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20 03:30: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10篇

  《多数人死于贪婪》是一本由慕容雪村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227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9-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一):就这样的不堪

  买书时,被书名吸引,以为会是一本“反黑”的现实派力作。买回后,细读,发现:完全和想象的不一样,现实的让我有些作呕。特别是到最后,那不加掩盖的暴漏描写,更是久久难以挥去。

  评价只能是“不堪”。不知是我还未接触到社会的原因吧,让我有种对社会的恐惧感。利益、金钱、肉体……一切交织在书中描写的那个不堪的酒醉迷金的“社会”里。

  欲望所引起的种种,刚开始还是可以被我所理解的,可是越到后面,那赤裸的描述一直冲撞着我自身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不得不佩服雪村老师的想象力(自认为所描述的那些价值昂贵的食物不复存在,只是用于讽刺罢了)。当然,充斥着的也往往是印象最深刻的。用于作为强烈讽刺的“道具”(暂且将类似于“西施眼”之类的东西称之为道具)越是恶心,越是不堪,越是挑战读者的承受力,就越是能让读者记住写这本书的初衷。从而引起共鸣,达到讽刺的目的。

  我想:作为读者,能在看完后,以“不堪”的方式记住内容,留下反思,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毕竟受众的感受才是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共鸣的产生源于“自一人出而全发”。

  《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二):人。是个什么玩意儿。

  选择给这本书四颗星是因为它足以够格。但却并不推荐。慕容雪村永远那么擅长把社会中的边边角角、形形色色的人与事的各个隐藏面挖出来。那些阴暗、丑陋,统称为人性的东西的种种。有调侃的言语一一叙述、太过清楚了。但、我想,认识习惯活于谎言和欺骗中的,那像是一种养料、或是氧气。我们离开了无法生存。所以没有谎言存在时候我们依旧会选择自欺欺人。

  他的书就是这样。太过坦白了。坦白的让人心灰意冷。像是自己好不容易一件件穿上衣服把自己裹得紧紧的、结果、他却可以轻易的把你拔得一丝不挂。赤裸裸的站在那里。面子里子全部不复存在。明明尴尬到不行、却还要腼腆的笑一下。

  不过、还好。我属于很久之前看明白的那部分人。所以、难听点、就是赤裸惯了、不介意他把我的伪装的衣物全部撕扯开。

  好吧。这就是这本书。对这个社会真实一面没有心理建设的人、我不建议去看。

  就这样。

  《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三):应该改名为人都死于贪婪

  很多时候,所谓的“好书”看了以后会给人一种豁然开朗,顿时彻悟的感觉。

  一口气读完慕容雪村的《伊甸樱桃》也叫《多数人死于贪婪》。我反而觉得像一条被抽干了湖水的鱼,深深陷在了泥浆里,氧气越来越少,脑细胞像放烟花一样噼里啪啦四溅,但又全身无力,感觉像马上就要毙命当场,连挣扎都不想挣扎一下,一点彻悟的感觉也没有,反而感觉窒息憋闷,纠结万分。

  书里的主人公莫名其妙的结识了一个中年富豪,然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现实中95%的人都有着男主人公的心态,总想着一夜暴富,或者身边出现个有钱的朋友,有钱的干爹干妈,干叔干婶,总之能帮助自己成为有钱人的那么一个人出现。幻想着吃金,穿银,任何不可能的发生的事都能在自己身上发生。说实话,我也很无耻的这么幻想过。

  这个世界迟早都会玩完,就算还有100年,虽然听起来很近,但反正没到那一天,所有人都会得过且过,反正还长着,感觉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谁也活不了成百上千年,所以,我们只在乎现在的快活。

  摘录豆瓣上的一段书评,这也是我的同感:

  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它们全都一样,它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他告诉你“金钱是万恶之源”,告诉你“这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告诉你“人是地球上最肮脏的动物”,告诉你“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小说的每个章节都以一个世界名牌作为名字,在章节的结束,他会很煞风景地告诉你,一支万宝龙金笔可以买多少斤大米、一件香奈儿外套可以买多少根铅笔、一件伯百利相当于多少失学儿童的学费,一个普拉达背包可以买多少碗拉面……

  你不是渴求奢华的生活吗?他就把人世间最穷奢极欲的生活展示给你看,除了开名车、住豪宅、玩明星、吃山珍海味,还不满足?然后呢?那就去拍卖会上一掷千金,把世间最珍贵的事物全部据为己有!然后呢?那就只有吃人了——婴儿的肉、处女的血……

