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咪》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3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咪》读后感(一):阿咪的引申
最近对豆瓣上瘾,有什么想法也喜欢和看的书电影杂糅。
《阿咪》今天当当网到货,一下子就看完了,画多字少嘛。这是我读丰子恺的第一本书,惭愧啦,中学时知道他是散文家,但是并不知晓他还会画画,嘻嘻。阿咪里的猫都很有人情味,人间感很足,糅合中国传统社会的乡情亲情,温馨又余味悠长。
猫咪是可爱的生物,让人无法抗拒的喵星人。但是猫始终是有野性的,对它再好也不会像狗狗那样顺服听话。小时候外婆那里养了一只白毛黑斑尾巴的公猫,我唤它咪咪,对咪咪的记忆主要是十岁以前小学低年级时候,那时候外婆身体还不错,精力还比较充沛。最初是大姨外婆从陈家坝(那时候还是农村吧,现在改成叫江南新区了)拿来的小猫(大概是我小学二年级,不,更可能是三年级,2000年左右,那时候确实太小年代久远又还未养成日记的习惯记不太清,反正最初养它是我八九岁),瘦弱认生的样子,外婆把它套在楼梯口的旧家具柱子上,给它喂食喂药,慢慢地才好起来,然后才养到屋子里面。咪咪还是一只幼猫、青少年猫的时候也挺调皮的,外公的床柱子上全是它刨的猫爪印。它慢慢长大了,抱起来的时候变得沉甸甸的,咪咪最黏外婆,每次给它喂食的时候它都跟在外婆身后,喵喵地哀叫,好像是苦苦哀求快快给我,我饿了的倾诉一般。它也喜欢撒娇,喜欢人抱它,或者用它的头蹭裤腿。
咪咪长虱子,我们在猫身上捉虱子,外婆给咪咪洗澡,后来咪咪发情,夏天吧,老是从阳台的缝隙钻出去,有时候天将亮才回来,有时候几天都不回来,我记得有一次,它很多很多天都没有踪迹,我担心它会成为横死街头的野猫,最后它居然回来了,大声喵喵的叫着,像一个归来的战士,想引起大家的注意,其实它应该是很饿了,果然,一盘猪心肺拌饭吃得一点不剩,我都吃不了那么多呢!
再后来,大概是十岁左右吧,我搬到复兴路去住了,去外婆那里就少些了,虽然还是会去蹭饭,见到咪咪的时候也不多了。然后再后来,外婆生了一场病,可能对咪咪也没怎么照顾吧,它消失了,我们以为还会像以前一样过几天就回来,没有,它再也没回来了,像一个谜一样永远消失了,大概两三岁左右吧,如果我儿时的记忆可靠的话。刚刚电话求证了我妈妈,外婆生病是2002年,即咪咪最多只有三岁就永远消失了,外婆那阵子说猫是替她死的,正因为猫死了她的病才好了···但就此以后外婆的身体就慢慢一年不如一年了,特别是我高中,不,应该是大学几年下来,外公出现了臆状,外婆也慢慢不再自己做饭不怎么出门了,哎,希望我的文字能记录些什么,搜集一些回忆和岁月吧。
感谢丰子恺这本书,让我联想颇多,甚至听了会90年代的歌曲,我是1991年出生的,20世纪90年代有我八九年的记忆,常常觉得自己挺靠近80后,我指85后哈,我们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的大背景,进入21世纪,我们飞快地长大,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今日2015年,我的第二个本命年,我还在读书,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我的所学和经历终于让我对曾经的生活、童年、上个世纪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和理解。有的人想征服世界,有的人想要认清自己。
《阿咪》读后感(二):相伴看流年
初识丰子恺先生,其实是在小时候看报纸的时候,具体已记不清,只晓得当时报纸每周的艺术专栏,都会刊登一些画作,其中有一期就刊登了丰子恺先生的画作。当时的我还小,不太懂画画这方面的东西,只是很自然的就被那些画作所吸引了。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副生动的画,颜色也十分鲜艳,看着十分亲切自然。于是就记住了丰子恺这个名字。
