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算法时代》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21 03:34: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算法时代》经典读后感10篇

  《算法时代》是一本由Luke Dormehl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9.00,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算法时代》读后感(一):算法带来的便捷与忧虑

  人们已经感受人们的生活已经深刻的被算法所影响,搜索引擎根据用户特点筛选搜索结果,购物网站自动弹出符合用户风格的产品,各大网站知道你的消费习惯为你推荐服务,知道你的消费习惯为你指定个性化消费策略以及优惠活动等等,算法如此智能,我们不知不觉已经被监视和捆绑。

  算法可以对我们的上网痕迹进行记录分析,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预测我们的行为,为其所用,在我们享受算法为我们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感受到在算法面前的无力。某些时候我想换个口味,不想看你的推荐信息;某些时候我不想被打扰,请不要给我推送消息;某些时候我想活得隐秘一点,不想被你知道;更多的时候,不想被人当成物体来分析,可这一切现在却已经并不容易了!我们在网络面前越来越难以放松,越来越难以相信其安全性!我们怕我的一次情绪发泄,会被当成永久的污点,被人记录!我们害怕今天上网的痕迹,都会变成商家对付我们的资本!想想为什么微信朋友圈越来越没有观点,越来越缺乏自我!

  科学工作者当然希望能将一切用科学解释,增强对其认识的便捷,对事情发展的预测准确性。现在算法能量化一个人的性格,爱好,发展前景,甚至去量化爱情,预测犯罪,虽然其中存在算法固有的弊端,到同样也会有让人眼睛一亮的成果。

  《算法时代》中提到:量化就会造成信息丢失,会造成狭隘,终有一些是无法量化的。既然有狭隘就会有不公,有偏见,有歧视。当一个人被充分量化后,人是否还可以称之为人,一个有尊严的人!不管你造一个多么好的机器人,我依然优先和真人谈恋爱,但我不排斥有个智能机器人为我提供服务。

  算法时代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算法时代我们该如何利用算法提升自己,是我最关心的问题。

  《算法时代》读后感(二):答案是什么?

  2016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和好友在广东的一家书店里闲逛,发现了一本名叫“答案之书”的书,这本厚如字典的家伙声称能够解答你的一切纠结与烦恼,只需要在心里默默想一个问题,然后拿着书专注10秒,最后再随机地翻开书中的任一页,就会看到你的问题的答案。我们俩像店里的其他读者一样,兴奋地抱着书问了很多问题(现在已经忘了当时问的是什么)。重要的是,没有人会完全相信一本虽然有趣但却不太靠谱的书给出的答案,但同时,没有人不渴望得到答案——从“明天天气如何该穿什么衣服”到“宇宙的本质是什么”,答案的诱人程度无与伦比。刘慈欣在短篇小说《朝闻道》中大胆提出这样一个价值观:“当生存问题完全解决,当爱情因个体的异化和融合而消失,当艺术因过分的精致和晦涩而最终死亡,对宇宙终极美的追求便成为文明存在的唯一寄托,他们的这种行为方式也就符合了整个世界的基本价值观。”文中所写的“这种行为方式”指的就是“朝闻道,夕可死”,即把真理(或者说终极答案)作为文明的最高追求。这个例子虽然略有夸张,但却可以展现出人们对于答案的狂热追求。

