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是一本由冰河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50,页数:2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使徒》读后感(一):几个情节分享
1.主人公关于接受卧底任务的心态转变:在监狱里受到了同性的凌辱是其中一个因素,很多文学影视作品都体现过这么一个现象,比较著名的就有《肖申克的救赎》。而这些作品表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我看来其中一点是增加其真实性,向我们展现监狱中的残酷;另一点就是定下作品的基调,无论是《肖申克的救赎》前期的压抑还是本作最初的无奈都可从中窥见一二。
2.“公主的祭日”:何翰对李可进行了气势上的压迫以及心理上的试探,他当着李可的面杀死十年前害死“公主玛丽”的内奸钢琴师,显示了自己的一种态度,对背叛组织者绝不手软,也侧面表明了自己对李可不信任的心态,于是便用这种“杀鸡儆猴”的手法来试探一下李可,而李可当然在这突如其来的血案中察觉到了危险,不过出于演员的直觉,他也走钢丝般的暂时抵挡了何翰的进攻。
3.“最伟大的演员”:李可被泰国警察洪坦抓住后便开始想对策,由于他不是真正的警察,而是个演员,所以他的办法就是在脑中搜索相应的电影桥段再演出来。李可在小说当中一直没有忘了自己演员的身份,并且通过电影的二手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我觉得这个设定蛮有意思的,因为在如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把荧幕当作评价尺度,用影像作为判断标准。
《使徒》读后感(二):盛赞之下的冷思考
冰河的新书《使徒》在读者间引发不小关注。作为长篇犯罪悬疑小说,目前市面上几乎是一面倒的赞扬之声,比如掌阅平台引发超过30万读者撰写书评,豆瓣目前评分更是高达8.8分。但通读下来之后不免还是发现一些问题,所以,在此也想从四个方面,为本书给出一些建议。
但太过于频繁的反转,反而有些成为剧情的桎梏。
从文章早期就揭示了主人公李进“双重间谍”的身份,到了中后期又牵扯出第三重间谍的身份。再加上双胞胎的设定,可想而知剧情的复杂程度。乍一看这会是一部非常烧脑的故事,但可惜作者非要通过一无所知的李可视角切入世界,瞬间让烧脑程度大大降低。其实按照故事里的设定,如果没有李可这个人物,单写李进是如何在“三重间谍”身份中切换与斡旋,只要编排的精彩,也足够成为一部非常优秀的经典犯罪题材小说。
所以,至少从目前效果看,太过复杂的剧情却配上了具有喜剧胚的主角,不知道是作者出于剧情把控的不自信,还是为了更加迎合当下的主流阅读习惯。而这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下一段要提到关于角色刻画地单薄。
其实读完《使徒》发现,虽然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李可的成长历程,但其实真正的主角也应该算是李进,毕竟李可一直走得是李进的道路。这里面就牵扯到一个最大的问题,在极其复杂的身份设定后,李进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可以说这才是真正考验作者功力的地方。
按照故事目前的交待,李进在三重间谍身份之间,似乎没有哪方面有明显的感情倾向,所以他究竟为何要把卧底的身份搞得如此复杂?究竟性格是正是邪?再接下来的故事中也必须要有个交待,而且也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感情逻辑。否则,如果当读者发现一切反转、复杂都是为反转而反转后,那么这个故事最后也只能沦为“套路的网络文学”。
