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胎内人生》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05 05: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胎内人生》经典读后感10篇

  《胎内人生》是一本由安妮·墨菲·保罗(Annie Murphy Paul)著著作,35.00元出版的246页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4-6-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胎内人生》读后感(一):你看,我正在为我的宝宝做这些。

  闲时与母亲聊天,聊到已为人母的堂姐,母亲顺口说道:“你堂姐的孩子都要上小学了。”我满心诧异,总觉着我那小侄儿前不久还是被我抱在手上的奶娃娃呢,就这么一晃眼,都要上小学了?时光匆匆,总是还来不及认真相处,就已经错过

  忽而,想起母亲曾无比怀念的与亲友谈论我儿时的趣事,儿时的我如何乖巧懂事,儿时的我第一次学会妈妈情形是在怎样的情形下,这些儿时的事迹,在我的脑海当中只余下模糊印记,而母亲却是将之当做最为宝贵回忆珍藏着。

  母亲总说:“等你以后有了孩子,你就明白了。”不真正的成为一位母亲,孕育一个新生命,或许真的永远都无法理解,母亲初次认知自己的生命紧密的与另一个小生联系在一起,那种惊喜感动忐忑不安到想要流泪的情绪,我这里所说的初次认知,并非指宝宝诞生的那一刻,而是生理周期未至以及那只粉色验孕棒的两条线。

  从那一刻开始,你的生活便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孕期你所经历的每一件事,你所碰触的每一种食物,都会影响到那个与你紧密相连的小生命

  于是,我抱着一份提前学习心态准备好好的研习这本《胎内人生》。

  正如书中所言:胎儿成形的前40周,很可能会被证明比出生后的40年还要重要

  在这40周里,也仅仅是在这40周里,母亲与孩子同为一体,一同成长,一同改变,这段日子,也是唯一的母亲能与孩子时时刻刻、紧密相连、认真相处的日子,不用担心会错过孩子的点滴成长,因为她的点滴成长时时刻刻都受到你的影响。

  《胎内人生》简介上如此介绍:它是连医生都不知道的另类孕期科普书,说其另类,或许在于它不同于其他孕期科普书,它并未详细标注孕期哪种食物该多吃,哪种行为该禁止,它记录的是一位母亲,为了迎接一个聪明健康的小生命,从而做出的调查研究,这仅有的9个月的时间,母亲能为这个小生命带来什么?在她还未睁开眼睛认识这个世界时,作为母亲,你则是这个小生命接触世界的窗口,你喜爱的食物,出生后的宝贝也会有所偏爱,你所处的环境,你的情绪都影响着这个小生命对世界的态度

  正如书中所言:“当婴儿出生时,他并不是白纸一张,他已经被各式各样感官经历所塑造,只是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

  这个小生命从成形到诞生需要40周的时间,40周不算长,但它却可以影响孩子40年,甚至更长。

  每天早晨醒来,满心欢喜的与肚子里的小生命一同迎接这个美丽的世界,享受窗外洒进来的明媚阳光制作一份健康可口早餐,远离那些会伤害到小生命的电子产品,一个人静静的窝在沙发里看书,耳边是轻柔舒缓的音乐

  这个时候,你可以满心欢喜的对自己说上一句:“你看,我正在为我的宝宝做这些。”

  《胎内人生》读后感(二):孕期饮食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孩子出生后的微量元素是否正常

  最近无意中接触了一些朋友,他们说自己的孩子在检查微量元素的时候,不是缺铁,就是缺锌,还有的甚至缺钙,为此我很纳闷。我的小妞今年1岁零10个月了,中间也检查过微量元素,结果很正常,任何一种元素都不缺,而我并没有给孩子吃过什么特别东西,比如钙片啦,善存片啦,葡萄糖酸锌啦什么之类的。当然刚生下来的时候在医生的要求下,吃了几个月的伊可新,这算是唯一的进补了。

