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3-24 20: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读后感精选10篇

  《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是一本由【美】凯瑟琳·格拉斯哥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8-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读后感(一):《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善待每一个青春期的不安恐惧

  TSD(创伤压力心理障碍症),泛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一般来说身体上遭遇到的创伤要小于精神刺激带来的危害,有朋友在13年雅安地震个人参加了抢险救援行动,期间也听当地军兵聊到过灾后组织的PTSD心理恢复工作。这种区别于病患原生心理疾病的瞬时压力反应,所形成的心理障碍,往往能够通过疏导和心理重建进行康复

解铃还须系铃人

  主角夏莉的经历似乎有着标志性的部分年轻群体缩影,因为家庭支离破碎父亲离世,母亲性格大变,而导致的家暴以及幼年不堪的成长回忆,动辄的打骂和漠不关心使得这样一部分孩子逐渐进入社会寻求另一种“家庭式”的关怀,在18岁的当口,其实你很难预料的到他们将会面临什么又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社会的教育向来都是残酷未知的。

  吸毒、被拐卖、强迫卖淫、自杀,因外婆去世而失去资助来源的夏莉被迫离开了自杀康复救助站,在外面的世界她经历着更加身不由己生活,然而那次导致她自杀的恶劣胁迫事件才更像是压垮她的稻草

  年轻的少女被诱骗被拐卖,差一点沦为坏人们赚钱的工具,就好像书上的那句自白:“女孩子在世界上活下来就已经不容易了。”年轻的夏莉没有选择的一步步划向深渊,而那次在黑暗中被男人扑倒的恐怖经历,在每个夜晚撕扯着她的精神。

  她选择用自杀来逃离这个地方,而进入救助站的夏莉并没有变得愉快起来,呆板而枯燥的修复训练无法打开少女的内心,她敏感紧张、孤僻、无法施与信任,如每一个受到过巨大打击的孩子一样,哪怕是熟悉的人一次似曾相识地靠近举动都让会她歇斯底里起来。

  TSD患者常会经历:病理性重现、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易激惹),更有甚者,会选择愤怒或者自残来掩饰自己的恐惧。

  夏莉坦白自己的记忆出现空白,但她依旧会在脑海中不时闪现那个黑夜和男人,她用刀割来对抗母亲的漠视,用放弃自己来掩盖受到的伤害。当她在社会的“家庭”里相遇第一个朋友,但因为朋友男友吸毒而导致再一次生活的滑坡,这种刺激对于她来说是巨大的,失去短暂幸福要比从未得到过更加伤人。

  如果说每一个女孩诞生,都是天使的降临,那么夏莉的堕落又何尝不是天使对待这个不安分的世界的报复。

  幸运的是,夏莉遇见她的新室友,在她离开了前两座城市以后,终于遇见同路的朋友,以及可以为之专注精力的工作。她热爱绘画,并将其当做寻找光明的无二选择。

  书上说:十三岁到十九岁的女孩,每两百人中就有一个有自残的经历,她们中超过百分之七十是切割者。而据国内调查显示,校园自杀自残人员中更以初中生居多,这些仅仅是报道出的案件,他们就像是这个世界的另一面无助暴力、血腥。可他们不该被掩盖,这并不只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故事作者所做的,只是希望能找到一个出口帮助夏莉们继续活下去,并活得更好。

  多说话,多陪伴,找到你慰藉东西,找到可以让你坚持去做的事情,然后像个天使一样飞向高空,永不止息。

正义并不是一条单行道

  电影《三块广告牌》的故事,提出了个人正义与群体正义的对立,为了捉拿凶手而变得冷血的母亲站在社会的对立面无休止地做着看起来并不明智决定,然而却又令观者无法真正去指责这位母亲。可社会群体里的另一半,警察居民、嫌疑人,除了真正的罪犯,没有人是该被定罪的,他们活在社会的框架里,说不清黑白分明

  曾经轰动美国的曼森家族杀人案,其主导着的邪教主义便是因掌握着少女们的天真和寻求群体温暖的特性,蛊惑了她们走上不归路。这些少女无一不是远离家庭的孤独者,她们的罪恶无法被原谅,但同样引人深思

