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熊孩子不要靠太近》是一本由[美]邦米·拉蒂坦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8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管教熊孩子不要靠太近》读后感(一):除了孩子,你首先要做好自己
说起来很羡慕那些孩子又乖又聪敏的。问其育儿之道,人家或许会告诉你其实没怎么管,孩子自己就是这样的。你还能说啥,说啥?
对于一家的娃,几个家长凑在一起就知道是怎样回事儿了。每家的“熊孩子”是各有各的不同,但是说到底就真的跟作者想的一样,给自己起了个名字“蕾成苟”,一到周末你想睡个懒觉,但是熊孩子却早早醒了,给娃做饭,结果娃还不一定会看一眼,转脸就不吃了,精心准备食材做好的,你可以自己吃了。呵呵。
带娃出去就餐,对于多数家长来说都是深有感触,好容易你收拾停当,想安静坐下吃饭,娃总有各种事儿,最后一顿饭就在娃没吃两口的时候结束了。
《管教熊孩子不能靠太近》没有说教,没有条条框框的育儿指导,它告诉你,要和孩子保持距离,你能做好你自己,孩子自然也更独立。
这是一本特别接地气的书,既有吐槽,又道出了带娃的不容易,欢笑和泪水也只有带孩子的人才知道了。让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
《管教熊孩子不要靠太近》读后感(二):孩子,我们得保持距离
《管教熊孩子,不能靠太近》,首先这本书引起我注意的是,“熊孩子”,因为家里有一个熊孩子,和熊孩子相处真是个令人头疼的事情,有段时间我都怀疑自己是否得上了抑郁!其次,最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封面——两个淘气的孩子在画画,还把颜料弄得满身都是!
这本书的作者邦米.拉蒂坦是好几个孩子的妈,原名珍塔玛.蕾成苟(好奇怪的名字!)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美国超级亲子关系达人。
这本书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向我们全方位展示着“醒得比鸡早的”熊孩子的“熊样”。
熊孩子发飙,你也跟着发飙,那么,你就是“离熊孩子太近了!”
怎样确定自己对熊孩子的距离?
对于熊孩子的评价,是否存在着恼怒、懊悔或悲伤,只要你的情绪被熊孩子的行为所左右,那么你就是没有保持恰当的距离。而如果你对熊孩子的行为有所理解,并在冷静地寻找对策,那么你和熊孩子的距离就刚刚好。某个周末,我在家带孩子,孩子想自己出去玩,我因为刚刚下夜班,非常得累,况且这是他第一次自己出去,所以我没有同意。
孩子听到自己没有得到许可,哇哇大哭,还一蹦一蹦得,和我闹翻了天,他吼,我吼,终于吼得嗓子都要冒烟!
没办法,我深深吸了几大口气,冷静下来,想了想,对孩子说:“妈妈非常担心你的安全,所以不想让你自己出去玩,你能答应吗?”
孩子一直在争取着出去玩的机会。
无奈,只能让这个熊孩子得逞。我还是不放心,坐在窗户边观察了好长时间才放下心来。
养育一个熊孩子,值得吐槽的地方有很多,在《管教熊孩子,不能靠太近》可以读到很多共鸣的地方,可以说,这是一本熊孩子爸妈的“血泪史”!
