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出你的沟通力II》是一本由赵周著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拆出你的沟通力II》读后感(一):这样提问,让你的沟通更自如
这是赵周用自己的拆书法写出的一本书,既能当章回体来读,又有严格的体系。对学习读书方法,学习沟通力都非常有帮助。
沟通力被赵周拆成了倾听力、表达力、说服力、提问力、谈判力5个部分。这本书包含了前面2个部分。
下面的文章是我关于提问力力的读书笔记,你可以看看对你有没有帮助。全5分推荐!
说到沟通,很少有人会觉得提问有多重要,但其实提问是最核心的沟通。赵周老师认为:提问是比表达更切合“沟通”的内涵——表达可能只是单向的,而提问必然是双向的。
今天分享提问在沟通的三类功用,分别是促表达、促互动、促倾听。
在会议、演讲、讨论、自我介绍中,经常会出现提问式开头,这是非常有效和容易掌握的技巧。提问可以与参与者建立联系、激发兴趣与期望、引导参与者思考、同时给自己减压。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拆出你的沟通力II》读后感(二):用书中方法分析改编《革命之路》《泰坦尼克》中的不良沟通片段
看完这本书后我就下载了《革命之路》看了一遍,然后再把《泰坦尼克》也下载了。接下来我在21号、22号这个周末花了两天两夜,把这两部片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反复看,对比着看,还参考了网上的影评、花絮。最后我发现《泰坦尼克》里边露丝和卡尔也有很严重的沟通问题,集中反映在两个小片段。
以前我看的时候还是初中生,那时认为《泰坦尼克》是一部爱情片,当切入点是露丝和杰克的时候.
虽然作为一位单身青年,我现在仍然或多或少地向往着他们之间的爱情,但是通过理性地反复地思考不难发现,当切入点是卡尔的时候,其实<泰坦尼克>号也是一部恐怖片.
卡尔爱不爱露丝?----爱!
有多爱?----非常爱!
可是露丝认为卡尔爱她吗?----这体现了卡尔在沟通中的高水平!
原片段1:
露丝:我和卡尔在品味上的区别就是我有一些。这些看上去那么真实,却不符合逻辑。
女仆:作者是谁?
露丝:毕加索什么的。
卡尔:毕加索什么的?相信我,他永远混不出名堂。至少它们还很便宜。
--------------------
分析:
卡尔第一句不算有效的提问,像是质问,露丝不好接话。卡尔第二句在说观点,而不是说事实。
露丝第一句也是说观点而不是说事实,不是对挂画这件事的观点而是对卡尔这个人的观点,而且从语法上看好像根本没理会卡尔而是与第三方谈话,第二句完全就是自言自语了。
女仆于是以为露丝的第一句话是对她说的,所以她才会提了一个封闭式问题(用问题来引导话题。两边不得罪,岔开话题)。露丝很自然地给出答案。
卡尔接下来提了一个反射性问题,然后给出自己的观点,强势闯入“艺术品味”这个露丝的地盘和她进行“你死我活”的“辩论”。能赢吗?
综上,严格意义上,两人的对话根本没有发生,但是露丝对卡尔的反感却明显增强了。
--------------------
改编:
怎么改编才能让杰克没戏呢?这个我还没想好,感觉应该是通过提问来让露丝多说说她的“艺术品味”,创造一个舞台帮她展示她的特长,让她感觉卡尔是可以理解她的。
原片段2:
(露丝点着香烟)
(露丝转过头,对她母亲吹出一口烟)
卡尔:(拔走露丝的香烟,熄灭掉)她知道。
(侍者来问点什么菜)
卡尔:(对侍者)我们俩都要羊肉,三分熟。(对露丝)亲爱的,你喜欢羊肉,对吗?
--------------------
分析:卡尔站错队。
卡尔代露丝点了羊肉三分熟,然后问了一个封闭式问题。既然卡尔都已经和露丝发展到谈婚论嫁了,那么至少卡尔可以确信“露丝喜欢羊肉”这件事。所以卡尔这样做应该是为了向露丝暗示“我了解你的喜好,所以我了解你现在的心情”,也就是说应该是为了安慰露丝。
卡尔在露丝有负面情绪时帮她点了个她平日爱吃的菜,这未必是坏事,但是后边那个问题太糟糕。因为在露丝看来这根本就是个陷阱性问题,卡尔想要的回答就是“对,我喜欢。”小孩子哭闹的时候,大人给块糖也不会马上说“我喜欢!”,这个时候就要露丝给这个答案还不把露丝别扭死?大美女全剧最丑一秒,就这么被卡尔一问逼出来了。难怪露丝很快就去跳海。
--------------------
改编:
首先卡尔应该站在露丝这边,但又不能得罪丈母娘。
***
(露丝转过头,对她母亲吹出一口烟)
卡尔:(对丈母娘)她想抽就让她抽一根吧。(对露丝)就一根好了。
(侍者来问点什么菜)
卡尔:(对侍者)我要的和露丝一样。(对露丝)羊肉三分熟,或者其他?
