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三色屋事件》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27 20: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三色屋事件》读后感10篇

  《三色屋事件》是一本由[日] 陈舜臣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色屋事件》读后感(一):一本值得一读的中日特色结合的推理小说

  三色屋事件,作者【日】陈舜臣,华裔的名字,日式的标题,光看封面以为是最近新出来的推理作家实质上打开书本,才发现作者早在1969年就得到了日本直木推理奖,而这本三色屋事件的时代设定大约是上世纪40年代以前,一个在日中国人虾干工厂发生的事件。主人公 “我”受朋友之邀,到他家里去研究他朋友忽然冒出来的可疑的号称是父亲的私生子的大哥。朋友的父亲刚过世,可以说家族中有很多不清楚事情,在“我”到了他家里之后没两天,接替他父亲的掌柜在所有出口都有人看着的房间于午睡中被人杀害了。这期间“我”为了找出真凶四处调查,觉得很多人都有嫌疑,私生子大哥,掌柜不怎么成器的继子,行为可疑的日本女佣,莫名失踪的帮工,生意伙伴员工里透露出被父亲谋害过亲人的中国人,老掌柜死后得益的新掌柜,在一连串的调查之后,得出了一个合情合理凶手。这本小说在故事脉络上是一本很正统的日式推理小说,集合了很多后来常见的推理小说因素比如说发生凶案的房间出口都有人看着,可以说某些意义上是密室的一种,然后凶手制造不在场证明的诡计在后来的名侦探柯南中也出现过不止一次,考虑到这本书可能的很早的写作时间,应该算是比较早用这种诡计的小说了,也许名侦探柯南有参考它也不一定。小说除了推理剧情之外,在很多方面都显示了作者渊博知识,包括虾干生产贩卖的很多专业操作和术语,中国人在当年选择出国淘金时的选择的一二三四等都是什么,这些知识和理论放到现在感觉也是可以拿出来咀嚼一番的,还有些涉及特工间谍背景嵌入,就冲这几点,这本小说在推理小说里就可以独树一帜了,并且说实话因为有了这些有意思内容,凶手是谁其实在这本书里都不怎么重要了。此书在人物性格刻画上也很成功,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里面有个角色,秉持的是“倒数第二”的原则,这样又可以心安理得得过且过,又可以安慰自己不是最差的,大约这个就是中庸之道的一种解读方式想想生活中的确有这样子的人存在呢。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有个非常特别地方,就是里面所用的语言和感觉都很中式,无论是主人公“我”跟朋友之间的交流对话,还是文字呈现方式,都与日本语言组织不同,从中能清晰地看出作者的华裔身份,虽然不确定这本书确切的写作时间,但是里面所用的语言还有种中式古典美,比较好奇是特意翻译成这样的还是原来就是如此行文。最后作为一个小建议,因为搞不清这本书到底什么时候写的,如果能有个序更多介绍作者和这本书就更好啦!

  《三色屋事件》读后感(二):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乔家在神户的“同顺泰公司”是一座三层建筑,一楼是红砖砌成的仓库,其余两层为白色灰浆结构,三楼望海一侧固定一面漆成蓝色的铁皮板。从上往下依次呈蓝、白、红三色,当地人将这栋宅子唤作“三色屋”。 关于同顺泰老东家平生事迹有众多传言:比如,他曾是一个摆渡船家,见财起意,杀害了一个上船的富商,携款潜逃到神户经商;比如,他早有家室,却抛妻弃子逃亡到神户后再婚。 现在,老东家因心脏麻痹突然离世,当年抛妻弃子中的“子”、少东家乔世修同父异母的哥哥乔世治却千里迢迢来到神户。初次露面时,一副干农活打扮一身初来乍到的乡下佬气息,公然声称“俺不识字”,却在旧书店里偷偷翻阅英文版政治相关读物,在家里时常以余光偷瞄放在一旁的报纸,却从未拿起翻阅。同乔世修兄妹俩没有半分相似,底细成谜,疑点百出。小妹纯却对这个从天而降的大哥心存向往,仰慕有加。 熟读法律、有着三年室友之谊的陶展文受邀来调查这位兄长的底细。却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老东家头七未过,店里厨房掌勺的杜叔便出了事。有传言说,杜掌勺当年便在老东家船上打下手。事实上,杜叔在店中的地位绝非掌勺这般简单,店中生意多经他手。若事出紧急,老东家第一个便找他商议,而不是找店中的两个掌柜。 杜掌勺有午休的习惯,只要不下雨,每天下午两点到三点,是他雷打不动的午睡时间。就是这样一个“厨子当家”的老爷子却在午睡时死于非命。 能够出入案发现场乔宅三楼晒场的只有乔宅内部和后院两个入口。令人不解的是,案发当时,前者有女佣银子坐镇,后者更有一帮工人在装箱作业,凶手不可能在不引起注意情况下逃离现场。 谁是真凶?隐藏在人性背后的是怎样的欲望? 杜掌勺与老东家是同乡,更有发小之谊。老东家辞世后,能证明“大哥”身份真伪的人便只剩下他一人。这层微妙关系是否左右到案情? “大哥”被警方带走后,乔家小妹情绪剧烈起伏,令人不得不上心。 作为人证的女佣银子战战兢兢的神情也惹人生疑。案发后倒罢了,她在案发前便是那般模样。 因为杜掌勺对母亲态度恶劣从而一直对其抱有恨意的继子一郎拥有充分的作案动机,以及,最坚不可摧的不在场证明。 一直处于杜掌勺压制下、无意中又做了很多凶手才会做的事的吴掌柜。 还有自卑弱小,却妄想成为焦点的疑似当年被老东家见财起意杀害的富商的儿子……

