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马尔罕的金桃》是一本由[美] 薛爱华(Edward H. Schafer)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7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撒马尔罕的金桃》读后感(一):西瓜就是西来的瓜
炎炎夏日吃冰凉甘甜的西瓜、葡萄解暑,做饭煮汤时放胡椒、砂糖调味,穿着纯棉的长袍,焚上一炉檀香,听一曲《二泉映月》的民乐,读两句“出淤泥而不染”的古人文章……这些日常生活中看似充满“华夏气息”的文化行为,其实都有外来文化的影子。比如,葡萄其实来自于“西域”,莲花则来自印度,而棉花是在公元三世纪时从热带地区经过西域和印度支来到中原;更不用说“胡”椒,“胡”琴,“西”瓜等名字上就暗示了原产地舶来品……
梦回唐朝:忆昔开元全盛日
经历了汉唐盛世、两宋文明,我们的国家在历史上不乏繁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原王朝与周边地区在社会文化各领域的交往。比如,在公元七世纪的中华大地上,唐朝李氏王朝开创了一个国际的时代;时空交错的宏大叙事背后,是一派“天下无贵物”的富足景象:征服带来人口迁徙,移民引发社会变革;西域、南亚文明的渗入……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被形形色色的政客、商人带进宫廷,并最终广泛流传于市民阶层。人们争相抢购外来商品,效仿奇风异俗。这是一个进口的时代,一个融合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的黄金时代……
美国学者薛爱华在其著作《撒马尔罕的金桃》中细致梳理了彼时的外来物品。撒马尔罕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亚城市,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该地曾两次向唐朝宫廷进贡一种珍异灿黄的桃子(即“金桃”)。当然,在那样一个富足繁荣的时代,“金桃”可能算不上稀罕物,所以没过多久就被其他新奇物品取代。光环不再的“金桃”只是为文献资料增加了一个名词而已。然而以此为线索,薛爱华却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多彩绚烂的唐代物质文明全景图。他熟练掌握十几种古今语言,通过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以自身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深厚的文献学功底和人类学、民俗学方面的积累,通过对18类近200种外来物品名称、来源、传播进行细致入微的考证,编纂了一部大唐帝国社会文化兴衰史。
“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保鲜技术
玄宗命人为杨贵妃千里传送荔枝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但将产于岭南的荔枝运抵长安几乎就要穿越大唐全境,对于荔枝这种“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白居易语)的时令水果,要如何保鲜?同样面临这个难题的还有西域特产的马奶葡萄、撒马尔罕的金桃等等。史学家们表示,未能在史料中发现有关保鲜技术的直接记载,然而《撒马尔罕的金桃》作者薛爱华另辟蹊径,从“西瓜”的名字和史料的相关记载里得到了启发。
作者指出,一直到公元十世纪左右,中国人对西瓜仍然比较陌生。他们仍然把watermelon称作Western melon,也就是“西瓜”。从地理意义上讲,西瓜也就是西方的瓜;而文献和诗歌也证明了这个“文字游戏”的史料基础:公元九世纪,古国花剌子模向唐朝出口西瓜,这些西瓜和葡萄、金桃等西域水果一起被置于天山采集而得的冰雪中,一路向东送往大唐。可见彼时的保鲜主要依靠冰雪。史料中的瓜果常常与冰窖或冰室一同出现,以及日常使用的冰壶、冰瓮。另外还有玉质的冰壶,即出现在唐诗中的“清如玉壶冰”“一片冰心在玉壶”。其已经逐渐演化为称赞读书人坦荡、纯真的套语。
“龙象般若功”与“狮子吼”
大象并非从来就是外来之物,至少在青铜时代的中国,大象还是常见的野兽。随着北部森林覆盖面积的减少和人口的增加,大象也逐渐迁徙到南方。到了唐代,随着安南、林邑、真腊、盘盘国等地的大象作为贡品进入唐朝境内,这些昔日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猛兽又变成了宫廷中的皇家舞兽。在林邑、真腊等地,大象拥有崇高的地位,然而在唐代的中国,崇尚文明教化的唐人对大象攻坚陷阵的形象感到粗鄙——著名画师阎立本就曾用戏谑的笔法描绘了一个胡僧用一把硕大的刷子“非常怪异”地擦洗大象。
与之相反,作为猛兽的狮子却得到了更多尊崇和敬畏。“狮子吼”不仅代表了猛兽的威慑力,同时也包含佛陀向世间一切有情说法的隐喻,唤起人们对印度和佛教的想象(例如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狮子)。狮子一词来自于“僧伽罗”(狮子国),即今斯里兰卡地区,该名称后来经波斯湾被水手带到中国。唐代康国和吐火罗国多次向唐朝进贡狮子,而威猛的狮子逐渐成为唐人对西方的理解,在太宗命人所作的《狮子赋》中就体现了这种象征意味。人们甚至认为狮子身体的局部(比如尾巴)、粪便乃至画像都能使人畜敬畏。
