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有女初长成》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3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一):置之死地而后生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
本来想说“严歌苓大概没有人不熟悉吧”,想了几秒钟就删掉了。莫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刚刚放出来的时候,实际上,大多数的人是不知道莫言是谁的,那时我虽然知道这位作家,但并未读过他的作品,更惭愧的是,至今他的作品我也没有看过,已经懒到连跟风阅读都不去跟了。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快毕业的这段时间,发现自己的阅读量少的实在是可怜,每个月都制定阅读计划,然而无志之人常立志。
怎么认识严歌苓这位作家,已经模糊的记不清了,好像是因为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里有节选她的文章,可是是那篇课文早就不记得了。高三那会开始流行玩微博,我最初常玩的是腾讯微博,那个时候还是步步高的键盘手机,没有所谓的APP一说,新浪微博刷网页并不方便,腾讯的微博貌似是在QQ里有个链接,用起来反而方便很多,那时候关注了很多作家,笛安、落落、阿来、迟子建、严歌苓等等,忘记具体时间了,有段时间严歌苓的父亲去世了,严歌苓在微博里说很长时间了依旧走不出亲人离世的悲伤情绪,大概是感同身受吧。也在杂志里看过关于她的采访,大概是有讲她的爱情经历,二婚嫁给美国的外交官,美国政府以泄密为理由要调查严歌苓的家属等等,两个人才能结婚,外交官为了维护严歌苓的尊严毅然决然的辞去了政府的工作。采访里还提到严歌苓反对“女作家”这样的称呼,“女作家”的头衔实际上是对女性的“歧视”,男性作家的人物介绍里就从来没有“男作家”这样的称呼。采访里也说到写作其实是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过程。时隔多年,采访内容也没有记得特别清楚,但也是从那篇采访里详细的了解了严歌苓,虽然没有读过她的作品,那篇采访是《文艺风赏•青梅煮酒》,具体哪一期不记得了,是早期的杂志就没错了,有兴趣的可以直接去网上找来看。严歌苓的很多作品都被拍成了电视剧,我就看过《一个女人的史诗》,赵薇刘烨主演的。
(废话一大片,只是在说我和严歌苓的“渊源”。)
《谁家有女初长成》其实是在去年就开始看的书,当时太过粗心大意了,封面上明明这些“作品集”三个大字,我硬生生的没有看到,以为这是一部小说,在读完了上卷后,故事突然风格大变,从妇女拐卖变到部队生活,觉得很生气,第一个故事刚读到高潮就戛然而止,还意犹未尽呢就翻篇另起炉灶了,让人觉得真是不负责任,硬着头皮下卷的故事也是断断续续的看着,直到回家了实在是无事可做拿出来接着读下去,发现其实下卷是接着上卷写的,喜出望外之际,没读多久故事也就结束了,真的结束了,真正的“另起炉灶”了,写起另一个女孩的故事,实在是不对头,翻到封面上才发现是“作品集”,一直都是这么粗心大意的人,以前玩游戏的时候,任务没有看清楚就去做,做完了回来领东西的时候发现自己理解错了,浪费了40个钻石啊!再往前了说,考试的时候题还没有读完就着急下笔了,写了一半写不下去,又看了一遍题,发现理解错误,这样的亏没有少吃过,可是从来就没有“吃一堑长一智”,摔多少跟头,都依旧我行我素着,像一头没了耳朵的驴,横冲直撞着。