可惜老先生的画作在当时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并没有那么好找,再加上我年纪较小,也没有什么自己逛书店买书的钱,就一直搁置了下来。
直到今年,偶尔在豆瓣的《一刻》上,看到了有人推荐新星出版社整理新刊的《阿咪》,才有机会买到老先生系统的画集。
整本书不是很厚,里面只有短短的3篇散文,分别是《白象》,《贪污的猫》和《阿咪》。只是作为书名的阿咪却是篇幅最短小的一篇。
这三篇文章,都详细描述了养猫的快乐与烦恼。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快乐大于烦恼的。不然,老先生也不至于在白象死后,又纵容女儿们收养那些猫儿了。
这几篇文章,都没有什么过分华丽的辞藻,只是用最平实的语言,描述了生活中和这些猫儿相处的场景,却描写的十分温馨感人,好似这些场景都历历在目,真的看到了那些恼人的猫儿们给主人们带来生活的烦恼,却也因为有了猫儿们,拉近了人与人彼此间的距离。看了让人忍俊不禁。
三篇散文后,都是丰子恺的画作,编者把它分为了几个篇章,不过从老先生自己的配文来说,未必会如此划分。那些场景所描述的主角,大多是他的女儿们,还有生活中的小伙伴们,并不是那只猫咪,不过,不管画的主体是谁,都可以看到角落里有一只猫咪安静的窝在那里,好似一个从容淡定的看客,置身事外,却从不错过任何场景的主儿。
对于绘画水平如何,我这个半吊子不太好评价,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每当看到丰子恺先生的画,都会感觉他画的东西是那么的贴近生活,好似那些事儿真的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真的可以看见似的。
所以总是有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在我看来,确实如此。只有贴近生活了,才会让人产生共鸣,只有产生了共鸣,才会吸引人真真切切的看下去。、
虽然我不是个猫奴,但是看了本书,却可以理解了养猫人对于猫咪这种又爱又恨的矛盾态度了。爱的时候,猫咪可爱安静温顺,简直集中了所有让人喜欢的因素。恨的时候,奸诈狡猾自私,让人恨不得打之。
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小时候,老时候,乱世或升平,猫儿相伴看流年。”
想必,养了这些小东西,也给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吧。
《阿咪》读后感(三):我是如何一步步喜欢上猫的
最开始,我是不喜欢猫的,理由和鲁迅先生差不多,认为猫有媚态,太傲娇了。鲁迅先生在这一点上非常果决,他在《《狗·猫·鼠》》里写:“对,你们批评我说我不喜欢猫,我就是不喜欢猫”。可我仍然看了很多关于猫的故事。关键是喜欢的很多文人都喜欢写猫,想避过,也真不容易。到后来,我发现我竟然开始有点喜欢猫了。特别是最近又重翻了丰子恺的《阿咪》。
最早看郑振铎的《猫》,那只猫没有给他改正过失的机会,所以从此,他家永不养猫。我就怕万一我也错怪了猫什么,一辈子活在内疚里,怎么办。所以我警戒自己,千万别养猫啊,我这么大大咧咧一个人,一定会做错什么的吧。
随后看了陈子善先生的《猫啊,猫》,里面专门收录了中国20世纪现当代作家描写猫的散文。有老舍的《猫城记》,席慕容的《猫路历程》,莫言的《猫事荟萃》,徐志摩的《一个诗人》,杨绛的《花花儿》,冰心的《养猫》等等。接着看过朱天心的《猎人们》,也是以流浪猫为书写对象。从徐悲鸿到徐志摩,从梁实秋到夏衍,从杨绛到季羡林,太多的中国文人喜欢猫呢。
国外的作家也不例外,关于猫,他们总有太多的话要说。
T.S.艾略特说,“一个名字只对应一只猫,但除此之外,它们还有一个名字,你永远无法猜到的名字,人类无法发现的名字,猫自己知道却永不会说的名字。”
查尔斯·布考斯基认为,“身边有一堆猫挺好。如果你心情不好,只要看看猫,心情就会好起来,因为它们原原本本知道一切。没有什么能让它们激动。它们就是知道。它们是救世主。你养的猫越多,你的命越长。如果你养100只猫,会比你养10只猫命长10倍。有一天这将被发现,人们会养1000只猫而且永远活着。这真可笑。”
