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套》是一本由陈楫宝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201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手套》读后感(一):白是黑的白,黑是白的黑
由于不曾从事过经济范畴的任何工作,也不曾想过要从事投资理财的人,初始看到“财经”两个字便想要弃之不看。但是不承想捧起这本书,尽管我对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不甚了解,读起来还是有些生涩有些慢,所以唯有一面查相关资料恶补知识,一面却又沉湎这个精彩的故事里不能自拨。
故事起端平民子弟陈晓成爱情受挫,上京创业,机缘巧合救了王为民,并利用王为民身边的关系独创出一片天。只是他报复心切,在现有的二级市场收购之外,仍不足够资金吞并那家国营企业。于是他走在台前,做VC 、PE争抢项目、粉饰上市、惊天套现、洗钱转移……
“白手套”在拜读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的:本指人们戴在手上的白色手套,在政治商业行为中,也指替别人把“黑钱”漂白,或是让从事“非法”事务披上“合法”外衣,替别人打掩护的人。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白手套”们就像古代那些隐身在高官背后给他们出谋划策的幕僚们。所不同的是,幕僚们寄人篱下,与高官们一荣俱荣。而“白手套”们却大不相同,“白手套”们与政客们更多的是存在利益关系,一旦利益破裂,就会树倒猢狲散,各安天命,多少让人唏嘘。
俗语说:“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有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你肯定听说过,只是不曾想,这么一句精辟的话语可谓就是“白手套”们最真实的写照。在利益当前,除了对方是你的仇人让你极力顽抗抵制让你深恶不肯从之外,即使对对方存有任何鄙夷、厌恶,在他面前都必须隐藏起来,这就是白手套们的生存状态。因为利益关系,白手套们敢于担当“枪头鸟”,他们游走法律的灰色地带,或利用法律触及不到的间隙,或利用法律的“糖衣”粉饰,帮助别人将那些不义之财,变成正大光明的财产。
然而这种白却是黑的白、黑是白的黑,就如同这本书的封面一样,黑白盘缠纠结,黑中带白,白中有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真假假,如同魑魅魍魉让人难以分辨其实质,这许是白手套们至高明之处。也就因着他这种高超的才智和绝对的忠诚为他赢得权贵们的信任,一时风光无限,挥斥方遒。
然而现实,历经米晓东、周滨、薄熙来、丁书苗等白手套的落马、落网之后,为什么还有周永康这么些人不惜教训前继后赴?在这我们不禁深思:是谁给了白手套可趁之机?又是谁催生了白手套这一屡禁不止的现象?
国内的企业要发展离不开官员、政府,资本圈和官员、官二代之间的就有了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白手套们权充幕后权贵构成利益共同体。作者陈楫保曾为资深财经记者,后又转型创业,现又作为创业投资人,我想以他的身份定是深谙其中的洪流与舞弊,所以他在继亲历股权融资过程中的各种玩法和猫腻写成的《对赌》之后,又将笔尖指向国内资本圈内幕“白手套”们,披露这类特殊人群商业与资本运作的实操操作经过,道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官商勾结这一丑恶现象透彻而深刻,实在是引人发省。
这个江湖,没有硝烟的商战、没有刀光剑影的斗智斗勇才是最危险的,表面上虽然相安无事,但背地里尔虞我诈却轮番登台,利益背后可能就潜藏着杀人的刀。
这个江湖,一着不慎,就会落得满盘皆输!白是黑的白,黑是白的黑,这里,是永远摘不掉的罪名。
《白手套》读后感(二):白手套 黑夜路
这十年的中国心灵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最恰当的是奥尼尔的剧名:通往黑夜的漫长旅程