唐代的繁荣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这也是作者以“金桃”为题所希望表达的隐喻:3000年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包容了数不清的外来因素;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样子。甚至可以说,文化的生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此。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多元的文化让我们的明天充满可能;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则是我们积累知识和提高修养的必备品德。
《撒马尔罕的金桃》读后感(二):原创丨忆昔开元全盛日:“金桃”与唐人世相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某李小编(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66165860/?type=rec#sep 撒马尔罕,这座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亚古城,其所属的康国曾两次向唐朝宫廷进贡一种珍异灿黄的桃子,即所谓“金桃”。作为名义上纳贡称臣的属国的贡品,金桃或许也曾得到过唐朝宫廷的喜爱,或许还被栽种到御苑里。然而,在那样一个充斥着舶来品的时代,它的各种迷人传说没过多久就被其他的新奇事物所取代,对于今人来说,光环不再的“金桃”只是隐退在文献资料里的一个名词。 美国学者薛爱华(Edward H. Schafer)以“金桃”为切入点,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唐代物质文化的绚丽画卷。其著作《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是研究大唐王朝外来物品及社会文化的集大成者。作者熟练掌握法、德、意、西语,以及古英语、古希腊语、故拉丁语和中世纪拉丁语,同时懂得古埃及文、哥普特文、阿拉伯文、越南文和相关东南亚语言;其使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以自身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深厚的文献学功底和人类学、民俗学方面的积累,通过对19类300多种外来物品名称、来源、传播进行细致入微的考证,编纂了一部大唐帝国社会文化兴衰史。 在广州,港口中随时挤满了从世界各地驶来的商船;不同国籍和文化背景的商人杂居一处,午时的钟声召唤他们走进嘈杂的市场,日落时印度的佛教寺院与穆斯林的清真寺各安其事,所谓的“异教徒”之间相处融洽。在长安,朋友们在小酒馆中小聚或话别,面容姣好的吐火罗姑娘或粟特姑娘用进口的琥珀、玛瑙杯为他们斟满美酒,在“胡儿”演奏的乐曲中或歌或舞。 因此,作者在这本名为“舶来品研究”的著作开篇先说的是“人”,认为“最引人注目的的是各类外来人口”;写作本书的目的是要“通过对物质内容的讨论来研究人”。外来物品的魔力并不仅仅在于其新奇程度和价值高低,还在于它们能够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引发人们的想象,并直接体现在诗歌、散文、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中:唐诗与传奇故事中对各种“胡人”的描绘,就体现了文化的接触使不同文化持有者在面对“他者”时所感受到的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因此,要理解唐代文明,就绕不开理解唐代外国人:侍臣、僧侣和商人等,他们是当时亚洲各国政治、宗教和商业方面的代表。然而,并不是所有外来者都有好运。被解送到岭南的吐蕃和回鹘战俘、受到排挤的吐火罗国摩尼教徒、身在宫廷却地位低下的龟兹乐工、名为高官实为人质的萨珊朝王子……有别于政客和商人,他们的共性在于,“由于命乖运蹇,或是由于唐朝皇室成员一时的古怪念头”导致被迫来到了大唐。 外来人口的风俗习惯或多或少地为大唐的文化注入了新鲜与活力,甚至在两京文人中兴起对“胡风”的推崇——效仿突厥人和东伊朗人的服饰与生活起居,从穿着到打扮到饮食习惯。诗人白居易在自己的庭院里搭了两顶天蓝色的帐篷会客,唐太宗之子李承乾甚至宁愿说突厥语、坐在帐篷前用佩刀割吃羊肉以模仿游牧民族首领。当然,即便是富豪的餐桌上利用昂贵进口配料制成的菜肴,其烹饪方式也没有完全复制国外;文人一时仿效“胡风”的举动并没有乱了中华之纲纪,奇风异俗最终也都被唐文明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所融汇、成为唐文明的补充。 比如,酿酒技术在中国古已有之,到了唐代则基本形成了以稻米为主要来源的各种酒精饮料。但从西域各国涌入的不同品类酒酿也蔚为大观。林邑的以槟榔汁酿酒,诃陵国提取椰树花制棕榈叶酒,党项羌“求大麦与他界,酝以为酒”……其中最为著名且流传至今的当属葡萄酒。其实张骞在通西域之际就曾引入葡萄种子,但直到唐代,随着与伊朗人、突厥人的不断交往,罗马人、大食人以及西域回鹘人等善于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制的族群让葡萄在唐人生活中变得更加重要。葡萄藤被栽种到宫廷乃至民间的园林中,葡萄果实的药用价值得到开发,在唐诗中出现了以葡萄为喻体的修辞手法,而葡萄纹样式也悄悄爬上了唐镜和锦缎。葡萄酒作为一种稀有的外来饮料,更是出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民间记录杨贵妃“持玻璃七宝杯,酌西凉葡萄酒”,著名诗人刘禹锡“酿之成美酒,尽日饮不足”、李白“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以及《凉州词》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 再如,关于大象与狮子的不同“待遇”。