《谁家有女初长成》并不是严歌苓写的最好的作品,众所周知,严歌苓做擅长的就是写文革写移民生活,当然在这部作品集里,就很好的体现了严歌苓擅长写文革,穗子系列的故事是这部作品里最精彩的部分(仅仅是我认为),描写穗子和外公感情的部分更是精彩中的精彩。最后一篇《也是亚当,也是夏娃》,有人说这是严歌苓在写女人的“中年危机”,不过我却觉得有一点亦舒的感觉,但严歌苓并“不屑”于亦舒的浪漫会尽可能的给女主一个美好的结局,严歌苓没有给伊娃爱情,没有给伊娃婚姻,没有给伊娃家庭,她只给了伊娃友情,给了伊娃“成长”,或许是给了伊娃“洒脱”。
这是我读的严歌苓的第一部作品,也决定继续去读其他的作品,看透人生却并不失望,算是读完《谁家有女初长成》的感受吧,可能理解的并不正确,但也是自己的正确。
并不会写各种读后感观后感的我,为了能提高阅读质量,只能逼着自己开始写读后感了,没有吐槽就没有伤害。
2016年2月1日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二):谁家有女初长成
1.谁家有女初长成
巧巧 书生外表曹某某 郭大宏 二宏 狗
小潘儿 刘合欢 金鉴 小回子
……女人贱啊,专门去让那些表面上爱护尊重她们,实际上永远对她们居高临下的男人占据她们的心灵。
人家在她身上造够了孽,她以造孽的方式回报。
人一生有许多生离死别,只是适时没多少人意识到此一别便是永远。
“你这个伪君子!你记着,金鉴!是你送她去死的!”金鉴想辩白,是她从拒绝受教育,因而变得愚昧,虚荣,轻信,是她的无知送她去任人宰割,送她去被人害,最终害人,最终送她去死的。
他掏出手帕,擦去面孔上的血,说:“放心,我不会有这样的姐妹;我要有姐姐或妹妹,饿死也会要上学的。”
金鉴最后说的话感觉是有点讽刺意味的,居高临下地看着她,一个身世坎坷凄惨的女人,需要有人真心疼爱的女人。一个因为法制而果断抛弃她的他,一个觉得是她没有上进心不上学不读书最终害了自己的他。法律是道德的最低点,但法律只是属于文明人的吗?那些被拐卖的凄惨的无知少女?默哀加愤怒!
读起来很虐心。
2.养媳妇
穗子 腊姐
读起来有种 心如死灰后的平静
3.老人鱼
穗子 外公 功勋章
束手待毙的穗子浑身捆在襁褓内,自然感到一种毁灭性危险。她一下子收住哭声,开始她人生第一次的见风使舵。
人之间的关系不一定从陌生进展为熟识,从熟识向陌生,同样是正常进展。
老年人的孤独。有点可悲呢。如果你想驯服某个人,就要做好悲伤的打算。人与人之间的枢纽就是情感,难舍难割,抽丝剥茧般的痛苦。
4.老囚
……他最后锁进眼帘和心腑的女儿形象
5.黑影
回形院子 黑野猫 三崽
6.白蝶标本
朱阿姨 手帕 韦志远 脚
7.也是亚当,也是夏娃
你以为钱和责任是等同的。假如你这么不喜欢责任,这整场麻烦有什么意味?
男人见女人吃力地搬动八个月身孕时,眼里是不可思议,还有深深的怜悯。他两手总处在就绪状态,微向前张着,欲阻止企鹅般的孕妇随时会发生的平衡丧失。关怀循环到他的每个指尖上,却不全是对于这具胎儿载体的关怀。
Dump
近代派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与非有两个基本动机:活下去,留下来。吃为了自身活下去,性为了自身的延续留下来。
不管有意识无意识,人都在为实现永生而吃喝,而交配。
这本书从图书馆借来的时候已经有些破旧了,也是在空闲的时间一点点片段式看完的。读着有种悲哀的心思,还引得朋友侧目。
我同情巧巧的命运但并不同情她的举动和结局。从她疯狂向往深圳开始她的命运就已经可以预见结局。
她不愿别人看轻她,在凶壮的警察向她询问——这改变她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她选择了书生气的陈国栋,于是将自己廉价地送了出去,拿去给他糟蹋给他欺辱,丝毫不加计较。接受了他给的金戒指之后更是把他完全当成自己的男人一样,完完整整地把自己给出卖了。
一场昏睡,巧巧被送到了山里,嫁给了一个朴实长相有些丑陋的男人,她不愿意于是她百般刁难,对他们兄弟俩打了骂了。这也是她命运改变的一个点,老实听话的丈夫、憨傻的弟弟和还算富裕的家庭都算起一个女人好的归宿了,可是一切都被她看重的自尊心给推开了。她说要买电视机,一家人将存了多年的东西卖掉,把父亲的遗物给她,四处借钱。她怀疑兄弟俩买她是为了共妻,于是用蠢里蠢气的大刀杀了他们,傻弟弟死前还抱着电视机对着她笑得很蠢。电视机被泡在血水里,她四处搜刮家里的钱财,可它们和他们全在她手里堕在血水里了。她只找到了借条,完全出乎她预料的借条。