说回主角李可,可以说让演员去当卧底,其实这个创意很有隐喻味道在。毕竟两者都是“饰演别人而迷失自己”的典型代表。所以在扮演卧底过程中,李可偶尔感觉找到了自己,但又时常不知道自己是谁的心路历程,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不过有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小说中李可成长的节奏非常不稳。从小说一开始就定下基调,这是一部主人公从“平民成长为英雄”的典型路线,所以势必要经历从一开始什么都怕,到后来统领全局的成长过程。或许是为了让这个过程看起来更接地气,作者避免了线性升级的惯例。但这却导致出现不少,李可前一秒还和对方谈笑风生,下一秒就吓得要拔枪这种非常不稳的表现。这些细节从侧面展现出,作者对于主人公内心揣摩还是有些不深,不知道接下来会不会有所改变。
可以说这部小说在语言表达上还是很有个人风格的。尤其是小说前半段,作者无论对白还是场景描绘,都采取了一种近乎“发泄式”的措辞,甚至让人感觉到有些文字背后,作者在创作时那种愤怒的心情。
在感官刺激上,这篇小说的文字也十分到位,比如有一段中写到“游泳池里血肉混杂。器官零碎,就像一锅加了红辣椒油的卤煮汤。”短短一句话,却可以刺激到读者多个感官,还是很见想象力的。这种描写在文章里比比皆是,非常有“Cult电影”的画面感,为这部小说形成风格起到很好作用。
或许也是为杂糅更多的文字风格,这部小说在叙事方面也加入不少搞笑桥段,但效果如何有待考证。
文章有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一个是李可第一次验毒时误吸辅料,另一个是徐森最后请求李可扭断自己的脖子。这两个场景在掌阅平台上,被读者大量标记搞笑有意思,但严格来说,这两段风格在当时语境下是不太合适的。已误吸辅料一段来说,一个培训了十天的缉毒人员,居然分不清毒品和辅料,这本身就很不严谨。而在众毒贩面前出如此大丑后,居然打个哈哈就可以一带而过,让人更觉不可思议。所以,这两段在笑果上是打了折扣的,最后只能被看成是为搞笑而搞笑。
作为犯罪悬疑题材来说,并不是不可以出现幽默,而是在于要看重场合。本来上述两段对剧情是有明显推动作用的,但经过强行搞笑处理,最后反而让冲突效果大副削弱。这就好比在葬礼上开玩笑,无论梗设计得多出彩,跟着笑的肯定还是少数。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旁征博引了大量电影、电视剧、书的桥段。可以看出,作者看片量绝对有深厚积累,而且见解也非常独到。很多经典镜头、经典对白都是信手拈来。读者一边看小说,一边对各种此前没看过的作品长草,总体来说也颇为有趣。但这个特点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在展现作者博学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读者的经常跳戏。
为借鉴方便,李可被设定为演员身份,所以每每出现“大场面”时,马上脑子里就会出现电影里相似的桥段。但问题在于,无论致敬还是借鉴,几乎每章都要这么提的笔法,到中段就有些卖弄和敷衍的感觉。甚至有时,到某个场景时,感觉作者特别想直接写出,“以下场面请参考《XX电影》某一幕”。
其实已电影为例,某些电影在致敬一些场景时,如果总怕观众不知道这是借鉴,画面上非打出字幕显示“以下镜头致敬《XX电影》”,反而是一种很傻的表现。所以,如果非要展现作者的博学,小说里不如换一种表达形式,比如直接就写出这些台词和场景,如果引用恰当,没看过这些作品的人,会因为这些台词或场景加分,而看过的人则可能又会有了寻找致敬原作的新乐趣,或许这样的效果要比现在处理方式更有乐趣一些。
如果把李进被宣布死亡,作为小说前后两部分的分割点。小说后半部这种借鉴描述开始明显变少。但缺乏了这些元素后,一些大场面的描写又有些不够火候。比如茶楼解救吴右一段,在枪战场景的描写上,李可一行人总有“定点打击”的感觉,敌人几乎没感觉到与主角的互动,全是一副静止等着主角们来杀的状态。所以希望接下来的第二部,这方面可以有所改善。