  就像是书中的夏莉,她贩毒、叛逆暴躁不安,但又似乎不能把错误归结到这个本就伤痕累累的少女身上。任何一件事,一个人,追本溯源,都无法被简单定性为“好”或者“坏”,我们为了正义可以去痛斥那些毒品和恶犯,但混杂其中的夏莉却又用自己不敢示人的伤疤脆弱神经提醒我们,可恨之人也许就有可怜之处,正视错误,也要理解那一份身处其中的不得已为之。

  《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读后感(二):《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不要再发生房思琪式的悲剧

  就在2017年与2018年跨年之际,一场“18岁的朋友圈”热潮在一众网友中愈演愈热,每个人都在朋友圈中晒起了自己18岁时候模样

  18岁,那是一个青葱而花样年纪;18岁,是每个人一生中最美好时光同时它也成为了一个人一生之中最重要转折点。还记得那年18岁的自己,白T、牛仔裤、板鞋、马尾辫,脸上时刻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曾经还是18岁的自己是那么的青涩懵懂,也会因为萌芽中的情感而叛逆、冲动与鲁莽;也会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注视而对自己“人身伤害”。所以,当“18岁的朋友圈”一上演,每个人心中的小秘密、小回忆、小美好都涌入心头,令人陷入沉思与回望。18岁的那年,还是一名校园里的高中生,不知为何那时候的男生喜欢用烟头烫自己的手臂,而我们女生会因为失落的情感而“自残”(用刀片割自己的手腕,形成一道道的伤口,用疼痛感来宣泄)回顾过往,发觉每一个年代的18岁都会有属于那个年代不同的青春期行为。虽然我们都曾拥有一个18岁,但是我们每个人的18岁都会出现不同的际遇相比之下,自己的青春期只是还未成熟的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而美国作家凯瑟琳·格拉斯哥耗费9年时间所写的《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中18岁的夏莉却经历着让人心疼又佩服的过往。

  曾经还是18岁的你,或是在妈妈怀中撒娇耍赖,或是在校园内无忧无虑的嬉笑打闹,亦或是充满着欣喜与男友情意绵绵之时,但夏莉却经历着父亲自杀、母亲打骂、闺蜜离去,自己又因患上了创伤后压力心理症而被送进精神病院这种近乎于令人崩溃的境遇,同时还得承受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眼光与曾被伤害所带来的恐惧阴影

  夏莉在孩童时期,母亲经常对她拳脚相向,更别提对她的关心照顾了,而在学校也常被人排挤与欺负,让她觉得自己存在这个世上就是个巨大的错误,导致她从小就学会隐藏生活中情绪心理学家就对此类儿童成长研究结果中道出,如若一些负面情绪经过长期的积累压抑未能及时得到释放与解压,不仅仅会使人焦虑偏执抑郁,同时还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更严重的还会患上精神疾病。而在《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中的女主夏莉,因她特殊的成长环境导致她过早的步入社会,与社会中的小混混一起酗酒、抽烟、打劫,她的豆蔻年华也因此步入了黑暗。在街头流浪日子,她对“切割”上瘾了(用玻璃在自己的身体上一刀一刀的进行切割,用疼痛来麻痹自己),最后被送进切割者康复中心(也可以被称为精神病院)。

  此类案例,不禁令人想起那位台湾妙龄作家林奕含以及她唯一的作品《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少年时期的林奕含因遭受老师的性侵而将自身的经历创作出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而书中的房思琪实则就是作者林奕含本人的真实经历,房思琪对自己被性侵犯一事采用了自我欺骗的方法来缓解内心的压力,不断告诫自己只要爱上那个伤害自己的人,那么那个人对她所做的侵犯的事情就是正确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林奕含最终仍因内心长期的压抑而选择了离世。年仅26岁的林奕含因生前被侵害而自杀这一新闻瞬间刷爆网络各大新闻头条,使人们的焦点目光都停留在“青少年被性侵”这一话题,随之相类似的事件也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让人们觉得这个世界太不安全太黑暗了,哪里都有伤害,而且被伤害的目标都那是那些稚嫩的孩童与青少年,为什么这个世界会变成这样!

