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她不是我妈妈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15 20: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她不是我妈妈经典读后感10篇

  《她不是我妈妈》是一本由[法]米歇尔·普西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她不是我妈妈》读后感(一):母性伟大

  看到书名自然而然就能猜想到小说结局,不过三岁多的小男孩,不停的在别人述说着:自己母亲不是自己的妈妈。顿时想起了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无疑这应该是部孩子寻找妈妈的小说。

  只是这场寻母的过程异常艰辛,其内透着阴谋。看似很简单广场抢劫案,通过作者有意的安排,让案件显得错综复杂悬念顿生。在案件侦破过程中,作为领导的女警察玛利安努力找寻着各种答案,在闲暇之余,则和自己的闺蜜安吉相聚在一起,毫不避嫌地相互谈论着各自地男人故事。让读者感慨,警察重案在身,却还在想着各种欲望

  偶然的时机,安吉向自己的好友玛利安推荐了一位心理学老师瓦西尔,其向警察反映一件奇怪事情:有位儿童马罗内不停地述说着自己的妈妈阿曼达不是自己的妈妈。深陷其中的女警察很平淡对待这种报案,相反对这位男老师的独特气质产生朦胧好感,甚至想和心理学家来次“一夜情”。

  随着案件侦破的深入,瓦西尔的各种举止越来越靠近真相,不过危险也越来越来临,直至其最终被人暗杀。而杀人事件给了玛利安一个警告,马罗内的言语确实有着某种的疑问,莫非他的父母亲真的不是亲父母么!

  案件显得案中有案,悬念不断吊起读者的心情,马罗内到底知道些啥?寻找妈妈的行为莫非和抢劫有关么?当线索越来越清晰之时,关注点来到了阿曼达的身上,难道他们有难言之隐么?莫非他们就是抢劫犯么?到底真正的凶手是谁呢?

  真相越来越靠近,阅读之时不断猜测的答案也在不断被刷新,让读者先前的猜想全部落空,如果没有看完小说,猜测不到谁会是真正的收益人。马罗内,虽然不是阿曼达亲身的孩子,阿曼达却始终心关他,将自己失去孩子的关爱,全部转移到马罗内的身上。即便遇到有任何的生命危险,也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孩子。在飞机场上的那场交织,死里逃生的阿曼达、早有预谋的安吉和追踪而来的玛利安,三位女性站立在不同角度相互对抗着,却显得母性的伟大。

  小说里,作家对马罗内手中的玩偶,设置的相当精彩,而真相出现时却又让读者有种出入意料之感,如将录音设备就存放在玩偶内。不被人注意到的玩偶,却让三岁多的孩子能了解到家里的一切,好聪明的举止!

