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造彩虹的人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15:35: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造彩虹的人读后感10篇

  《造彩虹的人》是一本由[日] 东野圭吾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造彩虹的人》读后感(一):改造

  东野圭吾,一直以推理以及深入人心的拷问闻名于小说界,书中引发的关于人性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令人印象深刻。这次在《造彩虹的人》中,东野圭吾不再以推理为衬托引出社会问题,而是直接由一个能看见光的天才少年入手。少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下日本所要面临的、一直被忽视的问题。

  由日本的现代社会构造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国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光瑠说要使人们觉醒,从而达到改造社会构造的原因。因为权利分散,所以只要出现不可预料与控制的新力量,各个团体之间必将互相争夺,嫉妒、憎恨是常有的事情。而如果抢夺无果,那就将其摧毁与扼杀。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任何微小或是突然地变化,那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个体会逐渐朝着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进化。在本书中,光瑠就是这样特别的个体,日本社会团体感到害怕,在他的觉醒行为中,如果国家大部分人都觉醒,拥有这种改变社会的力量,那他们将无法掌控社会,无法生存,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用强硬、恐怖的手段压制的一个原因。这也就很好的理解了为什么光瑠会说出那些话,为什么要进行社会改造。

  这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如果一个国家不改变落后的社会构造,那么等待他们的必定是悲剧的未来。而如何改造,迷茫亦或是觉醒?这也是我们这些社会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造彩虹的人》读后感(二):光乐 觉醒

  本书的作者:东野圭吾,名人

  对于他的作品更多的人选择了《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等推理小说。

  可我却偏爱《造彩虹的人》,可能在很多人心中和我有着一样的感受。那就是,在这繁华的尘世间,彩虹依然是一个神圣纯净的梦幻天堂。

  书中的唯一主角,光瑠,拥有着对色彩的超强感知力,对光的控制力,以及超高智商的天才神童。

  书中的唯一配角,光乐。人们被光瑠演奏出的光乐所吸引,那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也是一场心灵的洗涤。

  演奏的人全心注入源自灵魂的呐喊,聆听的人在如痴如醉中得到了觉醒。

  光乐究竟是什么?一种用光制作出的音乐?是否只有光瑠才可以向世界发出光乐?

  并不是,光瑠只是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块,他用他的发声,唤醒着更多的年轻一代。

  从认识、了解,到熟悉、演奏光乐的人,像心理分析一样,洞悉着这个世界,每个人每个想法。随之变化的是,一开始的惊喜,到后来看破人性的厌恶感,到最后的理解、原谅。

  这个世界上,最近、最远的距离,就是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

  我们无法要求或者奢望我们的父母,亲朋,甚至爱人,无条件的理解、懂得我们。而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也并非只有言语。

  可常常忘记这些。

  在书中,天才主人公光瑠,是他创造了使用光传达信息、传达人内心的声音。而这样的声音感染着所有的年轻人,直击着每个人的灵魂深处。

  呼唤着,等待觉醒。

  对于新鲜事物带来的效应,无论好坏,似乎年轻一代更多的是享受和接纳,但对于年长的一代更多的是质疑和否定。

  许多家长以为自己的关心就一定是正确的,但其实那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善意”罢了,而孩子们真正的想法,他们却从不知道,也不懂得倾听。

  还有一种人,当权者,他们害怕改变,但凡对自己这方有侵害的势头,要么拉拢、要么利用、要么铲除。

  “世界上,像人类这样,如此忌讳世代更替的生物,地球上只此一家。”

  《造彩虹的人》读后感(三):平凡人过的平凡人生

  东野的书给我感觉用粤语的说法就是“古你唔到”,脑洞常常大开,让人感叹 这都可以呀。。

  《解忧杂货店》的开头就是三个小偷小摸鬼鬼祟祟的人,而这本书开头就是一群深夜开机车放炸弹的暴走族。最后这些人都不是按照常理出牌。变成拯救心灵窥探灵魂的好帮手。

  从光瑠的成长过程,到出现神秘的光开始,就让人有种很想看下去,很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感觉。脑海中想象了一百种光乐的现实感官和形式。小冢辉美生活中的忧虑,政史在精神上的困惑,让人特别想知道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突然释怀,是什么让他们豁然开朗。

