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动物》是一本由[美]戴维·布鲁克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动物》读后感(一):本能、感性和理性的抉择
《社会动物》是典型的社会学研究的著作,他试图讨论的一个问题即人到底是社会动物还是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指导下的动物,然而在我看来布鲁克斯先生更愿意谈论的是,如何在潜意识(我更愿意用本能、感性)和理性中进行选择,以至于在选择后让人真正回归自己的本性。
布鲁克斯先生在《社会动物》中不断强调的就是本能加感性与理性的区别,在他看来理性主义及其发展出来的科学主义只能让人的感情归于消逝,但是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动物。对于人而言,必须有自己的人际网络和社交圈子,在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中可以得出,欠缺人际交往和社会能力的母亲将会把负面的东西带给子女,相应的个体的人也会因此错失很多的机会,最终可能会失败、一事无成。在我看来这种立论是正确的,但是我必须提出一个观点即问题并非二选一那么简单,实际上应该是三选一。本能不是人类的特权,也就是说母亲对子女的看护、逃生的欲望等等是其他动物也具备的素质,因此不能将其与人的特征混淆起来。人的本能只能是人的感性认识的结果,也就是说其中有人特有的东西在里面,就比如中国思想家孟子谈到当看到一个在地上爬着的孩子快爬进井里的时候,只要是个人都会尽力的去营救,这就是人的本性也就是人性,动物很难具备的这样的认识。然而必须承认当今的中国社会已然要面临的问题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和异化,人性在某种程度上缺失了很多。这是几十年来,我们过多的强调理性认识和理性主义的结局,人变得比以前更加冷漠和无情了,更多的是竞争和利益,似乎人与人之间除了这些很难再有其他的东西生成了。现今的知识界依然有很多人在倡导所谓的理性主义,他们从思想界、文化界、经济界着手发展到了整个社会。《社会动物》中就对政府的一些没有人情味的政策提出了批评和讽刺,这其实需要我们更加谨慎的对待社会面临的问题。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阶层分层的加剧、向上流动渠道的堵塞等都使得人性的扭曲化加剧,人们为了在社会中谋取自己的利益而不断采取了所谓的理性主义策略,通过所谓的社会规则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他们却不愿意去为改变那样的社会规则而努力。一些所谓的理性主义者打着自由主义的招牌在骗取民众的信任,不断地改变着他们的感性意识,即就在爱国的问题上也受到了影响,一些人被强制理性,使得对于国家的热情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甚至变成了一种罪恶。
人终究是要回归感性的,这是自然地规律,因为人也属于自然中的一部分,这也与其社会属性不相冲突。当哈罗德老去之后,他的感性情感越来越多,似乎变得更加的多愁善感,这其实就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必然的抉择。倘若人更多的是本能,那么它很难在被称之为人;倘若人更多的是理性,那么他就近乎于机器人;倘若人更多的是感性,那么他就是一个十足的人。
《社会动物》读后感(二):共融的美妙
共融的美妙
——我读《社会动物》
文蠹鱼
社会动物,就是由一级认知到二级认知,也就是说由任性、不成熟到深有远见的成熟。人呢,要想有好的发展就要把二者相集合在一起。
《社会动物》是美国作家戴维•布鲁克斯的作品。这是一位谦虚、低调,有学识涵养的这样一个人,甚至觉得还不是太自信。但是,也许和卢梭等那些名家相比是有些距离,可就今天我们的阅读来说,真的很好。在作家描述的故事中,不单体会那故事的幸福感,还有就是内容上的旁征博引,传达太多的信息给我们。从心理上来讲,仿佛是一面镜子,可以参照内心。这种共融的美妙,只要你通篇阅读后,都能体会得到。
