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沿途的向阳花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5-29 21: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沿途的向阳花读后感精选10篇

  《沿途的向阳花》是一本由殷宏超(毅义非凡)著作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沿途的向阳花》读后感(一):我们中的很多人不曾去过酒吧,却经常被生活所灌醉

  书已经读完,耗时两天,比预计的要快很多。因为之前有跟帖看,迫不及待的心在书到手的那一刻已缓下不少。又因为我是个有着执拗个人习惯的人,认为好的东西更要在好的时刻享用。比如,我觉得音乐是很好的东西,但要我像年轻人那样在车上、人群中塞着耳机听我却很不喜欢,我得挑相对安静时候来听、绝不带耳机,不管是民歌、纯音乐、流行音乐还是摇滚

  在喧闹嘈杂环境下听歌,对我来说并不能隔绝外界噪音,更是对耳朵和音乐的恶意。基于这种习惯,原本我是打算选在安静惬意的时候,慢慢地、每天一点地读下去。我已经太久没有好好看一本书了。

  工作忙碌或者清闲,这种规律刻板社会活动都在消磨着热情,让人趋于单调麻木。如果把文字比作粮食的话,大部分工作之余的状态,似乎只够吃顿方便面。但是《沿途的向阳花》,是值得静下来好好读的。首先,“我”的故事真实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自述娓娓道来;其次,作者的故事中包含着许多他人的故事,同样真实而戏剧精彩;最后,读完之后或许能给你带来点什么。

  第一天,时逢周末,窗外沥沥下着雨,伴着雨声,我窝在客厅沙发上看生活的“一千种可能”。我可以很正(che)经(dan)地告诉你,这是一个醉者为寻花出走的故事。一个来自异域姑娘拥抱,唤醒了常在酒吧买醉的楼主(别问我为什么这么称呼,我任性),出走的冲动悄然着床,想要跟眼下逼仄的生活做个告别。

  许是楼主常买醉,楼主的冲动也嗜酒不已——它伴生活的“酒气”茁壮成长。所以当楼主用一个月时间来“考验冲动的生命力”,欣然发现它“越来越浓烈”,于是出走势在必行,楼主愉快地奔向生活的一千种可能。这是个多好的故事开端。而其中担任重角的,“冲动”俨然在列。所以我喜欢这冲动。平日里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别冲动,冲动是魔鬼。”实际上,冲动往往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渴望。不管你怎么看,我认为在平淡无奇、麻木呆板的生活里,能偶尔产生一两个强烈的冲动,这简直是中了彩票般的好事

  我们中的很多人不曾去过酒吧,却经常被生活所灌醉。能兴起冲动去干点不一样事情证明我们还保存着部分的清醒,而这部分正在试图冲破世俗迷雾。这难道不是好事吗?如果在我身上产生了对某件事物的强烈冲动,我想我也会像楼主那样欣然前往的,别人眼里爱怎么看就由它去吧。生活都已经如此乏味,还有什么道理拒绝内心鲜有的愉悦请求呢?

  看完了这个不错的故事开头,窗外的雨也还没有停,雨的协奏曲大概是城市之中能享受到的最佳自然伴奏了,但接下来的故事我打算留到下次去读了。

  第二天,下班回来解决晚饭之后,我又捧起了《沿途的向阳花》。然后?然后我把它看完了。说好的慢慢、每天一点呢?好吧,其实我还有另一个执拗的习惯,那就是对一时兴起的追随。所以我就这么一直看下去,也没去管昨天怎么想、明天怎么办,顶多在中途看时间的空隙心里暗想:杯了个具,明天又要起床特困了。算了,故事正精彩呢,看完再说。 虽然精彩,我却不能在此简略复述,因为我可是有着讲故事讲一个毁一个的可怕能力的人。欲知详情,你只能自己去看了。