  人一旦失去家人依靠与陪伴,内心就会充满孤独与无助,就想借用各种行为来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重视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教育的启蒙师,你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要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可以正确依附的榜样。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著名央视主持人董卿曾说过“成长是一件伟大的事情”,而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若你身处在一个爹不痛妈不爱的极度缺爱的环境中,你的内心就会敏感脆弱;如若你的父母常年吵闹打架,你的内心就会被恐惧胆怯填满;这些成长环境下的孩子心理会存在着严重的阴影,少者打架斗殴,重者自残危害社会。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至关重要的。像《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中的夏莉如果在孩童时期,父母对她可以多一点的关爱与照顾,我相信夏莉不会成为街头流浪者;而林奕含在被受到侵犯之后,父母能提早的发现女儿的异样而帮助她,说不定她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我有时候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让我泪流满面,但有时候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一段路”

  夏莉喜欢画画,她能将身边人的形态特征画的惟妙惟肖,但她的内心是自卑的,遭受伤害后的她曾一度想让自己失去说话的能力,只有她笔下画作才能让旁人了解到她内心真实的想法;她在街头的遭遇,她对米奇的感情,她对自己“同类”她们的评价,都幻化成一副副画作。对于她来说自己想要表达倾诉的想法、语言秘密都可以用画画说出来。这与林奕含的表达方式非常类似,一个将内心幻化成画作,一个将秘密创作成小说

  《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不仅是一本半自传小说,同时它还是一部成长治愈类小说,它花费了作者长达9年的时间,经过14次的修改,一经上市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在书中,我们可以读出那些属于自己青春成长期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和曾经出现的迷茫彷徨。谁的青春不是在迷茫与彷徨中渡过的,谁没经历过年少青春的懵懂与叛逆,当你被绝望、脆弱、胆怯困扰的时候,不妨笑着对自己说,“没关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读罢《18岁那个发生了什么》让我再一次回首了自己的成长过程,虽然不曾有夏莉经历的如此坎坷跌宕,但也感同身受了一把。作者笔下的故事是那么的真实,也是如此的残酷。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读懂夏莉曾经历过的疯狂事件,这是一部适合慢慢阅读的青春成长类图书,适合青春期的你、我、他!

  

  《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读后感(三):18岁的我:你走太快,而那声我爱你,说得太慢

  18岁,官方百度词条里写道——人生的一道分界线。

  其实,我很羡慕18岁,我前两天还曾发微博说:“如果能够让我回到18岁,我希望的是能够早点遇到现在的那个他,这样我们就不会少几年的相处。”

  我曾在韩剧《Who are you - 学校2015》中看到一片段,其中的内容是这样的——

18岁,实现梦想太过早,但是正合适开始做梦的年龄。摔倒虽然很痛,但是正合适学习摔倒100次也爬起来的年龄,但因为我们是18岁,所以能把今天当成最后一天。因为是毛躁又容易受伤的年龄,那个时期度过比别人更痛苦岁月。即使如此,过了许久之后,我们之所以能说能说那时候很幸福,那是因为有人像倒下的我伸出温暖的手。不要多,也不要少,就找一个人,走进正在哭泣的朋友,伸出手这样说话的话,我,还有我们,无论经历多大的试炼,也都能战胜。没关系,痛也行。你,因为是18岁啊!

  我认为的18岁是这样的:

  18岁的你,可以有着满腔热血一直向前冲;

  18岁的你,可以还像一个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

  18岁的你,没有人生的方向却依旧相信着这个世界;

  18岁,真的是刚刚好,不远不近,不早不晚。

  如此好的一个年纪,可以谈一场很单纯恋爱,单纯到两个人都是带着孩子的稚气;可以幻想着牵手就是永久的爱情;可以想着自己将来的白马王子是什么样子的。

  嗯,真好!

  我记得在17年的最后两天,一个18岁的梗在朋友圈、微博、空间社交软件上,被众人玩坏,纷纷晒出了自己18岁照片,起初在朋友圈看到的时候我还想着:????中国什么时候有了一个晒照日。

  后来才知道是因为——2017年12月31日,最后的一批90后(生于1999年12月31日)度过了他们的18岁生日。这意味:从法律上讲,90后一代已全部成年集体告别了少年时代

  嗯,值得纪念的18岁!