《使徒》读后感(三):《使徒》之我最有感触的三个情节
文断断 评价图书:《使徒:迷失者的续命游戏》 阅读时间:2017年9月 图书类型:小说、悬疑 希区柯克大师对于悬念是这样的概括,希区柯克说: 如果画面一开始炸弹爆炸了,死了很多人,观众不会很惊讶,也没有什么感觉,哦,死人了;如果一开始一个人在桌子旁悠闲地坐着,而桌下有一个定时炸弹,那么观众的心就会被紧张起来,时时刻刻想着这颗炸弹。 在《使徒》这本书里作者也把悬念玩到了极致,开篇第一章作为行文铺垫,洋洋洒洒就交代了不入流的演员李可打鬼子进监狱,孪生兄弟警察李进车祸入院,监狱里有人对他的屁股虎视眈眈,医院里大哥的命悬一线。为了自己也为了兄弟,李可半推半就接过卧底毒枭的任务。 当意外和明天一起到来的时候,你会怎么办?李可不是完人,他会害怕,会耍赖,但是当他决定做一件事儿的时候,他会去做。 这本书情节推进快,又合情合理,描写的人物形象不片面。最近在追剧《白夜追凶》,也是兄弟互换身份,也是惊险无比,但是电视剧里毕竟两人可以互相商量对策,可以双拳出击,看剧的时候更欣赏的是潘粤明的演技;而《使徒》里,李可只有自己,退无可退,只有奋起反击,更多了一份悲壮。(当然了,作者写的更加精彩) 好多地方都很喜欢,只能忍痛割爱筛筛选选出我最喜欢的《使徒》三段的情节描写: 01. 李可开始熟悉一切,每一张脸孔,每一份材料,每一种关系,以及每一种危险,尤其是了解吴右和李进这些年的历史。李可就还要熟悉毒品犯罪作案的每一个专业细节。…… 这就相当于希区柯克“炸弹理论”里,将炸弹放到了桌子下面。我们读者知道李可是假的,是在试图成为李进,成为卧底,这就像一颗炸弹,我们不知道会不会爆炸,什么时候爆炸,会不会被揭露。或许他能够有惊无险地成功,或许他会功亏一篑,但是不管怎么样,读者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然后翻开下一页。这颗炸弹埋得好,这颗炸弹是伏笔,是背景,也是助推剂。最喜欢这一段情节。 02 .……Lisa突然探过来,捉住了他一只手。李可吓了一跳,以为她按捺不住,想要趁飞机落地前提升关系,他正想推开,她却趴在耳边说起来:“龙哥,铁头让我转告您,今天的谈判您只要高抬贵手,二百万美金就打到您指定的账户上,以前的事也一笔勾销。”…… 之前李可的各种伪装都是在电话的一端,会有战友帮他,会有自己心口不一看也看不出来的掩饰。而在他登上飞机的那一刻,他就是李进,他只能进,不能退。Lisa只是一个小小的开胃菜,却让李可几乎吃亏,也让他愈加地警醒。这是大戏拉开的帷幕。虎口的表演和致命的床戏就都要开场,让人对接下来的情节愈发期待。 03. 他是自己。他是龙九。他是李进。 其实我更想看到的人是李可李进兄弟的妈妈,一个六十几岁浑身毛病却身体强悍无比的妈妈,而她没有正式出场却让人印象深刻。凯撒说,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李可做到了。做到了吗? 第一部的结尾让人震撼而惊悚,那些故事,那些人,一个个好似能够看透人心。 尼采说,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李可终于变成了李进,还是有更震撼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期待剧版《使徒》,一起期待《使徒》第二部。
《使徒》读后感(四):演员入戏,卧底如戏
昔年雪夜冰河在天涯的舞文弄墨版块以军事小说《无家》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后来《无家》修订为《狗日的战争》,成为反战小说的代表作,被誉为战争版的《活着》。
十年过后,冰河兄又推出了悬疑罪案小说《使徒:迷失者的续命游戏》,有望媲美当下很火的《暗黑者》、《心理罪》、《余罪》等悬疑大作。
《使徒:迷失者的续命游戏》建筑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框架。一个二三流演员李可,忽然卷入卧底生涯。到底是戏如人生抑或人生如戏呢?