  不知从啥时候起,我一直有个感觉,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非要去看这个,看那个,一直被鼓吹要有思想,到头来会发现,看得越多痛苦越多。无知无谓。思想就是个屁,全是吃饱了撑的。动物们几亿年来的生活准则只有两条:一是生存,一是繁殖。动物可以不去思考,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人类不行,他们只是活着。而已。如果还有点良知,作为人类,还是少繁殖点吧。天才真的不多,大多都是像蛆虫一样的活着,所以,够了,真的够了。

  《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四):这本书令人很振奋

  这本书,首先的一点是非常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力。语言如同耳边的话,却又文学味道十足。

  现在很少看到这样的书,可以一气读下来。

  精神的至高无上性,真是太重要了。

  最后的食人宴,我相信是真的。因为在别的书上也见到过。

  人类的出路何在?

  这样看来,马克思、胡塞尔、海德格尔的话真是字字见血。

  终于认识到了,道德经是本好书。

  冯友兰先生的四境界,很高。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千年后的太阳会是怎样?会不会像照耀朱子、程子那样来照耀我们,又像照耀我们一样照耀千年后的众生?

  先人们,逝者已逝,不会因为现在对其有怎样的评价而失其伟大。

  《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五):作呕的感觉

  全书一直营造着的一种悬疑 引诱着我快速的一口气读完

  而如狂想曲一般的场景拼接 无止境的夸大

  确实带来一种作呕的不快

  极度的贪婪

  伴着不散的极度的鄙视

  和他的其他书一样

  具有强烈的夸张

  而张弛无度 可能像冲破极限的皮筋 最后变成疲软的碎片

  就书目的本身而言 并没有契合现在的心境

  而作者警人的好意 还是能够领略得到

  期待有更多沉淀后的作品

  书籍 之于电影音乐之不同在于

  他以最最简陋单一的方式呈现

  极度的抽象 牵连住极度的自我

  这种张扬的发散

  只有融入字里行间才能感受得到

  这就是人们无论在什么时代 都始终对于书籍

  不离不弃的原因吧。

  《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六):每个人都应该看的书

  原文地址:http://jackrubbish.com/blog/archives/12677

  《多数人死于贪婪》,每个人都应该看的书。因为环境等问题是和我们休戚相关、生死相关的。

  言情小说原来是这样写的。清冽的批判精神,心如秋水。

  慕容雪村的作品多数发人深省,《多数人死于贪婪》主要是谈金钱这个问题的,深刻的让人脊背发凉,他的随笔集《葫芦提》你可以看看。慕容雪村说他年轻的时候喜欢钱,现在连钱都不喜欢了。作家有两种,一种让人做梦,一种让人清醒,慕容雪村属于后者。

  2013-11-27 14:13:00

  帮朋友做个广~告,想要买琴或者学琴,欢迎推荐,钢琴、吉他、架子鼓、古筝等等都可以

  如果坐标位于北纬31度14分至32度37分、东经118度22分至119度14之间,可以预约到店试琴 ^_^

  宁辉琴行官网:www.ninghuiqinhang.com

  小站:https://site.douban.com/284561/

  《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七):世上愤青多 慕容最风骚

  女儿她干妈曾经在一次饭桌上“考”我们说,谁能一口气说出18个奢侈品牌?我说那还不容易么,掰着手指头就数了起来,可数来数去竟然也没能把自己的两只手数完。

  据介绍,是否能一口气说出18个奢侈品牌,是衡量能否算得上一个“潮人”的及格线。我被打败了,只好承认自己真的只能算是一个“土人”。

  看完慕容雪村的《多数人死于贪婪》后,我一下子就超过了及格线。因为慕容老师的这部小说,每章都以一个奢侈品牌作为章节名,一口气就报出了21个品牌,从路易威登到万宝龙再到宾利,从迪奥到伯百利再到劳力士,从罗特斯到卡地亚再到韦奇伍德,从杰尼亚到阿玛尼再到登喜路,从夏奈尔到菲拉格慕再到拉斐,从蒂梵尼到百达翡丽再到斯坦威,从艾乐森到普拉达再到吉凡克斯。

