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餐桌》是一本由(日) 石毛直道著作,铁葫芦·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1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的餐桌》读后感(一):食物,不仅仅是生存
和食,起源于日本列岛,并逐渐发展成为独具日本特色的菜肴。主食以米饭、面条为主,副食多为新鲜鱼虾等海产,常配以日本酒。和食以清淡著称,烹调时尽量保持材料本身的原味。与食物的生产关系最深的就是风土,风土决定了当地人们的生产形式是畜牧还是渔业,决定了人们是选择兽肉还是鱼肉,这种料理的样式表现了一个民族在漫长的时期内所形成的风土性的自我理解。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社会群体共有的具有独特性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喜欢聚餐,西方人喜欢分餐,中国人在餐饮的同时还注重食品色香味的审关效果,西方人则更看重食品本身的自然营养价值等,这就是在餐饮行为中表现出的集体差别性行为方式,这些具有集体倾向的行为差别属于文化范畴。
当我们逐渐把饮食商业化、功利化时,根本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去追究食物背后,这些食物由自然界的一种存在变成带给我们存活下去能量的吃食的缘由。如果你在这么忙碌的日常中还对食物抱有一点点好奇,石毛直道的这本《日本的餐桌》能够解答许多我们关于一蔬一菜的疑问。
很多日本学者认为日本式的食物结构是“稻米加鱼类’,石毛直道将稻米扩大理解为以稻米为主体的谷物和各类蔬果、鱼类,当然也包括了海水和淡水中的各类水产品。与肉类食物的禽兽相比,谷物、蔬果甚至水产品的生长期和品质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要大得多。自古以来,长期处于湿润温和、植被丰富、四季分明的自然环境中的日本人,对日月星斗、春风秋露的细微变化养成了非常纤细的感受力,对周围植物的兴衰枯荣倾注了非同寻常的关切,这使得他们对于食物原料的所谓“食材”有着十分细腻的分辨力。
就像有人议论的那样,日本料理是一种用眼睛品尝的食品,由于其造型极其精良;是一种做减法的关食料理田地,由于其看待食品原本滋味的无比尊敬;是一种适合人体健康需求的食品,由于其更多考究的是食品相互均衡的准则;是一种通报文化信息的食品,由于其展示了日本孤占的风气和习气。在得到健康的同时,感触日本人对天然的尊敬,对美的寻找。
《日本的餐桌》读后感(二):每种食物,都有故事
文|轻禅
说起“吃”,任何一个吃货都可以滔滔不绝,说不定还能将美食说个遍,可对于食物身上的故事,有几人知晓?其实,任何一种食物身上都有故事,它们或许来自世界不同的地方,千里迢迢越了国界,或是曾经被人误解,认为吃了就会生病。想起来,也是颇为有趣,了解食物身上发生的故事,对于“吃”来说还真至关重要。
阅读日本饮食文化权威学者石毛直道所著《日本的餐桌》,了解食物身上发生的故事,不仅能够满足人类的好奇心,还能够畅游餐桌上的风景,实在是一件妙事。《日本的餐桌》一书中提及了餐桌上的配菜、餐桌上食物的世界之旅,以及一些饮食中存在的偏见,除此之外,还讲述了一些闲暇时光中的吃食和饮品,内容十分丰富,故事也颇为有趣。在书中,石毛直道对每一种食物都做了介绍,每一篇虽短,但每一篇都写进了人心,让人读之甚为喜欢。
说起菊花,大多数人想到的是欣赏,但其实菊花也是餐桌上的一道配菜。它还不是简单的一道配菜,它是一种具有长寿药效的植物,被称为“神仙之食”。在中国古老的医书中就成提及用菊花为原料,经特殊处方制成药丸,用酒服用,可强身健体。甚至,中国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饮菊花酒的风俗,也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时至今日,中国很少直接食用菊花了,但在日本,作为配菜出现,还是较为常见的。
馒头在中国很常见,它也不远万里从中国行走到了日本。究竟是怎么去的?这就要提到从中国移居到日本的林净因,1934年,林净因到日本开了家馒头店,从此馒头在日本流传开来。粽子也是中国人的发明,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这个习俗也传到了日本。
