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穗子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1 12:27: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穗子读后感10篇

  《穗子》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穗子》读后感(一):《穗子》:解读严歌苓的密码

  《穗子》算是个短篇集子,但主人公穗子是同一个人,那就算系列故事,而作者自陈,穗子是童年少年的她自己的印象,不是精准对应,是她自己的影子吧,看完这本,觉得对这个作家有了个更深更全面的认知,对以往对她的苛责有些惭愧。

  简单说,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严歌苓是个用直觉用感性来认知世界、记录世界的作家,而不是用脑子。不是说她没脑子,而是她有意无意的回避了用理性思考下结论的方式,她给出的就是印象派的描述,是她自己对世界的印象,转换给读者,仍然用一种接近写实的印象描摹,而不是理性的条分缕析。

  印象派这个说法她自己在《穗子》的序言中大略使用过,确实很到位。对一个故事,她做的不是照片,不是写实,不是文字评论,不是雕塑,而是印象派的绘画,给你一种极其类似的氛围,一种朦胧混沌但也不失清晰的感觉,很真实但又不是具体的事实的真实,那种真实感实际是经过提纯的一种她感受到的印象的真实。

  想到她在一席的演讲里面说自己是职业作家,要写的故事都是心里很有冲动要讲出来,不写就会憋死的,说每一个故事她都需要深入生活,采风体验,深入到故事人物的生活环境中去,用力体会当事人的心境,为《陆犯焉识》花很多钱去搞座谈,去了解倾听,为《小姨多鹤》攒钱去日本,为哪本去澳门赌场一直一直赌,等等,那样一种绵绵软软的南方口音,其实也是很有韧性的。

  虽然跟严歌苓的这些小说创作跟绘本创作本来是隔得很远的,但是昨天听熊亮的一段话,觉得也是颇有启发,他说得有点乱,我理解的是,孩子是用一种还没太固化的自我意识去认知世界、感受绘本等作品,他们没有抽象的理念,是通过故事的节奏、细节,比照自己具体的自我,才产生对社会、对秩序的一种观察、一种理解,而不是概念式的。换言之,儿童是用直觉、用心、用感性去思维世界,而不是用脑子。这样一种感性的认知方式应该慢慢持续到八九岁以后,自我意识逐渐清晰。而如果大人着急、直接给孩子各种理性认知,就会把孩子这种自然的天性的探索切断,自我探索空间被切断的人,很难找到创作空间。

  显然严歌苓的创作就是没有被切断自然天性的探索。

  她记录童年时被父母放在姥姥家生活,孤独,但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和关注。

  少年时回到父母生活的大院,作为右派分子的女儿,没有多少家庭的亲情,跟在大院里女孩子们后边,仍然是边缘化的、孤独寂寞的,观察到很多极为恶劣、残酷的人性,她没有理论上的善良与道德来与之对照抗衡。

  再后来小小年纪拼了命去参军,在文工团因为爱情遭遇巨大的打击,发现自己是缺不了爱情滋润的情痨。

  青年时依然是义无反顾的像精灵一样不受凡人事理的限制。

  后来出国等等,她做一切事情都是非常投入、非常拼命、不计后果的,写作也都是一种沉浸式的,完全是故事人物本身活生生的视角,而不是上帝的、不是作者的视角。

  我想这一方面是她所受的教育没有揠苗助长的理性限制,保护了儿童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是她儿童的眼睛所观察到的那个时代的丑恶太过残酷,所以甚至屏蔽了大脑的思考。那漫无边际的恶,沉痛惨烈的恶,想起来会让人发疯,因而阻断了大脑的运作,只留下感受,留下印象,以及印象的描摹和再现。

  我以前曾经觉得严歌苓跟张爱玲是一类,敏感的体验,精微的描摹,她们善于观察和再现,缺少一点悲悯和升华,是一类优秀而不甚伟大的作家。

  现在觉得还是有些分别。严歌苓见得多的是恶,张爱玲见得多的是丑,人性之恶,与人性之丑,还是有差别的。严歌苓如上所述,对恶是一种封闭,因你的自我同那种恶是一同生长的,简直无法批判,会精分的,每一次投入的写作都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救赎,拼尽全力,发紧,不松弛,又总差了那么点儿临门一脚的决断的凛冽。而张爱玲对那些丑是鄙视的,精神压力要小得多,所以她写得会更从容一些,鄙视得更彻底,对自己保护得好一些,你会觉得她作品调子太绝望、太冷、不悲悯,但她是自洽的、完整的,不会觉得读完差一口气儿。

