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关键词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04 04: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关键词经典读后感10篇

  《关键词》是一本由梁文道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1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关键词》读后感(一):时评

  梁文道应该算是一个文化人了,对他的认识停留在凤凰卫视和“锵锵三人行”,一档十几年的节目也已经停播了,想想时间真的是一把杀猪刀,十几年弹指一挥间。当年对凤凰卫视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日剧水晶之恋》,而后就是各种时评节目,让我们这些懵懂青少年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这里真的要感谢凤凰卫视,感谢香港作为中国一个特殊的窗口,听到、看到很多观点评价,也多了一种认识世界的角度

  这本书更像是杂文形式,对当下的热点进行时事评论,分为四辑,分别记录公民、语词、文化国家四个大的主题,但每个主题又有很多个重要的“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背后都是实事代表的一系列思考,梁文道算是比较敢讲敢说的人,言辞比较辛辣,抛出一个个反问,他没有给结论,但是读者都读出他内心的观点。

  《关键词》读后感(二):无力的关键词

  这是用单位书券买回的书。

  再上周读完,还是梁文道一贯的文章,抽取一个关键词铺陈开来,还是有他独到看法,剖析。只是也许读得多了,有点麻木,总觉得无力。说得对又如何,有点老生常谈,又觉得似乎没有《常识》和《我执》说得透,不过瘾现实或者说这部分的现实让人无语也无力。在断断续续看乌合之众,我倒是赞同勒庞的某些话,他在一百年前就在一直说一直说,现在还是这幅样子。也许话语真的无用啊。启蒙了谁呢?这世界真的会改变吗?或者改到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道长在做理想视频也只看了几期。现在可看的东西太多了,大多都躺在硬盘里网络中。

  能坚持一直读字,我对自己已经满意。

  这是财新图书中的一种,我好想有好几种了。

  《关键词》读后感(三):常识的矛盾

  对于学历史的人而言,真正进入一个时代分享那个时代的氛围真心容易。我们对于一个时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了解,也无不代表了今人思想与认识痕迹。但是,我们也总是强调要与研究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便是当局者迷,不识庐山,因而当代人写当代史便成为历史学界的一个忌讳。在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还不被认为是一个真正的研究领域,史学大家都集中在中国古史,这便是一个很好说明。但是,保持距离便能认清真相,这也恐怕是历史学家一厢情愿,因为时间真很厉害。就像一对恋人曾经爱的真挚,留下了美好回忆,这种回忆包括了专属恋人之间才有的气氛味道,可一旦纷飞各处,离别久远,那种专属的味道与气氛也便会随着时间而变淡乃至消失。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我向来不看好异地恋。一个历史学家也可不必回避当代史的写作,因为写作当代史的一个最大优势是你身在此山,了解这座山的各种通幽曲径,了解这座山里泉水的味道、树草的清香,写出来的“历史”(当然是离你非常近的历史)未必比后世的史学家更不接近历史真相。只是,历史学家们把这种写作现时代的任务拱手让给了文学家们以及新闻记者们。所以,在了解过去历史时,我不得不同推荐一些非历史学家的作品学生阅读,例如反映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以及各种人的回忆录,以期学生对那个时代的氛围特别是那些时代的情绪,可以嗅到一点并感受到一点,也才能心同此理的理解过去时代的人与事。偶尔遇到的尴尬是,有学生会在读书札记里写到“老师推荐了一本和历史无关的书,但也很好看云云”或者直接问我,说老师你怎么推荐的书和历史没关系啊。学生理解的“历史学”恐怕要算最“主流”最“正统”的历史学了,他们对历史学的认知实际上也反映了整个中国历史学界对历史学的认知。他们理解的历史就是那样严肃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事件,就是一板一眼以政治事件为轴点缀一些文化花絮写成的历史书。学生死学科的畛域,也是整个史学界死守历史学的畛域在基础教育上的表现。所以,我要尽量让学生知道,也许,历史也可以是那样,历史也可以那样写,也可以通过不读历史书的方式了解真实的历史。在生动活泼年纪把历史理解成那样狭窄无趣,岂不是我们历史教育失败