  不过,毕竟这种让人突然就释怀的东西,或者物质、或者能力,即使像书里描述的那样,对于暂时的我们,还无法真正体会体验得到。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类似的感觉的,或许是信仰之类。因此书的结尾固然给人一中比较回归平淡无奇也就那样的感觉。但是我还是很buy“光”这种说法。小女生看着喜欢的人在篮球场上运球过人入樽时,会觉得他在发光~~歌迷看着心爱的歌手在台上挥汗热舞演唱,并对着自己献了一个飞吻,也会觉得他在发光~~对于我而言,印象很深的是一次在国外,跟朋友跑到了一个鸟不拉屎的海边,手机没有信号,突然狂风大作,倾盆暴雨,唯一可以躲雨的地方是一个小亭子,亭子里一个散发着怪气味的流浪汉用诡异的眼神盯着我们,我们只能打着一个小伞逃离亭子,万分绝望在大雨中走着,这时路边一辆小面包车突然开了门,里面的人向我们招手,竟然是与我们只有几面之缘的向导的弟弟!当时天很黑,我感觉我看到他跟他的车都在发光~~哈哈,事后知道他出海前都要到海边确认天气,就这么巧碰上我们了。

  人生中的各个时期,可能确实有一群我们未知的规律或主宰知道着,安排着,它们给我们安排了苦痛、悲伤、绝望、平淡、心动、惊喜的时刻。我没有光瑠能发现未知的资质,那平凡的我就老实的,多读书,多唱歌,多看电影,多旅行好了。哈哈~~

  《造彩虹的人》读后感(四):看见了光

  说到东野圭吾,即便我这般对日系推理不是大爱的人也感到相当熟悉,他算得上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作品分为几个系列,而每一个系列我都或多或少的读过几本,比起近期作品,我可能更偏爱他早期的几本成名作,如《白夜行》、《超杀人事件》等,而今日将要阅读的是《造彩虹的人》。

  高中退学的相马功一加入暴走族一年后既对现在的生活感到迷惘又对未来不抱希望,就在无所适从时他发现夜空中那一道不同寻常的光。同样注意到这束光的还有正在准备迎接高考的志野政史,学习带来的无形压力以及对同班女生的爱慕产生的困扰,在发现夜空中的那束光后却突然变得更有自信。

  “光”不仅影响了政史,还挽救了因家庭不和而感到灰心绝望想要自杀的小冢辉美,妈妈与奶奶的战争在一点点摧毁这个家,就在辉美准备以死唤醒家人之时看到了这道光,使其冷静下来并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看似毫不相关的几个人都被这凌晨两点出现的同一光束所吸引,这究竟会给他们的命运带来怎样的联系与改变?老实说东野圭吾近期的作品都是如此神叨叨的,莫名吸引人的同时又让我对后续感到不安。

  作者在抛下让人困惑的谜题后笔锋一转,开始讲述“光”的来源。白河家的男婴出生时因散发着奇异的光被取名为光瑠,其三岁时就对色彩有着极高的敏感度,不仅如此,光瑠的智商也远超常人。作者对其成长的过程着墨颇多,也许是太长的铺垫,让我对整个故事的进展之缓有一丝焦急。

  当光瑠半夜出门行踪诡秘被其父跟踪后秘密才被揭开,所有人物产生了交集,被光吸引而齐聚一起,而关于光的答案也在此时被解开。光瑠制造了能弹奏的光,它在一定程度上似乎还可以控制他人的思维,为之上瘾并产生幻象,之后事态便开始向不可预测的方向发展。

  对于东野圭吾的叙事能力还是感觉不错的,只是在推理方面本书稍稍不足,没有太多让我出乎意料的情节发展,虽然于我来说不是那么过瘾,毕竟我爱本格推理远远胜过社会派推理,但也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出作者某种想要表达自己信念的强烈意图。

  当阅读结束时,有一点回不过神,期待中的逆转不曾发生,故事就结束了。在那眩目的光芒下,光瑠口中的新世界看上去依然不切实际的遥远,但有一点倒是可以相信,人类在未来若没有灭绝,也会进化成新的物种。

  总的来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时常产生错觉,它很不东野,至少不是我印象中的那个写《嫌疑人X的献身》的东野,不过这本也真的很好读,推荐给青少年读者吧。

  疯猴勿杀20170619

  $9�E�9�z-

  《造彩虹的人》读后感(五):彩虹的希望——激励年轻人前行

  有时候,我们追逐的东西可能并不存在,但心中仍然有一种信念和热血让我们坚持下去;很多时候,我们坚持到几近崩溃的边缘,却由于心中的信仰走到了最后。

  作为一名东野大叔的脑残粉,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不想错过,听说今年东野大叔又要出新书,我果断买了这本《造彩虹的人》,果然,每一次东叔都没让我失望。

