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城七日》是一本由李娟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8.00,页数:18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猫城七日》读后感(一):藏在假相后的真相
一直忌惮着,不敢看,怕看到重口味的内容。终于鼓起勇气打开了书,还好,内容不是很重口,而且故事情节很吸引人。
书中有句话挺好,隐约地道出了一切。“越是看着光鲜亮丽的地方,翻下去越是龌龊。”“仆人眼里无英雄”,我想大概是仆人看清主人的本性了吧。老周也应该是看清辜淼伪善这个假相后的恶毒了。
藏在猫疫这个假相后的真相——投毒事件。猫疫?从小到大只听过鼠疫、猪瘟等,从未听过猫疫。就像书中所说:“猫狗的瘟病根本就不属于人畜共病的疾病,人就算接触了死猫也不会有事。”那为什么郑百万接触死猫后死了?为什么发生鸡瘟、鸭瘟、猪瘟只要把它们埋了就好了,猫瘟却行不通?为什么死的速度这么快?为什么只发生在南城,北城却没事?只有中毒能解释得清,中毒后一旦出现一些症状,就离死不远了。中毒?怎么会中毒呢?毒下在了鲧鱼米酒。猫爱吃腥味很重的鲧鱼米酒的酒渣,所以猫中毒了。猫城的南城有钱人爱喝鲧鱼米酒,所以他们也中毒了。而北城的穷苦人们没钱买鲧鱼米酒,所以他们没有中毒,也就没有发生所谓的“猫疫”。那么是谁投的毒呢?一般来说,谁得益最多,谁嫌疑最大。在此事件中,老辜从一个普通的医员到一个人人尊敬的救命恩人,名利兼收。不知道他在投毒事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但一定是参与了的。
老辜真的是猫城的救命恩人吗?真的有那么好吗?其实不然。为什么不肯透露药方中那神秘药引子的配方?因为是家传秘方吗?祖上无人是医,哪会有家传秘方,这药引子分明就是解毒的药。若老辜是好人,为什么要将药粉的价钱定得那么高?为什么要称此发家致富?因为这整个事件就是他一手策划的,他下了毒,害死了好多人;开了药方,又“救”了好多人。他把无辜的人们当成他名利兼收的垫脚石。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小说中的人们看到的假相太多了,很少有人看到那些藏在假相后的真相。
越是看着光鲜亮丽的地方,翻下去越是龌龊。
有几个问题弄不明白:1、郑济安诊所里的那个骷髅是谁的?头顶上为什么要插铁钉,是谁将他置于死地?为什么设置这个情节? 2、为什么说美人街上那家羊肉店里的羊肉不干净?
《猫城七日》读后感(二):一场归来,一场别离
最初开始看的时候有点看不进去,所以耽搁了几日,后来逐渐发现越后面的内容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精彩,一张未知的网把整个猫城笼罩在一个危险的摸不清前路的迷雾之中,让读者不得不提着一颗紧张而又好奇的心不断地看下去。
整个故事的背景虽是虚构,但是那种人性的推敲与展现却表现得十分真实。故事情节饱满,各种插叙与伏笔引人入胜。作者并未用第一人称"我"入文叙述,使得读者能够有一个纵览全局的上帝视角来阅读,整个猫城跃然纸上。
从最初对猫城的描写,石千斤对石明亮的暴力教育,母亲的无可奈何,馒头店老板对他的额外照顾,,辛老头的和蔼可亲,瞎子阿光的清亮离歌……整体上市民给人以一种较为淳朴的感觉,可是石千斤带给主人公的童年心理阴影却是无法弥补的,所以当辛老头奇奇怪怪的要离开这个城市的时候,石明亮也一起走了。
其实在这里,我有一点不甚明了,为何石明亮可以如此“随便”地跟一个非亲非故却甚是投机的人出走而脱离生养自己的父母?因为辛老头的随和品德高洁待他好,在他被石千斤教训的时候屡次出手拦截?就算是年少的他恨毒了自己的父亲,那么母亲呢?是不是在每一次的袖手旁观中,使他一点点地流失掉了对母亲的爱,放弃了这一份血缘亲情?而辛老头的选择也是令我感到意外的,他是因为内心的善良以及对这个孩子的欣赏及可怜,所以就带着走了他?或许他也是一个不看重亲子伦理的人?宁愿像哪吒那般剔骨割肉还父母,也不要被一份所谓的亲情所束缚?但是在后文中我找到了这一点的答案。
