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人为什么幸福》是一本由[丹麦] 迈克·维金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0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读后感(一):HYGGE就是我们想要的美好生活
01
选择即生活。这句话人人都会说,但落到自己身上的时候,都难免迷糊不知所向。
一位同学的朋友,本科毕业去了上海一家咨询公司,工作不太顺心,果断折回校园去读研。研究生毕业后顺利去了电力局工作,工作2年后,发现自己很向往教师生活;于是又去一所高职院校当了老师;然而,做老师似乎也并不如原来臆想的那样美好,于是又辞职去考公务员,顺利进入了广州国税局。5个月后,仍然觉得没意思,索性又辞去了国税局公务员职位,与老婆孩子汇合待在了苏州,就职于一家保险公司。如今依旧迷茫,觉得生活没多大意思。
作为一名逃离了北上广又重新回归的普通girl,听闻身边这位朋友的经历后,着实感慨他的行动力与学习能力。毕竟考名校研究生与考好单位的公务员都是要脱几层皮的事,而这位同学似乎转换自如,每一件想做的事都能如愿以偿。然而,内心隐约又疼惜这样一位高智商人士竟然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真正需要什么。
在我们所受的教育里,从出生开始,身边的人都在教会我们各种技能,从吃饭穿衣到读书认字,从学习一门外语到掌握一项工作技能……然而,当真正长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后,我们才发现,我们只是这个激进的社会生产出来的机器,忙忙碌碌却不知为何,也正因为这样,许多人都一脸生无可恋又死而有憾的拧巴样。关于生活,我们知道得太少了,我们不知道美好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没有感知幸福生活的能力,只知道现在的生活我们不满意。
02
第一次知道“幸福研究所”这样一个机构的时候,我很震惊,心想,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一个公司,专门研究什么能让人幸福。他们研究福祉、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探寻让人类幸福的原因,力图提升全世界人民的生活质量。这听起来实在太酷了。
然而,正如多数人都疑惑的,幸福这东西能衡量吗?它只是一个抽象的涵盖性术语啊。智慧总是属于人类,“幸福研究所”将它分解成了不同的组件,从三个维度来衡量幸福和量化生活质量。
首先,生活满意度。联合国每年发布的《世界幸福报告》依靠每一年向每个国家超过1000位公民提一个简单并且主观的问题:“想像一个阶梯,0即最底端,代表生活非常糟糕,10为最顶端,代表生活再幸福不过。你个人觉得你此时处于哪一个等级,你的快乐是几分?”超过1000人给出的分数的平均值就成了幸福指数,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幸福值。
其次,情绪或者称之为快感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历了什么样的情绪?回头看你的昨天,你感到悲伤、生气或孤独吗?你笑过吗?你感觉被爱吗?
最后,目标感。这一维度是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观点之上——对他来说,好的生活就是有意义的生活,那么是否有目标感就变得尤为重要。
03
幸福的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根据联合国的《世界幸福报告》,丹麦已经有四年被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在丹麦这样一个一年有6个月周短夜长,连狗都有可能抑郁的国度,丹麦人的幸福指数能位居榜首,实在让人匪夷所思。但丹麦人坚信,让他们脱颖而出,成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关键词是HYGGE.