  对一个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通过作品对一个作家的认识更是捕风捉影隔山打牛式的力所不逮,而且貌似我十几年的出版职业身份令大脑更习惯于发掘作品的价值意义,而一定程度的损害了自己感知的能力。

  仅此而已。

  《穗子》读后感(二):青春不散场

  我很喜欢耿狄这个十三岁半的女孩子。

  耿狄曾经被拖鞋大队的所有成员当做核心,那是因为在她们的父亲被打为右派之后,她们被城市的人遗弃之后,只有耿狄走进她们,温暖她们,保护她们。拖鞋大队的成员都是女孩儿,女孩儿与女孩儿是不同的,尤其是当耿狄来了之后。好像她们是一类人,耿狄是一类人。

  耿狄在她们中间显得有些另类,也正是这种另类让大家崇拜与不解。

  她一直是一身蓝卡其学生装,洗得微微泛白,纤毫无染。耿狄可以给她们弄到馊掉的罐头和各种过期食品,给她们的实惠轻易的就让她们臣服;耿狄会在她们受欺负的时候替她们解围,保护她们。

  耿狄有时候想,自己怎么会结识这样一群下流的、粗鄙的东西?尤其是在她们表现的没有教养的时候。按说她们是书香里熏出来的,父亲们都是斯文人。比如,耿狄最讨厌她们把好好的一场格斗弄成娘儿们打架,一点品格也没有,更讨厌她们扯头发扯不出胜负就嚎,嚎起来,嘴里还不干净。

  但有一天,她们开始怀疑,耿狄是不是个男的?因为耿狄从来没有跟她们一起去上过厕所洗过澡。比如,大家坐在一起有人要尿尿,便跳到墙那边,听着哗哗地声音,只有耿狄会脸红;大家一起全身湿透脱的精光光的时候,只有耿狄仍穿着她那身学生装。可她们又希望她是个男的。因为她对她们实在太好了。她们爱慕的,正是耿狄的阳刚劲头。尤其是念起耿狄的种种好处,女孩儿们实际起来,她们已经把耿狄视为靠山。靠山是雌是雄,有什么关系?

  女孩儿在一起就容易闹各种矛盾,耿狄老是看不起她们天天在这些鸡毛蒜皮、鸡零狗碎的小事儿上斗来斗去,总是摆出一副“男不跟女斗、狗不和鸡斗”的姿态。最后的最后,大家还是在想知道耿狄是男是女这件事情上站成了统一战线。设计了个陷阱,扒下了耿狄的学生装,发现她原来是个彻头彻尾的女孩子。

  这个故事节奏很快,在最开始看的时候,我也在想,这个耿狄自称是将军的三女儿,可各种描写都像一个男孩子,像一个英姿潇洒的男孩子。我不太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这群女孩儿在文革那个年代是可以无法无天的,因为没有人管教。她们的身体变化,思想变化都不会有人监督和指引,是非观颠倒什么的也都太正常。因为她们生在一个对错不确定,随时可以翻盘的年代。

  看完的时候有些酸楚的感觉。对她们这么好的耿狄,在最后被她们设计了,只是想要知道她到底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耿狄无疑是她们之间最有教养的孩子。她大方、好打抱不平、讲义气,替她们解围,和她们站统一战线,可还是被她们设计了。耿狄作为一个女孩子的羞涩在她们看来是不正常的,在耿狄看来这是有是教养,这就是她们之间的区别。

  一个女孩子在女孩子堆里太像男孩子是容易被误解的。女孩子的群体大部分是乌合之众,墙头草,随风倒。女孩子是务实的,尤其是在落难的时候。我这么说不严谨。应该说,女孩子是很容易变得务实的,尤其是在落难的时候。谁对她们好,她们向着谁,再有另一个人出现时,她们也许就产生动摇的念头。

  这让我想起了郁达夫的《她是一个弱女子》。这个故事说过好多回了,写的也是两个女性的对比,软弱的无思想的、坚定的有思想的,最后的下场太不一样。如果一个女孩子的骨子里能有一些男孩儿的阳刚之气未必是一件坏事,像花木兰、秋瑾、孟小冬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现在经常说的“女汉子”这个词我是觉得贬义多一些,好像很愚蠢的样子。