可是,谁又肯丢下这“甜蜜的负担”呢?或许这是“痛并快乐着”的最真实的体现吧。作者邦米.拉蒂坦最后向读者吐露管教熊孩子的秘诀所在:
你得承认自己那些劳累和无措,才会不强求自己事事做到完美;你得承认你在熊孩子心目中的位置和作用,才会知道怎么对付他们那些难缠时刻;你得与熊孩子保持距离,不要靠得太近,才能冷静下来,放松下来,真正以父母的身份去给予他们适合的管教。《管教熊孩子不要靠太近》读后感(三):脱口秀即视感的育儿警告指南
这是一本槽点满满的育儿警告指南,不建议准妈妈看。如果是已经经历了幼儿时期的家长,倒是可以用来回味一笑。
书中围绕着2-4岁儿童的日常生活方面作为一个神经几近崩溃边缘的妈妈为视角出发,与其说是育儿指南更有些像妈妈的内心宣泄。书中作者把这个年龄段孩子最可怕的一面毫无保留暴露给读者,如果是心里素质不太好的准妈妈也许会真的被吓到。但内容并不无道理,而且作者的育儿核心也已写在标题上——不要靠太近。
在保持距离之后,很多事就变得一切好办。
1. 分分钟看清熊孩子脑袋里的想法 2.负罪感,拜拜:不会再把熊孩子的问题都归咎到自己身上 3.挫败版,拜拜:不会因为自家孩子没人家的乖巧而认定自己失败 4.摆脱暴怒模式 5.恢复称冷静淡定的成年人 6.不控制,就是最好的控制其一、孩子的行为都会有其背后的动机。如果只是用家长的权威去压制,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狡猾,他们会在之后为了避免被抓住而想出各种备选方案。找出动机可以从根本解决问题。
其二、每个孩子的年龄段都有他的性格特征及欲望期,如口腔敏感期和手部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会不停的用手和口来认知世界,而不知情的家长会认为这是一种坏习惯去阻止孩子的自然发展。
“保持距离”可以让家长冷静看待问题,也避免受情绪波动把矛盾指错地方。即使是方式有误也不用自责,管教孩子本身就是个互相学习的过程。所有的父母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和孩子一样都是一张白纸。要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去学习,而不是像个孩子一样的去发脾气。
整本书代入感很强,甚至说出了许多家长怨恨的心声。但吐槽效果大于教育意义,说是一本育儿指南实际有点言过其实,就当作是一本幼儿吐槽脱口秀集吧。
《管教熊孩子不要靠太近》读后感(四):干了这碗有毒的育儿指南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是个在孩子中屎尿屁中折腾得死去活来的孩子妈,不如抽空来看看拉蒂坦这本《管教熊孩子,不要靠太近》,不要说你忙得没时间看书,不然就抽出一顿做晚饭的时间来阅读,今天的晚餐,让我们一起点外卖。
如果你看到序言的时候,你一定会怀疑是不是打开了一本假的育儿书,为什么没有神奇的教养指南简介,而是无厘头的熊孩子搞笑介绍,还有一个让人笑死的作者别名——珍塔玛,蕾成苟,不要怀疑,跟我一起打开这本假的育儿书。
在介绍书之前,必须提及一个我想要的要点。作者所说的”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并不能和社会意义上我们所反感的“熊孩子”划上等号,两者之间是有些区别的。比如一个两岁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玩耍的时候,伸手打人,可以深度追究其背后原因,可能是不清楚打人会痛,可能是她想和别人玩耍的信号。但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随便打人,这就基本上是熊孩子。
拉蒂坦所说的熊孩子,更接近于我们所描述的那种,会在生活中调皮捣蛋,无法准确释放情绪表达自我的孩子。这种情况可以先观察原因,再给予对症引导。但对于我们所反感的有违反基本原则行为的熊孩子,我认为必须立刻予以管教,制止其行为。
对付那些让我们又爱又恨的调皮孩子,身为父母,我们肿么办?是不是可以用一句——我也很绝望啊,作为书本介绍的开场白呢?
孩子的调皮好玩,这是天性,小孩子不都是在玩耍中学习成长的吗?用我妈的一句话说——就怕她不调皮,哪天不调皮,还担心她是不是生病了“。所以,孩子的调皮并不是你的错,不要过于着急吧这个管教不严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这一点很重要,父母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是最重要的,有利于一起享受这个共处的过程。身体上已经累成狗,心理上就放松一点吧!
