下面几种。周作人、梁实秋一种,文人角度,多清淡素雅,谈糕点茶食,连着文化历史,风雅隽永。沈宏非、殳俏一种,现代人的吃,现代人的事,现代人的城市生活,或夹着情感故事,杂感评论,从吃荡开。蔡澜一种,老饕级别,实用与文学性兼具,谈食材、谈食肆,即可当散文看,又可做百科读。还有唐鲁孙、王敦煌,老北京为主,吃的都是门道,既能做得,也能赏得,更能写得。还有,就是菜谱了,好的菜谱也是很好看的。

  张佳玮既不同与老一辈吃货大家,把吃吃出一份记忆的重量,文化的内涵,也不似新一辈的美食专栏作家,写的一本正劲,其实乏善可陈,张佳玮写吃,以情感带入吃食,不拘一格,温暖治愈,有故事,也有掌故,更可怕的是,他知道的太多了,任何与吃有关的东西,都可以说上几句,每个大洲每个国家的饮食习惯,他几乎没有不知道的,让人怀疑他的脑袋是否已经置入了搜索引擎。

  张写文章,随意性大,确定一个主题,咸鸭蛋,或者羊肉汤,或者肉夹馍,都没关系,只要有了这一主题,便可恣意开写,小时候的回忆,古代相关故事,外国各种地方的不同做法、吃法,中国不同地方的烹饪区别,张向来记忆力好,又博览群书,即使一个咸鸭蛋,也可以搂出一大堆有意思的知识和段子,趣味知识性俱佳。

  唯有一个问题,一口气读下去,发现路数相同,结构类似,翻得多了,便嫌模式化。最好看的,还是吃中间有自己,比如那篇《肉夹馍》,或者有生活有故事,比如开头《炸臭豆腐和年糕》《大场面》,最生硬的莫属《苦》《酸》《甜》《咸》,一看即是命题作文,情感不到位,掌故再多,小知识再丰富,终究少一位料。就像人们喜欢《深夜食堂》,喜欢的主要不是食物,而是人与故事。

  不只是孤独的人,大家都要吃饱啊。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读后感(四):暖过我的,不只是爱

  在豆瓣里买下这本《孤独的人要吃饱》的时候,一定不是为了它里面关于书名对于孤独的渲染,而是目录里开篇讲了一个关于市井巷弄里面,老奶奶卖的臭豆腐与“死老头”之间充满夕阳暖的对话。接下来,慢慢的看他关于江南家乡菜食的描述,触底的温柔,从字里行间,缓缓腾起。

  犹如他写的米饭:华丽的“绿畦香稻粳米饭”;他写的羊肉汤:咀嚼间肉的口感,有时酥滑如鹅肝,却又有丝丝缕缕的疏落感;他写腊汁肉:是个神物,鲜爽不腻,肥肉酥融韧鲜,瘦肉丝丝饱满;他写声音的味道:油炸火烤的声音,听起来格外香。裹好面糊的炸鸡下锅,先是嗞哩嗞哩的油跳声,再是咝咝啦啦的油炸声,好听。

  你看,他形容声音,都是带着“口”字偏旁的拟声词,看起来,想起来,仿佛就能感觉到,家里的厨房里,是妈妈炒菜时有水在锅里时,油下锅时候的美味声响,暖心,从那一刻起,仿佛勾出了一个世纪的回忆,我拿着书,徘徊在厨房门口,就像是又嗅到了开饭前的雀跃的饭菜香,连空气里,都弥漫着油粒子奔腾跳跃的声响。

  他之前也有一本《无非求一口热汤喝》,我收到书柜里,没来得及看,乘着闲暇之余,看了这本在其之后的书。看过介绍,这本书,没有那么多的从古到今,没有那么多的工艺考究,更多的是市井小吃的真实体验和他逐渐铺陈开来的记忆宫殿。伴随着小食的一点点口感与味道,展现给我们遥远的记忆小事,流畅如水银泻地般的文字,唤起的是舌尖上那关于美食的味觉记忆,而与味觉记忆连接在一起的,是与美食相伴相依的喜怒哀乐,还有陪伴在身边难忘的人:

  久别后还记得他点的热干面的老板,陪他在窘迫时,靠在消防栓旁边,吃过最美味的肉夹馍的女朋友,还有那街角巷子里,卖臭豆腐和炸年糕的老夫妻,那在勃朗峰下的霞慕尼里孤独的调制自己酱料的印度老板,在告诉公路旁边充满人情味,大冬天里为司机们着想不卖酒水的卖大肠面的夫妇。