再有最初我以为猫城是一个类似于桃花源一样的地方,因为内外交通不便,而且里面的人也不出城。但后来又发现它不似桃花源的黄发垂髫,怡然自得。他有从前上海的影子,浦东、浦西,而它有城南、城北,一边富裕,一边贫穷。说到上海,这本书里,有些人物对话会冷不丁冒出一句方言,貌似是上海话,如“空了来白相。”就是有空来玩的意思。
石明亮在外和辛老头闯荡了些年头,直到辛老头去世,他想回到猫城,回到苏碧雨的身边,在后文的描写中,我发现苏碧雨的形象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容貌出尘,她的到来立马变成了整个城镇的焦点,男人们暗自垂涎,女人们恶语相向。然而苏碧雨和玛莲娜又有不同,玛莲娜一步步地走向沉沦,可苏碧雨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即便是被各种人诋毁,她还是依旧做最美好的自我。但她和辛老头的相爱却是一场悲剧,甚至最后被无辜地卷入了歹人的阴谋而意外丧命,她的悲剧见证了猫城人们人性之恶的一面。
石明亮多年后回到猫城,人们仿佛被“洗脑”了一般,几乎所有人都称赞孔一刀的红烧羊肉,都特别恨猫,都无比尊敬老辜……尤其恨猫这一点在书中多次充分地体现,年轻人面目狰狞地杀猫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毛骨悚然,他们都没有经历所谓的“猫疫”,却被灌输了恨猫这样一种思想,长年累月地思想荼毒,失去了自我。
草寨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从这个寨字就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什么好地方,他是在一个监狱的基础上建立的,逃难的人们以及三六九等的各种人都蜗居在这个小寨子,脏乱差、黄赌毒……哪怕路上有一具尸体,人们也见怪不怪,照样在旁边的面瘫上吃得津津有味。
小说的最后是老辜的寿宴,然而那一天也是八三镇被山体滑坡整个倾覆毁灭的一天,草寨里有各种人在声嘶力竭地哭嚎,更多的则是在激动难耐地赶往道貌岸然的老辜的寿宴。
让我觉得十分悲哀的一幕是一个老奶奶,她的家人都在八三镇,本来这天要回来过年的,可是就这么一夜之间什么都化为乌有,她在热闹拥挤的人群中不断地呼喊,寻觅,可得到的却是几乎所有人的唾弃、嫌弃。终于 一个知道情况的胖妇人打抱不平把事情的明了告诉了人们,唤起了人们点点的同情,但是寿宴一开场所有人就又把她遗弃在一旁。最终就在对面的树下静静地去世了,眼前热闹非凡,心身却皆已冰凉。这里有点像鲁迅的《祝福》里面用到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
猫城注定走向灭亡,然而绝大多数人们却还是沉浸在一种自傲的满足的状态中无法自拔,不顾八三镇的人怎么样,不顾草寨的人怎么样,不顾事情的真相怎么样……所以最后石明亮像当初辛老头带着他离开一样,带走了草寨的养猫少女阿圆。
《猫城七日》读后感(三):读《猫城七日》有感
关于杀羊,在石明亮到达猫城后,就不止一次的被人们安利红烧羊肉这道菜,于是他便跟着张三迁等人去了美人街看猫城第一刀客孔一刀。被扔在角落里的绵羊温驯地躺在地上,静静地等待下一场屠宰的到来,这是不是也象征着那些猫城居民,任人宰割还不自知,追捧着那个他们自认为是救世主的老辜。
关于爱情,三十年前那个被男人欣赏,女人嫉妒的医生苏碧宇,与辛老头深深相爱着,但最终她还是放弃了这段感情,却不想未婚夫竟然会因为嫉妒和不信任而大义灭亲,平日里对苏碧宇青睐有加的男人们却连她的尸体也不放过,没有一点尊重和同情。
最后,石明亮带着阿圆离开了,一如当年辛老头带着他离开那样,他们知道真相,却没有选择揭开它,而是逃避,逃避那个他们改变不了的猫城,像是不停地轮回般,开放式的结局,相似的故事依旧还在发生。
《猫城七日》读后感(四):没有人回头看
*
国庆期间,我读了李娟老师的《猫城七日》。
说来也巧,读到石明亮返回猫城的章节时,我也正在奔向回家的途中:心中念着自己记忆中的家;身体有些疲乏;再加上身边涌动着的人群作伴,竟觉着有些“身临其境”了。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更是从熟悉的方言中找到了亲切感。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在细节刻画(比如: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氛围的营造)上很用心,这样也使得读者们更能被内容、情节所吸引。
