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你我身边》是一本由林达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在你我身边》读后感(一):筆記
- 序言中林達談到90年代中時出《歷史深處的憂慮》的困難以及三聯的'擔當; 從正面看來時代的邊界總要靠前行者來將之推開, 從負面看來今天國內出版/言論還是充滿末知的禁區, 還是十分不容易。
- 最喜歡前邊寫跟內地相關的歷史故事, 寫得很到呢。看來文章應該有不少是在南都出版過的。很喜歡傅斯年的一篇; 其實其它'小人物'的也很好。大歷史讀來很宏觀, 有時一下就過去了, 但具體實情其實是刻在每個人的身上, 越來越喜歡這樣去體味事情。
- 書中提到的"熊景明", 原來是當年唸書時曾碰過的一位女士; 中文大學的中國研究服務處, 她在那裡工作了很多年。我唸書時曾'慕名'去那裡找找資料, 聽聽講座, 這名女士對我們這種黃毛小子還是十分友善。沒想到原來她也是個'有故事的人'......
- 後邊談國外的其實還好, 但我還是喜歡看林達寫中國。又, 看得出'制度'對林達來說是很重要的, 經常反複出現著...... 也因此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抗爭'在他的筆下, 會感受到他相對沒有那麼推崇。放在林達出生於50年代的中國的成長背景, 我們應該能理解這種取向吧。
《历史在你我身边》读后感(二):终于听到林达讲述自己的故事
作为读书人,经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最喜欢的作家是谁?哪一本书对你的影响最大?在我见过的答案里,罗永浩的回答是比较嚣张的,他说怎么可能有哪个作家对他产生巨大影响呢。不过我觉得,不管你成不承认,总有一些作者和书籍,曾经在你的生命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比如说启蒙。对我来说,林达就是这样的作家,而且时至今日,她的视野和观点仍然对我有着巨大的启迪。
一
我看到林达的作品其实挺晚的。大学毕业以后,准备考研的我在图书馆办了一张卡,感觉那里有学习的气氛。然而最后,时间都给了课外书。在图书馆,我邂逅了旅美作家林达的一套“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第一本叫做《历史深处的忧虑》,书的内容彻底把我给震撼了,是那种彻底摧毁你的三观的震撼。
最初的震撼来自这本书讲述的一个案子,被美国人称作“世纪审判”的辛普森杀妻案。这案子我不陌生,高中的时候,曾经在电视上看过对这起案件的详细报道,然后还在一次班会上照葫芦画瓢地给同学们讲过。当时的题目我还记得,“从辛普森审判看美国”。我的观点就是美国的法律就是有钱人的法律,因为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有钱雇佣梦幻律师团,所以尽管证据确凿,他却能够逍遥法外,这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啊。其实当时有件事我还挺纳闷,这么个简单明了的案件怎么就成了世纪审判了呢?在林达的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辛普森审判。
辛普森案件里,最有力的证人是一个现场取证的白人警察。在法庭上,在辩护律师问他是否有种族主义倾向的时候,他信誓旦旦地说没有。然而神通广大的律师找到了一盘磁带,里面是这位警察的谈话录音,录音里他大肆辱骂黑人。因为这位警察当庭撒谎,所以他的所有证言都是伪证,起诉辛普森自然也就证据不足了。我们当然可以说,律师大大地狡猾,给白人警察设了个陷阱,但录音是真实的,白人警察撒谎也是真实的,所以陪审团以此判决是没有问题的。尽管绝大多数人都认定辛普森就是凶手,但基于合法程序得到的结果,必须被尊重和执行。
