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食近似于爱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食近似于爱的读后感10篇

  《美食近似于爱》是一本由米果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一):美食人生

文/ 海蓝蒲雨
打开《美食近似于爱》,不禁莞尔一笑。米果的美食人生从家人开始,外婆的姜烧酱油到阿嬷的鱿鱼螺肉蒜,再到母亲的肉油粕仔,承载着她原始而亲近的美食回忆。这种悠远而幸福时光飘荡过来,让我沉浸其中。
厨房间里热气袅袅,橘黄的灯光透着玻璃门透出来,偶尔能够听见抽油烟机的声音。我正在床上辗转反侧,在现实和梦境中徘徊。这个时候,妈妈早已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为我开始煮中午的午饭,方便我带到公司食用。一个小小的透明的午餐盒里,容纳了三种菜。中午掀开热气腾腾的饭盒盖头,将温存的食物送入口中,有一种味道叫做妈妈的味道。在舌头和味蕾熟练地配合下,咀嚼着每一口美食。好吃!有时候,妈妈会发来一条短信,询问是否合口味。胃里的美妙滋味又开始翻腾起来,赶紧给妈妈回过去,真是极大的美味。在手机屏幕的背后,一定有一张微笑的脸。
米果跟我一样,有时候嘴馋,就跟妈妈撒娇,说身上最近凉,需要吃麻油料理(麻油煎蛋或者是麻油炒饭),满足口腹之欲。想想孩子般的小把戏,我偷偷地笑起来。
妈妈刚忙好,我馋嘴鼻子尖,闻到了阵阵香气,误以为是香油蒸蛋。赖在床上问妈妈,妈妈说哪来的蒸蛋啊。某天继续赖床,妈妈将蒸蛋捧上来,一股扑面而来的香油味,勾起了肚子里的馋虫。一屁股爬起来,捧着香香的蛋一勺子舀下去,Q弹的蛋在微微滚动。送入口中,薄薄的蛋融在嘴里,滑入喉咙中。真美味啊!
米果是台南人,文中夹杂着台湾方言,有趣儿的很,比如买油叫“搭油”,中年妇女叫“阿桑”,盒饭叫“便当”……一边拗口地学着,一边嗤嗤地笑着。年少时,记忆盒子被打开,各种纷繁的美食缥缈飞来,原来家里或者是别的地方吃到如此多的美味,一下子敞开了味蕾,嘴里馋存着些许口水来。
爸爸的面食手艺极好。一根擀面杖,一团面团。左手翻动面团,右手摆动擀面杖,一张张圆形小巧的面皮就形成了。若是做面条,爸爸会将面皮擀成大皮子,在面皮上竖着划几刀,几条长长的面条就形成了。配上几个番茄和鸡蛋,一碗喷香四溢的面条就出锅了。有时候准备的面团太多,爸爸就将面团再揉几下,放在一个盆里醒着,等过几个时辰之后,面醒好了揉成大圆饼,放在锅子里烙,上下翻动,两面烙成金黄色,切成几块。饿的时候,拿着小饼配着咸菜吃,又满足又有嚼劲。家里最幸福的时候,是一家三口包馄饨或者饺子吃,爸爸擀面皮,妈妈和我负责包,三个人很快就能够做出好几斗,除了自家吃,还可以送些给亲戚朋友尝鲜。满满的猪肉白菜粉丝味,一口压下去,满嘴的汁溅了出来,浓浓的满足感,这就是家的味道。在外面无论买多少钱的馄饨和饺子,都尝不出这种幸福感
米果在书里不仅将最美味的食物推盘而出,更让我喜欢的是她和她家人关于美食的故事,背后是浓浓的温情和深厚的美食底蕴。她的家人做出美味的美食,存留在米果成长的记忆里,一边品尝存在记忆中无法忘怀的味道,一边想起在她身边亲爱的亲人。我一边看,一边感动着,想起了很多爸爸妈妈给予我最爱的美食和最无法忘怀的美食记忆,这都是他们给予我最珍贵的美食人生!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二):柴米油盐的小日子

       还在长身体的时候,偶然间听到邻居跟母亲抱怨小孩挑食,母亲很得意的跟她“夸”我肯吃饭,还特别爱吃肉。天真烂漫的我还真的听到心里去了,每顿饭都拼了命的努力多吃一碗,肉只捡大块的吃。