迈克•维金是丹麦哥本哈根幸福研究所的CEO,他在书里详细的描述了丹麦式HYGGE生活的具体内容:
舒适休闲的服饰,大而温暖的围巾,诠释着丹麦人自己的穿衣哲学。
HYGGE食:一杯热饮一份甜,丹麦人的快乐源泉
在丹麦,肉、糖以及咖啡的高消费直接与HYGGE有关。糖果很HYGGE,蛋糕很HYGGE,咖啡和热巧克力也很HYGGE。那些会让你有点“罪恶感“的食物才是HYGGE的组成部分,但绝不能太过奢靡。
HYGGE住:壁炉、蜡烛、木制品、灯……纯正北欧家居——丹麦人的幸福要素
走进许多丹麦人的家中,就如同走进家居杂志里。他们对设计有不凡的品味与追求,并投入大量心力使家变得更舒适。
HYGGE行:生命中美好的事物都是免费的——丹麦人的生活哲学
在家以外的地方当然也可以很HYGGE。只要具备以下这几个要素:在一起、放松下来、亲近自然、活在当下。
蜡烛和蛋糕仅仅是一个开始,一张沙发,一杯热饮……可以让一切变得更加随性、温馨、平等的因子都可以让我们的办公室时光也变得HYGGE。
这就是HYGGE幸福生活的具体样子,丹麦人相信HYGGE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因为HYGGE是一种享受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的情怀。
或许,当我们对目前的生活不满意时,可以对照上面的内容看看自己目前拥有什么,哪些东西可以即时享用,用心体会我们能触手可得的HYGGE。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读后感(二):和丹麦人最像的可能是四川人?
今天在西西弗翻到了这本书,想寻找下幸福的奥秘。然后在最后一章,发现了幸福的根本立足点,就是社会为人民谋福利,全丹麦无穷人。好嘞,这就没咱们啥事了啊。
就算没有经济基础的缺失,中国人民也没有HYGEE的群众基础。活得像工蚁一样,还特别自我陶醉,努力到无法自拔。所有公号都把人往死里逼,作为一个中国妇女,不结婚会被口水淹死,结婚要工作家庭两手抓,还要腾出第三只手迎接国家没有任何实质上支持的二胎政策,离婚的基本上就是一个人坚强地拖着娃直到心理变态。
现代中国社会,越在北上广深的越焦虑,完全触不到幸福的天花板。可喜的是我们还有四川人民呀,比丹麦人民想得更开,就算没钱都乐得买买买,享受美食享受麻将。
不知道把一丹麦人扔到四川,他/她会不会找到NEW HYGEE STYLE?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读后感(三):HYGGE:幸福的秘诀
下午,沿肖家河散步,粉红的余晖很美,追着凝望许久,天寒地冻时,想起万圣书园,于是去转转。
看到一本可爱小书:HYGGE,丹麦人幸福的秘诀。HYGGE 是一种温馨舒适生活方式,例如寒风凛冽,窝在暖气开足的地方,喝着热巧克力,慵懒地翻着画册,就像此时此刻,在万圣书园的我,也心觉 HYGGE。
丹麦人认为,与 HYGGE 相关的事物排名:热饮,蜡烛,壁炉,圣诞,桌游,音乐,假期,糖果和蛋糕,下厨,读书,周日,生日,看电视,暴风雨,酒,宠物,排队,绿植…… 运动排在倒数第二,最末一名是脸书。偏安一隅,与世无争,享受生命中的温暖与甜蜜,就是 HYGGE。
书中介绍了一种 HYGGE 急救箱,用最少的物件,随时随地打开一个角落,塑造一次生命中的 HYGGE,于丹麦人而言,是蜡烛,巧克力,你最喜欢的茶,你最喜欢的书,手工果酱,旧时信件,一个笔记本,纸和笔,CD,相册。设计自己的急救箱,世界洪荒,随时静谧独处,满心芬芳。
读这本小书,让我想起外婆,以及小时候寄宿外婆家的记忆,家里是常备蜡烛的,橱柜里总是摆满红糖糕点,最美好的体验,都是在二楼的沙发上,深冬时节,暖气滚烫,开着电视,裹着毛毯,偎在靠垫上,借着落地昏黄的灯光,能望见窗边影影绰绰的仙客来和龙爪芦荟,等外公归来,缠着他陪我打牌,每每都要作弊,他也不拆台,只是笑盈盈地,让我赢。
最近一次,美好的 HYGGE 时刻,就是席地坐在白色毛毯,喝梅酒,吃巧克力,你的影子落下,灯光摇曳,音乐悠然响起。后来明白,是因为有了你,才会这么惬意。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读后感(四):Hygge
一般吧,通篇讲丹麦人的幸福理念,甚至花了大把的文字教你如何做一个幸福的菜,个人口味来说并不是特别喜欢。总结下来,幸福不是由金钱堆积出来的,当你摆脱生活的基本需求时,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及目标感,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幸福的秘诀。与其说幸福的秘密是什么,这本书一直在宣传一种只有丹麦文字才能准确描述的hugge感觉。它是通过五感让你全身心地体会到那种舒适放松,让你进而觉得幸福。
感觉如果中国也有北欧国家那样的福利制度的话,再加上现在年轻人盛行的丧文化,hugge也许对于大众来说也是轻而易举的吧。只可惜现在的大多数人都是被生活追逐到角落无处可逃。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读后感(五):丹麦人幸福他们的,我们幸福我们的!