她逃,逃到了一个全是单身汉的军营里,作为唯一的异性被娇气的捧在手心里。她又收获了爱情,刘合欢在嘴上手上占着她的便宜心里满满的全是娶她的心意,小回子冒着处分昧下了她的通缉令,她却转头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给了金鉴——年轻带着书生气的军官,丢掉了自己最后的机会。
这和火车站多么相似啊,逃离表面不堪的人选择长相气质好的人,可惜每次的选择都是在用力地把自己往命运的方向推!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四):女人是边缘的
总的来说书中的短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巧巧的悲剧,第二是穗子的故事,第三是夏娃与亚当。
在第一个部分中,是这个特殊的时代造成的地域差异导致了最后的悲剧。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之前的确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带来的问题也非常明显,其一就是地区的贫富差距。而贫富的差异也导致着在教育、医疗、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富的地方,虽然工作辛苦,但是一月工资可比村里面一年的工资,能接触到的新事物也多;穷的地方,忙活了一辈子也仅仅够买个电视机买个媳妇,落后的思想和理念导致着越过越穷的恶性循环。前者就是巧巧日思夜想的深圳,而后者则是她真实所处的牢笼。买了巧巧的男人老实憨厚,却最终落得那样的下场,原本想可怜他,但是仔细一想,他值得可怜么?那谁来可怜巧巧。
第二部分是穗子的一系列故事,时代背景是文革。我觉得这些故事也许都是严歌苓根据自己的事情改变的,就像穗子有个剧作家爸爸,而严歌苓也有一个作家父亲。所以在拿捏穗子心理上,我觉得严歌苓做得很到位。其中一则还是《陆犯焉识》的原型,想想其实每一则都可以作为一本长篇的原型。
第三个故事发生的环境被设定在离现在的时代更相似的背景上。对这个故事我读了开头就是最期待的。因为前两个部分都更强调着它们的时代背景,故事的走向更是一种时代的必然,而少了人在其中的因素,而这个故事则不是这样。所以我也更期待严歌苓在这则故事中能写出更细腻动人的心理变化或者情节发展。但是读完之后还是略有一点点失望的,这个故事她并没有讲好,也许是篇幅的所限,写到后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越写越凌乱和粗糙。但是这么一个「何必」的故事,真的给我内心的触动要远大于前两个部分的故事(也是由于中国人对于那样暗含控诉时代的故事看多了的缘故)。这个故事有写成长篇甚至被改编成电影剧本的潜质,因为它有那样母女、男人与女人、女人与gay间的戏剧冲突,如果把它丰满起来,绝对是很令人期待的。
也如严歌苓自己所说,女人永远是作家写不完的素材,因为这个世界是男人所控制的,女人是边缘的,而边缘的却是更值得关注的。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五):落红
翻开严歌苓的《谁家有女初长成》时,发现封面上有许多粉红色的小花瓣,很唯美。可当我读完这个故事时,才发现,原来那一朵朵的花儿,其实,是用巧巧的血和泪染上去的。
在现实中,这个故事不断的上演,只不过没有多少人战胜了自己。