       So,我是个胖妞,吃出来的。我并不了解《美食近似于爱》作者的真实年龄,看文笔似带着森女质感的小女生。可是她在书里说:“人生到了这个阶段,每次躺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摸肚子,总会揣测肚子里面到底藏了什么不该出现的东西…”这个阶段是哪个难以逃避的阶段呢?目前我还感觉不到这样的危机,反而更爱吃了。只不过不再是为了母亲的一句夸奖而吃,也不仅仅为了填饱肚子。是想要寻觅更多的美食,真正带着质感美味的食物,如果食物的背后还带些有趣的故事那就更迷恋了。
      只是就算是米其林大厨,也未必做出难忘的食物吧。当我读着书里“外婆的姜烧酱油”、“妈妈手作布丁”、“草地阿嫲的餐桌”这些篇章时,我才恍然大悟世界上最好的食物都是承载着人类情感的,与星级厨艺无关。让我想想,如果评选我心目中最美味食物会是什么。是外婆的酸梅鸭、姨爹的糖醋排骨还是爸爸的清蒸大闸蟹呢?又或者是我自己拿手的蛋炒饭?啊,想着想着,嘴馋极了。
       很多人成家以后,难免抱怨日子的难过,好像只剩下柴米油盐的琐碎。可是你看呀,这本书里所记录的与幸福有关的片刻不都是柴米油盐吗。你可能觉得下了班做饭很辛苦,作者说那就像过了午夜十二点的灰姑娘,脱下制服,才是属于自己的生活。也许你觉得菜市场脏、臭、乱,某个市井的商贩连一毛钱也不肯少收。那么,你有没有发现那个杀鱼的小哥手脚麻利的就像杂技演员,并且还跟你一样爱听周杰伦……其实呀,不是生活变得苦逼,而是你渐渐的把心锁上,不再与之互动啦。
       一直很喜欢看关于美食的电影,这本书的风格接近于日本的《小森林》。作者就像电影里的女主一样,每天都用心的寻找食材,然后搭配着四季的变化和自身的食欲制作各种美食。作者是台湾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台湾曾经被日本占领过的原因,所以沿袭了那种对美食享受和尊敬的文化。我记得在日本电影里常常看到,人们在开饭前,有时会双手合十很认真的对着眼前的盘中之物说:“我要开动咯!”书里介绍很多美食我都没吃过,但是在《康熙来了》上有看过几期介绍台湾小食的单元,所以知道它们都长什么样。经过作者的描写,我脑补了那些食材下锅的整个过程,恨不得马上杀去台湾尝遍各个夜市和台南的古早位。
       很惭愧,我只会吃,不会做,如果你看到我在厨房,大概除了下面条就是上文提到的蛋炒饭而已。甚至连帮妈妈煮饭而忘了按下电饭煲开关这样的糗事都是时常发生的,哎,日后嫁人了该如何是好。最近,特别想吃煲仔饭。前几年,大街小巷,随便走拿都能看到煲仔饭的铺子。这几天,我是走街串巷的找都找不来一家,餐饮界的跟风和毫无意义的创新依旧如此,居然没有一家煲仔饭能坚持下来。朋友说:“你在这感叹这么多大道理,还不如自己学着做,想吃啥就做啥。”是呀,是该考虑考虑学习下厨了。
       美食评论家蔡澜老先生说“人生不外乎就是吃吃喝喝”,再套一句作者上一本书籍的名称:“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用心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日子其实一点儿也不苦逼。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三):满满的都是爱

这个世间的情感有多种,表达方式也有很多,一般家人团聚总是要热热闹闹的摆上一桌,吃顿团圆饭。中国人对于吃,向来很有研究,也很重视。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饮食文化也源远流长
而长辈对晚辈的爱,很多时候,都寄托在美食上。作者提到了她对外婆手艺的想念,而我也想到了我的外婆,北方人习惯称呼姥姥。姥姥是个很善良的小脚老太太,在那个不算富裕的年代,有什么好吃的都给我们留着。那时候的饮食没现在讲究,姥姥也不会做五花八门的菜,但是,那些接近食物本身最淳美的味道,让我们这些小馋猫们,在多年之后,仍然想念着。