我最喜欢拉蒂坦的一点,是她使用动感十足的语言,将熊孩子的调皮吵闹的场面描绘得活灵活现。看她描述的熊孩子捣乱过程,简直就像阅读一本超有趣的笑话书,绝对会让你大笑三声,情节比任何故事书都要精彩。所以,这是一本妈妈们闲来无事,还可以当作笑话书一样来解压的神奇读物。
如果你像我一样,看到作者在屎尿屁的战斗中的辛苦,也回想起孩子的种种顽皮,说不定会产生和作者心心相通的愉悦。因为作者有丰富的育儿经验,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妈妈们的不容易,才能如此大胆地给出一些看似违反科学育儿指南的教养技巧。
《管教熊孩子,不要靠太近》的另一要点,在于她十分擅长举例说明, 如何正确应用”远距离观察“这一原则,通篇从熊孩子的问题或场合分门别类地入手,使用各种场合案例来说明具体实施方法,比如应付孩子对于电子设备的想念应该说什么?比如孩子睡前最喜欢询问的100个睡前问题,比如熊孩子的节日礼物指南,一本正经的幼儿择校指南,搞笑的垃圾玩具堆。
还非常认真地给出一个建议——不必太过于在意旁人,反正那种别人家的娃背地里也是一样的熊,也可以偶尔求助于各种电子设备,或零食甜点,或各种妈妈同盟军。核心就是一个,作为妈妈,你不需要时刻维持自己五好妈咪的完美形象,放轻松去远距离观察孩子,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当然,我们常说——熊孩子都是熊父母惯出来的,对应作者举出几大熊父母类别,我们也需要时刻检讨自己,避免陷入熊父母的困局而不自知。你也不能忽视,作者十分懂得父母的难做,所以提出各种不靠谱的解压方式让我们放松疲惫的身心。
拉蒂坦真的是用无厘头的方式,来告诉父母如何做一个放轻松的父母,如何给自己纾解压力。比起什么高超的育儿技巧,我觉得这本书的核心,更在于如何指导父母卸下胆子,轻松踏上为人父母的路途。
累成狗的间隙,也来看看这本让你身心愉悦的解压必备教养指南吧!
《管教熊孩子不要靠太近》读后感(五):管教“熊孩子”可以很简单
你们有没有感觉,那个刚刚出生时呆呆萌萌的小天使,随着ta不断的长大,却反而变得越来越不听话?打人、摔东西、脾气大、耍赖……小毛病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而且怎么说都不管用。多少父母抱怨孩子调皮、不听话,很难管教。可你知道怎样陪伴孩子吗?当亲子关系紧张时,你能否找到和孩子沟通的方法?
其实,只要方式妥当,管教“熊孩子”可以变得很简单!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邦米•拉蒂坦,好几个孩子的妈,一年大概有300天想要抛夫弃子,却依然坚守在孩子身边,而她的另一个身份,则是美国超级亲子关系达人,她的《管教熊孩子,不要靠太近》一经出版,就被美国三大育儿网站联袂推荐,迅速成为世界著名的畅销书,颠覆了很多人的育儿理念。
这本书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在从头到尾的爆笑中,字里行间却传达出一个非凡的理念:养育孩子不仅要亲密无间,更要保持距离,在心理上做到超然。
父母和孩子都常常会抱怨彼此之间的代沟,不少孩子说:“成人永远都无法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很多父母说:“我感觉无法理解我的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他们的世界是每个父母的渴望,打造成功的家庭教育是每个父母的的梦想。所以,只有真正走进了孩子的世界,才能促进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孩子从婴儿到孩童的成长进程中,他的心理发育经历着一个从依附到独立自主的过程。婴幼儿时期,孩子完全依附于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能力逐渐增强,依附逐渐被自主代替,直至青春期表现出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成人感等。从上述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变化来看,少儿时期需要父母的呵护,青少年时期则更需要友谊。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应多一点民主,多一点平等,多一点友谊,理智地使家庭成为孩子发表看法的讲台,以健康向上的行为和温馨的情感来感染孩子。这样可以使家庭气氛更和谐、更温暖,两代人的思想更容易沟通。只有思想沟通了,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才能掌握家庭教育的主动权。