  凯瑟琳·格拉斯哥所写的这本《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简介之中有这样一句话:18岁,对于大多数女孩来说,只是冰淇淋与小鲜肉的区别,只是今天穿什么和明天去哪玩的选择。

  是啊,18岁本就是思考这些的一个年纪。

  然而,现实却又告诉我们——在多数人之外,还有一部分少数人;他们的18岁,没有可以选择的余地,他们只能选择接受。因为啊,那些是无法改变的。

  我自己有这样的经历:在我成为一个成年人的之时,我会羡慕着其他女孩子的生日party,她们在成人礼那天都宛如一个小公主,而我的18岁好像是在床上度过的;在那天没有人想到是我的生日,唯一提醒着我自己的大概就是手机备忘录上好久之前留下的提醒。

  18岁我想到的是,自己的19岁,20岁......几十年后的自己,我想着那时的自己会不会跟现在一样是自己一个人,每天起床时一个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回家,一个人过生日,一个人跨年,一个人过每一个值得纪念的节日;那可真是让人悲伤!

  我很喜欢书里的那几句话:

‘ 幸运的是,我现在有很多闲暇时间来思考自己的过错了。 Luckily, I’ve now got a lot of free time to consider the error of my ways. ’‘ 人们总有好多的秘密,跟表面上看到的从来就不一样。 People have so many secrets. They are never exactly what they seem. ’‘ 这才是青春的美妙之处:允许有庞大的虚荣心,有时间自我反省。好好珍惜! That’s the exquisiteness of youth: you are allowed the luxury of vanity, of self-examination. Take it! ’

  18岁的你是否跟我一样?

  或许你比我的18岁过得更好,又或许你并没有那么的好;但是18岁的你,请开心点!毕竟,18岁只有一次,你也只有一个,你要相信啊,你现在所经历的每一天都是无比的重要!

  你要知道:人一生总有好多秘密,跟表面上看到的从来就不一样!

  既然如此,何不让表面的你活得更加风光!

  《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读后感(四):《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心理支点

  2018年开年伊始,关于“18岁”的怀旧话题迅速刷爆朋友圈。当人们意识到千禧年出生的人都已经长大成人,那种青春呼啸而过,余味空留感伤的无奈和虚空铺面而来。

  细想,我们长大成人是多么不容易?疾病、际遇、学业、职场……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在外界的挤压下、内在的求索中跌跌撞撞着才逐渐走向成熟的。抛却死亡等不可抗力,现实中有谁真的能在18岁时就真的完成了自由灵魂的雕塑、人生坦途的铺设?那些朋友圈里的尖子生,他们灵魂深处的交锋也许更是普通孩子不能理解的冲撞与震荡。

  18岁,是一个人长大成人过程中最砥砺的那个支点。曾遭遇什么,将改变什么,足以影响一生。而这正是美国作家凯瑟琳·格拉斯哥半自传体小说《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里最想表达的核心概念。

  成长有密码,开启需谨慎。

  18岁,美好和迷惘哪一个先来?

  与17岁的懵懂、浅白以及心理修复性依然顽强不同,18岁的人生显然已经具有了成熟、稳定和难以明说的那点倔强。

  18岁,一个人的一生中的很多事情已经初露端倪: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遇到过什么类型的师长,碰到过什么样的际遇,将来会爱什么类型的恋人,基本已经成为既定现实。

  《海边的曼彻斯特》里说:“我们无法选择命运的走向,更无法逆转生死的定局,但面对一些无法弥合的痛苦,我们却可以选择是在痛苦中沉沦,还是在痛苦中拥抱新生。”可是要如何在艰难的日子里笑出声来?如何走出痛苦拥抱新生?