关于幸福,看了本书,叫《丹麦人为什么幸福》,提到了HYGGE的生活方式。作者叫Meik Wiking,是幸福研究所的首席执行官,因为丹麦常年获得全球排行榜前三甲,所以幸福研究所的总部设在丹麦的哥本哈根算是实至名归。丹麦在2016年度的评选中拔得头筹,综合评比得了第一。我大中华排在第83位,位于菲律宾后面。
看不清的话欢迎查看原图。图片来自幸福研究所网站,2016年全球幸福指数综合排名,https://www.happinessresearchinstitute.com/services,网站提供年度的幸福报告,例如:出版物,研究报告,专业文章,咨询服务等
Meik Wiking是幸福研究所的CEO,他致力于找到那些能让人感到幸福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能给丹麦人民带来幸福,更是全世界人民的福祉。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被评为中信的“年度好书”
在丹麦,每年有长达6个月的昼长夜短,连狗都可能会抑郁的国度,丹麦人又是怎么保持幸福感的呢?他们管保持幸福感的生活方式叫HYGEE,HYGGE是啥?发音无需过分关注,它用来形容感觉或你理想的生活方式,比如
光线:自然光不足就用人工的的来凑。丹麦人民非常特爱点有机蜡烛,借着抖动的烛光和家人晚餐和爱人依偎,幸福感爆棚啊!或者丹麦设计的灯具,不光是要关注灯的外形更要关注亮度和颜色,三者和谐统一了才能营造HYGGE的氛围。
归属感:无须等待众人的狂欢,只要有你亲密无间的小团体陪你就好,通常3-4人为最宜。
吃好喝好:来些甜食或者手作蛋糕吧,看着厚厚的奶油或者萌巧的糖果,是不是顿时找到孩提时的幸福?
穿什么:忘了严肃的工作套装,找出舒服的衣物,比如棒针毛衣和围巾,头发随意的扎起,毫无紧绷感,彻底的放松下来。
还有如何以HYGGE的方式来布置自己的家,如何过节日等,对于想要了解海外生活的读者来说,还确实耳目一新。但如果真的想用HYGGE的方式来过好一生的话,我们首要就是放下不切实际的想象,把寻找幸福着眼于当下。毕竟我们大好河山,日照充足,幅员辽阔,景色宜人的地方多了去了。我们才更应该幸福呀。《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这本书里讲的都是适合当地人的幸福方式,对我们用处有限,比如,寒冷漫长的冬季他们都会围坐壁炉前,肯定是感觉幸福的,但我们国家用壁炉的地方太少了。
从书中我们可以受到很大的启发,其实幸福最基本的无非是照顾好自己的皮囊和精神。感觉不幸福大多是“精神”上出了问题,如果我的精神满足了,其实不需要一定要在生活中拥有某种所谓HYGGE的方式才幸福,我可以不借助外力将自己的状态随时随地调整到幸福满足的状态。
就像《芳华》里的刘峰,为别人的幸福舍弃自己的大好前途,但当时的他就是幸福的,活雷锋的价值观嘛,别人看来是傻,他看来就是应该的;转业后生大病和陈小萍相依为命,HYGGE的生活方式他们都没有,依然很幸福,甚至比腰缠万贯的队友们更知足。
还有电影《归来》,讲的是被打上反革命标签,发配改造大西北的陆焉识,忍不住思念家人,逃回来想见一面未果,那个时代给让他错过了太多。虽然平反了,但深爱他苦等他的妻子由于精神失常已经认不出他,不论他怎么努力都换不回曾经的记忆,他后来放弃努力,不再证明他就是婉喻苦等的陆焉识,而是做为“念信的”陪伴婉喻终老,当看到陆焉识和冯婉喻这对老人风烛残年彼此相守,他们幸福的走完一生,那种幸福是有力量的,是不论物质上匮乏到什么程度都侵害不了的幸福,是精神上的。
还有台湾作家舒国治写的《流浪集》,“世道再难,也要呼吸顺畅”。生活本就不易,别被它扼住喉咙,不要忘了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幸福。作者流浪于中国的大江南北,住便宜的旅社,吃路边的小吃,不是作者没钱住星级酒店和品尝海鲜大餐,而是他流浪的目的不是体验金钱堆砌的生活。就像他说美国有些流浪汉,你给他好的条件他都不肯要的,就是背着破包,扒火车皮,睡硬纸壳,捡剩饭,而且不乏高学历者,他们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HYGGE生活。