  《她不是我妈妈》读后感(二):关于人性,我们所知还太少

  在我看过的所有推理悬疑小说中,若论烧脑程度,《她不是我妈妈》绝对稳居前三,这是唯一一部我在看了三分之一的时候,仍然看不出任何门道的来的悬疑小说,也是唯一一部在看完之后仍然一头雾水的悬疑小说,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挑战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只有4岁的小男孩。在我的印象里,除了有鬼怪作祟的话,一个四岁的孩子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引起人们恐惧心理的,但是这个常识在米歇尔普西的笔下被打破了。当你在看到小男孩在与自己的布偶玩具交流的时候的煞有其事时,在你看到他一直在讲述的那个与自己现在的生活全然不同的故事时,当你看到那个看似美好童话实则隐藏着无限杀机的故事,一股凉气从你的背后升起,一种莫名的恐惧开始弥漫,你会突然有种不寒而栗感觉,当你在面对这个孩子的时候,你会发觉,活了这么大的年纪,还是无法懂得孩子的内心,你会不自觉的去想,这个孩子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子惊天秘密! 因为这个小男孩的存在,你会下意识的去忽略到其他所有人的存在,不论是杀人犯还是警官,不论是教师还是心理医生,你会去探究这个孩子的背后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情,才会让年仅四岁的孩子脑海同时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世界。 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乎人们的意料,那个与警察玛丽安好的像是一个人女孩安吉,看似是那么的与世无争,那么的平易近人,可是谁可以想到这竟然是一个如此疯狂的人呢?这是一个疯狂的计划两个孩子交换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马罗内早已不是马罗内了,他只是一个替身而已,一个卑劣计划的牺牲品,安吉篡改了小马罗内的记忆,活生生的将可怜的马罗内变成了另一个人,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 让安吉意外的是,记忆的篡改并没有完全成功,小马罗内的脑海深处还隐藏着自己存在过的真实生活,这对小马罗内来说,又是另外一个悲剧了。他病了,病的很严重,病到自己的亲生母亲都认为他还不如死去了好,小马罗内太痛苦了,虽然还保留着生命的机能,却丧失了所有的感觉,像一个木偶一样,还要接受数量众多的专家们的研究治疗,我可怜的小马罗内。当看到这里的时候,真的不忍心去想,马罗内如此痛苦的生活究竟还要持续多久,难不成一辈子就要在病床上度过了吗? 这虽然是一个发生在5天里的故事,但是在我看来却像是过了一辈子一般漫长,直到最后的那一刻,你甚至还不能完全明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不知道这个故事因何而起,也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如何落下帷幕的。好吧,我承认了,虽然写下了如此多的文字,但是我想,我还没有真正看懂这个故事,我要继续去读了,再见了各位。。。

  《她不是我妈妈》读后感(三):局中局:一场发生了意外的抢劫案

  局中局:一场发生了意外的抢劫案

  曾经看过一段话,说是把复杂的事弄简单了,是能力;把简单的事弄复杂了,是无能。这句话说的有道理,但是不很全面。不全面的原因就是,这句话是有适用范围的。比如,如果按一般的理解,对于目的时效来说,无疑很正确。可是,如果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可能就不是这样了。文学追求的是情感审美,与目的时效是大相径庭的。而且,与之相反,在某种情况下来说,把简单的事弄复杂,正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日常状态

  别的不多说,只拿这一部小说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假如概述这个故事的大纲和梗概,恐怕都用不了几百字就可以。但是,如此简单的一个故事,放在作家手里,就洋洋洒洒地变成了几十万字的长篇大著。这还不算,居然这么多的文字不显得啰嗦,让人读了一气呵成,层层入扣的细微之处,被编织得密不透风,悬疑如同蜿蜒的隧道,通向某个预知之地。你摸爬滚打,不过是要走到那个有着光明的尽头。而一旦到达了,你也不过长长透了口气而已。

  我对于悬疑风格的小说,看的不多。记忆很深的是一部美国小说,名字忘记了。讲的是一个谋杀的故事,和这部《她不是我妈妈》一样,故事并不复杂,但是给我们呈现出来的却是五彩缤纷格局。似乎,每句话,每件小事,每条线索,都是编织这个悬疑大网的经纬。这些预制的埋伏,最终会形成危险的情境,带来令人震撼的结局。还有就是蔡骏的《人间》,看了也让人如入迷宫,最后豁然开朗。这种样式,大概就是悬疑风格的一贯体现。把简单的故事变得复杂,但不是繁琐,而是更加地吸引人,这体现了作家的精深的构思和深厚功力

  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是悬疑风格的作品,几乎都是犯罪题材。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犯罪,才让一切变得紧张惊险。犯罪可以说是人类最为古老社会活动之一,有人类历史记录以来,大概就有人犯罪。犯罪是一种违背社会规则的社会活动,是普遍的,无特殊性的。人为什么要犯罪呢?除去道德性的说教,一个最大的可能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这种欲望和需求包括各个方面,最多的是金钱和情感,换个说法,也就是老子说的食色,这是人的本性之一。

  如此说来,犯罪也是人们可以理解的了。不过,人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是和犯罪的程度深浅是成比例的。如果一个人犯罪程度很浅,她就会受到宽恕;如果程度恶劣手段残忍,便难以使人原谅。人们凭着情感判断是非,而犯罪是要法律来衡量和审判的。尤其是,人类是智慧动物,犯罪既然是一种普遍性的行为,那么精心准备的犯罪也就不稀奇,而这种精细化甚至职业化的犯罪,是犯罪小说中最热门的题材。