就在前些年,辛普森曾经计划出版一本书《假如我真的干了》,有人认为这是对美国司法制度的挑衅。如果辛普森承认当年杀妻,就意味着当年判错了,而如今美国司法也拿他无可奈何。因为在美国,保护被告的一个原则就是,被告不能因为同一个案件被起诉两次,这是被写进宪法修正案的。但让人惊讶的是,辛普森的举动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林达认为,美国人深知任何制度设计都不会是完美的,一定会有犯人逍遥法外,这是社会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这种设计的理由是,宁可错放了坏人,也不冤枉无辜者。在这个案子里,我头一次理解了一个词——程序正义。
二
这几本书看下来,书里所描述的各种“人类群星闪耀时”,时常激动得我拿着书满地乱走,又或者坐在公交车上望着窗外流泪。如今想来,其实林达没有告诉我什么高深的道理,就是一些常识。但这动摇了我曾经的一些固有观念,这动摇的过程才是我震撼的原因。所以,尽管钱钟书一再告诫读者,鸡蛋吃美了,不必一定要认识下蛋的鸡,但我其实还是想知道,这林达到底是个什么人。林达很低调,尤其在两千年前后,网络信息还不像如今这么丰富。我最初只知道林达是一对夫妇的笔名。夫为丁鸿富,妻为李晓琳,而主要的执笔者,是李晓琳。
更多的信息,来自学者朱学勤的一篇文章。说起来,朱学勤是林达的伯乐,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林达的作品才得以出版。据朱学勤讲,林达夫妇是九十年代初出国的,而且他们选择了一条和其他华人完全不同的道路,远离美国的华人社区,扎根于美国南方农村,那是真正的美国腹地。他们住在美国佐治亚州乡下,靠做手工艺品为生,半年劳作,半年写作。真是让人羡慕的生活方式啊,我想这就是小清新们津津乐道的所谓波西米亚式的生活吧。他们把自己对美国的认识和思考,以书信的方式跟国内的友人交流,积攒起来,就成了最初的那几本书。我猜想,当从写作中获得收入之后,他们估计就可以摆脱劳作了,起码,他们的足迹开始走得更远,在写了几本关于美国的书籍之后,林达出版了《带一本书去巴黎》,然后是厚厚的《西班牙旅行笔记》。前一本书反思了一直被我们所讴歌的法国大革命,而后一本书,则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独裁者弗朗哥。
以写作为生,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媒体人彭远文曾说他很羡慕美国作家何伟,就是《寻路中国》的作者,羡慕他有大把的时间自由写作。彭远文把原因归结到钱上,他认为,美国媒体的稿酬能够支撑作家做这样的深入写作。彭远文是我的偶像,但他这个观点我不大赞同。因为媒体并不会一开始就支付作者足够的稿酬。和林达的半耕半读一样,何伟一开始也扎根于四川涪陵,做教师,做志愿者。这也让他深入中国腹地,了解到了大多数美国人所不了解的中国,于是就有了那本《江城》。林达夫妇和何伟很像,他们有才华,又耐得住寂寞,或者说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专注于此,然后把所见所想表达出来,对他们而言,金钱和名望更像是生活的副产品。成就他们生活方式的,是他们的初心。
三
林达的第一本书《历史深处的忧虑》,出版过程很曲折。1996年的时候,林达把书稿带回国寻求出版。这书稿最初在一群学者手里转了几圈,比如郑也夫、周孝正、梁平、史铁生夫妇……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细节。说是一个总编辑刚开始看,就立刻否定了出版的可能,但却不肯马上归还书稿,说是自己喜欢,一定要看完了再还。就这样辗转了很多家出版社,都不敢出这本书,因为关于美国政治制度的话题,在那时候还是挺敏感的。
然后这本书就到了朱学勤的手里,朱学勤最初接手只是受郑也夫所托的客气,但是等他看完书稿之后客气就变成了热情。可能所有林达的读者都应该感激朱学勤,他不仅帮助这本书顺利出版,而且这书还成为了他课堂上的推荐阅读书目。最终,这本书被推荐给了三联书店。出版的过程中,三联书店换了领导,但书还是顺利出版了,唯一的要求是,这本书不要宣传。同时,书名也改成了更为含蓄的《历史深处的忧虑》。1997年5月,书顺利出版了,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这本书的诞生记,说明了两件事,一个是中国出版人的担当,一个是社会的进步。用林达的话说:“出版界在这一言论层次上的困扰也在无形中消失。大家又往前走了一步。走在前面的是三联书店。”