巧巧的悲剧确实是她自己酿成的,是她自己不断地认命和盲信害了她自己,盲信那个曾娘,信她会带她到深圳流水线上去工作,盲信那个自称陈国栋的带他到宾馆找曾娘和他所谓的舅舅家以后会带她去深圳,直到她发现她打算托付终身的不叫陈国栋的人把她给卖了,盲信那个为她做牛做马的买她的郭大宏会对她好,直到她发现他的傻兄弟二宏对她做了畜牲都不如的事是他和大宏串通的,而她本来就是他们两个共享的,盲信那些军人一定会帮她脱险,直到她被铐上手铐。对陈国栋的侵犯从抵抗到自愿,她认命了,决心跟着他;对于她被卖给了一个比老家还要偏僻的穷山沟给一个大汉当妻子的事实,她接受了,她认命了,甚至还高兴的拍了一张照片寄了点钱回家;对于金鉴不喜欢她的事实她接受了,认命了,于是对刘合欢投怀送抱,让自己体无完肤。
一个女孩子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长大真的很不容易。我真希望她当初能警觉一点,希望她从来没有向命运低头,希望她当初能抓住机会从陈国栋的身边逃走,从郭大宏身边逃走,而不是选择用刀来解决这一切,我希望她能逃走,逃脱命运的安排,甚至是到后来从刘合欢身边逃走,而不是等待他们来打救她。
从巧巧身上,我突然发现退而却其次有多么恐怖。其实,认命就是退而求其次的过程。
我怕黑,所以曾经有人问我:给你多少钱你才愿意半夜十二点自己下楼到外面转一转再回家?5000?我说好,后来她一下减到了3000,于是我说了一句至少3000,否则不干。于是她说2999,反正只差一块钱。我想了想,对呀,反正只差一块钱,就点头了。2998?2997?于是她一直一块钱一块钱的减下去…….
直到现在我才发现问题出在哪里,虽然每次都只是减少一,它距离前一个数仅仅只是一,但是,我已经忘记这个数距离一开始的3000更远更远了!一开始的目标怎么能忘记呢?我们出发的目的怎么能忘记呢?
巧巧没有忘记,即使是在她要逃命的前一天,她仍然说她很想去深圳,只要看一看那个地方,她死也闭眼。深圳是她心中的唯一的美好,那个得了肺痨的流水线女孩给她的,让她带着这个美好的幻想走出老家的山沟。到底有多美好?到底有多美好?值得让这个女孩把一生都献出来,值得这个女孩在逃亡前夕还能充满期待的说出这个梦想。这个女孩最终带着这个美好的幻想死去,枪响的那一刻,美丽的深圳或许就在她的眼前吧。我想,这不会是一个遗憾,而是上天对她的最后的恩赐。
我一直纠结于理性和感性到底哪个更优?刘合欢是感性的,金鉴是理性的。金鉴最终还是决定举报杀了人的小潘儿,不,是潘巧巧。但是,巧巧真的该死吗?从头到尾她一直是受害者啊!不可否认,她确实杀了人。
到底是理性好还是感性好?我真的不知道了。我佩服金鉴的勇气,但是,我想,金鉴的理性是不是也不是真正的理性呢?他应该好好审视一下当时的司法体系到底足不足以给出一个公正的审判,他应该想到巧巧这一去是没有人会帮她的,他应该认识到她这一去是必死无疑的。我真希望她能在很早之前就放弃小潘儿这个角色,回家去,好好地在妈妈怀里哭一场,把所有的委屈都哭出来。
金鉴鄙视她没有受教育,当刘合欢质问他“如果她是她的姐妹他会怎么办?如果她们受了人欺骗,拐卖,受了糟蹋,成了牺牲品,他是不是也会这样对她们?”时,金鉴说:“放心,我不会有这样的姐妹;我要有姐姐或妹妹,饿死也会要上学的。”
金鉴受过教育,但也不过如此。这句话很不负责任,他没有站到别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他仍然是作为一个有条件接受教育的金鉴在看待这个问题,但是他却意识不到他是他,而她却是她。
这个不断在现实生活中上演的故事还没有落幕,有太多太多的巧巧了,但是她们绝大多数人或自愿或被逼继续当着曾娘,陈国栋,郭大宏的牺牲品。
封面上那一朵朵粉红色的小花,真的很红,红得刺眼……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六):Mr.爷man
看完谁家有女处长成,感觉对我来说还是非常有震撼力的。
整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
一个被拐的故事对我打击很大的是那对兄弟,过了分。总以为快要幸福的时候却又有更深的悲剧的到来。把买来的老婆当什么了呢?