食物的世界之旅,若是细细思考,也是正常之事,毕竟从古至今,各国之间是存在交流的,再加之一些人出国,也就促进了文化与饮食的沟通与交流。这样的好处就是,全世界的美食,能有更多的人品尝到,对如今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日本的餐桌》一书中除了讲述这些,还提及了一些饮食上存在的偏见。蝗虫听说过吧?这种昆虫在日本经常被食用。这一点,其实也跟蝗虫的危害有关,每年稻穗转黄时节,蝗虫的出现,占据稻田,啃食稻叶,造成稻作损失。人类在无奈之下,只能清除蝗虫。曾听老一辈人说,在中国上个世纪,蝗灾也十分严重,蝗虫吃了粮食,人类就食用蝗虫,久而久之,这也成为人类饮食的一部分了。对于青蛙、狗等一类动物,也是餐桌上常见的美味,但对于其中一部分人来说,却是不能够接受的,尤其是关于食用狗这种动物,每年在中国都会引起人的广泛讨论。
日本人对生活别有一番情趣,因此在闲暇时光,总会让生活变得更为惬意,于是午茶时光不可或缺。南蛮点心、樱花茶、冰淇淋,这种种食物就上了餐桌。关于冰淇淋的传说,也很有趣,这就要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有人发明出将奶油与牛奶混合做成的雪酪,这种做法后来传到了法国,成为法国皇室料理中的冰淇淋。由此看来,人类对吃的追求从未停歇过,也因此,许多美味相继出现。
至今,人类仍然在吃的路上一去不返,不同食材的配合就出现了很多美味。人类在制造吃的历史,当然曾经关于食物的文化也需要更多的人去了解,《日本的餐桌》就是一本很好了解食物前世今生的书。虽然书名是日本的餐桌,可这书中很多食物还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因此,这本书适合所有吃货看。
《日本的餐桌》读后感(三):餐桌上的饮食文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分社会阶级、不分年代远近、不分民族地域,作为生命的第一需求,“吃”向来都是头等大事。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美食片不断兴起,人们对美食的诱惑更是无力抵抗。不由想到2012年火爆全国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中通过对中华美食的多角度描绘,在充分挑动了观众味蕾的同时,全方位展现了全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以及长期流传而来的独特饮食文化。
正是借了影视剧的东风,日韩美食在国内早已颇为流行,每当韩剧里出现烤肉、炸酱面、大酱汤等特色美食,往往让人垂涎欲滴。更别提《孤独的美食家》、《深夜食堂》这样的经典美食剧,简直是把人带进日料的深渊,无法自拔。要知道“吃”的基础和前提,纯粹是为了满足“味蕾”的需求,这些也是“食物”所存在的意义,那么除此以外,食物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最近在读的《日本的餐桌》便是一本以食物为主角的故事集,作者石毛直道,人类学家,长期研究各种类型的饮食文化,被誉为“日本饮食文化研究第一人”。尽管书中是从美味的日料出发,却以独特的人类学视角为切入点,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带领读者踏上充满惊喜的冒险之旅,由田野来到饭桌,由耕种谈到烹饪,探索亚洲各地的文化风貌与饮食渊源,几乎囊括一切,有关食物的所有好奇,基本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喜欢吸收各国文化,并将其收为己用的国家。自唐朝统一中国后,日本更是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学习中华文化,并在之后的长期积累下,将大量的中国食材传回日本,再结合本土的饮食习惯,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日系餐点。以我们熟悉的菊花为例,在我国通常视其为吟诗作画的题材,往往报以欣赏之心,而菊花又有着清热败火的功效,是以人们喜欢将其晒干后泡茶喝。但在日本人眼里,菊花可是绝佳的配菜,或作摆盘的装饰,或烹调后食用,或是酿酒饮用。
不过经历了多方的学习借鉴,日本的饮食文化倒显得颇为繁杂,对餐桌礼仪的要求也事无巨细。每次吃饭前都要双手合十,略微低头说“我要开动了”,表达对食物和准备食物之人的感谢。正式吃饭时,必须一手拿碗,一手拿筷,并把碗举到嘴边吃。因为他们非常享受餐具拿在手里再到入口时的触感,于是为了达到恰到好处的程度,他们会一再细化餐具的各项指标,以适应男女的使用差异,进而做出符合人体学的完美餐具,可见日本人的严谨专业的态度。
