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青春当远行》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5-29 21: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青春当远行》读后感精选10篇

  《青春当远行》是一本由毕淑敏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8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当远行》读后感(一):青春当远行

  初读这本书时还是高二,那已是三年前了。那时流行文艺,怀着青春的躁动之情,我也买了几本台湾作家的著作,其中,毕淑敏,林清玄占大部分时日已远,热情已退,今次再翻看这本书时,陌生感不觉扑面袭来,内容早已忘却大多。却也还有几分熟悉,循着文章标题,也能回忆起那时的情境。若说,仅以此来写下这篇书评心得,不免太过粗浅。但为了完成计划,不免借这本书入手,若以后再有时间,理应深读。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以青春散文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于西藏服役入伍,后回北京转为作家,同时也是一名著名心理医生。毕淑敏的文字总是温和柔软,对事物缓缓道来,抒发情感之处,直触心底,让人产生共鸣。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旅游的鲜活新奇,就像与你讲述一次次的旅行趣事,让人沉浸其中,其乐融融。 《青春当远行》是毕淑敏进行一次环球旅行后所作,是一本关于远方,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书。这本书有着欧洲的破碎峡湾,古怪精灵;也有着南美洲的奇异面具,喷火巨龙;还有中东的莎草纸,印度的火葬场;也讲述了西藏冈雪山雄伟壮阔庄严凝重,,,,,正所谓青春当远行,世上有如此多的美好事物,壮阔山河,我们应当抓住青春,抓住时光,去看看我们的世界。无论是北欧的绮丽山河,还是南美洲的异域风情,或是西藏的严肃雄伟,都没有好坏,没有高低,都值得我们一看。 我们应当从任何一件事中得到领悟,一首歌也好,一部电影也罢,就像写书评,我们在旅行之后必定也会有某种体会想法。毕淑敏则在这本书中写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敬畏,对生命的淡泊,对历史文化尊重,对往事留恋与淡然。毕淑敏的感悟是一个凝重的话题,她对事物的感悟,非常的平凡,却是如此的深刻哲思。当阅读这些文字时,心中先是产生激荡,最终也演化为平和。 尤其记得《德冈仁波齐的秘密》一文:前文通过大篇幅的侧面描写,描绘世界上他处关于冈仁波的关联,层层铺垫。当描写到冈仁波齐的整体外貌形状时,笔锋一转,文风凌厉气势磅礴,令人心震撼,不禁折服。 去旅行吧,来一次关于自然的感悟。正如第二辑序言所说:你必须得一个人日月星辰对话,和江河湖海晤谈,和每一棵树握手,和每一株草耳鬓厮磨,才会顿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危,时间之贵,死亡之近,自然的博大深远

  《青春当远行》读后感(二):放下忧愁,带着灵魂去旅行

  挺喜欢的一本书。感触特别深的地方是毕淑敏说到关于旅行的三个要紧物件。第一,时间。现在的我大三下,课很少,我有挺多的时间,但是我没钱,毕淑敏说没有钱或是只有少量的钱也可以旅行,这就是传说中的穷游,但是,我找不到与我一起穷游的伙伴,我不敢自己一个人去旅行,胆小是其一,现在社会很多黑暗面,新闻上时常出现关于女大学生的各种丑闻,是我的担忧更加深切,之前游玩附近的一些景区,出发前父母再三叮嘱注意安全,因此,现阶段对我来说,一个人的穷游不现实。第二,放下忧愁。毕淑敏说的忧愁的思维:把这笔钱省下来可以买多少斤米多少缕菜,过多长时间丰衣足食家常日子。不知为何,还没有赚过钱的我,现在把金钱看的相对还是很重要。第三,带着灵魂去旅行。其实,我不知道什么叫带着灵魂去旅行,大学,出去旅行过几次,不多,但是给我的感触并不多,我希望哪天,我也能够爱上旅行,放下忧愁,带着灵魂去旅行。