在孩子面前,父母不要高高在上,要俯下身做孩子的朋友,培养孩子的兴趣。记得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恋子如何不丈夫”。善于观察,做孩子的朋友,可以使父母更快地了解孩子的需要;通过观察孩子的需要,可以使父母更快地掌握正确的教养方法;并努力使孩子们具有一生受益的品质,使他们有一个快乐、难忘的童年。要善于观察孩子,观察我们周围共同的环境,以便与孩子达成共识。而且由于孩子对周围一切的变化更敏感、更好奇,所以父母还必须具有童心,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去观察,去认识事物,和他们交上朋友。
当父母保持距离,作为一个旁观者去观察孩子和自己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在一个合适的高度上,变得冷静和超然,迅速从与孩子的胶着状态中跳出来,避免被孩子气得发疯,逼得撞墙,由一个大喊大叫的亲历者蜕变为一个淡定智慧的引领者,从此,父母与孩子的生活都将得到改善。
《管教熊孩子不要靠太近》读后感(六):大人与孩子就像天与地,保持距离才能各自舒适
这本书非常的诙谐有趣,在爆笑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出作者的理念: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距离。当父母作为旁观者来养育孩子的时间,会站在一个合适的角度,冷静理智的引导小孩健康成长,正所谓当局者迷离、旁观者清。
作者邦米·拉蒂坦[美],好几个孩子的妈,她的教育理念被美国三大育儿网站联袂推荐,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所出版的这本书也迅速成为全球著名的畅销书。
这本书主要总结了2至4周岁小孩子的管教方法,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最“熊”,听不懂道理,只是遵循着自己的本能,这秒钟嚎啕大哭,下一秒钟破涕为笑。而且他们的想法行动也是瞬息万变的,这秒钟玩得热火朝天,下一秒钟呼呼大睡。他们不知道逻辑,不懂得推理,只知道顺应本心,做自己想做的事。
家中小子三周岁半,正处于非常熊的时期,平时调皮捣蛋,忙的时候无暇管他,他也安安静静的做自己的事情。等找到他的时候才知道为什么他这么“乖”,往往这里神都无法阻止我暴跳如雷、捶胸顿足问苍天:浴室里的沐浴露、洗发水已经空了一大半,他会一本正经的告诉我,他在洗手;奶粉罐里进了水,看着贵得让人发酸的奶粉就这样报废了,他很无辜说,他在给自己泡奶粉;还有那堆藏得很隐蔽的昂贵化妆品,总是避不开他的雷达、逃不出他的“毒手”,家里的东西简直是藏无可藏。他不懂大人世界的贵与贱,他只知道他世界的好玩与无趣。他不愿早睡、不愿乖乖吃饭、甚至不许我做面膜,每一次在濒临崩溃的边缘时,只能不断的深呼吸、默念:亲生的亲生的,像我像我。
如果你家中也有个像我儿子一样的“熊”孩子,赶紧来看看这本书吧,绝对是将你我拯救的宝典。它会告诉我们,要怎么当好熊孩子的父母,怎么让熊孩子变得不熊。
大人的世界和小孩子的世界就像两个平行的世界,没办法完全交融在一起,如果我们在站自己的世界去要求他达到我们这个世界的标准,只会令自己失望、也令小孩子无所适从。只有当我们和孩子们保持距离,认知他所在的世界的法则,重新看到自己,确认自己和孩子都能舒适的相处之道,就能早日脱离崩溃的苦海。当然,这世上并没有哪个育儿理论是百分百正确的,只有适合自家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管教熊孩子不要靠太近》读后感(七):照顾好自己,才有精力照顾好孩子
这本《管教熊孩子不要靠太近》确实是一本接地气的书,作者邦米.拉蒂坦用轻松诙谐的语言教我们如何以一个轻松态度带孩子,与孩子相处。
一、接受孩子的“熊”
大多孩子都是很“熊”的,他们从一生下来就开启折磨母亲装置,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不好好上厕所、情绪多变、唱反调……让人无力又无奈。
而面对家里善变的熊孩子,要怎么做呢?作者的回答是:什么都不做,由他去吧!