  这部以一个孩子为引线和焦点的小说,其实就是一个精心谋划的抢劫案。而抢劫案中发生的意外,就是因为一个孩子。凶恶的犯罪分子想要谋杀作为见证人的孩子,另外两个母亲,却竭尽全力维护和保护这个孩子的安全。抽丝剥茧以后,警方终于在迷局里苏醒,并识破犯罪分子的阴谋。关键时刻,具有母性情结的警长放了犯罪分子一马,只是为了成全另一个丧失了母亲资格女人的爱以及一个已经丧失了父母的孩子。

  我们要使生活过的更好,可是我们往往无能为力。维护法律的人最后也犯罪了,起码她纵容了犯罪。人们当然要以正义缘由去宽恕这个犯罪者。因为,人们痛恨犯罪,可是怜悯具有同情心正义感的犯罪者。这是一个难解的迷局,不只是书中的人们卷入了其中,即使是读了此书的人也有了些迷惑。有些事,我们说得清楚,可是做起来糊涂

  《她不是我妈妈》读后感(四):与记忆相关,也与爱有关

  上一次看到跟记忆有关的话题,是电影《暖暖内含光》,自那之后这部片就被我奉为神片,而跟记忆有关的任何作品也几乎无条件触动我。

  《她不是我妈妈》也与记忆有关,但更多探讨的是爱,是信任

  小说的开篇,就伴随着怀疑和质疑。三岁半的小男孩声称自己现在的父母根本不是亲生父母,但却没有人愿意相信。因为在大人的世界里,记忆的形成和保存是需要时间的,而这根本不是三岁半的孩子能够拥有的能力。这样的设定很符合一般人的形象认知,大人们的思路就是这么简单,所谓的科学认知,只是他们不愿接纳已有认知之外的可能性

  但还是有人愿意相信小男孩的记忆,这个人就是负责小男孩所在街区的心理医生。他出于自己专业研究的本能,觉得小男孩的话里隐藏着解开他身世之谜的关键。而私下里,他被自己的女友安吉莉卡强烈同情心所感染,觉得自己有责任重视这个案例。于是他决定先从聊天入手,记录下小男孩那些看似毫无关联又充满孩童想象力意象,接下来就需要解开小男孩最心爱的玩偶古奇的秘密。

我的古奇会说话,他每天晚上都会讲故事给我听。

  医生当然知道玩偶不会说话,但小男孩的坚持让医生陷入两难。与此同时,警方也介入了有关小男孩身世的调查。作者在这里也安排了一个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女警官,她也认同医生的看法,觉得小男孩的话是可以相信的。两人的同盟已经达成,剩下就是如同拼图般严丝合缝的调查。他们对小男孩的信任是否会被辜负?小男孩的亲生父母是否能找回来?谜底只会在最后一刻揭晓。

  作者米歇尔·普西在法国本土保持着每年一本、每本畅销的写作节奏,他的悬疑小说总是能在商业与文学之间保持一个不错平衡。就其商业性来看,这本《她不是我妈妈》集合了谋杀、探案、高智商犯罪等多个吸引人的元素,并将时间线浓缩在五天之内,这样密集的节奏辅以恰到好处的反转,让整部作品读起来高潮迭起,完全停不下来。

  而其文学性则主要体现在作者个人的写作特点上。米歇尔·普西在场景描写方面得心应手,他总是能以极其简短语言渲染出符合情节氛围画面。而这样的场景描写是会长时间停留在读者脑海之中,并服务于设置悬念这一目的。

  个人非常喜欢这个故事的结局,感觉与之前悬疑小说的套路都不太相同,作者用多个人物、多条线索构建出来的故事,到最后却能凝结成一股绳索,而绳索的终端是充满爱与美好的存在。