  然后就这些话题随意地和这些朋友聊天,发现这些孩子普遍存在挑食的问题,他们中有些不吃鸡蛋,有些不吃海鲜,有些不吃黄瓜,有些不吃青菜,反正各有各的偏好。我再回想一下我的小妞的饮食,可谓是来者不拒。有次带着孩子和老公的朋友聚会,聚会有七八个家庭参加,也有四五家带了小孩,在用餐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只有我家的小妞在一个劲地指挥我,“妈妈这个,妈妈那个”的,反正萝卜青菜都不抗拒,都要吃,那个时候她才刚1岁4个多月吧,而别的很多孩子可能就没把心思用在吃饭上,吃得不怎么多,要不就只挑爱吃的吃。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那既然可以用吃来解决的问题,就完全没有必要去吃各种补品,既便宜,还能省去补品带来的风险。这点你懂得。

  再细聊下去,发现这些孩子的妈妈普遍在孕期的时候也存在挑食问题,而这些挑食和孩子的挑食居然有惊人相似之处,而这些挑食也正是造成孩子某种微量元素缺乏的原因之一,并且是主要原因。我们大家都知道,孩子的偏食问题是很难纠正的,那么这个问题既然可以在当孩子还在妈妈子宫里的时候避免,那么为什么不呢?

  我不想举多么深刻例子让妈妈们去反省,去思考,去改变,因为每个深刻的例子背后都有一个伤心的妈妈和伤心的家庭,不能给他们雪上加霜。只是希望,如果怀孕中的你能看到这个帖子,一定要注意平衡自己的饮食。这是你对孩子最初的饮食教育,这种教育可以塑造你孩子的一生

  想了解更多怀孕期间各种做法如何影响孩子的一生的话,不妨看看南方出版社新书《胎内人生》。它讲的是怀孕9个月如何塑造孩子的一生。

  《胎内人生》读后感(三):40周过得很快,它却影响孩子未来的40年,甚至更长。

  过完这40周,你想给孩子留下什么?你又给孩子留下了什么?

  亲爱的读者,也许你并不能想象,作为一个孩子刚刚1岁9个月的妈妈来说,当我看到这本书时,眼前是如何一亮的。当我处在那短暂的40周时,除了享受新生命带给我的喜悦满足之外,我也在忍受晨吐、尿频等妊娠综合征带来的烦恼,然而除了这些,我的内心还是充满了各种担忧,比如要不要穿防辐射服,要不要参加单位组织的聚会,要不要继续喜爱的爬山活动,甚至要不要喝饮料,要不要……而这些要不要的核心是它们对我腹中的胎儿到底有没有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关于这些,我一直在期盼有人告诉我一些确切答案,然而一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是相互抨击的媒体言论,并没有告诉我该怎么办;身着白大褂的医生也只是说一些模棱两可的或者真伪立辨的没有建设性的话语,也不知道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孕妇患者们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让医生麻木,还是这些白衣天使本来就不太知道。我的焦虑和担心总是与喜悦同在,甚至经常超过喜悦。尤其当我怀孕第5个月做唐筛的时候,检查结果显示大于1/270,经历过的孕妇应该都知道,大于这个数字意思是我的孩子有患唐氏综合征的风险,而且是高风险。想到自己即将出世的孩子也许是这样一个病症的患儿,内心简直可以用凄凉绝望来形容。我又去了不同的医院检查,虽然结果倒是显示正常了,可是它曾经大于过1/270就像一个阴影搅得我心神不宁,最终我还是选择了羊膜穿刺,好像疼痛对于我这样一个痛点很低的人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我想这就是母爱吧,为了孩子,我愿意牺牲自己,愿意改变自己。你一定也是这样的。如果有一种方法会对你腹中的胎儿好,你一定也会做的,哪怕只是可能。这点从身边太多的孕妇朋友强迫自己放弃含有色素的饮料,强迫自己接受鸡蛋加天哪,既然没有捷径可走,我只能一边拖着日渐沉重的肚子继续上班,一边忙里偷闲找几本怀孕书读读看,可是眼看着肚子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预产期了,我读到的内容还仅限于如何缓解那些妊娠综合征,如何能让孕妇自己和宝宝更健康一些,好像这些书的作者事先都商量好了一般。而我所关心的问题——到底什么因素才能影响我的孩子?这些因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我的孩子?这些影响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却依旧不得而知。我的焦虑和担忧也依旧存在。我的孩子,就这样出生了,在我还没来得及了解清楚的时候。幸运的是,她一切都好。然而也有很多人的孩子可能就不那么幸运了,曾听单位一个领导说,他的孩子腱鞘有问题,他觉得是怀孕期间B超做多了的缘故;也听同事说他的孩子心脏方面有问题;还有同事讲她的孩子声道有问题,甚至还有与人吵了一架之后导致腹中8个月宝宝停止呼吸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相信你身边也有,可是我真希望是0。我希望那种手足无措迷茫,那种欲哭无泪心痛不要出现在你身上,然而我更加希望那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悔恨不要出现在你身上。我希望每一个孕妇都可以安心地过自己的怀孕生涯,永不言悔。

  如果可以,那么为什么不呢?