  《关键词》是我读梁文道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常识》,那年是2009年。梁文道是学哲学出身,他很谦虚,说自己写的文章都是时评。虽是时评,但他的文字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良心之作,对时下中国发生的各种匪夷所思事情用很逻辑与说理的方式给我们解剖了出来,具有真正了解“国情”的作用。所以,梁先生的书完全和“历史书”没有什么关系,但了解当代中国史却可以很好从此入手,因为他的书记录了这个时代的情绪与氛围。前几年,“观念史”的研究开始流行,金观涛等一批学者利用检索的技术去研究近代以来的政治术语算是这种研究的代表。我在想,近代史上的人空恐怕还没有自觉总结当时代的核心观念,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身在历史中不觉历史为何物。但是一些稍微有些历史感的人,能对自己生活的时代进行一些有意识的记录,岂不是大大便利后人对今世的理解与认识?我觉得梁文道的书对后世研究历史的人可能有用处,当然,他的书对今天的人更有用处,让我们明白我们生活在怎样的社会,明白中国的“国情”是什么,明白中国“特殊”在哪里。几年前看完《常识》之后,便对“常识”一词很着迷,连带着把托马斯.潘恩在北美独立时期的小册子也看了一下,对于“常识”在这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崇备至。几年之后,梁先生又告诉我们:“我常常说当前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常识的缺乏,而是常识的矛盾;不是价值的虚无,而是价值观念与社会现实之间的断裂。”(《关键词》第6页)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对于一些基本的常识,比如说在公共领域我们办事不能靠关系走后门,我们在观念上都会认同,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生活中并不遵守,这就是口是心非,讲一套做一套。这就是矛盾所在,这种矛盾使得中国人看上去极其人格分裂。就像我们现在到处“宣传”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在黑板上方悬挂着这宣传海报,看上去都是很好的普世价值,有“自由民主法治公平”,但是我们到底有没有真正把这些普世的核心价值付诸政治实践当中呢?这些看上去很好的价值观与社会现实之间出现如此的断裂,这真是一个一团矛盾的社会,这也正是当前中国一个最显著的特殊国情。我觉得从《常识》到《关键词》,梁文道先生大概是逐渐对这个社会有点悲观主义了,犹记得奥运会那年遇到汶川大地震时国人的努力团结给梁先生颇深印象,并得出中国还有救的结论。而如今,过了五六年了,当执政党在不断强调改革并喊出不改革就要“亡党亡国”的口号时,梁先生回顾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似乎得出现在的情势是和古罗马共和制度终结一样,是“没有出路危机”。果真如此吗?

  这本书还有几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有一篇文章叫《过程》,提到台湾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2004年时的台湾大选有种种乱象,子弹横飞,朋友亲人因政见不同会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但是到了2012年台湾大选,公民已经懂得为政治划下界限。虽然我们政见不同,支持不同颜色的政党,在选举造势和质询时可能唇枪舌剑甚至大打出手,但是私下依旧是朋友,依旧饮酒称兄道弟。这样懂得把政治归政治,生活归生活,某种程度上,这也叫“宽容”。因为我们生活中还有其他很多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接受彼此在政见上的不同。不然的话,这个社会因为政治而分裂,一个真正民主的社会肯定总体上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而不是严重分裂没有共识的社会。还有一篇文章叫《模式》,这篇文章讽刺了美国学者傅高义这样的学者善于“逐浪”,发明模式,指明道路。这里当然是指其所著的《邓小平时代》一书,在“中国模式”甚嚣尘上时候推出,显然有“逐浪”之嫌。是啊,潮来潮去,有多少模式破产又有多少模式是“历史的终结”,我们还不够清楚吗?

  南征骑士

  2015年1月5

  《关键词》读后感(四):为什么要追究词语的涵义?

  这是一本追究词语涵义的书。

  搞哲学的人喜欢探究“概念”,或说“定义”。这大概是从苏格拉底来的传统——通过不断的提问,反驳,再提问,厘清概念的边界:什么是爱?什么是美?诸如此类

  可是清楚知道一个概念,是不是很有必要呢?难道不知道爱的定义,遇见所爱之人就不会满怀温柔吗?不知道美的定义,看到美的事物就不会心喜悦吗?

  那么,穷究一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有什么意义呢?