  《青春当远行》读后感(三):阅读即是一种感悟

  大年初三,王先生早早回家上坟去了,我睡到自然醒。一睁眼,10点多了,透过卧室窗帘缝隙就知道是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我没有立即起床,拿起床头的这本书开始读。毕老师的文字,我果然很喜欢,没有华丽的辞藻,25个朴实旅途小故事很是让人读进去出不来。索性没起没吃没喝(边看边吃了一点零食)在阳光的沐浴下一口气读完了。

  说到感悟就是觉得好,很好,就像洗了个热水澡很舒服可能作为资深宅女,看着别人的游记就如同跟着作者看世界。就如同李宗盛在《致匠心》里所说的“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走算数”。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生活中,带着自己的灵魂去感受山的雄伟、海的广阔大自然鬼斧神工,也顿悟出“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时间之贵,死亡之近,自然的博大与森严。

  在作者环游世界所见所闻中,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开阔了自己的眼界。然而,在《十一块宝石婴孩的项圈》中所谈到亲情的话题,无论东方和西方,长辈都一种共同的期盼---常回家看看。随着年龄增长,越发的感觉到,再没有比能常常看看忙碌的我们令他们更开心快乐的事了。愿我能克服自身懒惰定期抽出时间看看亲爱的亲人们

  在这本书中看的最入迷的还是作者家庭经历和自己的感悟。字里行间让我敬畏。让我看到了在这个年代被人遗忘了很久的品格---作者父亲无私和担当,更有母亲坚韧奉献。其实我明白,正是苦难委屈这些磨练,才会让人透着岁月沉淀而愈发芬芳。而内心的奠定和从容,只怕是一个个的坎给撑出来的。

  《青春当远行》读后感(四):路上的风景独好

  一段旅行,一座城,除了那些风景,路上的人,或者艳遇,才是人最期待的地方。而旅途中的故事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前些日子,一封辞职信刷爆了朋友圈。内容竟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啊!世界这么大,我们真应该去多看看,而不是局限在生活的县城坐井观天。最好的方式就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说到旅行,可能在部队还是最有感受。因为你指不定就突然接到什么命令,拉到陌生的环境里。而车窗外的风景则是我最喜爱的,至今我都喜欢择窗而坐,旅行的终点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沿途的风景是最美的,让人陶醉。

  印象最深的还是去酒泉那次,坐着军列硬座6天7夜旅程可以说是异常煎熬。坐车是痛苦的,沿途的风景是美好的。从烟雨江南,到华北平原,再到黄土高原最后到内蒙古高原。领略了大半个中国美景。即使煎熬,内心依旧也是满足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惬意的旅行,岂不甚好?陕西山区沿途最美的风景跨黄河荒漠禁区河南南阳站

  《青春当远行》读后感(五):是啊,青春当远行

  我第一次看毕淑敏的作品,是她的《预约死亡》《阿里》和《雪山上的少女们》一口气从图书馆借了三本全是毕淑敏的作品,在这之前,我从没读过她的几乎任何作品,大概是有一次看到央视《读书》栏目采访她,看过之后觉得我应该看看毕淑敏的,也是在看完那几本阿里系列之后开始关注她,陆续选择读一些她的作品,了解了她的过往经历之后,我想很多人该是羡慕她的吧,起码,从事写作的人会歆慕她的经历,十几年阿里戍边、与死亡咫尺、20年医生,这本《青春当远行》又是她环球旅行的一些记叙。我常常唏嘘,她这半辈子已然是平常人的好几辈子。

  《青春当远行》通过毕淑敏的访问、经历、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上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的生活方式、有那么多的信仰、有那么多的冥冥之中,也有完全背离我们的价值观存在,而这些存在,既然存在,便是合理