大象并非从来就是外来之物,至少在青铜时代的中国,大象还是常见的野兽。随着安南、林邑、真腊、盘盘国等地的大象作为贡品进入唐朝境内,这些昔日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猛兽却变成了宫廷中的皇家舞兽。在著名画师阎立本的画中:一个胡僧用一把硕大的刷子“非常怪异”地擦洗大象——戏谑的笔法体现的是崇尚文明教化的唐人对大象攻坚陷阵之粗鄙形象的嘲讽。与之相反,作为猛兽的狮子却得到了更多尊崇和敬畏。康国和吐火罗国多次向唐朝进贡狮子。狮子一词来自于“僧伽罗”(狮子国),即今斯里兰卡地区,该名称也经波斯湾由水手带到了中国。威猛的狮子逐渐成为唐人对西方的理解,在太宗命人所作的《狮子赋》中就体现了这种象征意味。人们甚至认为狮子身体的局部(比如尾巴)、粪便乃至画像都能使人畜敬畏。这其中当然也含有人们对佛教的想象,例如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狮子;“狮子吼”不仅直观表达了猛兽的威慑力,也包含佛陀向世间一切有情说法的隐喻。 外来物品也带来了相关技术的革新。“一骑红尘妃子笑”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然而自岭南至长安何止千里,运送荔枝的驿马几乎需要驰越大唐全境,如何能让“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的荔枝在没有冰柜的唐代保鲜?高昌的马奶葡萄、花剌子模的西瓜,以及上文提到的撒马尔罕的金桃,都是如何运送到大唐的?薛爱华从西瓜中找到了线索。直到公元十世纪,人们仍然把watermelon称为Western melon(即“西瓜”),而九世纪花剌子模出口的西瓜是用雪包裹起来,放进铅制容器中。西域的葡萄大约也是利用了天山冰雪才得以保鲜。盛放冰的容器有时是玉器,这也就无怪唐人诗歌中以冰、玉壶为喻,自比“清如玉壶冰”和“一片冰心在玉壶”了。这一做法可以追溯至周朝,而在唐代发扬光大并流传后世。近代英国植物猎人罗伯特•福琼 (Robert Fortune)在《两访中国茶乡》中提到宁波附近江河两岸的冰窖,有些冰块可以在里面存放一年半,“冰窖质量令人满意”。这些保鲜盒冷藏技术为不同习性植物的长途运输带来了可能,并在物品运输中得到不断完善。 作者通过诸多扎实而充满智慧的考证,让我们能按图索骥以“忆昔开元全盛日”:公元七世纪的中华土地上,大唐盛世开创了一个国际的时代,在时空交错的宏大叙事背后,是一派“天下无贵物”的繁荣景象。征服带来人口迁徙,移民引发社会变革;西域、南亚文明的渗……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通过形形色色的政客、商人带进宫廷,并最终广泛流传于市民阶层中。人们争相抢购外邦商品,效仿奇风异俗。这是一个进口的时代,一个融合的时代,一个文化的黄金时代…… 如今,帝国的城邦与绚烂的文化早已不在,然而不必“梦回唐朝”,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往昔文明的影子。两京的繁华或许源自某种偶然,但能够维护三个世纪之久的大唐帝国一定有其独特的成功之道。迷人的金桃作为唐朝人民对外来文化和物品渴求的象征,时至今日,仍然不失为某种隐喻吧!
《撒马尔罕的金桃》读后感(三):隐秘且伟大:那些充满生机的遗物
《撒马尔罕的金桃》读后感(四):不问何来,益人即可
这算是我第二次在阅读薛爱华的书之后写下书评,不过和前一篇不同,这篇文字只是我读后想抒发满腹感想的一篇乱七八糟的随想。
无论你是否喜爱历史,《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都值得你拿来享受,如饥似渴地沉浸其中。说它是一部旁征博引、浩如烟海的名物学研究巨著或许未必尽的了风情。如若这部书出现在唐代,那么它一定是最为新潮和时髦的奢侈品名录,书中的任何一部分拿出来,都可以令消费者如痴如醉。那么放在今天,对于同样热衷消费特别是域外奇物人们来说,重温一千三四百年前,古人是如何审视和享受这些舶来品以及他们背后的文化意义,同样也是极富吸引力的。
作者薛爱华作为美国汉学界首屈一指的唐史学家,尤精于名物考证,《撒马尔罕的金桃》也与他专门研究唐代岭南风土人情的《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相提并论,成为薛爱华毕生名物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作为博通多门语言的奇才,薛爱华为著成此书而引用的文献浩如烟海,仅汉文史料就有一百九十余种之多,其他各类稀世材料更是不胜枚举。对于唐人来说,舶来品的主要来源是中亚与南亚,这些地区的种种死语言是国内学界研究类似课题不敢问津的巨大障碍,然而薛爱华却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可以说,此书在诞生半个世纪后,仍然在相当程度上有着不可比拟的替代性,更大大拓宽了我们见识其他语言背景下不同史料的视界。
不过,这又是一部用严谨的史学方法和浩瀚的史料所创就的一部“最不像学院派”的著作,说它是一部带来陶醉之感的,用散文笔法写就的奢侈品名录更为合适。薛爱华用一以贯之的诗化语言,巧妙地处理古奥难懂的史料与灿烂的修辞之间的关系,将一件件我们已经很难一睹真容的唐代舶来品刻画得淋漓尽致。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名物集成,这部书没有也无必要遵循一定的写作思路,在一个大框架下,薛爱华按照舶来品的用途和性质,将其划分为十八类,然后行云流水而下。即使是看似提纲挈领性文字的《大唐盛世》一章,其实总结性的文字也是少之又少,这篇幅最长的一章更重要的作用是用薛爱华特有的描摹手法,建构一个他想要带读者进入的充满异域色彩的唐代世界。所以这实际上并非算一部学术专著,而是一部名物志,只不过作者细心地将所列名物的来由做了一番认真的历史考据。