  也许可以这么理解。

  爱和美,是原本存在的事物,存在于人类将它们命名之前。它们模模糊糊又包容万千,你讲不出来,也早晚会有所感受,这种感受非常私人,于是强加的定义反而不那么要紧

  但是今天我们使用的词语所指涉的事物,却远远超出这些了。譬如“关系”,每个中国人仿佛都对此心照不宣,它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变成了每个人都不得不认命的存在?譬如“冷漠”,见死不救的,人说他冷漠,助人为乐的,人又说他炒作,那么人们心中冷漠和热心的界限在哪?又譬如“爱国”,究竟怎样的行为才应该被认为是爱国?何以爱国会成为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如此神圣不可触犯?再譬如“过程”,我们总爱讲“凡事要有个过程,急不得”,到底什么阶段该被当做过程,这个过程,究竟有没有目的地呢?

  这些词语一天天的通过各种宣传机器输送给我们,直到形成了一种惯常的思维路径,在我们自己也许都未曾察觉的时候。起初我们只是听着,听着,到后来你也用它,我也用它,它们变成了某种暗号,只要一出口,便可以两下里了然的颔首,带着“你懂的”表情放弃反思结束讨论

  于是对于权威,对于有害的社会力量,我们渐渐习惯顺从。

  破除词语带来的迷障,也许意义就在于此。我们需要怀疑这些关键词提供给我们的、现成的思维路径,保持警觉对抗无处不在心灵控制——不管是来自外界,还是来自我们自身。这是获得自由的开始。

  《关键词》读后感(五):喜欢文道

  文道是两个启蒙我的人之一。

  在这个时代,专注变成一件太困难也太昂贵的事情,有太多的浮光猎影与声色犬马。一直很佩服文道能在充斥微博,网络,手机年代,能够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与浮躁的世界一起喧哗:手机一天只开机1小时,不用QQ,不开微博,邮件不定时接收。。。当然你可能会失去很多,也许是一个机会几个朋友,或者一份爱情

  记得第一次看《开卷八分钟》,文道说他一天读一本书,我觉得不可思议——当时他介绍的可不乏艰涩的大部头。后知后觉,一天的时间,可能远远你比想象的要长的多。时间是类似于稿纸式的东西,一坨一坨,看你如何在上面书写,如若整张纸面上写着的都是“电视",“游戏”和“聊天”的话,那么一天自然短暂易逝的。

  曾经买过文道的三本《味道》食评集,我以为我会看到东南亚的地道美食,某城市偏僻角落一个脏兮兮但很有风味小吃店,又或者某第一世界国家的奢华盛宴。。。这些都是一般谈“食”小书里的常见内容,当你流着口水准备翻阅几篇,你会发现根本不是一本食评集,这是一本时评集:从中日对豆腐处理看中日文化的异同,从矿泉水“盲试”谈消费心理学,从公平咖啡讲到了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从一片橘子的吃法说禅与人生。。。你会讶异于文道思考的角度刁钻如斯,任何事物都能找到独特的切入点,而且涉猎的领域还可以如此宽广

  是的,《关键词》是专栏结集,报纸上的小块文章必然不可能有太长的篇幅,假如你吹毛求疵的话就会说它缺乏深度,很多只是求问而没有作答。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了,梁文道从来不是一个学者和作家,他是一个媒体人啊。媒体人的职责是什么?媒体人是公众眼睛,或者是公众的眼镜,他们让公众看清被漠视和无视的,揭示表象背后的真实;是监督,质疑和启蒙,而求解从来就该是政府专业学者们的事情了,对吧?