如果我们过多的干预,可能会适得其反。孩子有情绪的时候,采用冷处理。要保持理智,调整情绪,从那种“和孩子同悲同喜”的错误模式中脱离。放任他去,给他冷静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过一会儿,他就会主动找你了。
做父母最容易做的蠢事,就是和孩子吵架斗嘴,并且认为自己有办法把熊孩子体内的熊元素剔除殆尽,赢回一个完美乖宝宝。但事与愿违,“从你张嘴和他争吵的第一句开始,你就已经输了,你将自己拉到了和熊孩子一个频道上。又怎么可能管教他们呢”。“ 从你有了这个念头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经被熊孩子控制了。”
爱因斯坦也说过:“同一个层面的问题,不可能在同一个层面解决,只有在高于它的层面才能解决。”
不控制,就是最好的控制。
靠太近,只会两败俱伤。
二、努力做一个平凡的妈妈
书中有一段话非常触动:“很多人都希望你又是超级妈妈,还是赚钱机器,顺便兼任潮流达人,你什么都得是,但就不能是个成天做牛做马、心烦气躁只想着孩子能安分几分钟就谢天谢地谢祖宗的普通孩子妈。”
深以为然,看到别人家的妈妈可以做好多美味又好看的辅食,把自己和孩子都收拾得漂漂亮亮、新潮时尚,给孩子拍艺术照一样的照片,画可爱的简笔画,还会唱歌跳舞讲故事教英语,孩子情商智商双高……反观自己,似乎什么都沾不上边,这无不令人沮丧,买一大堆育儿书,理论是一回事,实践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们想要带出乖巧可爱的宝宝,然而总是发现,孩子仍然调皮,我行我素。
可是,如何定义这个“乖巧”呢,是听我们的话吗?
作者就认为:不管我们怎么做,总会发现有做得更好的人。别跟人比较,把自己娃带好。而且世上没有一种育儿理论是百分百正确的,只有适合你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做父母最重要的是放松,让自己有一个好的心态带孩子,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家庭氛围。适当给吃点垃圾食品、看点益智动画片、玩一小时平板没什么大不了的,主要是能在这个空隙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调整好自己。
小S在她的怀孕日记写过这样一个经历:“当她挺着大肚子去奶茶店买冰激凌,店员提醒她最好不要吃冰的东西,对孩子不好,她说如果我不吃,那我就心情不好了,那样对孩子也不好啊。”
带孩子累,当觉得痛苦的时候,可以转变一下思路,苦中作乐也无妨,作者举了一个诙谐的例子,如果孩子拉粑粑调皮,就喝酒;老公每回家晚一分钟就存一块酒钱……其实我们也可以把喝酒、存酒钱换成其他我们喜欢的事情。这应该就是负负得正的人生奥秘吧。
“带孩子,难免沮丧,这很正常,但是也正因如此,在孩子真正懂事之前,尽量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显得更为重要,日子不会总这样,但在一切好转之前,你总得坚持下去吧。”
接纳自己的平凡,也接受孩子的与众不同,接受他们的多变,情绪化,自私的本性。给他们空间,让他们自由生长。也给自己空间,让自己能有喘息的机会。
发现自己焦虑的时候,把孩子给信任的人带几天,给自己一点独处时间。平时尽量满足自己,见缝插针,给自己足够的休息时间。我们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有精力照顾好孩子。
《管教熊孩子不要靠太近》读后感(八):育儿心态要对,不能靠太近