  雅安的旅社老板馒头去见初恋,毛毛和宠物猪“姐姐”和说世界变得荒芜的阿摇,都是我喜欢的故事。现在楼主已经穿过祖国西部进入了越南,在困顿黑夜路边,竟有好心姑娘伸出援手!要在国内,你说会有一个独身年轻姑娘在黑夜的路边停下,只为了向一个陌生落魄男子问一句:“你需不需要帮助?”吗?我感觉是没有。

  所以,牺牲点觉,看完这楼主这一路上的精彩故事也值了。越南、柬埔寨、泰国都是我不太了解范围,跟着楼主的视角去看,也别有一番风味。旅行的最后一天,楼主在曼谷的郊区邂逅了一大片悄然绽放的向阳花。这简直就是精心编导的罗曼蒂克啊,完美句号,由不得我不点赞。

  其实我自知是个很懒的人,懒得废话,懒得出门。楼主的远方之于我并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曾经辞职之后半年没工作的时间里,也不曾冒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念头。难道说我对世界对生活这么没有好奇心?也并没有。我自认为对真实的东西还是保有很大热情的,虽然被生活磨的有点失真,但扒拉一下上面的灰尘,还是相当清楚的嘛。也许只是各人的方式有别而已。

  所以,楼主用了3个月时间、经过4个国家、5300公里路程去亲验生活的千种可能,而我静候在家待书以读来窥视生活的千种可能。我却也不觉得遗憾。好吧,我承认这只是个懒鬼的好听托辞。但是对于没有远行的人来说,看书也已经是另一种体悟,这点你总不能辩驳于我了吧?

  如楼主所希望的,我读完这本书就像读完了一位远途旅行的友人来信。但是我能说我不太懂梭罗的那句“一个生活态度积极的人,一定生活在很遥远地方”吗?我想对于我这懒人,远方大概是在心里的。我并不准备也来一场旅行,但生活也确实该做点改变。草图已拟,向成为一位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进发,如果有缘,我们或许会在路上相见。

  《沿途的向阳花》读后感(二):内心的骑行

  骑行,对于文艺青年来说无疑带着神圣气息,它意味追求自我,释放生命甚至思想升华。但是在我看来骑行的图腾意义显然大过了行为本身,显得本末倒置。骑行不一定能沉淀思想,沉淀思想也不非要骑行。延展开去,旅行也一样。

  生活在现代的人很容易陷入体制化,信息的高效流通没有造成各种价值观百花齐放,反而相反,快节奏的生活压迫很多人不断的趋同。做一样的事情,遵循一样的价值观。于是当有人偶尔停下来思考生活的意义的时候,便会陷入挣扎,不知道所追求的意义何在,在茫然无措中急需逃脱,急需寻找到终极答案。旅行理所当然的成为人们救赎的一种重要方式,多少人坐在办公桌前,看着骑行游记幻想着自己去冲动一把,在艰苦卓绝的骑行之后能找到生活的终极答案,能够救赎自己永远焦虑心灵

  我不否定旅行的意义,但更在意对于生活意义答案的追求。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世界并没有荒芜,荒芜的是你的内心”。当我们羡慕着骑行者勇气,渴望着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时,更应该扪心自问,内心是否有坚定的追求与信仰。也许你渴望的并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渴望的只是对现实逃避

  所以当你计划着一场冲动骑行的时候,请不要忘记用你追寻到的答案来填充内心的荒芜。只要内心有向阳花开放,即使你坐在办公桌前,你一样可以找到生活的意义。

  《沿途的向阳花》读后感(三):在看过的旅行书中,这一本是最让我吃惊

  一直觉得旅行类书籍更多的是给人们提供了在家就能“走遍世界”的可能,就像地理杂志摄影图册一样,众多的旅行书中给人们带去了很多自己无法亲身经历的异域风景,我们会一边感叹自己没能看见的世界有多美,一边积攒有意义攻略等待有一天自己按图索骥一饱眼福

  这样的旅行书籍固然有它的益处,但掩盖了旅行本身的意义,《沿途的向阳花》不以目的地中心,不以新奇见闻为卖点,却从见闻背后的思考深深打动着我,3个月的骑行,虽不长,然而长生的价值却远比乘风破浪横跨世界版图来得更加有吸引力