村上春树说,“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夜里,我就把猫放在膝盖上,一边啜几口啤酒,一边写起了我的第一篇小说,这至今都是美好的回忆。”
多丽丝·莱辛在《特别的猫》里写:“在我与猫相知,一辈子跟猫共处的岁月中,最终沉淀在我心中的,却是一种幽幽的哀伤,那跟人类所引起的感伤并不一样。”
海明威特别喜欢多趾猫,他在文章里曾写,“我要一只猫,我现在要一只猫。要是我不能有长头发,也不能有任何有趣的东西,我总可以有只猫吧。”
更有甚者,法国作家保尔・莱奥托曾确认自己一共养过300只猫,这些猫多是流浪猫。
作为一个正常人,看了这么多写猫的故事,我也动了心。最近经常参加的读书会,也有一只叫做“阿咪”的猫,它缠着我们,各种撒娇,真是做不到不喜欢啊。大概,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陷下去,开始喜欢上猫的。
所以,我决定要把这本心爱的《阿咪》送给那个不喜欢猫的小伙伴,看她如何一步一步去喜欢上猫的。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阿咪》读后感(四):猫儿相伴看流年
丰子恺爱猫,就像鲁迅手里一直拿着一根烟,如命。当然,鲁迅也是爱猫的,比起丰子恺,那还是有所不及。我曾见过鲁迅与猫的照片,猫在鲁迅腿上眯着眼,丰子恺的猫却一跃到头顶。
丰子恺的作品《阿咪》(九州出版社),描述了几只猫和他们一起生活的日子,“小时候,老时候,乱世或升平,猫儿相伴看流年。”
丰子恺从不掩饰对猫的喜爱,他将猫看作自己家的成员,和它们一起看世态炎凉。正是有了这样的“溺爱”,猫儿们才放肆起来,“胡作非为”,它们将墨汁当水喝,将画当零食吃,甚至是三五成群的上来,肆无忌惮。丰子恺却也无可奈何,他戏称为“摧残文化”。
丰子恺之所以写猫、画猫,是因为他懂猫。书中有三篇关于猫的文章,剩下的全是猫的画,有彩图、黑白图。猫虽不语,画中其义自见。他笔下的猫蹲下、站立、跳跃、眯眼,或调皮或爱宠,张张活灵活现。它们的千姿百态在丰子恺的笔下怡然自得,像是自己跳入画中。这些画作多画于抗战时期,那个时期不论是战事还是文化氛围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画中有描述战争时期孩子们放气球祈求和平、胜利的场景,也有一家大小围坐桌边紧巴巴过日子的图景,所有画里都少不了一只猫,而且从猫的神态中可以看出,它也有着对和平的向往。
当你在挑灯苦读时,猫儿安静地趴在桌子上、腿上,甚至会用爪子帮你翻翻书;当你在廊下坐看落花,猫儿的身影也进入你的风景里,它将世事人情洞悉于心,见证着家的离散团圆,也伴随着人的生老病死。
丰子恺家的猫和他家的孩子们一起成长,同时,丰子恺也随着猫儿一起成长,不敢说返老还童,但可以说,心态是一样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齐祺:自由撰稿,时评、书评人。作品散见各大报刊。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类书籍。出版社新书推介、报刊编辑约稿,请联系我。承接新书书评!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190577457
邮箱:sdqiqi@foxmail.com
QQ:908773264
《阿咪》读后感(五):猫儿相伴看流年
猫儿相伴看流年
——读《阿咪》
彭忠富
民国时期,西风东渐,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可谓百家争鸣。像丰子恺先生这样,儿时大都在私塾待过,有家学渊源,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成年后又出洋留学,学贯中西,因此成为大师毫不奇怪。尽管民国大师犹如繁星点点,但如丰子恺这样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也非常难得。