有些食物的做法虽然简单,食材也再简单不过,但是如果烹饪的人满满的都是爱,那么做出来的饭菜,势必也满满的都是爱。记得小时候吃了饭是害怕去姥姥家的,因为姥姥才不不管你有没有吃饭,非要看着你再吃下一些,直到她满意为止。于是,大多时候都是我们哀求着说,姥姥,真的吃不下了。一边是姥姥着急的说,哎呀,你真傻,把这些都吃了。在长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理解是,老人的爱就是吃饭。
作者的语言风格俏皮活泼幽默,提到食材也有自己的脾气和性格,也会生气。对于书中开篇提到的“以前总以为花钱打发一餐两餐,是犒赏自己的恩典,后来渐渐觉得,有本事自己料理菜色,自己把自己喂饱,才叫做幸福。”,不能赞同的更多。
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快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快餐来填饱肚子,而生活富足的另一种表现就是以下馆子为时髦。打开朋友圈,几乎一半以上的朋友在晒饭店的美食。书中所提到的用邂逅的心态耐心的挑选食材,即使一个人的时候,饭菜也要做到讲究。“套一句日本人爱用的说法,虽然只是小小的日常,却是我的人生“流仪”。”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亲人做的美食,而那遥远的记忆,伴随着年少的回忆,虽然美食是主角,但是每场有关美食的回忆里,几乎都穿插着爱。
当初我千里迢迢在外求学时,军训的时候就眼巴巴的掰着手指计算回家的天数,大家都知道我是班里最恋家的人,而就连我自己也没想到,在毕业之后,我居然没选择回家,而这么多年过去,对于故乡的很多记忆已经模糊,唯独对一些好吃的念念不忘。尤其怀孕的时候,更加想念妈妈做的美食,馋的口水直流。经常有人问我,现在还想家么?我会不假思索的说,心里不想,但是胃想。
这一生,我们都会邂逅很多人,有不少让我们印象深刻,同样,我们也会邂逅不少美食,从此念念不忘。街头巷尾向来不乏经典美食,正因为这些小吃的存在,让我们对某个地方的记忆更加独特和深刻。偶尔想起,分不清是因为想念小吃而想念那个地方,还是因为想念那个地方而想念那些小吃。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不少接头巷尾的美食,连回忆都是幸福的味道。在讲究速度和复制连锁的时代,能够坚持传统守护传统真是难能可贵,在作者的描述下,我也很想去台湾的街头巷尾,去邂逅一杯甘蔗汁。
菜市场是最热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我们每个人,或清高孤傲或平易接地气儿,都离不开人间烟火。而菜市场应该是体会人间烟火最好的地方。作者提到菜市场有抚慰心灵的作用,确实如此。在心情低落的时候,去逛菜市场,看到大部分人都在热气腾腾的活着,亦或偶遇一位边卖菜边弹琴的帅哥,又或者看到一位卖菜之余还坚持摄影的大叔等等,心情自然会被感染。
吃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我们最难以忘怀的是妈妈的味道,外婆的味道等等,因为对我们来说,那些好吃的不仅仅是用来填饱肚子的,更多的是长辈对晚辈的深沉的爱,和岁月的流逝中温暖的记忆。
这是一本很精致的书,配有精美的插图,通过作者对这些美食的描写,可以知道作者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曾经很火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让我们和作者一样,在一日三餐里找寻到乐趣,吃饱吃好之后,才能去面对这个世界上大大小小的问题。