  作者以记者敏锐洞察力,定义了旅行的意义,有独立思考的人,或许从作者的自序你就会被深深的吸引。它就是这么独特,以至于你很难相信它与曾读过的旅行书那么的不合群

  当我快速读完这本书后,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让我和作者一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看过的旅行书中,这一本是最让我吃惊的。

  《沿途的向阳花》读后感(四):绝大多数的旅行书,其实并没有跳出“旅行”这个小话题,《沿途的向阳花》不是

  1985年,那时候我正在大山深处破烂不堪乡村学校接受传统教育,后来我把它叫做”愚民”教育。

  我所在农村是这样子的,通电很晚,煤油灯是夜间一切活动出场率最高工具没有之一。煤油在当时的农村是一种贵重物品,和家禽地位一样高,家里来了客人,人们才会忍痛杀一只鸡款待客人,煤油灯也是如此,没有大事一般都和主人一样早早就歇息了。但是,因为农村的闭塞和落后,包括老师家长在内只要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都会嘱咐小孩:你一定要多读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往往这种时候,对煤油的奢侈是被原谅,甚至是鼓励的。

  后来,我知道了世界第一个读书日是在1995年的4月23日被正式确定下来了。很多人肯定听说过:书是一扇窗,让你看到更远更大的世界。但是对于这些种被包装天衣无缝的“屁话”我不知道对不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一直觉得读书是一件让人舒服的事情,而读书日是一件让人恶心的东西。在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仍需要设立一个节日提醒人们,我们是需要读书的。而我却一直觉得读书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就像肚子饿了需要吃饭一样顺其自然

  其实我并不是想为诸如中央电视台这种舆论主导者帮腔做势,也并没有附和讨好他们的心机说实话,一开始我甚至觉得读书日这种节日的设立远比光棍节来得更有意义,虽然大众可能并不这么想,毕竟这是个娱乐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可是后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将这样的节日作为营销契机,我觉得这是卑鄙的,和某宝的做法异曲同工同流合污了,这是值得我们这些无知的大众思考的东西。

  有人说现在没有好书读了,也有人说现在的人都不看书了。你觉得对吗?至少现状让我觉得,好像有这种趋势

  为什么我们找不到好书?因为要找到一本好书,鉴别成本就比以前高,就像去超市买菜一样,长得几乎都一个样漂亮的包装封面,腰封上面都是大家名家推荐语一水的名人肺腑之言。哪怕是一本婆媳关系类的生活杂谈都会有某某知名作家写序,还得附上一句:这是有史以来最有勇气见解的科普读物同时市场经济下,出书门槛变得越来越低,先前书香气息的书店也变得鱼龙混杂腥味十足。

  为什么很少有人再愿意拿起书本?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经很难拿出时间去挑选一本适合自己可以用心品读的书,于此同时,人们也很少有时间去读书了。更重要的根源恐怕在于在他们心里,书已经无法给他们快速的带来益处,取代书本的却是一些社交软件,和陌生人之间的互相挑逗给他们带来的刺激反倒更吸引他们,与此同时一些心灵鸡汤类的书籍也更直接地打动了大众的心。毕竟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之下,人们的欲望也是急迫的。

  从小县城到大都市加油站比例已经超过书店,但是无论怎样,在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一些购书门户网站在茁壮生长,这也让人心慰藉。至少这还是一个需要书的时代,这个时代还有那么一部分人愿意看书。

  更值得高兴的是,很多人不再会盲目地为一些靠名气产出的粗糙成品买单了,所以你现在可以看到一个屌丝记者的书也可以排在当当网销售榜第二位了。一个90后小伙子处女作品没有大牌压阵和帮衬,也可以与Lonely Planet这样的业界正规军抗衡。作为旅行类书籍,不一样的声音开始出现,这是一个令人称快的好现象