  其实相信那些荒谬而颠覆常理的事情也没什么不好,因为在你付出信任的那一刻起,你就给了对方希望,而这两样东西已经足够支撑我们在生命里穿透黑暗

  《她不是我妈妈》读后感(五):够胆你就来

  我是恐怖故事爱好者,日本系列,欧美系列,还有国产系列,来者不拒

  在日本自古以来的神怪观中,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多神”。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中有尊崇“八百万神”的思想民间也有诸如“一个米粒上就有7个神灵”的说法;后来佛教传入日本,蓬勃发展,日本的神灵数量就更可观了。   另一个关键词是“怨灵”,即生前受到残酷的对待、抱着极大的怨恨死去的灵魂。它对现代日本的商业恐怖文化尤其重要,日本历史上著名的鬼,大多具有怨灵身份,而日本所有成功的商业恐怖电影和小说、漫画,几乎都是以怨灵为恐怖载体的。

  中国的恐怖故事模式化,要不主角精神病,如《异度公寓》;要不就是主角是孪生姐妹姐姐死了,妹妹回来报仇,如《情谜》 ;再甚者就是全程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如《孤岛惊魂》 。这类看到开头就猜得到结局的恐怖片,没有了悬念衬托,只会让人如嚼鸡肋。中国的恐怖故事,尤其是恐怖电影被吓到往往是在你不经意间撞到某个人,或某个恐怖的脸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之所以恐怖是你没有准备好见到你所见到的这一切。

  比较中意欧美恐怖故事,并不是喜欢丧尸那种血淋淋的即视感,而是从人性感受到的恐怖,比如《看不见的客人》、《浪潮》还有一部很久前看过,却忘了片名,只记得是一对情侣出门到森林旅游,途中遇到一群熊孩子,男主在维护女主和熊孩子起冲突后被刺伤,熊孩子开始对两人展开围缴,最后当二人冲出包围逃到镇上一户人家时,最后发现这竟然是被他们伤害到的某个熊孩子的家,后果会如何,我想都不敢想。

  《看不见的客人》之前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惊悚片,不是被里面的情节惊吓到,而是被男主的自私残忍所惊吓到。在文章的最开始,我以为男主真的是被陷害杀害了自己的情人,随着他对“律师”坦白,在撞车后,手足无措的他在强势的情人建议下把遇车祸的男孩沉尸水底。随着“律师”的一步步逼问,最后揭露出来的是,男主杀了情人,而且准备将男孩沉尸水底时,男孩醒过来了,但这并没让男主停下,反而坚定地将男孩同车推入水中。

  《她不是我妈妈》看到书名时,很多人都会想起一部《孤儿怨》,但二者只能在名字上有所关联,孤独怨讲述的是一名怪病患者,永远是小孩的外貌,所以她以孤儿的身份不停进入愿意收养孤独的家庭,为了不让自己行迹败露,她都会杀害收养她的家人再进步下一家。是不是已经恐怖到极点了?但《她不是我妈妈》是另种形式上的恐怖,讲的是一个三岁左右的男孩向心理医生强调,他的父母不是他的父母,在和现在的父母开始这段生活前,他有着另外一段完全不同的生活。但是父母有从他出生到现在完整的记录,包括出生证明,户口记录,还有为数众多的相片。但心理医生表明他完全相信男孩的述说,表达丰富的想象力和描述真实发生过的场景,虽然差别甚微,但是心理医生敏锐地抓到了。

  老实说,一向喜欢看恐怖故事的我,这本还没看完,这本书不是那种你快速阅读能读懂的,故事的时间跨度虽然只有5天,同时描写几件不同但正在发生的事,烧脑得很,我这脑袋看一遍是看不懂的,先把评论交了,后面再有心得再来补充,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交流这本书的观感。

  《她不是我妈妈》读后感(六):也许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真相

  《她不是我妈妈》是法国作家米歇尔•普西继《直到那一天》后推出的又一力作。米歇尔•普西是法国大师级作家,他拥有制造迷宫的高超写作手法,他的悬疑小说总能刷新我们的认知,给予观者解谜般的快感。对于人性善恶、是非选择,米歇尔同样有着自己独到的解读,他将他对人性的认知潜藏进故事中,用扣人心弦的故事带领众人做出自己的评判。