引一下这本书的介绍,很恰如其分
一曲“白手套”的悲凉挽歌。巨大财富遮荫下,性情无处安放。
陈晓成情路受阻,机缘巧合挤进“公子圈”,操盘房地产、能源收购、PE 等项目,凌掠纵横,成为京城最显赫的“白手套”。假释犯老梁雄心勃勃,设下大局,空手套白狼。陈晓成因当年情伤心结,阴差阳错入局,触发多米诺骨牌,一干大佬接连陷入,遂成中国资本市场上最错综复杂,也是最匪夷所思的一场豪赌。六方角力,局中有局,尔虞我诈,胜负几度易手。随着一方操盘过猛,钢丝崩断,大局开始失控,“白手套”们也走到了人生苍茫的边缘……
《白手套》读后感(三):拧巴-读白手套之感情线有感
“遇到你,我知道你才是我要找的人。”
“我很开心,我以为我摆脱了自己的命运。”
廖倩是多么的天真,以为她爱的人,会为他放弃一切,会在男人的自尊和爱情之中选择她。
可是,她却不知道,他是来自大别山的孩子,不明了:
“我是你善良的眼睛望高的孩子,我也是你苦难的石头磨硬的孩子……”
他有三个名字。
波普,诗人的内心,原本就是矛盾的世界,既丰富细腻,却又极其空旷寂寥。潜意识里面,他不会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平淡无味,波澜壮阔哪怕险象环生才能让他对生命、生活的感悟更加真实!哪怕他后来不再写诗,但倘若人生不带有一丝悲情色彩,似乎就不算完满。
冯海,理应拥有大海般广阔的胸怀!这个广阔,不应该仅仅是对于梦想、成就的追求,更应该是对家人、朋友、爱人的发自内心的包容,对于别人的理解,能够站在自己所爱的人的角度思考。但是,他狭隘了,面对过失去父亲的伤痛,却无法理解爱人对于养育自己的父母的眷恋和孝道?
陈晓成,一个包装、伪装、显露在人前的他,但就是虚假的吗?遭到了爱人父母的反对,确切的说,不是纯粹的反对,只不过是一个他不愿意接受的选择项。自己对于未来的规划和设想被打破,所谓男人的地位没有被尊重,回来之后就立刻断了所有联系。不禁让人唏嘘,到底他爱的是那个人,还是这份感情给他带来的共鸣,给他晦暗的生活洒进的一缕阳光?
波普的理想主义、冯海的狭隘自私、陈晓成的现实冷酷。这三样特质,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早就将其命运注定。
我想对于廖倩来讲,才真的可以说:死亡并不是最绝望的失去。
刘震云有句名言:“生活拧巴了我”。陈晓成也是这样给自己找的借口。他在潜意识里面,会把日后的种种,都归结于那个伤疤,需要通过痛苦的记忆鞭策自己,难道这不正恰恰说明他内心的脆弱吗?也许连他自己都分不清,到底他是在报复别人还是自己?竭力想要证明的,到底是他的爱,还是他存在的价值?
人生可以有很多种选择,但是一旦选择,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走上那条路,就不要再回头。拧巴,不但是跟别人过不去,更是跟自己过不去,跟精神自虐没两样。可惜,这种非常态心理在我们很多人的身上都存在着。搞不清自己内心到底想要什么,迷失在现实的虚荣里。清静世界、明亮的内心仅仅存在于想象中,仅仅闪现在两情相悦的那一瞬间里。
每个人内心里都有个小白人和小黑人,但是这没关系,只要坚定你的选择,不要执着于过往,稍稍低一低头,挥一挥手,让一切都化作尘埃就好。因为拧巴之后是纠结、苦痛、挥之不去的阴霾,放下之后才是大顺,是极乐世界,是涅槃。
在豆瓣上看到一首诗,写的似乎就是他的故事:
他和她,他和他,
他背叛自己背叛爱,
他万念俱灰纵身跳下,
他听见他头盖骨落地碎裂的声音,
他以此为他留下了一个永久的诅咒,
他一生都不能原谅自己。
他塑好石膏又统统摔碎,
他闭眼,
把鲜血横流的画面一遍一遍再现,
他从碎裂声中找到报复自己的快感,
他用最不愿忆起的画面凌迟自己,
他悔恨,
他心痛,
他从此只有不断残虐自己才能活下去。
多年以后,
他已不是他,她也不是她,
一切消散无言,
倘若没有发生过。
《白手套》读后感(四):说白了,你也就是一手套
说白了,你也就是一手套
——评《白手套》
文|杜子腾
那年,我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那年,我还因为薄的山西籍身份而骄傲;那年,我来到了他主政的城市也曾赶上了唱红歌的“大表演”。像大多数那个年纪的男孩一样,我喜欢谈论国家大事,喜欢寻找偶像。但就是这样,自己也成了被政治利用的无数无知青年中的一员。也就是那些年,我从一个懵懂的理想青年走向成熟,知道了政治的不单纯。