这套没有宣传的书就像是清泉静静流入江河,涟漪在读者中荡漾了出去。缓慢,但毫不停歇。也许可以这样说,只要你是个读书人,早早晚晚,你终究会邂逅林达。你很难讲林达作品的走红是一个现象,因为他们从来也没有大红大紫过。但他们也绝不像很多现象级作者那样如流星般一闪而逝,他们的作品坚强而有力地再版着,影响着一代代读者。这书,也成了三联书店的招牌,只要你去三联的专柜,一定会看到林达的作品整齐地码在那里,很少缺席。
四
林达有一阵子没出新书了,所以最新出的那本《历史在你我身边》让我如获至宝。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一样的味道。里面尤其精彩的篇章,是关于圣雄甘地和希特勒的讲述。不过我最喜欢的,却是林达终于开始在书里讲述自己的故事了。比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书籍出版过程,就是林达在这本书的前言里告诉我们的。而这之前,林达一直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探访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政治。而现在,他们开始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我们的历史了。其实我们可以想到这种转变的缘由,在过去,林达是有所顾虑的,就像当年出版社所顾虑的一样:这样的话题是不是敏感,可不可以说。那么现在,林达相信讲述自己的故事没有任何问题了。
准确地说,书里林达的故事就是李晓琳的故事。为了读起来方便,我们还是继续用林达这个笔名吧。在书里,林达讲述了她的青少年时光,根据书中的描述算一算,她已经60岁出头了。可想而知,她的青少年时光是在怎样的一个年代度过的。那个年代,由于政策的变幻莫测,人的命运也变得十分离奇,或者说荒诞。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林达是上海人,上初中的时候,作为知青离开家去了黑龙江插队,而她的同学小青,则去了吉林。林达在书中没交代,但看得出她的出身不错,根红苗正,家里没有被各种运动冲击。而小青家就不一样了,妥妥的黑五类,哥哥还被打成反革命判了刑。到了1975年,有了新政策,下乡知青中的“独苗”、“独留”可以回城。所谓“独苗”自然就是独生子女,“独留”的意思是,如果家里的孩子都去了外地,那么现在就可以招一个回来照顾父母。这个政策一出台,林达的母亲就像疯了一样四处奔走,最后费尽力气把林达弄了回来。小青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她家的申请被拒绝了,因为理论上她还有个留在上海的哥哥,问题是她哥哥在监狱里啊?那不管,只要是在上海,就算是符合政策。这就是历史开的黑色幽默,置身其中的人,完全无能为力。
五
不仅仅是普通人受到命运的摆布。书中有一篇文章讲述了诗人聂绀弩的遭遇。聂绀弩当年是因为朋友的告密才被送进监狱的,而告密的那些人,也是为了自保才这样做的。其实聂绀弩本人,为了自保也曾揭发过他人。就这样,你揭发我,我揭发他,他再揭发你……这样的循环形成了一种氛围,置身其中人人自危。社会上为什么会形成告密的风气?人们往往归咎于道德的缺失。的确,告密者自然是被告密者的亲朋,否则如何得知对方的秘密?但这种行为会把对方送入受惩罚的状态,这是人之常情所不能接受的。据说两德统一的时候,东德档案公布也一度使告密者的身份被公开,涉及面之广到了摧毁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地步。于是德国不得不暂停公众对一些档案的查阅,或是隐去告密者的姓名。
林达并不认为这是简单的道德问题,她认为问题的核心在于法制的缺失:“大家在讨论的时候,有一个概念时常是含混的。这里所说的‘告密’,并不是说某人犯下刑事重罪,被亲近的人正当举报;而是指某人并没有触犯任何刑法,却被告发而带来惩罚。这就是说,关键不在于告发,而是‘无罪惩罚’。换句话说,换在一个法治社会,哪怕被告发,也根本不会带来惩罚,因为这些言论行为本来就是‘合法的’。”