露丝:就这个吧。
***
《拆出你的沟通力II》读后感(三):越读越精彩的一本书
这本书与《这样读书就够了》不完全一样,它不仅以大量的拆解案例进一步解析了《这样读书就够了》里面所讲述的读书法,而且以提高沟通力为主线,给读者以切实贴身的指导,的确是一本好书。
而且越到后来越让人拍案叫绝,忍不住剧透一点:
你的团队去年人员流失率过高,你觉得必须涨18%以上的工资,才能在今年扭转这个局面。你把这个提议跟人力资源经理说了,你知道她是有权限批准这个涨薪的幅度的。但是,她不同意。你去找她单独谈一谈。
陷阱式提问是这样的:
“你知道这两年通货膨胀了多少吗?”
“你知道前面8个月我的部门走了多少人吗?”
“如果明年的人员流失率还是这么高,你是不是要花更多的精力来给我招人?”
……
这些问题没有一个表明你真的想了解对方想法(哪怕显得你想了解对方想法呢),每一句都是为了把对方逼迫到一个死角,你希望她困在那里,不得不承认自己错了。
而同样的情况下,启发性提问可能是这样的:
“我现在部门是30人,明年要完成业绩指标,至少得加到35人。所以如果明年走两个,招7个,问题不大。但要是走10个,招15个,你估算一下你得面试多少人?新人培训上要投入多少?”
……
不难发现这两种提问方式在形式上的区别:辩论中的提问往往是封闭式问题,而启发式提问则是开放式问题居多。封闭或开放,仅仅是表现。封闭式提问背后,是你根本不尊重也不想知道对方想法。只有在你真的想了解对方,或者你真的认为对方自己能想明白的时候,你才会提出开放式问题。
因此,这两种提问方式背后的区别还在于心态上:你是把对方当成了一个必须克服的问题,还是想邀请对方一起面对问题。
《拆出你的沟通力II》读后感(四):拆书就是吸星大法
从小六处知道拆书帮的概念,
读完了赵周的两本书,对其中的案例不太感兴趣,粗粗看过,仔细看了其中的说理性内容。
确实有很多精彩的地方,不由得拿起笔来,做个笔记。
拆书,提供了一种很独特的阅读视角,不知道这个概念之前,看书就是看别人的书,热闹归热闹,看过还都是别人的,自己只是留下了点点印象。了解了拆书的概念后,仿佛即可手里多了把刀,锐利的刀,再行阅读之事时,不再只是看过去,扫荡一下,而是试着挑起来,慢下来,解剖开,甚至割一块,晾起来,晒干后,慢慢吃,又或者撒点油盐,试着买口锅,煮一煮,要吃更好吃的肉。
甚至是从交互中直接丰富了头脑,提点了灵魂,获得了某种婀娜多姿的些许自由。
一种超脱过去旧有自我的自由,这或许就是吸星大法的模式,对方的,也是我的,只要我过去努力地吸吮一下。
如此,拆书帮模式下的阅读,变成了心灵自我对外在书籍自由的寄生、占据,甚至是以书本为母体,在其空间里抚育自己,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蜕变。
阅读,成了一种新生的方式,一种能产的妙招。
之前,也懵懂间有过此类的思想,比如在看越狱时,里头提到的很多科技化的法子,还有许多妙不可言的计谋,乃至狱中社会组织的道理,都非常值得细细咂摸。大片是浑然一体又飞驰而过的,观影人,如果是以学习的而不是看热闹的角度,就非得静下来,慢下来,停下来,恍了神,才能充分品味把玩,获得真实的成长。这也是拆书的思路。
如此,那么,红楼梦,福尔摩斯,故事会,论语圣经,大报小报,都可以琢磨出道理,交叉出新意,继而直接拿为我用,任意驰骋了。
拆书,就是吃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