  而算法,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答案提供者。

  《算法时代》在每一章都用了大量的实践案例来展现算法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运用,这使我眼界大开。从个人层面来看,有对自我身体数据的监测、对约会对象的选择等;从组织层面来看,则有对用户数据的分析、对员工的管理、对市场的决策、对犯罪的遏制、对作品的设计等等。在很多领域,算法都可以迅速地给出答案,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算法的“底气”在于,用数据量化海量指标,处理人脑难以直接处理的复杂关系或系统,进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对于算法的“给出答案”功能,我是举双手双脚热烈欢迎的。回望历史,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都在减少人类对自我和环境的不确定性认识,从而可以在一个无序的世界中获得更多的安全感。算法在这一点上是无比迷人的。书中对于算法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持批判性态度,认为对算法的应用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有的领域可能不适宜使用算法、看似客观的算法背后实际上也受到算法设计者的主观性影响、算法会反过来“塑造这个世界”等等,我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概括为两个:第一是人与算法之间的关系,算法由人设计,却不一定由人所控制(比如无法灵活变通,识别一些人可以识别的问题);第二是算法本身的局限,其固有的“概括性”永远无法穷尽人类世界的复杂性指标,只能不断地接近。拿媒体作为参考,柏拉图的“洞穴之喻”、李普曼的“拟态环境”概念以及桑斯坦提出的“信息茧房”告诉我们,在认识周围环境时,局限是无法避免的,即使技术在不断地进步。总体而言,算法虽然无法做到完全没有瑕疵,但它必然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个工具。或者说,算法虽然无法给出标准答案,但却能提供具有一定可信度的参考答案。

  那么,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算法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最优。参考喻国明对互联网治理的思考逻辑,对算法应用的管理事实上也需要一系列的规范,例如可以作以下设想:程序员需要通过某项权威性的测试(以尽可能测出人所拥有的隐含的主观偏向)之后才能够获得设计算法的资格;社会中可能需要一个由学界、业界以及政府这三个领域的人员构成的中立委员会来监督和决议算法中某个重要参数或者指标的设立(因为不同的设置会使得算法具有不同的偏向和结果);确定算法伦理规范的顶层设计原则,并不断修正算法所带来的技术性隐患。

  当然,如本书的序言中所说,算法的运用背后蕴藏着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之争。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算法不仅仅只拥有工具理性,也能够诉诸价值理性,书中作者所忧虑的算法由于其冰冷的工具理性为人所带来的不便或许能够随着算法的优化而减弱甚至消失。算法的设计者和使用者都是人本身,而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会在此期间发挥作用。依旧拿媒体举例,尽管每个人都可能处在某个“信息茧房”之中,但人能够认识到自己处于茧房并努力扩大茧房的面积,这就很值得了(完全的没有局限的状态是理想化的)。此外,对于不同的行业,算法也将被赋予不同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广告行业,品牌广告和直接效果广告的投放便无法一概而论,相应的推荐算法也应当有所差异。(也就是说,传统的广告思想或理念往往变动甚微,重要的是其实现途径的改变)。

  在未来,基于不同的立场,人们对于算法的争论将是无休止的。在本书的最后一章,“计算机是否可以成为艺术家”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看法,当然,我个人认为利用算法生成艺术作品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对作品的理解和解读的意义并不比艺术家的表达意义要弱,同时这样的作品或许还可能激发人的创作灵感。因技术进步而产生的争论并不比人类对自身认识所产生的争论少,人类社会也会随着这些争论一起不断地前进,而前进的方向,大概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吧。

  《算法时代》读后感(三):欢迎进入算法时代!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1980年的专著《第三次浪潮》中指出,技术发展就像一波波浪潮,新的浪潮不断冲击旧的社会与文化。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淬炼后,开始迫不及待地地投入到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怀抱。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发现自己已经进入了“算法经济时代”。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或许都还没有厘清大数据到底怎么个大法,就已经收到了各种购买推荐、建议甚至推荐交往的朋友或者对象,而这些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很正常地浏览了几下网页,或者输入了一部分自己的信息。我们无法抗拒算法和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因为算法几乎每天都会对展示在我们眼前的信息进行分类、筛选与取舍。算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构成了很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助力其发现和留下更多用户。

  前段时间,“阿法狗”(AlphaGo)披着人工智能黄金战衣在围棋的疆域挥斥方遒,“愚蠢的人类”忍不住发问:未来,人工智能还能做什么,还想做什么?换个角度看,也就是去探讨算法技术对身为个体的人会产生什么影响,而我们又该如何通过数据认知自我。《算法时代》就是这样一本能够解答我们疑惑的书,作者多梅尔是一位“数字人文”类型的作家,他更多地是从人的角度去思考技术,将随处可见的公式和规律植入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认知、爱、正义和艺术创造力几个角度看待算法对于人的影响,并用一种大家看了会很亲切的写作方式探讨这些影响的形成原因。你会发现,算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1822年,法国作家司汤达在《论爱情》一书的开头写道,他希望可以“利用简单合理的数学方法去描述可以通称为‘爱情’的各种情感”。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即便是最具科学头脑的人也无法解释爱情的不可预测性。所谓“心灵有自己的逻辑,理性对此一无所知”,大概就是这样。200年来,尽管司汤达的努力失败了,但破解爱情密码的尝试依然继续着。婚恋交友网站不就是个鲜明有力的回应么?