未能一日寡过 恨不十年流浪
我们智者先贤早就在他们的书中给了我们治愈“精神”的解药,又何必舍近求远去学人家的皮毛呢?比如《庄子》,教做人做事儿的方法,做个自在的人——做好事不贪图名利,做小坏事儿也不纠结。 推荐大家读庄子,寻找inner peace。
幸福是很个人化的事情,汝之砒霜,彼之蜜糖,没有和别人比较的必要,一旦比较了,幸福就像打歪了地基的房子,可能一直做着不是“你自己”的事情,那终究这座房子会轰然倒塌,剩下的满地都是别人眼中的“幸福”碎片。多读书,多旅游,多和世界链接,多给和自己对话的机会,找到自己的幸福。《国际歌》不是都唱了嘛,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实现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超喜欢唐朝乐队版的,点击燃起来!
国际歌-唐朝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读后感(六):Hygge的时间并不一定会是一整段时间,有可能也是零碎的
尽管全书内容很浅显,有点类似Hygge操作指南,但是也把北欧人幸福hygge的精髓写出来了。原来在家里很Hygge,有自己的地毯,沙发spot,沙发上有毛毯,有咖啡,有茶,随着时间,家里住进了长辈,虽然摆设依旧还在,但是那种Hygge的精神已无。
尝试着去找到自己心仪的咖啡馆,希望能一整天抱着电脑和书,在咖啡馆坐上一天,但这种理想很快就破灭了,楼下星巴克多的是保险销售和房产中介来签约的,联合书店的咖啡馆很不错,特别是周一到周五很清净,但是遇上上洗手间的问题,总是要把东西收整齐带走了,再继续进来。收完东西的瞬间,顿时就像一种仪式一样,结束了之前读书Hygge的时间,等上完洗手间回来之后,全然没有Hygge感,东翻翻西翻翻然后就耍手机去了。今早发现家对面马路开了一家性冷淡风咖啡馆,价格很是始终,准备过两天去试试。
我在办公室是有一个固定空间的,办公室很安静,各自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有水,有茶,有洗手间,安全,安静,冷气开的很足。我放了厚厚的连帽外套,喜欢全副武装,带起帽子把自己整个包起来露个眼睛。我配置了乳胶枕头,乳胶坐垫,几只不同功能,喝茶,喝咖啡,喝白水和能携带的杯子,甚至,还有糖包,糖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是最好的能量了,Low tea时间,伯爵茶里放半包糖,点燃整个下午。有几本专业书,但总觉得Hygge的时光不是用来消耗专业书的,改日要从家里书柜里背基本闲书来装点一下,午饭后翻一翻闲书,总是惬意的,hygge时光不一定是一个大片段的时间,也可能是零碎的,要的是一种spirit。
我现在很珍惜这几乎是我最后一片净土,由于空间有限,我不厌其烦的每天从家里带不同的茶小样,或者挂耳包来办公室,每天准备这些小样茶或茶点的时间不也很hygge吗?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读后感(七):丹麦在左,其他国家在右
关于北欧我知道的并不多,甚至只是听说那里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以及难以记忆的各种名字。丹麦,大概除了安徒生童话以及曾经欧洲杯上的惊艳还大概清楚有这么一个国家存在,至于他们的生活如何,一无所知。这本书大概就是在各种刷屏以及对陌生的好奇双重驱动下而开始买下,从而阅读,然后又不知道应该是失落还是惊喜。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我想作者在文章最后的一部分说得很清楚:福利制度。丹麦人的幸福并不是所谓的HYGGE或者是一支蜡烛,一杯热饮,甚至一屋子的自然感。略读整本书下来,这些细微的生活组成部分确实让丹麦人的生活看起来尤为舒适,温馨。然而,支撑这一切的恰恰就是丹麦整个国度较为完善的福利制度,没有人要因为温饱而奔波,没有人因为上学而失去自我,甚至没有人因为要思索如何衡量工作与生活。我想,如果我能够不为这些事情烦恼的时候,上班的时候我也会感觉到HYGGE的。
