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地》是一本由王易树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6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冷地》读后感(一):《冷地》——关于美学
本篇小说相当慢热,世界观较庞大:冷地与云间、现代与远古,所以涉及的元素也非常之多。
小说主旨很有哲学高度:探讨人性之美与人性之欲。关于这一点,我没有什么很独到的见解,就只能将前辈伟人的思想拿来谨慎地借鉴了。
3.美与欲望;
4.何为美。
首先是第1、2个观点,是“我”在夜晚自我意识复苏,来到夜市和老者对话时出现的。
第3个观点首次出现在羊的视角一章中。
美感与欲望之间的权衡,对于青兽和野兽,这两者的选择完全不同。一个是为了欣赏美不惜自身饥饿,一个是循着云间法典而重欲。然而没有是非对错之分。不管是哪种选择都是为了自己的理念。
欲难填,对饱腹之欲的舍弃更显示出了青兽的高尚。白羊提出让青兽吃了它,因为“可触及的美皆短暂,只有想象中的美才可长久。”但青兽拒绝了,理由是“作为食物,你过于美丽。”也许此刻,青兽不仅是在追求着美,更是在心中产生了对白羊的爱。他为了保护白羊,不惜与同类为敌,这种勇气不也能够称为美吗?这种勇气,是对命运的抗争!尽管结局悲惨,但却显得尤为壮美与崇高。
同样,DARKEN与石像关于爱与欲望之间的对话,也十分深刻,至少非常吸引我,让我感受到心灵上的悸动。
前者遵从于爱欲,后者无欲无求。的确,物质性的欲求带来的往往只是感官的暂时满足,而精神性的需要却是深刻而持久的。但正是有了对于美与欲望的追求,才能生命不止,生生不息。石像只是想到了欲望膨胀后带来的可怕的后果,只一味遵循着“规则”。生存意义的不同,这二人实在让我感到惋惜。
而对于“什么是美”,这个观点的讨论和论述贯彻了全文,和3一起形成此篇小说的中心。
“美就是美。”“美德感觉是痛。”“美感,即神圣。”“美是我的信仰,是我灵魂存在的意义。我和我的躯壳唯一的作用,便是作为美的载体。”不得不说,作者对于“美”的确有自己的见解。
情节上,小说一开始就以上帝视角来给整个世界观做了一下简单的介绍,后续的发展也很精彩。铺垫做得很好,比如“蛾子”。青兽之死可以说是一个高潮之处,由于长篇未完,所以希望能有其他的高潮情节出现。
运用POV的手法将整个世界的构成展现出来,这是种非常好的表达方式。关于这这手法,作者也有对每一章的视点角色给出详细地说明,让读者更好地去理解、代入。
但我有一点不理解,就是既然用了POV,怎么还用到了第一人称“我”呢?可能是我对这方面的小说了解不是很深入,但是就我看来,第一人称的运用在一开始会导致POV运用的削弱,让人感到一个是“我”,另外的都是“非我”,即只存在“我”的视角和上帝视角。所以如果全部改为第三人称会不会好些呢?(这一点只是个人愚见,因为越到后来POV手法的运用越来越明显。希望能和树林兄讨论讨论。)
文笔很好,一词一句都是经过了作者的仔细推敲。对于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也是刻画得非常周到。文风跟诗歌还是有点类似,比如说大量的排比,句末的押韵还有书面语的运用等。部分描写用到这种形式固然能使吸引读者注意,让人眼前一亮;但是通篇都是如此,就会让人不明觉厉,而且在阅读时需要反反复复读才能了解你要表达的内容,需要集中注意力,稍微掠过一些就已经看不懂后面在讲什么了。
当然,哲学这种高度也必须需要读者去耐心仔细地反复阅读,去理解,去消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你的读者群(这可能并非坏事)。
然而能够写出读来如诗歌般的小说,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这也说明了你的文笔真的很棒,文学功底相当深厚。
人物说话语言过于书面化,真的有种西方诗歌的感觉。其实说话就跟平时一样就好了,“亦”、“莫”等都可以换成比较口语化的词,这样的代入感会更强,也能让读者有贴近真实的感受。
而抒情的描写太多,会冲淡对于事件剧情的描述。比如第七章中对于枪战的描写,读来似是在看一场话剧,没有很激烈的枪战的感受。
除此之外都非常的棒!
值得一提的是,第六、七章中的诗歌,与小说浑然天成,真是妙极!