整个故事的发展,是以石明亮在猫城的行踪为线索的。作者使用第三人称叙述的角度,将石明亮作为主角而自带的光芒削弱了,从而更好地通过石明亮的所见所闻,将猫城如今的现状展现在读者面前。与之相对应的:石明亮的内心感受,又将三十年前猫城的面貌一点点地勾勒出来。过去、现在,存在着天壤之别。在石明亮跟随辛来在外生活的这段岁月中,猫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石明亮的疑问,同时也是读者的疑问。
石明亮这次回归猫城的经历,其实是一场“往回走、回头看”的旅程。如果这次回归是必然的,那么他发现猫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背后的秘密也是必然的。可以说,猫城历史的真相与人们只隔着一个“转头”的距离,但是在猫城,没有人回头看,更没有人思考、挖掘。他们只是一味的相信表象,相信别人所给的“真相”。殊不知:眼见也早已不能为实。好人与坏人的难辨之处就在于:真正的坏人往往表现的很善良、宽容、无私。因此,“表里如一”的柔弱、无辜的善者,很容易成为“炮灰”,很快就落满“尘埃”,被人们遗忘。
令我觉得最有趣的是作者在目录之前就写下了“猫城时空皆为虚构”的话语,这在我看来,就好比是一句“此地无银三百两”。
读完全书的我们,谁也不能否认:如今社会中“猫城的居民”大有人在。他们对很多事情并不是真的关心,而只是把它们作为饭后闲聊的“谈资”。悲痛的也好、感人至深的也罢,轰轰烈烈地迅速传播、散开,最后悄无声息的消失在时间的缝隙中。小悦悦、范跑跑、南京的大爆炸……这些能信手捏来的就是就好的例子。
随着石明亮一路走来,短短的七天停留,我们就能从许多人的口中得到零散、残缺的信息,当这些碎片积累到一个程度时,它们就会自动的拼凑起来,拼成一副写有历史真相的画卷。这时,读者就会恍然大悟,发出“哦——”的一声感叹,然后心满意足地将书本合上。是的,很多时候,我们都已经对真相心知肚明,但我们却都不说破。我们是这样,作者是这样,石明亮也是这样。不是我们不想说,而是无话可说。突然想起《麦克佩斯》中的一段话:“生命是痴人编成的故事,充满了声音与愤怒,里面却是虚无一片。”用在此时,真是应景。
最后想说,还是应该回头看看吧!哪怕只是看到自己深深浅浅的脚印和模糊不堪的风景。
《猫城七日》读后感(五):猫城七日
老实说,对于这本小说,我看得有点艰难,不知道是不是我太久没看纸质书的缘故,总是没耐性想放弃,但我还是硬着头皮看下去,看到后半本时才找到点乐趣。最终合上书的时候,我仔细回味了一下全书,觉得还是挺有味道的。
我看完小说喜欢去看别人的书评,看看别人对于同一本书的评价,往往能从中发现一些我没注意到的新东西。起初,我看到的东西很浅,比较流于表面,《猫城七日》这本小说以石明亮为主人公,讲述他离开故乡猫城三十年后又回归的所见所闻。石明亮只在猫城呆了九年,就随辛老头离开了猫城,四处漂泊,成为了一名摄影师。三十年后,辛老头逝去,为了他的遗愿,石明亮踏上了回归的道路。小说开头,比较详细地写了石明亮在猫城九年的生活,各式各样的人物浮现在读者们的眼前,温和优雅的辛老头,美丽却遭受流言的苏碧宇,对他动辄打骂的父亲石千斤,正直的医院院长郑济安......形形色色的人物对石明亮的童年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即使他只呆了九年,这些记忆还是会回来。
三十年过去,猫城里的变化非常大,整个猫城没有一只猫,老鼠肥过羊,石明亮没听说过的老辜成为猫城里最有名望的人,从前的九号墙门已经消失,而这一切的起因随着剧情的展开逐渐清晰,是一场人为的嫁祸给猫的瘟疫。
在小说中,在猫城中,我难得看到的一点美好是辛来和苏碧宇的爱情,两人情投意合,却有缘无分,苏碧宇死在瘟疫发生后的动乱中,辛老头绝望地离开猫城,两人生死相隔多年,辛老头的遗愿仍是回到苏碧宇的身边,他们相处的细节自石明亮模糊的记忆中显现,淡淡的朦胧感让这段感情显得温馨又感伤。