  在《她不是我妈妈》一书中,米歇尔•普西依旧围绕着爱和真相这两大关键点布下了层层迷雾。三岁半的小男孩马罗内声称他的妈妈不是他真正的妈妈,然而调查的结果却显示马罗内确实是他父母的孩子,他小时候的照片,他的医生、邻居都能证明马罗内并非收养。

  然而我们却无法相信这一切都像小男孩的父母所说,不过是孩子过于丰富的想象力所导致的。就像马罗内的心理教师瓦希尔一样,种种证据同样证明了小男孩真的曾经生活在一个有着高塔、沉船、森林的地方,他的讲述并非想象,然而我们却找不到揭穿谎言的破绽。真相似乎就在眼前,兜兜转转间我们却一直在原地打转。米歇尔用儿童作为故事的重要节点,因为儿童不懂伪饰,而他们又是那么的弱小无助,这种同理心的代入使得人们对小说倾注了更多的感情,也使得围绕故事书写的两难选择更能引起人们的思索。

  如果故事仅仅围绕着寻找小男孩马罗内真正的妈妈进行,故事必然会失去紧迫感与冲击性,也因此,米歇尔•普西继在寻找小男孩真正记忆的同时又加入了另一条主线——寻找抢劫案的逃犯和赃物。

  如何让双线合二为一,米歇尔•普西做的既巧妙又新奇。马罗内的心理老师瓦希尔找到了马罗内所描述的城堡和大海,然而紧随其后就是凶残的杀人灭口。从这时起,马罗内和抢劫案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紧密关系,然而关键节点却依然隐藏在迷雾里。

  米歇尔•普西利用文字制造了一个巨大的迷宫,每当你以为自己接近了出口,新的障碍就会出现,你以为自己找错了方向,兜兜转转却发现真实的道路就在眼前。可以说米歇尔成功的操纵着文字控制了书里书外的所有人,作为悬疑小说写作大师,米歇尔懂得何时撒网何时下饵,这是一种与读者的博弈,米歇尔深谙各种技巧,也因此小说读来紧张刺激让人欲罢不能。

  在《她不是我妈妈》一书里,米歇尔与读者的博弈主要体现在对马罗内妈妈的猜测,最初我以为阿曼达是他的妈妈,小男孩不过是被别人利用,迷失在错误的信息中。随着故事的推进,我开始相信马罗内的妈妈另有其人。但这个真正的妈妈在出现时仍旧让我大吃一惊,在我以为故事至此为止时,作者又一次的颠覆了一切,原来真相远比我所猜测的更让人悲伤。米歇尔•普西完美的掌控着故事的节奏,在一出又一出的反转下,让人深入局中,不知不觉间成为被故事操控的对象。

  抛开米歇尔在悬疑上的精妙设置,他在小说中对于“真相”的解读同样让人为之叹服深思。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而言,只需要几个星期他就会忘记一张脸,几个月他就会忘记过去经历的一切。如果他所经历的是噩梦般的遭遇,那么在遗忘过去和铭记真相之间,到底哪一种才是最佳的选择。

  米歇尔选择了遗忘,他借助故事中的人说出了他的观点,“她不是不知道创伤记忆、无意识,以及将会折磨马罗内一生的噩梦。然而她不相信,爱,她的爱,在幸福的天平上,不会分量更重”。

  在遗忘与铭记上,我们当然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但在讨论“真相是否如我们预料的那样重要”这样一个终极命题之前,我希望大家扪心自问一次,在渴求真相的路上我们在寻找什么。真相本身的魅力从来不会是终点的里程碑,就像我们对待悬疑小说的态度,结局永远不会比过程更令人神往。那么对于人生呢?真相也许是我们求取心安的武器和护甲,也许是自己为一次选择盖棺定论的笃定情绪,也许只是满足好奇心所引发的蝴蝶效应。但无论是哪一种,归根结底我们需要的,都是在茫茫人海确定目标的信念与勇气。遗忘也好,铭记也罢,我们必须坚信的一点是,你做出选择的动力来自你最忠实的内心。而这才是真正需要铭记的东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她不是我妈妈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