管教熊孩子不要靠太近。这本育儿书,从生活实例出发,解放育儿父母的心灵。只有心态对了,育儿的一路荆棘都能被我们斩获旗下。我很欣赏作者的育儿态度,让我自己也轻松不少。那从零岁到熊孩子阶段,育儿点滴不是按年计算的,真的是完全不知道孩子下一秒会做出什么来。当我看到原来不仅仅我觉得孩子有“精神病”,跟孩子讲道理,我真是脑短路了。这一分,她乖巧拿着书本,下一个动作可能就是撕咬。
别说terrible two才是熊孩子开始分界点,孩子在周岁后就开始有迹象。你说不吃,她逼着你吃。你说吃,她不吃。也许她答应你吃了,下一秒就把食物扔地上。我真的跟着急过。刷牙,也是我苦恼过。为什么别的孩子笑呵呵配合,我女儿一听到刷牙睡梦中都在抗议。
这本书说的是心态,当父母,特别是作为妈妈,真的不能靠孩子太近,她急躁,而我要化为水先让自己冷静与观察。所有三观正到爆炸的育儿观念,都需要我能冷静才能发挥,而只有适合自己与孩子的育儿方法才能被我愉快付诸实践。
这本书给我带来快乐,释然了我的执念。原来带孩子真的需要保持距离,让自己放松点。
《管教熊孩子不要靠太近》读后感(九):恶魔与天使只在一线之间
文 | 海蓝蒲雨
有娃的宝妈经常说,家里的宝宝是恶魔和天使的混合体,当他(她)不吵不闹安安静静吃饭睡觉看电视的时候,简直比天使还要让人欢喜;但是当他(她)各种闹各种吵各种撒泼打滚让你无法消瘦的时候,简直比恶魔还要令人难以招架。
当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任何这种可怖心理的体验,那是因为是还目前处于怀孕期,享受肚子里的娃蹦跶蹦跶还有些逍遥,想多了解有了娃之后的生活和状态,但是看到这本书我无法冷静了,仿佛看到了一个比解体现场还恐怖的环境,内心的惶恐可见一斑。
一看作者的笔名珍塔玛·蕾成苟,就知道她被孩子们折磨成什么样子,内心的波澜无法抑制。而她笔下的熊孩子们一般从两岁到四岁,破坏能力从一级到无限级,他们经常以折腾自己的爹妈为荣,让爹妈的心情从安安心心伺候到挠心挠火地折腾,折腾到最后奔溃了,连哭诉的地儿都没有。
当然,作者笔下的熊孩子的威力还并不可怕,因为是内部消化,比如凌晨的时候吵着要吃东西,做好了结果孩子不领情;比如带着熊孩子去公园,他竟然撒泼打滚准备不穿衣服去,很奔溃又很可笑……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不会让他们“自生自灭”,爸妈甚至可以安慰自己“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继续遭到熊孩子们的尽心蹂躏。
事实上,很多时候妈妈们最奔溃的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他们转变太快完全不可理喻的逻辑关系,比如本来要吃饼干,等弄好了端上来,又吱哇乱叫要吃抹了番茄酱的面包,还不好好表达,让人摸不到头脑又欲哭无泪。
珍塔玛·蕾成苟给我们这些头疼不已的家长们提出了一个经久不衰的建议——保持适当的距离,别跟娃儿靠得太近,也别太想明白他们,而是适当地放宽心,心越大,能量越大,这样就不会太劳心劳肺整天被折腾得累成狗。只要不要娃儿把家里折腾得太过分,一般般的小把戏比如把各种有颜料的东西往墙上涂,或者夜里爬起来大叫要吃东西,晚上起夜尿尿一定要你陪,这样不大不小的问题就随风去吧,这样才能安全地度过他们的捣蛋期,不然等待的是夜夜笙歌日日吐血的糟糕日子。
当然,我个人觉得珍塔玛·蕾成苟还是超宽容的,因为她把熊孩子们的活动范围缩短到了可以日夜折腾的家里,但是有一种熊孩子的活动范围是从家里闹到外面,让家长们哭笑不得又放手一搏,他们想折腾外面至少比折腾家里好,放任他们到外面去,结果却祸害了其他无辜的人。
在住宅小区里,就经常看到一些“可怕”的熊孩子们,他们大吵大闹地嘶喊着,用尽力气地奔跑着,一块石子或者一条树枝能够让他们威风凛凛地玩耍,甚至几个熊孩子一起尽情折腾,他们挥汗如雨地跑来跑去,竭尽全力地去挥霍他们明媚的童年。经常能够听到他们的家长在小区里大声地喊他们的名字,然而孩子们的耳朵仿佛都失去了功能,通通“耳聋”了,屏蔽了家长的叫喊,沉浸在玩耍的世界里无法自拔。当然,这种行为还算是好的,熊孩子破坏级别为最低级。