  未来的我们可能并不需要律师了。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中有一句话,可能代表了所有跟律师有过不愉快接触者的心声。

  “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死所有的律师。”

  一宗案件中的证据开示工作主要由律师事务所指派初级律师完成,人工梳理海量材料,从中发现证据,然而,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证据开示工作可以借助数据挖掘“电子证据开示”工具,以及预测编码等机器学习程序来完成。算法将会取代律师处理大量信息。毕竟,电脑不会因为工作量过大而感到头疼,或者视力下降。

  美剧《纸牌屋》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即便没看过也早已如雷贯耳。纸牌屋成功背后的最大功臣就是算法。《纸牌屋》的出品方奈飞公司利用算法分析了从2500万用户那里收集的数据,发现人们喜欢观看的节目类型具有某种倾向性和相关性。《纸牌屋》在播出之前,公司主管甚至连一个镜头都没有审查,放心地交给数据吧。用科学的手法进行创作,电视剧可以一直演下去。《权力的游戏》之所以受到热捧,是因为它抛弃了平铺直叙的三幕剧结构,可以无限地延续下去。目前第六季已经开播,在算法思维引导下,你能阻止它像《老友记》那样铺满十季吗?关于算法和电影电视剧的关系,《算法时代》一书提供了大量鲜活的例子,并且这些都是我们所熟悉的——《阿凡达》、《泰坦尼克号》、《饥饿游戏》、《辛德勒的名单》、《广告狂人》、《女子监狱》、《废柴联盟》、《恶搞之家》等等。当你看完本书了解了背后的算法秘密时,你会觉得自己跟那些编剧或许并没有什么区别。

  算法为什么能让我们如此感兴趣呢?本书的很多读者都从事计算机研究,如果这些读者回到1984年,甚至是1964年,很可能会对类似的书籍感兴趣。但是,我们并不都是以计算机科学研究作为职业的,我们之所以依然会持续关注算法,因为算法正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您推荐……”、“您还可能喜欢……”、“您附近的有……”算法并没有让我们感觉到机械般的冰冷,而是就围绕在你身边,随时为你效劳。

  对于算法,我们需要了解的还有很多,比如算法能处理一切事务吗?算法会让我们下岗吗?算法会造谣中伤他人吗?算法可以复制真爱吗?……《算法时代》将会是一份不错的参考答案。

  《算法时代》读后感(四):公式与算法,还有当下的时代

  这本书的主标题还好,可是副标题就有些偷换本书主题的恶趣味了,书中主要根据一些案例讲述了我们进入了一个由数据公式和算法引导的时代,这没什么稀奇的,可是成为经济的新引擎就有点言过其实了,目前中国的互联网整合资源大于模式创新,更别提颠覆一些传统商业模式了,没办法,国内的风口和话题都是一阵一阵的,而当大潮退去,大家恐怕也没关注谁在裸泳。

  进入算法时代的前提之一是数据是可记录的,当拥有了各式各样的数据之后,也就可以进行处理和分析了,其实,就算没有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前,我们也是在不断的生产数据,互联网给我们每个普通人的影响是数据可以记录,数据可以连接。在由不确定性向不断清晰的确定性演进,例如前互联网时代是以地域为特色的人群分布,而现在很多是以兴趣为特色的人群分布,玩魔兽的和玩LOL的人可以是同一层楼的邻居,但是可能会为了游戏吵得面红耳赤吧?