这些年一直在为了温饱而奔走的我,不管在等公交车前往工作地点的时候,还是从公交车下来等待拥堵的电梯的时候,总是能够看到一群面无表情,眼神呆滞的人群。这些人,他们在社交场合可以放开大聊畅聊,也能够捧着甜品热饮蜷在被窝里看电视,也能够在某个午后趁着阳光斜照阅读一本书,当然,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为自己的生活空间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范。然而,在这一瞬间,在这一刻,他们没有办法HYGGE,他们被生活与工作的双重压力所挤压,恨不得站在马路上,仰望苍穹,永远不需要上班。
所谓幸福,慢慢就在于满足了自我的生存可能后的附加值。除开了生存基础,生活态度也是丹麦人幸福的缘由之一。我不知道他们会如何谈论他们的工作,我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如同作者所说5点左右就都消失在办公室。重点的并不是如此,而是他们在面对生活,面对工作的时候,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选择。人,只有在自由表达自我的时候才能够感受到幸福。或许因为不会因为在房屋点蜡烛不会被说这样子不健康,也不会因为蜷缩在被窝里或者某个角落被谴责为慵懒,于是,他们不断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舒适的方式。而且他们似乎群体性地找到了。
群体性。他们似乎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彼此都是享受着HYGGE的丹麦人,同时又是一群实在的共同体,小群体性的生活方式,彼此用共同的方式维系彼此的关系。这一点,或者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群体性的狂热。这两者在某种程度并没有什么冲突,只是一种是对某种信仰力量的追逐,前一种则是对自我生活方式的追逐;只是一种是群体性的,无法看到具象的个体的容颜,前一种则是能够倾听每一位参与者的欢声笑语。在这个社交被商业所利用,同时也被学者恐惧的年代,似乎这种打着HYGGE大旗的社交方式,看起来更像是远古年代,聚在一起说故事消磨蛮长时间的形式。
丹麦人可能真的因为那些小物件和食谱而感觉到幸福,对于我们而言,如果幸福只是那些物件的话,我想,豆瓣应该会有很多一星活动。
《丹麦人为什么幸福》读后感(八):一个丹麦人,中国女婿,他眼中的hygge
恩,对的,木木(也就是本人)是这本书的译者。翻译这本书也是机缘巧合,因为先生是丹麦人,我对hygge这个词一点儿也不陌生,因为这是丹麦人的口头禅,他们总是说:“明天下午一起hygge?”或者“今天晚上真的很hyggelig......”。
突然有一天,以前出版社的同事发来一本书,问我有没有兴趣翻译。点开一看就看到Hygge一词。当时就给老公看,他看了也很兴奋,于是,在他的鼓励和“撺掇”下,我接下了这本书的翻译工作。
这本书的翻译得到了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尤其是涉及到丹麦文化等方面,有了先生的答疑解惑,总能让我眉头舒展豁然开朗。
周日的早上,我们喜欢去有着hygge氛围的餐厅吃bru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