阅读中,作家通过人物内心世界扩延心理知识、哲学知识等等,以此来写潜意识领域中的影响,比如个性特征以及社会行为等。那部分切入,自自然然,也深得读者喜爱。人人是故事中的哈罗德和埃丽卡。他们的一生,而这一生又相似我们的人生旅程。通过阅读了解,我们将更清楚看清我们自己,也对自己对他人有更全新的解读。
这本书,还可视作为教育读物、经营读物、人性读物……,拓宽你的精神领域,给你更深度的思考。
《社会动物》读后感(三):值得读无数遍的书
原文分析:
每个人在童年家庭中,越是感到安全,就越可能勇敢的去冒险,去探索新事物。从开始到走向坟墓,我们的人生,由一系列或长或短的冒险组成,并且每一次都是从我们所依恋的人提供的牢靠基础出发,那么我们就会无比快乐。童年对一个人后期的发展影响比较大,如果他一直处在安全的环境中,就会对新事物的出现更加的等够接受,更有开拓精神,更能够与他人打交道。因为他有自己的依靠,和背景。
别人总是比我们所了解的更加古怪,更加复杂。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别人并不是,真正的别人,就像作者提到的《鱼就是鱼》那本书。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是基于自己。已自己作为源头来去分析,别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这样也会导致了很大的偏差,造成更多的误解。
从一个领域的核心知识出发,向外探索并学习新事物,然后返回,重新整合已经了解的新片段,再次,外出探索,然后返回,来来回回一次又一次。人们在某一方面拥有了一定的知识之后,在这方面获取更多知识,回忆他们所学的内容时就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好。先抓住核心的点,然后从中开始往外扩展,才能够更快的了解,通过不断的复习,不断的积累和努力,从而达到更好的结果。
个人感悟:
1.与家人相处,帮助他们成为自己。成为家人出去冒险时最牢靠的基础。帮助他们探索世界。告诉他们,我们不会离开。
2.与他人沟通,或者和探讨事情的时候。更多的学会多角度探讨问题,学会站在他人角度,他人的思维方式,去沟通。简称换位思考。比如可以通过学习九型人格,全脑优势,DISC了解更多的人思维方式。
3.在学习新的东西过程中,可以通过先学习根本,从源头出发。从骨子里学会框架再补充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社会动物》读后感(四):一本学术和通俗杂交的畅销书
撇开所有对功利性目的追求,人们学习社会学的最初动力是什么呢?
了解自己,说得更大一点,了解人类。
人类是这么奇怪复杂的生物,自己研究自己,出了一波又一波的理论,一波一波推翻,还是难以解释自己的行为。很少有人能真正分析清楚童年经历对自己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经历并不是真正的经历,而有些对我们造成重大影响的经历却被埋没在记忆的洪流中了。
看了三章,大致可以把自己归类于回避型依恋人格。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喜欢人类社会,喜欢独处,喜欢理论,显得成熟。原来这些都是回避性依恋人格的典型表现。不禁有些悲从中来,从小到大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总是过不上自己喜欢的那种生活,身边围绕着好友,在人群中穿梭自如。成年人的性格基本都是童年经历造就的。思考,控制并最小化自己童年经历影响的人毕竟是少数。
作者似乎把两个人的一生浓缩到了一条条的理论中,对家庭背景,青少年期的着墨较多,成年期以后的篇幅主要集中在人类社会意义的探讨上,把哈罗德和埃丽卡的性格形成,发展,变化,老年期的思考糅合成了一个美国中上层社会窥视图。
书的内容主要是描绘(虚构)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性格迥异的一对夫妻的成功人生(男士是历史类的编辑、学者,女士是创业总裁、大公司CEO、总统竞选班子主管和商务部长),并且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注解贯穿全部情节,作为对人物行为的解释。因此,书中涉及到许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点,当然因为体裁原因,通常知识简单带过。作者也在最后承认,只是为有兴趣作更深入探索的人引一个方向。