对于精致的日料,我们大多向往已久,却不甚了解,这本《日本的餐桌》恰好能指点迷津。书里的文章篇幅不长,内容看似分散凌乱,却始终围绕着餐桌展开,于简单朴素中贴近自然,秉承日系的一贯风格,将有关“吃”的琐碎信息逐一道来。
《日本的餐桌》读后感(四):饮食文化,轻松探究
说是“日本的餐桌”,我觉得更确切地说应是“中国的小餐桌”,因为这书中写到的日本餐桌上的各种饮食几乎都源起于中国。日本料理背后的历史渊源与中国一衣带水。
《日本的餐桌》一书作者石毛直道,日本饮食文化权威学者,以轻松幽默的小短文讲述了日本餐桌上的饮食文化。书中包含着五花八门的食物,和杂七杂八的饮食习俗。
全书分八章,第一章带我们认识餐桌上的配菜,有流传万世的莴苣,有日本饮食的美学代表菊花,有战国武士出征前的祈运食物栗子,顺带讲了日本的水田渔业、温室栽培等。
第二章给我们开启了餐桌上的世界之旅,确切的说,几乎是中国之旅,前文我已提过,日本的饮食基本上都起源于中国,在古时候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被视为中国的藩属国,日本的文化、包括饮食文化也是从中国学习借鉴去的。所以,在这餐桌上的世界之旅中,石毛直道很坦诚地提及了日本现今常用的各种食材从中国流传过去的故事。例如,豆腐、馒头、粽子、煎饼等,听作者讲这些饮食小故事时,可以联系到历史发展,顺带捋一捋历史脉落,也是很别致的。
第三章聊了饮食上的偏见。日本是个奇葩的民族,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日式菜肴大多都比较精致,但是在日本的餐桌上,还有狸猫、蝗虫这些匪夷所思的食物。其实我一直特别不理解的是,狸猫在日本是一种神秘且常被神话化了的动物,据说它的肉有腥臭味,可是日本人怎么会接受这种食物呢?可能就像有的地方的人会尝试一些奇怪的食物一样吧,在别人认为无法接受的稀奇古怪的食物,而对某些人来说却是一种诱惑,因而越想去尝试一番。
第四章,介绍的内容或许很多年轻人都很喜欢,围炉品锅,说的是各式涮锅、火锅一类。尤其是进入寒冷的冬天,这些“锅”深受众人的喜欢,而它们也都有一些清新的小故事。
第五章,午茶时光。女孩子应该会更喜欢这一章的内容。日本的饮食是多元化的,日本接受外来文化比较早,西式的甜点、餐饮也是很早就进入了日本。来自英国的碳酸饮料、从美国推广过来的口香糖、由南蛮人带来的南蛮料理,等等,一应俱全。
第六章,到日本的厨房里看一看。看到日本碗筷的特色、看到日本厨房里用的锅、菜刀、碗和盘,以及日本厨房的样式。在日剧中,我们通常会听到剧中的日本人在吃饭前,双手合掌,夹着筷子,嘴里念叨着“我开动了”。之前,我很好奇为什么日本人有这个餐前习惯,读了书中短文后,知道了它的来源,这句话就像是餐前祷告一样。
第七章,休筷闲聊,聊聊日本的料理大赛,聊聊孩子的离乳食,也聊爱下厨的人等。
第八章,讲了日本餐桌上的酒,啤酒、梅酒、马奶酒、……各种酒以及与酒有关的故事。
整本书集合了各篇小短文,总体上而言,文章清新、幽默,是日式的“小而美”,读得轻松,理解轻松,也记得轻松。讲的是饮食文化,却也串起了很多历史渊源。
人类的发展中,“吃”是重点,人因食而生存生活。吃甚至带动了国家和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而我们在享受“吃”的同时,顺便可以通过这本书来了解一下每种食物背后的故事。
《日本的餐桌》读后感(五):在吃这件事上,我们绝不轻易妥协
说到吃,不得不提到我们勤劳智慧的老祖宗们。就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把这天上地下的东西吃得花样百出,以至于现在我们的留学生小伙伴们,随手做一个凉拌黄瓜,都能让歪果仁们吃得渣渣都不剩。所以在吃这件事上,总让人有种“独孤求败”的感觉,没办法,实在是段位差太多呀。
不过,幸好,我们还有一位同样善于学习和钻研的邻居——日本。
日本人性格里根深蒂固的严谨和较真放到餐桌上,威力也是不容小觑。比如,他们的碗筷,居然有“男女之分”。配合男女的手掌大小,考虑到人体学,男碗要比女碗大一些,高度也不一样,男性的筷子也会比较长。
所以谈到餐桌世界中的文化,我们的作者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一个又一个小故事简直停不下来。
为什么平底锅渐渐取代了过去的圆底锅?为什么古时候的人们没有用过平底锅呢? 阿拉斯加鳕鱼的卵为什么会被叫做“明太子”? 奈良时代就被日本人食用的莴苣,为什么直到二战后才被做成了沙拉? 涮羊肉和现在流行的涮涮锅有什么“亲缘关系”? 第一个吃到冰激凌的日本人是谁? 口香糖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出前一丁”是怎么诞生的?
