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火星任務》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02 05:3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火星任務》读后感10篇

  《火星任務》是一本由安迪·威爾著作,三采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80,页数:4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火星任務》读后感(一):专业精神和冒险精神塑造美国

  专业精神和冒险精神塑造了美国人,这样的美国人塑造了美国的辉煌

  读安迪.威尔的《火星任务》,自始至终都被马克.瓦特尼身上体现的美国人特有的(或者说美国所竭力弘扬的核心价值观)专业精神和冒险精神所感染

  什么是专业精神?专业精神就是相信科学,用科学/理性方法解决碰到的问题。什么是冒险精神?冒险精神是在用科学/理性的方法也无法100%确保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鼓起勇气所做的尝试,其中蕴含了个人责任感自我牺牲。如果离开了科学理性这个基础,任何冒险都是莽撞,是蛮干,是二百五愣头青一根筋!

  首先,我们理解一下书中的专业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战神3号任务小组都是美国NASA精挑细选的精英(没有关系户和官二代),并且经过严格刻苦的训练,才被选派参加这次任务的。(依据,书中多次提到,在地球上,他们如何反复练习一些基本动作工具使用应急状况应对措施),并且该小组的人员各有专长(每个人至少各有两项专长),又能够互为替补,这样,在太空任务中,既能各司其职,又能够在个别队员发生突发情况下,担负起这个队员的工作,不至于影响整个太空任务计划执行。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小组的组成情况:

  战神3号火星任务组有6名组员,2女4男。他们的专业分别是(不完全统计):

  指挥官露易斯是军人出身,擅长任务执行和管理,她也是地质学家

  组员马克,是植物学家和机械学家

  组员乔韩森是系统管理员电脑专家)和反应技术专家

  组员贝克是医生生物学家和舱外行动专家

  组员马提奈兹是航空驾驶员

  组员沃格(德国人)是化学

  这些人组成的团队负责整个火星任务的物流/食宿/医疗等与任务相关的辅助性工作,以及任务本身,科学考察和实验

  这只是在前线的专业人员,还有大量专业的后台支持支持人员。有负责管理整个项目的领导(米区/芬卡/泰迪),有负责对外公宣传的安妮,以及其他太空领域的专家(像李察.普奈尔),甚至职位很低的人(明蒂.帕克),也非常专业(机械硕士),所表现出来的敏锐和洞察力,令人佩服(她的领导也看出来了,书中虽然没提,但被调到更重要岗位,应该是早晚的事)。

  其次,我们看看冒险精神。书中虽然提到不少专业方面东西,但更多的是描述火星任务项目组各相关人员的冒险精神。这也是这个小说着重讲述和打动人地方

  小说的主角马克,因为深陷窘境,很多状况都超出预料(个人的预料,战神3号小组的预料,甚至NASA的预料)大部分时间都在冒险。从一开始的修补太空衣的破洞,到制造水,种植马铃薯,用放射性热点发生器供暖,再到后来的利用拓荒者号与地球取得联系,在没有信号的情况下用摩斯密码给地球传递信号,以及最大的冒险,去接驳小艇,起飞后与贺密斯号在太空回合

  这一切,都是马克在利用专业知识判断后,没法100%确保有效的情况下所做的冒险,并且,他时刻保持专业的态度,每天检查仪器运行情况,在做出冒险行为前,尽可能认真筹划(比如计算马铃薯的热量自己该种多少才够吃),反复试验模拟去拓荒者号的路程车辆和仪器的状况),然后才冒险一试。正所谓,有准备人才能抓住机会获得成功,没有努力的人,甚至看不到机会的存在,更遑论抓住机会?!