  《关键词》读后感(六):那些年被禁用的关键词

  书社公共账号推送文章总会遇到涉及敏感词汇不能发送。文章拿来反复斟酌,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前不久网上流出新华社第一批禁用语,我好像是找到了禁用语宝典。

  梁文道的这本文集选择了当下热门新闻的44个关键词语进行剖析。道长本是一个不关注社交网络及门户网站的学者,文笔中对这些时事热门也透露着一股冷静,甚至冷漠。梁文道的文字改变过我对公知的认识,他们可以不是一群每天振臂高挥,奔走呼吁的知识分子。他总是向读者强调在对待公共事务和国家政治时,常识的重要性,为我们提供更广阔视角

  《关键词》并不是道长最出色的一本书,但文章篇幅不长,又能极有逻辑地表明一种态度,不妨拿来一读。

  《关键词》读后感(七):多不予苟同——【闲聊馆,非长评】

  《关键词》是作者的专栏集结,其话题涵盖了过去几年热点事件与热议现象,比如幼儿园杀人、校长案、炫富、媚俗等。

  对书而言,不提倡购买。专栏集结成的书籍性价比可想而知,对于专栏,隔一段时间看一篇批判或抨击他人行为或观点,点出自己视角下的事件面目倒是有所趣味和收获,可一整本都是如此,倒会让人看乏了。

  对观点而言,大多不予苟同。观点,本身就不是定死的事物,一万个人有一万种不同的观点,没有一个人的观点可以完完全全在细节契合,所以观点不同也就不足为奇了,只不过不予苟同的观点不是小细节上罢了。

  总体而言,作为书籍来讲性价比不高,另外,观点虽不同,但去了解不同观点、不同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也看完了这本书。

  【PS:1、作者举例“比利时一年无政府照常运转”,放在任何一个国家若两个政权僵持不下,社会的运转自然是按照之前已有的法律法规,也自然会照常运转,若是放在本就没有老法律法规等情况下的国家又会如何?2、作者对于美国的观点,以及“这是一个人人都想当作者,却难找到一个读者的时代”的话语,有所认同】

  《关键词》读后感(八):句

  这算是开始读道长的第一本书,感觉又读回了民国时期的文章,与其说杂文不如说对中国这个社会来说这是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而对于我个人来说算是对这些年一切早就习以为常的现象的重新审视,看待这个社会的眼光不止一种,但怎样去正确公正的看待这个社会的现象就是所要反思的问题了。因为才疏学浅,对于书中的内容不做评论。仅摘录了一些书中的句子,以供各位看官参考。

  它宣扬平等,但反而在世界上推行且同化了另一个重要的身份网络。

  这么一个把杀人看得容易很不难理解的国家是可怕的。

  一方面是炫富,另一方面是仇富,这便是中国式炫富最大的特色了。

  伴随着焦虑水平的上升,自恋也随之上升,二者拥有共同的根源,他们都是所谓的“社会评价威胁”的增加而引起的——《不平等的痛苦》

  以正义和正确之名,它要求大家在恰当的场合表达恰当的情绪,哪怕那些表达有点违心或矫揉造作。

  我们自己认知方式的折射,你心里记挂着什么,你就看到什么。

  过程之所以成为过程,得先有一个终点和目标,然后朝着那个目标,逐渐改变情况,努力使眼下的现实贴近设定的方向,就像任何旅程必有的目的地一样。否则过程就不叫过程了,我们从走出的每一步都是散步而已,当过程不是真的过程,时间的流逝便毫无意义而言;所谓的“再等一等”实无异于“等待戈多”根本没人晓得我们在等什么。

  国情既是一国的显示,也是该国国民对这种现实状况的认识和判断。

  我从来不能认同这类“美国也有”的逻辑,因为它的潜台词是“天下乌鸦一般黑”,美国既然也犯乐中国常见的毛病,所以就不用光盯着中国不放了。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大国,却像一个不知道自己近视的大个子,人人都怕他,可他看不清其他人一目了然的角落和障碍,也看不见人家的神色,为什么他不能跑去配一副度数合适的眼镜呢。

  太爱联想,也不能联想。想的太多,于是大脑麻痹,肉身瘫痪成就一批废人,闹出了一堆笑话。人人都不能逻辑的正面推理,只懂得使用模拟和隐喻的去勾画出联想的曲线。

  “所谓权利,在我们这里就是一种能够真正动用的资源与理想,用了才叫有权,不用就不叫权利了”

