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尘埃也是光》是一本由梁子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3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是尘埃也是光》读后感(一):【随抄】你是尘埃也是光
按照当地规矩,寡妇并不需要自谋出路,她们可以再婚,婚后就能靠男人养活一家老小——前提是优先嫁给亡夫的兄弟,其次是堂兄弟。具有经济能力的兄弟、堂兄弟要责无旁贷地将丧偶的嫂子或弟媳,连同她的孩子接到家里,否则将受到族人的鄙视,在家族内和社会上也难以立足。可是,真正改嫁给丈夫兄弟的寡妇,照样深受歧视。特别是在外人眼里,这种被兄弟们共同拥有的女人,如同剩饭般不招人待见。因此,那些谋求自立的寡妇,一边渴望有一个自谋出路的机会,一边还要对付公婆的家规。
我看到她手里拿的“购粮本”,十几口人,每人每天可以购买 3 个低价馕,只需花费两块阿富汗尼,不到人民币 4 角钱。尽管没有大鱼大肉,但至少能够基本保障一个人的口粮。拉娜说,来这里买馕,是她一天中最愉快的时候,每次来这儿都不想回家,可是一旦回去晚了,就会挨丈夫的骂,甚至要忍受拳打脚踢。
我只简单地问了问她:“塔利班已经垮台了,你们化妆为什么还要躲躲藏藏的?”她说:“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再回来,要是被他们发现,就会被砍了头挂在街上示众。”看来深重的阴影就像刀疤,一旦落下了,很难恢复原样。那些仍然不敢脱下波尔卡的女人,一面热切地期待着时尚的到来,一面又不得不远远地谨慎观望着。我想起了塔利班执政时苛刻的规定,女人别说化妆了,只要被发现涂了指甲油,一律斩断手指。女人穿高跟鞋,也被视为向男人发出的挑逗信号。要是在公开场合暴露出女人的艳丽,那就等着被千刀万剐吧。
在阿富汗的女子理发店拍摄,如同在中国的女浴池拍摄。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女人化妆谈不上是一件多么私密的事;而在阿富汗,拍摄不戴头巾、穿着比较暴露的女人,就是大逆不道。
我一直坚信:每件事的发生都是必然,正如我遇见这本书。本月郑州有一场关于阿富汗国宝的展览,对于阿富汗一无所知的我在豆瓣搜索着相关的书籍,与《阿富汗史》和一些有关的小说相比,梁子这本书纪实体的风格更能直观反映阿富汗的种种。
关于风化
第一次知道阿富汗女人们穿的长袍叫波尔卡,以真丝和化纤面料为主,在战火纷飞的环境里,绝大多数人都身着极不透气的化纤波尔卡,即便眼部也是有网眼儿面罩的,波尔卡像铁笼一般禁锢着阿富汗女人们。我自以为波尔卡最流行的应该是黑色吧,殊不知竟是天蓝色,这与电影中演的可是不一样呢。
如果说中国古代女人的三从四德已是牢笼,那么塔利班统治时期对女人的24条禁令便为阿富汗女人又上了一重枷锁,其影响绵延至今,就连婚礼都是男女宾客完全分开的。在这里离婚是男人的权利,口头说说就算;失去丈夫的女人竟然像清朝一样,是由其夫的兄弟手足续娶的,免不了遭受家族冷眼,若是偷情被发现,就会无情地被乱石投死。如果说到温情政策,可能女子监狱允许带孩子算是一个,在对女性禁锢如此之严的社会,女子的犯罪很多都是为了真爱,在这里至少有吃有喝、母子/女团聚。
关于女人
女人天生都爱美这句话简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原以为在这样一个局势紧张的环境中生存的女人一定天天担惊受怕无心容颜,事实证明千万不要想当然!阿富汗女人对黄金有着别样的执着,出嫁时三金也是必备,喜事送礼黄金首饰必为首选,蒙头盖脸也挡不住她们挑选金饰的热情。
如果每天布巾蒙面,是不是可以省了买化妆品的钱?在阿富汗这样的国度并非如此。当你走进专为女子开的店,看到褪下面纱的她们,一定会惊讶于她们美丽的脸庞,各个都是悉心装扮,也会追逐时下流行的妆容于发型,在她们的观念里,美貌是取悦丈夫的方法之一,也是让自己心情舒畅的措施之一。
哪里都有职业女性,阿富汗也不例外,主要分为两类:被迫就业的寡妇和主动选择的知识女性。很多寡妇即便想出来就业,也会被公婆打回去,可见塔利班组织严禁女人抛头露面的无良条款对社会荼毒多深。有幸能就业的,就在相关机构的帮扶下学着烤馕什么的,即便围绕在40度的烤炉旁,也胜过在夫家的煎熬。
别过度相信新闻报道,以为硝烟弥漫就会民不聊生,全国陷入一片混乱。前有苏联后有塔利班,就算时刻都有生命危险,阿富汗的人们还是过着正常的生活,购物、工作、结婚生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富汗的女人比别处的更坚韧、更豁达,绝不放弃被炮弹炸成脑瘫的孩子,即便求医路漫漫,花销不止;绝不把阴霾的情绪带回家里,一个人撑起家里的半边天。
关于战争
提起战争,有一个词叫艰苦卓绝,中国的近现代史中总以弹尽粮绝来形容条件之恶劣,梁子亲历的越战也是如此,但砍大哈北的北约基地让我们看到了美军不一样的风格。
这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20多个国家的军人、40多个地区的新闻工作者等等,有比五星级自助餐还丰盛的食堂餐饮,每顿饭蔬菜、水果、甜点每样不下20种;有火爆的“街边”小店,披萨、赛百味、汉堡都颇受欢迎,还有阿富汗人开的工艺品店、美军军需品售卖店,背景一定不一般;基地还专门用帐篷搭建了大教堂供人忏悔,怕是都像葛优一样“罪孽深重”,教堂装不下吧。。。
看似无比安全的大后方也是危机四伏,导弹袭击、人体炸弹防不胜防,每一个战士的失去都是极大损失,据说美国每向阿富汗增兵1000人,将消耗10亿美元,仅2009年这一开销就达到了300亿美元。