  我始终觉得,一个准妈妈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40周,而应该是孩子未来的40年。

  嘿,想过没有,过完这40周,你想给孩子留下什么?你又给孩子留下了什么?

  如今,我终于看到了这样一本书——一本把关注角度挪到孩子身上的书,一本告诉人们怀孕的9个月如何塑造孩子一生的书。我毫不迟疑地买了来看。虽然对我的妞来说,它只能是迟到的礼物,因为我只能翻着它,回想自己当时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可是那40周毕竟很短暂,它已经随风而逝了,而我的妞也在逐渐长大,我只能庆幸自己做对的那些,又懊悔自己做错的那些事了。希望,不要因为你的大意疏忽,在孩子0岁的时候留下遗憾。希望你可以拥有无悔的怀孕40周。

  为此,我把它——《胎内人生》推荐给你,希望你可以具备这种未卜先知能力,希望你的孕期可以过得安心、放心。如果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你还没有怀孕,或者你才刚刚怀孕,那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by宇婷

  举报

  《胎内人生》读后感(四):另类孕期科普书

  女科学家所写的另类孕期科普书

  文/张宏涛

  我很庆幸,在准备要孩子时,看到了刚刚生育第二胎的美国女科学家保罗所写的另类孕期科普书《胎内人生:怀孕9个月如何塑造孩子的一生》(南方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之所以说另类,是因为该书所涉及的内容是普通孕期保健的书中很少有的,而且该书的每一个观点都是被大量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所证实的,大都通过作者亲自采访验证

  该书的很多观点都非常新颖,比如,作者认为,胎儿对母亲的饮食非常敏感,孩子出生后是否偏食,喜欢什么味道不喜欢什么,都与孕期母亲的饮食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孕期母亲吃了很多垃圾食品,将来孩子喜欢垃圾食品并偏胖的概率大大增加。而引发一个人疾病的生活方式,并非只来自于我们的成年期,在我们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这种影响就已经开始了。

  作者还举了几个悲剧例子来证明胎盘并非万能。直到上个世纪中期,美国主流的医生们还很迷信胎盘的作用,认为胎盘是保护婴儿的超级盾牌,可以过滤一切病毒药物副作用,除非孕妇被毒死,否则对胎儿没有任何危害。所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产科教科书医学学会还认为,在怀孕期间,酒精对孕妇和胎儿是无害的。很多医生甚至用酒来治疗孕妇的晨吐,以及食欲兴奋剂。还有很多医生给孕妇注射纯酒精,据说是可以让子宫放松预防早产。他们认为饮酒对胎儿产生危害的说法荒诞和迷信……抽烟,服用各种化学药品,包括安眠药等,都被医生和科学家们认为是无害的;但后来成千上万的悲剧证明了医生们的无知,很多新生儿得了各种各样的疾病,甚至畸形癌症年龄很小),让他们痛苦一生。此时医生们才明白:一个分子是否能穿越胎盘,取决于他的大小、电荷,以及溶解度,而不是它是不是有害。所以,孕妇用药,必须谨慎,另外尽量不要用未经时间检验过的新药(很多药物是在多年后才发现副作用的)。

  孕妇的情绪也会极大的影响胎儿的发育。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一点也不被医生们认可,但后来的心理分析学证实了这一点。科学家和医学家们这才开始重视情绪对胎儿的影响,他们发现:在怀孕18-32周患上抑郁症人数远远超过怀孕32周至产后8周之间。而患上抑郁症的孕妇更有可能导致胎儿早产,以及导致婴儿出生时体重偏低。

  作者认为,孕期虽然只有40周,但对孩子的影响却超过40年。孩子的智力身体健康情况,孕期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所以,想要做妈妈的女人,请先让自己身心健康起来,孕期更要在饮食起居等各方面注意保护自己。