  每一份食物的美味,都夹杂着深浅浓淡的人间烟火气息,那份对市井小吃的敬意与爱,让俯首皆是的平凡又心浮暖意的微小片段,都充满了弥足珍贵的爱意。没有大段大段的描述和背景,也没有凑齐字数的过程简介,明明白白的吃喝,高高兴兴的写就,就像是随着他,走了一遭小江南,吃了一回湖畔菜,看了一次世界相,品了好多新鲜感。就像是一份火候恰到好处,加了香肠、青豆、毛豆、胡萝卜的浓香蛋炒饭,平凡又温心,好吃且管饱。

  前段时间,《不孤独的食物美学》电视节目在网络上面异常火爆,让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能够联想到里面厨师专注的眼神,弥漫周身的让人安心的气息。里面每个主人公穿着最舒适的衣服,拿出最漂亮的锅碗瓢盆,一丝不苟地对待手中的每一种食材和调味料,洗菜切菜做菜装盘。里面说到:“擅长做饭的人,也一定是很会安排生活的人。他们逻辑清晰,做事有条理。把胃口调理好,才能把生活调理好。”,在阅读这本书期间,就有这种张公子一定是一个在生活上,让自己精致且美好的那一类。他在书中,不仅仅讲述了食物相关背后的故事和脉络,也在梳理去做一份这么精致美好的食物的时候,每一个步骤,每一份选材,每一个时机或者火候,都是那么顺其自然,平和温顺,就连手边的油腻碗盘,都显得那么可爱又自然。

  他在讲食物的温暖,也在细细阐释着关于如何生活的哲理!

  他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这个虚无缥缈,只有自己珍之藏之的梦想。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梦想,并非破灭,而是被推迟,被当做冰箱里的隔夜咖喱,酒柜里的庆祝香槟,“非得等到那一天才能享用......我们得等到那天。”人生的确长的很,但什么都吃得下还愿意吃的好牙口,却短暂的多。

  看起来他在告诉我们,趁你还吃的下一切的时候,不要费劲去藏到最后,也许,到最后你去吃它的时候,却已经没了当时吃它的心境。做人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常常叫嚣着,等有空了去健身吧,等有空了去吃吧,等有空了回去陪陪爸妈,等有空了再去聚会吧!好像当前,总是有比现在就想去做的这个事情重要,于是,你理智的告诉自己,留到最后,就是最好的,却发现,就跟时间一样,溜走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再也回不去的遗憾。每一个等有空以后,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就沉寂在了岁月的长河里,也许,在你真的有空的时候,发现再也不是当初雀跃和期盼的感受,嚼之如蜡,心已沉寂。

  他在讲食物的温暖,也在慢慢抒发着内心的小情怀!

  他写,夏天吃西瓜的美味。他说,老板,来份夏天!我们每一个人关于夏天的记忆不一而足,而最多的记忆莫过于那绿油油,红壤黑籽的大西瓜。他写,小时候,吃西瓜很粗气,不爱切成一牙一牙的,细密密摆开,再使白磁盘端来。让我联想起大夏天坐在院子里,傍晚时分,蝉鸣蛙声,葡萄藤蔓延在头上,远处的夕阳快要坠下去,天边的红霞扯了一片,小孩子边哼哧哼哧吃着西瓜,边叫着: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稀稀落落的欢笑声,仿佛让回忆都带着夏天特有的味道。

  他写,夏末秋初,螃蟹将来未来的视乎,江南阿妈们做一个拿手菜,配稀饭吃,叫做“蟹粉蛋”。一个炒鸡蛋,加上醋姜的神奇功效,让嫩蛋清有了蟹肉味儿。吃起来被姜醋二味一哄,可以多吃一碗凉泡饭。看客们嘴角轻轻上扬,也在咂摸着,是不是酱醋泡过的炒鸡蛋,真有蟹肉的味道。

  他在讲食物的温暖,也在给我们绘一幅世界美食地图!

  他说,俄罗斯大叔们喝伏特加吃酸黄瓜;日本人喝清酒吃天妇罗、寿司和荞麦面;韩国人喝烧酒吃泡菜;德国人喝啤酒吃咸猪腿;法国人吃鹅肝喝葡萄酒;英国人吃炸鱼薯条喝威士忌;美国人喝波旁威士忌吃热狗,墨西哥人吃玉米饼喝龙舌兰酒。

  他写为什么每一种地域都能产出不同风味的食物,临海找海味,靠山找山珍,进了四川别嫌麻,到了无锡别嫌甜,都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世人都爱吃货,因为人无癖不可交,吃货也多是心地单纯、就连狡黠都狡黠得分外可爱。从江南的记忆起,游历四洲古今品尝,最后回到吃货的一颗单纯初心,流畅得分外可爱。”