餐桌上小小的一道菜背后,有着各种机缘巧合的故事,于是吃东西时,遇到被介绍过的“故人”,会有种非常亲切的感觉。有时候甚至会觉得:啊,好惨,它们本来不会被人吃进嘴里的。(当然,考虑到有我们以广东朋友为代表的吃货在,想逃离餐桌,可能也不是那么容易。)
《日本的餐桌》读后感(六):初心
这本书很通俗易懂,没有卖弄任何技巧,只是把所知所想写出来。文字质朴而令人感受到它的另类美。我想这就是初心吧。忘了其他而醉心于讲解、醉心于仅仅只是写出自己知道的、自然而然的让人感受到它的美,文字的吸引就此油然而然地产生。
全书分八个方面。
1:认识餐桌上的配菜
针对莴苣、番茄、菊花。栗子、地瓜、菇类等作物追本溯源,期间陈述各国对提及的配菜的饮食习惯和区别,让人不会读百科全书那般枯燥无味,而是一片生机勃勃啊!
2:餐桌上的世界之旅
这是针对性的分析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对豆腐、馒头、纳豆、昆布、辣明太子、阿茶罗渍、粽子、煎饼、镜饼、面线、鸡蛋、奶油与奶酪、醋、苦味的一个接纳过程,尤其是日本怎样接受并真正享用的一个过程描述。
3:伙食的偏见
看章名大概就可窥探到作者所讲的内容了。狸猫、蝗虫、蛙、狗、食人等各区域禁忌问题。
4:围炉品锅
由石头火锅、涮涮锅、河豚锅、成吉思汗锅等引发的对未来餐桌的一个设想,有趣而又真实地感受到作者的思考。
5:午茶时光
关于弹珠汽水与西打(弹珠汽水lamune是指柠檬风味的碳酸饮料,西打本专指酒精饮料经日本定义演变成只要是添加了苹果系香料的碳酸饮料)、樱花茶、南蛮点心、冰激凌、口香糖的随笔。
6:进厨房探险去
关于厨房灶神的神话,也是极其有趣的。在过去的中国厨房里都会贴上灶神的画。古代人认为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神会回到天庭,向道教地位最高的神明玉皇大帝禀告一个家庭一年来发生的种种事情,然后在除夕夜带着这个家新的一年会遇到的吉凶祸福返回厨房。因此,人们在灶神回到天庭的那天会上香并准备贡品祭拜,还会用粘糊糊的糖涂在灶神的嘴上。这是为了收买灶神,希望他只报好事不报坏事。日本的厨房也有灶神,只是称呼因地而异。唯一的差别在于中国的灶神会回到天庭,但日本的灶神从不会离开家里。
有趣有趣。
7:休筷闲聊
这就是我们聚会后的一个必经阶段了,吃饱喝足后聊聊天南地北、各种琐事和大事,舒舒服服的说出些许话后,就像膀胱清空掉那种轻松感。这里作者涉及的闲聊包括离乳食、仙人的饮食、创意料理、君子的伪善、爱下厨的老人及大胃王 比赛。关于他提及的在这个老龄化的社会,独居的老人越来越多。对喜欢做菜的老奶奶们来说,没有人品尝自己做的菜是很无趣的事。他给出了一个我个人觉得非常好的建议:地方政府应该找个渠道让擅长做菜的老人家发挥手艺,比如邀请附近的邻居品尝他们做的菜,大家一起享受用餐的乐趣。
8:还是少不了酒
对啤酒、柳荫(这名字真好听,凉凉的感觉)、梅酒、菊花酒、马奶酒等的探讨。
看完对日本的餐桌文化及其料理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还是有一个非常好的度的掌握。
食物,真让人体会到乐趣。
《日本的餐桌》读后感(七):赚点儿酒菜钱吃吃喝喝
大概某些人会有这样的想法,然后有点儿名气又有人找上门来这种事儿便是手到擒来的随便写写赚点酒菜钱吃吃喝喝,然后要是出了书了便又多赚点儿钱出去旅个游什么的了。这种事儿在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唯一的想法,当然书里写的东西只要稍微找点儿资料随便码字一两千不成问题的,所谓随笔散文大概是最容易写的东西,而且非常平易近人,可是你又没名气谁看你写如此平淡无奇的事儿?若是有些名气连你小时撒尿看骆驼和泥玩儿之类的趣事儿都是赚钱的把戏。可是像我这样的童年这种东西都不知道让我扔哪儿去了,同时扔掉的还有所谓的梦想,在我眼里有些东西不是努力可以解决的。