  《三色屋事件》读后感(三):国民神探-陶展文

  书不厚,一看沉迷,几个小时后,却感觉时间过了多年,说是日籍华裔,行云笔尖却带着日语独特文学气息——描述不紧不慢,却一环扣一环,看似风轻云淡,却又处处描述牵动读者神经,那些刻意的描述,却又不经意的带过。

  书的故事从一封邀请开始,短短的几天,竟有二三十个人物登场,有些描述不多,却让人印象深刻,寥寥数语,一个人人形象却能鲜活的印在脑中,通篇看下来,短短时间登场这么多的人物却毫不凌乱且形象鲜明,比如登场的劳工中一个面带黑痣的人一出场一句简单的描述“眼神里带着蔑视”就让人瞬间记住了这个形象,同时为后文的叙述埋下了伏笔。再比如一个小小的文字撰写员,几个眼神的接触,一个小人物自弃自艾,自我幻想的形象就跃然于纸上,还有作为引子出现的 “大哥”,语言虽是寥寥数语,然而几个和女性相处中的小细节就立刻看出其“不正常”,着实让人钦佩。

  这本书和达芬奇密码颇有相似之处,多个场景刻画细腻,短时间登场多个人物,以至于结束的时候令人惊奇不已,不过,相对于达芬奇短短几个小时的那种紧张感,在这本书中却让人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感,这大概就是日本文学独特的韵味吧。

  整片的推理前期节奏舒缓,情绪忧伤略带紧张,陶展文(故事中的主人公)第一次展现完整的推理过程的时候将这种悲伤紧张带入了一个高潮,然后忽而思路急转,让人不禁松一口气,心道:还好不是这样的,然后事情推动让人有些迷茫,颇有故事中被推着走的“老朱”这个人物的感觉。及至事情真相突然来临,却让人措手不及,故事戛然而止。颇让人觉的揪心。然后笔锋再转,几年后,故人相见,当年的事情早已随着时间的流失在人们心中渐渐淡去,旧人想谈,便多了颇多的感慨和一份对往事的淡然之情。

  这大约就是文章最吸引人的地方了吧,笔锋几度回转,最后不单单是给出了事情的真相,还对几个出场不多的人给予读者一个真相,让人颇有一种守得云开雾散的酣畅淋漓之感,不知作者对陶展文这个人物是否有更多的想法,如果有,希望陶展文能成为下一个国民时期的东方“福尔摩斯”。

  《三色屋事件》读后感(四):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乔家望海,屋号为“同顺泰公司”。三层建筑,一楼是红砖砌成的仓库,其余两层为白色灰浆结构,三楼望海一侧固定着一面漆成蓝色的铁皮板。从上往下,依次呈蓝、白、红三色,这栋被称为“三色屋”的房子,就是本书的事件发生地。