  其他组员/科学家/管理人员所表现出的冒险精神和牺牲精神(在乔韩森和她爸爸通话那一节,看得我眼圈都红了,米区甚至冒着受处分风险下的决定,战神3号各个都是英雄!),同样毫不逊色,令人动容。我想,如果被困在火星上的不是马克,而是战神3号的其他组员,他(她)也能够利用一切能力和机会,成功的生存下来(虽然可能不像马克那样搞笑幽默,小说也不会那么有趣)。

  正是这样的一批美国人,才能完成这样的火星任务,建设这么强大的太空力量,塑造了今日美国在各方面无法超越统治地位

  在书中,中国太空团队的出现出人意料,表现出了非常专业的能力和冒险精神。也许在作者眼里,中国就是今后的美国。

  我们一起为了大家的中国梦,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工作中用专业精神和冒险精神,去战斗去拼搏吧!(全体起立,奏国歌)

  《火星任務》读后感(二):火星生存指南

  《火星任务》(又译为《火星救援》)是荒岛流浪记的现代科幻版本 ——太空人流落火星,没有飞船、没有通讯信号、没有补给、独自一人面对着漫无边际岩石沙漠,地球在几亿公里之外。他如何才能生存下来,甚至返回地球?

  “我滞留在火星上。我没有办法跟贺密斯号取得联系。每个人都以为我已经死了。我现在待在一个被设计成只能维持三十一天的居住舱里头。如果制氧机故障,我就会窒息而死。如果净水器故障,我就会渴死。如果居住舱哪里破了,那我就会整个人爆炸。如果以上都没有发生,我终究会因为没有食物而饿死。所以嘛,我死定了。 ”

  这是宇航员马克 · 瓦特尼第一篇太空日记的结尾。战神计划是人类登陆火星,拓展人类的宇宙版图的伟大计划。六天前,按照美国太空总署 NASA的战神三号火星登陆计划,六名太空人踏上火星。在他们之前,战神一号和战神二号小队都顺利完成了登陆任务。在他们后面,战神四号的小队已经开始了筹备。一切看起来都很好 ——假如战神三号计划没有被那场超出风险阈值的沙尘暴意外中断的话。

  火星探险小队平安撤离,除了可怜的马克。他在风暴中被信号接收器的天线击中,跌落在沙丘中昏迷,身上的生命监测器也被破坏队友们误以为他已经牺牲,内疚地踏上返航之路。所有地球上的人都以为勇敢的宇航员马克 ·瓦特尼已经埋骨火星。

  从昏迷中醒来的马克不得不靠自己在火星上生存下来。

  作为一名优秀的植物学家和机械工程师,马克不但机智,擅长解决问题,还有开朗个性幽默感。再具体点说,马克的存活技能点包括在火星上种植土豆的能力(非常重要!)、计算能力(次重要)、利用化学原理和机械技能在火星造水的能力、机械修理能力、处理伤口的能力、纪律性、心理调节能力以及幽默感。

  这可不是胡乱写的搞笑剧。作者安迪 ·威尔在15 岁即被美国国家实验室招揽,他的正职是一位电脑程式工程师,热爱相对论轨道力学和火箭。作为一名资深的太空技术宅,他研究了大量技术资料,在现有的航空和机械技术的基础上,构思了一个严谨、科学、以在火星独立生存为背景综合技能连环解密游戏

  据说此书得到了技术宅们的热烈追捧。至少,推荐这本书给我的就是一位毕业于哈佛、埋头在实验室研发癌症治疗热血女科学家。但是我毫不怀疑,即使是理科渣也会爱上这个故事

  在这个没有异形、没有怪兽、没有星球大战太空堡垒、没有超光速旅行、没有黑洞也没有反派的科幻小说中,我体会纯粹的解迷之趣。

  怎么造水?怎么制造肥料?一块土地需要多少资源才能变成适合耕种的土壤?食物配给要怎么安排?拿着一个单向传递影像、只能左右旋转的摄像头怎么样来传递复杂语句?供热问题怎么解决?居住舱爆炸了怎么办?如何在火星上完成三千公里的跋涉?

  马克总是在面对意料之外的状况,有些是因为疏于计算,有些是因为生存条件严苛,有些仅仅是因为成功几率太小而他偏偏运气不佳。可是他总是在想解决的方法,从不放弃

  一个人,在没有资源补给的情况下,度过了五百多个火星日。只要他有一次放弃解决眼前的问题,他就无法生存下来。既然不能逃避,又想要活下来,就只能努力地利用身边所有的资源和全部的脑细胞,为自己再争取多一点时间。虽然他极度沮丧时候也会情绪爆发,但他总是能收拾好心情,重新再战。

  我喜欢马克这样的心态。在困境中,悲观念头只能作为计算时参考依据,天真乐观也只是麻醉品,埋怨和自怜更是没有任何意义。我们所能依靠的,也不过就是开朗的态度、务实智慧和绝不退缩的坚定

  《火星任務》读后感(三):为什么它这么好笑还这么燃呢?!