那么,到底何为白手套呢?百度百科中解释道:“白手套”指充当“黑钱”漂白的中间人,或是实际从事“非法”事务的“合法”外衣,意即,隐藏在白手套中的肮脏的手。正如“薄熙来案”中的徐明、尼尔伍德,“周永康案”中的米晓东,都是我们现在家喻户晓的“白手套”。可下场呢?尼尔伍德被杀,徐明锒铛入狱;米晓东也是跟着主子蹲监狱。不管你当年如何如何声名显赫,叱咤风云,黑白通吃,那都是狐假虎威,撑得了一时,撑不了一世。说白了,你也就是一手套。好点的话,办事给你好处,留个活口,隐姓埋名,自谋生路;不好的话不是提前结果你就是陪主子下葬!机关算尽太聪明都抵不过牢底坐穿的命。
本书的作者陈楫宝就是想通过对这样人物的观察,来反映吴敬琏先生口中的“权贵阶层”的商业与资本运作。作者凭借其在中国最具影响力财经传媒浸淫多年的经历,让我们普通、非专业的读者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到这样的人群,并且通过这样的人群窥探到官员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我想,大多数观众是好奇的。
这种好奇从每日媒体的头版头条都可以看得出来。“某高官妻子儿女全部移民,只身大陆充当裸官”;“某官员亲戚把持地方行业利益,巨额资金由公转私”;“某商人与领导关系交好,家族企业垄断当地市场”;“某领导子女海外开户,离岸公司注册人是其签名”……等等等等。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应接不暇,但却毫无头绪。这本小说就是一个给你一个全面透析这一切的机会。
书中的陈晓成以一个平民屌丝的身份,因为机缘巧合结识了京城的某高干子弟。从此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充当了权力肩膀上收拾摊子的走狗总管。十年的时间里,使用一切遮人耳目、巧取豪夺、潜规则、内部价的方式将“主子”伺候好了,也让自己成为了响当当的“白手套”。
但吊诡的人生不会喊停,了然一身的陈晓成却因为当年的情伤走上了复仇之路。就这样,他也走上了人生的不归路……
不管这些“白手套”的具体命运如何不同,但下场一定不会很好。看看陈晓成便是窥一斑而见全豹。起伏的人生在你选择戴上作奸犯科的手套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等待你的只是时间的推移和最后的审判。读懂了这些“白手套”你也就读懂了当下中国政商互动的暗黑一面。说白了,这些“白手套”只是拿来可用,去之随意的手套而已。没有人会心疼,这就是其最悲哀的地方。
《白手套》读后感(五):路人甲的冷酷仙境
这是一部野心勃勃的作品。
看过陈楫宝的第一部作品,《对赌》,写出当前最精彩好看的资本小说,微缩模型般的还原一个沟壑横杂的资本争斗世界,每次资本交易、每个公司沉浮后面的门道和决胜法则。这次,在《白手套》中,陈楫宝决意在我们这个玩弄资本与被资本玩弄的世界上撕开一个口子,让我们真正看到他们。
资本世界并非长得都一样。报纸、书本、讲演组成的公开话语系统,暗示我们一个大公司统治、竞争创造机会的世界,人们的生活被商业法则所影响甚至决定。但这属于远方的国家。在威权国家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财富命运,甚至我们的性情和爱情,都被他们直接操控扭曲。
可是,就实际感受而言,我们的生活世界里从来没有直接感觉到他们的力道,捕捉到他们的嗅息。仿佛遥远星系。我们只是经验地认定,他们影响着资本世界。很深的影响,像是庞大星球的强有力的引力那样。我们错了。实际上,他们并不只是影响,而是直接统治。在我们当中,存在着一个隐蔽的人群,名为白手套,是引力的实现者。
他们玩弄资本,我们被资本玩弄。架通二者的,就是白手套。
没有人生来就是白手套。如陈晓成,出身卑微家庭,是芸芸众生的“我们”中的一人,没有优裕的童年,读书上学,为了考上大学改变命运;有过梦想,追过女生,写过诗歌,希冀在生存之余保留些许精神生活。他渴望幸福。然而,当美好的爱情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他踏上决绝远离的旅途,通往北京。