然后是兵营里的故事,我突然觉得人应该血性一点,不应该没有灵活性或是死板啊。
金鉴就是死板的代表,他还在做着类似小学生的行径,读那么多书全是白读的。
刘合欢一看就是老油条啦,但是其实内心却是很简单的,这一类爷们是实在的。
其实,还没看到结局的时候,我在想,就算小潘成功逃亡,可是等待她的又是些什么呢?生活不给人一点喘息的机会,流亡到南洋,也不会有什么好日子,只会一步一步堕落。
金鉴给小潘到底是解脱还是无情呢?
一切的一切只怪中国是一个阶级太不平衡的地方,村里的文化普及不高,向往城市生活,可是却那么难,修马路的也很惨,在那么个偏地方,一辈子也就那样了,。
在中国,很多时候就是,一辈子也就那样了。因为我们改变不了现有农村的落后。整体水平的不平衡。
(二)
全是些文革时期,姥爷和外孙女的小故事。
个个都感人至深,个个都带有童年的印记,个个都有姥爷那个血性汉子的形象。
我真的被姥爷这样一个爷们感动到了,真实,可爱,小聪明。……
我因为这样一个男人形象改观了我对男人的看法。
(三)
一个感人的异国爱情故事。
很感人的是,最后揭晓谜底他就叫亚当。
整个故事很给人激励。
整本书,内容丰富。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七):《百年孤独》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可见一斑
“许久后,巧巧来回想这个夜晚时,才真正明白,那确是最后的机会,来自那位长者般严厉却明明为你好的壮年警察。” “一个奇怪的想法在许久后大错铸成的巧巧心里挥之不去,那就是:潘富强和这夜素昧平生的壮年警察一样,是知道底细的。” “这一系列细小举动后来全被巧巧一一记忆,被一一回想,那时的巧巧把这时的巧巧看得清楚之极:凭什么你就相信了他叫陈国栋?凭什么你就把自己交给了一个自称陈国栋的陌生男人?……” “巧巧是在许多日子以后来回想这个晚上时,才懂得自己;她那时才懂自己其实跟祖母、母亲、黄桷坪一代代的女人相差不大,是很容易就认命的。” “后来巧巧怎么回想,也不记得自己怎样上了长途汽车,怎样到了“家”。” “以后巧巧回想起这顿晚餐时,连它的气味、温度都记得很逼真。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都能忆起那碧绿的蒜苗、那烈酒的气味。” “小回子后来回想到此刻时,他惊异自己的观察力之敏感和精确。” ”“日以后,小回子想起她时,不懂自己最初怎么会用大胆来形容她的笑。” “后来他想起那天并没出过太阳,天一直阴得汪水。” “后来刘合欢回想起来,才悟到她此刻绝境中的心情。” “他后来想,若他那时知道她的绝境,或许会有一线转机。” “后来他回想她的这一段无词的抚摸,才意识到真话如何一阵阵涌动,她张口即会将它呕吐出来”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八):大家严歌苓
我读到用斧子杀人的情节也想到了《罪与罚》,难怪有评论家把她称作中国的卡夫卡。
严歌苓不仅有才华,更有阅历和胸襟,才能将女性心路历程写得如此细腻如此理性。
最后设置了金鉴(多么冷峻,犀利的名字)这个人物其实是个解开谜团和心结的钥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读书,不增加见识和阅历,女性作为若下群体真的只能等着被命运任意摆布。
或者作者也是想借金鉴之口陈述自己的观点。她的书中不乏浪漫的情节如下午巧巧边散步边接大宏回家;小潘儿和陈司务长在房间里吹蜡烛....但更多的还是对女性命运出路的理性思考。
现实主义收尾干净利索,尽管会让很多人难受。痛苦才会引起思考!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九):万般心绪,化作凌乱的文字。愿我们都不会经历这种苦难。