薛爱华的这部书想告诉我们什么?林林总总的舶来品为何在这一时期突然涌入大唐帝国,其背后又蕴含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意义?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中土观念对唐人来说仍然是根深蒂固的,绝大多数唐人对中原以外的地带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于是“神秘”就成了他们看待域外的主体感情。那么来自神秘之地的舶来品,自然也就沾染着令人不可捉摸的神秘气息。凭藉其神秘性,唐人才能自由自在地发挥着他们卓尔不群的想象力,去做各种各样以现代人看来都玄妙的仪式和活动。
然而,接纳神秘,利用魔性,这恰恰是薛爱华想带我们所知晓的——那就是唐朝人的宽广胸怀与彻彻底底“以人为本”的人生态度。唐朝的舶来品不同于后世的玉米番薯之类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物品,薛爱华为我们揭示的大多是一些千奇百怪的珍玩。这些被后世斥之为奇技淫巧而不屑一顾,乃至如临大敌的舶来品,在唐人眼里却值得亲近。他们没有丝毫的歧视与抵触,而是充分地借其魔力,来为自己的现实生活服务。这是一种“英雄不问出处”的宽广气概,如此胸襟也只有唐人所有。于是在这一时刻,大量的舶来品涌入,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一切事情都要以人为本,为人的生活与欢愉本身所服务,这恐怕是透过《撒马尔罕的金桃》,我们所能目及唐人态度的本质。大唐盛世的那种独一无二的气质,也正有赖于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开放与包容。后人常言唐人只顾行乐而思维的格局局促,然而唐人的这种伴着西域歌舞的胡化的洒脱豪放,倒也真叫后人望尘莫及。
《撒马尔罕的金桃》读后感(五):金桃是一种理想和美好
本文首发于网站“什么值得买”
薛爱华著,55.9万字,19章,766页。
这是我看过的第二本甲骨文,第一本是已经不好买的《失败的帝国》,那是2015年初的事情,从那时起对甲骨文就好感颇深,当然,甲骨文也是从2016年才开始参加活动和降价的,降价了也是贵,毕竟硬皮精装。
因为我的知识储备不够,我并没有吃透这本书,所以也只能写一下我的感觉。
这是一本厚度颇似现汉(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百科全书式结构的“城砖”,十九章,展示的内容包罗了唐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花草鸟兽,吃穿住用,还有精神生活,可以说作者用一根线,勾画出了一部唐代生活图景。
只可惜,作者在勾画和丰富着读者对一段历史的理解和认知,而这种认知一般需要寄存在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之上,而作为读者的我并不称职,了解不够。
唐王朝在后世的我们看来是豪迈与开放的,而最珍贵的东西,我想则是从贞观到开元,整个社会洋溢着开放自信的氛围,这种氛围下完成了三教合流,也是这种氛围使得大唐盛世喷薄而出,也是这种氛围下舶来品纷至沓来。
对于历史而言,不仅仅是在记忆宏大叙事,更可以记忆社会生活,即所谓微观史学,这些史学领域的兴起,使得我们对唐代的了解不仅仅知道唐代的繁荣和开放,而且可以“感受”到唐代的繁荣和开放。这个过程就是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我们知道唐人可以见到景教徒(西安碑林博物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可以见到侏儒,西域和新罗的舞女(那个时候应该就有“韩流”了吧),可以骑到名马,见到骆驼,还有狮子,孔雀,鹦鹉,不仅仅可以穿貂,还可以享受海豹和鲨鱼的皮,可以见到枣椰和郁金香,还能享受葡萄酒,吃菠菜,更可以享受甘蓝,而椒盐和糖更是可以品尝的美味,还有药物(唐代居然会用石碑公开公共药方)。通过扎实和智慧的考证,我们看到了“开元全盛日”的图景,我们也可以照着这条路去“忆昔开元全盛日”,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华,唐是一个国际化王朝,唐人并不拘束,他们拥抱着社会变化,积极尝试来自世界各地的舶来品,那是一个昂扬向上的时代。
书中的描述让我想到空调很不给力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那应该是接触唐代物质文明和开放氛围最好的地方,除了人有点多,空调不够给力,地方太小之外也没啥缺点了。
书中有个定论,正适合当下的我们:对外来事物的兴趣最为浓烈的时代,却往往是那些开始或重新开始与异国他邦相互交往的时代。所以一个时代对于外来事物的兴趣是否强烈,尤其与扩大国家势力的征服以及商业扩这样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撒马尔罕的金桃》读后感(六):讲真,我觉得挺无聊的
薛爱华著,55.9万字,19章,766页。
这是我看过的第二本甲骨文,第一本是已经不好买的《失败的帝国》,那是2015年初的事情,从那时起对甲骨文就好感颇深,当然,甲骨文也是从2016年才开始参加活动和降价的,降价了也是贵,毕竟硬皮精装。
关于甲骨文就说这些,过几天发的原创我会多说几句。
因为我的知识储备不够,我并没有吃透这本书,所以也只能写一下我的感觉。
这是一本厚度颇似现汉(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百科全书式结构的“城砖”,十九章,展示的内容包罗了唐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花草鸟兽,吃穿住用,还有精神生活,可以说作者用一根线,勾画出了一部唐代生活图景。