让我们一起,爱美食,爱生活,爱自己,做个快乐的吃货,开心生活,感悟充满爱的人生。不辜负美食,更不辜负自己。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四):美食与生活构成人生一小道风景

近几年的书市,旅行和美食类的书籍一直受到大众的追捧,因为这两类话题轻松,贴近生活,它们不如一般故事小说那样费时间阅读,还费脑力分析,我们更喜欢视觉的享受,简单轻松读完一本书是当今快速运作社会的一种习惯,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千人有千般态度
   《美食近似于爱》,就是一本温情的美食类读物,这是台湾本土作家米果介绍特有的台湾家常美食,每一个美食都伴随着作者人生中的一小段经历。学到每一道美食的做法的同时,还能透过字里行间,领略一段段趣味小故事,或童年趣事,或长大后的拼搏经历。平凡如你我,跟着作者的文思,仿佛也回想起小时和长辈做饭时的情景,怀念童年的遥远时光,回到当下平凡的工作现实中,对父母长辈的敬佩,心中不自觉地想要承担起作为成年人的责任与尽到义务
   对某道食物的怀念,往往与某人有关,或是亲人,或是爱人,或是曾经出现在自己人生中的过客。
   对姜烧酱油味的菜品的怀念;对摆满大碗汤的餐桌的记忆;对厨房身影的幻想;皆是作者对家中长辈的思念。对于饭食餐桌的最初记忆,大概都是从族中三位女性那里得来,外婆、奶奶和妈妈,传统的家庭厨艺也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吧。
  一年年长大中,上课也学到了自制的蔬菜拌沙拉,上班后也偶尔会吃外卖便当,闲暇时,也自己去菜市场逛逛,看上钟意的菜品就买回家,精心烹饪一顿美味,犒劳自己。
   年轻时,我们喜欢挑战,我们热爱重口味。调料繁多的卤肉,油煎出“赤赤”声的迷你小型鱼,美味鱼丸汤,满满猪肉脂肪的肉臊饭,这些都是年轻时的喜爱。
   但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经历了更多的事,更爱惜自己的身体,饮食类也更以清淡为主,油腻食物已尽量少吃。简单原味的红白萝卜,煮个汤也能吃的有盐有味,淡雅的素菜,清蒸桂竹笋,鲍菇菇炒肉片,配份番茄蛋花汤,简单家常的小菜也能养人,育人。
   作者以淡淡的文笔,带我们一起回味小时候,一起经历读书成长,一起学会自己做饭做菜,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每个地方有其独特的生活特色,大同的食物是相似的,而正因为有的地理上的差异,才能形成多样,自有的生活风俗。
   多提一句。其实,一直都知道台湾人很受日本人的影响,毕竟离的近,说话方式,处事方式,生活习惯,很多的相似。可还是很不喜欢作者在文中不时的提起有关日本的相关元素。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五):温暖的烟火气息


食物是非常奇特的粘合剂。天气变冷,我们想要“贴秋膘”;亲人远行,会有送行宴;远朋到来,也会有“迎客饺子”;前几天搬家,远方的老妈再三打电话过来叮嘱,一定要请朋友来家里吃一顿,名为”暖居“;完成一个重大的项目,同事们心照不宣地要庆祝,吃一顿好吃的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小时候生病了,妈妈们都会煮一碗放了很多葱白、胡椒和姜丝的辣汤,还有窝在清汤面条里的荷包蛋……无论春夏秋冬、大事小事、开心事难过事,都是美食点缀生活的理由。