  首先我得打五星,结结实实的五星。

  它真的是一本特别好笑的科幻小说,会让人笑得像被臭鼬尿了的裤子

  这个其实很简单的故事简单来说,就是有一个倒霉蛋,他在火星任务的第六天意外地被一个金属物穿刺了航天服,造成失压,而他的血遇到火星的低温竟然封上了那个洞。他没有死,但是生命检测系统坏了,于是在风暴中,他被留在了火星上。

  太阳系级别的狗屎运。

  而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家伙是如何在火星上生存下来的。

  最开始,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会不断地思考,种土豆的话,这个深度真的够吗?为何不增加深度减少面积呢?菌群死了就没了?你肚子里不都是吗?不如再拉坨屎呀?为什么让可爱的土豆姑娘死呢?它们可是女主角!安息吧,火星土豆!

  而看到后面已经根本不想思考这个问题了,好好好,你说的都对,就是这么计算的,没错,就这样!一切就是你说的那样,帆布大法好!

  比起其他的荒野生存指南,这部实在是太创新和有趣。这可是火星!火星诶!一部关于如何在火星上生存的小说!就算开主角光环有怎么样!盆友!这是火星!

  不断有意外发生,但不断解决,因为主角开嘴炮能力满格,碎碎念水平专业八级,一本书都是非愉悦轻松地读下来的。

  实际上,当看到最后不到一千字的抒情,会觉得非常之感动,这就是人类美好的地方——我们愿意去帮助别人。的确有漠不关心的人存在,但很多人类都是这样可爱的存在。

  这种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科幻小说真是太爱。身为一个外星人我会感受到人类是个可爱的物种

  ——————————————

  感谢把这本小说安利给我的@linglingintw ,这种可爱翻了的碎碎念简直萌炸裂!

  ——————————————

  从头到尾,我脑补的主角脸都是伊万,因为我感觉伊万有张倒霉脸(《影子写手》&《猜火车》),却看起来就有足够的狗屎运,又吐槽能力破表呢!

  当我看到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的预告片: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5864085/trailer

  天哪嘟,主角竟然是我心爱的马特戴蒙!然而星际穿越之后就觉得他是反派到底肿么办!

  意外的是,预告片很严肃,没有那么搞笑,不知道电影最终会拍成什么样。

  然后我看了第二个预告片,天哪嘟!!OMG!!贝克这个和妹子还有对手戏的角色竟然是384演的!!!!

  384!!!!!

  384!!!!!

  我的384耶!!!

  我简直要出门跑圈了好吗!

  384笑起来好可爱,哦,我已经脑补了冬兵在宇宙遇到贝克的文了。

  长睫毛给我闪开。

  天哪嘟,我要全程代入384的脸再看一遍小说。

  《火星任務》读后感(四):专业精神和冒险精神塑造美国

  专业精神和冒险精神塑造了美国人,这样的美国人塑造了美国的辉煌

  读安迪.威尔的《火星任务》,自始至终都被马克.瓦特尼身上体现的美国人特有的(或者说美国所竭力弘扬的核心价值观)专业精神和冒险精神所感染。

  什么是专业精神?专业精神就是相信科学,用科学/理性的方法解决碰到的问题。什么是冒险精神?冒险精神是在用科学/理性的方法也无法100%确保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鼓起勇气所做的尝试,其中蕴含了个人责任感和自我牺牲。如果离开了科学理性这个基础,任何冒险都是莽撞,是蛮干,是二百五愣头青一根筋!