有人说,《猫城七日》是一本反乌托邦之作,这是我不曾想到的,但仔细回味,还真的是这样。猫城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它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就是八三镇,八三镇几乎可以说是猫城在照镜子,一样的布局,就连街道名称也和猫城一模一样,而在小说最后,八三镇的结局是因山崩而毁灭。猫城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已经毁了,而猫城人不事生产,他们只关注吃,靠与外界经商和旅游业过活的猫城人的命运已经注定了,猫城的命运也已经注定了,八三镇的结局就是猫城将面临的结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乌托邦城市会渐渐走向毁灭,这应该是这本小说的核心思想吧。
小说的结局十分耐人寻味,石明亮已经知道了那场瘟疫的真相,但他没有选择公开真相,而是带着阿圆匆匆地离开了猫城。要怎么评价猫城这个地方呢?在大多数猫城人看来,这是他们引以为荣的故乡,就像我们始终觉得自己的家乡是最好的地方一样,猫城在猫城人眼里也是让他们无比自豪的存在;在石明亮看来,猫城里的童年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可现实的真相或许更令他震撼,猫城人蒙昧无知地把凶手当成救世主,懵懂地生活着,石明亮自己是与猫城格格不入的,他是个故园的异乡人,猫城只适合他的回忆,而不适合他生存。石明亮做出的抉择,或许是因为他觉得已经斩断与外界的联系的猫城经不起更大的风波,所以他选择悄悄地离开,那么对于猫城人来说,蒙昧无知地渐渐荒芜凋零和在矛盾冲突中爆发,哪个更好呢?我们不得而知,只能尽力去想象了。
《猫城七日》读后感(六):古城墙外冲破狭隘的黎明之光
那些遗忘在角落深处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已被冲淡的无影无踪。在猫城,在没有猫的猫城,石明亮跟随他的记忆重新审视自己的童年,而我也跟随他进入那个没有猫的猫城,他的记忆,等待着我去发现。
开篇介绍的是八三镇雨夜,这让我有所好奇,猫城和八三镇有什么关系呢?直到小说反复提到连接猫城和外面的世界,那就是八三镇存在的唯一意义。又读到猫城隧道的最后一百米始终没有打通,让我更加好奇迫不及待的往下看,而小说中村民们的形象也让我感受到他们的愚昧无知、人云亦云与自以为是。
石明亮的形象与故事增加了我对小说的新鲜感与猜想,为什么他要带着辛老头的骨灰回到猫城?他和辛老头是什么关系?小时候的他就一直与辛老头在一起吗?他当年离开猫城的原因是什么?辛老头和苏碧宇是什么关系?种种谜团隐藏于小说里,让我迫切的想知道答案,这种设置悬念的神秘色彩让我边思考的同时更想挖掘其深刻的涵义。
辛老头曾说,猫城是世界上最为封闭孤绝的地方。作者善于环境的描写与气氛烘托,一字一笔都透露邹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到位的感情基调与升华的文字,注重人物外貌形象的描写刻画,是为小说的一大亮点。跟随石明亮的脚步,我得知他有一个爸爸——石千斤。爸爸对待他的这种虐式教育让我很不理解,这就是他的亲生爸爸么?这就是传说中的父爱么?他对他的虐式教育让我明白这伤痕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以至于跟着辛老头二话不说离开了。可见,他对辛老头是有感情的,应该是亲情的范围了,而最后回到猫城的他最终也没有跟父亲相认。但是也有让我疑惑的地方,石明亮离开的这么多年容貌变了声音变了,他内心对他父亲的愧恨又有变化吗?为什么石千斤终究未认出自己的孩子,是因为在他心中石明亮已经随着记忆随着陌生人逝去不再重要了吧!其次,猫城里的人物都很鲜明,友善的桑老板,亲切的瞎子阿光,相处融洽的辛老头,冷中却又柔软的辛念香,才貌双全的苏碧宇。。。。。。苏碧宇,她让我看见了新时代女性的觉醒与光芒,一位才华与美貌兼备的女英雄。她的牺牲,她所受的耻辱,一一被人们所铭记。
虎斑客栈与四方美人街的刻画描写,如屠夫杀羊的场面描写惊心动魄,突出了猫城里的虚伪、欺骗与残暴。为什么猫城没有猫,这瘟疫之中是谁坐收渔利与辛老头离开猫城的原因得以知晓,他与苏碧宇的爱情同样也化为泡沫。大家所尊崇的辜医生到底是怎么样的,人类与时间历史早已掩盖了历史的真相。