因为是建立在小说虚构上,所以即使以理论进行解释,也不完全具有真实事件那般的信服力,而显得有一些理想化。而且相对于完全的小说,情节性和内容铺设方面多少显得草率。以学科理论为线索的故事演进逻辑会让人有不真实的感觉。当我们读一些伟大的文学作品时,无需心理学的说明,也因作者对人性的描写而感动。但本书则是从另一种更冷静的角度来审视人性,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读者形成触动。
豆瓣有许多评论,大致反映是前半段比后半段精彩更具有可读性,后半段有点草草收尾。我不置可否。至少对协助总统选举的一段,还是看得有一些感受的。
当我看到埃丽卡出轨后通过道德自赎的一段时,觉得人性岂是轻易就可以揣摩。
另外有一个题外话。当我看到书中写哈罗德5岁时玩PSP,在15,6岁上facebook,在50多岁时看埃丽卡在直升机上用黑莓手机时,情不自禁地感到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回到作者的总体立场,我的感觉是他是比较倾向于感性主义,而不太愿意接受理性主义的统治。作者借埃丽卡提倡从文化角度出发的咨询业视角,又借哈罗德的思考写了对经济学理性人的反思和对政府柔性政策的优点。作者还引述了许多关于理性的弱点和潜意识具有强大力量的观点。在这一点上,我在感情上是愿意支持的,只可惜零散的拼凑似乎也没有形成足够的说服力。比如关于柔性政策的一段思考,主要说的都是好的方面,留下很多可以质疑的地方都没提到。
《社会动物》读后感(六):关于环境
《社会动物》读后感(七):自我探索和修正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刚刚毕业没两年,却忽的年近而立的文字工作者来说,我有足够多的焦虑,却又纷纷对不上焦。一份平淡的糊口工作,加之自己刻意回避的名校背景,生活似乎是朝八晚五的无限循环,没有什么追求,亦失了重心。
因此初看到《社会动物》的推荐语,“它不同于一般励志书所定义的表象化的成功——高智商高学历、一技之长、令人羡慕的工作、显赫的身份地位……”时,它打动了我,我似乎隐隐感觉到这书在提醒我以往所受教育中的某种缺失:迄今为止我很难发现某种极致的热爱,或许一路走来,只是带着一种取悦的惯性,取悦父母、取悦师长、取悦某种体制……而失重或者是对不上焦的原因,可能恰恰就是因为自我驱动力的缺乏。
反观我们那个时代的学校教育,走的却是相反的路径。自我探索和修正以及某种程度上的绕弯路并不被鼓励,多数教育者所做的是设限,你不越界,便是晴天。虽然用美国标准比照中国教育未免苛刻,用某海归妹纸的话说,毕竟社会发展的阶段还相差甚远。然而这本书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作为参照和比对,去发现自己所长、所爱,可以终生寄望于此的东西。更为重要的,哈罗德和埃莉卡成年后的故事以及作者对人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解读可以提供学校教育之外的广泛参照。毕竟,终其一生的自我教育,是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的事情。
《社会动物》读后感(八):两个人的一生
最开始他们生下来
中产阶级的小孩 父母培养更多在一起的体验 如旅游,海外旅游,参加很多活动
穷人阶级的小孩,父母为谋生担忧 更没有心思去爱护小孩 (其实一个人自己都没法爱和照顾,怎么可能好好的去爱和照顾别人呢)
穷人阶级的小孩,资源本来就有限,好比里面女主角,多次要求上好一点的学校,屡屡被拒。 社会阶层和金钱决定了你的朋友, 而穷人阶层的朋友更容易喜欢那种外表时尚花哨,突出自己有多么有个性,多么酷 多么危险,多么胆大,简单的来说就好比港片中的古惑仔。
这种偏离正道的小孩,歪道上有太多的问题,不安全的性 ,毒品,犯罪,挥金如土 又迅速一穷二白。希望别人的认同,其实也是出于自卑。
女主角小时候的境况也非常不佳,但是她非常积极,努力去主动去改变问题,当她已经求过学校一次,赖在椅子上不走,以致校长喊来了警察,三年后,她却能仍旧记得她的愿望,进入好学校,改变自己的环境。
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差别是什么?