曾经有一段时间上班路上会路过一个菜市场,早上的菜场里,热气腾腾、种类丰富的早点,笑容满面的阿姨们,无一不充满着烟火气,让人不由得希望能够早点退休,好加入这热闹的菜场早市。眼馋了很久之后,终于在周末起了次早,和老公两人混在阿姨们的早市大军中,吃了心心念的菜场早点,然后去买菜。虽然是惯常去的菜场,早市的食物们更为水灵,一样样摆得整整齐齐,让人有买回家的冲动。先生说,这便是市井的烟火气息,不是食物点缀了生活,而是它本就是主角。
正因为眷恋这平凡又充满魔力的烟火气息,除了自己动手研究吃的,读书也会选美食小品文。阴雨的午后,开一盏暖黄色的台灯,听作者徐徐道来只属于他的古早味、妈妈料理、单身汉料理……不失为一种惬意的事情。唯一的遗憾便是,看这种书会饿的特别快。尤其是这一本还配了美丽的食物插图。
美食小品文传递的是作者对美食的热爱、籍由美食而衍生的温暖,而且还可以偷师一两道美味菜谱。边读边研究书中记录的菜谱,然后再实践,体会作者描述的那种美味,可以说是宅女的一项非常好的自娱自乐活动,如果能够完美复制出作者描述的美味,就更是有种收快递的愉悦感。
摘录本书的几道菜谱:
救火炒面
泡软的香菇切丝、洋葱切丝
热水把面条煮到半软,捞起备用;
打蛋汁,煎成薄薄的蛋皮,切成条状备用;
热锅爆炒香菇与洋葱,加入肉酱,少许酱油与乌醋,再淋上泡香菇的水,盖锅焖熟,趁汤汁未收干之前,倒入面条与蛋丝,充分拌炒,最后淋少许辣油。
蒸茄子蘸汁
蒜头切过后压碎,加昆布酱油与冷压亚麻仁油调匀
麻油鸡
用麻油将老姜爆到深褐色,加入飞过飞的鸡肉块,炒到鸡皮焦黄,加入两大罐米酒,盖上锅盖,煮到整锅沸腾后,关掉抽油烟机,撕半张日历纸,卷成长条状,点火,将火靠近沸腾的锅边,火焰就沿头锅边蔓延开。锅面的火焰消失之后,盖上锅盖焖煮一段时间,鸡肉软嫩即可熄火。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六):美食爱,爱美食

       有一句话现在很流行: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爱能温暖我们,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美食能丰盈我们的味蕾、填饱我们的胃。爱拥抱我们,带给自己美好感受;美食吃进自己的嘴里。这两样都是给自身带来了收获,所以,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我们付出爱、寻找美食,他们回报我们不曾辜负。
       《美食近似于爱》,是本每篇文章里都有美食的书,有对幼时阿嬷、妈妈做的美食的回忆,有长大后自己独居做的美食,每一篇都饱含爱,每一篇里的美食都让人垂涎不已。阿嬷、妈妈用对全家的爱来烹饪美食,美食就不是近似于爱,美食就是爱了。喜爱吃美食,回忆旧时美食中倾注的爱。
       作者的母亲婚后就没有继续工作,每天用20元的餐费预算来做一大家子的菜,还得保证每顿必有鱼、肉、汤。作者一家六口,阿伯姑姑还时不时过来吃饭,很难想象,作者的母亲如何操持一大桌子的食物。“主妇魂”,母亲阿嬷就是带着对厨房的坚守,做出那么多美味的食物。
       夏天,有柠檬汁、冬瓜汁等专门冷饮;上学那么多年,每天中午不重样又丰盛的饭;极有特色的卤肉饭、蛋包饭等等。作者妈妈在美食方面的造诣如此“博而深”,打破了我一直以为只有专业的厨师才能做出专业菜的看法,那些不重样的好吃的饭菜,隐藏对家人无私的爱,成为作者记忆中最深刻最暖的存在。
       作者自己家里的冰箱,从不储存过多食物,每天都是现买现做。这是一种家族传承吧,对美食的“苛刻”,体现的正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一个对生活如此好的人,自己又怎会过得差。所以,《美食近似于爱》,不只是写记忆中难忘的那些美食,字里行间都是浓厚的亲情和喜爱。借写美食的名,表热爱的实
        这么一想,也能回忆出好多记忆中的美食。我妈做的手擀面、小姨烙的烧饼、姥姥做的白菜炖粉条,每一样都特别好吃,几乎是她们的拿手绝活菜。想吃就做,没事就学习新菜,爱,就在日复一日的三餐里。