  这本书中讲了很多公式和算法的例子啦,注意:基本都是国外的示例,与天朝无缘,国内普通人看下开开脑洞还蛮不错的。例如某理工科博士,很胖,搬到加州后发现身边人体型很好,而他又是个处女座,如果减肥塑形希望能看到具体数据变化才心安,于是用各种跟踪记录设备搞了几百个指标,而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发生了两个与医生的小事故,数据是可信的,而医生则变得不那么可信了,毕竟人们都是生病之后才去看医生的嘛,但是,一个人生病之前,身体的某个体征数据肯定会出现异常哒,这个可能很多医生可以接受,但接受不了具体的数据表现方式。还有什么相亲啦,图书推荐啦·······

  书中很多例子蛮好玩的,可是让人纠结的是本书中引入了不下于50本其他书籍的引用,有点让人蛋疼,嗯,统计学专业毕业的我,最看重作者在序言中推荐的一本统计学书籍。

  毕竟,算法两个字换成其他两个字也可以,例如公式,函数什么的,黑盒子一样的描述,让很多人只能看到表面,在这里,推荐看下吴军博士的《数学之美》或者是国外经典的《算法帝国》,可以让人亲身体验到算法是如何影响我们现代人生活的。

  《算法时代》读后感(五):所以啊,你要找the one啊还是最适合的那个

  本书主要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据,以及用这些数据可以做哪些有意思的东西,有些是一些startup的创业项目,有些还只存在于想象之中。Anyway,还是可以开开脑洞,装装逼(当然装逼需谨慎)。

  书的第二部分介绍了,基于大量的数据分析,给你提供更好的恋爱建议。

  比如用公式预测婚姻的持续时间(桑顿的名人婚姻公式)。

  比如各种网络相亲网站通过算法帮你找到更合适的对象(婚恋交友网站eHarmony、OKCupid、GenePartner.com(基因匹配)、FindYourFaceMate.com(夫妻相匹配)、BeautufulPeople.com、LargeAndLovely.com(偏胖者的福音)等。这些网站主要是对人群做进一步细分。所以如果你只想要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个,我相信这些推荐算法、这些恋爱交友网站确实是很棒的选择。首先是基数的增大,以及随着人群的精确的划分,概率也随之提升,所以找到一个适合你的对象确实变得更加容易啦。

  比如记录性生活的软件 Bedpost。

  比如死后社交网络托管服务,IfIDie、DeadSocial、LivesOn等软件(黑镜某一集就讨论这个问题啦)。

  比如是否会爱上比任何人更懂你的机器人(电影《她》主要讨论的点)

  比如任你调教的机器情人。“爱情是一种无限的欲望,而它的目标却是一个有限的对象。”所以如果拥有一个可以随心所欲变换的情人那该有多棒,想想真是要幸福死了(当然对于我个人来说,恋爱的一大乐趣也在互相追逐的过程中)。

  如那句著名的情话所言,我喜欢的并不是你,而是和你在一起时的我。所以point在于,我喜欢你并不因为你是多个完美数字的组合,而只是因为我恰好喜欢你。很多人都相信the one的概念。如果the one是可以用条条框框筛选出来的,恐怕又有一大票人要高呼不相信爱情啦。毕竟真爱啊,多么美好,岂是一堆庸俗的数据能表示的。

  《算法时代》读后感(六):网上的每个人都是一道算法

  当我输入“房价”后,网页上排在前列的几篇文章大多是地产大势分析;同事的电脑上跳出的则几乎都是本地房产网信息和房屋售价近期更新。同样的关键词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结果,主要是因为我平时关注财经动向,而同事最近想买房子就不时查找相关信息,搜索引擎根据我们的信息数据建立起的算法,预测了我们的个人喜好,然后给了用户不同的搜索结果。

  这样的做法有喜有忧。从好处讲,它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而它的弊端如今也越来越引人注意:信息获取方式是否有干涉他人隐私之嫌疑?过滤机制是否意味着某种偏见?有意识的引导是否会改变用户的思维和价值观?1989年,“深蓝”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初步展现了人工智能的水平。围棋每回合的可能性远远高于国际象棋,且棋局多变,无法被算法穷举,然而这个人机对战的“堡垒”最近也被攻破了。2016年初韩国围棋手李世石败于“阿尔法”,更让人类惊讶于人工智能强大的计算能力。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如同美国科技作家卢克•多梅尔所描述的,一个《算法时代》已经来临。