  在《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一书中,18岁的美国女孩夏莉,父亲永逝,母亲疏离,学业不顺,友情欠收。自我情绪管理出了问题的夏莉离家出走,流浪街头。与坏孩子作伴,同坏情绪为伍,她想要阳光灿烂却总是阴雨绵绵。如何在成长的夹缝中与温暖相遇,夏莉走了很长很长的路。她最终通过绘画和音乐找到了爱和暖。

  不要以为夏莉是个特例。我们身边从来不乏这样情绪困厄的18岁少年,有些人通过种种途径走了出来,修缮了人格后的他们成为普通的一员,可仍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走不出18岁时的成长陷阱,代入成人世界演化成焦虑、抑郁等难以磨灭的成长印记。

  18岁,美好和迷惘哪一个先来?也许要很久以后再回首,答案才能喷薄而出。

  18岁,根植在选择和坚持里的成长密码

  8岁的青春自然是美好,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青春里的烦恼怕是要比美好多太多。难怪席慕蓉会在诗句写: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

  对18岁的夏莉来说,她的青春鲜少快乐,用度日如年形容更恰如其分。

  故事里的夏莉,18岁的她搭上一辆大巴车,穿越美国6个州,到达一个美国沙漠腹地的小镇,在那里她要找地方住,找东西吃,想办法找个工作,然后才是找到爱和更好的活下去的理由……

  是的,理由。乔布说:你须寻得所爱,并为之守望。

  在夏莉的生命中,画画是她的发泄口,每当觉得困苦难捱的时候,她总是以此来宣泄情绪。当她对摇滚恋人赖利说,让我们为了彼此变成更好的自己吧。她便选择把画画作为重生的起点。而对于赖利,他也终于笃定地走向他的路,为了心中所爱不断努力。

  作者在后记的这段话算是对此最好的注解:“夏莉·戴维斯在绘画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和慰藉,而我在写作中找到了这一切。那么你的慰藉在哪里,你知道吗?去寻找吧,找到了就坚持下去,永不停息。去找你的人(你需要多说话),你的组织,你活着的理由,我向你保证,有一扇窗会为你打开,虽然很慢,但一定会有。世界并非总有阳光和玫瑰,有时也一团漆黑,但黑暗里也有能理解你的人,也有很多笑声,可以柔化那些伤痕,带你走向明天。”

  《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中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能够让我们回望自己的青春,重遇那时懵懂与莽撞,脆弱与失望交织的自己,然后笑笑说:没关系,一切都过去了。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有可以抓住的,用于自我疗愈的东西,愿你能细心发现,紧紧抓住,并为之前行。成长有密码,而你要做的,就是解开它!

  《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读后感(五):我替少年郎唱一唱:你是年少的欢喜

  18岁,你在我不知道的角落,生活的开心吗?幸福吗?是经历了命运的眷顾还是坎坷?我一直以为大家都和我一样,无忧无虑的童年、按部就班的上学、享受家庭的关爱,我以为的不是我以为的。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你想回到哪一年呢?

  十八岁那一年,你拿到了你人生的第一只手机,你欢快的下载各种的软件,登录QQ,养小宠物,和朋友们炫耀,开心得不得了。 十八岁那一年,你的成人礼上,你穿上了公主裙和高跟鞋,在大家的赞美声中,你觉得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十八岁那一年,你没有遇到我,我来不及参与你的人生,我心心念念牵挂着你,我知道:我们的人生不一样。

  我的十八岁那一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期待的大学开学,我踏入了一个鸟语花香的大学,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看到了不一样的新世界。我是一个没有心理负担的人,心头从来没有烦愁,一个无忧无虑的大学,游山玩水、温泉养生,一个不符合年龄的养生状态,有人觉得我浪费了自己的青春,荒废了学业,其实,人生所有的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不存在浪费,只能说得到的多少,有人得知识,有人得未来,有人得财富,不同的人收获自是不同的,只要开心不就好了。

  十八岁爱着的那个人,他现在还好吗?那个时候的我们张扬、年轻、充满活力,渴望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企盼着从校服到婚纱的百年之好,终究是年少的轻狂,错付了流年。历尽了千帆,回首再看看当初的誓言,你依然是我心中的小确幸,街头偶遇,我也会轻轻和你打招呼,说那句排练了千万遍的“好久不见”,然后点点头,微笑走过。