  书里有个细节,说耿狄穿的和家里衣柜放的都是男士的衬衣长裤,这是想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军人家庭里面对女孩子的疏忽?还是说明这个女孩子之所以这么做不过是为了想要在这种环境里做的一种自我保护?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不会是多余的,但我没有想明白为什么会写这个细节,是想交代什么?也许是我读的不够仔细,所以找不出来答案。

  故事采用的是一般的平铺直叙的写法,没有什么特别的,语言依然是鲜活的。很喜欢这个故事,尽管,没有从深层次上理解透到底她想表达什么思想。

  人与人,真的是不同的。女孩子就像是花,花与花也是不同的,上百万种不同特质的花就如同不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一模一样的女孩子。所以,要学着理解别人的生活方式,要让自己变得更客观,更有教养。

  我替耿狄痛心。

  《穗子》读后感(三):《穗子》:那些有伤的年轻人

  并不是第一次读严歌苓的作品了,每次读,都有些不忍,惊异于她每次都可以轻描淡写的讲述着伤害与被伤害。严歌苓的长篇也好,短篇也好,都有一种奇怪的朴实在其中,没有华丽的文风,没有精致的形容,粗糙、直接,当你从中看见伤害的时候,会生出一种冷冷的疼来。

  我一向不喜欢满篇都是大道理的小说,小说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别人,唯独不能写道理,人生哪有什么道理可言。严歌苓的小说每隔一段都会读一点,她的小说是厚重和轻薄的交织物,充盈故事的一个女人的所见和所感。读张爱玲的时候,喜欢她的刻薄,一字一句都能刺进人心。读亦舒的时候,喜欢她的冷静,是爱和不爱的故事,也是自己的故事。读李碧华的时候,喜欢她的狡黠,今生昨日都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读严歌苓的时候,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她总能轻而易举的将厚重的历史拉开一个口子,然后告诉大家,这就是她曾经的生活。

  《穗子》是严歌苓的短篇,所有的故事都被一个叫“穗子”的小女孩串联起来,毫无血缘关系的外公、裸死的名角朱衣锦、小顾艳、假小子耿荻、丑姑娘黄小玫......这些人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青春,她们是成长中的符号,只是,关于穗子的成长,更加厚重,而这些人的存在,也就有了非凡的意义。

  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它必须避轻就重,也正因为如此,短篇小说才没有那种长篇的磅礴。不过,严歌苓的《穗子》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厚重感,正因为它被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这种理所当然在《穗子》里是一种常态,正常的有些扭曲,残忍的有些病态。一群失去爸爸的丫头们组成拖鞋大队,抱团取暖,然后分崩离析,然后各自成长,仅存的温暖就是那一双双一样的拖鞋。丑姑娘黄小枚成了女英雄,经历过无限辉煌之后,却又变成了痴笑的女疯子。

  严歌苓的故事很好有好的结局,或许好的结局和她写的故事是两个时代的事。

  读完《穗子》已经有些日子里,闭上眼的时候,依然会想起那些隐没的历史黑暗中的人和事。

  “穗子跟全人类一样,都是同一种作为人的特点,那就是争取不鼓励,争取跟大多数人同步,受罪享福,热热闹闹就好。”

  “余老头再犯,也是错误,而她爸规规矩矩,犯的却是罪过。”

  “在那个每天早晨都会发生新的伟大背叛的时代,半年就足能“海枯石烂”了。”

  ......

  《穗子》读后感(四):讨厌又可爱的女孩子啊

  读穗子的时候是停不下来的。

  腊姐,外公,朱阿姨和黑影,读第一部分的时候,觉得童年的穗子生活虽没那么如意,但是至少是有趣且无害的。

  少女穗子的时候,开始慢慢写出了人性之恶,这大概就是我讨厌青少年时期的女孩子的原因,觉得叽叽喳喳无恶不作。在拖鞋大队里,好像看见十几岁的自己,自大,混不吝,作恶多端。