  该书副标题名为“新经济的新引擎”。本书共四章,第一章是重点,主要论述了“算法”对新经济的推动作用。作者说:“在算法时代,身份识别蕴藏无限商机。”跨网站与服务器追踪用户的能力推动大量网络数据分析公司蓬勃发展。作为美国知名财经记者,多梅尔对这一领域的公司展开了长期的跟踪调查,比如Quantcast公司的广告投放策略,通过定量分析大量数据,去找出受众的特点,从而分析广告促销活动发挥作用的真正原因;Mattersight分析来电客户与话务员的性格特点,寻找“可预测的行为路线”,从而可以更快、更好地处理客户来电;Gild猎头公司通过自动化程序发掘有才干的程序员,其使命宣言是用“公式”消除招聘程序中众所周知的不可靠性……多梅尔分析了这些公司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国内的创业者可以提供借鉴。

  事实上,我们国内这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也依托于大数据的分析能力。我国经济学人袁星的文章《2015年“双十一”国内消费行为研究报告》,从购物时间段人数分析、购物次数占比分析、购物类型占比分析、促销方式占比分析、网购满意度对比分析等十几个角度,通过模型建造和各项数据分析,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国内消费行为。这份有价值的报告毫无疑问可以为电商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各类平台积累的海量交易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这将在指导投资、创造机遇,实现金融方面的个性化定制,加强用户参与感和黏合度等方面,都获得重要的数据支持。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有言,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大数据战略显然对于互联网乃至整个新经济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谁要是忽略大数据,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这一点毋庸置疑,每个企业都要致力去做。

  但正如我在本文开头所表达的隐忧,如果一味追求大数据,它对于人类生活未必就是幸事。不管何时,科技始终只是“物”,可以给我们的生活提供建议,却始终不可能代替我们生活。多梅尔对此也相当重视。第二章讲《理性的算法与浪漫的爱情》。读来颇有乐趣。孤男寡女固然可以通过相亲网站速配凑对,可是真正的谈恋爱、同居、结婚,那是两个有血有肉有性情有脾气的人的相互磨合,多梅尔甚至还研究了未来和机器人谈恋爱的可能性,但是,再先进的算法也没办法赐你真爱,谈恋爱还是得真人上阵吧。第三章讲《算法与人类执法者的较量》。美国电视剧《疑犯追踪》渐成现实,预先删选嫌疑犯可以减少大量警察工作,但是,万一呢?万一电脑的刻板印象判断错误,或者人为的原因,锁错对象了,怎么办呢?美国经济学者弗兰克•帕斯奎尔曾指出,大数据有可能让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控制金钱和信息的“黑箱社会”。打破黑箱,需要保持信息的透明度,不使它们掌控在少数利益集团手中。

  多梅尔还是一个电影纪录片导演,本书除了旁征博引大量前沿经济类书籍之外,还有不少的经典影视情节,最后一章特意讲了科学算法对影视创作的作用,影视工作者可以从中获得有用信息。

  :谢绝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有需要请先联系。

  《算法时代》读后感(七):如果人类被“算法”主宰

  如果人类被“算法”主宰

  站在2016年的驿道上,最显著的路标非“互联网+”莫属。或者说,信息通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的“触角”不但无处不在,还“已经接管了世界”。日前,AlphaGo以4:1的绝对优势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这是人工智能的胜利,更是“算法”的胜利。尽管我无力探讨AlphaGo具体的“算法”,但“算法”与“公式”却真实的涉到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如美国记者、知名纪录片电影制片人卢克·多梅尔在《算法时代:新经济的新引擎》中所言:“每天,算法都会对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信息进行分类、筛选与取舍……通过这些过程,算法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看待生活、看待宇宙乃至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

  “算法”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思维,不但引导无限想象的未来世界,这种情况也已经开始变成现实。人们不但越来越依赖通过数据认识自我,乃至“量化世界”,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已经部分替代了人类(比如常规的医疗诊断、航海、翻译以及在核电站与塌方矿区等一些比较危险的环境中执行任务)。即便在网游中,每个行动、信息、物品和规则也是由原始数据构成,“这些活动看似简单,却内藏玄机”,卢克认为,“在数据越积累越多之后,人们就可以利用算法程序从这些信息中寻找规律”,乃至“准确地破解人们特有的行为密码”。在算法时代,身份识别蕴藏着无限的商机。当这种做法“成为一种惯例”,或“成为一种特有的社交货币流通的商品”。你对商家未经授权许可的创建档案和管理的行为还会淡然处之吗?