  《造彩虹的人》读后感(六):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局限性

  东野圭吾到底是本格派还是社会派推理作家,我一直分不清楚,有人说他早期作品大多数都是本格推理为主,如闻名遐迩的《放学后》,东野圭吾以缜密的故事情节赢得了众多粉丝的青睐,当东野圭吾名声渐起的时候,他的作品开始倾向于社会派,或者说是本格推理与社会推理相互交织在一起,对东野圭吾的派系很难去用名词的定义去划分,大概称他为东野派更为合适,他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既有让人欲罢不能的推理情节,又有对百态众生相深深的思考。

  《造彩虹的人》是东野圭吾今年的又一巨作,虽说故事情节并不是特别的跌宕起伏,但是他对社会的探讨却十分的深入人心。有些腐败的社会现象,在普通人眼中早已司空见惯,从未去思考他更深层次的意义,这不能说我们已经麻木了,而应该是我们早已卷入了其中,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颇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当事态发展到不可逆转的时候,后知后觉的我们才会突然跳出来,大声指责政府,指责社会,指责那些偷鸡摸狗的人,我们何不试着反问一下自己,这些指责之声我们是随大流而发出的,还是感情无意中的抒发,想必大多数人扪心自问都会觉得自己是前者。

  《造彩虹的人》的主人公叫做光瑠,他是一位天才儿童,博览群书,即使上课睡觉都能考出优越的成绩,他对知识的攫取早已不停留在课本上初浅的知识,他要父母购买了大量的科普书籍,机械,化学,生物,物理,天文……除了粗俗的言情小说不看,高深的专业书籍他都攮进脑中。他用丰富的知识,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光乐”,通过控制光的变幻,演奏出不同的音乐,初次尝试光乐他就带领暴走族功一找到了人生的方面,帮助政史摆脱了备战高考前崩溃的心里,帮助准备自杀的辉美寻回了生活的勇气。

  光瑠的光乐犹如“毒药”一般,一旦人们全身心投入观赏这个活动,便沉醉于此不能自拔,若一段时间不“吸食”这个“毒品”,浑身匮乏无力,在生物学中动物一旦对一件东西成瘾,就产生了依赖性,而谁掌握了这个东西的生产权,也就掌握了权力。达尔文进化论中,生物如果进化,必须经过优胜劣汰制,淘汰终究是那些不能适应环境的动物。每一个物种都会竞争出一个领袖,那么谁能当领袖,毋庸置疑,必须得是种群中最为优秀的个体。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普通的动物中或许使用,但将理论运用探讨高级动物身上,也就是人,就不再适用了。正如光瑠遇害后,在文中说的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语,“掌权者中间也存在着传说,他们对人民新力量的觉醒表现得异常神经质。他们极度恐惧新领袖的诞生。”掌权者一旦被新领袖夺去了宝座,也就意味着,荣华富贵与他相去甚远,他将再也没有翻云覆雨的本事。掌权者不遵从自然的进化规律,因为有了权力可以带来他任何想要东西,所以他不择手段也要干掉他的竞争对手。

  社会是个复杂的介质,人们在它的内部赖以生存,传递着每一位个体的消息,谁都不希望别人攀爬到自己上面,于是战争便产生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更是数不胜数,人类无法按照达尔文的理论被自然选择,我们终究处在人选择人的层面,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造彩虹的人》读后感(七):光的颜色

  阅读东野圭吾对我的障碍来说是:他的作品太多了。作为一个已出书目连扉页都放不下要用到省略号的作家而言,选择要读他的哪一本对选择困难症患者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严格意义上讲,《造彩虹的人》是我第一本看东野的书。作为一个日剧迷而言,大量的影视化冲淡了我对原著的兴趣。我最认真追完的一部改编剧是《新参者》,尽管每一周都有追的动力,但还是不得不说在知道凶手的那一刻我还是对这部剧花了我十一周的时间感到有些空洞:原来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啊。这大概就是推理书的一个硬伤——经不起剧透。

  相比起来,《造彩虹的人》这本书的特别是,它与推理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我阅读时因为对东野著作的空白,也没有任何预判,我并没有因为东野的名字对它有任何期待。但这本书还是在第4页的时候就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在前面两页不太能融入的暴走族的描写后,第4页出现的因暗恋班上女孩读书不能集中注意力的男孩,被一道光吸引,在凌晨三点的时候因为从这道光获得神秘力量,精力充沛地学习到了五点,并且在此之后学习直线上升。而另一位女孩,在因为奶奶和母亲之间的矛盾而想要自杀时,看到了那束光,然后觉得受到了抚慰。