  十八岁你的梦想,现在实现了吗?你是想开飞机还是想当老中医呢?为了自己的目标,你挑灯苦读,早起晚睡,题三千,不刷爆不睡觉。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你曾经也许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实现了吗?网易上有个评论,让人很感动,“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种花家”,中华以你为荣,因你而灿烂,你入华夏犹未悔。

  十八岁你不敢做的事,现在呢?我是一个固执叛逆的人,曾经我最大的想法就是离家出走,不想局限于这一方天地,想看惊鸿,想看高山,想看大海,想离开家。现在离开了家,却不是因为实现了,是因为我工作了,必须离开家,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我还想和哥哥们真真正正的打一架,一定要赢,而不是哭唧唧的回家,也没有实现。傻的天真,一个美好的年纪。

  如果能重回当初,插上翅膀你敢不敢高飞?敢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看想看的风景,和自己喜欢的人私奔?年轻的少男少女,珍惜这个你还能自己选择的年纪,父母庇佑,呼朋唤友,意气风发。

  加油,祝你永远十八岁!

  《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读后感(六):告别可怕的过去

  法律上规定,年龄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定义为“成人”,可以享受成年人享有的任何权利,开始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亦即民法上所规定的:18岁的公民有完全行为能力,可以完全以自己的行为进行民事活动。但是对于美国女孩夏莉·戴维斯来说,18岁的她,面对的却是一个已经千疮百孔的生活:父亲早已因病去世;母亲“就像只螃蟹,把所有东西裹在了里边,只留下个壳在外头”;好朋友爱丽丝也离开了她,还有陌生的男人对她图谋不轨……她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因为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开始自残,有着别的同龄女孩不一样的皮肤……

  美国作家凯瑟琳·格拉斯哥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讲述者,她在讲述一个名叫夏莉的美国女孩的种种无助以及迷惘的同时,也在展示着她不甘于这样的一种命运、愿意坚强地站起来的另一面。生活于夏莉而言,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更大的希望了;但她却想要站起来,过上一种正常的生活——不同于她的母亲,而是真正属于她自己的生活:有人关心她,有人爱着她;而她,也能够和其他正常的同龄人一样上班、交朋友、得到婚姻和爱人,拥有自己的孩子……这个要求其实并不高,基本上是大多数人相当正常的生活轨迹!

  而对于夏莉来说,她说服自己为了这样一种生活状态而努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她和其他人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因为她现在其实是处于患病状态里——更准确地说,她患的是精神疾病——她是一位非自杀式自虐患者。包括家庭因素在内的种种原因,使得她走上了放纵自我、折磨自我的道路。她也想要改变,但这种改变并不那么容易。她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经历更多非同寻常的时刻——比如被人以不一样的目光盯着,或者是不被人所理解!正常情况下别人要走的道路,她可能需要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才能走下去!对于18岁的夏莉来说,正常的生活状态,的确似乎有那么一点点可望而不可及。

  幸运的是,夏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很多人愿意帮助她。比如克里利中心的杜利医生,比如卡斯帕,比如布卢,比如菲利克斯,比如莱纳斯,比如赖利……夏莉的天空里也并不全是暗灰色。只要她肯和自己的过去作勇敢地告别,只要她愿意有所改变,最终她就一定能够改变。正如,18岁并不是一个永远的年龄,一天天总会过去的,会一个接着一个地迎来19岁、20岁……每个人都会这样,对于夏莉来说也是这样。18岁以及之前的夏莉,曾经经历了疯狂的事件,也曾经一度迷失了自己——如今,她愿意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过去永远告别!她真的能够如愿以偿吗?!