男主李可面临着哈姆雷特式的犹豫与选择,小说的第一章即是这种两难:“坐牢,还是去卧底?”最终为了逃离看守所的恐惧,并非心甘情愿地开始自己的卧底生涯,跟一个大毒枭组织与狼共舞。
卧底乃是一门学问。一个演员能演好戏里的角色,但能否演好现实人生里的角色呢?
我们怀着这样的疑问,看着男主一步步走入危机重重的卧底生涯。他还是一个演员,面对爆头式的枪杀,“李可的下面开了闸一样哗哗的,像要把浑身的汗都尿出去一样。”。这是普通人的本能反应,令人大笑的同时,或许亦有一种想法:
如果是我,能否镇定自若呢。
生命无常,不是每个人都有卧底的经历,不是每个人都有戏剧性的遭际。但事到临头,无论怎样的选择,都是对未知的一种期盼。男主在被迫的状态下成为卧底,开始人生又一段的传奇。“虎口的表演”,演员演技如何有突破?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求生的欲望,让一个演员能够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大毒枭吴右在小说里说过一句话:“没有信念的人,忠诚就是无根的草。”你看看,就算做毒贩,心里也要有信念。
使徒的原意是指受差遣者。指奉主差遣,得着权柄,有能力传扬福音,有恩赐教导真理,并建立教会的信徒。小说影视里的使徒,多少带有寓意,乃是另一种信徒,卧底求信任,然后反戈一击。这种情境下,其实涉及到一个伦理问题。有时候,卧底会受到良心的折磨,卧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出卖。
譬如周润发主演的警匪片《龙虎风云》,他作为卧底警探与犯罪同伙惺惺相惜,左右两难。《使徒》里的男主,面对代替的卧底李进(身负重伤,昏迷不醒),其实已经变节,成为双面卧底。于是男主从一个演员的身份变成卧底,同时还要面对他所代替的卧底李进。在第一部的尾声,一支黑洞洞的枪口顶住了李可的脑门。“他是自己。他是龙久。他是李进。”
李进的苏醒,让《使徒》叙事到了一个节点。第一部戛然而止,留下种种悬念,让人念想。冰河兄的文字成熟老道,把一个小人物被迫卧底的矛盾与恐惧写的栩栩如生,代入感极强。仿佛我们就是那个演员,就是那个不想做卧底却成为卧底的男主。人生,有时候就这么悲催。世界如此险恶,作为非职业的卧底,你要内心强大。
《使徒》读后感(五):很多事情难以预料,恰恰在电影中常发生的事情真的在男主身上呈现了
转:文超新星
一直对警察系列和卧底类的小说不感冒,觉得太假,或者是本身就觉得这种职业搞笑,认为读此类小说浪费时间耗费精力。对这本书开始也没有抱多大的希冀,是被广告吸引进来的。读完第一页,嗯,觉得有那么点感觉,又读了几页,作者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故事的开篇平铺直叙,没有卖关子,把主人公进行了简单介绍,使读者对他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之后随之发生的打鬼子事件以及李可最初的心理活动,让读者们小叹一次,哦,主人公是这样的,有了进一步了解。而后对他身世的简介及李可在狱中的遭遇,让读者二次小叹,此次不仅使读者着急了解李可在监狱中的遭遇,在阅读时有一个什么立场,同时更对作者那引人入胜的写作手法和接地气又不失特色的文法暗暗叫好,使读者更有意愿看下去。人们很难想象一个演员怎么会和卧底和毒枭联系起来,峰回路转,很多事情难以预料,恰恰在电影中常发生的事情真的在男主身上呈现了,且不落俗套,使人拍案叫绝,又浮想联翩。文中开篇和鬼子干架本是生活中的常事,正是生活中的事才最具吸引力;还有王干为了让李可答应自己,又和牢头及众流氓联合给李可下套,更觉得真实性。仅仅读到此,便知此书非同一般,定是一部上乘佳作。
《使徒》读后感(六):人生如戏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演员和卧底都是考验演技的行当,然而境遇却大大不同。演员靠演技吃饭,卧底靠演技玩命。演员演杂了可以卡掉重来,顶多扣钱解约;卧底演砸了基本上要完蛋,不仅会死,而且必然很惨。
李可这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三流演员其实是有理想、有才华的潜力股。不仅阅片无数,而且苦练英语。还没出道就做好去好莱坞的准备,绝对的有想法。不过没遇到伯乐,演了几年都还是小角色。这样的实力派戏骨不火其实演艺圈很多的,他不过是其中之一。不过造化弄人,一个演艺圈没有机会表现的演员却阴差阳错的去当了卧底。一路踩着西瓜皮滑得惊心动魄、回肠荡气,把李鬼演得比李逵还成功。看来是金子终究会发光。只是,你再一次假扮你哥睡你嫂子,这样合适吗?