丰子恺17岁小学毕业后,考上杭州第一师范。原指望师范毕业后,回乡去当个小学教员,也便于照顾老母。谁知在师范校里,丰子恺遇见了李叔同先生教授美术,于是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画画上。杭州师范毕业以后,丰子恺受邀到上海担任美术专科学校教员。授课期间,他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于是就借钱到东京去留学。两千块钱的旅费,根本不能长年累月地待在日本学习,丰子恺在日本游学了十个月就回国了。这十个月的游历,丰子恺安排得井井有条。他就像蜜蜂一样,在美术、音乐、语言、文学方面辛勤采撷,从而给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成为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翻译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
熟悉丰子恺漫画的朋友就知道,丰子恺非常喜欢画猫,猫儿在漫画中或为主角或为配角,猫儿的加入让画面增加不少市井生活情趣,让人觉得非常亲切。丰子恺这样处理,实则说明画家虽然是艺术家,但艺术都是人间艺术,应该来源于现实生活。这就像白居易一样,其诗歌多关注现实生活,因而深受大家欢迎。丰子恺的散文平和冲淡,情真意切,宛如大师坐在你面前,跟你讲述他一辈子的所见所闻,因此我们反而得以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阿咪》这本书,收录了丰子恺写猫的三篇文章《白象》《贪污的猫》和《阿咪》以及以猫为主题的五组漫画,包括《小猫陪小人儿》《一只猫的生活意见》《聚散如云,猫常相守》《花时与月时,心事猫儿知》和《猫不语,其义自见》。丰子恺虽然喜欢画猫,但其实他并不喜欢真猫,这就像叶公好龙一样,想来倒很有趣。只是因为女儿们喜欢养猫,丰子恺疼爱女儿,不忍拂了她们的兴致,因而爱屋及乌,也开始对猫产生了好感。
丰子恺笔下的猫都很可爱,比如“白象”,“浑身雪白,伟大如象,眼睛一黄一蓝。从太阳光里走来的时候,瞳孔细得几乎没有,两眼竟像话剧舞台上所装置的两只光色不同的电灯,见者无不惊奇赞叹。”再比如阿咪,“自从来了阿咪,家中忽然热闹了。厨房里常有保姆的话声或骂声,其对象便是阿咪。室中常有陌生的笑谈声,是送信人或邮递员在欣赏阿咪,常常因猫而问长问短,有说有笑,送出了信件还是不忍离去。”每只猫的来历、生活习性、恋爱史,乃至意外死亡,事无巨细,丰子恺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让人随着作者的情绪而波动起伏,不胜感慨。
“我的一生都是偶然的,偶然入师范学校,偶然欢喜绘画音乐,偶然读书,偶然译著,此后正不知还要逢到何种偶然的机遇呢。”丰子恺的一生的确都是偶然的,而我们自己,不也都是由一个个偶然影响的吗?这里的偶然,事实上就是一种机遇。做好准备,抓住机遇,那么我们一定也会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
《阿咪》读后感(六):与猫相伴
这本阿咪篇幅很少,只有三篇描写猫儿,其他都是丰子恺有关猫儿的画作。虽然仅有短短三篇猫儿的文章,文章之间足见丰子恺先生对猫的喜爱,猫儿的可爱与娇腻活灵活现。也有抱怨猫儿话来,有了猫的陪伴,真是既快乐又烦恼。后面的画作里每一幅都有猫。不是很懂画,但是丰子恺先生的画看来十分诙谐幽默,贴近生活。 看这本阿咪不禁想要说说猫了,我没有养过猫,却十分喜欢猫。在路上见到猫总要停下脚步,抚摸猫儿一番。猫身上带着一股未被驯化的野性,它从不甘愿做人类的宠物。在它们的眼里,自己才是主人呢!它高傲,独立,有时又软腻轻昵。 很多作家都很喜欢猫,村上春树是个十足的爱猫者。在他的书里经常会见到猫的踪影,海边的卡夫卡就有写到猫。在他还为成为之前,曾和妻子猫一起挤在一张床上相互取暖。 老舍先生也是爱猫之人,它笔下的猫憨态可掬,夏目漱石曾著有作品《我是猫》,让你可能会大跌眼镜的是硬汉海明威居然也是爱猫狂魔,他养的猫最多的时候竟有34只。 不知为何作家们对猫情有独钟,或许是因为猫儿身上神秘而又矛盾的气质。猫儿为作家们提供了大量的灵感,如此说来,猫也是有功劳的嘛!