  并且,慕容老师还在每个章节的末尾加了一个注释,仔细、全面地介绍了每个品牌的身份身价。譬如,路易威登,简称LV,创始于1854年,以做工精细华美的旅行箱包闻名于世……在中国大陆专卖店中,一只拉杆旅行箱售价超过人民币18000元,如果买成大米,可以买8吨。诸如此类。

  哦,感谢慕容老师的知识大普及那。

  但诚如慕容老师自己所说,斯人“生来不是益鸟”,这不,他一边普及知识,一边就讲故事说:

  有个品味很高的绅士泡了一个天使,先看天使的皮包,夏奈尔,他很高兴,说,“哦,这是我要的。”接着脱天使的衣服,圣罗兰套装,他很高兴,说,“哦,这是我要的。”再脱天使的鞋,LV,他很高兴,说,“哦,这是我要的。”天使脱光了,赤条条地在床上摊开等他,他最后看了看天使的内裤,三枪的,一下子就泄了气,对天使说,“这么廉价的内裤,哪是我要的,滚回你的上帝那里去吧。”天使火了,一把揪下他那个东西,哭着飞走了。这故事告诉我们,太追求品味,小鸡鸡是要飞上天的。

  靠,这不拐着弯地在骂我们的“潮人”们么?当然,拐得还挺逗就是了。从早年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到《天堂向左 深圳往右》,再到这本《多数人死于贪婪》乃至此后的《原谅我红尘颠倒》,慕容老师已经一再证明,他是中国当代靠码字吃饭的人里最会拐弯抹角的说故事的人之一。

  只不过,尽管慕容老师从成名至今已经洋洋洒洒讲了近百万字的故事,但说白了,他码的其实就只有四个字,就是,愤世嫉俗。随便摘抄一点《多数人死于贪婪》里的文字如下:

  “按政治书上的说法,统治这国家的不是别人,正是我这个无产阶级,我领导富农、地主、资本家和一切有钱的坏蛋,这要是真的该多好啊。事实上这些坏蛋全骑在我的脖子上,我拿他们当偶像,他们拿我当罐头。我贵为一国之尊,却只有一颗渴望被腐蚀的心,天天想着被坏蛋们拖下水,像个公务员一样,被钱反复砸晕,被美女一次次拖下苦海……”

  “8岁的时候,理想是当数学家陈景润,但后来放弃了,因为数学家能赚几个钱那;14岁的时候,理想是当少年英雄赖宁,后来放弃了,因为放火的多了救火者就不享受政府津贴了;18岁的时候,理想是当政治家希特勒,后来也放弃了,因为当坏蛋更需要天赋;22岁的时候,理想是当黑道英雄李逵,后来也放弃了,因为穷光蛋都梦想绑架富翁而事实恰好相反;25岁的时候,理想是当白人比尔•盖茨,后来还是放弃了,因为给他洗脚也得通过托福考试;现在的理想就是,钱,因为它是电,它是光,它是唯一的神话,它是世间最后的信仰……”

  “人类是史上最自私、最疯狂、最愚蠢也最无耻的动物……可以断定,人类活不过这个千年了……”

  这已经不是拐着弯的骂人了,而是字字句句蹬鼻子戳脸的骂,还骂得够犀利够气势猛烈够草原野火的。问题只是在于,多少有些疑惑,都愤到嫉到这个程度了,慕容老师咋还没抱起一块大石头就一头扎到汨罗江里去呢?沧浪水都浊成这样了,还扁舟浮于江湖个屁啊。

  巧合的是,刚放下书的时候,形式主义的猫就给我念了一条新闻,或者刚好解答了我的这个疑惑。

  新闻叫做“老板裁情妇 5女PK败者坠崖1死5伤”。大致内容是:某年某月某日,某处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酿成了一死五伤的惨剧。这6人中,一个是老板,另外5个都是其情妇,本来6人一直相安无事其乐融融来着,但该老板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资产缩水,众多情妇的支出让他感到吃紧,遂打算裁掉几个,但一时又不知如何抉择,刚好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选秀节目,节目中一轮一轮的PK很是激烈,他大受启发,于是聘请专业人员设计了包括“整体形象测试”、“唱歌和演讲”、“酒量比拼”等诸多环节,让他所包养的情妇们进行PK竞赛,以争夺最后的一个被包养名额。竞赛进行得倒是挺完美,可是被淘汰的情妇之一心有不甘,遂策划了一出假装约所有人一起游玩、途中开车冲下悬崖的闹剧。