对普遍的大多数人来说,教育真的很重要,因为教育,多一个机会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果因为一个人的环境而使得ta过着和你有不同价值观的生活,你不能因此而嫌恶甚至鄙夷ta,尊重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努力为那些被迫过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人而改善生存、生活环境。 感觉女孩还是要富养。不会因为别人给予的一点物质上的满足,就被冲昏了头脑,迷失了自我。富养但是不是骄奢。 心疼巧巧,也想起了知乎上看的一个女孩子的经历,贫穷但是貌美,因为美貌但突然家道中落,用美貌去还付了亲人因为赌博欠下一笔巨债。另一个女孩,出身农村、颜值不高,但通过教育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国内顶尖大学毕业,拿着O1出国,行业技术中的翘楚,出国后反而变得光彩夺目了,smart is the new sexy.同行三人,大概是因为好看,巧巧们被骗嫁人,而不那么漂亮的另一个女孩真真的成了流水线上的女工。美貌,不知是幸运亦或是不幸?巧巧,这样一个本来可以有一个美好充实生活的女孩子,因为别人的一个个欺骗,最后以一种决绝的反抗,因为触犯到了法律,从而葬送了自己的美好生命。 美貌是上天的恩赐,让自己有智慧,让美貌成为加分项,而不是美貌成为自己赖以生存的资本。 成功的人不一定都有高学历,但是但是通过教育,我们有机会改变命运,能有选择的权利。 我想,如果巧巧不是上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她也许真能骑着一辆凤凰牌的自行车,以自己觉得出风头的姿势,骑着去县城中学,一路上被学生们叫着“潘老师早”!不会体验让人撕心裂肺的疼痛,虽然也不会遇到刘合欢,遇到让她有一丝钦慕的金鉴。但那种平淡无波澜的人生于巧巧应该会更幸福吧。 充满书生气息有一腔壮志的金鉴,他的悲悯,他的故作冷峻,让巧巧钦慕。对书中出现的男性人物,有憎恨的,有同情的,有叹息的,有怜爱的。但金鉴的形象永远是那么高大,让人敬仰,又让人想靠近,用自己拥有的温暖去抚慰他的寒冷孤寂。
让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的山东聊城辱母案引起的争议,一个案件,两个当事人,两个家庭,无异于巨大的悲剧,我们都知道要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真的到了那一个时刻,有时情感的冲动会先于机智的分析,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但是事情仿佛都是注定,一环扣一环,事后回想,仿佛每一个不经意都初见端倪。愿自己以后行事光明磊落,都合乎法理,也要自己足够强大,不会面对这种情感与理智的抉择。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十):生而为女孩
❶谁家有女初长成
通篇写了农村女孩潘巧巧因向往自由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巧巧是单纯美好的,她向往曾娘嘴里说的大城市深圳的流水线工人生活,远离父母家乡,何尝不是为了怀揣的满腔希望?然而哪有那么好的事。不过是用于贩卖妇女的另一种形式的谎言罢了,什么流水线,花裙子,通通都是梦境。
但不争气的是,女人似乎自古就这么容易失去自我?!一个晚上的时间,巧巧就被陈国栋骗的昏头转向不知所以了。又能怪谁呢?没读过书的女人最好骗。即使是读过几本书的,一旦牵扯到所谓爱情,又能有几个女人可以自持。
女人的自尊心强大起来也的确可怕。于巧巧而言,她为了自己的所谓清白所谓自尊心砍死了大宏二宏,用她那双有力的双手。也是她这双手,洗衣做饭缝纽扣,缝住了那个放浪不羁的刘合欢的心。套用甄嬛传里的一句台词,巧巧也许会说,在部队的那段日子,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