《阿咪》读后感(七):子恺怜猫咪
丰子恺在我心里一直是一位大师,无论从学识、艺术上,还是道德、人格上。作为一个小小的读者,实在不敢来评大师作品。此仅为一篇小小读后感,供诸位读者参考。
精装,麻质的封皮、米黄色、有质感。纸张好过一般图书,彩色印刷色相较正。装帧设计与文字内容气质相符,似无可挑剔之处。
本书收录三篇散文《白象》、《贪污的猫》和《阿咪》,以及黑白画、彩色画若干幅。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在大师的笔下多了一层有趣的色彩。猫儿们也甚是可爱,在大师身边生活则愈显得惹人爱,无论是活泼乖巧,还是为非作恶。
之前拜读过《护生画集》,为大师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震慑,因为胸怀远不能及,故只有叹息膜拜。大师的一笔一划,都包含了对人世间的爱。大爱润无声,细入字行间。
《阿咪》读后感(八):生活需要陪伴 ——《阿咪》书评
你喜欢猫,或者喜欢狗。一个人的生活总是需要陪伴的。
丰子恺先生的《阿咪》这本书封面素净淡然,读来轻松有趣。“猫儿相伴看流年”,封面上的这句话就是这本书最好的概括。全书分为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名字率真简单,简单到让我觉得“这也可以作为题目也是够任性”哦,但毕竟猫咪的陪伴本来就是简简单单,也没有必要太过复杂化,不是吗?书的第一部分是“写猫儿”,没错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的题目。这一部分中,丰子恺老师笔下的猫儿既惹人怜爱,又让人觉得好气又好笑。猫咪白象的故事让人感动慨然,而贪污的猫则让人略略烦恼。就像马建国的端午一样,马建国去厨房拿个刀叉,回来茶几上的蛋黄月饼就不翼而飞。大概每一个养猫的人家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烦恼吧,可是这些可恶的小猫们做完坏事又来卖萌装乖,教人无论如何也狠不下心真的教训它们咯。而第三篇才终于见到“阿咪”,可爱的娇俏的活泼的阿咪,给平淡的生活里多了一份色彩,让尴尬的场景变得生动。这三篇里,我最喜欢的就是阿咪了。书的第二部分是“画猫儿”。虽然是画猫儿,但是并非每一副画真的都以猫儿为画面主角。但每一副画都有猫儿的身影。或者是在窗台上,或者是在你脚边。就像我们的生活里并非是以猫儿为中心,但我们的生活是需要猫儿的陪伴的。在“小猫陪小人儿”一节中,更像是小猫儿在看着我们童年时候生活中的种种片段。过年时候称体重,玩耍时候的欢乐,用小猫儿传小纸条等等这些细碎零散的细节,随着一幅幅画,过往的回忆被我们想起,嘴角也就渐渐浮上一丝了然的笑容。而在“一只猫的生活意见”一节中,除了让我看到让人忍俊不禁的小猫儿的样子以外,还让我看到当时社会风尚的变化。在“聚散如云,猫长相守”一节中,猫咪见证了我们一次次的相聚与别离,看着看着竟让我感觉有些伤怀。跟不同的人喝酒谈天,酣畅淋漓。可酒醒人散,再来花间独酌,陪着自己的只有脚边柔软温暖的小猫了。在看“花时与月时,心事猫儿知”一节的时候,我又不禁会想,也不知道自己家曾养过的小猫多少次听过自己一个人自言自语时候的少女心事,多少次在自己“手倦抛书午梦长”的时候柔软乖巧地卧在自己腿边。一直觉得猫是有灵性的,所以心事有时候说给猫儿听,也是有一种倾诉的感觉啊。在“猫不语,其义自见”一节中,丰子恺先生用简单的笔触跟我说,“你看你看,猫咪在说话”。是呀是呀,不用说不用问,猫咪的行动就在表达着它的内心嘛!