而小说中也出现了那道黎明之光,那个名叫阿圆的小女孩,石明亮同她一起寻找到那道属于他们的光明。猫城里的人民的愚昧无知、目光狭隘,而阿圆的形象冲破了封建观念的素服,纵使全城禁猫,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内心深处的灵魂与声音,对猫的怜悯与疼爱,对人世间的关怀与希望,温暖了那些曾经受伤的心灵。
他继续往北,走入隧道,把整个猫城都甩在身后。他甩开的不仅是猫城,还有那些黑暗与腐败的记忆与痛苦,他的前方是黎明之光。
《猫城七日》读后感(七):温水
你体会过醉酒的感觉吗?就是尚未失去所有意识,但脑中混混沌沌一片。自认为自己仍然清醒,实则手舞足蹈,在别人看来如跳梁小丑。不是不愿意清醒,是醒不过来,只愿沉沦在迷梦之中。
有句话说“你永远都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其实不然,若遇生死攸关的大事,那人还装的下去吗?事实上,我们叫不醒一个醉了的人,哪怕你声泪俱下,他也只会沉醉在假象中,欢欣雀跃。就像猫城的人们。
辛老头说:“猫城是世界上最为封闭孤绝的地方。”这句话并不是说猫城有多落后闭塞与世隔绝,恰恰相反,猫城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并且旅游业繁盛,许多外面的人慕名而来。封闭落后的是猫城人的心思。
石明亮的父亲石千斤说“要我说,最好跟老底子一样,我们不要出去,外面的人也不要进来,只通货运,多少安耽”、“谁要知道外头的事!都是些乱七八糟的烂污,我们猫城的人好好的要去打听那些事做什么!”虎斑客栈的张三迁,他一生中从未离开猫城,甚至很少走出客栈,他想“既然在虎斑客栈就能得到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他又何必舍近求远,去做无谓的跋涉”。在知道八三镇被掩埋之后,那些聚在美人台要分东西的人说“管他哩,吃完眼前这顿再说,哪算得了那么长远”、“关我屁事,反正我哪儿都不去!”
这些对猫城的信誓旦旦的坚守的话语,只让人觉得头皮发凉。他们并非是安于平稳的生活而是盲目待在猫城,他们没有思想、没有出路,他们以为人间美地的猫城难道不是埋了无数尸骨的死城吗?
猫城的少数清醒的人又是怎么说的呢。虎斑客栈的老周说“外头那些人,听风就是雨,他们能晓得多少!”辛念香说“那些年轻人,不过是听到什么就信什么,总也是大人从小教的。”、“猫城里的人,有几个是长脑子的!在猫城,只要有人起哄,大家就一窝蜂相信了,再荒唐的事传得久了也会变成真的。”
猫城的人是没有自己的思想的,是盲目地去相信别人的话,猫城的年轻人残忍的将阿圆的猫杀死,毫无怜悯之心,只因为曾经所谓的“猫疫”。他们的“信仰”就是老辜医生,哪怕八三镇毁了,猫城与外界的唯一通道。他们仍坚持老辜可以救他们,有老辜在就没有什么可害怕的。
青蛙都是被温水煮死的。猫城的人就像孔一刀刀下的绵羊,在死亡的刀刃下一声不吭,温驯地等待屠宰。
猫城的结局并没有交代,但八三镇就是它的缩影。
《猫城七日》读后感(八):细节控的福音
细节控的福音
拜读了李娟老师的《猫城七日》,感慨颇多。
整本通读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可能最开始有些看不进去,但一旦进入状态,就欲罢不能了。前篇的铺垫和各个有意思的小线索,最终引出的晦暗结局,令人喟叹。人性的叵测,世事的变迁让我在读完这本书后,丧的不想吃饭。
大抵是因为李娟老师是浙江人的缘故,书里有许多地方俚语,而我也是浙江人,甚至老家是在一个地方的,读着更加亲切。“明朝”,“劲道”,“老三老四”等等这些方言几乎在脑子里蹦出声儿来,坐在桌旁读书,更加迫切的想家,想回去。
猫城的环境,也很浙江风格,里面的食物,招牌菜,更是这样了。印象最深的,便是那道“红烧羊肉”,我老家的名菜之一就是红烧羊肉。看着文字,立马能想象出这羊肉该是什么样子,它该有哪些佐料,它的色泽,它到底有几多酥烂,全部能想,全部都诱人。
我喜欢看细节描写,我喜欢画面感的文字,所以这本书说实话很对我胃口。