  听完这则新闻后,我觉得自己隐约给慕容老师找到了一个暂时不去死的理由,就是,这个“世”这个“俗”固然很应该被“愤”被“嫉”,可是即使你再“愤”再“嫉”,怕是都无法想象,这个“世”这个“俗”的下一出戏,到底还会“喜感”到何种程度,所以就当然有理由继续在角落里冷冷地翻着白眼看下去。更重要的是,这个“世”这个“俗”的太阳,到底还在每天都升起一次、降下一次,荒谬是荒谬了些,但不定哪天从不定哪个地方望过去,日出和日落还是会让人目眩神驰也未可知。

  《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八):如何走出这循环

  他在一家饭店里看见一个和他相像的年轻人,送给了他一支价格不菲的笔,告诉他:“喜欢笔的人不是坏人。”于是,循环就此开始。

  我感觉到我受了骗,作者预设的世界和人都是以金钱至上的,他们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他们的梦想是拥有很多钱,把曾经嘲笑过自己的人踩在脚下。这个世界所有的人类都站在了恶的这一边,天平的另一边,善的领域却缺席了。可他在后记里又想宣扬与书中完全相反的价值观。我差一点掉入他写的世界,绝望到无法爬出来。第一次看他的书时,被这种完全的残暴吓坏了,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于是觉得很牛逼,原来世界是这个样子的;第二次看他的书的时候开始产生了疑惑,真的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吗?一定要把良心抛下,去膜拜金钱吗?第三次看他的书,我已经看穿了他的路子,但是我并不厌恶他,我还是很喜欢他的书。把所有的人都看做善良的,这是一种天真;相反,把所有人都看做是邪恶的,这也是一种天真。慕容雪村以一种格外残忍的天真的口吻,说着这世界的恶。这是一味重药,叫贪婪的我们赶快停下来。但是这并不是一种好的写作方法。

  书中最后的描写虽然近乎荒诞,但人类的欲望继续这么发展下去也不无可能发生。为什么这本书还算不上经典呢,我在想,可能是因为他一味地着力于坏的地方,让我们甚至有点同情被他鄙夷的那点坏了吧。

  《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九):略谈几点。

  开头是很荒诞的,比如一个陌生大款说你和他很像,以及把自己的妻子用很不阖家幸福的笔触来写。

  中间吊诡啊吊诡,大哥小弟砍杀、夫妻决裂(极肖诺兰电影里小丑对妻子的感觉表述)、进私家宫殿、侏儒拍卖大会、喝汤等。

  结尾太实在了,和荒诞的不匹配,不搭腔。

  前半截痛陈奢侈品价高令人咋舌,仿佛在说贫困差距拉大,后半截谈生态环境恶化,人类要亡。

  人类贪婪啊自私啊这人性说得没错,但很严谨的调取各种数据来称生态环境恶化,和奢侈品啥的关系不大,或作者没有说出来有啥关系。

  慕容毕竟是网络文学出道的,很通俗,小说力求简短,不是长篇巨制,故事也很通俗,但表达的主题太夸大太深刻了,可以收拢缩小一点。

  慕容的问题也在于,只能道出奢侈品价格之高,却未能道不出为什么这么高,值不值这么高,以及贫富差距的古今状况。

  中间最好,慕容的风格,最阴暗冷酷残忍躁动炸裂,前半截风趣幽默,是文笔所擅长处,末端有社会性深思,慕容的根。后来思到政治上,所以被当局封杀了。

  《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十):这本书是恐怖小说

  第三作,依旧3天读完。看完后有些抑郁,好像一个瓣友写的“真的不建议看,看完有些厌世”。前半部分以“我”的口吻去学习那些知名大牌,看看觉得还蛮有趣,让人觉得“他”真的很富。下个部分写“他”的命运,年轻时代的经历,让人看得觉得反差大得不得了。第三部分就是“我”的经历了。可以说这部分让我觉得已经不是一个世界了,仿佛就是神话,带着主持人去行宫,之后就是教堂拍卖,最后“人宴”。这哪里是在写小说,简直就是恐怖电影嘛。以我20几年的见识我分辨不出这部分的真假,已经让我目瞪口呆了。最后一部分后记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厌恶,对贪婪、奢侈的憎恨。读完之后,觉得活着还是简单点儿好,想起自己前段时间花了2600买的“巴宝莉”包,嗯,这样就差不多了,不要再出格了。因为,多数人死于贪婪。。。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