也许,这就够了。
❷养媳妇
“15岁的一个丫头起了胸、落了腰、圆了髋,不是什么好事情。外婆知道许多“不是好事情”的苗头,结果十有八九都不是好事情。”
经不住感叹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解放。现在大家都在追求的曲线美在那个年代却是“不是好事情”的苗头。我们都该庆幸自己出生在这个允许拥有自我的年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做自己想做的,只要够勇敢。
腊姐最后参加了红卫兵。或许从腊姐开始偷学穗子妈妈的城里女人衣服的时候就萌生了她这种思想吧,无论对错。
❸老人鱼
“孩子多么残酷,多么懂得利用他人的痛楚。”穗子从小就懂得用“不要你做我家长”来唬外公。至于成人,就更懂得灵活运用这个手段了。
类似那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文章有一段提到穗子捣鼓文字的父亲被拉去“劳动改造”以后产生了过小日子的兴趣。文章这样写:
“他第一次感到,幸福就是“甘心”;甘心低人一等,就幸福了。”
甘心低人一等,现在的人有几个人会真的甘心?我呢?甘心吗?面对一个被层层欲望紧紧包裹住的自己,几乎就要忘了那个本来的我。我知道,大多数时候我是不甘心的,大部分人在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不甘心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人群中看不到幸福的面孔。
“穗子给父亲的信越来越短。她的常规生活没什么可说,而她的“地下生活”,跟他们说也白说。天下父母怎么可能懂他们的孩子呢?”
的确如此。
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十几岁的小女孩学会了写日记,很俗套地用过那种封面花花绿绿的带锁日记本。可能那个年纪就应该是一个花花绿绿的年纪吧,却被每天都完不成的课业压得喘不过气。
再大一点,接触网络,会在社交网(那时候全民用QQ空间)抒发自己的伤感,现在回想,不是很能理解那时候的自己何来那些无缘无故的伤感,明明是些无忧无虑的日子啊。
更大一点,有了感情亲蜜的男朋友,很多从来没有打算告诉父母的事情啊小心思啊统统会告诉他,女生外向吧。
最最重要的,却还是要感激父母的,让我拥有了一个最最亲密的亲人,拥有一个懂你爱你的亲妹妹的幸福感不是谁都能懂的。
后来穗子跟着小伙伴一起偷笋被竹林主人发现:“穗子跟全人类一样,都有同一种做为人的特点,那就是争取不孤立,争取跟大多数人同步,受罪享福,热热闹闹就好。她从爸爸最近开始的幸福日子里得到启示:甜头是所有人均分的苦头,幸运就是绝大多数人相加的不幸。”也许这就是会有人说出“孤独是可耻的”这样的话来的原因吧。
穗子终于答应要跟爸妈走。“外公这天傍晚摘下后院的丝瓜,又掏出咸蛋,剪下几截咸鱼,放在米饭上蒸。这样的晚餐在一九六九年夏天是丰盛的。”
外公的爱就在这蒸米饭上了,携带着咸蛋咸鱼淡淡的咸味,是跟眼泪一样的那种咸。
❹老囚
总是想到那部电影,归来?只为看女儿一眼,几乎付出生命。
❺黑影
黑影是一只猫。
❻白蝶标本
这篇没什么印象,也没怎么看懂。
❼也是亚当,也是夏娃
菲比是个可怜的孩子。事实也再一次证明,掌控生活也需要一个度。亚当这个设定,在今天这个社会来说也是一个相当成功的人了, 有钱,有智慧,有思想,更过分的是,他还很帅。可他偏偏是个同志。
夏娃不是一个缺乏思想的女人,然而面对自己的孩子,以及亚当偶尔的温柔,也会沦陷。
所以,生育这项上天赋予女性的权利,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我还不得而知。就表面而言,身材臃肿,变形,外貌加速衰老。就内里而言,生活失去自我似乎是大部分女性必经之路。可我不想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