  《胎内人生》读后感(五):40周

  我也是怀孕以后才发现身边很多人都认为怀孕是十个月,这跟中国传统的怀胎十月的说法有关,同样也跟大家对生育的重视情况有关。

  在这九个月零十天即40周的过程中,一个生命从胚胎变成一个人需要经历很多的困难,需要妈妈和他/她一起努力,而如何正确的过这40周就格外重要。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快怀孕40周了,幸好我的妈妈照顾过很多孕妇和小孩子,很有经验,看完这本书并没有让我有什么后悔的地方。在这儿我也分享一些关于怀孕的知识,希望能帮助其他孕妈妈。

  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的维生素D摄入量较高,那么他们的孩子不容易患上哮喘。

  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吃了很多鱼,那么生出来的孩子会不会比较聪明。

  如果怀孕期间的孕妇体重增量低于推荐增重,那么他们生出来的婴儿体重也不太可能超重。

  《胎内人生》读后感(六):连医生都不知道的另类孕期科普书

  为什么她是窈窕淑女,而你拼命减肥却越减越肥?

  为什么他月薪过万,而你只能勉强糊口?

  为什么他们关系融洽,而你只能顾影自怜;

  究竟是什么因素造就了现在的我们?有人说是与生俱来的基因,有人说是成长的环境,但有可能是我们出生前在妈妈肚子里的遭遇造就了我们的健康、智慧和脾气吗?

  美国著名科学作家安妮·墨菲·保罗(又译安妮·摩尔菲·保罗)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给出了答案。安妮·墨菲·保罗同时也是一名杂志专栏作家和畅销书作家,她的作品曾出现在《纽约时报杂志》《板岩》《探索》《全美最佳科学写作》等很多出版刊物上。她指出地球上最有影响力的环境就是母亲子宫内,并写就了这本《胎内人生——怀孕9个月如何塑造孩子的一生》的怀孕科普书。之所以说是怀孕科普书,是因为这本书跟市面上常见的怀孕书不一样,它不教你如何缓解妊娠综合征,而是将孕妇的敏感(写作这本书时,她正在孕育第二个孩子)与科学家的严谨完美地结合结合在一起,从孕妇本身会思考、会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入手,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给出了其对孩子及其未来的影响的权威而又具有指导性的建议。虽然它与市面上常见的怀孕书不同,但它的重要性也许将超越任何一本现有的怀孕书,值得被所有准父母摆上书架。

  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时间线,从怀孕第1月一直到怀孕第9月,另一条是主题线,从开篇提出什么因素能够塑造我们的孩子开始,直到孕期饮食、孕期压力、孕期不良嗜好及化学品接触、孕期压力、孕期情绪如何塑造孩子的一生,再到孕期塑造孩子一生的其他因素,不仅指出了塑造孩子的那些因素,同时也指出了这些因素可以塑造孩子的哪些方面,比如身高、健康、性格、智力、能力、成就等。

  书中体现了几个鲜明的观点,第一,塑造孩子一生的教育从他0虚岁起就已经开始了。第二,怀孕9个月,你有可能成就你孩子的未来,也有可能毁了它。第三,40周>40年!你孩子未来40年的健康、性格、智力、能力、成就取决于你怀孕的40周。

  如果从如何顺利度过怀孕40周的角度来讲,这本书可以说不够实用,因为它不会告诉你喝牛奶好还是听音乐好,也没有告诉你产检好还是胎教好;它想要告诉你的只是:怀孕9个月,你已经塑造了你孩子未来的健康、性格、智力、能力、成就等,怀孕期间你那些刻意或不经意的思想、行为对你的孩子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而这也正是本书的重要之处。因为,所有的孕期不适都会随着孕期的结束而结束,唯有你对孩子造成的母体影响没有随着孩子的呱呱坠地而结束,而孩子在孕期内所接受到的信息,你同样也没有办法抹去或者改变。

  不过本书的亮点绝不仅限于此,它同时还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为孩子创造最理想的胎儿生活,并引导他们远离失败、走向成功。从这个角度来讲,与其说本书是一本怀孕书,倒不如说是一本育儿书。只不过它不是一般的育儿书,因为按照本书中的观点,当你的孩子刚成形之时就已经在接受你的饮食、习惯、情绪等的教育了,而此时你的孩子尚未与你谋面。