李进是个复杂的人。如果把李氏孪生兄弟比做绝代双骄,那么李可显然是吊儿郎当的小鱼儿,李进则是一本正经的花无缺。可是这个花无缺的想法有点复杂。本来以为他这样浓眉大眼儿的肯定是忠于组织的,没想到他隐瞒了那么多东西,有严重的变节嫌疑。然而可能变节的他居然也合谋其他势力想要搞死集团老大,这又看不懂是什么意思了。正版李逵演着演着,成了四不像了。或者说,他才是最终Boss?
毒品江湖诡谲险恶,能在这个高端凶险的圈子混成大哥必然是很有料的人。吴右,很有料。“教授看一步算三步,还望出五步。”作为集团老大,必然是心智如铁、城府深沉、精于算计的。吴右让我觉得特别的有两点:爱读书、有信仰。俗话说得好,“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吴右这个大流氓都有文化到“教授”水平了,简直是可怕至极。一边严刑拷打内奸,一边拿本书在一边读。这是真的爱读书啊!而他一个不缺名利的人仍然热心于毒品事业,居然是为了信仰!我很好奇,他的信仰究竟是什么。要么很伟大,要么很奇葩。反正,肯定不平庸。这样一个人类精英的信仰必然不平庸。
最后我想说,李可真的危险了。弟弟冒名顶替把自己初恋睡了不说,还继续睡自己未婚妻,谁受得了?换我肯定开枪了。
《使徒》读后感(七):如果说这样一个菜鸟当卧底,真不知道他能活几天
冰河最新犯罪悬疑小说《使徒》,也可以说是史上最容易穿帮的卧底故事!