“我想。或许你所需要的,只是纵身一跃的勇气。”我说得轻描淡写。“那……”:“写”字后面应为逗号。
“不料这家小店鱼龙混杂。这不?教会杂种们和我们打了起来。”一句中,“这不”后应用逗号。
“当公司创始人很快耗尽其想象力之后,很快萌生了利用孩子协助参与创意设计的念头……”中,第一个“很快”可以删去。
还有一个不是标点错误的疑问:“孓然”是“孑然一身”的书面语吗?(我还在想是不是你写错了,一查,结果网上也是众说纷纭……)
总而言之,《冷地》的主题很有思想高度,能够挖掘的东西非常多,涵盖面很广,文笔相当棒,是一部值得去深入创作的作品。
《冷地》读后感(二):读完冷地的一些思考
作为美学小说,注定是小众书籍。不同于流行于网络、地铁、厕所的爽文,《冷地》是难读的。语句精致简练甚至有些生僻,有种读圣经的感觉,却带点神经质的哥特风。开头较为沉闷,读到当中却豁然开朗,很喜欢穿插在里面的几个小故事,有种暗黑怪异的氛围。作者非常有想象力,打造了两个世界:云间与冷地,创造了各式各样古灵精怪的植物与动物。这也是有别于霸道总裁、穿越虐恋、灰姑娘与富二代那些千篇一律情节的特色所在。
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能推广”美“,在主人公的对话中隐约体现,若读者没有美学基础,可能较难读懂,甚至觉得有些装逼。
可惜,现在的读者宁愿在爽文中但一回霸道总裁、城市灰姑娘,也不愿费精力让自己成为美的使者。
在炎炎夏日,《冷地》让心灵静一静,思考下这个新世界冷地是美是丑。自己到底是”宿命“的呓树,还是“高冷”的若寒,抑或“欲望”的NAVA。
该书谈论了几个问题:何为美何为欲。能为自由付出多大的代价。创造力给众人带来什么。宗教与科技的关系。
《冷地》冷酷到底的好故事
《冷地》这本书是我在网络搜索中找到的一本好小说,笔者喜欢读书,尤其是喜欢小说。而这本小说的路子和风格又特别契合笔者的口味。本书作者,王易树,男,生于上海,大学时通过博客了解到唯美主义思想并为之吸引。认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变民族形象的一种方法是美育,目前正致力于宣扬美的信仰。看来,作者是专业人士写专业文章了,的确很专业的味道与风格。
通过阅读,我发现,这是一部穿着幻想小说马甲的美学小说。作者用夸张的想象力堆彻出一座虚拟世界,擅长不断地将苦逼的男主推上危机波峰,当读者一步步陷入剧情蛛网之时,作者将通过情节演绎逐步推出美与欲望的诠释。所以虽然剧情跌宕起伏,但这其实是一部严肃的作品,通篇很少有笑点,没有色情镜头,YY也没戏,适合阅读的人群包括:抑郁症患者、不拘言笑者、质疑信仰者、受虐心理者、慢读者、失恋者、孤独者等等。
我喜欢那种美学的风格,特别让人喜欢、且深深陶醉。文中写到,雾霾天。地铁站。人挤人。永远一尘不变的风景,永远机械乏味的工作。健忘。疲惫。寂寞。你以为这就是世界的本来模样,并已习惯与此,可你所不知道的,是凡人所无法窥破的世界背后的真相。这座城市之所以被设计成这样,是有原因的;你之所有拥有现在的记忆现在的职业现在的生活,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你所生活的这座世界,名为冷地。所有的一切,都是那双黑眼睛的精心安排。很快,当某一种植物临近花期,这座看似规律而稳定的世界即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混乱……笔者仿佛找到了共鸣,找到了认同感,的确让人思考、思索。
诚如作者所言,所谓冷地,最初是一片无光的世界。与冷地所对应的是另一片光明的世界:云间。所有冷地之众都是云间世界的流放者。然而冷地并非一直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所在,被流放至此的人们发明了科学技术,发明了电与灯,久而久之,原本贫瘠的冷地世界因为各种创造力被统治者所鼓励而显现出非凡的科技能力。
那些魅力十足的句子总是能频频绽放,成为一道道风景线索,的确让人欣慰、兴奋,的确是非常高兴。例如,“一切美丽皆会随光阴流逝而磨损。与其令美貌在我眉间逝去,不若此刻引颈就戮。” “欲望得到满足的快意感觉,绝不会是痛,更不会成为美感。”这些话语充满了辩证思维、辩证的美学思索在理念,的确让人喜欢。
《冷地》读后感(四):我和《冷地》的七年之痒(一篇被遗弃的自序)
首先声明,这篇自序,是不会在《冷地》全书中被发现的。因为写完之后它就被我遗弃了。为什么被我遗弃了呢?因为它的个人痕迹太重,时代背景也太重,这背离了这本书的设计初衷。是的,这本书的设计初衷可不是为了显性反映这个年代的这点或那点时代特征的,书里面的时代特征被我通通地隐藏起来,这样这本书才能有跨越时代的通读性(或者说是被时代抛弃的尿性吧,救命啊啊啊!)