  主人公乔世修的父亲突然离世,乔家来了一个所谓的大哥,乔世修对这位大哥充满疑虑,为什么从来没听死去的父亲提起过?父亲的死会不会和“大哥”有关呢?乔世修为解开谜团,邀请好友陶展文前往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乔家多年的老仆杜主厨被杀身亡,搬运工莫名消失,妹妹纯子和“大哥”双双失踪,为什么接二连三地有人离奇死亡,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凶手?是不是要掩盖什么不可告人秘密呢?和乔家有多年贸易往来和邻里交情的桑野家,会和这些事件有关系吗?乔世修爱慕着桑野家的女儿,但因为父亲的离世,两个年轻人无法公开恋情。书中的关键人物逐个登场,作者对每个人的描写都很详尽全面,透过表情变化反映出每个人丰富内心活动。杜主厨不是个好伺候的主儿,他倚老卖老,乔世修在这位长辈面前活像个乖学生;佣人银子说话躲躲闪闪,好像隐瞒着什么。陶展文的调查不是一帆风顺的,晒场的栏杆是可以打开的,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扑朔迷离案件在陶展文的调查中,如同剥茧抽丝般渐渐清晰,凶手原来是他。。。。。。!作者直到整本书的结尾,才解开了谜团。

  钱,是整个案件的诱因,贪婪是事件发生的根源。当撒下一个谎言时,为了掩盖真相,就要用更多的谎言去弥补,结果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作者在书的结尾还特别描写了“大哥”和妹妹的感情发展,以及同顺泰和桑野商店的合并。《三色屋事件》虽然是一本推理小说,但书中描写的不只有死亡、杀戮,还有人间最美好的爱情

  本书的作者陈舜臣,是一位华裔日本人,他是日本文学史上“直木奖、江户川乱步奖、推理作家协会奖”的首位“三冠王”。他的小说,特点喜欢历史背景植入到小说之中,常使小说带有一种历史感,而且故事中常常出现中国人。《三色屋事件》充分展示了作者作品的上述特征,特别是中国读者在阅读时没有任何的违和感。

  《三色屋事件》读后感(五):真相只有一个,但并非所有人都需要了解

  《三色屋事件》是典型的日系本格推理,作者不仅通过构造了3D的三色屋原型,更是将所有人物立体得呈现给了各位读者。事件架构繁复,看似一笔带过句子却起了至关重要影响,这样的写作手法极具魅力

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

  本书的时代背景以战后日本社会框架,主要介绍陶展文在接受其好友乔世修调查他“大哥”的要求之后,在“三色屋”破解遇到的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案件。三色屋老主人去世后,其子乔世修秉承衣钵做着家族贸易,然而,突然出现的同父异母的“大哥”让乔世修深感不安。接着,在晒场午休的厨子意外死亡,搬运工莫名消失,而妹妹和“大哥”又双双失踪,盛传的渡口杀人案。每个角色都怀抱着自己的目的情感牵涉在案件的各个环节里,间谍、情人世俗、欲望等等元素相互交错,整个案件扑朔迷离结局出乎意料,不得不感慨陶展文出色的洞察力和推理力。而得知真相之后,陶展文等人选择了谎言,因为”并非所有的人,都需要真相”,正是本书另一个名字,也体现了作者的大智慧与人性关怀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细节描写

  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着重阐述过的文论观点:“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本书很好的体现了这句话,既来源于生活又不等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中的折射,也是作者情感升华产物。陈舜臣在小学5年级时,全家搬到神户市海岸通5丁目。一楼仓库,二楼办公,三楼居住,颜色分别为红白绿三色。本书《三色屋事件》就是以自家建筑为原型写成的。陈舜臣认为任何民族和国籍的人,个人文化取向有何不同,都应该在社会上获得友爱尊重,文中乔世修与桑野辉子对两家婚姻的一番对话将这个观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情节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陈舜臣文学作品有一个显著的叙事特点,即在情节线索当中插入中国文化、日常琐事的描写,其目的是创造一个理解中国文化的空间,在本书中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在我整个阅读过程中,从一开始的悠闲看着他们闲聊,介绍文化、历史和生意,到之后线索一丝丝显现时的紧张不已,似乎自己也到了那时那刻那个地点。最后发现谋杀杜老爷子的真凶时,陶展文等人选择不告诉他人真相的那一刻,竟有一种切实感受到了“爱“在其中。不仅情节线索吸引人,其展现的文化也散发着魅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三色屋事件》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