继《狗日的战争》《警察难做》热卖30万册后,畅销书作家冰河的最新犯罪悬疑小说《使徒:迷失者的续命游戏》这一次又吸引了我,这是一个卧底的故事,有和一般悬疑完全不同的主角——四流演员代替孪生哥哥成为卧底,角色串位,堪称最容易穿帮的卧底。
四流演员李可被迫代替孪生哥哥李进化名龙久,潜伏东南亚最大毒枭吴右身边做卧底。突如其来的任务,没有剧本,更没有喊停重来的机会,再完美的演技也无法复制李进的记忆。李可不仅要面对教父级的毒枭老大、搭档和手下,还要与李进的未婚妻——吴右的女儿安娜朝夕相处。更可怕的是,李进似乎早已向吴右暴露了警察身份……菜鸟卧底能否闯关成功看到这本书的最后,我都觉得他每个下一秒都可能狗带……
主角所面临和解决的每一个危机,主角通过潜伏毒贩集团,一层一层挖掘出背后更深更庞大的组织,相当于一层层闯关。剧情重重反转,悬念十足。本书既有美剧的强情节、强设定,又有日式悬疑的人性思考和关怀。这本书如果改成电视剧或电影,或将会成为继《暗黑者》《心理罪》《余罪》后最值得期待的犯罪悬疑剧。
《使徒》读后感(八):你的名字叫做“深渊”
意想不到,挚友会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把这本叫做《使徒》的书快递到我手上;更意想不到的是,原先不太入我法眼的国内悬疑推理题材的类型小说,也可以读出全程无尿点的大片即视感——画面感的铺陈相当专业,这大概与作者冰河的另一个身份“编剧”有关。
别的我不知道,中国大陆这一批推理爱好者的启蒙读物,大都始于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进而衍生出了本格、硬汉、社会、变格、悬疑等多重派别,随着现代警察制度的诞生,带有现实主义题材的“刑侦悬疑”遂成为爱好者眼中的“香饽饽”。原因无他:真实、节奏感强。这进而也影响了当下的商业电影:但凡想认真赚取票房的导演编剧,无不将各种悬疑、推理、惊悚的情节植入片中,加强戏剧化冲突。
这只是西方。在国内,敢轻易触碰这一题材的影片,似乎都没有好的结果,有说导演不给力的,也有说剧本糟糕的,以至于一些本来有能力挑战“红线”的作者,只好图了个敝帚自珍的念头,默默为自己点赞,即便有幸转化为影视IP,都不敢贸然走到镁光灯之下。
这一次,冰河站了出来,振臂一呼,仿若黑暗的黎明时分,有人叫唤了一嗓子——原来,类《无间道》这样的经典脚本,也可以变身为其他方式呈现——势必不久之后,一轮红日就会跳出天际。
“使徒”,这个词很少用在当下的语境中。最原生的含义出自基督教的耶稣十二门徒,希腊文是Apostolos,意为:受差遣者。
那么问题来了,这其实是一个开放性的专有名词,仿佛可以用在各个语境里。“使徒”受差遣干什么?受谁的差遣?最基本的联想是奉命完成一件事,带有那么一些神秘感和危险,最终一定要经过磨难,功成圆满。
鬼马的港片编剧,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卧底”这一特殊职业。于是,才有了那部经典的《使徒行者》。在此片中,我们除了倾羡林峰的颜值和演技外,也在不住地惊叹编剧的妙想奇思,似乎港人就喜欢在一个看上去极有规矩的地方加入另一些不可思议,让人性的短板残忍滋生,然后用一种近乎虐心的方式,要么自取灭亡,要么两败俱伤。总之,挺过瘾。可曲终人散后,瞧着荧幕前那群永远不会穿上时装的“大盘帽”一族,又生出恨铁不成钢之意。
如无意外,冰河以及他的作品,或许即将扮演一个思维颠覆者的角色。
若说故事的明线,并无多大玄妙,依旧是余热未消的多重卧底线路,穿插入毒品、美人、亲情、友情等元素。唯有一点,在翻开第一页之前不会料到:这次的玩家,是一个演员。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的圈层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小的经历就是一部大的剧本。
主人公——落魄的三流演员李可,为了免去一场意外的牢狱之灾,被迫答应替警方办事,是的,你已经猜到了,这件事就是当卧底。然而狗血的是,这个卧底还有一重身份——李可兄长李进(化名龙久)的替身。警察、胞兄、卧底,李可要面临三个身份的切换,同时还要深入到一个以前只在虚无中有所了解的行当,同时担任着情人、下属、同僚、仇家等N重角色,等待他的是猜忌、怨恨、感激、青睐?统统不知道,他就像一个只是被告知了角色,却丝毫不知道情节的演员,进入了另一场人生大戏。奇妙的是,李可最初的职业本就是演员。与其说是夹杂着多重面孔仍是一人领衔的“独唱团”,不如说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角戏”。对白总是自言自语,对手都是回忆,看不出什么结局。随着剧情的深入,生死起落之际,李可茫然四顾,发现已是无法自拔。