就比如前面提到的,随便写写就可以赚酒菜钱的事儿,以前我也想过,不够后来发现这事儿想的容易办成太难了,比如写小说儿吧,我连看都没兴趣更别提写了,之前看了一本儿觉得寡然无味,我也能随便写,可是得有愿意出版的,散文也是,再然后便是些带有专业性质的东西火科普,再或者我对于历史算是颇有些看法的,可是又一言难尽。又有人建议我你的看法也算是独到是不是可以写些评论之类的,后来发现想法是一回事儿,变成文字又是另一回事儿。对于文字的驾驭可是太差了,但是也有差的有人欣赏,说多了都是废话了,虽然不一定正确,但是有些便是通篇正确的废话了。味同嚼蜡。
是在不知道怎么继续吐槽了,是在下输了。不如说点儿别的吧,看过很多关于料理的番或者电视剧电影啥的,比如中华一番啊,美食俘虏啊,最近的药王食戟之灵啊,深夜食堂啊,孤独的美食家啊,很多很多你感兴趣自己去找吧,不过有一个问题,看人家做饭吃饭,还要掏钱看是不是很残忍啊?可是有人说为好东西买单是应该的,可是这东西百看不厌啊有没有?看一次花一次的钱,可是买书来看倒是可以花一次钱看好多次,但是看不出来视频的感觉,这边是坑爹遗憾的事儿了,好像最近还有一个异世界的美食,门上是只猫的餐厅,好像叫这个。
实在无话可说了,到此为止。
溪川上
2017.09.04 夜
《日本的餐桌》读后感(八):没有美食的人生太乏味
说到色拉,半个世纪前的日本人还只吃土豆泥色拉,对西洋引进的生食莴苣乏人问津。跟坚持传统饮食的中国人拒食鱼生的理由如出一辙,他们担心生食蔬菜上的寄生虫。可没过几年,日本就开始大规模种植生食莴苣,就像三文鱼刺身也成了中国吃货的心头好,美味无分国界。
日本人类学家石毛直道对饮食文化情有独钟,当真是了解“人类”!新作《日本的餐桌》是一本能通向读者心里的饮食漫谈。从日本餐桌上的常见配菜讲到它们源自世界各地的前世今生,石毛直道不是在以人类学家的见闻炫学授业,所谓的“日本的餐桌”也并非独品日料。最好把它当成一次赴宴,举杯拾箸,不问出处,由味蕾去记忆,宾主尽欢。
口腹之欲堪称农业“进化”的动力之一。生食莴苣即是一例,担心人类排泄物做肥料会滋生寄生虫,那就使用化学肥料;蕾切尔·卡森大力呼吁人们慎用杀虫剂,利益当头并不容易扭转,石毛直道笔下“味甘美如小虾”的蝗虫倒是新思路——杀虫剂令蝗虫“物以稀为贵”成珍馐,如今想要获得作为食材的蝗虫,必得有不喷或极少杀虫剂的田地;四季常鲜的温室蔬果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因地制宜,为盘中添美味的农民却更教人惊叹,古已有之的“水田渔业”简直是“不劳而获”——雨季,淡水鱼在禾稻积水中产卵;旱季,在鱼群归河的必经之路撒网即可坐收渔利。只求加餐不图谋利的农民,以自然之举轻松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是民间的大智慧。
我们也该抛开对事物的成见,莫因“噎”废食。毕竟,古人若望文生义,视豆腐为腐败之物,会少了许多美味,遑论气味特别的发酵食品了。不过,心理的芥蒂更难释怀,或可由美食化解于无声,譬如共用餐具和亲见血腥。餐桌和厨房的距离越来越近,卒见人们对美味的重视。刚出锅的美食要在恰到好处的时刻品尝,锅物料理就是这一趋势的极致。热火朝天地啖烤肉、涮火锅,突破公筷私筷的禁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自然拉近了。说到亲见血腥,石毛直道由菜场不见屠宰场面的“体贴”,联想到把死生“屏蔽”进医院的隔阂,认为不知死、焉知生。但杂食者如何能对“杀生”避而不谈?喜食“活杀”、“现切”、“热气”等美味的饕客,倘不识此中况味,徒是酒囊饭袋罢了。
食品产业一直是先锋行业,古人看到今人的餐桌,大抵不会太惊讶。所谓的创意菜、融合菜多是拾古人牙慧,譬如一道美其名曰“江石滚肥牛”的花哨菜肴,在制陶技术不发达的北美原住民里早有源头:“沸石烹调法”就地取材。某些饭馆以大胃王比赛为招徕顾客的噱头,也能在200年前找到文字记载,石毛直道批其为日本锁国期间,“失去目的的社会”的无聊之举,真正的吃客还是留着肚子少糟蹋粮食为妙。而造福千家万户的O2O概念,古代的吃货应当也不陌生。《东京梦华录》里北宋繁华的都城不仅有外卖,还有外烩——厨师上门烹美味——真是星级的服务了。
连古人的餐桌都能实现全球互通,今人的餐桌当然更加无分日本还是中国。丰盛精彩,佐料连连,岂止为了果腹!读者诸君若知从石毛游而乐,亦当知石毛之乐其乐也!对折腾数次的外科手术轻描淡写,却对病房伙食叫苦不迭,暗暗羡慕着以马奶酒为药的蒙古诊所。寂寞的味蕾在哭泣:没有美食的人生太乏味!