  首先,我们理解一下书中的专业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战神3号任务小组都是美国NASA精挑细选的精英(没有关系户和官二代),并且经过严格刻苦的训练,才被选派参加这次任务的。(依据,书中多次提到,在地球上,他们如何反复练习一些基本动作/工具使用/应急状况应对措施),并且该小组的人员各有专长(每个人至少各有两项专长),又能够互为替补,这样,在太空任务中,既能各司其职,又能够在个别队员发生突发情况下,担负起这个队员的工作,不至于影响整个太空任务计划的执行。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小组的组成情况:

  战神3号火星任务组有6名组员,2女4男。他们的专业分别是(不完全统计):

  指挥官露易斯是军人出身,擅长任务执行和管理,她也是地质学家

  组员马克,是植物学家和机械学家

  组员乔韩森是系统管理员(电脑专家)和反应炉技术专家

  组员贝克是医生/生物学家和舱外行动专家

  组员马提奈兹是航空器驾驶员

  组员沃格(德国人)是化学家

  这些人组成的团队,负责整个火星任务的物流/食宿/医疗等与任务相关的辅助性工作,以及任务本身,科学考察和实验。

  这只是在前线的专业人员,还有大量专业的后台支持支持人员。有负责管理整个项目的大领导(米区/芬卡/泰迪),有负责对外公关宣传的安妮,以及其他太空领域的专家(像李察.普奈尔),甚至职位很低的人(明蒂.帕克),也非常专业(机械硕士),所表现出来的敏锐和洞察力,令人佩服(她的领导也看出来了,书中虽然没提,但被调到更重要的岗位,应该是早晚的事)。

  其次,我们看看冒险精神。书中虽然提到不少专业方面的东西,但更多的是描述火星任务项目组各相关人员的冒险精神。这也是这个小说着重讲述和打动人的地方。

  小说的主角马克,因为深陷窘境,很多状况都超出预料(个人的预料,战神3号小组的预料,甚至NASA的预料)大部分时间都在冒险。从一开始的修补太空衣的破洞,到制造水,种植马铃薯,用放射性热点发生器供暖,再到后来的利用拓荒者号与地球取得联系,在没有信号的情况下用摩斯密码给地球传递信号,以及最大的冒险,去接驳小艇,起飞后与贺密斯号在太空回合。

  这一切,都是马克在利用专业知识判断后,没法100%确保有效的情况下所做的冒险,并且,他时刻保持专业的态度,每天检查仪器的运行情况,在做出冒险行为前,尽可能认真筹划(比如计算马铃薯的热量和自己该种多少才够吃),反复试验(模拟去拓荒者号的路程中车辆和仪器的状况),然后才冒险一试。正所谓,有准备的人才能抓住机会获得成功,没有努力的人,甚至看不到机会的存在,更遑论抓住机会?!

  其他组员/科学家/管理人员所表现出的冒险精神和牺牲精神(在乔韩森和她爸爸通话那一节,看得我眼圈都红了,米区甚至冒着受处分的风险下的决定,战神3号各个都是英雄!),同样毫不逊色,令人动容。我想,如果被困在火星上的不是马克,而是战神3号的其他组员,他(她)也能够利用一切能力和机会,成功的生存下来(虽然可能不像马克那样搞笑幽默,小说也不会那么有趣)。

  正是这样的一批美国人,才能完成这样的火星任务,建设这么强大的太空力量,塑造了今日美国在各方面无法超越的统治地位。

  在书中,中国太空团队的出现出人意料,表现出了非常专业的能力和冒险精神。也许在作者眼里,中国就是今后的美国。

  我们一起为了大家的中国梦,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工作中用专业精神和冒险精神,去战斗去拼搏吧!(全体起立,奏国歌)

  《火星任務》读后感(五):如果全世界只剩下你一个人,你会怎么办?

  9月在多伦多时看见电影院外贴着根据这小说改编的电影,好莱坞绝对正面好男人Matt Damon主演,反响据说不错;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了这书的中文版,好久没看科幻小说,下载下来到Kindle上,没想到很精彩,引人入胜,越看越上瘾,几天看完了。

  与很多关乎人性、道德、社会发展的含义深刻的科幻小说不同,这书故事非常简单:不久的将来人类已经可以送宇航员到火星上,一次事故后,一个宇航员被遗落在了这个孤独的星球,他该如何生存下来?情节没有什么大的起伏,但因为是在不久的将来,主人公用的基本都是我们已知的科技知识,非常详尽的介绍了火星生存的技巧,故事从技术设定上完全像真的一样。