回望那个年代和人的选择问题,如果我们看不到那些告密者的挣扎和迫不得已,只是一味地使用道德的大棒去殴打他们,这或许也有些简单粗暴了。德国人最终暂停了档案解密,我想也是为了防止时过境迁之后对人际关系再来一个二次伤害。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林达说:“今天回顾历史,应该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公平善意的社会。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法治社会的建立,对犯罪的明确界限,铲除告密者生长的土壤;同时,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理当不简化看待历史,不草率对待他人。否则,在我们批判着那个时代的同时,却还是不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上,和那个时代切割清楚。”
六
好了,最后再说几句。推荐这本书,我多少有些惶恐。这就好像一贯伶牙俐齿的人在碰到心仪的姑娘时突然变得笨嘴拙舌了。因为生怕哪一句说错了引起对方的不高兴。我也担心我拙劣的文字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使他们与这样一套好书失之交臂。当然,不会每一个读者都像我一样热爱林达的作品。但我以为,读过了不喜欢要远远好于没有读到。甚至如果读者诸君以为林达所讲述的道理都是老生常谈、不过如此的话,那简直就是天大的好事。因为这意味着林达所讲述的道理都已经成为了常识。不过就我个人而言,却始终心存感激。也许很多读书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从小到大一路读来,每个阶段都会有作家和作品让你激动万分,他们替你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你也将他们奉为偶像。而当你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回过头来,你会意识到当年的偶像们身上的局限,甚至是错误。但我想我们还是应该感谢这为我们打开大门的人。
《历史在你我身边》读后感(三):朱学勤的简陋小屋
第一次读林达,大约在2001年;21岁,大学三年级。初读的震撼无异于思想启蒙,而之后十几年的读书经历中,算得上开启世界之门的也只有林达。
《历史在你我身边》是在淮海路三联书店入门左侧最高一格书架上发现的,才刚刚出版,和诸多推荐书摆在一起,却放在最高处,我翘起脚来伸手勉强够到。如此显眼却不易获得,三联的小心亦如97年第一本《历史深处的忧虑》,林达的序里讲,当年三联的领导要求出版但不宣传。
经历过80年代末的转折,林达系列踩着雷区边缘,细细的轻轻的向所有简体中文读者重又打开了世界之门。
在序里林达说,当年鉴于个人安危,没有在出版的谢辞中提到为出版谋力的诸多人名;如今这些人有些依然在三联,有些已然谢逝,比如史铁生。时间转过了25年,今天的读者没见过80年代出版界的兴旺,很难理解转折之后的艰难。
对此我有幸参与过一些。
我集中而大规模的读书起于初中,很高的读书热情却面对着90年代初的出版萧条,我妈妈只好想办法辗转借来几纸箱80年代中期的期刊,主要是收获、萌芽和译林,当时出借人还有点神神秘秘。在这些书刊中,我看到了热情与挣扎,求知的欲望和历史的沉重;很幸运我的启蒙读物不是亦舒。
但书总是会读完的,高中时的读物不得已转向古典文学。终于大学一年级,从武东校区发霉的图书馆里借来的《静静的顿河》终止了我读书的旅程。那时,书籍不再有启迪、扩展的功能,反复的只有框架和一尘不变,当文字的力量一而再的用同一种模式呈现,我不得不质疑这种力量的虚假。
于是,我决定不理所有书籍和报纸,力求清空脑子里被强制划分的框框,重新建立人生观。
直到碰到了林达,我的读书之旅重又开始。