  最后一章,他写童话故事,他写那颗单纯的寻访山川四洲的初心,那个与食物相遇,与厨具对话,与人们交谈,与每一个挑动味蕾的瞬间交谈。天马行空的漫想,胡吃海喝的饕餮,终究化成他笔下的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在深夜里,与孤独的你,俯首畅谈。

  他暖过我,从心到胃!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读后感(五):一本有味道的书。

  整本书都是如何吃好。跟书名孤独二字实无太大联系。也可能是作者想要传递的一个意思"世界那么美好,孤独的人儿啊,你一定要吃好。"所以才起了这名吧。

  因为啊,食物是有温度的,它不仅可以温暖你的胃,还能温暖你的心。另外,书中的故事也很温暖。

  奶茶有首歌里面有句歌词"就算日子再忙,也能一起吃早餐"也是对平常日子里幸福最简单也最深刻的描述。

  自家厨房升腾而起的油烟味,锅碗瓢盆相互碰撞奏响的曲子,炒菜时四溢的香气,你看,这些就是烟火气。是中国人最爱的热气腾腾的味道。是故乡情的寄托,是独一无二妈妈的味道。

  食物承载着人类的情感,也自带记忆。人生中经历过很多事可能你都会忘了,而唯独那一种味道永远的留在了你的味蕾里。

  只要尝一下,你就立马能分辨它是不是你"记忆中的味道"。

  世间最幸运的事莫过于每当你想吃"记忆中的味道"的东西的时候,它还在。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读后感(六):《孤独的人都要吃饱》:平凡却温暖,好吃且管饱

  文/thezxz

  作为一个孤身在魔都工作的懒人,加之公司和住处相距甚远,于是一日三餐基本都是要在外自行解决。幸好公司在中山公园,作为上海的商业繁华之地,这里有足够多填饱肚子的地方供选择,如果有兴致甚至还可以坐2号线地铁在静安寺或人民广场下,沿着南京西路和南京东路一路细细逛下来,只要肯花时间,总能找到一间让人吃得酣畅淋漓,打着饱嗝摸着肚皮满意而去的店铺。这种幸福的感觉,说起来微不足道,但却明白而坚实,即便是体重计上一路飞涨的数字,也不能将其击穿。

  而我中意的店家,大多是所谓“市井小店”,如果看过《孤独的美食家》或《深夜食堂》,你一定知道我说的是哪种。比如附近哪里有肥厚多汁、外脆里嫩的日式炸猪排盖浇饭,哪里有浓油赤酱、浇头分量给得极厚道的本帮面馆,哪里有外皮丰腴软糯、陷料新鲜爽口的虾饺皇,我都心中有数。

  但一天只有三顿饭,早餐午餐因为时间原因只能草草将就,唯一能尽情觅食的就是晚餐,不过如果再考虑到加班等不确定因素,一星期下来,能安心吃上一顿满意晚饭的次数,也就两三次而已。于是为了满足这份对吃的欲念,闲暇之余在网上寻找各种关于美食的文章,也成了我的爱好之一。但可惜其中以市井小吃为主题的并不算多,而能写得让人眼前浮现出热气腾腾的饭菜,肚子按耐不住咕噜一声,嘴巴反射性唾沫一咽,恨不得跳进书中和食物啪啪啪,更是太少太少。一路看来,比较合我胃口的有三位:和菜头、马伯庸和张佳玮。可惜和菜头现在忙着创业,自《饭醉记录》之后只是偶尔在微信上更新一篇,比如5月份的薛蟠烤串;马亲王则忙着当超级奶爸,已转型为异色童话作家,只是偶尔在微博上更新一篇,比如6月份的斯库里酸梅汤。只剩下张公子,继续以神一般的速度保持着高产,且不低质。所以当看到豆瓣阅读上了这本《孤独的人都要吃饱》时,我的味蕾直接指挥大脑,就这样“买买买”了。

  和张佳玮上一本美食随笔集《无非求碗热汤喝》相比,我更喜欢这一本。上一本虽然也是好看,但“掉书袋”的毛病太重,动不动开头就是从唐宋乃至魏晋后汉开始讲起,看着颇累,且许多地方在我看来甚是没必要,不由小肚鸡肠地怀疑是不是张公子为了凑字数才加的。“旁征博引”这东西就像是味精,放些许可以调味,但如果客人第一口吃下去就发现满嘴味精味,那就实在是有些倒胃口。而这一本中,味精的分量在我看来就放得不多不少,不会喧宾夺主,也不会对读者造成门槛。