  在《十一块宝石婴孩的项圈》里,她写到一位美国老奶奶,戴一条非常别致的项圈,项圈上有十一块宝石,颜色形状各不相同,但每一块都很名贵。“老奶奶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向着她的项圈倾斜着,你在看到她的那一刹那,必会注意到她的项圈,因为她的表情体态和所有的肌肉,都像指针一样指向了她的项圈。”“每个人在寒暄之后,都要夸奖她的项圈,她就如愿以偿了,情绪高昂地说着什么。”老奶奶说十一块宝石代表她的十一个孙子孙女,老奶奶更想向人展示的其实是自己的孙子孙女吧。后来“我”问老奶奶,“您的这十一位孙女孙子常常来看您吧?”“老奶奶的脸色黯淡下来,喃喃地说,是啊,他们来过,可是已经很久不来了……”。这是美国风俗文化自然而然产物,美国的老人,没有和子女合住的习惯,风俗里没有这个东西,大家都觉得子女一旦长大,就理所应当地脱离父母的羁绊远走高飞

  毕淑敏在这一篇里还写了另外的老人以及他们晚年生活的方式,老人竟然可以没见过不认识已经长到20多岁的孙子,可以不知道儿女消息住址。在养老院里,给残疾人的洗澡装置利用洗衣机工作原理,老人的洗澡像洗衣服一样变成了一到工序,刻板机械,没有人情味儿。文章读下来,我觉得不管是毕淑敏的写作,还是我的阅读,都是带着一种东方视角在审视西方的文化道德以及风俗观念,我看得压抑,而毕淑敏说“我总是在那些老年人浓墨重彩的脸上,看到若隐若现凄凉。”或许我们这样的唏嘘与他们的价值观是严重偏倚的。不能说他们冷酷,只能说各自文化观念的不同罢,我们有我们的文化孝道,他们有他们的理论根基,都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毕淑敏的书写,我们的认识得以更深。《青春当远行》通篇多是这样的书写吧,总能让我们看到更深更远的东西。

  想了想,还是要说说关于这本书的排版设计,虽然我并不懂。看到毕淑敏的书是有些花哨的设计的时候,我有些抗拒。因为我刚看过她的阿里系列不久,我认为毕淑敏的文字是自带严肃深刻冷凝气质的,这本书这样的设计,不好。但当我看到《会吐火的龙》,讲治疗精神病医生和治疗癌症医生的一对夫妻的故事。因为他们职业性质,关于他们的话题一定会带有死亡和无可奈何妻子是治疗癌症的医生,她重感情,跟病人建立深厚的情感,但是那些癌症病人,一个个离开,她怕极了那样的离别。也因为她重感情,记忆长久,她背负不了那样沉重担子,为了健康,她只能辞去最好的医生职业。这样的话题看着会让人自觉沉重的,但是当我突然翻篇,在下一页,赫然一副红花绿草色泽鲜明图片,这种视觉冲击极力地缓和了话题文字带给我的沉闷不适,我突然觉得这样的设计真好,说这些,是想告诉你我,一定不要凭借刻板印象错过一些美好的事物!《青春当远行》就是我差点因刻板印象错过的一本好书

  《青春当远行》读后感(六):生当远行

  这本书的装订是很小清新的,如果不是翻看内容,甚至会以为这是一本青春言情小说。但是,事实上,我觉得这本书跟青春没多大关系

  作者是毕淑敏,一个从名字就很有年代感的作家。从文中穿插的照片来看,更是一个面容慈祥的中年大妈。这些,跟青春更是绝缘的!而我,似乎总是能从这些皮肤已经松弛了的大妈身上,看到妈妈影子,于是,她们对我而言,更加亲切了。

  书中收录了毕淑敏的一些旅行杂记。因为她的阅历她的情怀,让文章更厚重了些。其实,第一本接触文学游记(我自创的词)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在高三那个一直想挣脱,后来却无限怀念时期,这是很好的作文素材来源。但是,自从听到一些余秋雨的不好的传言后,就再也没有看过。我知道我狭隘了……