也算蛮有缘的,后来得知,林达二人毕业于同济,跟我的专业也相近。想来冥冥中兴趣自然相投吧。这几年又读了很多美国宪法的书籍,而后重读林达也不觉得过时。年纪一大把,读书的重点早就不是文学性,而更关注智识,林达一定是我想年轻人荐书的第一名。
这本新书的序里,林达提到,1996年带着书稿去见朱学勤,那时朱住在空军政治学院的简陋宿舍里。碰巧,7年后的冬夜里我也拜访过那间屋子,虽然直到多年后才知道那儿与朱学勤的渊源,但陈旧的书桌上台灯照出暖黄色的光,想来跟林达当年是一样的吧。
《历史在你我身边》读后感(四):世界是不完美的
世界是不完美的
——读林达《历史在你我身边》
“世界是不完美的”这一标题的来源是选自书中《辛普森说——假如我真的干了》一文的小标题,读到的时候我就决定这本书的随笔要以此命名,说不清是因为什么,大约就是在一本书即将结束的时候,和这本书的缘分也就到了吧。
阅读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心灵的修行,像林达这样的作者所带来的体验犹如涓涓细流、似春雨润物无声却又深入骨髓。如今摆在手边打算最近阅读的书,除此之外的《苏东坡传》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都是老朋友了,三个作者相比用时下的流行语“小清新”来形容来林达的作品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然而就是这样的小清新,往往涉及的内容却又不那么“清新”,只不过经过了林达这支笔多了一些清新的韵味而已。就拿标题源出的这篇文章来说,涉及到的辛普森案对于每一个学法的来说都是如雷贯耳,这可不是一个小清新的故事,而是一个著名的橄榄球明星杀妻悬案,曾经掀起过的轩然大波似乎至今都尚未平息。林达不是法学人,纵然他的作品总是涉及法律和社会制度,然而他大多都是以一个睿智、温情的艺术家的角度来看待中美之间的差异,经过艺术家的笔触,法律就会多了几分人的味道,少了些冰冷。喜欢他的作品,是因为能够读到一个从法律角度出发却最终落脚到人本身的思维过程,这不断提醒着我,学法而不能被法律桎梏,透过法律事件和现象,最终应该回到的还是人本身。这个人是自己,也是周围的他和她。
以往总是偶然会听到有人说,你们学法的人就是愤世嫉俗。我当然不以为意,至少自认自己不是这样的人。直至今日我仍然认为愤世嫉俗没有领域层次之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挣扎于生活线上,不满社会上资源分配的不均,焦虑于疲于奔命的状态,产生浮躁不满是当下社会的常态,而处于上层的人依然具有这样的焦躁和不满,因为得到了就会想要守住已有的并且得到更多的,产生这样的情绪也就自然而然了。林达的书其实从一开始的《历史深处的忧虑》到如今的《历史在你我身边》都在传递这样的理念,无论是我们心之向往的国度还是备受吐槽的地方,都是一样,一样的有不完美,一样的有幸福与感人。在这本书里从巴金和伏尔泰,到五四时蔡元培的那句“杀马君者道旁儿”,从那个叫做简••••莫里斯的传奇作者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圣雄甘地和非暴力之父……时间跨越几个世纪,地域相隔数千里,迥异的经历、百样的故事都是在传达着同样的声音。生活中总是各种不受人控制,不尽如人意的际遇和真相,当我们发现原来一直被奉为传奇的“五四运动”当中其实也有我们不愿接受的事实,那些大学生的精英们也曾因为革命而伤害过他人;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圣雄甘地的故事时,也会产生疑问:究竟故意引起暴力而以非暴力的方式进行反抗的革命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历史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其实我们都是生活在历史之中,今天的一切就是历史点滴的汇聚。