        美食爱,爱美食。美食无限接近于爱几乎就等同于爱。看作者忆美食写爱,浓浓亲情跃然纸上,真是这寒冷冬季里最温情最高的一种享受。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七):味蕾的记忆,最牵动人心

你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感受,小时候吃的某道“妈妈菜”,自己用同样的方法做,却再也做不出同样的味道;即使劳动母上大人亲自下厨,用同样的做法“洗手做羹汤”,也再吃不出原来的滋味。
有些菜就是这样,吃过一遍,就永生难忘,却再难复制。原因很简单:一道菜肴之所以能牵动人心,有时候并非因为它本身,而是因为它背后承载的记忆。我们心心念着某道菜,其实念的并非菜本身,而是那道菜承载的美好时光。
记得之前看过一种说法,说女人要抓住男人的胃,才能管住男人的心。可在我看来,抓住胃其实只是表象,真正起作用的,是她通过做的菜表达的心意,以及给男人留下的不可替代的美好记忆。
当男人对这份记忆不再珍视,有钱什么山珍海味买不到,几个家常小菜又能算得了什么。重要的不是菜,是做菜的那个人,是菜中承载的情意,是两人共食的美好时光。
记忆这种东西,真的非常牵动人心。而在六识之中,味蕾的记忆,往往最为深刻。我想,这也是抓住胃那句俗语由来的原因,也是《舌尖上的中国》能够火遍大江南北的重要原因,更是这本《美食近似于爱》的独特之处。
实话说,《美食近似于爱》并不是一本文采特别出众的书,但却能够一直勾引着人读下去,欲罢不能。原因就在于,这本书并非一本纯粹的美食书,而是一份饱含温度、满载亲情的回忆录,能够让人想起自己小时候与亲人相处的点点滴滴,读起来让人感觉特别亲切,引起共鸣。
当作者米果细细描述自己小时候做饭的情景时,我会不由自主想起,幼年时守在煤炉旁看着饭锅以防焦糊的画面;以及淘米做饭时,怯怯地用食指探测水量是否适中的记忆。
草地阿嬷的豆仔薯汤、咸菜蚵仔汤、皇帝豆汤,母亲重油重盐的“手路菜”、手作布丁、彩色卤肉饭、肉豉仔……当她一一细数母亲、阿嬷做的菜时,我则会想起小时候妈妈的拿手好菜勾芡青菜羹、米粉蒸肉。
当她写自己返家探亲,菜色澎湃到自己不好意思婉拒高热量高胆固醇或“重咸重油”的菜食时,母亲和外婆给我热情夹菜的记忆,就如野马一般,闯进脑海不停奔腾,直到眼泪流出来才肯罢休。
虽然写的也是台湾风情,有很多台湾特色元素,但米果的《美食近似于爱》绝不是一份简单的旅行指南。这本书并未流于知名菜馆的简单盘点和介绍,更多融入了难以割舍的私人记忆和故园情怀,对台湾风土民情的展示,远比一般的旅行书深入。从这点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文化书,而非单纯的美食书或旅行书。
正如作者米果自己所写的那样,她是在“以料理重温逝去的亲人曾在这世间共同的证据”。小儿女的朴素情怀和温馨念想,足以打动我这样一个漂泊异地、常年吃不到“妈妈菜”的人。
“隔一程山水,你是我不能回去的原乡,与我坐望于光阴的两岸。” 食物和记忆的关系,真的非常奇妙;味蕾和记忆的关系,也最牵动人心。读这样一本书,是慰藉,更是折磨。慰藉在于,可帮我找回因为忙碌而渐渐散落在脑海深处的记忆;折磨在于,勾起了我挥不去的思乡情,思母意。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八):美食诱人,爱永久

       自从人类懂得享受以来,就不断的追求美食带来的快乐,现社会更有“吃货”这个名词来形容对于美食孜孜不倦的追求者。美食能都带来很多快乐、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失恋了,可是通过吃东西来解决内心的郁闷与不快。美食像这世间所有的好东西,把人从流水般地日子里捞出来,放在闪电云端,一窥活着的新鲜和美好。