  说实话,我是被这本书的宣传给打动的,当然这或许不是作者本人的想法,可能只是合作商的意思。出于对一个90后初出茅庐的记者小伙子能写出怎样的书的好奇,第一次买了旅行类的书籍。结果收获的除了这个作者带给我的言语上的震撼,更让我看到了出版自由的大环境下言论自由带来的精神享受是多么空前。作者殷宏超大胆地在他的旅行书《沿途的向阳花》里谈政治、谈中国的社会信任问题,这是前所未闻的事。绝大多数的旅行书,其实并没有跳出“旅行”这个小话题。

  我甚至觉得,这样的作者在城乡结合部的肮脏小道上遇到一拉二胡求生的年迈老者时,他肯定会停下来静心倾听上一段。但是你很难想象这个样的人会存在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中。他不是诗人不是哲学家,却可以自由地像诗人和哲学家那样去思考。生活中很多匆忙的人们因为身处俗世之中无法也不愿意去欣赏,他们更愿意瘫坐在沙发上吃着薯片去为中国好声音里面声嘶力竭的追梦人拍手叫好,然而前面的老者何尝不是生活的歌唱家。很多都尝试走在路上只是为了应正说走就走是多么畅快,收集再多地旅行片段发在朋友圈也未必有这位小朋友停下来和陌生人的一次长谈来得更有意义。

  在社交信息占据我们80%空间的时代,我们到底还需不需要读书?在名言警句都可以成书备受追捧的时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书?在人人都可以写书的时代,到底该写什么样的书,这是个问题。

  《沿途的向阳花》读后感(五):我们中的很多人不曾去过酒吧,却经常被生活所灌醉

  书已经读完,耗时两天,比预计的要快很多。因为之前有跟帖看,迫不及待的心在书到手的那一刻已缓下不少。又因为我是个有着执拗个人习惯的人,认为好的东西更要在好的时刻享用。比如,我觉得音乐是很好的东西,但要我像年轻人那样在车上、人群中塞着耳机听我却很不喜欢,我得挑相对安静的时候来听、绝不带耳机,不管是民歌、纯音乐、流行音乐还是摇滚。

  在喧闹嘈杂的环境下听歌,对我来说并不能隔绝外界的噪音,更是对耳朵和音乐的恶意。基于这种习惯,原本我是打算选在安静惬意的时候,慢慢地、每天一点地读下去。我已经太久没有好好看一本书了。

  工作忙碌或者清闲,这种规律而刻板的社会活动都在消磨着热情,让人趋于单调而麻木。如果把文字比作粮食的话,大部分工作之余的状态,似乎只够吃顿方便面。但是《沿途的向阳花》,是值得静下来好好读的。首先,“我”的故事是真实,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自述娓娓道来;其次,作者的故事中包含着许多他人的故事,同样真实而戏剧般精彩;最后,读完之后或许能给你带来点什么。

  第一天,时逢周末,窗外沥沥下着雨,伴着雨声,我窝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生活的“一千种可能”。我可以很正(che)经(dan)地告诉你,这是一个醉者为寻花出走的故事。一个来自异域姑娘的拥抱,唤醒了常在酒吧买醉的楼主(别问我为什么这么称呼,我任性),出走的冲动悄然着床,想要跟眼下逼仄的生活做个告别。

  许是楼主常买醉,楼主的冲动也嗜酒不已——它伴生活的“酒气”茁壮成长。所以当楼主用一个月时间来“考验冲动的生命力”,欣然发现它“越来越浓烈”,于是出走势在必行,楼主愉快地奔向生活的一千种可能。这是个多好的故事开端。而其中担任重角的,“冲动”俨然在列。所以我喜欢这冲动。平日里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别冲动,冲动是魔鬼。”实际上,冲动往往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渴望。不管你怎么看,我认为在平淡无奇、麻木呆板的生活里,能偶尔产生一两个强烈的冲动,这简直是中了彩票般的好事。

  我们中的很多人不曾去过酒吧,却经常被生活所灌醉。能兴起冲动去干点不一样的事情,证明我们还保存着部分的清醒,而这部分正在试图冲破世俗的迷雾。这难道不是好事吗?如果在我身上产生了对某件事物的强烈冲动,我想我也会像楼主那样欣然前往的,别人眼里爱怎么看就由它去吧。生活都已经如此乏味,还有什么道理去拒绝内心鲜有的愉悦请求呢?