  事实上,对于作者凯瑟琳·格拉斯哥来说,之所以她能够将夏莉的故事讲得如此让人动容,那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夏莉就像是她自己——夏莉曾经遭遇过的一切,她自己也曾经经历过。她说夏莉不是孤单的那一个,夏莉的故事也正是美国两百万年轻女孩共同的故事。最终,夏莉·戴维斯在绘画中找到了自己,而凯瑟琳·格拉斯哥也觉得,她在写作中找到了所有的一切。无论夏莉还是凯瑟琳·格拉斯哥,甚至其他更多的人,只要决定了要直面对暗灰色的天空,只要愿意鼓足勇气,阳光和玫瑰就都会最终得到的。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曾经像夏莉一样,拥有一个那么可怕的过去;那么,也愿你能够像夏莉一样,终将拥有一个正常的人生。

  《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读后感(七):《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救赎与新生

  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与布拉德·皮特经历了12年的爱情长跑,本以为他们终于找了对的人,可以携手相伴一生,然而16年9月,安吉丽娜·朱莉向丈夫提出了离婚。究其原因,除了皮特对婚姻的不忠诚,皮特吸毒醺酒同样是两人离婚的重要因素。其实安吉丽娜也曾吸毒、醺酒、自残甚至试图自杀,幸好朱莉终于跨过了那段荒唐而又痛苦的时段,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小说《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讲述的同样是一个陷入痛苦与迷茫的女孩重新找回自我的故事,也许她们的经历不尽相同,但是在这场寻回之旅中,她们必然有着相同的生命共鸣。

  小说的主人公夏莉是一位非自杀式自虐患者,父亲自杀离世,母亲情绪失控,以致于经常对夏莉拳打脚踢。在学校里夏莉还饱受校园凌霸的摧残,无力承受一切的夏莉只能通过自虐释放内心的痛苦。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无力又弱小,如果父母成为了施暴者,那么他们将无处躲藏无处逃避。自虐、精神分裂等问题就会有极大的可能出现,以此作为内心痛苦的代偿。而安吉丽娜.朱莉曾经的吸毒、自虐同样源于家庭问题,朱莉的父亲出轨,母亲深受刺激,常常把怨气不满发泄到朱莉身上,这是朱莉放纵自我、折磨自我的主要因因。

  如果成年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行为,那么受害者除了自己以外,必然会附带有自己的孩子。这种悲剧在小说中被深切的展现了出来,每当夏莉的内心遭受重创,她就会选择用玻璃割伤自己,她切割自己,希望把自己切的小小的,进而逃避所有的痛苦。因为夏利对家庭以及社会所施加的痛苦无力阻挡,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藏起来。从藏在角落里不惹母亲生气,发展到在精神与肉体上把自己割裂成碎片以便于藏身其中,求得一丝安全感。

  但我们也都知道逃避无法解决问题,自虐只能加重痛苦。夏莉必须勇敢的面对一切,并且努力的控制住自己不向深渊继续下滑。要做到这些除了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外界的帮助与支持。在小说里夏莉在救助站医生的帮助下掌握了控制自己行为的基本方法,也在救助站的病友身上获取了坚持的动力,还在老朋友的帮助下来到了新城市土桑市。在土桑市夏莉同样接受到了来自许多人的善意,房东艾利尔督促她寻找工作,坚持画画,并邀请夏莉来参加她的绘画课。打工店里的员工莱纳斯帮助她熟悉工作,因为莱纳斯也曾是名醺酒者,所以她明白夏莉的痛苦,也因此莱纳斯一直关心着夏莉。

  即便有着如此之多的帮助,想要挣脱深渊依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运的是夏莉终于找到了自我,在绘画中,她理清了自己的故事,甚至是理清了和她一样的女孩子们共有的故事,而她也由此得到了救赎。

  小说会有此安排是因为《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是一本半自传体小说,它的作者凯瑟琳·格拉斯哥也曾深受这些痛苦的折磨,凯瑟琳用她的笔将那些伤痛写成故事,救赎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己,她笔下的夏莉也因此用绘画完成了凯瑟琳曾经完成的一切。

  作为半自传体小说,作者凯瑟琳在小说中倾注了大量的情感,那些她曾感同身受的事情被她一一描写出来,曾经的痛苦与绝望成了新生的力量,而我们也从其中窥见了自虐者的痛苦与不幸。

  作为孩子,我们是无力的,但人终会长大,即便如今正承受着苦痛,已经沉沦于此无法自拔也不要放弃任何一点微弱的希望,也许在你18岁成年的时候,你将拥有改变一切的力量。夏莉做到了,你也一样可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18岁那年发生了什么》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