  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就是“算法”。“算法”不但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还有许多社会价值。交通很堵,机动车很多,政府通过数字监控设备不间断捕获的图像和视频数据量多达TB级。人工处理非常麻烦,用“算法”只需几分钟或几秒钟就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得出精准的结论及行车轨迹。“算法”还广泛应用于金融行为中,比如银行根据消费记录分析客户的行为特征(如年龄阶段、性别、支付能力、消费频繁度、兴趣爱好、职业性质等)找出特定消费类别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以精准地推荐合适的商户或产品,等等。此外,电影、音乐等娱乐方式的发展,通过预测浪漫关系的结果来选择伴侣,甚至法律与警察办案等,也同样的越来越依赖于“算法”。

  “算法”不仅能在几秒内解析几千页的数字文件,还能理解事件链、人际关系,甚至是情感和动机。在《算法时代》一书中,卢克分别用了四章的篇幅来探讨“客观性”的公式与“主观性”的认同。在讨论公式与自我认同的关系时,卢克援引了德勒兹与瓜塔里的《千高原》一书,他指出公式把人变成了“可分解动物”;而人本应具有多种自我,“多种主观性并存”,“以错综复杂、粒度极高且常常十分隐晦的方式相互影响”;在讨论公式与爱的关系时,卢克引用了珀森的话说,“在‘浪漫’的眼中,理性主义爱情观是没有全心全意投入的爱情”。浪漫主义者往往认为理性主义者的感情非常肤浅、受到抑制,或者说他们因“害怕激情”而把“自己囚禁起来”。他们认为,再先进的“算法”也无法复制真爱。法律主持正义,“算法”能主持正义吗?卢克认为,“算法”会倾向于死板的遵循法律条文,而人更倾向于“法律意图”。对于艺术创作,卢克提出了疑问,“艺术品是否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至上的时代。卢克认为,在当下及未来,当大数据和“算法”成为社会、企业和个人已经无法忽视的资产时,就必然会催生新的经济模式。这种潜在收益也非常大,我们甚至无法预测人类还将取得哪些成就。但是,“技术工作者需要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负责”(霍金语)。尽管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但对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的研究必须考虑如何实现其对社会发展的正面作用。假若过度依赖大数据或人工智能,不仅使人类变得愚蠢,还会引发不可控的灾难。比如,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针对驾驶舱自动化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超过一半的坠机与过度信赖自动化驾驶有关。尽管“如果没有算法,我们的生活将大不一样,很可能远不如现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无需考虑这些重要的问题”。或正是基于此清醒的认识,卢克在《算法时代》中强调,“在某些答案似乎唾手可得时,我们更应该小心谨慎。”

  发表于2016年4月8日《中国保险报》阅读

  http://shh.sinoins.com/2016-04/08/content_190944.htm

  ----------------------------------------------------------------------------------------------------------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算法时代》读后感(八):最后

  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概念一大堆,引用一大堆,案例一大堆,围绕的核心命题却不清不楚,逻辑也不清晰。说的是算法,但隐隐约约总有种大数据的感觉,一切源于数据,算法作为数据挖掘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看,这边书不如《大数据时代》更加清晰明澈,单纯算法,几乎没有涉及到任何的算法。封面设计的不错,so what?

  但本着(一本正经)建设大于批判的原则,还是说下自己的读后感吧:

  1、毫无疑问,未来计算机技术很重要,程序和数据应该作为两条关键路线发展,所以尽可能学习这两个东西;

  2、互联网+或者算法+或者大数据+在某个特定领域应用;

  3、不能老是这么看着无聊的书而无所新的收获了,开始干正事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算法时代》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