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书中小站片刻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29 20: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在书中小站片刻的读后感10篇

  《在书中小站片刻》是一本由绿茶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在书中小站片刻》读后感(一):爱书人的共鸣——当我还爱书时

  在三联的一个下午,从外面白亮的日光书店里透着多重影的暖黄光,从午后维持的一份静谧到傍晚的人进人出。就这么静静的站着看。这是我看的书之一。

  发现它是因为当时的心情想看一本书之书。拿起来发现还是老学长时候更是有点意外的惊喜。就这么一本书,封皮有舒服质感,手绘简约插图古朴,拿在手里,恰到好处文笔很一般,然而有一种真诚东西质朴地说出了很多爱书人的共鸣。

  相信真正爱书的人会有那么一种执念。一旦太爱读书,就会莫名的把自己命运都与它系在一起,走很远的路也甩不脱我们纯色的宿命

  也曾幻想过在独立书店做些无论什么,想上路去远方,去一个明媚清澈地方吟诗,品茶,读书。也曾想过极简单地度过一生。也曾愿意把自己放空一点不剩,躺在青草地上晒太阳领悟这个世界,过与红尘俗世没有太大关系生活

  于是就和同伴说了好多好多书的话题。说不羁的初中高中时光。说起人最复杂的那一面

  我写这些不是因为我是一个有那么爱书的人,或者说,现在的我依然那么纯粹的过读书的心灵生活。书读渐少,人际亦不熟。迷茫中总是在追寻一些东西,得到的无非是一片片碎片化的记忆。没有纵深的阅读电子世界的纷繁焦虑,或许大学的前几个月会是一些贝壳,在无奈的、褪色的海滩上被遗弃。我们本都有向往大学生活。都有那一份圣洁渴望——可能,只是生得晚了些吧。只是再也没有那种环境吧。于是庸庸碌碌,有小的成就,却又时常,像这样,会跌进温柔甜蜜陷阱,会走进神伤和迷惘

  那是不是我们当初的梦想都会被遗弃呢?至少作者还有一份顽固乐观。至少还是喜欢如此单纯书香,没有咖啡带来的商业化的联想。至少还有这个温馨的午后。

  《在书中小站片刻》读后感(二):好书哪里找?

  2010年,我一面闭门读书,一面逃避工作,成天上网、睡觉、胡想。当时豆瓣网正在推广一个叫阿尔法城的项目(现已被关闭),那是一个虚拟城市,你可以在这个城市里选一条街道住下来,然后和街上的邻居共同选出街长,办小报,搞活动,还可以和别的街道竞争

  我被这个新玩具牢牢吸引,深陷其中。我所住的那条街,在大家投票表决后被命名为查令十字街。我们街道的人气还算不错,最好的是朝闻道,那条街道的气质名字一样严肃,当时,不少人真的把这块虚拟地盘当做民主实验之地,我呢,只是寂寞,凑个热闹

  热闹也不是瞎凑,我欢欣鼓舞办了个小报,推荐一些书、电影音乐。那个小报被我取名为“不止读书”,是的,就是这个不止读书,它是这里的前生。前世的不止读书只出了两期,就随着大家兴致下降而不了了之

  现在回想,那应该是豆瓣最好的时候,各路牛人还没有沉默,书影音气氛还浓,小组依然兴旺,那时候我注意到了两个网上刊物,一个是《独立阅读》,一个是《绿茶书情》。

  《独立阅读》的口号是“致力于公民社会常识阅读”,非常具有互联网精神,由一群热爱读书的知识人共同创办,每月一期,文章质量很高。我陆陆续续看了几年,现在似乎停掉了。

  《绿茶书情》则是另一种样貌,它由绿茶一个人编辑,主要的内容如题所示,是新书讯息。我并不知道绿茶是谁,只是看他整理了许多当年的读书盘点榜单,遂发生兴趣。后来查资料得知,他那时任职于新京报书评周刊

  后来,《绿茶书情》当然也停掉了,说到底,是正向反馈太少,一群人或一个人因为兴趣和志愿做一件事情,当然可喜,然而要长久的做下去,光靠兴趣则总是无以为继。《独立阅读》是彻底消失了,《绿茶书情》则没有完全不见,它转变为一个公众号,仍然由绿茶运营

  说起这么多不那么久远,却分明往事废话,是因为我正在读绿茶的新书《在书中小站片刻》。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关于绿茶的读书生活,它很私人,但也可以惠众。

  说它私人,是因为绿茶在书中写到不少自己的读书岁月。早在90年代,绿茶是北京一家书店的店员,后来,做报纸书评版的编辑,做杂志主编,现在在出版社任职,二十年来,没有离开书。他写阅读岁月,写自己书店经历,寻访书店的经验出发点,是一颗本真的爱书的心。