猫城,是一座不大的封闭的城市,里面的人也奇奇怪怪,刻薄的,仁慈的,喜欢看热闹的......也因为猫城的小而封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背后的猜忌嫉妒甚至怨恨让人害怕。苏碧宇就是一个例子。人的可怕,要比鬼厉害多了。都是要命的。
主人公石明亮是一个从小饱受家暴之苦的孩子,书里对石父家暴石明亮的描写很仔细,我看的胆战心惊。我总是感到绝望。我能理解石明亮为什么要跟着辛老头连夜逃出猫城。家暴如噩梦,小城里的人,看热闹都来不及,没有人能救一个孩子。家事,我讨厌这个词,它就是一条界线,把无关的人划在圈外,弱者将承受更多的苦,而施暴者将更肆无忌惮。这些阴影能跟随受害人一辈子。我特别怕看家暴的场景,也能感同身受。我能想象石父怒目圆睁,抽皮带揍人的场景,甚至能听见皮带呼过空气撕出令人颤栗的声音,这些都很真实。即便像我这个年岁的孩子可能不太可能有被父母揍的经历,可我就是知道。那种没有理由就胖揍一顿,这种恐惧支配了一整个童年。
猫城虽小,却也不乏一些温情的人物,愿意带着石明亮离开魔窟的辛老头,在石明亮被胖揍一顿后递上一碗生煎包子的街坊桑老板,都是深渊里的小孩的火柴棍,燃起一点点的光明。在树下自食其力的瞎子阿光,能用笛子吹整套《游园惊梦》的瞎子阿光,善良的人,也是深藏不露的人,我喜欢这种情节。我想起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那也是个鱼龙混杂的小筒子楼,却也住着各路高人,平时做着街坊生意,骨子里有旁人不晓得的本事。
书里还有很多地方的描写,处处充满的作者的审美,好比“虎斑客栈”这四个字是瘦金体。细节控的我,很吃着一套,我有兴趣去窥探别人的兴趣。
我没有去剧透这本书最后的大秘密,三十年前三十年后的故事,要留给感兴趣的朋友。总之,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作品。
混魔界的白衣。
《猫城七日》读后感(九):《猫城七日》回归与新生
我算是一个读书较少的人,也算是个口味偏重的人,看电影也喜欢看些重口味的悬疑剧情片。起初读到《猫城七日》以为是一本较为清新的小说,结果却与我想象大不相同。
故事开头把大致的几个场景与人物都写明了,连通外界与猫城的八三镇,神秘的猫城,屡发事故的通道,石明亮与辛老头的离开开启了整个故事。一开始最吸引我的段落是在工程队挖通道的时候,隧道坍塌,工程队员们悲惨的下场为整个故事埋上了一层阴霾。落下的石头把工程队员们的头劈开像西瓜一样的血水四溅,让大家都不敢再继续这项工程,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提升了不少。可是也许是我读书少的原因,尽管环境描写十分细致且文笔也很好,但是却没有办法让我很详细的去读这些内容。直到石明亮30年后再度回到了猫城,开启了猫城30年间的荒诞故事,才让我真正读了进去。
相较于《猫城七日》细致的环境描写,我更喜欢里面的人物描写。严父形象的石千斤
、慈父形象的辛老头、宛如大佬般沉稳的老辜、八面讨好的金老板、褪去了稚气善良的石明亮等等。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这一完整且精彩的故事。
猫城没有猫,是因为30年前的瘟疫,而这场瘟疫背后却又有一个巨大的阴谋。通过环境描写,使没有猫的繁荣的猫城与凄惨的草宅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一种荒诞的气氛。直至最后,书中也没点明猫疫这一灾难到底是谁的所作所为,但是结果也不言而喻,我也很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真正想要为猫城做贡献的郑医生却被迫沦落到草寨中生活。尽管猫城繁荣,但却是徒有其表,而草寨凄惨,确是真实的,没有虚伪的面具的。要说情节的话,我对于杀羊的描写是十分喜欢的,且猫城蹊跷的氛围更为假羊肉平添一层糟糕的气息。但是有些内容我还是不太能理解,比如姬鼋的后代来到猫城且被猫城所吸引定居,他确实发现了猫城的蹊跷又做了不少调查。在草寨混迹了几年的他是无人不熟,可是直到石明亮的到来,他才想到去找郑医生去了解真相,并且很轻松的就找到了。那么这几年里的调查就没有去想象过这一可能性吗?