总之,这篇自序就这么被我抛弃了,因此未能收录进《冷地》之中。当然发到网上给大家乐呵乐呵倒是挺有意思(来啊,快来看这个作者有多么惨),恩恩,下面就开始《一篇被遗弃的自序》的正文。
有一本书,我写了七年。快写完时我发现,书这玩意儿也是有七年之痒的,因为写到第七年,我已经无比地痒了,想扔也扔不掉,想结束眼看怎么也结束不了。
都怪我不该写那四十八万字。事到如今我常会这么想,虽然我心知那是气话。
七年之痒最终随着书的定稿而终止,我没有和书离婚,而是觉得自己多了个闺女。
望着凝聚心血的、漂漂亮亮的闺女,我最大的心愿是吹一个百分百牛逼的广告,好让闺女早早嫁出去。我眼前仿佛浮现很多镜头、闪光灯、话筒,大家屏息凝神,等着我鼓吹一番。
我却发现自己开了不了口。
我说,这就是我呀。最后我好不容易憋出来这么一句话。其实我的意思是书里面有全部的我,如果我是一个宇宙,那书也是一个宇宙;如果我是一朵花,那书也是一朵花;如果我是一坨屎,那书也是一坨屎。我还是比较喜欢第一个比方。
我刚说完,镜头前的大家就在哄笑中散去。我想说,我还没说完呢我,但人群的幻影早已在我面前散去。
直到现在电脑前的我才意识到,地球上的人很多,这个时代太嘈杂,如果有机会喊出一句话,那么必须是最简短最醒神的。
幸好我没有真的被想象中的媒体包围,或者说其实是根本没机会露出半个糗样,我坐在一个不太透气的小书房里,自己跟自己生着闷气。
苦思冥想很久,我决定逼自己学会自吹自擂。那本书封面上的宣传语当时就是这么来的——
“一部穿着奇幻小说马甲的美学小说,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百年后的经典再现。”
当我第一次把王尔德挂在嘴上时我都紧张得有点发抖,后来我跑到起点纵横晋江那些网站一本本书看了一圈,发现我说的居然是实话。
写书其实就是做产品,很多做产品的人都喜欢讲故事,我的故事很简单,七年前的一个80后小年轻,大学毕业时感慨社会的复杂人性的丑恶以及自身的堕落,痛定思痛打算认真做人,他和很多现在的年轻人一样,起初觉得人生毫无意义。但他并没有把毫无意义作为一个更加堕落的借口,他努力尝试去寻找所谓“无意义”的人生的背后的故事,却发现有一种东西跟“无意义”有着异常相仿的伤感和绝望感,这件东西同样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但它跟“无意义”还是有区别的。它不会因为有死亡,就去否定生命的了无结果;它不会因为有罪恶,就去认定社会的无可救赎;它不会因为有失败,就去承认命运的残忍狰狞。事实上,它解释了许多过去我很难理解的现象,譬如为何有人明知很可能会搭进自己的小命还是会跳下河去救人,为何有人明明无法得到合理报酬还是会去献血;譬如我们为何明知爱情会死去还是要去爱……它到底是什么?它就是美。于是我明白,追寻美才是全部的意义,美的意义只能是美本身。
决定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之后,我开始构思这本奇幻美学小说,正如宣传语所言,这本书其实是一本异常严肃的美学小说,但我也很有自知之明地知道异常严肃的玩意儿都不讨好大家。所以我套了个奇幻小说的马甲!所谓马甲,就是故事情节那是会相当地奇幻相当地脑洞大开,那些流行或不流行的元素,地下铁惊悚啦植物变异啦轮回故事啦耽美百合啦我都会在书里面大搞特搞,但中心思想无疑地,是对美的探讨、对美的宣扬。
我很清楚我上面唠嗑了半天,很可能最终仍落得一个旧书成堆无人问津的下场,还好我熟记老罗斯福总统那篇《共和国的公民》的演讲,他说:“重要的从不是那些在一旁指手画脚的人,不是那些对别人的失败评头论足的人,更不是那些指责别人如何可以做得更好的人。荣耀属于那些真正站在竞技场里打拼的人:他们满面灰尘,浸透着汗渍和血迹;他们英勇无畏;他们一遍又一遍地犯错跌倒,因为这路上一定伴随着打击,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奋力向前做到了;他们理解自己执着和专注;他们献身于崇高的事业;在最好的情况下,他们最终品尝了伟大的胜利和成就;在最坏的情况下,即使他们失败了,至少他们也很伟大地倒下,因为那些自始至终从不知道胜利或者失败的冷漠和胆怯的灵魂远远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
愿美的勇气与你我同在!