  我所以愿意看很多读书随笔,一个原因,就是可以在书中看见别人的读书经验,别人的趣味。就像你在地铁上见到一个捧着书本的人,虽然互不相识,却莫名有一种温暖,仿佛由此见到另一个我,可知我不孤独

  说它还可以惠众,是因为所有关于书的书,都是发现好书的森林。有人问我从哪里找书来看,很大一部分,便是来自各种关于书的书,那是一种可靠参考,因为我知道,我们是一国的。

  在这本装帧精致的小书里,我已经搜集到不少线索,作者本身好客,一开口,就是一串书名,正好记下。

  比如谈到家族记忆,我记下贾平凹的《老生》、蒋晓云的《桃花井》、徐则臣的《耶路撒冷》、邵燕祥先生的《一个戴灰帽子的人》、王道的《流动斯文》、杨步伟《杂记赵家》、叶家女婿美国历史学家周锡瑞的《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谈到西方人的散步,我记下卢梭《孤独散步者的遐思》、威尔曼的《散步》、梅尔西埃《巴黎的景象》、本雅明《闲逛者》。

  谈到自然文学,我记下《瓦尔登湖》《沙车年鉴》《寂静春天》《自然之死》《多少算够》《伐木者醒来》《大地上的事情》《看不见的森林》《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田园之秋》……

  不论是《独立阅读》《绿茶书情》或者不止读书,都是读者与读者的情报站,曾经我受惠于它们,如今我也开始了我的情报生涯。借着这些来自先行者的情报,我们每个人都能一步步从森林中走出自己的路。

  不止读书,读书不止。

  《在书中小站片刻》读后感(三):麦子书单⑪

  2018/3/9 你和书有什么故事吗?你是爱书之人吗?你和爱书人又有什么故事吗? 遇见这本小书,是在上海旅游途经的一家书店里。它的店名好像是两个字,很独特,下五六步台阶来到店门前,左手边是树藤支起的半露天阅读区,有两三只竹椅。书店很小,四四方方,中间两个书展台,左边是顶天的一整面书墙。这书店最独特、让人惊喜的是他把每本试读的书都包了透明书皮,让经手无数的书依旧完好如初,关键还非常漂亮,不论书厚薄大小都包的很整齐光滑。回家后,我把喜爱和常看的书也都包了透明书皮。 当时随手拿起这本颜值不错的书翻了两章,觉得挺有趣,是写读书人写与书、书店和书友的故事。关于读书人的书,向来是我的阅读偏好,当年读安妮的《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就把我高兴的时不时拍案叫好。绿茶和安妮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读书人嘛,当然),比如都在书店工作过,做了非常久的报刊编辑,时常与书友小聚等等… 这小书我最喜欢的两个帕(part)是<一份书缘,一段淘书记忆>和<书店像咖啡馆一样多的国度>。前者是北京记忆,后者,是阿姆斯特丹之旅。 作者回忆在北大读书的生活,校里校外遍布无数书店和书摊,“逛书店和淘旧书是我大学生活最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如是说,“北大周围有好几个地方可淘,最好的当然是小东门外的旧书摊,其次还有柿子林周末书市、毕业生跳蚤市场、西门公共汽车站、二体地下室三角地北大书屋、图书馆南天井等…还有校外的海淀图书城、万圣书园、王府井…”。 他和书友兼室友经常一起看书聊书,“时常为一本书的版本争的面红耳赤,然后放下正吃着的饭跑到书店看个究竟”。他和北大小东门书摊市集的摊主们也很熟,聊家常帮忙找书相处非常愉快。 看作者写这些与书籍密切相关的快乐回忆,我好生羡慕,他的大学时光因书而丰富多彩意义非凡。不经意间,他为此结识了许多朋友,也为将来能从事喜爱的工作做了充实准备。 在看到“大概是1998年的时候,小东门的书摊被查封了,再也见不到那些摊主的吆喝和爱书人的停留了”时我和作者一样难过惋惜,但他至少与书摊市集文化并肩过,拥有美好的淘书时光,所以在这一切逝去后,在回眸间,会“感动于那些逝去的日子”,因为,这是北大与他独一无二秘密。 绿茶在<书店像咖啡馆一样多的国度>的经历和对其的描述,同样让我开心和羡慕。 作者第一次拜访“5分钟步行途中至少有15家书店”的阿姆斯特丹,赞叹其书店容量之多,惊叹每家书店都是那么独特,每家都像天堂。 同行人关注运河、老房子和好客的当地人,而作者,独被书店风景吸引,像一个好奇孩子般一次次地推开书店大门急切的想对里面那个独特的世界一探究竟,“或问候两句,或自顾自地拍照和翻书”。 对当时的情境作者生动的写道“到后来,我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书店上,导致同行的几位朋友受到感染,看到书店就喊'绿茶,书店',而我自然就扑上去,一通拍照观望”。哈哈哈哈“扑”这个字太形象了,把爱书人的急切和可爱描述的淋漓尽致。我外出游玩也特别喜欢逛当地的书店,没时间特意安排去看的时候,偶遇一家书店就会欣喜若狂,扑上去走走看看,被爹妈抱怨耽误行程也自顾自地很开心。 偶遇流动的书墙让我和作者一起被惊住了。“从火车站出来不远,一个波浪形书摊把我震住了,我迈开大腿扑上去,腿都软了。”看看多真实啊!“这个由好几百个书盒码起来的书摊,呈波浪形,荡开来。我的小广角相机愣是没拍全全景”。我看着照片也惊叹了,书摊由6个大书盒摞起,人只及五个书盒高,蜿蜒曲折的向两边延伸看不到边。每个书盒都被横放的书塞满了,太壮观了!太有特色了!我也真想赖在书摊边不走。 看了作者的经历,我对荷兰,对阿姆斯特丹心生向往,这么一个被书店“占领”的地方,真像我的伊甸园,我一定要尽早去看看。 《在书中小站片刻》这本小书还有很多我想分享的东西,因为与作者获得了太多共鸣,但实在字数了,改天我再写一篇吧。