也许我对情节的严谨太过于吹毛求疵了,但这仍不失为一部精彩的作品。从进入猫城后开始,故事就比较紧凑了。我感觉《猫城七日》是一本略带讽刺性的作品,在最后老辜的宴会开始与那位奶奶在香樟树下的离去对比更是让我触动。除此之外,我认为这还是带有回归意味的作品。主角石明亮离开猫城30年又会到儿时成长的地方,看到自己的亲生父亲也是一眼认出的。尽管在他的心里辛老头已经如他生父一般,石千斤给他留下的童年印象也只是严格乃至暴力的教导,但是我感觉到石明亮看到老去的父亲他的内心还是有感慨的。时光荏苒,转瞬30年,石明亮知道自己已经不属于猫城了,所以就让猫城的好与坏都停留在自己过去的记忆中,最终带着小女孩阿圆离去。除了石明亮的回归,还有辛老头的回归。最终辛老头的骨灰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在我看来是一种落叶归根。石明亮带着阿圆离去则象征着一段光阴的结束和一段新的路程的开启。
阿圆无疑是个可爱善良的女孩,我认为她代表一种希望,而不是猫城里的乌烟瘴气的虚伪。这让我想到电影《返老还童》,只是这一书并不是逆生长,而是辛老头到阿圆的一种由老到新的轮回。开头坍塌的通道到最后的打通也好像预示着这些。至少在我心里,我认为象征希望的结局是好的,就让那些好的坏的过去留在记忆的猫城中吧。
《猫城七日》读后感(十):辨识一群人,不难;看透一个人,不易
愤怒,悲哀,恐惧。这是我读完《猫城七日》后最大的感受。
我曾想过,这样的城市真的存在吗?不,它不应该存在,但是它绝对存在。就小说中的群体形象而言,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探索真相的石明亮小分队,也不是以老辜为首的猫城反派大人物,反而是那群在猫城生活着的普通百姓。
小说的开头在描写挖隧道的时候,猫城里的百姓那种愚昧麻木,自私冷酷的性格一览无遗,像极了《祝福》中的“看客”。
而在三十年前瘟疫事件中,猫城的百姓再一次刷新了我对他们的容忍底线,这一次,他们不再满足看客的身份,他们是凶手,在苏碧宇死后,他们甚至没有了对生命的敬畏之情,那种对生命的亵渎简直就是世间最大的恶。
在小说结尾部分那位老太太的死亡则是让人悲哀,无力。老太不出意外地死了,正如祥林嫂一般在热闹的时候死去,那一声声对亲人的思念简直就是对猫城的控诉。如果只是敷衍,不如从未承诺。八三镇消失了,伴随着许多条生命消失了,但是猫城的人呢,他们对待刚失去亲人的老太是无所谓的,只有浮于表面的同情与毫不掩饰的冷漠,甚至比不上对那恶心的羊肉要来的在乎。
石明亮最终带着阿圆离开了猫城,正如当时辛老头带走自己一样。但是,小说中处处暗示着猫城最后的结局,从八三镇作为猫城的影子的消失,从老太作为母亲离开儿孙后的死亡,猫城的结局正如开头那浓重的雾,诡异而又无可避免。但是石明亮最后离开的隧道又仿佛是猫城新的希望,而这希望却又是来自那被人嘲笑的小矮子。但是这希望也是有条件的,如果猫城未曾改变,那隐藏的希望就只能是无声的嘲讽。
猫城,就像一座走不出的迷宫,兜兜转转,还是回到开始。那些好不容易能够独立出来的,却又与猫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
故事的主要情节就是被辛老头带离猫城的石明亮在长大后按照辛老头的遗愿,带着辛老头的骨灰回到猫城寻找苏碧宇。一开始这个脉络是清晰的,但是再仔细整理小说人物情况的时候,觉得这里可能存在更重要的理由。小说中的苏碧宇来自哪里并没有细说,但推测辛老头和苏碧宇应该是旧识,但是她有一个在省城的未婚夫,那么三十年后的苏碧宇是否依然会留在猫城则是一大疑虑,所以我认为辛老头那句“回去吧,带我去找苏碧宇”重点并不是去见苏碧宇,而是回到当时苏碧宇所在的猫城,在灾难还未发生的时候的猫城,一切丑陋仍然隐藏在平和之下。辛老头的离开是带着逃避的意味的,在发现猫城即将展现丑陋的一面之前,在知道无法改变后选择的离开,在离开后的他依然无法摆脱猫城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辛老头带走了石明亮,所以,我在猜想,或许辛老头的离开只是为石明亮的回来寻找理由,也许,他只是想培养能够揭开猫城罪恶的人。
事实上,石明亮的确隐约接触到了三十年前的事情,但是他也停止了,所有的真相都止步于郑济安。郑济安的出现告诉了石明亮苏碧宇的死亡,整个故事又都串联起来,但是,郑济安的存在又是小说里极矛盾的一面。