只可惜,作者在勾画和丰富着读者对一段历史的理解和认知,而这种认知一般需要寄存在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之上,而作为读者的我并不称职,了解不够。
唐王朝在后世的我们看来是豪迈与开放的,而最珍贵的东西,我想则是从贞观到开元,整个社会洋溢着开放自信的氛围,这种氛围下完成了三教合流,也是这种氛围使得大唐盛世喷薄而出,也是这种氛围下舶来品纷至沓来。
对于历史而言,不仅仅是在记忆宏大叙事,更可以记忆社会生活,即所谓微观史学,这些史学领域的兴起,使得我们对唐代的了解不仅仅知道唐代的繁荣和开放,而且可以“感受”到唐代的繁荣和开放。这个过程就是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我们知道唐人可以见到景教徒(西安碑林博物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可以见到侏儒,西域和新罗的舞女(那个时候应该就有“韩流”了吧),可以骑到名马,见到骆驼,还有狮子,孔雀,鹦鹉,不仅仅可以穿貂,还可以享受海豹和鲨鱼的皮,可以见到枣椰和郁金香,还能享受葡萄酒,吃菠菜,更可以享受甘蓝,而椒盐和糖更是可以品尝的美味,还有药物(唐代居然会用石碑公开公共药方)。通过扎实和智慧的考证,我们看到了“开元全盛日”的图景,我们也可以照着这条路去“忆昔开元全盛日”,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华,唐是一个国际化王朝,唐人并不拘束,他们拥抱着社会变化,积极尝试来自世界各地的舶来品,那是一个昂扬向上的时代。
书中的描述让我想到空调很不给力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那应该是接触唐代物质文明和开放氛围最好的地方,除了人有点多,空调不够给力,地方太小之外也没啥缺点了。
书中有个定论,正适合当下的我们:对外来事物的兴趣最为浓烈的时代,却往往是那些开始或重新开始与异国他邦相互交往的时代。所以一个时代对于外来事物的兴趣是否强烈,尤其与扩大国家势力的征服以及商业扩这样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撒马尔罕的金桃》读后感(七):蒲萄和苜蓿的身世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常常听见人讨论,汉与唐,谁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强汉盛唐,我们填写民族的时候,写的是“汉族”,国外华人聚居的地方,叫做“唐人街”,真的不好比较,无法下结论。但大唐盛世的荣光,却毫无疑问地的印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脑海里。
那我们为之自豪与向往的盛唐,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从课本上知道,“众多国家的国君、使臣、客商、僧侣、学者、工匠、医生、胡姬纷至沓而来,在长安完成了经济,文化,手工,乐舞,民族大融合。”是的,她的魅力,让万国来朝,万邦来贺。这些仰慕中土大唐的人们,也带着他们的文化和物品,一起融入了那伟大的盛世之中。
而本书的作者薛爱华,从 唐朝的舶来品切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形象立体的3D唐朝。在我们眼前展示的这个七世纪到八世纪中叶的中社会,不仅色香味俱全,并且充满了中国古文化的韵味和深远——是的,说来惭愧,作者用于佐证或者衬托氛围而引用的诗词,很多都是自诩热爱诗词的我没有接触过的。
3D的唐朝是面向全社会的,这里有唐明皇和杨贵妃,更有小商人和老百姓,有文臣武将的奢侈生活,也有士兵工匠的喜怒哀乐。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都是通过一件件的舶来品来展开,从野兽、飞禽到香料木材,再到颜料和矿石,吃穿用度,都是所有人的生活。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东南亚的香料在贵族圈里的纸醉金迷:大臣们在会上“各携名香,比试优劣”,名曰“斗香;也看到了西域传来的葡萄,变成了民间飘香的葡萄酒和诗人的灵感源泉,还有我脑海中马匹神骏的样子,就是汗血宝马在漫山遍野的紫色苜蓿中奔跑;更不用提药品和食材,已经悄悄融入了中华深厚的医学和饮食文化之中了。在看惯了“历史仅记录少数人的丰功伟绩,其他人说话汇合为沉默”的历史以后,我惊喜与这样一部人人平等的作品。
也许是大唐的强大,强大到惠及了芸芸众生,所以在书中无法避免的要提到这些小人物,让他们的声音无法掩盖。我欣喜与这样的强大,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致命的吸引力,才有了书中记载的170余种物品纷纷来到中原。
我在思考,是强大带来了包容,还是包容带来了强大。也许是强大带来自信,自信才能包容,也许是包容带动进步,进步成长为强大。后来我想通了,不必纠结于孰前孰后,而是要坚定包容的心态。无论强大与否,包容必然是优秀的品质,也是通往强大的必由之路。退一步说,人不能选择自己是否强大,但是可以做到尽量包容。
包容的核心我以为是谦逊的学习。谦逊是处在任何位置,都能发现其他人的闪光;学习,是当发现其他人的闪光点后,见贤思齐,不断鞭策自己进步。在我的生活中,向对手学习,向陌生人学习容易,向好友学习,非常难,难就难在所谓的面子。克服爱面子的心态,向所有人学习,那一定是包容的高境界了。就像韩愈的名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有了包容,盛唐才更加精彩,才更有韵味。这包容的韵味,让舶来品融入了中华大地,印刻在了大唐的荣光,更深入到王朝的每一个角落,从而被杜甫写入了诗篇:
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
《撒马尔罕的金桃》读后感(八):盛大阅读 (完)
让我对这书有兴趣的引子之一是这篇古老的博客,作者当时19岁,写出了让我惊为天人的网络历史小说(耽美)《有所思》(以曹操和荀彧为蓝本)
"翡翠屠苏鹦鹉杯 太阳出来,天气大好,但是却没什么去处,就窝在房间里看旧书。谢弗的《撒马尔罕的金桃》虽然一直(也理当)被归在学术著作里面,但是文笔实在是绮丽,说的人和事更绮丽,简直比小说和笔记都要好看。。。。 。。。里面的内容始终是好玩的。这次重读食物,香料,颜料三章,尤其是香料,看书中文字,简直有香味扑面而来。 这次顺带读了宝石一章,专列一目天青石。作者在文中提到,唐时诗文中一再出现的“瑟瑟”,即是蓝色的宝石,应该是天青石。但是看作者的形容,好像又是青金石,甚至其他各种各样的蓝色的宝石……汗,难道唐代人自己都糊涂了?"最早的版本是1963年加州大学出版的英文版。整整400页,其中120页是注释!我一查旧金山市立图书馆就有货,虽然只有纸质书也立刻订了。 九十年代中国翻译过一版,但是不知道译者怎么想的,放着这么煽情美妙的原名不用,非得中规中矩的改叫“唐代的外来文明”。2016年又出了新版,终于改回了这个美丽的名字《撒马尔罕的金桃》。豆瓣上有人说新旧版对照新版的插页比旧版少了。所以我巴巴的下了新旧两版的中文版,想拿到英文版后对照一下少了哪些插页。 一开始本没有打算读英文原版。但是开看以后才发现中文翻译偏颇太大。几乎看不了几页就会看得一头雾水“这作者在说什么鬼?!”然后去看英文才发现译者理解错了或者干脆跳过不翻承上启下的句子。中文译者肯定是个学者,认真考古搜索(九十年代初互联网尚未有今日的规模,真的需要真书真文去翻),所有的人名地名古文古诗都还原,功夫做到了家。最好的是中文新版把所有注释都搬到每一页的下面(英文原版注释都在最后),对照查起来方便多了。另一面薛爱华老师的英文流畅优美,常暗戳戳的来点不动声色的幽古人一默的把戏,读着很享受。但是光看英文我的中文底子又不够厚,做不到看着英文译文就可以猜到中文原文的地步,所以还要常常打开中文版再读一遍才满意。所以这几天抱着两本大书啃,书桌上摊开也是一大片,数字化久了,很久没经历过这样的阅读排场了。 豆瓣上中文版评分8.9可见虽然翻译有种种不足(哇!读完了书评分涨到9.0了!),内容够结实,布局够有趣,读来依然享受。只是翻译要是像原文一样流畅优美就更好了。很可惜。
我一直对古代多元大都市和繁华港口抗拒无能。以前记忆深刻的一段一战前的希腊港口城市士麦那(Smyrna,后来归属了土耳其,改名叫伊斯密尔) 的描写,百看不厌。
“我有没有告诉过你士麦那的夏天里,街道两旁摆满了装着玫瑰花瓣的篮子?城市里的每个人都会讲法语,意大利语,希腊语,土耳其语,英语,和荷兰语?我有没有告诉过你那些盛名远扬的无花果,被骆驼商队驮进城。。。混合在杏树,扶桑,月桂,桃子的香味里?狂欢节的时候大家都戴着面具,在三桅帆船甲板上享受丰盛晚餐?我想告诉你这些因为所有这一切曾经发生在这个无法定义的城市,发生在这个无法归属国界的地方,因为它属于全世界。我想告诉你这些因为如果现在你来到这里,你会看到现代化的高楼,没有时间痕迹的宽阔马路,大大小小的工场,一个北约总部,和一个写着伊兹密尔的牌子。” -Jean 译自 Jeffrey Eugenides的英文小说《Middlesex》,一直以为这些城市属于地中海和爱琴海岸,没想到八世纪的中国不仅也有这样的城市,而且有至少四个:广州,扬州,洛阳,长安。那时的中国沿海从北到南挤满了来去五湖四海的船只,载着世界各地的物品。水手们也来自五湖四海但是都讲阿拉伯(中国古时叫大食)话。西安城里的酒馆会雇佣金发碧眼的侍女来招揽生意。市场上有卖各种“胡糕”。多么让人惊喜的大唐盛世!而且那时候(七八九世纪)好像欧洲处于罗马帝国粉碎后黑暗的中世纪。 书中描述大唐时(七八世纪)的扬州就是十四世纪的威尼斯:
”扬州的富庶与壮美,首先要归功于它处于长江与大运河的结合部的优越地理位置。。。由唐朝和外国商船运来的各种货物都要在扬州换船,装入北上的运河船只。所以这里也是亚洲各地商贾的聚集之所。从广州运来的盐(这是人人必需的消费品),茶(当时北方饮茶已近相当普遍),宝石,香料和药材,从四川沿着长江航道运来的珍贵的锦缎以及织花罩毯等,都集中在了扬州,然后再转输到各地。作为重要商品集散地的居民,扬州人的生活在当时也很富足。而且扬州还是重要的金融中心和黄金市场,。。。扬州是一座钱货流畅,熙熙攘攘的中产阶级城市。扬州还是一座工业城市,扬州以精美的金属制品(尤其是青铜镜),毡帽,丝织物,刺绣,苎麻布织品,精制蔗糖,造船,精良的细木工家具等特产而著称于世。扬州的毡帽当时在长安的年轻人中曾盛行一时。著名的扬州蔗糖是在七世纪以后根据从摩揭陀传入的工艺制作的。”北方的洛阳和长安一样繁华多元。洛阳这里说的波斯拜火教好像也跟权力游戏里窄海对面的宗教有些相似。
“洛阳是武则天的’神都’--到了十一世纪,它会发展成中国最辉煌美丽的城市。这种繁华在唐代洛阳已经初露倪端。宫殿园林和大批的官员已经处处可见。还以水果花卉彩锦丝绉瓷器这些特产而出名。南市是洛阳著名的市场,占了整整两个街区(坊),其中包含一百二十分类市场街区,上千的摊位和货栈。因商务而留驻的外国人,在洛阳可以去供奉外国神祈的寺院,其中三座是波斯的拜火寺,证明了当时洛阳的波斯移民之众。“一直以为冰火之歌里面窄海对岸的城市都是仿照中东或者非洲或者南地中海等地的城市写的。看了金桃才发现,大叔的灵感也许来自远东。比方这里的黑皮肤“骨论人”就非常像冰火里面说的Summer Islanders.
时俗语便,亦称骨论(Kurung), 南海洲岛中人也。其黑裸形,能驯伏猛兽,犀象等。种类数般,即有僧袛(Zanji), 突弥(Turmi), 故堂(Kurdang), 阁蔑(Khmer) 等,。。。善入水,竟日不死。水性好,薛老师猜是因为从小训练下海捞珍珠的缘故(Pearl divers).