当我们看待历史的时候,不会因为五四当天,本是一场民众抗议政府对外政策的爱国运动,实际以一个纵火及殴人重伤的高潮告终这样的事实就抹去五四带来的新气象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也不会因为在那个荒唐的年代,聂绀弩先生也写过所谓的“告密”材料而否认老人是一位有骨气的文学家。更不会因为甘地的非暴力运动在实践产生了诸多问题甚至最终走向极端,而从此将圣雄的事迹掩于尘埃。由此可见,对待历史我们已经学会用一种包容而客观的态度,尝试着以一种理解的心态去看待历史的好与不好,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也是秉承这种态度的人自身的一种幸运。记得很多年前,读过一篇为李鸿章“翻案”的文章,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李鸿章不是个“卖国贼”,至少个人是无法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哪怕是一个卓越有才的能人。那时的我不过刚开蒙不久,现在的我早已记不清那篇文章的作者和详细内容,但却是深深受其影响。因为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让我树立起一种宽容平静的历史观,不再是以一种强烈而单一的感情色彩去给某一个人、某一个事件定性,这样才能看到更多更深远的东西,也才能更快乐。
由历史而及于当下,我们看待时下的眼光和心态其实应该是宽容而平静的。世界并不完美,正如看待个人我们会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那么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我们很容易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却最不容易接受和我们一样的他人的不完美,以及由我们自己这样的不完美组成的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这似乎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现在却是如此的蔓延。
每一次读到林达的书或者是像这样的作品,我都会觉得庆幸,因为还有人记得提醒我们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而我们依然要热爱,正如我们珍惜不完美的自己一样,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也值得我们去珍惜,唯有这样才会有所改变。
《历史在你我身边》读后感(五):2015年的第三本书
在春节返乡的前一天,去商场里买了给爸爸的礼物,做完该做的转悠到了西西弗,意外看到了林达的新书《历史在你我身边》,仔细一看出版时间,竟然是半年前的书啦。看来很久没有逛书店,很多时候看新书都是通过京东、亚马逊的评论和销量,但也发现顺着众人的品味去挑书看书,有时也是不可靠的,初看还不错,继续深读,读完索然无味,脑壳疼的也不少。
重回这本书,自研究生毕业之后,感觉就没再读过林达的书,以前喜欢林达的书,是因为看完内心感觉更平和,还能学到有关美国民主的一些理念。作者总是通过对一个人、或一件事,追溯其背后映衬的民主理念,用笔流畅、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讲的尽是发生在异域美国的小故事,既是异域,自然带有迷人的异国风情,故事又讲得极为平实,自然极为吸引读者。这本书与以往的书相比,区别大概是前面有100多页在将中国的历史故事,这是作者很少涉及的内容,具体讲了辛亥革命和文化革命等,提出了一种新的了解历史的方法,即通过看个人的回忆录来了解大历史车轮下小人物的人生轨迹变化。但相对而言,我还是钟情于作者将美国人或者欧洲人的故事,在客观描述基本历史的基础上,小心翼翼地带出自己的一点个人感悟,这感悟又是真诚而贴切的。
读完这本书,有几篇最为喜欢的篇章,比如《圣雄甘地和非暴力之父》、《亚马逊热带雨林里的信仰之路》、《阿米绪人的智慧》、《大师作品背后的“羞涩笑容”》等等。书中很多精彩的语句也被我勾画了不少。
读完后,这本书就留在家里吧,待到下一年希望再读,到时候希望读出一些不一样的感悟!