  一道菜好不好吃,要看食材和厨师手艺的优劣。一本随笔集好不好看,也是要看文字的立意高低和作者的文笔水平。张佳玮在这本书中从人人吃过的大肠面、蛋炒饭、吃外卖,谈到肉夹馍、黄豆炖猪脚、咸鸭蛋,乃至印度的酱料,日本的拉面,里斯本的肉桂粉……不变的是那份对市井小吃的敬意和爱,还有那又浓又郁的人间烟火味道。流畅如水银泻地般的文字,唤起的是舌尖上那关于美食的味觉记忆,而与味觉记忆连接在一起的,是与美食相伴的喜怒哀乐,还有难忘的人:一起与自己在路边消防栓上吃肉夹馍的女朋友,在久违一年后还记得自己的热干面老板,成为周边众多孩子干外婆的馄饨阿婆……张佳玮用市井小吃所构筑起的记忆宫殿中,俯首皆是如此平凡但又令人心中浮现暖意的片段。不炫技,不过火,用书中的料理对应的话,就像是一份火候恰到好处,加了香肠、青豆、毛豆、胡萝卜的浓香蛋炒饭,平凡却温暖,好吃且管饱。

  全书最后的三篇是童话故事,透着股清新甘甜,就像是饱餐之后的大麦茶,给这顿饭划下圆满的句号。

  好的文字如同好的料理,令人温暖而幸福。诚哉斯言。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读后感(七):食物是给自己最好的安慰

  胃是个无底洞,开心的时候要吃,不开心的要吃,和一堆人狂欢的时候胡吃海喝,自己一个人吃东西也要津津有味。对缺爱的人来说,食物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

  有的美食书打着食物的旗号写了一堆不相干的事,完全不解馋,有的美食书仅仅是一堆食谱的堆砌,读来似鸡肋,读之无味。

  张公子的这本书画面感十足,浓油赤酱,爆锅的葱姜蒜香味儿从书里边就隐隐的飘出来。第一篇写了炸臭豆腐,讲了一个学校门口卖臭豆腐的阿婆。上大学时,我也吃过一个老婆婆卖的臭豆腐,推着一个流动的小车,上面挂个木板,写着“老太太臭豆腐”,臭豆腐分五香、香臭、大臭,蘸料有干碟、甜辣酱、蒜酱、辣椒油。一块钱一串,一串三块,冬天时吃一口热乎乎的臭豆腐,五香,加香菜,不要蒜,甜辣,一边吃一边听旁边的小伙伴儿吐槽:食品安全课上说臭豆腐都是在农村大粪缸里沤出来的。卖臭豆腐的老婆婆不怎么敬业,隔三差五就提前回家,刮风下雨肯定不开门,所以只要能吃到她做的臭豆腐,我觉得比彩票中了五块钱都高兴。书里边的臭豆腐阿婆,口中总念叨一个“死老头子”,而且还有种本事,不管什么场合,都能扯到死老头子,甜辣酱是死老头子调的,死老头子不让她看电视剧,死老头子不晓得关心她,“真是命苦啊”。估计“老太太臭豆腐”哪位老婆婆,家里也有一位死老头子成天念叨她,让她早点回家。

  咸鸭蛋也能勾起我不少回忆,好的咸鸭蛋,蛋白柔嫩,咸味重些;蛋黄多由,色彩鲜红。懒得做饭的早上,一碗白粥配一颗咸蛋就馒头,就是一顿饭。筷子一头扎进去,扎到黄,腌的上好的咸鸭蛋,这时候一股红油呲的冒出来,流了一手,不过这种蛋,蛋清都比较咸,我不爱吃,经常把蛋黄挖干净了就不吃了。小时候妈妈捡了不少鸭蛋青吃,数落我:只吃黄,不吃清,留给谁吃?白眼狼。书里写外国朋友们都对着咸鸭蛋黄发呆,问:这是什么?类似于蛋黄酱美乃滋吗?是不是给鸭子吃很多盐,它们就会下这种蛋呢?张公子腹黑道:可是,只有中国某种特定鸭子才下得了咸蛋。似乎外国朋友对我国的神秘感又增加了一分。

  馄饨这种食物跟饺子一样,还是自家做的最好吃,在上海吃过鲜肉小混沌,在一些茶餐厅吃过云吞面(我感觉馄饨云吞都一样),都比不上我妈包的鲜虾馄饨。自家做的没有什么讲究,烧水,搁一小把虾皮,撕一点儿紫菜,胖乎乎的小馄饨浮起来,再下葱花香菜,淋一点香油,吃的时候,碗里放一勺韭菜花,呼噜呼噜连汤带水吃下一碗,浑身暖暖的,从胃里暖到心里。书里说的无锡小馄饨似乎很讲究,汤用鸡汤、骨头汤,再另加蛋皮丝、干丝(谁告诉我什么是干丝?)。想想就流口水,有机会一定要吃下尝尝,另外近几年家这边开了好多连锁的吉祥馄饨,都是速冻的,味道不说难吃,仅能充饥而已。