  直到遇见青春期的穗子,灰舞鞋好疼啊,真的好疼啊。看她对邵冬骏的没由来的莫名其妙的所谓的爱,爱时的小心翼翼,还有因此而来的巨大羞辱,想到了我和我青春期时期的ztz,这大概是我全部感情生活最失败最难看也是最特别的一段经过。那时候的我,觉得他好就是好,不管不顾,喜欢就是用全部力量去表达,以为付出就会有回报;知道他并不喜欢我,也妄想自己会有改变一切的魔力;每一次都像表演给自己看的独角戏,不停感动自己,戏剧形式最大化,连结束都要给自己一个仪式感。但也正是由此,我开始成熟,开始懂得如何控制力道,开始收放自如。很遗憾穗子和刘越的错过,但大概这样才是真实的人生。最后一部分都好精彩,奇才最后的英文信,让人有一种惊喜的窥视感,还有原来如此的感叹。

  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我真是一直念一直念睡梦中也在回响,“献给我生命中一个瞬息即逝的精灵”。要被穗子迷死了,要被严歌苓的笔触迷死了

  《穗子》读后感(五):穗子读后感

  《穗子》读后感

  “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就让银幕定格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

  读这本书的起意是因为《芳华》,可是真正读下来,确是另一种滋味。私以为写的比《芳华》更好。

  作者以穗子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女孩子从童年到少女到青春的成长经历。《柳腊姐》、《老人鱼》、《角儿朱依锦》、《黑影》、《小顾艳传》、《梨花疫》、《拖鞋大队》、《灰舞鞋》、《奇才》、《耗子》、《我不是精灵》,十一部中短篇小说。主人公穗子成长中的各种人与事,儿时的亲人,少时的同伴,少女时的恋慕对象。

  虽然我们经历的是不同的年代,但是却从每一个故事身上都能看到自己执拗的少女心。就像序中所说“我做过这样的梦:我和童年的自己并存,我在画面外观察画面中童年或少年的自己,观察她的一举一动,她的一颦一笑;她或者聪慧,或者愚蠢可笑。当童年的我开始犯错误,我在画面外干着急,想提醒她,纠正她,作为一个过来人,告诉她那样会招致伤害,我却无法与她沟通,干涉她。只能眼睁睁看着她把一件荒唐事越做越荒唐。”

  朋友圈鸡汤和“知识付费”看多了,总会假装用一种冷静的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而实际自己有多作,或者常常把一件事越做越荒唐也就自己知道了。