在这里的学校设立的是可以有很多学习的选择,体育的选择,同时非常严格,吃饭怎么吃,走路怎么走,作息时间要严格安排,在这里她学会了设置优先级。对任务清单checklist设立和总结。
她也知道了严谨
坚持
参加社团的重要性
成功的人是注重细节,
持之以恒,
办事高效(不苟同) 一丝不苟
外加为人谦逊 办事低调(外国也要低调的) 努力勤勉 坚决果断。。。
发现自己擅长什么事,就要一次干到最好。。
类似 瑞士人德国人。。。
她迷恋网球,在这个运动中她也发现她面对挫折的一种极端抗拒和恐惧变为疯狂和愤怒。
她在中学中发现了一个来访的西班牙的优雅女性,从此她以她作为动力,设立目标,建立梦想板。(这还是个小孩子嘛)
她一直在改她的问题,她永远是学习型。 之后她申请了好大学,之后她在学校努力学习各种课程,因为她觉得她了解多文化,母亲中国人,父亲墨西哥人,她学了很多相关的课程。
让自己能给自己的朋友带来好处,always think of giving something to others, instead of thinking to receive from others.
之后她工作 工作中总结是 要做一个让人信任的人
之后她创立自己的公司 经过无数失败后 她终于意识到
我们需要常常问自己 你想要我为你做点什么?
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be..岔题。。
社交 关系。。。
社交让你不孤独,让你快乐,让你幸福。多交些朋友
破产 倒闭失业
失业让人心碎,但是如果不去做任何事情 不会有什么好转。好好调整自己 努力
进入intercom
进去的时候和别人一样,对这个岌岌可危的公司 观察 进来之后就作者我能做点什么?
她和同事一起合作,主动创立早餐俱乐部,之后人越来越多。
她是个领导型的人,有了想法,组成一个小team,不去逃避,而是去积极面对这个问题,想着怎么去解决。。。
很多人面对这种情况一般会抱怨,什么狗p 公司,都是垃圾。。但是没有任何益处。
这好比一个猎手一样,做好准备,等上3天或者更长时间,看到猎物,瞄准,射击。
她觉得她能做一个改变,她做好准备,做好方案,其实做事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如果真的想做一件事,well prepared,时刻准备着。。。persistent.
友谊圈注意垂直和水平的
关于爱情
这里面有相爱 ,结婚,出轨,中年危机,事业不匹配,越来越没话题。这里描述的不多。。。
之后她成功的让这个公司转变了。。。
所以很多时候,停止抱怨, 去尝试你能做的,坚持,坚持,不怕失败。。
之后她帮助参选。。
之后她慢慢变老 说了很多她老年的学习
之后他们一起举办文化旅游团
故事的最后男主角去世
总结下非常佩服女主角的几点
1 列事情优先级 晚上之后总结
2 有想法就去做 创业也好 早餐俱乐部
3 不怕拒绝 永于追求对自己更有益的 包括学校 大学 对公司做的改革
4 在周围一片劣势的环境,一片片公司快倒闭的感觉的条件下 还能镇定和思考解决问题方法
5 发现自己想做什么
6 leadership ,well prepared
可惜女主角一直不想要孩子,而男主角一直想要,不知道怎么最后两人还是妥协了。。
《社会动物》读后感(九):顺应社会性,寻找幸福
两点想法:
第一是关于人的社会性,可以说这本书让我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埃里卡在她的备忘录里写到”要以网络的形式思考问题“,她会绘制他和朋友之间的网络图,把人当做一种嵌入式的生物,从人们特定的思维环境看待他们的行为。这一点在我的教育中非常缺乏,甚至可以说,我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都在告诉我要做一个”克服“社会性的人,并且我已经悲哀的成为了一个没有社会性的人。
我的母亲不喜欢交往,虽然,她有着极高的交往天赋——在见过一次之面之后就会记得对方的名字,但是她不会主动去交往,遇到熟人会绕道走。
我的父亲在交往方面有更高的天赋,他幽默搞笑,会让初次见面的人很快喜欢上他,但是悲哀的是,他也不喜欢交往。在同事叫他出去玩的时候,他总是让我接电话告诉他们他不在,于是我成为了一个小”恶人“,总是被他的同事们发现他其实在睡觉,只是不想跟他们去玩。他也只会选择没有熟人的地方散步。
我,此前的我,也是一个不喜欢跟人交往的人,因为,我有太强的成功动机,我的成功路上只有一个评判标准——考试,要考试就要看书,看书必然得一个人安静的呆着,即使身边有人我们也不允许说话——我想到了小时候因为上课说话被老师罚站一整天的事情,所以我担心别人浪费我的时间,我有那么多书要读,我有那么多工作要做,我怎么能有社交呢?我要独善其身,只有这样我才有时间来”成功“。然而,我错的很离谱,南辕北辙,本末倒置等等所有的成语都用来形容我这种荒唐的想法都不为过。