  言归正传,作者足迹遍布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尤其是美国的相关文章篇幅很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信息,作者此行前往美国,是有人赞助邀请的,羡慕!期间有很多在学校演讲,还有参观各种心理辅导机构以及各种医疗机构。触动较大的是作者对中学移民们的描述,那么一个鲜活的年纪却因为文化的剥离而变得麻木冷漠。这是教育失败,也是世界的失败。其实,不用说这群移民的孩子,就是那些依然在国内,但是随着父母工作而异地读书的孩子,一样会有这种问题

  印象比较深的是作者在尼泊尔目睹了火葬的进行,并且了解了当地人对于死亡的理解。她说,尼泊尔人因为笃信佛教,所以把死看成是轮回的一个环节,并不抵触死亡也不曾害怕,只是伤感于与亲人的分别。火葬现场有金红等耀眼色彩鲜花,不同于国内葬礼的黑白两色。当时我觉得很是激起了我的共鸣。不知死,何谈生!

  作者也到了北欧,其实我并不是很了解北欧这个地理概念所包含的含义,但是一提到这个词就会想到,圣诞节,白雪皑皑参天大树,还有各种各样冰雪精灵。而文中提到的巧克力和奶牛等等信息,不禁让我耳目一新,好像对欧洲有了新的认识一样。从此,我也知道了原来奶牛不全是黑白两色,还有黄白花和红白花的品种!而瑞士,这个没有一棵可可树的国度生产出世界上最好的巧克力,其秘诀在于那优质的牛奶。为了生产出最好的牛奶,他们是从牧草就开始规划的!在挪威的文章中,峡湾一词更是第一次出现在我并不丰富的地理词汇中。可是,想象力匮乏让我看不到峡湾的壮阔,我需要,亲眼看看!

  日本,感谢主流教育,我对这个国家总是充满了一些不可言说的抵触。虽然,我不否定它的好多产品质量很好,也没有坚定的抵制日货。但是,心里还是觉得这个国家的主流思想有些阴暗卑鄙。而在许许多多的人的描述中,他们接触到的日本人都是意志坚定,文明有礼,乐观向上的。我迷糊了!

  文中还有作者前往阿拉伯世界的一些游记。不多,却印象深刻,尤其是那“光芒之海”!那片有着灿烂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的大陆,却在现代遭受了巨大的人祸。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黄沙掩埋下的黑色宝藏,到底是上天的馈赠还是来自远古的诅咒……

  当然,远行不一定要拿着护照走出国门。中华大地有很多值得用一生怀念的美景。于毕淑敏而言,这个地方就是西藏的阿里地区,就是那走遍全球依然只是追随其影子的冈仁波齐!

  记得有一句很励志的段子:世界第一峰是哪?珠穆朗玛峰。那第二呢?……由此,来告诉人们,生当争第一!而西藏原生宗教苯教、印度教甚至佛教,在圣山的选择上,却给这个段子手狠狠一耳光:他们选择了冈仁波齐而非珠穆朗玛峰!在他们的教徒心中,世界中心,最高昂神圣的就是冈仁波齐。

  也许你说是因为古代的人,目光短浅,因为攀登不上珠穆朗玛所以退而求其次,而我,更愿意相信毕淑敏的解释:冈仁波齐以颜值取胜!冈仁波齐是一座美丽不可方物的雪山,世界上有许多地方,许多古老文明,建造的金字塔,包括玛雅人的,古埃及的,西班牙的……甚至吴哥窟,无不在以人力展现自然界最美丽的景象,而这,都有着冈仁波齐的影子!

  所有的这一切,不管是旅行书上的图片,作家描写的文字,或者是实时记录的影像,都不及自己真实地去呼吸那里的气息,去触摸那里的大地,去倾听那里的嘈杂!

  所以,生当远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青春当远行》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