从下到上从右到左逆时针: Bnam/Chinrap - 扶南/真腊,古时的柬埔寨,Chinrap就是“被中国人征服”的意思 Champa-占城,现代位于南越南的一批独立小国,之前叫林邑 Annam/Chiao chou - 安南交州, 现代的越南 Canton - 广州 Nan-Chao - 南诏 当年段王爷的地盘!琅琊榜里穆王府镇守的。现在的云南 Yang-chou - 扬州 相当于中唐时的上海,因为位于水路交通要道,扬子江和大运河的接口处 Lo-Yang - 洛阳,唐朝的东都 Paekche - 百济(朝鲜半岛上三古国之一) Silla - 新罗(朝鲜半岛上三古国之二) P'o-hai Mo-Ho - 渤海靺鞨 (朝鲜半岛上三古国之三) Chiang -an - 长安,唐朝的帝都 Liang-chou - 凉州,边城要塞,葡萄美酒夜光杯那个凉州 Tun-huang - 敦煌! Qoco (Turfan) - (Q卡在地图边上)高昌,吐鲁番地区大唐重镇,唐朝官方也叫它“西州”,其他民族叫它“Cinanckan" (汉城) Uighurs - 回鹘 Serindia - 西域 Rome (Syria) - 拂林(叙利亚) Islam (Persia) - 大食(波斯) Lion Country - 斯里兰卡
“一片冰心在玉壶”真的是玉作的壶里面放着冰。并不仅仅是比喻。 某李小编 书评里的片段,都是我看得开心的段落
要理解唐代文明,就绕不开理解唐代外国人:侍臣、僧侣和商人等,他们是当时亚洲各国政治、宗教和商业方面的代表。然而,并不是所有外来者都有好运。被解送到岭南的吐蕃和回鹘战俘、受到排挤的吐火罗国摩尼教徒、身在宫廷却地位低下的龟兹乐工、名为高官实为人质的萨珊朝王子……有别于政客和商人,他们的共性在于,“由于命乖运蹇,或是由于唐朝皇室成员一时的古怪念头”导致被迫来到了大唐。 外来人口的风俗习惯或多或少地为大唐的文化注入了新鲜与活力,甚至在两京文人中兴起对“胡风”的推崇——效仿突厥人和东伊朗人的服饰与生活起居,从穿着到打扮到饮食习惯。诗人白居易在自己的庭院里搭了两顶天蓝色的帐篷会客,唐太宗之子李承乾甚至宁愿说突厥语、坐在帐篷前用佩刀割吃羊肉以模仿游牧民族首领。当然,即便是富豪的餐桌上利用昂贵进口配料制成的菜肴,其烹饪方式也没有完全复制国外;文人一时仿效“胡风”的举动并没有乱了中华之纲纪,奇风异俗最终也都被唐文明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所融汇、成为唐文明的补充。接下来各种小章节细腻又有趣。学到很多新知识。比方说, - 汗血宝马的汗血其实是源自某种寄生虫! - 菩提树其实是无花果的一种。 菩提的果子就是一种小号的无花果,叶子是心形的。湾区常见的无花果叶子都像梧桐叶子,有分叉。
- 而古诗中频频提到的“郁金香”其实是现代的藏红花(saffron crocus)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李白(这里的郁金香是指用saffron调过味的酒)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卢照(这里是指用saffron熏过香的衣服和帘帏) 轻幌芳烟郁金馥,绮檐花簟桃李枝。-陈陶 (同上,熏香) 燕麦青青游子悲,河堤弱柳郁金枝.-李白(这里李白已经把郁金这个词从味道扩展到“浓重而明快的一种淡黄红色的黄色色调”)藏红花的花型是有点像现代的郁金香。
看看这些土贡外贡单很让人流口水。
食物一章里葡萄和葡萄酒占了很大篇幅。最早的葡萄是汉朝张骞从西域带来的,朋友戏言“汉武帝为了卫青爱吃葡萄干赶紧发兵西域”,听得我直乐。如果是真的,汉唐在这一点上居然有点相似。金桃这书里真的说了唐太宗李二凤把高昌给征服,其中一个好事就是把他们的葡萄酒技术搬到太原去了!“吃货征服世界啊!”
食物的篇幅小,香料这章就是洋洋洒洒了。说不完道不尽的各种妙香。看这个,唐朝时大家得有多香啊!见面就给熏一个跟头。
今天读到瑞龙脑香。是稀罕金贵的不得了的一种贡品,玄宗统统送给心爱的杨贵妃专用。可是。。。居然。。。就是樟脑!这是什么审美啊?!还是说此樟脑非彼樟脑,味道不同?!
但是最后那段关于花香配熏香挺有趣的。木犀是桂花,龙脑是樟脑,酴醾是蔷薇(荼靡),沉水是沉香(木),含笑是玉兰,薝匐是白兰(Michelia).