有幸随梁子领略了空军基地的萧肃,空投也好,救援也罢,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诀别。长期紧张压抑血腥的环境,让不少士兵都患上了躁郁、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自杀事件还真不少见。在美国陆军公布的一份美军士兵自杀报告中显示:2012年,美国官兵自杀人数349名,同年美军在阿富汗的阵亡人数则是310人。
梁子这本书写于2014年,四进阿富汗,每次都有改变。又是4年过去了,不变的是阿富汗还有战乱,进出依旧严苛,变化的是它正一步步走向开放。不奢求有一天能走进阿富汗,但愿战火能平息,女人能解放。
《你是尘埃也是光》读后感(三):435.16.79 《你是尘埃也是光》—梁子。
这周在天津待了两天,这本书的完结也是在天津看的。
这个季节的青岛是伴随着阵阵微风的,而天津的空气却截然不同,干燥的尘埃随着车轮驶过扬长而起又悄然落下,太阳也亮了许多。我的皮肤是最先感觉到两地差异的,其次是舌头,咸甜口的油条、豆腐脑,在吃惯了山东重口味的口腔里,第一口是新意第二口则变成了鸡肋,山东人思想里甜基本上是陪衬,很少作为主打,离开前的最后一顿吃的是馄饨,还是拌馄饨,别说吃听都没听过,心里还是蛮期待的,谁料上来的是一盘煮好放凉的馄饨,上面浇了一层麻汁,上口一尝又是甜的,好吧,甜蜜的生活有始有终。
我喜欢有历史的城市,天津六百年历史在只有两百年的青岛面前是老前辈,更何况天津城里发生了近代史上多少事件,多少风云人物在天津城搅得风诡云谲。前尘往事现在都是过眼云烟,天津城的老百姓自得其乐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说回到书,这些年,不管一个人多么不关心时事,阿富汗这个名字一定是频频出现在耳边的,都知道那里一直在打仗,打来打去没个完,通常大家听完也就完了,我也如此。
这本书谈不上什么文笔,不过是将所见写下来,也因为没有什么修辞手法和文字,所以她看到的也就是我看到的,也许很表面但不掺杂主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对我不知道的人的生活感兴趣,有人能够走万里路,我则是通过读万卷书来了解知道,这个世界上生活是多种多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不评价不议论不夸大不贬低,是我对他人生活的尊重。不知道那些‘暗无天日’的阿富汗女人,她们知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女人过着和她们不一样的生活,如果知道,不知她们会怎么想。
《你是尘埃也是光》读后感(四):面纱背后的灵魂
作者的文笔一般,并非动人心魄的那种,平实平淡(当然我自己也写得不好)。摄影作品我也因为水平不够而鉴赏不出好坏。但是作者有热情,对陌生的人和生活充满了情感。作为女人,她没有选择一条普通人都会走的路,在体制里生活,结婚生子,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放弃体制稳定和平庸,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选择行万里路,深入地了解那些处于战乱和贫穷中的人们,了解他们,关爱他们,用镜头为他们说话,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她的书中能看到一般新闻中所缺乏的东西,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更多的是美好的平民生活。有阿富汗妇女的坚强乐观勇敢和不为人知的美丽,也有她们的痛苦烦恼和对波尔卡的依赖。那套被强加于她们的大袍子已经成为她们的屏障,不仅束缚了她们的行为和心灵,也给她们带来安全感,让她们形成依赖。束缚一旦形成摆脱就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也许需要一代人的努力。作者从女人的角度来关心和描绘她们的生活,把她们神秘面纱下的美丽和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展示给中国的读者。
一个陌生人,如果你了解了他,知道他的生活、理想和烦恼,他对你来说就变成一个具体的形象,而不是一个符号。下次再看见一个全身遮挡只露出眼睛的阿拉伯妇女我可能不会再觉得可怕有距离,而是会想到她的家人生活以及面纱下的美丽。
《你是尘埃也是光》读后感(五):不喜欢这本书
题材很好,文笔实在太一般,很快就能翻完一本书,看完有点失望,因为作者主要是自由摄影师,不是专职作家,在书中主要描述了她2003-2013,10年间4次去阿富汗的见闻,前面主要介绍了她眼中的阿富汗女性,最后一部分讲了她去北约军事基地参观的见闻。说是见闻就是全篇都是描述性语言,像游记或者旅行杂志的一篇文章,只不过地点特殊一点,并没有很深入人心,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有少部分作者心理活动,不过都是很表面的感受,拍摄被拒绝了很尴尬,再见老朋友很开心之类的,并没有对阿富汗贫困疾病战乱歧视女性教育医疗之类的社会问题或者当地习俗文化宗教进行思索与评论中途一度不太喜欢作者,觉得她有点傲慢,不尊重当地的习俗,偷拍,被拒绝了只顾及自己不开心,觉得对方好像很愚昧似的,也许是我多心了,但看到一半我有点烦躁。书里有不少作者拍摄的照片,算是增长见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