《阿咪》这本书十分简单,却又十分丰富。它的形式很简单,内容很丰富。让我们看到了丰子恺先生的生活中猫咪的影子,也让我回忆起了生活中曾就有猫咪陪伴的零落散开的细节。有时候欢笑,有时候烦恼,有时温暖贴心,有时忍俊不禁,但总体来说,有猫咪陪伴着的生活里,更加滋味绵长。
《阿咪》读后感(九):聚散如云,猫长相守°
——评《阿咪》
文/蓦烟如雪
作为一个养猫人,必会有又爱又恨之时。
我童年接触的第一只宠物就是猫,它就像丰子恺笔下的白象一样,全身雪白,它还不时髦,连个名字都没有,就叫它白猫了。
我小学对面有户人家也养了白象那样的猫,也是一黄一蓝的眼珠,这种“日月眼”确实很特别,每每上学我都要瞄一眼,再去上课,所以,对于白象的样子,我并不陌生,因为它确实有吸引人眼球的地方, 在我毕业后就再也没见过它了。
白猫就这样走了,不打招呼的走了。现在想起,倒是发现白猫还没生过仔,可能又各种原因吧!不过当地人习俗是不喜欢陌生人去看猫生仔的,因为看了猫就会叼着小猫头去别处,很有可能在搬离的过程,小猫就死了,这样的情况我也见过。
在我感觉中,猫是傲娇的存在体,它不会像狗那般憨厚,它时而依恋你,时而不削你,就像白象连死都不肯死在家中,因为它们自知临命终了,必远行至无人处,然后辞世。想想这种特别的死法,终究让人感到唏嘘。就像我见到我家的猫死在沟里时,那种不能接受的状态。
很多猫奴都深知,猫有可爱的一面,也有令人气愤的一面。
丰子恺的在书中谈及猫在厨房“砰澎括拉”(翻箱倒柜),这是必然的,猫偷吃这是常有的事情。就像我曾经养的猫,就在大过年的时候把邻居家外吊着的鱼给吃了,多少很尴尬,毕竟是过年时节,买菜都是很麻烦的,但猫毕竟是猫, 还是要宽恕于它。就像那些猫屎散发出的臭味,我们也不得不去做一枚正宗的铲屎官,去鞍前马后,为它做好一切需要准备的事,在《阿咪》中,丰子恺因为物价上涨猫吃不饱,偷吃感叹“教唆诸猫贪污”的想法是可以认同的,人在无法安逸的情况下,必然会作奸犯科,寻求另外的保障,这就是犯罪的动机,而他也在三十万床毯的弄脏事件中,深有体会,所以为了减少类似问题,他调整了猫的伙食,动物饱食必然会减少犯罪的可能。
这种上升性的推理,用在动物上,多少还是很憨态的,可是世人还是有很多不会想到自身,都把错归于动物,这是人的弊端。
我喜欢爬在客人背脊的阿咪,喜欢俯瞰主人看书的小猫,喜欢压在你腹上让你做恶梦的小猫,喜欢阿花舔墨汁的弄趣,甚至是捣蛋在书桌上,弄得到处都是墨汁的摧残,从斗酒聚比邻到把酒话桑麻,从置酒庆岁丰到独树老夫家,这里的每一笔都是他的生活,这里的每一角都是他与猫儿的趣意。
一句花时与月时,心事猫儿知。猫也变得像个知心人,我见过不少画,在民国时期,能让笔触简单,却能超脱于速写的作品,唯有丰子恺,我喜欢这些猫图,它让我看见了岁月,也看见了陪伴。
我喜欢这份惬意,如同那句,聚散如云,猫长相守。
有猫在身边,真好。
《阿咪》读后感(十):丰子恺的喵星人世界
丰子恺的喵星人世界 ——《阿咪》札记 民国时期的散文那种徐缓、文白杂错的味道,阅读起来很爽劲。那时候的人多是读过私塾,受过家庭的之乎者也熏陶,他们的语言自然生发所带来的那种汉语的美吧。当然,也可能是一种偏见,不等于现今的散文就不行。但是,经过岁月淬炼之后的语言,阅读确实不一样,文字背后那种滚动的气势,还是跑不了,正如我所喜欢的北岛的回忆散文一般。我完全是冲着丰子恺的散文而来,不过《阿咪》却是一部文字很少的图书,《白象》《贪污的猫》《阿咪》三篇文章可作为全书的序言。因为文字中所言及的猫的可爱、淘气,还人与猫的相处之情趣,在图形化之后,变得更是不一样——那种在文字中呼之欲出的情感,在此获得丰裕,如桃花春风中的摇曳,婀娜多姿。 据说,猫是有灵性的。猫之通灵,因我阅读的匮乏,不知道是否说明灵异之类的故事,但是在西方文化里有“猫有九条命”。