  现在政府的任务之一,,就是有限度的对抗命运的彩券,不要让人一生下来就差的太远。

  印度的种姓制度之所以恶名昭彰,古代封建社会之所以为人诟病,就是把人的出生状况当成最重要的分类原则,将人民被迫购买的彩券变成了天经地义的社会事实。

  《关键词》读后感(九):关键的当下 存亡之道

  是老婆买的书,断断续续把它看完。前后跨度也有2 3个礼拜了,犹记得刚开始翻看开头几篇时的激动,文道兄的观念之独到犀利新颖和他的学识专业术语的精准,果然是文化人不禁惊叹。有趣的是国庆的简单生活节居然当天有文道和金宇澄的讲座,看演出错过了。之后的大部分有的是一目十行这样跳着看,原因是太多专业的术语看的想睡觉,还有就是不关心的话题。他说医患关系的时候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凌晨挂号,也忿忿不平地写了些自己的看法。看到最后他说户籍制度,我真的深思了一下。文道说我们可以面对技术性的问题,比如怎么引进人才怎么让外来务工者享受户籍的福祉慢慢的,但绝对不能因为技术的问题避而不谈农民工拥有户籍的权利。我自己是从上海本地人口的角度出发的,也必须这样。我觉得老百姓投票的话大部分是不会同意农民工统统加入户籍,理由不太会是他们脏,他们是乡下人之类。十有八九会是怕自己本地的资源被削弱,担心以后看病更难了,买菜更贵了,车子房子更消费不起了。这个问题真的让我很头疼,诚然城市开发需要外地的劳动力,他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收入,成正比的。可是本地老百姓的利益谁来保障。如果说为了全局大一统的正义维权,而牺牲当地小居民的利益,那我觉得也是一种意义上的不公平。那是不是政府的节奏太快了。我又想到户籍制度到底优惠了什么,看病还有社保这些对吧。那我们也有交税啊,这个彩票也不是那么的天生的。

  (中间打了一大段全没了 不高兴写了再)

  我的意思是两点,其一,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福利应该是优先供给热爱这个城市的土生土长的人,这是当下稀缺资源的一种无奈。其二,是不是存在真正意义的举国大同四海为家地球村的平等理念。另外,我想说这个城市究竟归属谁,辛勤劳作的建筑工人,起早摸黑的个体小贩,还是月月交保护费的纳税人,还是说一口本地方言一辈子以这里为故乡的原住民。

  以上种种,看完了这本书接受了文道很多的答案,但也给了自己一些命题思考。惊叹于有梁文道这样的那么多真读书人,读书之广度真的不是一个数量级,可是也想不管读再多书有时候真的答案还是源于街头。

  《关键词》读后感(十):关键词

  相隔四年,梁文道终于发新作了,是继2010年的《我执》之后在国内的新书。对梁文道,我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自然是不能错过立即下单。但其实我忽略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虽然我对梁文道的文章很是喜欢,但我对他的《常识》评价不高,这一块的主题,我兴趣缺缺。反之,他对读书、音乐、生活感悟方面的文章,我是求饥若渴的。可能,政治这个话题,太高大上了。但不欣赏归不欣赏,还是不得不佩服他,选择在国内出版这个高大上话题的作品,基本上就是要让自己游刃在刀锋左右,随时都有挨刀的可能性。这种行为绝对是自我挑战啊!或许他认为,他就是有责任利用知识分子的身份,向公众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为该书作序的陈冠中在序言的最后一句是这么写的:“真恶声诚然是中国好声音。”

  《关键词》分为四辑:公民、语词、文化、国家,再针对其对应的热门关键词,阐发文章。其中不乏公正的评判,可也有一些颇为偏颇的说法,而且篇幅很短,往往刚摸到痒处没挠几下就草草缩手了,读起来不快哉!阅读到最后,让人觉得很不痛快,大抵,隔靴捎痒就是如此了。公知份子,他们本来的使命就不是要去真实地给管理者出谋划策解决社会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所读所闻所见所知,去以事论事,广发博议,他们发出一个声音,让更多的人听到,注意到,再反馈到管理者层面。基本上,他们的任务到此就结束了。曾看过一篇文章,说找旅伴最不喜欢那种意见多多,建议无几的人。所以类似我这种喜欢实干型,就认为这本书很一般。正文提及的关键词我们都太熟悉了,就算不算是透,也绝对是耳濡目染,感受太深,说多了都是*,读着梁文道如此力度的喊叫,颇为失落。

  你看看《常识》会觉得感觉更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关键词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