  另外,从文字的角度来讲,本书的用词虽然清新高雅,却也绝对不是一本消遣时看的书。所以,如果你只是无聊,它不是你最好的选择。只是,说真的,无论是已经怀孕的人,还是打算要孩子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其实真应该是每一个人。因为它对你绝对有用,往大处说是将会改变你对自己、孩子和人类的看法,往小处说说是将会让你度过一个没有遗憾的孕期,拥有一个如你所愿的宝宝。

  《胎内人生》读后感(七):给孩子一个适合自己的起点

  办公室基本都是已婚妈咪,他们在办公室里面的谈话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怀孕、宝宝,每次丢给我的话都是“哎呀,你不懂,等你生了娃儿就晓得了”。当我把这本书拿到办公室的时候,同事的表情瞬间僵尸了,差异一个未婚女竟然在看孕期科普书,我只能跟她们说我也想生个宝宝了。

  小的时候常常会问妈妈,我是哪里来的?妈妈总会嫌弃的说“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你爷爷拾粪的时候捡的”,长大之后才知道原来每个孩子都是母亲经过怀孕、分娩的过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对“怀孕”在我的知识库里就只是由“40周”、“防辐射”、“零添加剂”、“水肿”等等关键词组成的片段认识,零碎且不科学,于是我就抱着学习的态度研读了这本《胎内人生》。

  作者Annie Murphy Paul 是一个科普专栏作家,同时也正在孕育第二个孩子,所以这本书既有科学理论知识的普及,也会有作者亲身感受的纪录,就像内容简介里面说的“权威、全面而有针对性”。

  怀孕并不仅仅是为孩子出生进行的9个月的等待,而是决定孩子出生后是否健康的筹备期,孕妇在日常生活中呼吸的空气、享用的食物和饮品、经历的情绪以及接触到的化学产品都是和胎儿共享的。每个准妈妈在怀孕的时候都想给孩子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赢在人生之旅的起跑线上,可是怎样才能营造出这样的环境呢,总结了几个书里面的观点。

  关于饮食,不能暴饮暴食,吃不同颜色的蔬菜和水果,吃不含汞的鱼,可以少少的吃一点黑巧克力。

  关于孕期压力,强度压力对胎儿有不良影响,但是适当的压力是胎儿最理想发育的必要条件,有利于胎儿的智商形成,孕妇适当的减压锻炼,对胎儿的体重也有帮助。

  关于孕期抽烟、喝酒,怀孕期间最好不要抽烟、喝酒,远离药物治疗。

  关于孕期情绪,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态,多做些运动。

  其实,攻克完这本书,耗费了我太大的精力,因为很多研究、很多调查,在可读性方面还有待加强,但是收益良多,确实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胎内人生》读后感(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何阅读《胎内人生》

  在茫茫书海中,能选择这本书,是你我共同的缘分,只是我负责做它,你负责读它。虽然我们的分工不一致,但是我们的初心都是为了腹中的宝贝着想。可是我还不如你幸运,因为作为读者,你可以选择买或不买,读或不读,而我作为责编,哪怕内心极其痛苦,也还是得继续工作。

  这本书的定位是怀孕科普书,说真的,这并不是我喜欢的阅读类型。作为这本书的责编,我在开始编辑这本书的时候,也是满腹委屈的,因为总觉得这本书是毫无意义的,首先,不如市场上的孕期工具书实用,不能解决妊娠问题;其次不生活,太高调,试想,一个孕妇在这边吐得死去活来,你会怎么做?你一定会想办法让她可以不那么难受,可以稍微进点水米,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而不是说什么饮食可以塑造孩子未来的风凉话,原谅我当时确实管这些叫风凉话,象牙塔里的东西。再其次,即便是文中那些外国人的名字也让我头疼不已,最害怕这种超过三个字的名字了。