    《美食近似于爱》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关于美食的发生的故事,主要是用美食勾起美好的回忆。人的回忆是很美好的事物,一旦加入美食,那么这样的美好感会成倍的增加,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从书中可以了解到作者家乡及生活所遇到的一些和美食有关是事情,此书不是重点讲美食,而是以物怀人,还有就是时代的变迁及科技的发展,虽然过去的传统已不再,但是记忆不会就这样消失。
    把好滋味放进嘴里,人就会微笑,它像世间所有的好东西,像夏日的微风,让人轻轻飘荡的音乐,能停住时光、唤起热忱、近似于爱。说起音乐,大家可能就会感觉到美好,但是美食也会这样。一日三餐,锅碗瓢盆,一碗粥饭,也不是什么复杂的菜系,一旦有感情,吃起来就有了牵挂。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经常和很好的朋友去一个地方吃水饺,当毕业以后一年,我独自回到我们经常去吃水饺的地方,感觉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觉,一阵酸酸的感觉涌上心头,一顿水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美食,说起了都是流口水,现在虽然能够吃到更好的东西,但是这美好的回忆关于美食、关于人,让我无法释怀。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场景,那就是走进厨房,有时候会突然想起母亲的身影,暖暖的感觉,这也就是很多人为什么热爱厨房的原因。美食近似于爱,实际就是爱的体现。一份汤、一个馒头、一份菜,看似简单,却饱含了很多很多。中国有句俗话:“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多少当家的妇人想尽一切办法换着花样的准备每天的三餐,这份情、这份义能够让所有的人感动。当爸妈老的时候,我们一起坐在饭桌上,夹一口母亲做的饭菜,你就会知道什么是享受、什么是温暖了。
    美食给了作者及所有人美好的回忆,简单朴素,却让人心理暖暖、眼泪打转。回到家能够痛痛快快叫声妈,能够吃到母亲做的饭菜,这样的幸福我想永远留住。一切的一切都会成为回忆,只是美食给我们的回忆太美好,不忍心走出来。
    PS:本人淘宝店铺(https://shop137663182.taobao.com/?spm=a21ar.c-design.0.0.VTPQv6)炫衣时代开业了,欢迎大家的光临。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九):什么是美食?什么是爱?

四星。
之所以不是五星,减分的是封面和内文那丰盛精致的有关食物的照片。我说的是食物,并非我所认为的美食。
若编辑看到了,请允许我的执拗和矫情。
米果。这是作者的名字,会让人联想到封面上的少女,然后脑海里会显现出清纯、青春、一个安静温婉的女子形象,哪怕不是那么美丽,最不济也应该是有一些亲切的文艺女青年范儿。
可米果,是一位已经“上了点年纪”的女作家。
想象来得快,去得也快,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幻灭吧。
什么是美食?经常在朋友圈看到好友们时不时地发聚会时的照片——人是美美的,食物也很精致,看着就会让人忍不住偷偷地咽下口水——对于美色和颜色鲜艳、可口的美食,我永远没有抵抗力。就像任何一个标准的吃货一样,我也会在京城最火的美食APP上努力搜索,然后叫上朋友或一家老小,或自己悄悄地,大快朵颐。且不亦乐乎!