  这些男孩和女孩的烦恼,因为太过亲切朴实,让一下有了代入的感觉。那么多真切的世俗的烦恼,居然有了一种神秘的救赎。

  再然后,出现的便是这光的制造者了。初看上去似乎是网络文学中流行的异能少年的故事,一个对色彩有着特别感知力的高智商少年,在学业和理解力上显示的超强的能力。读者从这种能力的无所不能和不断发掘中感到快感。但与网络文学立意明显拉开档次的是,作者开始释放关于这种人给普通人带来的不安和思考。甚至就连少年的父母都对他感到害怕,因为怕回答他的问题,父亲甚至宁愿加班晚回家来减少和少年对话的机会

  少年和父母之间是隔膜的,读者和他也是。直到书的中半,这个虽不是悬疑的故事却有了悬疑的效果。少年到底是善是恶?他要做的这些是为了什么?这种蛊惑人心的光最后会导致一个什么结局?

  书的前半段,拿少年的话来说,是“太顺利了”。他想做的事顺利得到施展,但他知道会有更大的困难等着他。或被利用,或被消灭。但比起黑暗组织带来的恐惧,或许我更感兴趣的是他的“光乐”会给被吸引的少男少女们带来什么影响。

  在书开头的暴走族,因暗恋思考不能集中的少年,想要自杀的少女,在被这光治愈之后有了依赖症。在没有听到光乐的时候情况比以前更槽,像是上瘾的戒断反应。主角少年的这种能力,最后是治愈了别人,还是让他们带向了新的深渊?

  东野在这个看似矛盾的难题中,给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答案:这些看似沉溺其中的少年,最终自己获得了这种能力。少年的目标比我们想象的更大,更无私。这的的确确是一条救赎之路,那种幻想被救赎的感觉,像是苦于现实的少年获得了粉红色的任意门,记忆面包,考试签笔,但他却给了每个人一个多啦A梦。

  比起这种救赎和出路带来的快感,对少年异能的解释反而显得有些薄弱。如果对科幻很熟悉的人来说,大概很快能联想到《三体》里三体人的信息交换,对历史的联想和解释能够自圆其说,但远不到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步。或者更准确一些说 :东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架构和思路,但在看的时候刚让人有血脉贲张、后背起凉意、恍然大悟感时,他就戛然而止了。

  结尾的匆忙,算是这本书的一个遗憾。他本来可以写得再饱满一点,再有力一些,再清楚一些。

  据说东野结尾匆忙的不只这一本,我暗自揣测,这和他“行走的印钞机”的特点有关系。他拥有太多的书,和很快要开始的下一本,所以只用讲完一个故事就好。这本书对他而言的意义,也许只是几十分之一,就算没有一个特别经得起考究的结局,也没什么好遗憾的。而且在框架和线索都如此清晰的情况下,缺少的不足还有在影视版中重新完满的可能。

  但必须要说,即使是这样,丢开东野圭吾的名字,这本书也已经足够引人入胜了。那种持续流畅的吸引感从第4页开始,我用两个半天的时间可以说迫不及待得读完了它,这种兴致盎然持续到书的结束——直到毫无预兆地戛然而止。第一次完整的读东野,算是难得的一气呵成的痛快的阅读感受。

  《造彩虹的人》读后感(八):人类的变革

  1.时代的变革总是因为一些异于常人的领袖的出现,如果我们懂得好好保护,那么我们会被带领至一个新的时代,如果被既得利益者抹杀,那么就是时代的倒退。文末写到,所有生物都把保存物种作为最优先任务,为此它们还会牺牲自己,而人类缺忌讳世代更替。其实不然,小说中出现的新人类,就是为了保存光瑠在做努力,只不过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情,光瑠在获得巨大影响力之后,才遭到比较大的反抗,实在是很幸运的一件事了。

  2.小说中提到了生物光子,并写到已经被科学家所证实,而光瑠能比平常人总有更加敏锐的感知光的能力,可以认为是一种变异。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也存在类似的人存在,只不过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不足以发生大的变革。人类现在越来越依赖电子产品,越来越懒,不知道还有没有可能将自己的五官发展的更加敏锐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多去大自然走走,多去注重自己内心和身体的交流,更加有利于人类往更好的方向的进化。

  《造彩虹的人》读后感(九):宗教类型的宣传手册

  东野圭吾作为社会派的推理小说家,吸引人的地方是小说总是包含的一定的社会意义,或反思人性,或映射社会。

  题名为造彩虹的人,讲的是一个人,会控制光,吸引了一大批跟随者。

  基督教,世人皆罪,唯独我教,救赎世人。佛教,众生皆苦,皈依我佛,通往极乐。伊斯兰教,万物非主,唯有真主,归守教则。(这都是我一个不懂事的少年瞎凑的)