记得有个外国诗人叫邓南遮的,他在一首诗里写了一只猫每天虎视眈眈着玻璃缸里的金鱼,有一天因为嘴馋而淹死在其中——据诗人说,那只猫浮沉了九次,挣扎不过死神的锁链拘禁而被带去复命。在中国有猫是老虎的师傅,它最后留了一招爬树绝技,避开了老虎的嘴巴。相对于这些带有死亡气息的,《三侠五义》里御猫展昭确实风度翩翩,何家劲的演绎,真不知道掳掠了多少女孩的心,当然这种算是一种浪漫了。 猫的丰腴之躯体,不管是它蹲着或者是行走起来,那种流畅的线条,总让人怦然心动。丰子恺画笔之下的猫,比文字中的更可爱、生气。它或坐,或卧,或蹲,或跑,或爬,安静时淑女怜爱,活动时则是玩屁孩童。有时候,它还喜欢在墙壁上,或者一个树墩、凳子上,面着人的世界,观察和神思,不知道是被悲悯还是悟道。而这些种种猫的情态,被画笔勾勒成图,并被画家集腋成裘,分享与大众,是否也深藏着自己内心的语言。如佛陀拈花一笑,知者自知。 知道丰子恺,是因为弘一大师的缘故。丰子恺是大师的弟子,不知道是否得意的,但是也跟大师一样多才多艺。如书中介绍,他在美术、音乐、文学创作和翻译上都有成就,所翻译的紫式部《源氏物语》非常棒。从他的《阿咪》文字中,大略猜测起来《源氏物语》应该值得品享,待以后购之。 因为弘一大师遁入空门,据说在律宗的研究上非常了得,而丰子恺受教了大事,佛学之事也有涉略。但《阿咪》的图画中,不少的是记忆孩童的猫趣,一些也涉及世事感叹和盼望,如《乱世做人羡狗猫》《四两送年酒,三千压岁钱。莫嫌盘餐少,烽火正连天。》,《看谁放得高》画中是孩子和大人放着两个气球“胜利”“和平”、一只猫在墙上望着世间侦探信息——如此多的情感,也不能因为他受过佛经就要求他绝情,且红尘多事、国难家愁不可放遗。 也正因为多情,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丰子恺就会非常热爱。这种热爱就像一个刚入了宗教的信徒一般,他会要求周围的人跟随他信教,而且会因为本心至善和急切的表态,因为偏听而起身维护,不自觉中做错一些举动。在胡风案件中,丰子恺就因此犯了误听错信之急躁,写了几篇激烈的声讨文章。从《阿咪》的许多画图中,我们也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一个学佛之人会有如此急躁的情感和应急的举措。杨绛的长篇小说《洗澡》中,很多知识分子的洗澡故事,说的不知道都是真的,可做一些佐证吧。 正如梅兰菊竹是中国人在文化中的精神投射,猫即是丰子恺的心理投射。宫崎骏的《龙猫》是童年故事的一个可爱引言,但是在一些骨灰粉丝的爬梳中,据说《龙猫》说的是导演的一段感伤之旅,龙猫是一直死神。不过,毕竟龙猫的可爱地位是不可撼动。作为喵星球的主人们,她(此处必须使用刘半农创造出来的文字)是可爱、温柔、调皮的猫,她是一种宠物,可以把玩在股掌之中贵族(是贵族,她的身价来自依附之主)。如此引导之后,我们或许也就很好的揣测,丰子恺的爱猫——他有孩童的稚心。 而这个稚心,则是《阿咪》的生成基础和动力,又反作用于发明者。《白发镊不尽,根在愁肠中》是一副非常文人画的自我调侃图。彩色画面,黑线勾勒出一个头发稀疏、略显光头的中年人坐着高背红木椅子(是非常简单、常见的椅子),揽镜镊白发,神情专注,略带自我解嘲或者惘然不知;一只黄毛蹲在见对面,前蹄着地,半弧背,支耳望着,不知可是等主人玩耍有点不耐了。画中之物仅有的人、猫、椅子,这种大写意之中,总有一些不牢靠,没有一种将三者完成合一。不知道丰子恺作此画时,是调侃呢,还是在自画像? 此中有真意,当时已惘然。 丰子恺写猫咪,画猫咪,大概如此,我隔着时间去抚摸,大约也就这样吧。 2015年3月10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