《冷地》读后感(五):尽管拥有自由的双翼可随时飞离,他们却选择一一战死。
献给八年前的作者:
我是文字的异教徒,语言的死刑犯,诗歌的受害者,并为美文的虚无浮华而画地为牢直到战死法场。
我不是个高尚自清的诗人,不是哲学的殉道者,亦不运用思想为精神做严酷的剖白。
但秉着对绝美的偏执,我亦要书写下黑暗的诗篇,即便它如标本般毫无生机。
因为只有厌世的美才使我的爱得以穿越现实的高墙,亦使此爱的时光得以延续。
而我有正确的理由去跋涉思想这湍急的逆流,不为与真理的角逐,不为西绪福斯般的壮举,不为恪守唯美的信仰与意志。
只因,我是个满腹贪欲的罪人,甘愿为了爱与美的虚荣而付出非凡的代价。
哪怕诗人的称谓不过是浪得虚名。
哪怕,我的双脚依然踩在世俗的浊流中。
《冷地》读后感(六):重逢
“美呵美呵。” 这是全书的结尾,出自女孩、出自作者。结合现实意味,关于出版、设计等,已无从表达我的心疼。
对此书的等待,我也许比任何人都久。以至于拿到手中,我甚至没有像预想中那样,向身边的人大力推荐,那一刻我陷入保护性的矛盾中。因为在我身处的文化环境中,并不会有多少人读懂,或者愿意去读懂(而我也并不是没有做过尝试)------后来,那种用文化批判覆盖追求智力快感的假象令我厌倦、那种把思索成果扭曲成审美商品并力求狭隘和绝对否定性的意识形态令我失望。
因为这本书赋予我的美学态度是郑重而绝望的,我能感受到她宿命式的孤独感。歌颂和传扬这本小说,对她的意义其实并不重大,能够吃下这足够唯美的盛宴并留下泪水的意义远胜于传道,如书记载,如羊如兽。
作者颂扬“美就是美”,大胆地摈弃了精妙的哲学式语言、书写下令理性派足以蹙眉费解的诗歌章节,用意识流描绘万物之间的爱恋。读者亦可在呓语中感知到美的潜流,了无理想又顾盼知己。“我的血肉,给你吃。”
小说,特别是美学小说,原具有超越现实又回归于现实的追求,是不受文化制约的,但可悲的是她受着商品社会制约。我庆幸于作者在自由精神上的判断力尚存完整,其言悲剧,却延伸出了无限宏大的想象力。极爱古战场的描述,字句精致又原始,且无人在数度绝望中深受品性贫乏和世俗之苦。而放眼现实,我是多么渴望如狗和水蛭一般去纵深地感受生命里还存活的部分,想抑制着夺眶而出的泪水狠狠地咬下去......