  正如书的封面上的小字所言:这本书可以从任意一章读起,可以在任意一个结尾处停下,书里藏着萧穗子的12个故事。或长或短,它们关于爱情,关于父母,关于一只猫或爱犬、一位同事、一个男疯子或女疯子。也可以从头读到尾,每翻过一章,都是一次成长。 依照我的阅读习惯,每拿起一本书,总喜欢先看看前言和后记,那里面的文字不一定有书中的故事有趣,文笔也大都没有正文好,但朴实无华的素笔道出了作者写作的心绪,也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大致的期待。但新星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严歌苓的这部小说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简洁的封面开启是对作者作品和获奖情况的简介,接着是目录,然后小说就开始了。 随手翻了几页,初以为这是和《城南旧事》相似的一本书,当我读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后,越来越发现穗子和英子的不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她笔下的英子,少年中透着成熟,善良单纯,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里人把她宝贝一样护着。在爱中成长起来的英子总是对那些凄苦的人充满同情,也让读者深深地喜欢上这个懂事的小女孩。严歌苓笔下的穗子就不同了,她生活的时代和所经历的,超越了一个小孩的承载力,因此她总是有一股鬼机灵劲,她善良、自私、凄美、不懂事、隐忍……然而无论发生什么,她都抗住了,并像凤凰涅槃般在那些深渊中把自己打造得如同钢铁般坚强,每一个经历对她都是一次成长。穗子和英子唯一相同的是她们都年幼早熟,对人事的体察都很敏感,英子把自己年幼的体悟化为对他人的理解,而穗子则利用这份天赋自我保护。 在大人的眼中,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其实他们不是不懂,只是把最初对世界的理解深埋心里,而小孩子总是有很好的记忆力,比如英子,比如穗子。 小说有的是穗子自身的事,有的是别人的事,每一篇读完都让人心里隐隐作痛,静思良久才能开始下一个故事的阅读。 小孩子喜欢沉溺在别人的宠爱中,而年幼无知的他们,总是能很好的利用他人的软肋。尽管如此,谁对他们好,他们的心里一清二楚,对此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跟谁亲。《老人鱼》与《柳腊姐》对此做了充分的描写,一个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外公”,一个是稍微有些亲戚瓜葛的保姆,两人都满足了穗子年幼的虚荣心与面子,对穗子的爱一览无遗。 《角儿朱依锦》让我看到了穗子善良懂事的一面。在朱依锦被批斗,尊严被践踏,生命濒临绝境时,穗子用她所有的力量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名角朱依锦最后的体面。《黑影》和《爱犬颗韧》分别写了一只猫和一只狗,它们表现出的感情与感恩之心让所有的人都自惭形秽。 《拖鞋大队》写的是友情,悲凉的是少年狂热的好奇总会挫伤人的自尊,粉碎友谊。《小顾艳传》让我对她们喜欢窥探他人秘密和多嘴多舌生出些许愤懑,本来让人同情的她们以捉弄别人为趣,给小顾凄美的爱情增添了更多的创口。《奇才》、《耗子》和《白麻雀》写的是穗子在文工团见到的人或事,变态的时代背景让所有人都有些心灵扭曲,真诚在这里只会碰壁,每个人隐忍或不动声色的表面之下都有自己的心灵禁地,别人进不了那里。 《灰舞鞋》是最长的一个故事,将穗子少年的心事与秘密解剖得清清楚楚,十五岁的姑娘把自己内心神圣的悸动化为笔下的两百封情书和别人看不懂的暗号,那些失望、感动、纠结、疯狂,见证了她的十五岁,最后的结果让人窒息的连失望都没有。一厢情愿换来的只是懦弱与圈套,还有羞辱和被践踏的自尊。当后来有男孩对她的事比她自己都在乎时,她却用近乎残忍的方式伤害了他。 严歌苓的书我是第一次看,但她笔下的人物个个有性格有特色。干净的文字,幽默的言语,建造的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吕翀

  《穗子》读后感(六):穗子穗子

  严歌苓的笔真厉害,把那个年代的气息描写的极富感染力。穗子的童年到青春,儿时做过的坏事肯定不少,但是随着各种角色系数登场,我已经无法去深究她到底举报过几次,偷过几次东西,冷漠过几次,又热心固执正义过几次,但总的来说,她是那个年代里少数几个不卑鄙,聪慧的要命的那几个。童年时期的穗子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观察,观察身边的每一个人。腊姐的走入,外婆开头的“不是好事情”,竟像是结局的暗示,出落发育的正,被穗子丫鬟的使唤,到也不恼。好相貌,好记忆力,好嗓子逐渐引起人的关注,和身为艺术家的父亲越走越近,我竟然看到了腊姐的妖媚和心机,然后是被选如戏剧学院,前途命运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却被童养媳身份认收养的公公喊回去和儿子圆房,没想到腊姐竟然什么也没说,默默收起行囊归去,也许再好的机遇也改变不了封建社会的束缚,来城里养病的腊姐终究摆脱不了她作为童养媳的命运,即将拥有的幸福最终被失落了,她一定很恨很恨才会成为文革期间最早最激烈反抗的红卫兵吧!

  然后是外公,领伤残津贴的外公尽其所能给予穗子最好,也落个遗憾结局,看的我格外心酸。辉煌的角儿朱依锦是有才华的,是多少人艳羡的对象啊,却成为最先讨伐的那批,而后她吞服了安眠药,在医院脱光被不怀好意的人们屈辱的撇,最终被人拔掉身上的管子死去。狡黠有野性的黑影,被写出了人的不屈不饶,也因为偷东西被人们残忍的折磨而死去。痴情的小顾发生了一段艳史,但她至始至终都深爱着丈夫杨麦,这儿不得不提杨麦的无耻,嫌弃,出轨、利用,抛弃妻子,然鹅这些都被小顾受了。从梨花雨里走来的神秘乞丐和余老头也生了一段情。文人艺术家们没良心的千金和“假女孩”耿荻的斗智斗勇,组成拖鞋大队成为一个令人厌恶的小团体,即使是小孩子也沾染了不好的习气,举报,恶作剧,为了成为集体的一员,不辨是非,不分好坏。