《历史在你我身边》读后感(六):各种视角看历史
这是林达系列的最新一本书,作者的视角从美国、西班牙、巴黎这些很洋气的地方,开始转回了上海,转回了文革岁月。许多在前面几部作品中引而不发的评论,开始慢慢清晰。这也算是一部特别的作品集。
序言部分讲述了九十年代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原来要以《自由与代价》出版,却在出版社处处碰壁,直到遇到胆大心细的三联书店负责人,书本才得以出版。三联是一个特别的出版社,有出格的勇气和判断。
前面200页。文革、德国、考古、以色列、印度,这几个奇特的话题被融合在一本书里。现在有很多书记录文革的岁月和感觉,《夹边沟》里面连呕吐物都不放过的饥饿感,《陆犯焉识》里面陆焉识神奇的大脑在虚拟的空间里写作、存档、修改。而《历史在你我身边》则聚焦近期出版的几本和上海有关的文革回忆录,因为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林达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当书本的视角离开60年代的中国,仿佛变成了另一本书,一本正统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笔法。
后面200页,讲述基督教对美国文化的影响。美国的文化里,基督教的潜移默化无处不在。6个年轻人深入亚马逊丛林,为的是用基督教感化里面的原始部族。结果他们被残忍杀害,他们的家属不但没有仇恨,而且继续跟这个部落进行沟通,成为了这个部落的朋友。然后就遇到了《阿凡达》一样的剧情,石油公司进入森林开采,部落居住的地方被摧毁。原始的居民一部分退回到更加隐蔽的丛林,一部分转型进入现代社会。法官詹姆斯因为祖母教给他的祷告,在人生中面对挑战都选择坚强面对。美国还有一个特别的群体阿米绪人,有着坚定的基督教信仰,遵守节制、不奢侈的原则,只拥有最必须的物品。还有贵格教派,按照基督的精神去实践,连演讲也要求简洁明了。美国的监狱中,有一家奇妙的“好贼教堂”,纪念是和耶稣一起钉十字架的圣迪斯马斯,他是一个盗贼,但是最后的时刻在耶稣的影响下敬畏神,和耶稣一同进入天堂。
《历史在你我身边》读后感(七):林达的通识书们
数了一数 不经意间这已经是我阅读过的林达的第七本书了。从初时的惊艳、赞叹作者的丰富经历、博学知识,到之后的略嫌叙事啰嗦拖沓,再到如今的不过如此云云。
喜欢林达的作品是由于他们的语言、故事质朴,也充满理性思辨,虽然选材方面并没有做到全面、公正。但让我对一个个不了解的地域、素未谋面的人物、不熟悉的题材心生好感、
林达的作品是有温度的。
之前一直在抱怨他们的内容中有太多阳光的东西,在这本书里总算呈现出了一些不那么正面对的事例,尽管并不多。相比他们的其他几本,这本书是散杂的随笔集。
喜欢这本书的书名“历史在你我身边”,在书里惊异地发现了自己母校的些许不那么光彩的历史,感慨颇多。尽管并不是那时文革的亲历者,但每每听到这词总是一阵心悸。
总有人会站在全知的角度鄙视通识读物,嘲讽“不够专业”
可我认为对于非专业人士更重要的是通识、是深入的兴趣。就像明朝那些事儿在我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也许正如上面短评所说,我也该从林达的学校毕业了,感谢对我的启蒙。
《历史在你我身边》读后感(八):重新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
林达先生的作品在我高中时就有拜读过了,那时是老师买的一套书。先读了一本.一路走来一路读. 我才喜欢上作者的写作语言,其中总是充满了理性的思考,读的时候,感觉一位温和的长辈在讲故事,四个部分的故事,文革时期的故事读起来就总是让人觉得压抑,色彩是黑白的,国家并没有反思,或许在未来可能会有另一种形式的革命冲击着这片大地上的苦难人民,年轻人最容易被煽动,有脑袋而不思考,这样就很危险。之前有人问说中国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人才都在10年中陨落了吧。
千千万万个郑品三,他们只有短促的一生,他们的人生.他们的梦想,不论是以什么名义,都不应该被轻易断送。
莱霍夫和他的电影纪录片,从另外一面认识了当恐怖分子学会用舆论工具来帮助自己的可怕。
还有那个好贼教堂的故事,我之前翻阅了,没有找到有说那个两个小偷和耶稣受难时说的话。
多读些书总是好的,重新认识这个周遭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