然而,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婚外的偷情,新鲜刺激,诱惑妩媚。但终归,我还要回到自家的二亩三分地,早上吃着辣椒咸菜就着白粥喝上两碗,浑不在意已经满头大汗。晚上下班回来,还会吃上一碗老婆大人亲自煮的挂面。再然后就会打个饱嗝,该干嘛干嘛去。而在外面寻觅美食之旅的整个过程中,基本不会吃得满头大汗,也不会频频地打嗝。
我想,我恐怕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而米果这本书,从内容上,让我满意,让我满足,甚至感动。也是因为此,我对封面和内文插图实在是耿耿于怀。当然,这不影响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这是一本能打动我的书——因为我虽然自认为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但我并非常常感动。
米果,感动了我。
看完书,写完书评。
有关美食和爱,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溶于血液中的,充满烟火味的粗茶淡饭。这种爱,在家中,家外难寻。

  《美食近似于爱》读后感(十):记得对给你烹饪美食的人说声爱


       关于美食的记忆,或许大家都能说上几个。一次午餐时,单位同事就谈起了他那个年代的美食,他说:那是中国最贫困的时期,家里没有粮食,榆树叶都被抢光了,野菜是美味。不过让他记忆深刻的美食是往高粱米饭里拌荤油,那就一个香,两个字吃了一次一辈子忘不掉,那时候就想要是一辈子能够吃上高粱米饭拌荤油,那不是美成仙了。可是短短几十年时间,他再次说这个事时,明显是带着一种戏虐的成分,因为他说他这辈子肯定不会再吃高粱米饭拌荤油了,那只是他记忆中的美食。
       享誉世界的四大美食之国有法国、意大利、德国和中国。法国人浪漫,所以法国菜也如花似锦风情万种;而德国呢,似乎血液里有一种天生的理性主义精神,他们的菜肴也像德国人的性格一样,注重经济、实用、实惠,不那么爱讲排场,却也不失外在的美观。意大利美食典雅高贵,且浓重朴实,讲究原汁原味。中国菜已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由历代宫廷菜、官府菜及各地方菜系所组成,主体是各地方风菜。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世界一流。
之所以一说到美食,我就会天马行空停不下来,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都说了民以食为天。马克•吐温也说过人生成功的一部分秘诀是,吃下爱吃的东西,然后让食物在肚子里斗争到底。米果的《美食近似于爱》给我们讲述的就是关于美食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米果儿时的记忆,有妈妈的味道,有故乡街道小饭店里吃到的乡味,当然也有现在,自己揣摩着让一些普通的食材通过加工后放进嘴里,使其变成无法抗拒的美食,给亲人品尝。不得不与大家透露的是,这本书绝不是一本食谱大全,也不是给你介绍一些美食做法的丛书,与其说是写美食的,不如说是写美食故事的,没办法,现在的年轻人都太会讲故事了,只要她喜欢的,她能涉猎的,她都会娓娓道来,让你美滋滋的,轻松地读着故事时,就记住了一个个美食,至于这些美食如何做,那就不用作者来告诉你了,因为作者已经说了,她也都是每次去买食材时,才会琢磨着怎么将这些食材进行搭配,让它们有不一样的色香味,使其在她不断地翻炒中变成美味,变成不一样的美食。
       其实我真的很佩服能够潜心研究美食的人,我小时候也吃过很多让人记忆深刻的佳肴,如那时母亲做的糖醋排骨,绝不是我现在在饭店吃的那种味道,那时的猪都是自家喂的,到了过年时,请师父来杀猪,于是猪的每一个部位都成了精品,都会被派上用场,大人们喜欢吃酸菜肉,而我们特喜欢吃糖醋排骨,酸甜加上肉香,成年以后再也没有吃到过,不管怎么调制作料,都没了儿时的味道,后来想想,现在的猪吃的是食料,基本都是速成猪,怎么会有那种肉香呢?没有了粮食猪,不管你怎么做也不会做出儿时的那种味道了。
       说道这里还要说一件事,那时我们春季郊游时,母亲都会给我们做蛋炒饭,做法没什么新意,不过那时我们带着这些食物,游玩后,大家聚在一些吃饭的时候,要是谁带的是蛋炒饭,那一定会引来羡慕的目光,那时米和蛋都是供应的,不像现在一样天天都能吃到,甚至我们根本不会觉得它有多好吃,有一次我给儿子也做了一次,儿子很赏脸地吃了一口,就放下了,按照他的想法,一口都吃不下,我就与他说,可能是他没有出去游玩的缘故,要是玩累了再吃肯定香,儿子瞥了我一眼说,吃汉堡更香,我无言以对。
       关于美食的回忆,一定都与爱相连。我们活在世上,不能亏待了自己,该奖励自己的时候千万别吝啬,奖励自己什么呢?要我说,就奖励美食吧,人活在世上最不能放弃的就是一日三餐,让自己每天都快乐起来其实很简单,美味入口的瞬间你就会被爱融化了,不管美味出自谁的手,那都是用心烹饪出来的,里面满是浓浓的爱,品尝时一定要对给你做出美食的人说一声:我爱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食近似于爱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