  这书的作者是个程序员(原暴雪公司Blizzard的),所有关于NASA或火星的知识据说都是Google来的;这也是他第一本书,一开始放到网上免费给人看,后来越来越火,出了精装版,乃至现在都拍出了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活下去和人跟人之间的无私奉献等满满的正能量外,小说写的语言非常幽默,也显出主人公的乐观向上的心态;的确,面对辽阔的孤独星球,如果内心不够开朗积极,根本不可能撑下来。

  推荐一读。国内这电影11月15日上映,到时候去看。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火星任務》读后感(六):无论如何,一定要活下去啊

  1. 原本以为是个科幻小说,结果原来是火星版鲁滨逊漂流记,而且这个鲁滨逊还是个段子手;

  2. 作者肯定是一开始就存了变成电影的野心的,这尼玛台词简直就是照着好莱坞喜剧来的,情绪的调动也是一流的,就连什么地方能顺利通关什么地方该设个路障都是程式化的,而且蒙太奇镜头切换作者也都写好了,这都不仅仅是编剧了,简直就是导演!所以看书的时候完全就跟看电影一样,充满了画面感,不得不说作者的镜头感太棒了,感觉电影能发挥的空间就只剩下特效了,按你胃,还是蛮期待的;

  3. 明明是一个涉及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及外交博弈以及各种精密科学的挺严肃一事儿,恁是被写成了一个逗比的火星往事。不过这种风格的科幻小说还真的是少见呢,跟《星际穿越》完全是两个极端,除了火星日志里偶尔的自怜情绪和隐晦提到的吃人情节(并未成真),整本书会让人忘记这是讲太空宇宙的科幻读本,完全没有那种大型科幻的沉重感。本来一开始我拿星际穿越的OST当配乐,结果越看越觉得违和君的存在感太强,遂换了;

  4. 好担心马达这个老正经能不能演出主角这种贱嗖嗖的幽默感;

  5. 也许因为看的是台湾版的翻译吧,脑补的画面在好莱坞科幻电影片段中还穿插着台湾青春片的对白。是的,翻译出来的马特就是个数学很好的柯景腾嘛;

  6. 数学数学数学!这本书有一半的篇幅都是在安利数学,剩下的一半里面又有一半是在安利生物地理物理化学。总之就是如果你想在火星活下来,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7. 不知道有没有理科达人根据作者提供的条件真实运算过,反正我每次看到算数部分都是简单扫一遍然后直接看结论,反正我也不会算。但是觉得书中很大一部分的精彩都来自于运算,不知道电影会怎么表现这个运算过程;

  8. 其实仔细想想一个人被遗留在火星,不是荒岛,而是火星诶。一切都跟自己熟悉的生存环境不一样,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任何一个不经意的小失误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也没有人交流,那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孤独感简直生不如死了好吗?他最后在火星上待了快两年,两年啊!年啊!啊!我自诩为一个死宅,但是让我两个星期不能和任何人交流,没有任何娱乐消遣,而且还要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我一定会疯的(何况主角还是个话唠),光是不能洗澡这一项都够让我自杀一百回了。

  跟朋友安利这本书的时候讲梗概,说到主角被同伴遗留在火星上,然后最大的死亡威胁是饿死,居然是在火星上被饿死,觉得好黑色幽默。

  9. 最重要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那尼玛可是火星啊啊啊啊。不是谁随随便便就能上去的。所以虽然主角一直都是逗比风格,但是其实是一个内心超强大的人。

  书中有一处写到主角在钻孔的时候想给自己找一首主题曲,他说“歌单里有不少合适的候选歌曲:大卫·鲍伊的《火星生活》、埃尔顿·强的《太空人》、吉伯特·欧苏利文的《在此孤单。最后我选了比吉斯的《活下去》。”

  这种强大的活下去的信念其实挺引人深思的。对于生命的敬畏这一点也许是整本书想要传达的理念。毕竟,不考虑科学价值,单是从功利角度来算,牵万众人心,穷举国物力(是有点夸张啦),只为了救一个人,而且即便付出了无数的代价最后也极有可能救不出来,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实在是不划算。可是在作者的笔下,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全书没有任何一处提到有任何一个人质疑救援行动的必要性。这种默契,不得不说,很感人,很迷人。

  10. 电影还有一个月才上映,好遥远啊,好后悔上周去香港没抽空把它看了。(强迫症终于凑够了10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火星任務》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