——丁酉年读石毛直道《日本的餐桌》
《日本的餐桌》读后感(九):文字版舌尖上的日本
作为一个吃货,最大的心愿便是吃遍天下美食,不过也明白这只能是一个梦想而已,想要吃遍天下的好东西,谈何容易。不过纵使自己眼大肚子小,不能用通过味蕾满足自己的愿望,还是可以找另外一种方式来替代的嘛。
因为是吃货,所以凡是与美食有关的书籍我都想要拥有,凡是讲述食物的美文我都不想错过,凡是记录饮食的纪录片我统统不想放过。文字与影像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将别人的思想与感受传递与你。即使你受条件所限不能够达成自己的心愿,也可以通过别人的描述来感受其中的魅力。我想这就是美食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为什么这么火的原因。
既然是要吃遍、看遍天下的美食,那么除了我们中华美食之外的饮食文化也不应该错过。
距离我们近的韩式料理不提也罢,除了米饭便是泡菜。若是再往远处看看,离我们比较近的应该是日本了。
对于日本的饮食文化,一直以来它给我的感觉都是以精致清淡,严格细致为主的。即使是最为简单平常的食材,在他们的心中也是要认真对待的。“要做第一流的。”这句经常在日剧以及日漫中出现的话似乎是他们所有人的口头禅,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出他们对待食物制作的认真态度。
对于日式料理,第一时间在脑海中反应出来的应该就是寿司与清酒。不过在日本家庭的餐桌上可并不是只有这两样的。《日本的餐桌》这本书将会为我们介绍有关于日本的饮食文化。
或许是受唐朝那段历史的影响,初看此书的开头部分“认识餐桌上的配菜”时,你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东西。莴苣、番茄、栗子、地瓜……等等食材统统都是我们常见的东西。在作者对于这些食材的介绍中也多次提到过与中国的关联。由此可见,在东亚地区,很多东西其实是相通的。
有人曾调侃说没有中国人不敢吃的东西。不过你若是看了作者关于“饮食的偏见”那一章节,或许你就得把这句话改成没有人不敢吃的东西。作者将会告诉你,狸猫、蛙、蝗虫…..这些看起来奇奇怪怪的食材其实哪都有人食用的。
想要做出一出色美味的一餐,单有好的食材是不够的,制作食材的器具也是很重要的,在“进厨房探险”这一章中,作者将会为读者介绍厨房中的各种器具,讲述其中的由来典故。
说起来,此书没有什么长篇大论,只是单单就一件食材或器物来进行讲述介绍。通过文字将与饮食有关故事讲述给读者,犹如日式料理一般,看似简单平淡,实则精美细致,有诸多功夫蕴含在其中。又仿佛是一部文字版《舌尖上的日本》,使读者对其饮食文化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在如今这个大多数人已经不用为饥饿所困的年代中,营养的过多摄取似乎又成了我们的新麻烦。日本不是据说是世界上最为长寿的国家吗?而且据研究这与其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联。或许我们应该从此书中去借鉴学习一下其饮食的精髓部分。让自己既能享受美食,又不会担心不合理的饮食给身体所带来的危害,不是一件挺好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