-------------------------------------
重逢的刹那,无须言语
只因,画匠已是满足。
最后,愿勇气与你我长存,愿美与你我同在。致作者。
《冷地》读后感(七):冷地一周目有感
在一个周末的晚上读完了这本《冷地》
读完的感觉很玄妙
一下子有很多念头钻到脑海里
关于NAVA的正邪,关于巡的爱,关于呓树作为非典型男主角的屈从和抗争,关于若寒的执念,关于所有人的不完美,
以及关于技巧的部分,关于POV的叙事方式,关于华丽的文字,关于意味深长的结局
可以展开的内容很多,可是好像光讨论这些又有些过于浅薄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作者其实是把关于美的箴言藏在了这些精彩和华丽的背后
关于美和欲望,美和力量,美的载体,美的疼痛,美的短暂与漫长
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有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大概才是作者真正要传递的关于美的哲学
很难想象,作为同龄人的作者,日复一日地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思考着这些东西,并把它们放在这个精彩的故事里以期传播出去,为这个作者大概觉得有些糟糕的时代做些什么
所以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你可以拿它当奇幻小说来读,这里可以读到云间和冷地宏大的世界观,读到关于抗争和镇压的阴谋与阳谋,甚至读到重生、百合这些当下流行的元素
你也可以拿它当讽刺小说来读,可以读到对于现世的质疑,关于世俗人类的卑劣本性,关于冷冰冰的地铁这个大家伙的残酷脑洞
你也可以拿它当哲学书来读,读到作者关于美的感悟,感受作者努力想要传达的那些东西
如果你有感受到什么,那么作者大大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好啦,这篇好像没什么内容的读后感就写到这里啦,我要去读第二遍咯。
《冷地》读后感(八):从云间望向冷地
这是一个奇幻宏大的故事。
冷地,最初是一片无光的世界。与冷地所对应的是另一片光明的所在:云间。
所有冷地之众都是云间世界的流放者,被流放至冷地的人们研究科学技术,发明了电与灯,改变了冷地黑暗无光的局面。久而久之,原本贫瘠的冷地世界因为强大的创造力而展现出蓬勃的生机。
在冷地,一切想象与探索都是被鼓励的,得到鼓励的欲望成为了科技发展最直接的推动力。这里的人们审美自由,不被固化的标准所束缚;
云间则相反,云间的统治者不鼓励创新,他们以统治阶层本身的审美情趣作为世界的审美法则,违反法则的人们就会被放逐至冷地。
如此一来,云间之众越来越少,冷地之众越聚越多。久而久之,两个世界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两千六百年前,冷地统治者以为积聚了足够实力,他们试图打开通往云间之门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光明世界,结局却是战败被重新赶回冷地。
两千六百年之后,冷地统治者再次蠢蠢欲动……
作为幻想类小说来讲,本书的构思不可谓不宏大,然而和当下热销的同类作品相比,本书在想象上并没有什么优势,与一些想象奇巧的作品相比甚至处于略势。这本书的亮点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故事之外——在于对美学、哲学及对现实隐喻讽刺的延伸,这是幻想类作品之于社会的现世意义。在当前网络文学大行其道,幻想类作品唯“情节”是图的大背景下,这样一种尝试或者说这样一种改变是很有益的。
先说说书里的美学。个人对美学系统的理论了解的有限,只是闲时零星读过一些李泽厚教授的作品,因此倘对本书美学范畴的内容理解欠妥还请作者见谅。
我觉得书里的“美”可以大致分成两层:“艺术上的美”和“理论上的美”。
所谓“艺术上的美”是故事发展过程中和作品字里行间呈现出的美感。这种美感是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可缺少的,也往往是不用过于刻意为之的。与众不同的是,本书的这种美感却是经过了作者匠心独运的,作品诗歌化的语言风格使这种“艺术上的美”不再仅仅停留于故事本身,这种凝练紧实的语言着实能够让读者眼前一亮,在这样的风格下,整个故事似乎也蒙上了一层清梦呓语般的朦胧面纱,更具吸引力。
所谓“理论上的美”倒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它具有了一部分美学专著的特质,在文字中不时的渗透给读者一种特定的审美取向。一定程度上,它从理论高度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审美有什么价值?怎样去审美?正是这种“理论上的美”使本书立刻与其它想象类作品分开。在这部分内容里并没发现清晰的承自,可能是作者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不足的是,很多观点并没有细致有据的阐释和挖掘,不免有信口而言之嫌,让人难以信服。
关于书里的哲学思维和对现实的隐喻讽刺,我们不妨放在一起讨论。作品虽是幻想类,但是其哲学和讽刺都是基于现实的。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在冷地和云间读到我们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的影子。这书用了很大的力气给我们讲欲望和美、讲创造和固守,我们其实很容易辨别、也很容易选择。我们读到的那些荒唐可笑其实也不过是现实生活在故事里的影射,云间看似是天堂,然而冷地才有最丰富的色彩。人类可以自己在黑暗中找寻到光明,却不能在同一化的世界中丢失了自己。
读完故事,我们不妨试着从云间望向冷地,再从冷地回看云间。这是两个世界,却同样的生活着“我们”,有些东西,唯有这般对比着审视才能看得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