  《在书中小站片刻》读后感(四):醉醒客第四杯酒——也谈读书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字不在多,有魂则灵。

  醉醒客,夜饮东坡醉复醒,梦里不知身是客。

  这本书是醉醒客的第四个系列,醉醒客六本书分别是他与其好友所出,说到书名,颇为有趣,作者的好友成天拿着手机念茨娃的诗,听到一句“在风中小站片刻”,才想出了“在书中小站片刻”。

  绿茶曾做过书店店员,提起那段时光,与书为友倍觉难忘,之后被升为店长,管理展台推荐书和帮读者找书的同时,与书之间的互动,分享喜爱的书籍给读者令他喜悦无比,那两年的时光使他对书本充满了深刻十足的爱,也进一步认识到阅读分享精神的重要性与其所带来的无与伦比幸福感

  的确,在这个文人相轻的世界,许多聪明的读书人出现,读书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件单纯的事了,许多人为了名利而读书,就像某个现在很热火的电视剧里说得那样:这世上本就没有自由自在的人,只要你还有欲望,还有情感

  我想说,读书本就不是自由自在的,只要你还有欲望,还有情感。

  但到底是选择欲望还是情感?我不知道,不过许多人读书的时候或许两者皆有吧。

  这年头想找一个真心爱读书的人已经不容易了,喧嚣嘈杂声音老充斥在我们耳边,张爱玲的那句“出名要趁早”影响的不仅是一代人,房子车子经济压力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记得有个朋友说过“书本早就不值钱了”,当时的我抱着书傻傻的听着,只觉是她一时的瞧不起,直到现在才明白这社会的变化,而在外国,当时的12世纪,能收集到12本书就可以称得上图书馆了,一部弥撒书的价值比得上一座葡萄园,不得不说外国人喜爱书本的程度,即使是在泡沫经济的今天,外国人坐在地铁里看书早已屡见不鲜,只是现在浮躁的我们,想一步登天的我们何时才能静下心来读书呢?

  阅读,能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放松与减压。有个在北京的朋友,他没有朋友没有熟人,但他每天坚持读书,每天学到一点东西就感到很充实,所以他很少注意到自己在北京没有朋友这件事,也不会自怨自艾,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好的书籍能帮助我们避免精神上的堕落。书籍不仅能带来精神的享受,还能带来现实生活上的改变

  就像最近某个开始受欢迎的分享书籍达人,他说自己刚开始除了工作就不会读书,直到某一天他开始了每个星期一本书的计划,刚开始基本看不了那么多,后来慢慢习惯了,还写了很多读书笔记分享给大家,随着看书越来越多,分享的读书笔记越来越多,他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在养成读书的这个好习惯之后,他又相继养成了慢跑、练字、绘画、学习外语以及对他人赞美的这些好习惯,而随着他的自我成长与进步,他开始把这些写成文字放在网上分享,受他文字鼓舞的人也渐渐增多,每天都能看到他公开读者的感谢信,可以说,是书籍开阔了他的视野,让他明白自己是能改变的,是书籍改变了他的生活。(为了防止被认为做广告,我还是不说是谁了吧)

  读书让我们学到更多了解更多,充实了自我,读书可以明智,能从书中得到阅读和分享的乐趣是好事,好了,废话不多说,我去看书了,希望有一天能成为像绿茶老师那样纯粹的读书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书中小站片刻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