我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我跟大社会里其他的人,不管认识也好不认识也好,我们都是被黏合在一起的,行为互相影响,思想相互碰撞,也许我们会产生不愉快,但是如果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任何的交互,那么生活就是一潭死水,了无生机。
其实,完全不自知的,我们就在被社会化,我们有各种社会角色,女儿,妻子,母亲,下属,朋友,密友,同学等等,人生的所谓成功不过就是”扮演好社会角色“的另一种说法。
任何一个人(仅脱离了人类群体狼孩是个例外)都要依赖于社交网络生活、寻找幸福。
第二是关于潜意识。作为一个心理学爱好者,我对潜意识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是,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了潜意识的重要,虽然我仍然不知怎样来驯化野马一样奔腾却又小心翼翼的压抑自己的他们。至少,我开始了探索。比如前文所述,对于人的社会性的认识,我正在把它们”压入“我的潜意识。
这本书看完了,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是”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是依赖于社交网络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来生存、延续和获得成功的。“
《社会动物》读后感(十):去玩耍吧
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
这个问题实在会一个会让人绝望的问题,因为你永远都想不出答案,而且越是想,越是反思自己,你就越是会想到负面的东西,想到自己的不愉快,想到自己的缺点,想要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东西,越想越糊涂,越想越难过,甚至会有想要自杀的感觉,这就涉及到破坏人生本质的问题了。
在《追寻人生的意义》这本书中,经历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作者告诉我们“试图抽象的思考人生的总体意义是徒劳无益的。只有在一个人的实际生活具体情境中,才能分辨出这个人的人生意义。”他在纳粹集中营中写道:“首先要自己认识要这一点,然后还要去教育那些绝望的人:其实我们对生活的期望并不重要,更加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必须停止询问人生的意义,开始回答人生日复一日、每时每刻对我们的询问。我们的回答不能由语言和思考组成,而应该由正确的行为和正确的举动组成”
我认为这个答案完全能解答我对人生意义的疑问,人生的意义确实是不能够通过进行抽象思考想出来的,而且在进行抽象思考的时候,我们就完全沉浸在自我的牢笼之中,而人最怕的就是沉醉于自己无法自拔,就好像在监狱里被关禁闭是最严厉的惩罚一样。因为,这个时候就是人将自己沉醉于自我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想到负面的东西,从而开始质疑自己、质疑人生。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思考人生的意义会让我们沉浸于自我,而沉浸于自我就会感受到极为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所以人天生就有一种想要和周围的事物进行融合的冲动,这也是人幸福的终极意义。那就是通过做一件事情,或者爱一个人,将自己完全投入到这件事或者另一个人当中,从而产生心流的感觉。
再回到这本书的观点,作者认为人是社会动物,是情感动物,是社会动物,是的,太多理性会让人失去做人的本质,爱是人生的终极之道。
所以,不要再去苦思冥想人生的意义了,生活已经给了我们无数个挑战,让我们去接受这些挑战,不断丰富自己、磨练自己吧。
人生就像是一天在欢乐谷的游玩,时间非常的短暂,要去选择自己喜欢、有激情的项目,不要受广告的影响,不要受到别人的影响,问问自己的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自己究竟对什么有激情,然后追随自己的内心,放开社会对我们施加的枷锁,释放自己能量。
像个小孩子一样去玩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