  我是挺容易满足的,吃饱了就高兴,就有满足感,饿一顿感觉天都塌了,这辈子估计都不可能通过控制饮食变得骨感纤细。吃了喝了,寒冷和饥饿都被缓解了,难过的时候,一碗加了芝士和荷包蛋的辛拉面,就像让人在冬夜里,伸一个舒展活泛的懒腰,然后睡进了被窝里。

  我吃过最好吃的蛋炒饭,里面有炒糊的米粒,形状不一的香肠,以及半生不熟的鸡蛋。下了课急匆匆回家,门口有爱人的怀抱和大大的微笑,他邀功一般的对我说:你看,正好赶上你下课回来,等你吃饭。

  最后写一段书封底的一段话:

  吃下肚后,食物会被消化成记忆,被你随身携带,随时拿来慰藉,你会长久记得为你预备食物的,以及曾经和你一起享用食物的那些人们,那些时间,你们一直在一起。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读后感(八):有意义不如有意思

  记得还在上大学时就断断续续在虎扑看张公子的球评,全专业男生一起看,各种预测点评,真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随即追到豆瓣,发现原来公子写吃更是一绝。我这人向来不会管钱,通常都是月初家长刚打钱时呼朋唤友出去下馆子,而月底吃泡面就辣椒啃馒头,不过张公子一大特点就是能把任何食物都写得如珍馐美馔,如满汉全席,如法式大餐,真比美食节目更加下饭。现在细想,大概是公子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感恩吧。

  书中前三章在写国外或身边的美食,夹杂着一个个的故事,看得出公子博闻强识,各种奇闻异事信手拈来,记得很早以前他曾写过一篇文章来论勤奋读书,想来真不止是说说而已。

  最后一章则是公子一贯的脑洞大开,但却读之如蜜,感觉更胜前三章,当真是“有意义不如有意思”。可惜笨之如我,这句话用了六年时间才想明白,以前做什么事都先想意义,咳,不提也罢。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孤独的程序猿更要吃饱。

  不说了,吃饭去!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读后感(九):食物的真实,触底的温暖

  并不了解张公子,看到这本书也算是偶然,因为它特价。试读几个章节,触底的温暖感,真实的小人物跃然纸上。故事中没那么多的食物,更多的是食物带给人的温暖,市井人生,原生家庭的那 一份眷恋。人类的味觉很是神奇,记忆中最真实的部分往往都是味觉帮着我们保留着。一份炒饭,一煲暖汤,都会带我们回到某个场景,某个世界。

  每一段记忆都透着温暖的记忆,读来酣畅淋漓,不管是异乡漂泊中收获的小温暖,还是对家的眷恋或是对记忆的敬意都感同身受,胃中踏实的温暖永远是最真实的感受!孤独的人都要吃饱,因为吃饱了就不会孤独了。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读后感(十):以美食的名义,热烈的过日子

  在机场买的这本书,彼时从一个陌生的城市飞到另一个陌生的城市,心里像是有一个洞,虽然知道这样的日子很快就会结束,那个洞依然填不上。

  在这样的时候,去书店买了四本书,包括这一本。

  读了几章,有一种被骗的感觉。

  张公子明明一点也不孤独嘛!品尝美食,不是和家人一起,就是和女友一起,疑似一个人的,怕是只有在瑞士滑雪那次,和在佛罗伦萨那次,因为文中没有出现女友的影子。不过也觉得不大可能

  想起去年读的那本《孤独美食家》,一个人在世界各地找吃的,那才是孤独呢。

  可是,也真的好看。

  最喜欢第一章:每个孤独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和街边小摊的故事,读来充满温情。而寻常的蛋炒饭、肉夹馍,被他写的令人垂涎欲滴。日常随意做饭的记录,看着人手痒,恨不得当下就开火去尝试。

  读这本书,大体看到张公子对美食的态度,不见得像老饕那样讲究,万水千山犄角旮旯里寻找独特的美食,钟情的是街边的那家店,路旁的摊位,或者自己随意摆弄出来吃的可口的菜。

  美食在于其次,将日常生活过的有趣的心才是重要的吧。

  就是那种:爷品的不是美食,是生活 的那种心情吧。

  独自一人读完这本书,心里却热乎着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