第一,郑济安是如何在草寨呆了三十年而不被发现,草寨的大部分人都是从猫城里迁过来的,而郑济安作为当时极有名的人物,连石明亮那么小的孩子都有印象,又怎么会不被人认出,而作为疫病的“罪魁祸首”,那么他的存在极不合理。但是仔细思考,郑济安的存在或许又有合理的地方,这也或许是小说隐藏的光明,在草寨的一部分人,也许他们知道郑济安的存在,但是他们选择沉默,或许是对当年的真相有所怀疑,这点也可以从他们允许猫的存在有关。
第二,郑济安在最后选择了平淡生活,并没有揭露真相,一瞬间觉得小说的黑暗扑面而来。这种选择是沉默,是无奈,也是逃避。在写到郑济安的时候描写了一具骷髅模型,骷髅模型的头顶扎着一根铁钉,这让人联想到了《洗冤录》中火烧钉子钉入骨内的杀人方法,而对这具骷髅模型的身份,按照小说出场人物来猜,极大可能是苏碧宇的未婚夫,因为小说中只有对他的外貌描写是瘦高瘦高的。但是奇怪的是郑济安曾说过那具模型的每根骨头他都打磨过,可在说起苏碧宇未婚夫的时候却用了“失踪”来代替,苏碧宇未婚夫的死也是一个谜,或灭口,或仇杀,或自杀。
小说最讽刺的一点则是猫城没有猫,老鼠不怕人。就像在这部小说里从头到尾没有警察的存在,在三十年前没有,三十年后依然没有。而猫城里的老鼠可怕,但是它们的可怕又仅仅是在体型,利用老鼠来谋取利益的人难道不更加可怕?正如美人街的红烧羊肉。
继续思考,在猫城,猫象征着什么,老鼠又代表着什么,猫城原本应该是怎样的城市。石明亮在猫城呆了七天,却找到了猫城花了三十年依然没有结果的真相,有点想哭,有点想笑,讽刺过后又忍不住想,现在的冤案难道少吗?被欺压的善与嚣张的恶,位置的颠倒又是谁的错?
还有一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十分微妙——鹿民。鹿民是姬家的后人,但是选择留在了草寨,用他的话说“虽然和猫城渊源很深,但并不属于这里,我只是喜欢观察,猫城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但是可以说鹿民对于猫城瘟疫的了解要比石明亮多得多,是他提出了鲧鱼米酒,也是他找到了郑济安,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观察,他所做的未免太过精细,甚至即使没有石明亮,鹿民对于猫城瘟疫的猜测也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同时,鹿民在草寨的地位可以说是与众不同的,当他要找郑济安的时候立刻就能找到,那么也就是说鹿民离真相仅仅一步之遥,但是为什么在石明亮未曾提起的时候他从未寻找过郑济安,或者说他找过郑济安的下落,但是并没有去见郑济安。最恶意的猜想就是鹿民的到来并没有那么单纯,或许他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等待有人来对瘟疫进行怀疑、调查,等待一个彻底搬倒猫城原有上层的人,而他并不需要走到幕前,只需把先前查到的资料交给石明亮,依靠自己在草寨的地位和他先祖的身份晋升为猫城新贵,甚至不需要担心石明亮留在猫城会影响自己,从一开始他就知道石明亮必定会离开。当然,这只是恶意的揣测,如果从善意的角度来看,或许鹿民只是在遇到石明亮之后才将自己先前的想法整合,然后寻找郑济安,挖掘最后真相。
最后要讲的人物就是小说中的大反派辜淼,一开始觉得老辜的形象过于单薄:出身不高但却成为了整个猫城最受尊敬的人,疑似三十年前瘟疫的罪魁祸首,容忍妻子。但是仔细回顾小说,却觉得他“像一口古井,内敛深沉,关键处滴水不漏”。他坏,但是他容忍了郑济安的存在,可以说老辜必然是知道郑济安仍然活着的事情,但是他内心应当也存有对郑济安的尊重;他与他的妻子之间,利益是维系婚姻的纽带,但是他容忍了妻子的外遇绝不仅仅是因为利益,我更觉得是老辜在晚年想维持原来状态,出身不高的人其实最想得到的就是他人的尊重,一旦有人触碰,他就绝不留情,所以叶拟死了,从权势和力量的美人台摔了下来。这样的人,也许为恶,也许为善,最是喜怒不定。但是最后老辜和妻子在寿宴上过于刻意的恩爱却让我觉得老辜的形象变得简单而又伪善。
辨识一群人,不难;看透一个人,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