有些熊孩子的行为特别让人哭笑不得,种在地上好好的一棵植物,只因为到了秋天树叶都掉光了,他就以为植物“死了”,一小节一小节地折下来,还摇摆它,用脚踢它。原本好好的那棵植物被弄得摇摇欲坠生不如死了。熊孩子的破坏能力不可小觑啊!还有一些熊孩子特别喜欢整各种恶作剧,放在小区里面的车他喜欢用手抠抠,或者用脚踹踹,甚至拿着小石子给车子划几道。遇到这样的熊孩子只能欲哭无泪,遇到这样的熊孩子打也不是骂也不是,要是遇到跟他一样的熊家长,吵架打架的可能一百倍上升,那才是最糟糕的悲惨结局。
自己家里的娃儿还能抓起来打一顿,但是别人家的熊孩子最好的办法是敬而远之,有多远躲多远,一旦发生事情来,要是熊孩子的父母唯我独尊一副那是孩子啊你跟他们置什么气啊你有毛病啊还跟孩子一般见识,有理也讲不清,只好兀自倒霉认栽。这样熊孩子的家长还不在少数,本身是受害方最后落得无数个埋怨,比自家熊孩子给的气还要难受,这就太糟糕了。所以,熊孩子的父母除了照顾好家里孩子的行为举止外,适当地放宽心,把孩子们在家里的行为当成了一种人生历练,并且在外管理好自己的孩子,别被别人戳脊梁骨,有的放矢的管理,或者自己活成榜样,让孩子有样学样,这样才能养育一个魔鬼和天使自然切换的舒心孩子!
《管教熊孩子不要靠太近》读后感(十):管教熊孩子也需要好的策略
我家也有一个熊孩子,他只要在家就喜欢胡闹,经常会大呼小叫,经常会闯祸,你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看到《管教熊孩子不要靠太近》这本书,第一时间就申请了。因为作为熊孩子的妈妈,每天都会胆战心惊,就怕他又会出什么事,无论大小都会让我很头疼。读了本书,总于在作者这里找到了共鸣。
什么是熊孩子?熊孩子,是集反社会者、得了狂犬病的动物、可卡猎犬、恶魔和天使于一体的神奇生物。其具体模式,视时间段及饥饿程度而定,且随时切换。这是作者给熊孩子这个词语的诠释。熊孩子出生的时候,和其他婴儿没有区别,也是可爱的乖宝宝。慢慢长大以后,熊孩子的个性也就凸显出来,一直到你无法去搞定他。有熊孩子家庭的父母都深有体会,我家也是这样。成为熊孩子的父母,感觉特别疲惫,有心无力。
熊孩子的特点,都比较好动。发现他的精力特别旺盛,每天的作息时间也不固定。让我们的作息时间变得很混乱,他随时都会发作,不管白天还是晚上。熊孩子都爱吃,每天如同吃了兴奋剂一样上蹿下跳,自然饿得快。我们必须花很多时间来给他做好吃的,而且他吃的也很快。这两点在我家熊孩子身上,一一得到了验证。看来,把他定义为“熊孩子”是最佳的答案。
神经即将崩溃之父母专用食谱,“甜蜜如往昔生活”烤玉米饼甜点、“你为什么不听话?”什锦点心、“万念俱灰”蘸酱、“怒火中烧”浓汤、“垂头丧气”沙拉,作者给我们推荐的食谱真的蛮好,有时候你可以试试,相信一定会非常有效的。这几样,我很愿意来尝试做一下,给自己对付熊孩子后补充一下能量,也是很需要的。发现作者的书很贴心,为我们家长考虑的很周到,我感觉特别受用。
我们先从认识熊孩子的日常特点来学习,跟着作者的这本书,一步步来解决熊孩子的教育问题,相信当你做了,一定可以好好对付自家的熊孩子。让我们从熊孩子的麻烦中慢慢解脱出来,轻松面对熊孩子,和他好好沟通,相信你也可以做的很好。
距离=超然、距离=冷静、距离=尊重、距离=未来,这几点我们都可以做好,相信熊孩子也能好好教育。因为在我们父母眼里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最闪耀的星星,自然会慢慢发光发亮,变成一个真正的金子。所以我们都愿意努力学习,教育好自己家的“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