这样的布局安排,展示了冰河不小的野心,除了小说之外,他还想得到更多。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李可。你我曾相互调侃:当意外和明天一起到来的时候,你会作何选择?你我不是圣人,当然会陷入选择恐惧症,甚至会尿了裤子。这不是“丈母娘和老婆一起掉进河里”时的脑洞抉择,而是真正的生死关头,选择的时机转瞬即逝。如何做出最佳答案?李可给了我们出乎意料的解答:一旦决定了,就去做!没有时间权衡,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思考对与错。
这,恰恰就是本书精彩之处:不用铺陈展开一场大的事件描述,按照时间的推移,不断抛出难题,让应对者勉力对抗,每一个难题都有两重选择,李可在快节奏中高速运转着头脑和躯体,好似一个现实中的“魂斗罗”,在关卡中不断闪转腾挪,没有丝毫喘息之机。迷乱的大都市如钢筋水泥一般的丛林,现实的冷酷最终练就了李可的冷漠灵肉。对于我等看客而言,一切才刚开始。
掩上书卷,未免有一丝感伤。李可面对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兄长,看似充满情意和人性,却无一不是透露着人性的自私,倒是一向不被自己认可的小女生琪琪,危难之中见真情。当李可真要下决心爱一次时,早已生不由己。
人生,不就是背负着一个个崇高而荒诞的使命,不断加速度赶路?向死而生,吾与汝同。
在春节档期大片《唐人街探案2》的结尾,蹩脚而真实的宋义在楼顶说出尼采的名言:“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善与恶本没有明显的分野。恰巧,冰河也在《使徒》中引用了这句话。那么,我想他也会同意我的想法:这话套在李可与自己的多重身份身上,没有毛病;套在你我身上,也没有毛病。
《使徒》读后感(九):无善无恶 即是解脱
不得不承认,《使徒》这本书有着让你一口气读完的魔力,情节丝丝入扣、跌宕起伏,几乎让人怀疑那是作者冰河老师的亲身经历,否则一个文人,怎么能把在黑社会卧底的情景写的那么真实呢?
自世纪之初香港电影《无间道》系列问世以来,警匪谍战作品层出不穷,但套路几乎雷同,而《使徒》这部书却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比以前的谍战片多了那么一点点东西。
在以往警察卧底的谍战作品里,大都说的是正邪与是非,然而《使徒》却多了一些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情义。坏人与坏人之间的情义,好人与好人之间的情义,还有好人与坏人之间的情义。这本书让我知道,原来坏人是羡慕好人的,坏人也愿意讲道理,他们更佩服情义二字,他们更需要得到世界的救赎和宽恕。
所有人都说,这世界是公平的。但我们总是忽略,公平不等同仁慈,惩恶扬善是仁慈,助人为乐是仁慈,好生之德是仁慈,然而公平不仅仅是这些。那么什么是公平呢?公平像阳光,它温暖好人,也温暖坏人;公平像空气,它让好人活着,也让坏人活着;公平像是大自然。如此善恶美丑,交替往返,无间而生。人们身陷其中,时而绝望,时而希望,无数人开始寻求解脱之道,或者接近宗教信仰,或者借助科学、哲学,想要一个终极答案。
当你迷茫,无善无恶即是解脱。这世界让人分不清光明与黑暗,由此恐惧或犯错,于是我们祈求神灵的救赎,比未知之时更渴望正义之道。就像《使徒》这本书一样,很多人的命运和生活,是没办法给它定义是非黑白的。事实上,黑暗中更需要光明,光明里也需要一些影子来照见自己。
如果我们还对这部书抱有更高的要求,那么希望《使徒》的第二部,作者能把价值观体现的更笃定正确一些,给作品注入坚坚实实的精气神。毕竟,我们愿意看到的,仍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一个不要那么复杂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