  看完了这个不错的故事开头,窗外的雨也还没有停,雨的协奏曲大概是城市之中能享受到的最佳自然伴奏了,但接下来的故事我打算留到下次去读了。

  第二天,下班回来解决了晚饭之后,我又捧起了《沿途的向阳花》。然后?然后我把它看完了。说好的慢慢、每天一点呢?好吧,其实我还有另一个执拗的习惯,那就是对一时兴起的追随。所以我就这么一直看下去,也没去管昨天怎么想、明天怎么办,顶多在中途看时间的空隙心里暗想:杯了个具,明天又要起床特困了。算了,故事正精彩呢,看完再说。 虽然精彩,我却不能在此简略复述,因为我可是有着讲故事讲一个毁一个的可怕能力的人。欲知详情,你只能自己去看了。

  雅安的旅社老板,馒头去见初恋,毛毛和宠物猪“姐姐”和说世界变得荒芜的阿摇,都是我喜欢的故事。现在楼主已经穿过祖国西部进入了越南,在困顿的黑夜路边,竟有好心姑娘伸出援手!要在国内,你说会有一个独身年轻姑娘在黑夜的路边停下,只为了向一个陌生的落魄男子问一句:“你需不需要帮助?”吗?我感觉是没有。

  所以,牺牲点觉,看完这楼主这一路上的精彩故事也值了。越南、柬埔寨、泰国都是我不太了解的范围,跟着楼主的视角去看,也别有一番风味。旅行的最后一天,楼主在曼谷的郊区邂逅了一大片悄然绽放的向阳花。这简直就是精心编导的罗曼蒂克啊,完美句号,由不得我不点赞。

  其实我自知是个很懒的人,懒得废话,懒得出门。楼主的远方之于我并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曾经辞职之后半年没工作的时间里,也不曾冒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念头。难道说我对世界对生活这么没有好奇心?也并没有。我自认为对真实的东西还是保有很大热情的,虽然被生活磨的有点失真,但扒拉一下上面的灰尘,还是相当清楚的嘛。也许只是各人的方式有别而已。

  所以,楼主用了3个月时间、经过4个国家、5300公里路程去亲验生活的千种可能,而我静候在家待书以读来窥视生活的千种可能。我却也不觉得遗憾。好吧,我承认这只是个懒鬼的好听托辞。但是对于没有远行的人来说,看书也已经是另一种体悟,这点你总不能辩驳于我了吧?

  如楼主所希望的,我读完这本书就像读完了一位远途旅行的友人来信。但是我能说我不太懂梭罗的那句“一个生活态度积极的人,一定生活在很遥远的地方”吗?我想对于我这懒人,远方大概是在心里的。我并不准备也来一场旅行,但生活也确实该做点改变。草图已拟,向成为一位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进发,如果有缘,我们或许会在路上相见。

  《沿途的向阳花》读后感(六):旅途的意义

  前几天跟闺蜜去普吉岛浪了几天,临行前买了这本书,这不仅仅是本游记,更是作者带着记者思维和文艺青年的敏感对世界和自我的重新发现之旅。

  行动派创始人琦琦说过,旅行中不带脑子,走再多的路,也只是个邮差。整个旅途中,我一直谨记着这句话,不仅用眼睛去欣赏,而且让心灵去感受。

  书中说,人们之所以热爱旅行,热衷于到陌生的地方去,或许是因为喜欢那种过客的感觉。所有人都与你无关,但却成了你眼中的风景。身处其中,人很容易抛开世俗的顾虑,至此一切的幸与不幸便离你远去,如同置身于另一个国度。

  愿每一个在旅途中行走的人,都能找回自己丢失的影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沿途的向阳花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