红楼梦里出现过的百和香和安息香,书里也有讲到。
混合香料的成份有沉香一两半,白檀香五两,苏和香一两,甲香一两,龙脑半两,麝香半两,将各种配料“细挫捣为末,用马尾筛罗烁蜜溲和,得所用之”。这种混合香料在诗歌中通常称作“百和香”。。。杜甫有“花气浑如百和香”的诗句。还有一种“香钟”,我以前没听说过,听上去很精致有趣。
“香钟”。。。用法是事先在一个平面上刻好用以区分不同时间的字样,然后将香末撒在平面上,形成精细的花格,细长的香末线将不同的时间标志连接起来。。。。随着香末一路燃烧过去,便可以读出时间。。。。王建就曾经做过这样一种用来消磨孤寂长夜的计时工具:闲坐烧香印,满户松柏气。火尽转分明,青苔碑上字。等到香钟燃尽,已是黎明时分,诗人也就能够辨认园中碑上刻的字了。。。铺撒,焚烧香末的底盘一般都用木范。。。据记载:“用香末布篆文木范仲,急覆之,是为‘曲水香’ 。”(april note: 急覆之:就是快速把木板倒过来,勾勒出篆字的香末就被倒扣出来,变成用香写的字)但有些香钟用的底板是石范。正仓院。。。有一件石范为圆形的石板,石板镶嵌在一朵精雕细刻的木莲花之中,莲花花瓣上镀了金色,还绘有神话中的人物。。。刻的是天城体梵文。当当当,“郁金”这个词又出现了,少了一个香字就变成了药材,就是“姜黄”(turmeric),跟诗经里出现过的“蓬莪术”(zedoary)混着用.
工业矿石里面最有趣的是“钻石”那一节。中国古代对钻石无感,觉得它唯一的用途是用来刻玉,是工具算不得宝石。哈!
纺织品那章里面提到一种叫“朝霞”的红色棉布,来自东南亚。听上去很美丽。
-芳屏画春草,仙杼织朝霞。何如山水路,对面即飞花。--王勃颜料那章读起来更美,主要是这些词太美了。青黛,苏方,雌黄,等。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猩猩血” Gibbon's Blood.
我们小朋友网上下的一堆中文有声书里有个赤毛猴的故事,我以前没听过。讲有一种猴子的血被当作颜料进贡,所以每年都要去抓猴子放血。猴子贪嘴喜欢酒,于是猎人就用酒坛来诱惑猴子进陷阱。听上去生动有趣,故事里赤毛猴也会说话,每次喝醉被抓醒来后都后悔莫及,但是下次依然耐不住酒香的诱惑。这次看书才知道这故事在古书里记录甚广,“全唐文”“湘潭记”都有它,历史悠久了。全唐文里的猴子也会说话。所以也不知道到底几分真。金桃书中最后说动物血液为颜料的红色可能是真的,因为西方(德国波兰)古代有一种红颜料来自一种“胭脂虫”(Kermes insect dye)。唐代书中指的“猩猩红”都是关于外来材料的一种红,本土没有,所以也许传播路途中演绎成了赤毛猴/猩猩血的故事,很有可能。这也是红楼梦里宝玉猩红斗篷的颜色名字来源吧。
宝石也是很长很有意思的一章。让我觉得又被古人骗了的是这一段,"蓝田美玉"原来只是大理石?!
正月十五用的灯树很像西方的圣诞树啊!“灯树”是七世纪中期来自吐火罗国的贡品(维基说吐火罗是Tocharians,曾经聚居于塔里木盆地的印欧人一支,高鼻蓝眼睛大胡子,后来消失了,有怀疑被维吾尔族同化了)。下文中玄宗被“坐地日行三百里”的故事很有科幻味道哦(teleporting!)!
网上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书里提到的敦煌壁画里的灯树,大概是这个样子。
本子控膜拜一下那时候各国的新奇纸张
九,盛世挽歌
全书第一章“大唐盛世”结尾一节标题是 Exotic Literature。整章不过32页,最后这一节占了七页,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作者用了这么大篇幅讲了什么些呢?讲的大多是酉(you3)阳杂俎(zu3)和杜阳杂编这些书里提到的段子。也就是大唐盛世急速衰败之后那个世纪里,人们已经看不到真实的盛世景象,只能自己编出一个想象的盛世。
书里引用了民国学者吴经熊的一段话,
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一个现实的世界。我们已置身于梦境之中,灵魂像蜡烛之光,在梦境中微微闪烁。自然景致变成了一种“内在的特征”。世界淹没在了无边无际,朦朦胧胧的海洋之中,留下来的只有“一缕香魂“。《撒马尔罕的金桃》读后感(九):细微之处见精神
1、首先译者严谨治学的态度令人赞赏,没有败坏经典。打开一看原是90年代初翻译,果然比当下某些出版社某些人合译快速出书糟蹋经典,犹如云泥之别。对于作者引经据典都细细予以考察。作者作为老外果然对中国古文史料的某些理解存在偏差或断句识文有些嘀笑皆非。2、作者作为西方学术背景下的汉学家,对于唐代舶来物的考证,确确实实的古今中外信手拈来相互印证。如写就自然史的古罗马普林尼的著作。3、本书作为严肃学术著作却活泼有趣。抽丝剥茧细细道来各个物件的来源、中外史料、时人笔记传说掌故、药用价值、食用价值、此后流变等等。如唐时很有名的酒三勒浆是何物由何种植物酿造、植物起源地、由何处入唐等等。4、此书不薄,柒佰多页。我每天早到公司一小时,上班之前、无事烦扰,最适宜读书。5、读完此书,心神向往再游陕西省博物馆以及日本东大寺正仓院。书中凡举实例必涉正仓院。同时也开始对波斯文化和历史感兴趣。波斯文明的影响比我之前认为的偏于伊朗一隅更大深远,如伊斯兰入侵,逃至印度的帕西人;东波斯文化下的粟特人等。
《撒马尔罕的金桃》读后感(十):唐音和日语发音
在讲到唐朝的奇珍异宝时,作者引用最多的就是日本正仓院。现在国内可能很少看到原汁原味的唐朝物品。
以前在西安亲眼看到夜光中的大雁塔,也为之一怔,感觉很有胡风,与宋之后的塔相比,设计风格迥异。大唐,多么浪漫的一个朝代。要与你邂逅,大概多在京都奈良吧。
瑟瑟的另外一种解释。表示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