  就跟一个教会一样,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主,用独特的思想吸引跟随者,就像耶稣、默罕默德、释迦摩尼,就像思想或精神觉醒了一样,然后以帮助世人为宗旨,去传播自己的思想,吸引群众信任,成为一个组织。宣说着自己的思想是代表着新时代 ,而旧时代的人们就是反动的会打压新的思想。

  如果是直白的讲解介绍一代精神领先的传记和宗教思想,必然是枯燥乏味的,也难让我这种普通老百姓产生代入感。文中的各种以中学生的角度,说着他们的想法,经历着中学的事情。大家都经历过中学,文中的那些学生总有一些自己的影子或同学的影子。想知道他们会因为“光”而对生活产生怎么样的影响,也想再重温下中学时光。

  当然这不是一部青春恋爱小说,这些只是作为调料而已,社会派的小说还是以社会为主材料的。文中也各种暗示社会的一些现象,中学生的升学压力(学习到凌晨),早恋,自杀,懈惰的老师(大声的讲解实则内心厌烦无奈),学校只是希望学生们都守规听话(天才的光琉鹤立鸡群而不被学校老师喜欢),争吵不休的婆媳和无动于衷的丈夫,把自己的梦想硬加给孩子的父母,有被放养、娇纵、规划的孩子,飚车的不良少年的心态,追星少年少女的痴迷,追逐利益的商人,腐败的权谋者······人生百态事,各种各样的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思想,成为了一部小说的血肉。

  文中还有一点值得思量的是,受“光”影响最深的中学生,也就是青少年。再小的话,不懂事,再老的话,太懂事,也许就是青少年最能受到别人的思想影响,毕竟那时没见过世面只是读书,还没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就像以前大佬也不是就被信奉为神,用思想控制着一帮青少年消灭四旧吗。呃嗯,查水表了。说多了。总的来说宗教在人生社会是自然产生的,存在即是合理来说,宗教肯定对人类是有好的地方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思想,思想一直的成为组织,组织庞大了成为宗教。宗教与政府,在历史上,有宗教直接实现政治统治的,有政府利用宗教提高政治统治的,有宗教与政府并存的,有宗教与政府地位不平等的。我觉得吧,政府也许就是掌控的国家统治权的宗教。宗教更注重精神思想的统治,政府更注重政治武力的统治。宗教教义,符合社会广大群众思想和利益为正教,反之为邪教,有正有邪。就跟政治一样,有光明的地方,也有阴暗的地方。

  好吧,什么政治权利、宗教信仰对于我这种小老百姓来说有什么意义,我就是念叨下装个逼而已嘛。再说,读书的意义就是在于,看到你未曾接触过的事、人、情,于书中浏览世界感悟人生。

  《造彩虹的人》读后感(十):当一个新世界来临...

  这是东野君的第28本书(1994年),这一年东野君36岁。

  一本迟到的译本在日本本土发行23年后才在大陆面世,也许是东野君的存货实在是被挖空了,出版社才选了这一本。

  很有意思的是,在勒口上作者介绍一栏写了不少书和成绩,但只有《放学后》是在这本书之前的。也就是说如果真的是同步出版的话,还真不知道会怎么介绍这个还默默无闻的东野君。

  的确,1994年的东野还没有什么出彩的作品,还处于成长阶段,本以为会写一个本格推理,没想到写了一个有点科幻色彩的幻想故事。个人感觉总体上在东野的近百本书里应该算中等偏上的作品。

  最有价值的是给我带来二个很好的思考点:

  1、“瘾”是什么?

  如果会有戒断反应的都是瘾的话,那瘾还蛮多的,连吃饭都可以算是“瘾”。同时我们也看到“网瘾”这个词已经消失了,因为全民都有网瘾也就不存在网瘾了。那就非常好奇或者说值得深思的是,对于容易上“瘾”的新事物如何判断又如何面对?

  2、“进化”又是什么?

  无论是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还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进化似乎都是一个不可阻逆的过程,如果出现一些比较大的进化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似乎妖魔化、神格化都不太妥当,而且届时特别是新旧人类如何和平共处,这都将成为争论的焦点。

  无论以上那个问题,都是对于新事物的思考,或者说如果出现了一个新世界,哪怕是实现了你一部分的愿望,但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最后,还有一个好奇的地方还是在于按照时间推理,1994年的东野很有可能是借用其他小说思路来创作这本的,不知道这本有没有参考谁,参考的会是哪本。

  2018-2-20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造彩虹的人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