  青春期更多的是写穗子感情,从痴迷冬俊被举报,成为范了大错不知廉耻的的人,是每一个人可以孤立瞧不起的人,就着犯了大错孤零零的过了三年直至文革平反。冬俊,刘越,画家韩凌,郑炼构成穗子青春期的整个爱情,从热忱,稚嫩,走向成熟理性。

  芳华女主和耗子的命运极为相似,只是耗子更为卑鄙,因为长得丑有味儿被排挤,童年的讨好生活养成了耗子两面的性格,最终因立战功引起关注、崇敬而喜极而疯。最后是那个虚伪的音乐天才毕奇。

  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很生动,故事很感人,都可以拉出来作为一部独立的小电影,每一角色也是那个时代典型而又有个性的人物,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成为我们窥视那个年代的洞口,但我们却无法言语,无法提醒,只能流着泪看着他们走向绝境。

  《穗子》读后感(七):伤害

  不同的人看景会有不同的感悟,有人看出温暖,有人看出悲伤。不同的人看同一本书会更会看出截然不同的内容和感受。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伤害。

  穗子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她经历了一个特别的年代,一个我们几辈子也经历不了的事情,从饥荒到文革到战争,她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美好崇高的,也有卑鄙猥琐的,更多的则是普通人,被伤害也伤害他人,残忍而自私,却又善良多情。这些人也包括她自己。这是作者的自传,作者从他人的角度解读自己的童年和青春,以及身边的各色人等。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作者所有的人生遭遇,她只是描述了那样一个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群体:剧团的知识分子和演员以及他们的家人和孩子,他们的遭遇,还有军人文工团的小集体和大伤害。

  她和她们被伤害,也伤害别人。被伤害的总是那些爱她们善待她们的人,包括外公、小顾和耿荻。因为她们的弱小也只能伤害爱她们的人。她们又是那样不自知。

  作者不批判也不论述,只是简单地叙述。开始我为她们感到难过后来开始明白,这就是人性,有崇高也有背叛,有美好也有阴影,更多的是以集体的名义犯下的罪恶。无论是伤害他人还是被伤害,都是年少所必须经历的功课。当时的我们看不到自己的残忍和愚昧,伤害也终会过去,我们依然要笑对人生。回首过往,未曾不是一种珍贵的经历。十五岁的爱情虽然饱经摧残和背叛,却是穗子一生所能给予的最纯粹最炙热的情感。也因其被截断被展示而让记忆变得美好婉约,没有成为蚊帐上的一抹血。

  正如席慕容那首诗所说:

  生命原是要不断地受伤和不断地复原

  世界仍然是一个

  在温柔地等待著我成熟的果园

  《穗子》读后感(八):那些藏在严歌苓笔下的悲欢离合

  作者在序言里说道 这是一本最接近其个人经历的小说。我试图卸下前面读过的所有作品从零开始打开这本翠绿色的版本。看她的书格外费眼睛。不足400页的书都要耗掉两三天的时间。每一次想加快扫描每一次又被打回原位。如果拿出读小说的较劲度去学高数多么好。穗子 童年 “老人没有一个亲人,他的亲属栏里只填了一个人名字,当然是穗子”读完前半部分已经看不清印刷排版的方方正正大字。一边读一边为老人鱼和穗子的感情凄凄惨惨戚戚。童年里的穗子有忘不了的柳腊姐,老鱼头,还有那只连续好多代都自称贵族的黑影猫,以及最让人读完压抑许久的朱阿姨。 文化大革命造就很多才人。很多故事。很多悲欢离合。很多回头看看布满沧桑感的脸面。没有经历的人愿意从作者笔下的印象中追寻点历史的东西。哪怕真真假假从来不是几个人可以判断出来的。 穗子爸爸说 甜头是所有人均分的苦头 幸运就是绝大多数人相加的不幸。穗子跟全人类一样,都有同一种作为人的特点,那就是争取不孤立,争取跟大多数人同步,受罪享福,热热闹闹就好。 从小我就害怕被孤立。害怕被一群邻家女孩孤立,害怕被班主任孤立,害怕走在路上被脚下的坑坑洼洼孤立。所以一边咀嚼着这孤立才带来的安宁。一边又鄙夷着自给自足的孤立。我读小说不也是害怕被书孤立么。看书的样子和生活的样子是不同的。前者真实后者敷衍。 穗子 少女 不记得小顾艳,同样对于梨花疫也没多少印象。只记得拖鞋大队里面的耿荻带领拖鞋大队队员到处游走胡闹的场景。那是一群类似失去爸爸了的丫头们。一群在别人看来爸爸是无恶不作的反革命派代表的姑娘们。 从拖鞋大队转移到灰舞鞋。童年也一下子从几个糖果就可以打发的年龄跑到十几岁。 于是我们看到了文工团里面不仅有会编舞还会跳舞的穗子。 穗子 青春 那双灰舞鞋让穗子在部队文工团舞台的表演尽善尽美,十五岁的她,被邵冬骏抛弃的她,后来又被刘越暗恋的她,一路跌跌撞撞地跑到了青春的尾巴。这期间的故事太长。好像长了无形翅膀总是在头顶盘旋又忽远忽近。 那个练琴练到走火入魔的毕奇给妈妈信里写道 起床号响了,我得像身边所有虚度年华的人一样进行愚蠢的一系列活动去了。 黄小玫这位女英雄出场时,是以唯一的丑姑娘出场。美貌在此是普遍和一般,而丑陋却是个例外。当她从舞台中央因为受伤退却,当她被他人的冷落忽略消耗的体无完肤。到最后成为一个战地女英雄时。故事收尾了。只不过她疯了。穗子终究没能成功采访到这位女英雄。哪怕后来的后来大家都说她是最美女英雄。 青春最后一曲是 我不是精灵 让穗子一夜之间长大的不是其他而是那个曾说她是精灵的画家。韩凌。也就是穗子的韩叔叔。 穗子关于她父母离婚的事如是说道 刚刚皮肉不痛苦,感情就痛苦起来。温饱解决了接着就是面临感情的弱点。 她和韩凌的故事太长同样也太仓促。虽然仓促却也热烈。因为有信为凭。 我愿以我的不谙世故 尚清白无辜的生命 弥补人们对你欠下的公道 我将无怨地替人们赎过 将承受你冲天的委屈 。 后来韩凌写了一本书。里面是三千种花卉的图案。扉页有一行字 献给我生命中一个瞬息即逝的精灵。 这是故事的结尾。 这种故事读完就应该忘记。所以合上就尘封吧,为了赶赴下一场悲欢离合。

  《穗子》读后感(九):《穗子》

  动乱年代的故事。人性的本真、善良、自私、丑恶全都呈现出来。但是作者好像也没有将情感放在深刻的批判上,而是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对往事进行回顾。读来使人不免带几分伤感,所有故事的结尾是那么让人无奈、心有不甘、不痛快,总觉得不该那样。

  在那样的年代,能有一份真情紧紧相依是多门不易,所以觉得应该格外珍惜、细心呵护,可是正因为在那样的年代,有太多的考量与计较,所以真情往往被辜负、被背叛,或者刻意被忽视、或者面对真情却不敢拥有。

  《穗子》读后感(十):书摘

  我跳下废纸的垛子,沿着黄白黄白的死去的竹林往回走。死竹叶在我脚下响得好急。快出竹林子时,我回头,看见韦志远屋顶的铁皮烟囱里飞出灰白的纸灰,有些片儿大,有些片儿小,在灰白的天空里不断翻身。

  在穗子此后的余生中,她都会记住那个感觉。她和美丽的黑猫相顾无言的感觉,那样的相顾无言。这感觉在世故起来的人那儿是不存在的,只能发生于那种尚未彻底认识与接受自己的生命类属,因而与其他生命有同样天真蒙昧的心灵

  女孩们告诉穗子,扒下耿荻的男式衬衫和背心、男式外裤和衬裤,发现耿荻是个地道的女的。风华正茂,全须全尾……

  原来不幸和幸运是相对的。不幸者必须找个更不幸的人,并对这个倒霉蛋关爱施舍,才会油然生出优越感,才会瞬间变成个幸福者。为了这幸福感和优越地位,我们不得不制造一些倒霉蛋。一切终极的迫害,实际上无缘无故,只为制造尊与卑的悬殊,只出于对良好感觉的需求。

  这就是他曾经一再提到的他在为我采集的花朵。扉页上印有一行他的手书:献给我生命中一个瞬息即逝的精灵。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穗子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