同大多数人一样,他否定、抛弃曾经的理想和坚持,走上与现实抗争然而也是与现实妥协的路。不一样的是,他撞进了他们的世界。在不甘与报复的信念支持下,他凭借智识才干迅速蹿起,纵横捕掠,渐至砍戮杀伐,成为京城显赫一时的新晋白手套。然而,世界才刚刚开始展现它深藏的险恶。陈晓成涉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的局。多方卷入,局中设局,庞杂手法掩盖机心,令人窒息的角逐与反击。时势难测,贪婪不变,江湖暖意难耐人性寒冽,冷峻筹算终究敌不过风云变幻。陈晓成一干白手套走到了人生的边缘。
边缘之外,被遗忘和自欺覆盖。
陈楫宝为“我们”撰写一曲时代悲歌。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白手套,奋斗、拼搏,通往的终点只可能是白手套。“不为五鼎食,便为五鼎烹”,无论如何,从来没有过自己的鼎。白手套的悲哀便在于此,得到了一切,也失去了一切。
《白手套》读后感(六):权贵身边的白手套
最近读了陈楫宝的两部财经小说《白手套》和《对赌》,让我模模糊糊的感觉资本投资相当的来钱快、多,而这资本的运作水也相当的深,两本书相比较而言,《对赌》当中的知识部分比较多一些。这次先来谈谈《白手套》。
这部小说以陈晓成(即冯海)的感情线为主线,陈晓成想取得上市公司永宁医药的股权为了可以在初恋廖倩的父母面前扬眉吐气,然需要借助永宁医药第二大股东东方钢铁董事长武庸仙的帮助,而此时出现了梁家正,军人出身,“三进宫”,假释犯,他对武庸仙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而这个人仅凭一张嘴,到处的游说,到处的攀关系,成为了金紫稀土项目实际控制人。而陈晓成是高干子弟王为民的白手套,到最后王为民并没有舍弃陈晓成,也是相当有情义的让陈晓成走,这就是陈楫宝,作为一介文人理想主义的体现,现实再残酷,也总还会有一丝温暖。
从这本书里,我提炼了几点:
1.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2.P2P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把握好:第一个是看准投资的项目,如果以比较高的比例与银行信贷部门联手,会大幅降低风险。不符合他们要求的P2P公司可以适当降低要求,知识需要延续他们的担保物要件。一般而言,借方需要用比贷款额度高出200%的可担保物来质押。第二个,看筹资源是什么。如果是房产抵押从银行获得的贷款,质押房子没有毁损,标的物长期存在,会大幅降低赎回的压力。第三个,如果五笔融资款中至少有两笔在三年内不存在赎回本金的压力的话,可以产生类金融的模式,像国美电器之类的渠道商贸公司那样,基本可以满足拆东墙补西墙的应急之需,还可以利用这笔款子循环放贷产生收益。
刘军宁的《投资哲学》
《白手套》读后感(七):并未涉及实质
从当当的官场小说推荐中发现的这本书,看排名和评价买了过来,书名点出的主题亦是时下热门,可能是由此产生的期望有点高吧,读过之后着实比较失望。
书题名为白手套,如果深入描写,这是一个可以深刻体现当下“权力市场经济”中,权力是如何潜规则运行的良好主题,我也是想看到这种内容而买的书。
结果感觉这本书完全可以改名为:一个被爱情冲昏头脑的青年商贾的商场沉浮之战。书中确实有不少资本如何运作的情节,但真正体现出权力在其中的布局和要求的,并没有什么深入和特别,甚至都是轻描淡写。尤其对于主人公,主要都是一些正常商战之中的手段,虽有些涉及运作打通政府关口的内容,但大部分行为并非“白手套”的专有。更别说书中对他和死党朋友的人物设置,使他其实并没有沾到“白手套”这个行业的多少亮光。
换句话说,这本书的情节对于“白手套”而言,有点跑题。主人公除了在创业初期沾了官家公子的光,完成了初始积累,后期就基本都是正常资本运作了,而文中正式描写的官家,几乎都被设定为清廉严明的正面角色。没有体现出资本和权力的勾结,权力对资本的掌控。
小说的文法一般,其中多处指代用词不明确,需要前后翻几下才能理解,结构也有点散,虽然主线没变,不过很多地方感觉是想到哪就说到哪,有一种聊天时东拉西扯的随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