  于是,就这样痛着痛着,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灵光乍现,竟然让我找到了——这本书的意义所在——解决孕妇心中那些担忧那些对未知的恐惧。想明白了之后才发现这不也正是自己当时怀孕的时候一直在寻找的东西么,只是太迟钝了,真的遇见了它,却没认出来。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明白当一个女人摸着自己日渐鼓起的肚子时,那种孕育新生命的幸福是无与伦比的,男人,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以及那些小少女们是完全没有办法体会的;然而与此同时,担忧总是和幸福相随相伴的,你有多幸福,你就有多忧虑,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腹中的宝贝是好的,身体要健康,脑子要聪明,性格要……总之,我们对宝贝寄予了太多期望,哪怕他还只是一个小豆芽或小葡萄粒的时候,这种期望就已经开始了,这也就是担忧的开始,担忧这个小豆芽变成牙牙学语的顽童站在你面前时,他达不到期望中的美好。正是这个原因,我始终觉得一个准妈妈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40周,而应该是孩子未来的40年。有人说期望总是好的,但是期望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我们自己,在身怀六甲的时候,在把这种美好期望传递给腹中宝贝的时候,我们和宝贝是一条心,朝着一个方向的,那么就足矣。

  当然,身为一个孕妇,不仅要拖着日渐沉重的肚子继续工作,还要忍受怀孕所带来的妊娠问题时,尤其是前三个月的晨吐或者那不明原因的肚子痛,读这样一本怀孕科普书,确实有点强人所难。尽管这本书的用词足够清新高雅,也比一般的科普书要通俗得多,可是它毕竟还是一本科普书。书里面有很多个关于孕期行为对孩子未来影响的研究,这些研究读起来是那么地严谨严肃,一点都不像是对孕妇这种相对来说比较脆弱的群体说的,然而正是这些研究让我们相信这本书绝非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的权威之论;其次书中从作为孕妇的角度和作为科普作家的角度两个方面来写孕期饮食、生活习惯、化学品接触、情绪等多个方面如何塑造孩子的未来,一会写自己的感受,一会写科学研究,看似杂乱无章,没有主题,然而,正是这样的多角度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本书绝非片面之言,而是真正从细节处关注孕妇关注胎儿的全面之谈。

  可是尽管足够权威、足够全面,用词足够清新,你依然会发现文中很少直接给出明确的做法,当然也不是没有,就像那条购物原则——成分越简单越好,这种简练的指示简直就是天赐的宝贝。除此之外,像“与那些出生前没有接触过胡萝卜汁的妈妈们所生的孩子们相比,孕期喝胡萝卜汁的妈妈们所生的孩子们吃了更多的胡萝卜味米粉,看起来也更喜欢这种味道”,“与每周食用巧克力小于1次的孕妇相比,那些在怀孕后期每周食用巧克力大于5次的孕妇患上高血压及妊娠毒血症的风险减少了40%”,这种客观的表述就已经是最为明显的方案呈现了。为了你的孩子将来不挑食,不缺少微量元素,你就只能从自己的孕期做起了。这点有例证的,比如我自己在怀孕期间一反常态不能吃醋,当然这也是我唯一吃不下的,而这个小的抗拒让我的小妞在刚能接触苹果泥(稍微有点酸)的时候,皱着眉头吃完第一口就不会再要第二口了。

  当然,文中也有一些看似没有多大关系的科学研究,比如有一处提到那些在大型流感时仍在母亲子宫里的人高中毕业率比其他人低15%,成为穷人的比率比其他人高15%,男人的工资水平比平均水平低5%~9%,而当他们年老之时,他们有可能患上心脏病的概率或是致残的概率比别人高出20%。我一开始还想就算这大型流感对孕妇和孩子有影响了,可是现在我们又没有经历大型流感,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想对我们的启示就在于不要创造同样的子宫内容环境,这也就告诉我们当你身处拥挤的、密不透风的、又有人咳嗽的群体中时,你的孩子正在遭受的风险有多大。所以孕妇朋友们一定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我在做完这本书之后的一个体悟。虽然难虽然累,但是爱让我坚持做了下来,有人说我是一个比较冲动的人,有时候连我自己都觉得是这样,说出来也不怕大家笑话,能够在听完一场讲座之后,仅仅因为喜欢回来连思考都不思考一下就买下了他们公司几十本童书;但是也有人说我是个理性的人,因为我不会随波逐流,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对,因为我的冲动与否和理性与否并不在于冲动与理性本身,而在于初心,只要我认为对方初心是对的,我就会毫不犹豫。希望你也带着这种对孩子的爱的初心,坚持读下去,把爱种在孩子的心田上,种在孕期生活的细节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胎内人生》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